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器鉴定方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32822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瓷器鉴定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古瓷器鉴定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古瓷器鉴定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古瓷器鉴定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古瓷器鉴定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瓷器鉴定方法.docx

《古瓷器鉴定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瓷器鉴定方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瓷器鉴定方法.docx

古瓷器鉴定方法

古瓷器鉴定方法

自我鉴定是个人在一个时期、一个年度、一个阶段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等表现的一个自我总结,篇幅简洁、扼要,具有评语和结论性质,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

_古瓷真伪鉴定对比图

他亲自传授了几条在他多年收藏经验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简单实用的分辨古瓷器真伪的〝秘诀〞.

第一招:

富有美感.艺术性越强的瓷器越值得收藏.古代的瓷器,特别是官窑瓷器的制作都是不顾成本,追求最高端的艺术效果,因此好的古玩无论从造型.工艺.色彩.图案等各方面都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因此,选择收藏瓷器,首先就是要选在视觉上能给人以较高审美享受的.从另外一方面说,收藏最基本的就是要带给人精神上的审美愉悦感.如果非常喜欢一件瓷器,哪怕不是真正的古玩,能带给人很高的审美愉悦,也是一件美事.这样的收藏能让自己获得快乐.抱着这样的心态去学习收藏,会让学习的过程更轻松和自在.第二招:

随身携带放大_倍的放大镜,看瓷器表面的〝气泡〞.如果〝气泡〞完全大小均匀,则是现代的电窑和煤气窑烧制的.而真正的用柴窑烧制的古瓷器表面应该有大小不等的气泡,还会出现颗粒非常大的〝破泡〞,这是由于年代久远的瓷器本身的物理变化,无法仿制的.要注意的是,用放大镜看的时候,最好是看瓷器表面〝青花〞花纹,在有颜色的衬托下,能看得比较明显.

第三招:

用手指弹器皿,听其声.此招适用于大盘子.大碗之类的较大体型的瓷器.一只手悬空托住瓷器底部,另一只手用手指轻弹瓷器边缘.若是好的古瓷器,你将听到如钟声一般悠远悦耳的声音,而且余音袅袅,回旋声将持续很久,非一般瓷器可比.

鉴定古瓷器年代的方法

在瓷器方面,目前最为藏家欢迎的是宋代五大名窑,明代成化.永乐.宣德等年代的瓷器,清代最精的则是雍正年间.然后是康熙和乾隆年间的,这些年代产的瓷器也是历代藏家所追求的.

才能从胎质.釉色.造型.纹饰.款式甚至重量等方面作出准确的判断.例如,距今25_多年前的战国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

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据传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过天晴的天空,对向他请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员说:

〝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钦定为天青色.这种釉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

宋代龙泉窑的梅子青釉.这是宋代龙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与高级翡翠媲美.釉层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开纹片,质莹如玉,其色近似梅树中生长着的〝梅子〞.

明代永乐.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乐时期白釉最负盛名,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如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没有的.

明代宣德年间,与明永乐年间时间虽近,但瓷胎釉色却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乐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时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清康熙.雍正时的仿宣德瓷器则无此特征.

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底部还现有坯胎中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的最大特点.古瓷的底足很关键

根据鉴定专家的经验,要鉴定古瓷的真伪,底足是很关键的.底足是古瓷所含信息量最大的地方.透过底足,可以见其胎.其釉,可以见其胎釉结合情况.烧造工艺.老化程度等.那么,如何从底足鉴定古瓷真伪呢?

首先也是要掌握各个朝代瓷器的特征,如足的形状,胎的质量等,还可从以下几方面鉴定古瓷真伪.

首先,底足是否有粘沙现象.明代以前的器物多有不同程度的粘沙现象,明清瓷器足内积釉处也有粘沙,而仿品却很少有粘沙.虽然仿品也有少数粘沙,但不像真品那样显得老化干燥.因仿品的烧造工艺高于古时,釉也施得不是那么厚,不会造成积釉,使之极少有粘沙.其次,看底足露胎之处胎骨磨损情况.一般来说,仿品的磨损比较平滑,没有真品那么自然.真品的露胎处显得比较干燥,而仿品显得细腻.

然后,看底足露胎之处的火石红.各个时期瓷器的火石红不同,或多或少或无.如明代民窑瓷底足处火石红特别浓郁,而其仿品的火石红就完全不同,有的是用浆釉涂抹的,显得轻浮不定,有的颜色偏黄.

最后,看底足的垫烧痕迹.明以前的瓷器时常可以清晰地看到垫烧痕迹,只不过各窑有各窑的垫烧方法.如汝窑有芝麻钉支烧,哥窑有〝跌足〞等.

看各时期底足的特别之处,主要是观察各个时期瓷器底足露胎处的痕迹.如南宋瓷器有旋纹;元代多有旋坯痕并有鸡心点;明代则多有放射状的跳刀痕,旋坯痕较少;清代官窑瓷几乎看不到什么痕迹.

真假元青花对比,

假的没神韵,假的青花色不深沉比较飘浮.

各位老师,今天看到一标本,现在对比发色和画工,请大家赏析.

上面的发色不对,没有国料和苏青或者混合料的感觉.

中间的标本是土里挖来的,土气明显,苏青特征明显.

下面的是保存条件较好的釉面发色.

明早期青花麒麟纹仿品在市面上很常见,甚至在中众多拍卖会上都偶有所见,业内专家成〝多观真品,弄清特点〞——明早期青花麒麟纹仿品的鉴别并不难,那么该如何鉴别真假呢?

青花麒麟望月盘

口径:

37.2cm底径:

_cm通高:

8.6cm

明代早期的青花瓷器麒麟图案应用较为广泛,尤以明代初期民窑青花瓷上的形象最为丰富生动.明永乐与宣德时期的大罐.盘.碟等瓷器上,常见形态多姿.粗细各异的麒麟图案,并一直延续到清代初期.现在很多古瓷仿制者仿制了大量多类档次的青花绘麒麟纹饰瓷器,仿制水平高者,在各种文物艺术品拍卖会上时有所见.一般古瓷收藏者所接触到的,多是一些中低水平的仿品,并以仿制民窑瓷居多,只要准确地把握了真伪两者的特点,仿品就不难鉴别.

篇二:

古瓷鉴定要点

一.原料类

高岭土——制造瓷器的主要原料之一.颜色白中微带灰色或黄色,因最初在江西浮梁(今景德镇)东乡高岭村,故名.〝高岭〞一词最早见于清康熙二十一年>记载,国标上音译Gaolin,成为国际性专用名词.

麻仓土——元.明景德镇制瓷原料,是产于景德镇附近的麻仓山的一种高岭土,故名.

瓷石——制造瓷器的主要原料之一,是含石英.绢云母为主体的岩状矿物.颜色白中微带黄色.绿色.灰色或浅红色,我国很早就用来制造瓷器.

不(音敦)子——制瓷原料经过加工,制成砖状泥块,称为〝不子〞或〝白不〞,中外陶瓷文献上普遍采用这个名词.

釉浆——即釉料,施于瓷坯的表面.据文献记载,景德镇制瓷用的釉浆由釉果和釉灰配制而成,主要由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钾.氧化钠等组成.釉灰是用石灰石.凤尾草烧炼而成.

钴土矿——青花瓷器的呈色原料,种类颇多,古代大体分为两种:

一种含锰量高含铁量低,为国产钴土矿;一种含锰量低含铁量高,为西亚地区产钴土矿.苏泥麻青——又称〝苏麻离青〞.〝苏泥勃青〞,是一种从波斯进口的青花色料,元末明初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大多使用这种青料.其特点是发色凝重浓艳,并有黑色似铁锈斑点,经化验,料中含锰量低含铁量高,与国产青料显然不同.

平等青——又称〝陂塘青〞,明代成化到嘉靖中期景德镇青花瓷器使用的主要色料.产于今江西乐平,呈色淡雅.

回青——是一种进口的青花色料,明代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时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大多使用这种青料.其特点是发色蓝中泛紫,与苏麻离青.平等青色调不同.石子青——又称〝石青〞,明代中期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上使用的一种色料.产于今江西上高,发色浓中带灰.

珠明料——产于云南,由钴土矿煅烧而成的青花色料.清代景德镇青花瓷器所用的主要青料,发色鲜明青翠.

二.工艺类

拉坯——把坯泥置于辘轳(即轮上),借辘轳旋转之力,用双手把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状,这是我国陶瓷器生产的传统方法,这一工艺过程称为拉坯.盘.碗等圆器都用拉坯方法成型.

利坯——拉成的坯半干时,置于辘轳上,用刀修整,使器表光洁,厚薄均匀,这道工序称为利坯.

挖足——圆器拉坯时器底留下一个3寸长的泥靶(柄),然后挖成器的底足,这道工序称为挖足.

泥条盘筑——陶器成型的一种原始方法.制作时先把泥料搓成长条,然后按器型的要求从下向上盘筑成型,再用手或简单的工具将里外修饰抹平,使之成器.用这种方法制成的陶器,内壁往往留有泥条盘筑的痕迹.

轮制——用轮车制作陶瓷器的方法,主要构件是一个木制圆轮,轮下有立轴,立轴下端埋于土内,上有枢纽,便于圆轮旋转.操作时,拨动圆轮使之平稳地施转,利用轮车旋转力,用双手将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状.轮制法始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晚期,制作的器物器形规整,厚薄一致.

仰烧——瓷器烧成的一种方法.匣钵内放置垫饼或耐高温的细砂,器物正装焙烧,称为仰烧.

叠烧——瓷器装烧的一种方法.即将多件器坯叠在一起装烧,器物间隔以垫烧物.可分为:

(1)支钉叠烧,古代多用此法.

(2)支圈叠烧,如定窑.(3)重合叠烧或刮釉叠烧,即在器物内心(以盘碗为多)刮去一圈釉,然后将叠烧器物刮去一圈釉,然后将叠烧器物底足(无釉)放置其上,一般_件左右逐层重叠,金代产品盛行此法.它的优点是产量高,成本低;缺点是器物内量一圈无釉.

覆烧——瓷器装烧的一种方法.即将瓷器覆过来装在有支圈或筒形梯状支具匣钵内焙烧,始于北宋定窑,景德镇及东南地区青白瓷窑系也多用此法.优点是产量高,变形小;缺点是器物口沿无釉,使用不方便.

素烧——指需二次烧成的陶瓷器,即先入窑以低温(750~950℃左右)将器坯烧一次,称素烧,然后,施釉再次入窑烧成.可增加坯体强度,提高正品率.涩圈——瓷坯叠烧前,将器物内心刮去一圈釉,无釉处即称〝涩圈〞,流行于金代和元代.

浸釉——浸釉是陶瓷施釉技法之一,又称〝蘸釉〞.将坯体浸入釉中片刻后取出,利用坯的吸水性使釉浆附着于坯上.釉层厚度由坯的吸水性.釉浆浓度.浸渍时间进行控制.适用于厚胎坯体及杯碗类制品施外釉.

随着收藏市场的日益升温,通过收藏渠道来参与投资的人也越来越多.但是,和其它的市场投资一样,在艺术品的投资上同样是存在着风险的.只有收藏到真品,才能够升值.不少人常常通过拍卖会的渠道去购买收藏品,但当前国内的拍卖还不十分规范,拍卖品的真品率也问题不少.据报道,广东有一次陶瓷拍卖,真品率仅百分之一.现在好多人都看好国外回流藏品,可是,在回流藏品中同样存在着真赝混杂的状况.有一位藏家花了百万巨资从英国买回一批瓷器,后经专家鉴定,全部是赝品.因此,为了躲避风险,在投资艺术品时,自己能懂得识别真假就显得十分重要.

怎样识别真正的古瓷

我国的瓷器生产,如果从商周时代算起,已经有三四千年的历史.综观历朝以来瓷器生产,都是在发展之中又有着各个朝代不同的时代特色.因此,了解各朝瓷

器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过程,了解各朝瓷器生产的不同时代特点,就可以比较准确地去鉴识历朝历代的真品瓷器.

一般说来,瓷器的形制.纹饰.款识等,后人都是可以仿制的.因此,拿到一件瓷器,鉴别真伪的首要因素并不是这些.当然,这些条件,在断代上是必须要考虑的.比如,历代各朝在瓷器上绘龙的图纹都是各有特点的.以清代为例,顺治朝的龙俗称鸡爪龙,龙爪画得犹如鸡爪;康熙朝多见弓字龙.夔纹龙;雍正朝的龙头常画得犹如鳄鱼,此外多见螭龙纹;到乾隆朝,龙头画得像长须老头一样;嘉道以后,多见带鱼龙,龙身很长,像一条在游动的带鱼,弓起像虾弓;光绪朝多见点睛龙,龙眼之处像是刚点上去一般,特别有神.知道了这些画龙特点后,凡见有龙图案的清代器,你就可以结合其它特征,准确断代了.但在确定真伪之前,这些因素也只能是一些参考因素.

瓷器四要素

要确定一件瓷器的真伪,首先要考虑的是它的以下四个要素,那就是:

一要看胎质;二要看施釉;三要看彩料;四要看有没有真正的老旧之气.

首先,中国瓷器的胎质构成,可以说每个朝代都是不一样的.

唐代以前,是属于瓷器的初创时期,器物的胎质构成比较粗疏.像唐三彩的胎质就是半瓷半陶的,比较粗松.如果你见到的〝唐三彩〞胎质制造非常精细坚致,那么,这个东西肯定就是不对的.再如,宋元时代吉州窑黑釉盏的胎质也是比较粗松的.而且,当时工人在制作拉坯工艺时做得快速利落,每个碗底部只用竹刀迅速地刮一遍就算了,所以,留下的修刀旋痕非常明显,很粗糙.如果你碰到的吉州窑碗修胎讲究.工细,胎质又是很坚硬.精细,那么,不必看其它方面,这个碗必定是后仿品无疑.

现在,元青花的瓷品很受藏家关注.识别元青花,除了看其施釉较厚,釉面有堆脂感;彩料使用〝苏麻离青〞,色泽浓翠,有铁斑等等的特点外,在胎质上也有一些明显的特点.一般元青花瓷胎体都较为厚重,大器烧成后底部常有开裂.胎质细白坚致,胎釉结合处常有淡红色火石红形成,这种火石红,在器身的白釉较薄之处也会泛出一种肉红色来.如果〝元青花〞器釉面干枯,胎质粗松,又没有火石红,釉薄处也看不到肉红色泛出,那么,藏家就一定要小心对待.此外,像康熙瓷的胎质是精细白晰又坚致,但制瓷风格较为粗犷,器底都留有旋痕.因是人工淘胎,再精细也存有杂质,因此,器底釉面上都有点点黑疵.如果你碰到的东西写的是康熙款,但器底光洁,没有旋痕和黑疵的话,十有八九是后仿品.

第二个是看釉面.

瓷器的施釉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地变化着.北宋之前,所用的釉是石灰釉,这种釉与胎面的粘着力不强,因此,施釉较薄,有流淌,还易剥落,这也是鉴识的一个要点.像鉴识唐代的彩釉器,一是看釉色有否流淌,看色与色之间是否有因为流淌而产生的交融,二是要注意晚唐以前的彩釉器常会出现的釉面的剥落和开裂.此外,唐瓷一般在放大镜下均可看到细小的开片,而这种开片又不可太明显,如在一米开外就可见到,那么,这就是个仿品.

南宋以后,改施石灰碱釉.这种釉粘着力强,可以施得很厚.所以南宋以后的瓷器,如哥窑.南宋官窑.南宋龙泉窑等的器物釉色就显得肥厚滋润,放大镜下还可见到未熔的石英颗粒.另外,从釉面看,从中表现出来的很多特征都有利于鉴别.像宣德.雍正等朝的瓷面都可见桔皮纹;乾隆单色釉器胎釉结合处的釉面可见细小的锯齿痕;万历.康熙青花的釉面常可见指捺水印纹;晚清几朝瓷器的底面釉上均可见高低不平的状况,俗称〝波浪釉〞,等等,这些都是通过观察釉面所提供的鉴识依据.

第三是看彩料.

不同的时代,所用的彩料都是不同的.一般说来,古代瓷器所用的都是矿物料,而现代仿品则常用化工料来替代,因此,凡见用化工料的,就可以在鉴识时加以剔除.而矿物料在各个时期也都是不一样的.就拿绘青花所用的青钴料来说吧,明清各朝就是各有所用的.

洪武朝时,有进口.国产两种青料,进口料呈色鲜艳,国产料呈色灰暗;永乐.宣德两朝官窑器多用进口〝苏麻离青〞料,发色浓艳,青花上有〝铁锈斑〞;成化到正德前期用平等青料,发色淡雅秀气;嘉靖到万历前期官窑器多用进口回青料,发色艳美,蓝中带紫;万历后期至崇祯用石子青或浙料,除个别发色鲜艳外,一般都清淡无华;在清代,顺治早期多用石子青,后期多用浙料;康熙早期延续顺治,青花色泽灰暗,偶有清淡,中期多用浙料和云南出的珠明料,呈色翠蓝,层次分明,晚期呈色偏淡;雍正.乾隆时,色泽不如康熙,层次也减少;晚清各朝均有所退步.根据使用青料的不同情况,就大致可以判断器物所属的年代.其它的彩料也同理,不管是五彩或粉彩,不同的朝代所用的彩料都是有所区别的,熟悉了这些,也就可以帮助来识别和判断.

从彩料的外在表现也可以用以区别五彩.粉彩和珐琅彩.五彩器除绿彩有玻璃彩外,其余均一抹色平涂,表面相对显得粗糙;粉彩用渲染法画,立体感强,有粉质感,表面较平滑,但无玻璃质感.粉彩不能做到全粉彩化,其中的矾红必定是五彩.因为烧造温度高了,矾红要流淌,因此,若发现矾红粉化或玻化,则必定是民国以后的现代工艺;珐琅彩也用渲染法画,立体感强,有油质感.玻璃质感,没有粉质感.因为不用氧化铅工艺,因此,绝无蛤蜊光出现.

第四是要在器物上看到真正的老气.

传世品上应有使用和存放的痕迹,应有因岁月而留下的痕迹;出土器上应有土气侵入的痕迹.这些痕迹表现在器物上,一个就是因为空气的氧化和长期存放在空间而形成的包浆.有包浆的器物上面,就会有一层类似涂了薄油一样的温润的油光.年代越久,油光就越强.如果是青花器,那么,包浆下的青花,应是下沉的,犹如上面有一层水一样,俗称〝水头〞.

新器的青花上是没有水头的.老的传世品一定会有一些使用过的痕迹,有揩拭痕.擦伤痕等等.这种痕迹没有规则,是在岁月的流逝中自然留下的,和现代新品用人工做出使用痕不同,人工做的有规律性,比较生硬,仔细观察,可以区别.如果器物入过土,也应有土侵和灰皮等被腐蚀的痕迹.新出土之物,闻之应有土香气味.现在也有人工用酸腐蚀等方法来做的,但不像真正的土侵和灰皮那样深入肌理和无规律可循,闻之则有异味.

现在还有在烧造时通过用釉面涂锌来作旧.因为锌元素在高温下比较活跃,能促使釉面气泡爆裂,以此达到作旧目的.但涂锌作旧的器物,也可以识别:

涂锌的器物,高温下气泡是一次性破裂,不像自然老化的,有时间因素加入,因而是有多有少,而不是整齐划一的.另外,涂锌件因气泡大量破裂,造成釉面出现流动,放大镜下可见弯曲的水波纹.总之,凡是老的东西,必定有真正的老气留存;凡找不到一点老气的器物,必定是新物无疑.

上述四个因素在鉴识时要结合起来考察,考察时还要结合形制.纹饰和款识等一起来考虑,如发现有一点不对,即可全盘否定.之所以强调在鉴识古瓷时,要从上述四大要素去入手,是因为,这四点是现代作伪者较难仿出的.

古瓷器拍卖鉴定藏品交流联系田女士_2___97

篇三:

从整体上鉴定古瓷器

从整体上鉴定古瓷器

(一)

为什么首先要在总体上学会识别古陶瓷:

我国陶瓷生产发展的历程使我们得出一个结论:

漫长悠久的中国陶瓷历史,多如繁星的各地陶瓷窑场,玲琅满目的陶瓷品种,不同时代的艺术装饰风格,等等.等等,浓缩了中国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任何一个人,在有限的一生中,要把握所有古陶瓷文化的全部内涵是不可能的;要把全国各个地方各个时代的陶瓷器的文化内涵搞清楚也是不可能的.

仅仅是从鉴定学角度上看,中国历朝历代的陶瓷生产,窑口众多.种类繁杂,质有高低,品有优劣,属有御窑.官窑.民窑之分,复杂纷繁,要完全分别掌握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得出准确的鉴定结论,就任何一个人而言,都是办不到的.

对于刚开始学习鉴定和收藏古陶瓷的人,特别是年纪较大或者文化素质不高的人来说,要具体的去学习并通过学习掌握一个又一个的古代著名瓷窑的各种陶瓷品种,在不同时期的具体特征,是很难.很难的事.

即使综合素质很高的人,要把中国陶瓷史上各个时期有名的窑口.窑系的产品搞明白,在实践中能准确无误地鉴别清楚,非十年.二十年的工夫是不行的,还要看有没有相应的主.客观条件(例如,文化水平高不高,有无渊博的人文知识,有无大量的准确无误的古陶瓷标

准器,有没有接受过较系统的专业教育或培训,有没有机会亲自到各个古窑址去考查,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有效,有没有真正懂鉴定的专业老师的指导等等).但是,我们可以把古代生产的陶瓷同现代生产的陶瓷区别开来,这是完全办得到的.这就是要在总体上去把握古陶瓷的共同特点.

在总体上去把握鉴定真假古陶瓷的标准,学会在总体上辨别和分清古陶瓷的真伪,对于业余古陶瓷爱好者和刚刚开始从事古陶瓷收藏的人来说,不仅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而且是一条有效的捷径.怎样从整体上鉴定真假古瓷器:

中国陶瓷的生产历史悠久,成就辉煌,其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可谓博大精深.英语中的〝CHINA〞最初的意思是瓷器,由于中国古陶瓷上千年来远销世界各地,声播海外,享誉全球,于是,〝CHINA〞这个词就演变为〝中国〞的涵义.正因为中国古陶瓷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就乐于收藏中国古陶瓷.

人们在鉴赏和研究古陶瓷藏品的过程中,追思祖国悠久的历史和民族灿烂的文化,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丰富自身的精神生活,形成种种理性感悟,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到了近代,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历史背景下,人们又认识到:

古陶瓷因其久远.名贵.稀少和不可再生,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得越来越值钱.保存它,远远超过保存金银和珠宝,是一种良好

的不动产积蓄.收藏古陶瓷,既是财富的运用,资源的配置,也是投资赚钱,发财致富的重要途径.于是一代比一代多的人投入了中国古陶瓷的收藏.鉴赏和研究活动.

过去和今天,许许多多的人都有收藏古陶瓷的经历,但结果并不一样,有的人成功了,更多的人却失败了.

产生这种情况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是〝眼力〞的差别,是识货与不识货的差别.

所谓〝识货〞就是指要认得古陶瓷,要知道什么是古陶瓷.

什么是古陶瓷?

顾名思义,中国古代生产的陶瓷就叫古陶瓷,在市场上,人们习惯于把古陶瓷和近代生产的陶瓷(主要指民国陶瓷)称之为〝老货〞.作为〝老货〞的陶瓷与其它陶瓷即现代生产的陶瓷相比较,当然有〝共性〞即相同的性质.这个〝共性〞就是指:

作为〝老货〞的陶瓷和现代生产的陶瓷都属于〝陶瓷〞,都具有〝陶瓷〞的属性.鉴定古陶瓷最基本的要求是:

要能区别.分清陶瓷的〝古〞和〝今〞.〝老〞和〝新〞,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进一步确定其具体年代和窑口等.古陶瓷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样,也有其固有的个性即特殊性.古陶瓷的特殊性表明:

古陶瓷就是古陶瓷,它姓〝古〞而不姓〝今〞,它是〝老货〞,而不是〝新货〞.任何现代生产的陶瓷,无论仿古做旧水平再高,赝品再逼真,都不可能具备古陶瓷自身特有的全部特征.因此,只要我们在总体上把握住古陶瓷普遍都具有的各种特征,从总体上搞清古陶瓷与赝品的区别,就能提高鉴定能力,少〝走眼〞,少〝吃药〞了.就古瓷器的总体而言,只要是古瓷器和民国瓷器,下面所论及到

的特点都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存在着.这些特点是由古代或农耕社会特有的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例如,工艺水平.原材料.生产工具.生产环境.生产条件和使用过程.留存过程等)决定的,是历史的诸多因素的集合.如果,一件瓷器跟下面所论及的特点一点都不沾边,或者,某些〝特点〞似象非象,很不自然,是现代人在烧制过程中或烧制完成之后,通过各种手段,人为地强加上去的,那就一定是仿品或赝品.

那么,就大多数古瓷器来说,它们普遍具有那些共同的特征或特点呢?

〝软道〞和〝瑕疵〞是所有古瓷器和民国瓷器(以下我们统称为〝老货〞)都具有的带共同性的特征.

除故宫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院保存的〝库货〞或〝桶瓷〞(即清代官窑烧制的瓷器保存于故宫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院的库房里,至今尚未从木桶中取出.起封开包的〝新〞古瓷器)以外,凡是我们能见到的出土的和传世的〝老货〞,绝大多数都存在着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的〝软道〞,几乎难有例外.

〝软道〞

所谓〝软道〞,是指〝老货〞在漫长的岁月中由于正常使用.清洁(刷洗.擦拭.拂拭等).搬运.移动.随葬.埋藏等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其它物体接触.摩擦.碰撞,所自然留下来的历史痕迹.这些痕迹以点.线.面及其不规则组合的形态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存在于〝老货〞的某些部位.

这里所说的〝点〞可能是圆点.也可能是椭圆型的点或者不规则的点.点的深浅.力度.密度和分布是没有规律的.这种点状痕迹是〝老货〞与尖状物偶然发生冲击而留下的.

这里所说的〝线〞可能是直线.也可能是弯曲程度不一的曲线.线的长短.深浅.力度.密度.分布.特别是方向,是不一样的.这种线状痕迹是古瓷器与尖状物偶然发生擦挂而留下的划痕.

这里所说的〝面〞,就是指疤痕,也可以理解为是〝点〞的扩大,或者说是许多〝点〞的密集形的集合.这种疤痕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次性生成,只能是〝老货〞在正常使用中长期与某种物体做力度很微弱地摩擦而形成,其型态当然也是不规则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