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教学段考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39444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5.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教学段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教学段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教学段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教学段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教学段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教学段考试题含答案.docx

《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教学段考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教学段考试题含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教学段考试题含答案.docx

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教学段考试题含答案

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教学段考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在答题卡、答案纸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

、考号等信息

2.请将第I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请将第II非选择题答案黑色中性笔正确填写在答案纸上。

一、选择题(每题2分,28题,共计56分)

1.中国古代有许多农谚流传:

“立春晴一天,农夫不费力”、“岁朝东北风,五禾大熟丰;岁朝西北风,大水害农功”。

这说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

A.往重农业的理论性总结B.过度依赖天气变化

C.重视经验的指导作用D.深受自然灾害影响

2.唐诗“如何织纨素,自着蓝缕衣”;“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

”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A.手工业者地位低下B.丝织业规模扩大

C.小农经济自给自足D.官府垄断丝织业

3.据《清代广州十三行纪略》记载,1822年发生在十三行的一场大火持续七昼夜,大火中熔化的洋银满街流淌:

竞流出一二里地,大火烧毁的财物价值4000万两白银。

这表明()

A.朝贡贸易积累了大量资金

B.中外商贸往来的密切

C.十三行是中外文化交汇区

D.中外贸易额数量巨大

4.明清统治者实行海禁政策的出发点是()

A.避免西方经济侵略B.巩固自然经济基础

C.稳定国内统治秩序D.缓和中外民族矛盾

5.某中学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史学范式来认识“新航路的开辟”,以下认识中,符合整体史观的是()

A.西方列强殖民掠夺之路B.世界市场联系之路

C.人类文明交流融合之路D.西欧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起步之路

6.15﹣18世纪的西欧处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过渡时期,极力推崇重商主义。

后期重商主义强调贸易差额论,该理论认为对外贸易必须做到商品的输出总值大于输入总值,使本国处于贸易出超地位,以增加货币的流入量。

重商主义理论()

A.适应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B.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生活

C.适应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D.阻碍了英国工业的发展

7.1651年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凡是出人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载运。

1854年英国废除了这一条例。

这一变化表明()

A.工业革命促进了自由贸易B.议会改革完善了民主政治

C.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D.贸易中心转到大西洋沿岸

8.下图是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输入英国的原棉重量变化示意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纺织工人数量增加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来临

C.棉纺织领域的技术革新D.工人手工纺纱速度提高

9.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下列最能体现“新的时代”特征的发明是()

 

10.观察下面19世纪中后期中国茶叶产销统计表。

对此分析错误的是

年代

植茶面积《万亩)

产簫(万担)

内销(万担)

外销(万担)

1837

521

260.5

200

60.5

1861

625

312.5

202.5

110

1871

819

409.5

202.5

207

1886

934.9

567.46

205

362.46

A.伴随国际市场扩大茶叶需求量日增

B.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大量倾销商品

C.外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D.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1.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日的

近代化同时起步,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亚洲强国,而洋务运动则给中国留下一个永久的遗憾。

其原因在于二者推行的近代化存在本质差异,主要体现在()

A.政治近代化B.经济近代化

C.军事近代化D.教育近代化

12.据中华民国档案记载:

国民政府财政部、实业部发行“民国二十一年江浙丝业短期公债”300万元,以便江浙两省丝业收购蚕茧,改造设备。

国民政府铁道部降低蚕丝业运价40%至79%,大力支持蚕茧业的发展。

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政府()

A.实践战时统制经济措施B.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强化了官僚资本的垄断D.放宽了对民间设厂限制

13.1957年,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区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毛泽东作出这一论断主要是为了()

A.加快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B.坚持建设社会主义统一战线

C.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

D.完善社会主义各项民主制度

14.下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

“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C.沿海港口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兴办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

15.下表反映了1978~198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

经济成分

1978年

1987年

全民所有制企业

77.6%

59.7%

集体经济

22.4%

34.6%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三资”企业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

几乎为0

5.6%

造成表中我国所有制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

A.原有经济体制的彻底瓦解B.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经济体制改革D.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推动

16.下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

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

④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A.②③B.①②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7.表2反映了近代上海交通业的变迁,据此可推断出的结论是()

年份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脚踏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

6984

544

9

11

0

0

0

0

1926

14600

0

0

0

3459

3764

172

922

表2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情况表单位:

人/天

A.人们在上海出行首选的交通工具是汽车

B.上海的畜力交通已被电气化交通所取代

C.人力车是上海唯一沿用下来的传统交通工具

D.人力车的大量存在阻碍公共交通的发展

1

8.1911年7月,《大江报》因发表两篇鼓吹革命的时评被政府封禁,消息传出,武汉三镇舆论大哗,全国各地报馆纷纷响应支持《大江报》的正义斗争,《大江报》因此声名大振。

该材料可用于佐证()

A.辛亥革命的思想准备B.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言论自由成社会共识D.维新变法影响深远

19.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是由多方面

的原因引起的,下面一则当时美国一对母子的对话反映了哪方面的原因()

  “妈妈,为什么不生火?

”“因为我们家没有煤了。

”“为什么没有煤了呢?

”“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钱买。

”“爸爸为什么失业了呢?

”“因为矿上出产的煤太多了。

A.财富集中在少数人身上B.许多部门的生产严重过剩

C.证券市场的资金并没有投入生产领域D.美国盛行分期付款的购买方式

20.为迅速摆脱经济大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采取了一系列干预经济的政策。

其中农业领域的调控措施是()

①减少种植面积,调控农产品产量②调整农产品结构,鼓励农产品进出口

③增加政府储备,规范农产品销售④努力降低农产品价格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1.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节目主持人在“解读北欧福利国家的利弊”的谈话中,曾这样描述北欧福利国家状况:

“最穷的和最富的,在交税之前,可以相差17倍,但是纳完税之后,可以小到3倍。

就是说我这富人,比你就多3倍的钱。

”其意在说明实行高福利政策()

A.能够刺激社会成员的积极性

B.能够建立和谐的理想社会

C.是解决贫富悬殊的根本措施

D.会挫伤一部分人的积极性

22.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

”西方国家作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

A.基本上没有促进经济的发展

B.强调国家积累而忽视民生改善

C.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

D.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23.斯大林是一位杰出的人物,赢得了他所生活的我们这个残酷时代的敬仰……斯大林接手的是一个犁耕手种、落后的俄国,而留下的却是装备有原子武器的苏联。

”斯大林受到英国首相丘吉尔这样的评价,主要是因为()

A.斯大林模式促成了苏联的腾飞

B.斯大林使苏联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C.英国与苏联同是反法西斯国家

D.斯大林克服了苏联经济发展的弊端

24.有人如此评价苏联的改革: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跨了”。

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论据主要是()

A.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的局部改革

B.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C.改革陷入困境,苏联走向解体

D.从根本上动摇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2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等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最能说明()

A.平等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正式确立

B.为防止战争悲剧重演而建立的有效机制

C.消除贸易保护主义的国际自由贸易体制

D.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26.英国一家杂志说:

“联盟总统取代我们的立宪君主。

降下大英米字旗,升上那片有黄星的蓝色抹布。

”这段文字说明作者()

A.担心美国对欧洲的渗透B.抵制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C.否认欧元的问世和流通D.反对欧盟的深化和扩大

27.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贸易迅速发展,提高了贸易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性以及对外贸易在各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下图是这一时期“各类国家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例”,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发达市场国家获得了更大的利益

B.计划经济国家进行深刻的改革

C.发展中国家更深地融入世界市场

D.石油输出国极大推动“南南合作”

28.20世纪初,人们把信天主教称作“吃洋教”;30年代,租界市民被外国巡捕踢了一脚,自嘲为“吃了一记洋火腿”;抗战时期的重庆有“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民谚;其他还有“吃闭门羹”“吃香”“吃药”等等。

这些与“吃”有关的大众词汇本质上反映了(  )

A.中国人向来注重字词的精炼和语法的准确

B.“吃”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产生了深刻影响

C.中西饮食文化处于不断的交融与冲突之中

D.“吃”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流行和时髦的词汇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计44分)

29.(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

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

……若机户工作减。

此辈衣食无所矣。

——《苏州风俗考》

材料三:

清雍正帝说: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请回答:

(1)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古代社会怎样的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

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

(3)材料三的观点是什么?

对材料一、材料二所反映出的经济现象会分别产生什么影响?

30.(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15年3月28日,中国政府制定并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材料二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古代中

国丝绸之路对外贸易情况,分析明清对外贸易政策及其后果。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世界经济特征,分析19世纪末这一特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31.(10分)经济体制与经济发展规划往往影响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态势。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以一百五十六个建设项目为中心……主要是能源(煤炭、电力、石油)、原材料(钢铁、有色金属、基本化学工业)、机器制造(重型机床、汽车、飞机、船舶)等空白和薄弱的工业。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以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八五”时期(1991-1995年)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11%左右……对外开放的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扩大,形成了由沿海到内地、由一般加工工业到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总体开放格局。

——王炳文《新中国十二个五年计划(规划)的历史回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特点。

“一五”时期的工业化建设对国民经济有何推动作用?

(2)据材料二,指出“八五”时期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32.(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3年3月,美国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不断恶化时罗斯福当选总统,在就职典礼上发表演说:

“美国人民不是束手无策。

在此紧要关头,.…他们选我出来实现他们的愿望”,“我怀着祟高的信念接受人民的委托”。

罗斯福说“这个国家需要行动,而且现在就行动起来。

”罗斯福上台伊始,立即实行“新政”他采取了改革措施,大力加强国家对农业、工北、社会救济、公共工程以及财政等方面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

(1)简述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重要影响。

材料二:

凯恩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

1934年,他曾到华盛顿,这时罗斯福正在采取与自由放任不同的国家干预政策,以应对大危机。

罗斯福新政与凯恩斯的思想不谋而合。

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巾通论》出版。

他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采取措施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凯恩斯的经济学说,是对传统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一次革命,二战后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盛行,并造就了五六十年代的高经济增长,资本主义出现新变化。

(2)列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出现的新变化。

定远重点中学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教学段考卷

高一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

1.C【解析】C材料中说明立春的晴天有利于农耕,东北风会导致大丰收,西北风容易引起水旱灾害,说明古代农业与农民经验总结影响较大,正确;

A材料没有提及理论性总结,故A错误;

B中过度依赖错误;

D中自然灾害说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A【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如何织纨素,自着蓝缕衣”可知手工业者处于被剥削的地位,进而得知工业者地位低下,故A正确;材料主要阐述手工业者地位低下,对丝织业的规模没有涉及,故B错误;材料阐述的是手工业,没有涉及农业,故C错误;材料阐述的是手工业者的辛苦和社会地位低下,没有涉及官府垄断丝织业,故D错误。

3.D【解析】D材料描述的“大火烧毁的财物价值4000万两白银”说明当时在广州十三行中贸易数额巨大,正确;

广州十三行不属于朝贡贸易内容,故A错误;

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C中文化交汇区不符合十三行商业贸易特点,故C错误。

故答案为D。

4.C

5.C【解析】A项是从道德史观的角度去评价的;B项是从整体史观的角度去评价的,故B符合题意;C项是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去评价的;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此时是西欧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原始积累阶段。

6.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重商主义强调贸易顺差,希望获得大量的货币,体现了当时欧洲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A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出对政府干预经济的态度,实际上重商主义需要政府对经济的大力扶持,排除B。

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应该是工业革命以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

重商主义在18世纪以前,促进了英国工业的发展,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7.A【解析】从1651年到1854年,英国已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开始盛行,要求自由贸易、自由竞争。

因此选A。

BCD项都不符合材料的时间阶段特征,予以排除。

8.C【解析】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从时间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可以知道这段时间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首先是从棉纺织业开始,因为新机器的发明和蒸汽机的应用,导致了示意图的变化,故C正确,D错误;A不是主要原因,排除;第二次工业革命以重工业为重,材料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联系不大,B错误。

9.D【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即“电气时代”,最显著的特征是电力的广泛应用,A是火车,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B是汽车,C是飞机,虽然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但与题意不符;D是电灯,因此选D。

10.B【解析】从表格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后,中国茶叶产销都呈现增长状态,特别是外销增长明显,说明国际市场茶叶需求量增长,也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ACD都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表格可以看出茶叶外销量不断最多,B在题干中不能看出,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B。

11.A【解析】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一场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它不仅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更学习了西方的政治制度。

中国的洋务运动是一场地主阶级自救运动,它主张在维持清朝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

所以二者的主要差异体现在是否政治近代化。

本题选A。

12.B【解析】从时间上和国民政府铁道部等字眼来看,材料反映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运动,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战时统制经济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官僚资本,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放宽了对民间设厂限制的是清政府,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3.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

注意题干中时间“1957年”,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三大改造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开始,1956年中共八大规定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即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因此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是为了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积极

性。

故答案为C。

14.D【解析】据材料可知,甲是“1990—1995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是在20世纪80年代,与图表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时间也是在20世纪8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沿海港口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兴办也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与题干时间

不符,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故D项正确

15.C【解析】依据表格可知,1978年、1987年全民所有制企业比例下降,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三资”企业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比例上升,结合所学可知,造成表中我国所有制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经济体制改革,C项正确。

A项“原有经济体制的彻底瓦解”的说法错误,排除。

材料涉及的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无关,排除B。

邓小平南方谈话发生在1992年,与表格时间不符,排除D。

16.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变迁相关知识的把握。

根据题干的图片可知它为国货,因此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

因为是仿制西式,所以这说明了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而③④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可排除。

综上,本题选B.

17.C【解析】依据表格交通工具的种类,可知1926年沿用下来的交通工具只有人力车,其他马车、轿子、马等均为0,C项正确。

依据表格1926年每天乘坐交通工具的次数可看出人们首选的交通工具是人力车而非

汽车,说明畜力交通没有被电气化交通所取代,排除AB。

材料只是在展示近代上海交通业的变迁,没有涉及人力车对公共交通的阻碍作用,排除D。

18.A【解析】从材料“1911年7月”“《大江报》因发表两篇鼓吹革命的时评被政府封禁”“全国各地报馆纷纷响应支持《大江报》的正义斗争”中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前,革命派从思想上进行比较充分的准备,故A项正确;B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材料中强调的是辛亥革命的背景,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言论自由成为共识和维新变法的影响,排除CD项。

19.B【解析】经济危机发生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的严重过剩,产品价格低下,工厂倒闭,工人失业,无力购买市场上的产品,从而形成了恶性的循环。

故选B。

A项是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贫富分化严重;C项材料未体现;D项是经济危机的重要诱因,材料都未体现。

20.A【解析】本题实际是考查学生对罗斯福应对经济危机的农业方面的措施的掌握和理解,联系所学可知

,其主要措施包括减少农作物种植面积,调控农产品产量,增加政府储备,规范农产品销售,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稳定农产品价格,刺激出口等。

第②错在“进出口”,第④错在“降低”,所以答案为A。

21.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所说的是纳税前后穷人和富人的比率的比较。

这说明福利政策有助于解决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

但是会挫伤一部人的积极性,也不是解决贫富悬殊的根本措施。

所以答案选D。

22.B【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符合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的理解的应该是人民生活方面,结合“20世纪30年代”可知出现在斯大林统治时期,符合要求的是B项。

A项表述错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C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D是新经济政策,排除D。

23.A【解析】“赢得了他所生活的我们这个残酷时代的敬仰……斯大林接手的是一个犁耕手种、落后的俄国,而留下的却是装备有原子武器的苏联”表明丘吉尔肯定斯大林模式在促进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的重要意义,故A正确;B项“使苏联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表述不恰当,排除;丘吉尔这样的评价斯大林并非“同是反法西斯国家”,结合史实可知,二战结束后,英国和苏联是分属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手,排除C;D项表述过于绝对,错误。

24.C【解析】A符合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特征,排除。

B是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经济的特征,排除。

根据材料“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结

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改垮了”应该指苏联解体;苏联解体最直接的因素就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故C正确。

苏联历次的经济体制改革均没有突破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这也是改革成效不大,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排除D。

25.D【解析】目前发展中国家仍在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A错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等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标志着战后世界经济体系建立,是协调世界经济的机制,不是防止战争的有效机制,排除B;C不能体现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组织成立的作用,排除C;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组织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构成了调整二战后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标志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因此选D。

26.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联盟总统取代我们的立宪君主”“升上那片有黄星的蓝色抹布”等信息可以看出,这个机构指的是欧洲联盟,从英国杂志评论的态度来看,其反对英国加入欧盟,故D项正确。

题干没有提及美国,排除A;BC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

27.A【解析】依据题干图示可知,1963-1973年工业国的世界贸易额呈增长态势,说明发达市场国家获得了更大的利益,故A项正确;计划经济国家的世界贸易总额呈下降趋势,说明计划经济国家经济发展在下降,结合所学可知,1963-1973年计划经济国家没有进行深刻的改革,故B项错误;发展中国家的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