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问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34031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球气候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全球气候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全球气候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全球气候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全球气候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球气候问题.docx

《全球气候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球气候问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球气候问题.docx

全球气候问题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第一专题:

气候变化及其对我国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专题教育,使学生了解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及其影响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谈判进程;深刻理解和把握“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基本内容;熟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和态度;充分认识发展低碳经济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从而自觉地树立低碳生活理念,为形成低碳生活方式作出自己的努力。

本专题教学重点是:

①讲清楚“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以及发达国家在应对气候变暖中所承担的历史责任;②讲清楚我国发展经济所遇到的国际压力及应对措施。

本专题主要从四个大的方面来给大家讲解:

一、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的认知

二、气候谈判的进程回顾

三、从哥本哈根会议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立场

四、科学判断应对气候变化对我国发展的新要求

一、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参阅“时事报告大学生版(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专用)2009—2010学年度第1期”)

1、全球气候变暖已成共识

我们生活在地球的大气中,气候环境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国际社会早已关注到了环境的重要性。

1947年9月,国际气象组织在华盛顿召开会议,审议和通过了《世界气象组织公约》。

1950年3月23日这一公约正式生效后,国际气象组织更名为世界气象组织,并在1951年成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

  1960年6月,世界气象组织通过决议,把每年的3月23日定为世界气象日,以纪念1950年3月23日《世界气象组织公约》生效。

(图解1,2008年1~2月,暴风雪、严寒、低温、雨雪和冰冻天气席卷欧洲东南部经中亚至中国的多个国家和地区,多个地区遭遇数十年乃至百年不遇的罕见严寒冰冻天气,导致逾千人死亡。

受影响国家和地区主要有保加利亚、伊朗、阿富汗、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中东地区、希腊、土耳其、格鲁吉亚和中国。

图解2,受全球变暖影响,北极冰雪范围不断缩小,2008年9月,卫星监测的北极海冰图片表明,北极两条联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近道,即西北和东北通道,同时没有冰块的存在。

这一情况在12.5万年内还是首次出现,这也意味着北极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成为一个岛屿。

而且,由于冰块的融化,北极地区的西北和东北通道已经畅通,使得船只在北极冰帽附近海域航行成为可能。

图解3,2008年6~9月,受季风雨影响,南亚多国出现暴雨洪水,并引发泥石流和山体滑坡,共造成至少639人死亡,主要受灾国有印度、孟加拉国、尼泊尔和斯里兰卡。

洪涝灾害集中出现在6月中下旬、8月中旬和9月中下旬。

图解4、5,河水断流、水井干涸、农田龟裂……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导致中国西南五省区市的旱情不断加重。

其中云南、广西的部分地区的旱情已达到特大干旱等级,贵州省秋冬连旱,出现80年一遇的严重干旱,部分地区旱情甚至百年一遇。

)毫不夸张的说,人类世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完全是靠从地底下挖出的富碳物质推起来的。

但造成的恶果是每年400亿吨的二氧化碳排入大气层中,在不知不觉中,化石燃料的消耗变成了全人类最大规模的地球工程实验。

眼下,大气中产生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的水平比过去1500万年间的任何时段都要高,全球的气候模式正在发生变化,全球温度也在持续上升。

部分二氧化碳被海水所吸收,改变了氢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的比例,使海水的酸化愈发严重,珊瑚、浮游生物以及甲壳类生物正在飞速消失。

  气候变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目前全世界90%以上的科学家都持有这种观点。

在20世纪末年初以来,表面平均温度的地球增加了约0.6℃。

在过去的40年中,气温上升约0.2-0.3℃。

在过去400-600年,全球变暖,在20世纪是更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间,随着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地球温度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开始同步上升。

上个世纪是近千年来最暖的100年,而最近的20年又是其中最暖的20年。

地球正在变暖;高山冰川也在逐渐消退;在过去四十年里,北极冰厚度已经下跌了大约40%;全球海平面上升了约快三倍超过了过去的100年相比在以前的3000年里。

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该委员会汇集了世界范围数千位科学家)预测,因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继续增多,在未来100年内,气温仍将升高。

右图显示的是各模型预测的不确定范围,各种模型都反映了气温的上升趋势。

2、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已形成共识:

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国家在使用化石燃料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同时,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这些温室气体,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

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

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有效地吸收地球表面、大气本身相同气体和云所发射出的红外辐射。

大气辐射向所有方向发射,包括向下方的地球表面的放射。

温室气体则将热量捕获于地面--对流层系统之内。

这被称为“自然温室效应”。

大气辐射与其气体排放的温度水平强烈耦合。

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从某一高度射向空间的红外辐射一般产生于平均温度在-19℃的高度,并通过太阳辐射的收入来平衡,从而使地球表面的温度能保持在平均14℃。

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导致大气对红外辐射不透明性能力的增强,从而引起由温度较低、高度较高处向空间发射有效辐射。

这就造成了一种辐射强迫,这种不平衡只能通过地面对流层系统温度的升高来补偿。

这就是“增强的温室效应”。

如果大气不存在这种效应,那么地表温度将会下降约3度或更多。

反之,若温室效应不断加强,全球温度也必将逐年持续升高。

据有关资料,英国和美国的人均历史排放量约达1100吨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排放的历史累积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因此,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全球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大趋势已逐渐明晰。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尾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

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

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

3、全球气候变暖的灾难性后果:

※南极半岛和北冰洋的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北极熊和海象会渐渐灭绝,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

※气候变暖将导致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水域面积增大。

水分蒸发也更多了,雨季延长,水灾正变得越来越频繁。

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水库大坝寿命缩短。

※直接影响沿海各国和岛国的生存,许多小岛(如马尔代夫、基里巴斯、图瓦卢等岛国)将会被淹没,消失得无影无踪;据说马尔代夫为了避免“灭顶之灾”,正在筹谋购置新国土,准备将来举国搬迁。

很难想象,景色瑰丽的旅游胜地将成为印度洋的海底世界。

像荷兰这样的低洼之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更不用说威尼斯了,“水上之城”很快会变成“水下城市”。

※带来气象灾害和气候异常事件频发(厄尔尼诺现象、干旱、洪涝、热浪、沙尘暴等)。

连日来,在中国西南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同时,一场来势凶猛的沙尘天气席卷了中国16个省区,就连极少见过沙尘暴的香港和台湾民众们也领教了它的厉害。

22号开始,新一股冷空气来袭,中国又出现大范围大风降温和雨雪天气,部分地区气温将骤降14℃。

 大旱灾、沙尘暴、雨雪降温,这几个听起来相差很远的恶劣天气连日来同时发生在广袤的中国大地。

其实,世界上其他国家,从亚洲到欧洲、从非洲到美洲,也都经历过类似极端天气。

我们相邻的印度很少遭到寒流或沙尘暴的袭击,有人把它比喻成天然的保险箱,可是今年那儿的情况也有些异常。

印度的情况跟亚洲东部还不太一样。

它背面是喜玛拉雅山地区...所以说无论是西伯利亚的寒流还是后来的沙尘暴都影响不了印度的天气。

但是印度今年还是遇到了比较反常的天气。

印度今年冬天特别冷...而三月份就突然间很热了。

另外今年印度遭遇了旱灾,今年的降水依然稀少。

美国年初也出现了百年不遇的大雪,欧洲国家法国,遭受到的不仅仅是“暴雪”还有“狂风”,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感染疾病等传染病,扩大疫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带来危害。

(SARS、禽流感等)

全球气温变化已成为当前全球最严峻环境挑战。

有专家预测如全球平均温度升高6度,对人类来说,那将是史无前例的灾难,人类将面临全球性的毁灭,也就是说气候不断变暖,人类将面临全球性的毁灭。

这不是危言耸听。

漫画正体现了这一点,人从猿猴演化而来,但随着气候的不断升温,海平面的不断上升,人类可能又将演化成海里的鱼。

二、国际气候谈判的发展进程

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

国际气候谈判自1990年拉开序幕,已经近二十年的历程。

1、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各国政府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定了稳定大气中温室气体的长期目标,但对具体的减排义务没有做出规定。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对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

  公约于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

截至2004年5月,公约已拥有189个缔约方。

  公约将参加国分为三类:

  1.工业化国家。

这些国家答应要以1990年的排放量为基础进行削减。

承担削减排放温室气体的义务。

如果不能完成削减任务,可以从其他国家购买排放指标。

美国是唯一一个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工业化国家。

  2.发达国家。

这些国家不承担具体削减义务,但承担为发展中国家进行资金、技术援助的义务。

  3.发展中国家。

不承担削减义务,以免影响经济发展,可以接受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援助,但不得出卖排放指标。

  公约由序言及26条正文组成。

这是一个有法律约束力的公约,旨在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和其他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的排放,将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使气候系统免遭破坏的水平上。

  公约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规定的义务以及履行义务的程序有所区别。

公约要求发达国家作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大户,采取具体措施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以支付他们履行公约义务所需的费用。

而发展中国家只承担提供温室气体源与温室气体汇的国家清单的义务,制订并执行含有关于温室气体源与汇方面措施的方案,不承担有法律约束力的限控义务。

公约建立了一个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使其能够履行公约义务的资金机制。

2、1997年在日本召开的京都会议(通过了《京都议定书》),首次为发达国家和转轨经济国家规定了到2012年的定量减排义务。

1997年12月11日,第3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

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京都议定书》,它规定从2008到2012年期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其中欧盟将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

但是2000年11份在海牙召开的第6次缔约方大会期间,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坚持要大幅度折扣它的减排指标,因而使会议陷入僵局,大会主办者不得不宣布休会,将会议延期到2001年7月在波恩继续举行。

3、2005年11月在加拿大召开蒙特利尔会议,正式启动后京都谈判。

后京都谈判规定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即2012年到2020年)承担大幅度量化减排的任务。

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

目前,已有156个国家和地区批准了该项协议。

2005年11月,第11次缔约方大会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举行。

4、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大会通过“巴厘岛路线图”,为2009年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关键确立了明确议程。

首先,强调了国际合作。

“巴厘岛路线图”在第一项的第一款指出,依照《公约》原则,特别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考虑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其他相关因素,与会各方同意长期合作共同行动,行动包括一个关于减排温室气体的全球长期目标,以实现《公约》的最终目标。

  其次,把美国纳入进来。

由于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美国如何履行发达国家应尽义务一直存在疑问。

“巴厘岛路线图”明确规定,《公约》的所有发达国家缔约方都要履行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的温室气体减排责任,这把美国纳入其中。

  第三,除减缓气候变化问题外,还强调了另外三个在以前国际谈判中曾不同程度受到忽视的问题:

适应气候变化问题、技术开发和转让问题以及资金问题。

这三个问题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极为关心的问题。

苏伟评价说,“巴厘岛路线图”这次把减缓气候变化问题与另外三个问题一并提出来,就像给落实《公约》的事业“装上了四个轮子”,让它可以奔向远方。

  第四,为下一步落实《公约》设定了时间表。

“巴厘岛路线图”要求有关的特别工作组在2009年完成工作,并向《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会议递交工作报告,这与《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完成谈判时间一致,实现了“双轨”并进。

  第五,中国为绘成“巴厘岛路线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中国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将科学发展观作为执政理念,根据《公约》的规定,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并公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中国的这些努力在本次大会上得到各方普遍好评。

其中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各国政府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在日本召开的京都会议(通过了《京都议定书》)影响最大。

这两次会议签署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明确了不同发展阶段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要求发达国家率先实现总量减排,而发展中国家则应采取措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

5、2009年12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五次缔约方会议”。

此次会议旨在达成一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新协议,以便在2012年后为减排等问题作出新的安排。

但是,哥本哈根大会没有能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

这次会议没有解决促使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即2012年到2020年)承担大幅度量化减排的任务,而是把问题拖到2012年的墨西哥会议,而且发达国家在技术转让领域也未作出承诺。

更为重要的是,本次会议最后达成的《哥本哈根协议》只是一份政治性的协议框架,而不具有法律约束力,无法在同一等级上续写《京都议定书》。

三、从哥本哈根会议没有能达成正式协议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立场。

1、哥本哈根会议没有能达成正式协议,发达国家应负主要责任,他们试图废除《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1997年在日本召开的京都会议通过的《京都议定书》,首次为发达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规定了定量的减排义务,不过,美国于2001年宣布退出了议定书。

奥巴马上台后,虽然对气候政策做出积极的调整,但也只承诺到2020年,美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到1990年的水平。

这与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测算,发达国家到2020年应在1990的基础上总体减排25%至40%的目标相差甚远。

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大会,出席会议的共有来自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1.5万名各界代表与会。

规范空前的与会阵容表明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高度重视及加强合作,共迎挑战的强烈政治意愿。

哥本哈根会议的核心议题原是要发达国家确立2012年以后的减排目标以及对发展中国家给予资金和技术援助,然而发达国家却转移话题,将双轨谈判(即要求发达国家率先实现总量减排;发展中国家应采取措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并为单轨(即要求发展中国家也接受强制性减排责任),同时还把峰值(即排放总量最高峰)年份和发展中国家的自主减排必须接受国际监督纳入谈判议题。

如,美国在对会议草案进行磋商过程中,转移注意力,将矛盾焦点转向减排数据透明度(即要求发展中国家的自主减排要接受国际监督)问题上,却回避发达国家量化减排目标这一要害。

欧盟则试图颠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坚持要求发展中大国承担量化减排义务,并只打算向最不发达国家提供援助;还回避长期机制化援助问题;减排承诺也从有条件的30%,退到早就宣布的20%(欧盟早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前就宣布率先承诺到2020将温室气体总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20%,若其他主要经济体也能做出相当承诺,欧盟将进一步减排到30%)。

此外,美国还在会议上提出按照能力和经济总量分配和安排减排义务的议案,目的是在减排问题上要求发展中国家多承担责任,并以此限制其发展空间。

2、发展中国家则强调发达国家履行历史责任是谈判的关键,应坚持“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

在哥本哈根大会上,发展中国家一致认为发达国家正视并履行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历史责任是当前气候变化谈判取得成功的关键。

发达国家应该遵守“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履行历史责任,承担中期(即2012—2020年)大幅量化减排指标,按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兑现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的承诺。

正像巴西总统在发言中所指出的:

发达国家必须帮助发展中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这不是一种馈赠,也不是发展中国家在乞求,而是发达国家对自己过去200年的工业化过程中造成的排放负责,这是不可推卸的道义责任。

南非总统祖马在发言中也指出:

目前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约有80%是发达国家历史排放的结果,发达国家对气候变化负有历史责任。

因此,一些发展中国家领导人还强调应对气候变化不仅仅是环保问题,还涉及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机会。

我国代表在会议上也指出:

必须确保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消除贫困的优先需要,不能以牺牲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益为代价。

无视历史责任,无视人均排放和各国的发展水平,要求近几十年才开始工业化、还有大量人口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发展中国家承担超出其应尽义务和能力范围的减排目标,是毫无道理的。

……今天全球仍有24亿人以煤炭、木炭、桔杆为主要燃料,有16亿人没有用上电。

应对气候变化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统筹安排,决不能以延续发展中国家的贫穷和落后为代价。

发达国家必须率先大幅量化减排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历史是一面镜子,发达国家的长期累积历史排放,是产生气候变化问题的主要原因,发达国家应对此负责。

我国代表在发言中还指出:

对于已经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而言,应尽快使它们的排放达到峰值。

实际上,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排放还在增长。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明确承认,发展中国家有增加排放的需要。

我国代表认为,就应对气候变化而言,峰值(即排放总量最高峰)出现的年份越早越有利,但问题是,人类仍处在依赖化石能源的时代,经济要发展,人民要生活,这些都需要化石能源的消费。

化石能源的消费肯定要带来排放的增长。

而发展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对于发达国家潜力是很大的。

但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阶段和基本需求。

发展中国家历史排放少、人均排放低,目前受发展水平所限,缺少资金和技术,缺乏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手段,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承担着大量转移排放。

当前,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仍是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发展中国家中相对一部分人还用不上电,所以笼统地讲全球制定一个排放峰值目标,对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不公平的。

发达国家应该尽快使它们的排放达到峰值。

(比如说我们中国,现在还处在工业化的中期,能源结构又是以具有较高二氧化碳排放率的煤碳为主,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排放总量肯定还会继续增长,根据预测,我国的峰值年份可能要到本世纪中叶,最快也要到2030-2040年。

所以,我们和其他发展中大国都强调必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我们承诺的是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而不是温室气体排放总量。

从以上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有很大差距。

发达国家有借应对气候变化限制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大国发展的意图。

四、科学判断应对气候变化对我国发展的新要求

1、我国应对气候问题的基本立场和态度

无论其他国家的表现如何,中国政府出于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角度,率先做出了减排承诺。

1990至200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6%。

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温家宝总理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明确表明了我国政府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

温总理指出:

“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使命,每个国家和民族,每个企业和个人,都应当责无旁贷地行动起来。

中国政府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根据中国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

我们言必行,行必果,无论本次会议达成什么成果,都将坚定不移地为实现,甚至超过这个目标而努力。

”这就是我国在气候问题上的立场和态度。

当然如此短时间内这样大规模降低二氧化碳排放,这个目标的实现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

2、确保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实现的艰巨性

第一、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来看,我国现在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

当前中国虽然取得了巨大发展成就,人民生活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中国经济总量虽然已处于世界前列,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刚刚超过3000美元,仍排在全球100位之后。

按照联合国标准,还有1.5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艰巨。

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五分之一,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面临的困难还很多,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而且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能源结构以煤为主,降低排放存在特殊困难。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能源消耗量也会逐年增加。

这里的能源消耗主要是化石能源,大家知道化石能源是一种碳氢化合物或其衍生物。

化石能源所包含的天然资源有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后,都会散发出有毒的气体,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而且这样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将危及人类生存。

这是因为工业化过程具有需要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却是人类必不可少的燃料。

可以说中国工业化不可能逾越世界工业化过程所必须经历的各主要发展阶段。

处于工业化时代的中国必须面对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参与这些问题的解决。

这就是我们面临的现实。

西方少数发达国家是在已经完成工业化的情况下才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任务。

第二、从能源机构来看,化石能源消耗仍然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

 整个世界经济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以化石能源为基础。

化石能源主要包括:

煤、石油、天然气。

并且我们中国还有一个特点“富煤、少气、缺油”,据计算,每燃烧一吨煤炭会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其中当前我国的能源结构仍以煤炭为主,约占总一次性能源消费的60%,。

而化石能源它由古代生物的化石沉积而来,是一次能源,是不可再生的物质,终究有其枯竭的一天。

因此,随着工业化的迅速推进和在全世界更多国家和更大范围的扩展,工业生产活动的大规模扩张,资源节约,特别是节能(主要是节约化石能源)和环境保护就成为越来越突出的重要问题。

第三、从技术水平来看,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总体技术水平不高。

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转让技术,但执行情况并不乐观。

目前,我国与发达国家在低碳技术方面还存在较大落差。

比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