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2试题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42534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10.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2试题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2试题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2试题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2试题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2试题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2试题集.docx

《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2试题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2试题集.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2试题集.docx

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2试题集

高中历史必修Ⅱ试题集

一、单项选择题

1、先秦时期,古代中国的农耕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转变。

那么,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石器锄耕B、刀耕火种

C、铁犁牛耕D、机械化耕种

2、在中国封建社会,如果有一位地主想扩大地产,其主要途径是()

A、将公田化为私田

B、立军功获得赏赐土地

C、土地兼并

D、吞并井田制下农民的土地

3、下列有关“男耕女织”式小农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中,不正确的是()

A、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导致难以扩大再生产

B、阻碍了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

C、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有限

4、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这主要是因为()

A、小农经济下形成了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

B、小农经济阻碍了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

C、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且占据主导地位

D、小农经济关系到封建政权的安危

5、为唐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打下基础的是哪一时期的江南开发?

()

A、春秋时期B、秦汉时期C、魏晋南北朝时期D、战国时期

6、在古代地区性或全国性市场中,比较常见的商品应生产于()

A、家庭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

C、民营手工业D、外国商品

7、明朝中期,苏州东城“比屋皆工织作”,杭州成东北“机杼之声,比户相闻”,这反映了()

A、民营丝织业的兴盛B、官营丝织业的行省

C、民营制瓷业的形成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形成

8、中国古代的青铜铸造技术进入繁荣时期是()

A、新石器时代晚期B、商周时期

C、秦汉时期D、魏晋南北朝时期

9、下列制瓷技术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白瓷②青瓷③彩瓷④珐琅彩

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C、②①④③D、②①③④

10、下列各项中与城市经济繁荣无关的一项是()

A、交子B、榷场C、瓦肆D、夜市

11、宋代诗人刘迎在诗中写道:

迄今井邑幼荒凉,居民生资惟榷场。

马军步军自来往,南客北客相经商。

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宋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激烈

B、宋朝海外贸易发达

C、宋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边境贸易频繁

D、商业税收成为宋朝国库财富的重要来源

12、明清时期徽商和晋商崛起过程的相似点不包括()

A、开始时都经营冶铁业致富

B、经营行业比较广泛

C、都涉足金融领域

D、都把买卖做到国外

13、清朝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

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其中的“机户”和“机匠”之间的关系应是()

A、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B、基本上是纯经济关系,属于雇佣关系

C、地主与农民的关系D、相当完善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14、明清时期“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所起的相似作用在于()

①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②延续了自然经济的瓦解过程

③延续了汉唐以来对外交往的局面

④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5、有史书记载:

明朝时期,浙江的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长期如吾土,则民以纺织所成,或纱或布,顷晨入市,易棉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

这段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当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B、大量棉花纺织品投入市场

C、有的城市发展成为棉纺织业中心

D、商品经济渗透浙江农村

16、马克思说:

“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由于刚刚出世,不能单纯依靠国家政权的帮之才能确保自己榨取足够的剩余劳动的权力。

”明清政府的做法()

A、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一致B、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相反

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与马克思的观点有本质的相似性

17、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鸦片战争前,中国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C、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促使自然经济的解体

D、鸦片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促使自然经济的解体

18、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提出“自强”口号的本质目的是()

A、壮大地方实力派的势力

B、挽救清王朝的统治

C、壮大汉族地主的统治

D、挽救中华民国统治的危机

19、下列企业中,不属于洋务派创办的军事企业的是()

①江南制造总局②福州船政局

③轮船招商局④继昌隆缫丝厂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0、李鸿章说:

“必先富而后自强,尤先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

”以下各项中能体现上述思想的活动是()

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B、创办轮船招商局

C、创办北洋水师D、创办京师同文馆

21、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后,多集中于沿海地区,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发达,工场手工业得到发展

B、西方列强入侵,自然经济解体较早

C、沿海地区官僚地主首先接触西方,创办近代企业

D、最早与西方进行贸易,思想比较开放

22、继昌隆缫丝厂等近代民族企业与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的主要区别是()

A、使用机器生产还是手工劳动B、对外国资金是否有依赖性

C、工资高低是否由技术决定D、产品是否与市场发生直接联系

23、我们认为洋务运动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依据主要是()

A、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统治B、洋务运动学习了西方的科学技术

C、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D、洋务运动吸收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24、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的主要原因是()

A、在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

B、增强中国的经济实力,缓和与地主阶级的矛盾

C、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

D、缓和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借以抵制中国革命

25、甲午年状元张謇被甲午战争的败局震惊,毅然挂冠从商。

此举表明张謇()

①把救亡图存作为时代的使命②视创办实业为救国之要途

③用实际行动来批判科举制度④认为经济是政治改革的基础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26、辛亥革命后,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迅猛。

其特点主要是()

A、面粉、棉纺、化工等行业发展迅猛B、以机器制造业带动全局

C、东南沿海地区成为工商业中心D、中国工业品大量出口

27、下列哪些因素不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

①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与膨胀②日本全面侵华

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8、如果我们把树苗比喻成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那么在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之中的“夏天”,树苗所呈现的状态应当是中国近代史上的()

A、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B、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29、中国民族工业遭受毁灭性打击应当是在()

A、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B、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30、下列有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经历了近90年的发展史

B、是中国近代社会进步的基础

C、始终受到反动政府的阻挠和限制

D、外国对华经济侵略对其发展有双重作用

31、左图中的建设成就是在何时取得的?

()

A、一五计划期间

B、二五计划期间

C、文革期间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32、1956年以后,中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最终()

A、没收成为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B、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C、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D、上缴成为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33、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的标志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B、三大改造的完成

C、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D、“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34、1956年,中国共产党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的一次成功探索是()

A、召开八大,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B、发动大跃进运动

C、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D、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35、1957-1966年是我国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其历史阶段特征是()

A、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B、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C、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36、1975年,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的状态,其主要原因是()

A、周恩来着手恢复和调整国民经济

B、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

C、极“左”思想遭到彻底批判

D、“文革”动乱接近尾声

37、1978年,在中国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之所以说这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是因为它()

A、系统地批判了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左”的错误

B、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C、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D、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38、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从根本上看这是()

A、由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性质决定的B、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由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D、邓小平理论指导的结果

39、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A、民主集中制B、改革开放

C、实事求是D、团结一致向前看

40、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下列有关此次会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全会指出:

在多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

B、全会指出:

“要采取一系列重大的经济措施,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着手认真的改革。

C、全会指出:

应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

D、全会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4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以谁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

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D、胡锦涛

4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其措施之一是废除人民公社体制。

那么,人民公社体制在中国先后存在约()

A、10多年B、20多年C、30多年D、40多年

43、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改革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借鉴意义主要表现在()

A、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B、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

44、1978年以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强调在管理上的宏观调控

C、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方式D、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45、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其中非公有制经济不包括()

A、集体经济B、个体经济C、私营经济D、中外合资企业

46、《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曾这样唱道: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市,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歌词中老人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指的是()

A、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立经济特区B、划海南省为经济特区

C、促进深圳与香港经贸关系的发展D、设立香港和澳门为特别行政区

47、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A、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C、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D、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8、当今,被海内外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的地方是()

A、海南岛B、深圳C、大连D、上海浦东

49、20世纪末,中国政府积极实施对外开放“走出去”的战略。

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走出去”是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B、其根本目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C、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提出的D、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

50、首次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党的会议是()

A、十三大B、十四大C、十四届三中全会D、十六大

51、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不包括()

A、全面放开粮价B、改革金融体制

C、改革企业所得税D、改革分配体制

52、下列有关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①这个过程中最根本的转变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②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向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转变

③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向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转变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

53、在1993年初我国许多地方发生的“开发区热”、“房地产热”中,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膨胀,房地产价格越炒越高,开而不发,大批良田荒芜。

这种现象的出现不能说明()

A、市场不是万能的

B、市场机制会带来一定的盲目性甚至破坏性

C、我们不必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

D、这是市场机制存在的固有弱点和缺陷的表现

54、为了克服市场经济的固有缺陷,我国采取的措施是()

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B、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C、建立宏观调控体系D、引进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

55、20世纪50年代,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后,城市商品粮小手大幅度增加,其主要原因是()

A、城镇人口猛增B、投机奸商哄抬物价

C、自然灾害造成农业减产D、国家政策不科学、不合理

56、选出与其它不是同一类型的一项()

A三峡工程B菜篮子工程C希望工程D安居工程

57、近代首先颁布废止女子缠足法令的政府是()

A清政府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C国民党政府D人民政府新中国

58、在近代无锡农村的一户中等生活水平的家庭里,最可能出现的洋货是()

A咖啡B面包C洋酒D洋火

59、市民买粮食除了钱外还需要粮票,下列最有可能存在这种现象的年份是

()

A1840年B1912年C1949年D1966年

60、下列属于“安居工程”的是()

A修建高档住宅区B修建经济适用房C修建大型超市D修建休闲公园

61、近代的农村和现代的农村在社会生活方面最大的不同是()

A、饮食习惯B、婚姻习俗C、温饱问题D、住宅出行

62、近代中国首先打破列强垄断中国江海运输业局面的企业是()

A江南制造局B天津机器制造局C轮船招商局D福州船政局

63、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奠定是在()

A洋务运动时期B辛亥革命前夕C民国建立以后D新中国成立后

64、民国时期的普通市民要前往重庆,最合适的交通工具是()

A汽车B火车C轮船D飞机

65、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老百姓最常用的通讯方式是()

A写信B有线电报C无线电报D电话

66、上海是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变化最大的城市,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洋务派创立的轮船招商局首次打破列强轮船运输业的垄断局面

B、20世纪初,汽车开始在上海出现

C、20世纪初,清政府在上海设置无线电报

D、20世纪初,清政府在上海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67、近代以来中国报刊逐步走向繁荣。

一般认为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是()

A、《中国丛报》B、《昭文新报》C、《时务报》D、《新青年》

68、在辛亥革命时期,老百姓能读到的报纸是()

A《人民日报》B《红色中华》C《中央日报》D《民报》

69、中国电影无声历史结束的标志是()

A《定军山》拍摄成功B《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

C《渔光曲》拍摄成功D《风云儿女》拍摄成功

70、能大大提高电视台有效覆盖范围的技术是

A电视机生产技术B摄影摄像技术C节目编排技术D卫星传送技术

71、20世纪后半叶以来,大众传媒的发展非常迅速,正在崛起的媒介是()

A、印刷媒介B、电波声像媒介

C、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媒介体系D、报纸、广播和电视媒介

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管子)说:

“美金(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

恶金(铁)以铸锄、斤(斧)……试诸壤土。

——《国语·齐语》

材料二:

铁铲、六角形铁锄、铁犁

材料三:

商鞅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

请回答:

⑴请推测材料二中的六角形铁锄、铁铲最早应出现在哪一历史时期?

()

A、春秋B、战国C、西汉D、唐朝

⑵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哪些主要历史信息?

⑶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分析说明三则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

1、⑴A

⑵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和牛耕出现且日益推广;战国时期各国进行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⑶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代表了生产力水平的逐渐提高,使私田大量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柜坊专为富商大贾、贵族官僚、高利贷者储存金银财物,并经营信贷业务。

飞钱,又称便换。

各地商贾将货款委托给各道设在京城的办事机构进奏院,领取半联票券,持券可游走四方,合券可在京城或回本道取钱。

这样,商旅就不用长途携带钱币,各地之间也不用运输税钱。

材料二:

北宋纸币铜版拓片

说明:

松真宗时,益州16家富户,经政府许可,共同印造“交子”,代替铁钱在市场流通。

后来,纸币的发行权归政府。

材料三:

北宋时期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的商标

请回答:

⑴材料一中的“柜坊”和“飞钱”最早应是在哪一时期出现的?

两者的出现对当时的商业发展有何作用?

⑵从材料二、三中提取有效信息,说明北宋时期在商业活动方面比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有何重大进步?

意义如何?

2、⑴最早应在唐朝出现。

两者的出现使当时富商大贾便于储存金银财物,有利于长途贩运商业活动的展开,从而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⑵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北宋出现了商标,说明北宋商人重视商品的品牌意识和广告效应。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熙年间,朝廷根据江南机户的请求,废除“织机不得逾百张”的限制,丝织业日趋兴盛,南京织机已逾三万张,出现了拥有织机五六百张的丝织工场。

苏州东城比户习织,“专其业者不啻万家”,大多“雇人工织”,按件计酬。

丝织生产的分工也更细密,机房织出的生绢生绸,还要经过练房、染房、漂房的加工。

不管是机房、练房,还是染房、漂房,内部又有许多分工,如练房内部有煮、沤、曝等不同的工序分工。

材料二

请回答:

⑴广州十三行是()(2分)

A、政府的外贸管理机构B、官营贸易机构

C、政府特许的外贸商行D、外商设立的贸易机构

⑵根据材料一说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状况。

(2分)

⑶分析说明材料一与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

(2分)

⑷比较材料一、二说明清政府的政策对工商业发展所起的不同作用及认识。

(3分)

3、⑴C(2分)

⑵状况:

手工工场的规模进一步扩大;雇工数量更多;分工更加细密。

(任答2点即可,每点1分,共2分)

⑶闭关锁国政策将会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壮大。

(2分)

⑷康熙帝废除织机数量限制的政策,促进了丝织业的发展;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每点1分,共2分)认识:

国家政策始终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力)。

(1分)

4、2001年10月,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第九次会议在上海召开。

在此期间某中学举办了以“中国民族工业的崛起——上海”为题的知识竞赛。

请回答:

⑴举出1840-1949年发生在上海经济领域的、对全国有重大影响的一例事件。

(1分)

⑵上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缩影。

概述1949年以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衰过程。

(5分)

⑶这一时期上海群英荟萃,许多人在此为上海民族工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请用50字左右介绍其中的一位。

(应包括所处的时代、主要贡献和你的评价,3分)

4、⑴《南京条约》中上海作为五口通商之一被开辟为通商口岸;洋务运动期间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和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19世纪60年代方举赞创办发昌机器厂。

(任答1点,每点1分,共1分)

⑵过程:

①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洋务运动的刺激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工业开始兴起;②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争相对华输出资本,自然经济加速解体,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③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扩张,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一度迅速发展(出现短暂春天)。

④国民政府统治前期(1927-1936年,或答国共十年对峙期间),民族工业有显著发展。

⑤抗战时期,由于沦陷区日军的掠夺和国统区官僚资本的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⑥抗战胜利后,由于美国加紧对华经济侵略、官僚资本的大肆挤压和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场纷纷倒闭。

(其中第⑤、⑥点可以合并为一点,即“20世纪三四十年代,民族工业日益萎缩,陷入绝境。

”)(答出阶段特点即可,原因不作要求)(每点1分,共5分)

⑶如:

①方举赞。

1866年,以200元资金在上海创办发昌机器厂,这是较早的民族工业。

②荣氏兄弟、一战期间,经营面粉业,一战后创办申新等几家纱厂,是中国最大的纺织业资本家。

评价:

为民族工业的产生或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但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其创办的企业逐步走向萎缩。

(“时代”、“贡献”、“评价”各1分,共3分)

5、在中国近代化发展道路上,洋务派迈出了第一步,而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政治舞台,为中国近代化的实现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努力。

请回答:

(1)结合史实说明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探索和努力。

(2)与地主阶级的探索相比,民族资产阶级的探索有何特点?

试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3)指出民族资产阶级探索的结局并分析导致这种结局的根本原因。

5、⑴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旗号发起了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一些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却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为目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维新派提出君主立宪的方案,发起戊戌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民主共和的方案,发起辛亥革命,并推翻了清王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涨的同时,民族资产阶级上层中的一些人,把“振兴实业”看作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问题,倡导“实业救国”论。

⑵特点:

由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转到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

原因:

①北洋舰队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洋务派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是不可能使中国走上近代化发展道路的。

②甲午战争后,随着民族资产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开始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政治舞台。

③民族危机的加深,使民族资产阶级继续探索新的救国道路。

⑶结局:

由于封建顽固势力的镇压,戊戌变法失败;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辛亥革命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根本原因: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

因此,无论是改良还是共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都是行不通的。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5年内,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投入总额为766.4亿元,相当于7亿两黄金。

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总额的55.8%。

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占58.2%。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壮举。

材料三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物产丰富。

到20世纪40年代末,大约有人口3000余万,东、北、西三面与朝鲜、苏联、蒙古相邻,交通便利,重工业较为发达,钢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

材料三“一五”计划中,苏联援建的156项大中型建设项目(实际施工的为150项)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例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