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解读焦作23中.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40931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0.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核心价值解读焦作23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核心价值解读焦作23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核心价值解读焦作23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核心价值解读焦作23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核心价值解读焦作23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核心价值解读焦作23中.docx

《核心价值解读焦作23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核心价值解读焦作23中.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核心价值解读焦作23中.docx

核心价值解读焦作23中

崇尚美德追求卓越

——焦作市第二十三中学校园文化核心价值观解读

成万林

引子:

教育可以从各个层面进行改革,但只有文化变革才是一切变革的根本力量,只有基于教育价值观的改革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解决新形势下培养什么样的人,办什么样学校的问题,需要用文化立校,用文化治校,用文化发展学校。

我校确立的核心价值观是:

崇尚美德,追求卓越。

教育是为“人”服务的,“人”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落点。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生命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要全面把握教育的本质,就要充分认识、理解人生发展的特性。

人在“自然生长力”下自生的同时,也在外在“引领生长力”下发展。

这需要文化的滋养,要用文化唤醒人内在的力量,开发人内在的潜能,促进人身心全面的生长。

教育从结构上看最外面的是教育现象,从外到里依次是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目标,其内核正是教育价值观。

教育可以从各个层面进行改革,但是只有文化变革才是一切变革的根本力量,只有基于师生价值观的改革才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我们从价值观层面思考和设计学校文化,并将核心理念定位在“崇尚美德,追求卓越”上。

一、焦作23中提出教育核心价值观的主要依据

1.“崇尚美德追求卓越”是世界宗教及古今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

世界几大宗教都重视行善积德和道德教化,把去恶行善放在宗教教义与宗教活动的首位,作为宗教的主要信仰目标。

佛教讲慈悲,怜悯一切有情众生,道教倡导慈爱和同、济世利人,伊斯兰教讲爱人、仁慈,基督教教义的核心是爱,爱人与爱神的统一。

从古到今,大凡为社会进步、民众幸福献身的英雄备受人们的赞颂;反之则要遭到唾弃与批判。

宗教及古今社会中“崇尚美德追求卓越”的精神影响着人们对历史人物的品评与现实人物的期望,决定着社会对教育的要求,甚至影响着现代文明的走向。

2.“崇尚美德追求卓越”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旋律。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获奖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说道:

“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儿重新寻找智慧”。

这75位诺贝尔获奖者中没有一个中国人。

但他们的联合宣言却宣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和力量。

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归纳起来主要是“仁、义、礼、智、信”五个要素。

<<论语•学而>>:

“礼之用,和为贵”。

“和”是“礼”的内在基础,“礼”是“和”的外在表现。

有“和”、有“礼”,是为德。

在内倾之德的基础上,“德”还有一种外在形式,这便是“达则兼济”,“内圣外王”治国平天下。

特别是自西周以来,诸子百家有意识将人类理想的英雄美德都加在了古之圣贤身上,他们均以天下苍生为重,平治天下、造福民众是他们的根本职责。

是这种“崇尚美德追求卓越”的精神,使中国传统精神文化处处体现着对“德”的要求。

在“修齐治平”的人生境界中,将“修身”摆在第一位也说明了这一点。

3.“崇尚美德追求卓越”的精神在怀川文化的价值追求中尤为彰显。

怀川文化作为一种地方文化思想,有着极为丰富的内在蕴涵和精神特质。

其内涵中“礼让”、“谦逊”、“友善”、“关怀”等是建立在个性化的心理修为之上的一种文化品质。

怀川文化在历史上特别是近代,对周边地区的文化发展及传统道德影响颇为深远。

文化的主要内涵有三层含义:

一是礼让、谦逊之德。

以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求得与他人的和谐;二是友善关怀之德。

以人文情怀、良善之心关怀他人,关注民生疾苦,在全社会营建一种互爱互助的和谐氛围;三是开拓创新、自强不息之德。

即建构一种对事业、对国家未来发展的责任感,发挥个人的才智,为社会争做贡献,在社会进步的层面上追求新的和谐。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崇尚美德追求卓越”。

4.“崇尚美德追求卓越”的精神是国家教育方针的内在要求。

按照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教育方针,学校教育必须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先进的主流价值,构建集体主义和个性发展统一的价值观,既强调国家和集体利益,又尊重个体利益,鼓励个性发展和创造精神。

既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又客观地面对现实,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找寻更为有效的办法。

学校文化在丰富性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实现多元的统一。

“崇尚美德追求卓越”是我们在全面审视学校文化的基础上,寻找的学校文化新的生长点和发展的根基灵魂所在。

5.“崇尚美德追求卓越”的精神在社会转型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今,社会转型期中多元化的价值差异和冲突愈显突出。

集中表现在少数官员弄权谋私、钱权交易、贪污腐化;个别企业和商人诚信缺失、坑蒙拐骗、制假贩假;个别文化名人沽名钓誉、抄袭剽窃、低俗炒作;个别社会公民不守公德、见危不救、以怨报德等;个别学校道德教育薄弱,学生诚信缺失,精神空虚,思想颓废,未成年犯罪居高不下,学生身心畸形发展。

这些局部的、少数的败德现象,给民众带来了极大的道德压力和心理暗示,有些人因此认为社会正在逐渐滑向一个低信任度和缺德的深渊。

提醒着人们“崇尚美德追求卓越”的整体精神出现了偏废,德在社会发展中出现了缺失。

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合作精神、自律能力等问题日益凸显出其作为育人目标的重要性。

6.“崇尚美德追求卓越”的精神是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力图超越传统的“记忆型教学文化”,创建新型的“思维型教学文化”。

这种思维文化不是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性的学习;不要求教师机械地讲授书本知识,而是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

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做为三维目标体系,这是新课程对理想的教学状态的期盼。

新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进一步要求:

一是各学科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修订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科内容进行了有机渗透。

二是进一步突出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三是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性。

四是强化了法制教育的内容。

二、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孔子曰: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夫己者,人之本;德者,业之本。

本立才能根深叶茂、根深蒂固。

在浩浩的历史长河中,品德永远是最为闪光的东西。

人的生存和发展永远与“德”须臾难离,“崇尚美德”是每个人的人生必修课,它是完善人格、身心和谐、升华灵魂、取得成功和追求卓越的重要保证。

追求卓越是一种永不止息、臻于至善、创新超越和对完美境界孜孜不倦的追求。

“崇尚美德”与“追求卓越”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缺一不可。

学校用这言简意赅,深远旷达的传统文化,体现磅礴的民族气魄,传承了“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深厚文化底蕴,凸显了精益求精的进取精神,体现了焦作23中的独有特质,阐释了焦作23中人的信仰,它是一种高境界,高位势,有了这样的境界和位势,必将引领焦作23中的教育走向更高的境界。

关于“崇尚美德”:

一个想拥有追求卓越人生的人必须要尊崇道德的价值,以德为本,修身为先,以德待人。

《荀子•非十二子》: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

”强调一个人要做到“问、学、让”才能所有德。

《春秋繁露•立元神》中董仲舒说:

“以德为国者,甘于饴蜜,固于胶漆,是以圣贤勉而崇本而不敢失也。

”德涉猎的范围极其广泛,可谓是无所不至。

“德”,是宽广博大的,我们既要继承历史民族优秀的德,也要发扬当代社会之德、集体之德、家庭之德、个人之德。

关于“追求卓越”:

胡综作《宾友目》曰:

“英才追求卓越,超逾伦匹,则诸葛恪”。

宋苏轼《答李廌书》:

“惠示古赋近诗,词气追求卓越,意趣不凡,甚可喜也。

”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七:

“杭州太守李晓园先生,政声追求卓越,而于文翰之事,谦让不遑。

”可见,追求卓越之意是超出、杰出,可指人,指事。

我们所讲的“追求卓越”,既指培养追求卓越的人才,又指追求卓越的境界。

追求卓越包含:

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精益求精、实现理想等。

《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人生哲学,是我们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文明发展史上所积淀形成的优秀品质和传统美德,在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中显示出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一个人只有以道为体、以德为本,才能像博大无边的大地一样,以宽厚的德行承载包容万物。

与万物共生、共长、共存,从万物中汲取营养,方能成就一番事业。

这两句话是追求卓越人士的标准,要想拥有追求卓越人生,就得自强,就得厚德。

亦即“崇尚美德追求卓越”。

学校教育核心价值观“崇尚美德,追求卓越”的内涵,与我校校训“感恩诚信责任理想”相互印证,互为补充,我们把二者融合后提炼成8条64字自勉自省的铭刻警句:

1、立身处世至善若水2、尽孝尽忠行仁爱人(感恩)

3、诚信正直气节浩然4、谦虚谨慎廉洁自律(诚信)

5、责任引领道路自信6、低调做人高效做事(责任)

7、志存高远叩问一流8、创新进取永不言弃(理想)

1、.立身处世至善若水

水是万物之本原,朱熹对此解释道:

“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不滞,有似于水,故乐之。

”最美好的品格,就应该像水一样,如水的品行才最接近于道。

孔子把水之美与人类的道德精神联系在一起,进而推衍出儒家立身处世的道理和准则,以提升理想人格的道德内涵和人生境界。

水有“谦让”的美德。

正是老子所提到的“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之天道的品格。

人若保持谦恭居下的态度,就能摆正自己的位置,自然就能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

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应该效仿水之德性,遍爱大众,广泛施恩却不求回报。

“水性就下,就下者卑,卑下者,众人所恶,而水居之。

水行于地,善就卑下,滋润群生”,阐释的也是水“谦下”的美德。

水有“不争”的美德。

老子又言: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在现实生活中不争名利,奉献出真挚和仁爱,把自身的价值体现在默默的奉献之中,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更有意义。

水有“包容”的美德。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水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宽广的胸怀。

包容天下的万事万物,通达而广济天下。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拥有虚怀若谷的品格、善于包容世间是非曲直的人,其气度和胸怀自然超于常人,靠着这种豁达、恢弘的强大力量,赢的几率自然也会高于常人。

水有“柔性”的美德。

《两同书》中写道:

“夫金者,天下之至刚也;水者,天下之至柔也。

金虽刚矣,折之而不可以续;水虽柔矣,斩之而不可以断;则水柔能成刚,金刚不辍其弱也。

”水是柔中带刚,刚柔并济,以柔克刚。

水的“柔”性体现在人性上就是一种力量无穷的韧性,是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

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也会让人矢志不移,奋斗不止。

水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水能在第一时间适应新的环境,这种随遇而安的情怀,这种随机应变的能力极其适合我们在当今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在我们个人的品性和思想里注入水的高洁、水的智慧和水的力量,必将会培养出率真鲜明的个性、深沉博大的胸怀和无私无畏的精神,更好地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尽孝尽忠行仁爱人

“孝”是中华传统伦理的核心观念与特色,也是中华传统伦理体系的根基与诸德之首,即“百善孝为先”。

“孝”是天地最终极的理念之一,也是世界上一切道德的根本。

《尔雅·释训》的解释是“善事父母为孝”。

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

“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完全吻合,因而孝被看做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德行。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基本道德要求和做人的基本准则,是中华民族自然情感的积淀和升华,《孝经•开宗明义章》云: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即“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是教化的源泉。

《孝经·三才章》中说: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

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

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

”孝在本质上是内心的原善,是子女对父母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是血缘家庭的亲子之爱,是仁爱的起点。

孝表现了人内心最真切的情怀。

我们强调“能养不算孝”。

这也是孔子的观点。

子游问孝,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孔子把养而不敬提高到人畜之别、君子小人之别的高度来看待。

“仁”位于五德之首,是一切德性的总和,是孔子思想的最高范畴,也是保持社会秩序的道德伦理的价值依据。

“仁”既被看做是一种具体道德,又被看做全德之名,在儒家推崇的诸德中具有特殊的地位,高于诸德并统摄涵盖诸德,而诸德又从不同的方面体现了“仁”的原则和精神。

孟子认为“仁”是“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朱熹认为“仁”是“浑然温和的天地阳春生育之气”,是“天地生物之心”。

“仁”既是天地生化养育万物的生生之德,又是人类慈爱悲悯的深厚情感。

“仁”是人生所要终生奋斗的最高的、理想的道德境界。

《论语》中孔子对“仁”有着多角度、多层次的论述,总的来说,“仁”包括“忠、信、恕、孝、恭、敏、宽、惠、智、勇”等丰富而深刻的仁爱思想。

“仁”是一种真实的生命体,仁则生,不仁则麻木而枯死;“仁”是人格发展的最高境界,实现仁的境界是一种无垠的“纯亦不已”的过程;所谓“践仁”不仅是需要主观精神(行德行,成仁者,成圣人),而且需要客观精神(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修己以安百姓,都表示主观到客观,使家庭、国家、天下达成一体的过程),需要突出绝对精神(下学上达,践仁知天,天人合德,与物无对的境地)。

《论语·颜渊》中写道:

“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

《论语·阳货》中写道:

“君子学道则爱人。

”而《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

“仁,亲也。

”《论语·泰伯》中有言: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而《论语·学而》中写道:

“泛爱众,而亲仁。

”孔子的仁爱思想是以“笃亲”开始,以“泛爱众、济天下”为目的和重心的。

我们理解的“仁”就是仁道,是仁心,是由近及远、由己推人递进式的爱。

仁是一个无限深邃的境界,我们只有在对仁的终生追求中才能实现。

“仁”是在个人身上所显现的人生正途,仁不能离开个人,是个人的路。

当我们走上人生正路,精神得到了升华,人格的尊严和人生价值就会被不断地展现出来,人的生命也将会不断地延长,最后达到卓越人生的圆满阶段。

敬是孝的实质。

《礼记·祭义》中说:

“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孟子也非常强调悦亲的意义: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

”孟子进而提出悦亲之道:

“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

”人子事亲,当以诚心尽孝,自可悦亲。

不仅在态度上要对父母乐心养志,和悦敬亲,而且在行动上也要时时处处行之以礼,以表敬意。

所以,我们不仅要养亲,更要敬亲。

古人把报效祖国视为追孝先祖,认为是人世最大的孝义,具有最崇高的价值。

当代伟人邓小平曾说过:

“我是人民的儿子。

”祖国是我们伟大的母亲,精忠报国,为祖国母亲立功扬名,是每个中华儿女对母亲养育之恩最好的报答方式。

一个人如果胸怀孝爱与仁爱精神,从家庭出发,再到为社会、国家、天下人去努力奋斗,这样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3、诚信正直气节浩然

正气是由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化、心理、性格积淀而成的凛然气节。

要培养此气,第一是“直”,包含真诚和正直两个意思;第二是“义”,在各种情况下,随时都要用理性做判断;第三是“道”,人生的光明大道。

孟子云: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鲁迅就曾自豪地说: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林肯把他的成功归于正直诚实的品质,他觉得品格能给他以力量和信心,最终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受人们爱戴的总统之一。

诚实、正直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无形资本,是成功者不可或缺的素质之一。

 

浩然正气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是一种顶天立地的人格和节操,坚守正气,才能有正确的是非标准。

一个人在为人处世上需要有正直、正义、刚正的气节。

个人要有浩然之气象、浩然之气度、浩然之气节,才能容人所不能容,行人所不能行,为人所不能为,立人所不能立,成人所不能成。

4、谦虚谨慎,廉洁自律

《周易》中说:

“谦,德之柄也。

”“谦”是人格的底蕴,“谦”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品质,是一种高层次的人格境界。

正如泰戈尔所说:

“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

”“谦”的精神实质就是“永不自满,永求进步”,表象谦逊的背后是永求进取的超凡执著。

《周易》中:

“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谦乃天、地、人三才的一贯之道。

“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

”谦虽然卑下但不可逾越,尊贵而崇高。

“夫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

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刘邦的谦虚美德赢得了部下的敬重。

谦虚是人性中极高的品德。

谦虚能把一个功成名就的人镶嵌得更加璀璨夺目。

“谦”有时也是一种对人生的自省。

一个人越是才华出众、成就非凡,他的视野往往越宽广,眼界往往越高远。

”谦虚不是轻视自己,而是对自己的一种清醒认识。

标志着一个人对世界、对自己的深刻把握,是对世界之无限、个人之有限这一哲理的领悟。

而对自我缺失的认识往往是一个人走向卓越的新动力。

孟德斯鸠曾说过:

“谦虚是不可缺少的品德。

”斯宾塞认为:

“成功的第一个条件是真正的虚心,对自己的一切敝帚自珍的成见,只要看出同真理冲突,都愿意放弃。

”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表明:

很多外表看起来非常低调,为人谦虚的人,但他们的内心却很自信。

谦虚的人更自信,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能力、知识、技能以及所取得的成就都有着客观的评价,他们有谦虚的资本,自然是充满信心。

谦虚的人卑己尊人,虚心地接受他人的批评,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借鉴吸收新的东西,集聚更多的力量和智慧,在社会竞争中有长久的立足之地。

古人把“礼、义、廉、耻”看成是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廉”有多重含义:

《论语·里仁》中所说的“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是指不贪享受、安贫乐道的;《孟子·离娄下》中“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是指不妄取非分之财;《韩非子·解老》中“所谓廉者,必生死之命也,轻恬资财也”是指淡薄利欲、不重金钱的;《列子·杨朱》中“凡为名者必廉”是指有识之士所追求的名节,有德之人取利时会考虑他人,觉得“人犯其难,我享其利,非廉也”,“廉”最重要的一项内涵就是“不贪”。

春秋时期,有人献宝给宋国大夫子罕。

子罕曰:

“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

若以与我,皆丧宝也。

不若人有其宝。

”最终子罕舍弃了唾手可得的财富,赢得了世人的赞誉和清白的美名。

《圣经》把贪财视为万恶之根源是经得起推敲的。

钱财本无善恶之分,只是一个“贪”字,将人推进了欲望的沟壑,这沟壑却有着魂魄,一般总是饥饿、贪婪的人用欲望喂养它,直到最后将自己的身家性命也投之以食。

它饱了你却不在了。

孟子云:

“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是说如果你获得的利益不符合道义的原则,即使把全天下都送给你,也不能接受。

老子也说:

“罪莫大于甚欲。

”当然“甚欲”就是指过分的欲望,人若过分妄求,余殃必在后。

荀子曰:

“欲不待可得,所受乎天也”,就是说“人生而有欲”,包括对权力的欲望,对物质和精神的欲望和对生命的欲望等等,这些正当的利益都是人们生活所必需的。

但人不可有贪欲,不可纵欲,在面对利益诱惑时,要把持住自己的欲望,正如《吕氏春秋》中所言的“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廉矣”。

能真正做到“欲而不贪”,实乃真君子也。

5、责任引领道路自信

达到“卓越”境界的步骤和方法,是通过内在道德修养及外在道德实践,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如此,最重要的就是责任引领从一做起,

责任是一种使命,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竞争力。

奥巴马说:

“这是个负责任的年代,我们不能逃避责任,而是要拥抱责任。

”“人生中只有一种追求,一种至高无上的追求就是对责任的追求。

”很多事业上有所建树的杰出人士都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在取得成功以后,并没有忘记去承担对社会的责任,去完成社会所赋予的使命,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

尤其对于年轻人,要胸怀壮志,慎重对待人生的每一步,培养和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在现实的工作和生活中自觉地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将责任感根植于内心,让责任成为一种习惯,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格,从而为自己事业的开创奠定坚实的人格基础,让自己的生命历程“止于至善”。

6.低调做人高效做事

《老子》说: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这是告诫我们骄傲自满会使生机窒息,失去奋斗的力量。

做人保持低调随和,做事保持务实高效,这是一种看似平淡、实则高深的处世谋略。

老子曾说过: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泰戈尔《飞鸟集》中有这样一句话:

“当一个人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他最接近伟大的时候。

”曾国藩深谙处世之道,在自己取得较大的成功之后,排除纷杂,收敛锐气,退而不隐,强而不显,带着一颗平常心,达到了“至誉无誉”的境界,为众人所钦佩和敬仰。

三国时期杨修恃才傲物,“鸡肋”引来杀身之祸。

“自高无卑,无卑则危;自大无众,无众则孤。

”通过“唱高调”,也可能会得到一些自己想要的东西,但这种造起来的势,大多不会长久。

我们必须时刻以低调、不炫耀的姿态出现,这样才能取得事业的长远发展。

同时,在奋斗过程中,我们还要时时刻刻有危机意识,要永远保持创新的精神,永远“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无论你的理想多么远大,一定要活在当下,着眼于当下,务实于当下,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踏踏实实地踩出自己脚下的每一步路。

”正所谓,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一个人将消极变成积极,被动变成主动,工作起来就不会累。

效率在某种程度上来自奋斗的目标和激情,人一旦有了奋斗目标和激情,就会热情洋溢、充满活力,很快进入到工作状态之中。

低调做人,高效做事,永葆激情,必定会推动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7、志存高远叩问一流

 

8、创新进取永不放弃

坚韧是一种意志,一种毅力和恒心,一种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精神,是一个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成功的奠基石,是成大器者必备的条件。

那些面对困难依然百折不挠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只有经历了逆境的磨炼,才会让人变得更坚定、更勇敢,真正地走向成功。

郑板桥说: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人是可以通过努力奋斗改变自身境况的,那些坚韧不拔、锲而不舍地去追求和探索的人,最终定会收获成功与喜悦,体会到生命的真实与厚重。

曾国藩光鲜的背后,是他始终在与艰难困苦进行着斗争和他的“打脱牙,和血吞。

”富兰克林说:

“唯坚韧者始能遂其志。

”自强不息的信念根植在仁人志士的生命意识深处,他们百折不挠、坚持不懈地追求真理,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写道:

“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自强不息是一种美德、一种精神、一种信念和一种境界。

孟子云: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自强不息的人不会怨天尤人,不会丧失生活的勇气和积极处世的热情,而是在生活的磨炼中不断增强奋勇拼搏的锐气和魄力,创造美好的人生。

人的一生如同在大海中航行,随时会遭遇波浪和风暴。

遇到艰难险阻时,要有坚忍的意志和奋进的勇气,才能积攒足够的力量,爆发生命的激情,战胜艰难困苦,站在成功的巅峰!

一个人,更为重要的是战胜自己,战胜自己的懒惰、弱点、自私自利,在此基础上取得成功,是为英雄。

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与实践

追求精细化管理,提升智慧化教育;

构建人文化校园,打造特色化品牌。

1、通过办学理念凝聚核心价值

学生的终身幸福首先要建立在“德”的基础上,初中在整个教育学段中的位置,决定了学校在学生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奠基性,特别是对德的内化和追求,初中阶段就要树立大德,为国为民的大德。

有了德,才能够将来更好地发展。

有了德,才能够终身幸福。

德是前提,是基础。

但仅仅有德,还远远不够。

更重要的是在“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情况下,求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