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音与环境章末练习题语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42086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92.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音与环境章末练习题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音与环境章末练习题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音与环境章末练习题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音与环境章末练习题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音与环境章末练习题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音与环境章末练习题语文.docx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音与环境章末练习题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音与环境章末练习题语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音与环境章末练习题语文.docx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音与环境章末练习题语文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一、选择题

1.学生们正在教室内上课,为了减小校园外汽车的噪声干扰,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 在校园周围植树                                                  

B. 将教室的窗户打开

C. 在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D. 每个学生都带一个防噪声耳罩

2.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声音无处不在,下列声音:

①工厂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②装修房子时的电钻声;③清晨公园里小鸟的鸣叫声;④剧场里京剧表演的演奏声;⑤婚庆时的爆竹声;⑥山间小溪潺潺的流水声。

其中属于噪声的是(   )

A. ①③④                               

B. ①②⑤                               

C. ①④⑤                               

D. ①④⑤⑥

3.我们能区别不同人讲话的声音是因为不同人声音的(  )不同.

A. 音调                                     B. 音色                                     C. 响度                                     D. 频率

4.发声体振动的快慢决定了()

A. 声音的响度                       B. 声音的音色                       C. 声音的音调                       D. 声音的大小

5.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在太空中宇航员间不能直接对话,因为真空不能传声            

B. 汽车安装的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

C. 看电视时调节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                 

D. 高速公路两旁的隔音板可防止噪声的产生

6.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B. 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 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D. 听不同乐器弹奏同一首歌曲时能分辨出所用乐器,是利用了声音的音色不同

7.如图中的四幅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图中,城市某些路段两旁的透明板墙可以减小噪声污染

B. 乙图中,敲鼓时用力越大,所发声音的音调越高

C. 丙图中,随着向外不断抽气,正在发声的手机铃声越来越大

D. 丁图中,演奏者通过手指在弦上按压位置的变化来改变发声的响度

8.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现代技术不断得到应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潜艇利用超声波定位水下目标

B. 验钞机利用荧光物质在红外线照射下能够发光的原理工作

C. 现代遥感卫星可以利用紫外线拍摄照片发现地面火情

D. 夜晚,利用显微镜可以看到空中月亮表面上细小的物体

9.下列四个句子:

(1)这首歌调太高,我唱不上去;

(2)引吭高歌;(3)她是唱高音的;(4)请勿高声喧哗.其中“高”字指音调的是(  )

A. 

(1)

(2)                      

B. 

(2)(4)                      

C. 

(1)(3)                      

D. (3)(4)

10.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B. 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C. 城市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D.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11.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频率是80Hz的声音一定比频率是160Hz的音调高

B. 振幅是3cm的振动物体产生的声音一定比振幅是5cm的响度大

C. 城市多植树,设立显示噪声等级的装置都可以有效地防止噪声

D. 声音能传播信息和能量

12.在亚丁湾海域,我国海军护航编队使用“金嗓子”(又名“声波炮”)震慑海盗.它的声波定向发射器外观类似喇叭,能发出145dB以上的高频声波,甚至比喷气式飞机引擎的噪声还要刺耳.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这种超声波具有能量

B. 这种声波的强度是145dB

C. 声波定向发射器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从而增大响度

D. 使用“金嗓子”时,护航官兵佩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二、填空题

13.蝴蝶的翅膀每秒钟振动五、六次,它所发出的声音低于20Hz,为________波,而海豚能能发出振动频率高于20190Hz的声音,为________波。

上述两种频率的声音,人耳________(填“都能”或“都不能”)听见。

14.联欢晚会上,口技演员惟妙惟肖地模仿一些动物和乐器的声音,他主要是模仿声音的________,台下观众听到口技演员的声音是靠________传播的。

15.夜晚,我们经过装有声控开关的楼道时,往往要用力地拍手或跺脚使灯点亮,“用力”是为了提高声音的________这一特性来达到控制电路的目的.

16.物理课上,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声带的________产生的,且通过________传到学生耳朵里的.接着,老师让大家玩一个游戏,某同学说“猜猜我是谁?

”,其他闭着眼的同学立即说出了他的名字,同学们是根据________来辨别的.

17.小明爸爸在家里修理厨房里的桌子时,不断发出敲击物体的声音,小明爸爸为了尽量避免声音对小明的干扰,他采取了三种方案:

①在被敲的地方垫一块抹布;②把房间、厨房门窗关严;③嘱咐小明暂时用耳机塞住耳朵.这种三种方案中,①是在________处减弱噪声;②是在________中减弱噪声;③是在________处减弱噪声.

18.“中国好声音”比赛现场,吉他手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__;琴声是通过________传播到现场观众耳中的.观众在听音乐时都要把手机关机或把铃声调成振动,目的是为了在________减弱噪声.

19.闪电打雷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这是因为在空气中________.如果某次闪电后3s听到雷声,则闪电处离人耳的距离为________ m.

20.用大小不同的力弹同一根琴弦,发出声音的________不同,用大小相同的力弹不同的琴弦,发出声音的________不同;不同的乐器上弹奏同一首歌,我们也可以根据________不同辨别出乐器的种类.

21.如图所示,把点燃的蜡烛放在音箱前,当音箱发出声音时,烛焰被音箱所发声音吹得来回摆动.此现象说明:

声音可以传递 ________

22.下表中列出了声音在几种物质中的传播速度(单位是m/s),分析表中数据,

 

发现声速是不一样的,有两个特点:

⑴________;⑵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

23.在观察物体的振动与声音的产生的实验中:

(1)把一根橡皮筋或其他弹性带子的一端系到墙上的钉子或门的拉手上,用手拉它的另一端,使其绷紧,再用另一只手的手指或用一枝铅笔去拨动被绷紧的皮筋.观察它的振动并同时注意听到的声音.重复一次实验,听到声音之后突然用手捉住正在振动的皮筋,使它停止振动,会发现声音________ (选填“是”或“不是”)随之消失.

(2)在桌子边上平放一把尺子或一根钢锯条,使它与桌面边垂直地伸出15cm左右,一只手按住它在桌上的那端,另一只手在它的另一端先向下按,然后再突然松开.观察尺的振动并注意同时听到的声音.重复一次实验,在听到声音之后突然用手去捉住振动的那一端,会发现声音________ (选填“是”或“不是”)立即消失.

(3)在鼓面上放几粒米,敲击鼓面,在听到声音的同时观察米粒的运动.如果找不到鼓,可以把录音机或音响的音箱水平放倒,正面向上,在音箱的布上放几个细碎的纸屑.选择低音较多的音乐,开大音量,观察到纸屑________ (选填“是”或“不是”)随音乐振动,“开大音量”中的音量实际上是指声音的________ 

(4)把手指放在自己的喉部,然后说话.感觉和体会喉部在说话的同时产生振动,试着在说话的中间骤然中止发声,会发现并体会到喉部的振动________ (选填“是”或“不是”)突然停止.

24.下表列出了某些介质中的声速v

介质

v/(m·s-1)

介质

v/(m·s-1)

水(5℃)

1450

3230

水(15℃)

1470

软橡胶(常温)

40至50

水(20℃)

1480

软木

500

海水(25℃)

1531

铁(棒)

5200

(1)分析表格的信息,推断声速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只须写出两种)?

依据是什么?

(2)设海水温度为25℃,在海面用超声测距仪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2s后收到回波,海水深度为________。

四、综合题

25.如图所示,4个相同的瓶子里装有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对着瓶口吹气,如果能分别吹出“do

(1)”“re

(2)”“mi(3)”“fa(4)”4个音阶,则:

(1)与“mi(3)”对应的瓶子是________.

(2)这些声音产生的原因和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分别是      

A. 水的振动,水的高度                                           

B. 水的振动,瓶内空气柱的高度

C. 瓶子的振动,水的高度                                       

D. 瓶内空气柱的振动,瓶内空气柱的高度.

26.城市噪声来源有工业噪声、交通噪声和生活环境噪声.控制措施有将噪声严重的工厂迁出市区;对噪声大的机器安装消音器并限制使用,未安装消音设备的机车不得驶入市区;在市内规划安静小区,不安装高音喇叭,车辆尽量少鸣喇叭等;积极搞好城市绿化植树,宜用多孔建筑材料,加强隔音.例如城市高架快速干道系统﹣﹣上海市内环线上,采用质量轻、强度高、隔音性能好且耐腐蚀的先进建材﹣﹣聚碳酸酯板作为隔音材料,能尽可能降低高架干道上车辆行驶时产生的噪声污染.此外,在市区有关地段如闹市区等处设立噪声监测及分贝数显示装置,以加强对噪声的控制.同时加强每个公民控制噪声的环保意识,不制造噪声并增强自我健康保护.

请回答:

(1)噪声是指发声体做________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由材料可知减弱噪声的方法是:

在________处减弱,在________过程中减弱;在________处减弱.

(3)在教室里上课,室外常有噪声干扰,请提出二种减小噪声干扰的措施.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A

【解析】:

A、在周围植树会在噪声的传播途中减弱噪声,符合题意;B、将教室的窗户打开会增大噪声对学生的上课的干扰,不符合题意;

C、噪声监测器只会测出噪声的分贝,不会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

D、学生戴上防噪声耳罩后老师讲课声音也听不到,无法进行学习,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噪声的防治主要从三种方式上来进行:

一是在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三是在接收处减弱.根据每个选项的现象,分别进行分析判断.

2.【答案】B

【解析】【分析】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说,噪声是指影响人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休息和对要听到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由噪声的定义可知①②⑤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属于噪声。

故选B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知噪声的定义。

3.【答案】B

【解析】:

因为每个人的声带结构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会不同,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音色辨别是谁;故选B.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4.【答案】C

【解析】【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

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解答】声音的响度和振动的频率有关,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故A、B、D错误.

故选C.

5.【答案】D

【解析】A.太空中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在太空中宇航员间不能直接对话,A不符合题意;

B.汽车安装的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回声定位的原理制成的,B不符合题意;

C.电视的音量大小是指声音强弱大小,所以调节音量是改变声音的响度大小,C不符合题意;

D.高速公路两旁的隔音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而不是为了防止噪声的产生,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分析】

(1)声音的传播需要靠介质,真空不能够传声;

(2)回声定位是根据回声到来的时间和方位,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倒车雷达就是利用此原理工作的;(3)声音的强弱叫响度;(4)防治噪声的三种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6.【答案】A

【解析】A、“高声语”是指大声说话,指的是响度,生活中把“高低”和“大小”说混了,故A错误;

B、月球表面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所以登月宇航员不能直接对话,故B正确;

C、喇叭发声时在振动,这种振动具有能量,使烛焰摇动,故C正确;

D、不同的乐器演奏,即使音调和响度都相同,也能分辨出来,这就是音色不同分辨出的,故D正确.

故选A.

7.【答案】A

【解析】【分析】将甲乙丙丁四个图涉及的物理情景,与对应的物理知识相联系,然后加以分析,即可确定选择项中对物理情景分析的正误,从而可以得到答案.

【解答】A、透明的玻璃板,在声源与人耳之间建立了一层屏障,减弱了噪声的传播,这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正确.

B、用力敲鼓,鼓面振动的幅度大,鼓声的响度大.声音的音调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来决定的.故B错误.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随着向外抽出空气的进行,集气瓶中的空气越来越少,所以听到的声音会越来越小.故C错误.

D、演奏者通过手指在弦上按压位置的变化来改变发声的音调,因为弦乐器发出音调的高低与振动弦的长度有关,而其响度是由手拨动弦的幅度来决定的.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琴弦发出声音音调的高低,由多个因素来确定:

琴弦的材质、长短、粗细、松紧程度,在选择项D中,只是涉及了长度这一个因素.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还可以涉及一个实验题来探究其音调高低与这些因素的关系.

8.【答案】A

【解析】

A、超声的穿透能力强,潜艇是利用超声波定位水下目标的,故A正确;

B、验钞机通过紫外线使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发光,故B错误;

C、现代遥感卫星可以利用红外线拍摄照片发现地面火情,不是利用紫外线,故C错误;

D、放大镜和显微镜是用来观察比较小的物体的,望远镜是用来观察远处的物体,月亮离我们的位置是非常远的,要用望远镜来观察,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

(1)根据超声的穿透能力强,人们可以利用超声来探测进行解答;

(2)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3)遥感卫星是利用远红外技术进行拍摄的;

(4)根据放大镜、显微镜和望远镜的作用来解题.

9.【答案】C

【解析】【解答】解:

(1)音调高是指声带振动的快,声音的频率高,导致发出声音的音调较高;

(2)高歌是指声音的振幅大,响度大;

(3)女声的声带振动快,音调高,女高音就是这个原理;

(4)说话声音的振幅大,声音响度就大;

故选C.

【分析】解决此题要掌握:

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10.【答案】B

【解析】【解答】解:

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A错误;

B、因为声音可以传递能量,而超声波具有很强的能量,声音可以用来击碎身体内的结石,故B正确;

C、喇叭禁鸣是在噪声的产生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

D、“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

(1)声音需要介质来传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超声波具有很强的能量;

(3)防治噪声污染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治;

(4)声音三个特性:

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11.【答案】D

【解析】【解答】音调是由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是80Hz的声音一定比频率是160Hz的音调低,选项A说法不正确;响度是由振幅决定的,振幅是3cm的振动物体产生的声音一定比振幅是5cm的响度小,选项B说法不正确;城市多植树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设立显示噪声等级的装置只能起到监测作用,不能减弱噪声,选项C说法不正确;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声纳;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如超声波清洗眼镜,选项D说法正确;故选D。

【分析】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是由物体振动的振幅决定的,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减弱噪声的措施有:

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12.【答案】A

【解析】【解答】A、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频率高于20190Hz的声音叫超声波,声能传递能量,声波具有能量;“金噪子”发出的声波是高频声波,是人耳能够听到的,因此不是超声波,该选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B、人们以分贝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声音的强弱表示声音的响度;该声波的响度是145dB,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响度指声音的强弱,由物体振动的振幅决定的,另外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声波定向发射器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从而增大响度,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减弱噪声的方法:

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入耳处.使用“金嗓子”时,护航官兵佩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们以分贝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防治噪声的途径有三种:

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

二、填空题

13.【答案】次声;超声;都不能

【解析】【解答】发声体1s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为20Hz~20190Hz,高于2019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蝴蝶的翅膀每秒钟振动五、六次,它所发出的声音低于20Hz,为次声波,而海豚能能发出振动频率高于20190Hz的声音,为超声波。

故答案为:

次声;超声;都不能。

【分析】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为20Hz~20190Hz,高于2019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14.【答案】音色;空气

【解析】【解答】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音色不同,口技演员模仿各种声音,当音色相近或相同时,模仿的才像,他主要是模仿声音的音色。

台下观众听到口技演员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

​故答案为:

音色;空气.

【分析】声音的特色就是音色,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15.【答案】响度

【解析】【解答】解:

声控开关是利用声音的响度来控制电路通断的,“用力”可以增大振幅,从而提高声音的响度.

故答案为:

响度.

【分析】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16.【答案】振动;空气;音色

【解析】【解答】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老师讲课时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通过空气传到学生耳朵;闭着眼也能说出吗,名字,是根据音色来辨别的.

故答案为:

振动;空气;音色.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

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分析】根据声音的产生条件分析解答;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声;

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的声音不同,常用来区分不同声音.

17.【答案】声源;传播过程中;人耳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

“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

“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解析】【解答】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被敲的地方垫一块抹布;主要是阻止物体不发声,故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把房间、厨房门窗关严,主要是在传播过程中对声音进行阻挡;故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嘱咐小明暂时用耳机塞住耳朵,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

声源;传播过程中;人耳.

【分析】声音由声源振动产生,通过介质传播到达人耳,所以要减弱噪声,需要从声源处减弱(禁止鸣笛等)、传播过程中(在道路两旁建隔音墙等)、人耳处减弱(戴耳罩等).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18.【答案】音调;空气;声源处

【解析】【解答】

(1)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琴弦的振动快慢,即改变声音的音调.

(2)琴声和我们的耳朵之间有空气,琴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耳朵中.(3)观众在听音乐时都要把手机关机或把铃声调成振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

音调;空气;声源处.

【分析】

(1)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2)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3)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

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19.【答案】光速比声速快得多;1020

【解析】【解答】解:

(1)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光的传播速度是3×108米/秒,我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的原因是空气中光的传播速度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

(2)由v=

得,打雷处到我们的距离:

s=vt=340m/s×3s=1020m.

故答案为:

光速比声速快得多;1020.

【分析】

(1)闪电和打雷是在空中同时发生的,之所以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光的传播速度远远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340m/s);

(2)已知声音传播了4s,根据公式v=

变形可求打雷处离我们多远.

20.【答案】响度;音调;音色

【解析】【解答】用大小不同的力弹同一根琴弦时,弦振动的幅度是不同的,弦振动的快慢相同,故发出的声音的强弱不同,高低相同,即声音的响度不同,音调相同;用大小相同的力弹不同的琴弦,发出声音的响度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