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题库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31616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216.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题库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题库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题库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题库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题库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题库答案.docx

《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题库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题库答案.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题库答案.docx

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题库答案

||,|课程代码:

105612〓〓课程名称:

国际经济学|

名词解释:

[1]国际经济学:

以西方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西方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和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P2

[2]封闭经济与开放经济:

经济学意义上的封闭是指一个经济体在经济活动中没有与国外经济体的经济往来。

本国经济与外国经济之间不存在密切的联系,则被称为封闭经济状态。

开放是指一个经济体与国外经济体有着经济往来,本国经济和外国经济只讲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称为开放经济。

P8

[3生产可能性边界:

表示经济社会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大数量的组合。

[4]社会无差异曲线:

在一个经济社会中,个人福利状况所体现出的社会福利水平可以由社会福利函数加以表示。

社会无差异曲线反映了可以产生相同社会福利水平的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不同效用组合点描述出来的曲线。

[5]绝对利益:

在某一类商品的生产上,一个经济体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经济体,若各个经济体都从事自己占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

P16

[6]比较利益:

就是相对优势,是本身各种优势之间的比较,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不必生产所有的产品而应该集中生产本国具有最大优势的产品。

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也不必停止生产所有的产品,而只应该停止生产处于最大劣势的产品,通过自由贸易,参与交换的国家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的消费,世界也因为自由贸易而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P22

[7]相互需求方程式:

在由比较利益所决定的两国交换比率上、下限内,实际而且唯一的均衡贸易条件是由两国对于交易对手国商品的相对需求强度所决定。

理论上这个价格应该处于双方正好能够吸收掉对方的出口,而我方的出口中恰恰又是对方的进口需要的那个比率上。

P36

[8]贸易条件:

贸易条件是用来衡量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出口相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利益的指标。

[9]提供曲线:

是以供求相等来决定价格的理论。

它的实质是相互需求曲线,表明一个国家为了进口一定量的商品,必须向其他国家出口一定量商品的情况,因此提供曲线就是对应某一进口量愿意提供的出口量的轨迹的集合,两个国家提供曲线的交汇点所决定的价格就是国际商品的均衡交换价格(交换比率)。

P38

[10]贸易无差异曲线:

在福利水平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无数进出口组合点的轨迹。

P39

[11]出口的贫困增长:

主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一国生产规模的扩大,即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推移,沿着原有优势推进,贸易出口的扩大不仅没有使得该国的福利有所提高,反而因为出口增加而有所下降。

人们普遍认为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该国的贸易条件由于扩大出口而恶化。

P45

[12]要素禀赋:

指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的丰歉。

[13]赫克谢尔—俄林模型:

H-O模型的核心思想(即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即各个国家应该在要素方面发挥自己所具有的优势。

以要素分布为客观基础,强调各个国家和地区不同要素禀赋和不同商品的不同生产函数对贸易产生的决定性作用。

P54

[14]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国际贸易将使不同国家间的同质生产要素的相对和绝对收益均等化。

P57

[15]列昂惕夫反论:

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惕夫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对美国的对外贸易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美国以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这与人们关于美国要素禀赋和对外贸易结构的印象相反,因此称为反论。

P64

[16]要素密集度逆转:

该观点认为,某种商品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中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在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中则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

所以,同一种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还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并没有绝对的界限。

在国际经济实际中,这种逆转现象并不普遍,它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可以用来解释列昂惕夫反论。

[17]人力资本:

是资本与劳动力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生产要素,人们通过对劳动力进行投资,可以提高原有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从而对一个国家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产生作用与影响。

P68

[18]研究与开发(R&D):

研究与开发也是一种影响国际贸易格局的生产要素,这里研究是指与新产品紧密相关联的思路技术和工艺方面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开发是指型产品的设计与试制及新产品的开发与创造。

P69

[19]技术差距贸易论:

是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先期基础理论。

该理论认为不同国家之间因技术创新、技术模仿而存在的技术方面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是解释某类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这种差距同时决定着国际贸易的某种格局的产生。

P71

[20]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学说:

由美国经济学家提出的,是将周期理论与国际贸易结合起来,认定国际贸易的发生是由于不同国家之间生产技术方面存在着差距,技术差距的产生与缩小会改变国际贸易中的比较利益,从而使国际贸易中所谓比较利益从静态发展成为动态,即比较利益从一个或一类国家转移(传导)到另一个或一类国家,一类产品的生产优势因而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外的国家,国际贸易的价格也因而发生变化。

P72

[21]产业内贸易理论:

是国际经济学界产生的一种新理论。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国与国、劳动生产率差别较大的和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主要针对国际贸易大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并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

产业内贸易理论,有其理论的假设前提、相应的理论解释。

对产品的同质性、异质性与产业内贸易现象进行解释,并提出了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方式。

[22]需求偏好相似论:

该理论认为一国的新产品首先必须满足本国的需求,然后再出口到国外,满足外国的需求。

因此,两国的需求结构(需求偏好)越相似,两国开展贸易的可能性就越大。

该理论还认为一个国家的收入水平决定该国的需求结构。

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其需求结构是不同的。

因此,两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需求结构越相似,相互需求就越大,贸易量也就越多。

[23]战略性政策贸易理论:

该理论认为,一国可以通过各种政策的干预(如税收、补贴、经济合作等),在对本国至关重要的生产领域中创造出比较优势,这样的干预虽然破坏了完全竞争,但却可以增加一国的经济福利。

该理论在政策实践中,常常与产业政策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通过干预使得本国的贸易获取利益,促进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P95

[24]贸易保护与贸易自由:

贸易自由是人们对贸易本身不进行税收、补贴、法规等方面的限制,但是允许对非贸易领域如国内生产要素市场、生产、消费进行税收等方面的干预,根据各国的比较优势自由进行贸易。

贸易保护是各国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内行业和市场,运用关税、配额等对贸易进行限制,进而保护本国相关产业的发展。

P103

[25]关税:

是进出口商品在经过一个国家的关境时,有海关代表国家向进出口商征收的一种税赋。

征收关税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本国的国内市场,但也有为了财政收入的目的而征收关税的,因此关税被分为财政关税和保护关税。

政府对进出口货物都可以征收关税,但以进口关税最为重要,是主要的贸易措施。

[26]配额:

进口配额属于非关税壁垒的一种阻碍贸易自由进行的措施。

是指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于某些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加以直接限制的措施,它对于进口的阻碍作用十分明晰。

P116

[27]幼稚产业保护论(M—B—K准则):

经济学中指某种产业由于技术经验不足,劳动生产率低下,产品成本高于世界市场价格,因而无法与国外产业竞争,但在关税、补贴等保护措施下继续生产,经过一段时间能够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获利,达到其他国家水平而自立,形成良性发展,这样的产业就是幼稚产业。

国际经济学中,幼稚产业的保护标准有穆勒标准、巴斯塔布尔标准、肯普标准。

P121

[28]有效保护率:

即名义关税税率的有效(实际)保护,它是指对受保护行业单位产品附加价值增加率的保护。

这里的附加价值的含义是指最终产品价格减去进口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价格,即进口投入后的价值。

只有进口关税的有效保护率,才真正反映出了本国产品在关税保护下的实际竞争能力。

P125

[29]倾销:

是海外的货物(商品)以低于同样货物的销售价格在同一时候在国内市场类似条件下的出售。

P127

[30]广义国际收支与狭义国际收支:

广义是指在特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一个经济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各项经济交易。

大部分交易是在居民与非居民之间进行的。

狭义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同其他国家由于贸易、劳务、资本等往来而引起的资产转移,其特点是仅计入现在或将来有外汇收支的交易。

P140

[31]国际收支表:

是一张统计表,他系统地记载了在特定时期内的一个经济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各项经济交易。

国际收支表的标准组成有经常账户与资本和金额账户两个基本组成部分。

基本编制方法是采用复式记账法。

P141

[32]国际收支失衡:

是指经常账户、金融与资本账户的余额出现问题,经常账户出现的余额靠资本与金融账户的余额无法平衡掉,不得不动用储备资产进行调整的现象,即对外经济出现了必须进行调整的情况。

P152

[33]马歇尔—勒纳条件:

本国出口的价格需求弹性与本国进口的价格需求弹性之和的绝对值必须大于1,即商品的进出口变化对于价格调整的反应要大。

否则本币贬值,出口价格下降,但他国的进口却不会增加,结果是采用本币对外贬值的国家遭受损失。

P154

[34] J曲线效应:

在经济实践中,一个国家的商品即使符合马歇尔-勒纳条件,在汇率调整后,国际收支状况要先经过恶化后好转的过程。

这就要求贬值国要有一定的外汇储备来减少J曲线效应的影响。

P155

[35]外汇:

是货币行政当局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库券、长短期政府证券等形式保有的在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使用的债权。

P164

[36]汇率:

是本国货币与其他货币之间的等价关系,是不同货币在外汇买卖过程中形成的交换比率。

汇率有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

P167

[37]直接标价法与间接标价法:

直接标价法又称为应付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外币为标准,用一定的本币来表示其价格,即外币不动本币动。

它说明的是银行在购买一定单位的某种外币时应该付出的本币数量。

间接标价法又称为应收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本币为标准,用外币来表示本币的价格,即本币不动外币动。

它说明的是银行在支出一定单位本币时应该收回的某外币的数量。

P167

[38]黄金输送点:

在金本位制度下,黄金输送点就是实际汇率波动的范围。

P169

[39]购买力平价:

购买力平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决定于它们单位货币购买力之间的比例,也就是平常所说的购买力水平。

购买力平价的理论指出,在对外贸易平衡的情况下,两国之间的汇率将会趋向于靠拢购买力平价。

购买力平价是国家间综合价格之比,即两种或多种货币在不同国家购买相同数量和质量的商品和服务时的价格比率,用来衡量某一时期内对比国之间综合价格水平的差异。

P179

[40]升水与贴水:

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的差额用升水、贴水和平价来表示。

升水意味着远期汇率比即期汇率要高,贴水则反之。

一般情况下,利息率较高的货币远期汇率大多呈贴水,利息率较低的货币远期汇率大多呈升水。

P180

[41]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7年包括美、英、法、中、苏等在内的44个国家在美国布雷顿森林饭店召开专家会议(联合国家和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商讨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重建的问题,会议所决定建立的国际货币体系被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P198

[42]特里芬两难:

由国际金融专家特里芬针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在问题提出的。

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如果要稳定运行,就必须提供足够的国际清偿力(美元),同时又必须保证美元与黄金的可兑换性,但这两者是矛盾的。

如果美国国际收支保持顺差,那么国际储备资产就不能满足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就会发生美元荒,则国际清偿力不足。

但如果美国的国际收支长期保持逆差,那么国际储备资产就会造成美元泛滥,美元供给太多则很难保证它与黄金按官价的兑换性。

P200

[43]牙买加协定:

指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的会议上达成的国际货币制度的新协定。

该协定于1978年4月生效,标志着一种不同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新国际货币体系诞生了。

P206

[44]国际资本流动:

是指资本从一个国家、地区或经济体,转移到另一个国家、地区和经济体的过程。

资本国际流动的根本原因在于追逐收益,尤其是经济的收益。

P216

[45]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1977年英国经济学家邓宁对垄断优势论、市场内部化理论和工业区位理论等关于资本国际流动的理论进行了综合和总结,形成的关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

在邓宁的国际折中理论中,简单的理解即为:

对外直接投资=所有权特定优势+市场内部化+区位特定优势。

三种优势都具备时,企业便会采取对外直接投资的形式从事国际经济活动。

P220

[46]所有权特定优势: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指企业具有特殊的组织管理能力、金融融资方面的优势、技术方面的特点和优势、企业的规模经济与其垄断地位及其他能力和获得产品异质差异的优势,这些优势构成了企业比投资所在国公司更大的优势,可以克服在国外生产碰到的附加成本和制度以及文化方面的风险。

P221

[47]市场内部化: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指企业具有将所有权特定优势进行内部化的能力,由于外部市场存在的不完全性,这样企业的所有权特定优势可能会受到打击而丧失,内部化是在企业扩大生产经营体系,形成内部的经营空间,在内部实行资源更好的配置,克服在外部市场进行交易的不利条件。

[48]区位特定优势: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是投资的充分条件,区位优势是指东道国的劳动力成本情况、市场的条件与需求状况、关税与非关税壁垒、东道国政府的各种政策,即国际投资的软硬件条件等等。

P221

[49]外债:

国家向外国商民或政府的借债,属于国债的一部分;一般不包括个人或私商向外商所借的债款。

[50]偿债率是当年还本付息额占出口总收入的比重,即每年出口收入中有多少被用于偿付到期的本息。

偿债率=当年还本付息额/当年出口收入。

一般认为这一比率(安全线)不应超过20%,超过30%则是危险的。

P231

[51]经济债务率:

是当年外债余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所欠外债与整体经济的关系。

这一比率的安全线为30%。

P231

[52]经济现值债务率:

未偿还债务现值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比,80%为临界值。

P232

[53]出口债务率:

是当年外债余额与当年出口总额之比,表示外债与出口收入之间的关系。

出口债务率=当年外债余额/当年出口总收入。

一般认为这一比率(安全线)不应超过100%。

P231

[54]贸易乘数:

乘数的含义是投资会引致收入的成倍增长,投资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远比投资本身要大得多,用投资刺激需求,同时能提高下一期的生产能力,使经济进一步增长。

国际商品交换中的乘数效应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出口增长代表有效需求的增长,它将一轮一轮地引起与这一出口增量直接和间接有关的国内其他产业的连锁反应,从而使国民收入出现倍数的扩大效果。

P240

[55]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20世纪60年代,蒙代尔和弗莱明提出了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该模型扩展了对外开放经济条件下不同政策效应的分析,说明了资本是否自由流动以及不同的汇率制度对一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其目的是要证明固定汇率制度下对内、对外经济均衡的冲突可以得到解决。

P262

[56]斯旺图表:

是由澳大利亚经济学家斯旺首先引入到国际经济分析中。

经济实践中,经济大抵会有如下4类情况:

1)宏观经济对内、对外同时处于均衡状态;2)宏观经济对内均衡,但对外不均衡;3)宏观经济对内不均衡,但对外均衡;4)宏观经济对内、对外同时处于不均衡状态;运用斯旺图可以考察宏观经济内外平衡的政策调节,在经济处于内外失衡时,采取相应政策能实现内外平衡。

[57]蒙代尔不可能三角形:

三角的每一边----独立的货币政策、汇率的稳定性(实践操作中指固定汇率)以及完全的金融一体化----各有其吸引力。

三角的任何两边可以进行组合,组合的结果分别由三角形的三个顶角表示:

即资本控制、货币联盟和完全的浮动汇率。

然而三边不可能同时实现。

P268

[58]三元悖论(克鲁格曼):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个国家不可能同时实现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和资本的自由流动。

各国只能选择其中对自己有利的两项。

如果一个国家想允许资本流动,又要求拥有独立的货币政策,那么就难以保持汇率稳定。

如果要求汇率稳定和资本流动,就必须放弃独立的货币政策。

[59]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

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是关税同盟的主要的两个效应。

贸易创造指产品从生产成本高的国内生产转向生产成本较低的关税同盟中贸易对象国生产,本国从贸易对象国进口的一种过程和现象。

贸易转移:

指产品从过去进口自较低生产成本国转向从较高成本国进口的过程和现象。

贸易创造对于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促进意义,而贸易转移则是在一体化过程应予注意的情况。

P274

[60]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可以分为一般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和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

后者比前者反映了更紧密的地区经济依赖和协作。

大量的和重要的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都是经济一体化组织。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大大推动了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P276

[61]自由贸易区:

是经济一体化组织较低层次的形式,即一体化密切程度较差的一种形式。

成员国之间存在的各种贸易壁垒和障碍取消,但对于自由贸易区之外的其他国家仍然维持自己原有的独立的关税。

P276

[62]关税同盟:

关税同盟是经济一体化最原始的形式,或是经济一体化在发展过程的一个阶段。

经济一体化程度高于自由贸易区,它在成员国之间减让或取消关税,对外采用共同的关税或逐步实行统一的关税,关税收入按照既定的比例进行分配。

P276

[6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1946年建立,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

其宗旨是就国际货币问题进行合作,促进国际贸易的平衡发展,提高就业,增加收入,避免竞争性贬值,保持各国货币对外汇率的相对稳定,向成员国提供所需要的临时性贷款,设法消除国际收支的严重失衡等等。

P294

[64]世界银行(WorldBank):

又称为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

最初的宗旨是为了恢复第二次世界大战遭到破坏的经济,这一任务基本完成后,其任务转变为,为援助、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国际金融机构。

今天的宗旨是对用于生产目的投资提供便利,鼓励发展中国家开发资源,促进私人对外投资,提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贷款等。

[65]世界贸易组织(WTO):

1995年成立,正式取代1948年以来作为临时性机构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经过成员国政府和立法机构批准的国际条约创建的常设经济组织。

基本原则是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以自由贸易来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P296

[66]经济全球化:

是世界经济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

它是世界各国在经济上跨国界联系和相互依存日益加强的过程,运输、通讯和信息技术迅速进步有力的促进了这一过程。

 

简述题:

[1]简述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答: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

通常包含如下的意思:

第一,国际经济关系发生的原因是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和频繁。

经济越发达的国家,与外部经济的联系就越密切。

第二,国际经济关系主要是指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往来。

国际经济学要考察的就是不同国家间经济往来的内容及其对双方所造成的影响。

第三,国际经济交往的主要方式是生产要素跨越国界的流动。

国际经济学要说明这种要素流动的原因、后果及发展趋势。

[2]试说明绝对利益说的主要缺陷是什么。

P20

答:

首先从国际贸易的实际来说,该学说在实践中运用存在着一个必要假设前提,即一国要参加国际贸易,就必然要有至少一种产品与贸易伙伴相比处于劳动生产率绝对高或生产所耗费的劳动绝对低的地位上,以便在在国际贸易中获利。

这一点在理论上过于绝对,也不符合实际情况,发展中国家劳动生产率很可能在所有产品上都不如发达国家,但仍然在进行国际贸易,实际上陷入了理论与实践的两难境地。

其次从劳动价值论出发,该学说虽然基本反映出了18世纪资产阶级通过国际贸易进行经济扩张的要求,但是在劳动价值论的坚持方面,却无法说明X、Y两种产品进行国际交换的内在等价要求是什么,在国际间进行交易的价值基础是什么。

[3]应如何评价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

P29

答:

首先,1)从国际贸易实际出发,比较利益学说具有其内在的合理内核,分析了国际贸易具有的各个方面的利益,揭示出了国际贸易应比较利益而发生并具有互利性,这比绝对利益学说更符合实际情况;2)该学说的假设前提过于苛刻,如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要素在国际间完全不能流动等,并不符合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也使得传统比较利益学说的使用程度受到了限制;3)按照该学说,不同国家间比较利益差异越大则贸易发生的可能性越大,但实际情况是,今天的贸易主要发生在比较利益差距较小的发达国家之间;4)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参加贸易的双方都可获利,因此参加贸易各国都应该实行自由贸易而非保护主义,但是实际中各国却都在不同程度地实行保护主义;上述两点国际贸易的事实与李嘉图的贸易理论也存在较大的差距。

其次,从劳动价值论出发,李嘉图在解释国际贸易时,并没能将劳动价值论坚持到底。

1)该理论中出现了同一商品国内价值和国际价值的差异,即两个价格的现象。

李嘉图无法进行理论解释,认为国际贸易可以不遵循商品等价交换原则。

2)该理论未从根本上揭示出贸易发生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学者对比较利益学说的看法一分为二:

一部分人认为中国的对外开放在一定程度上是遵循比较利益原则进行的,另一部分学者认为该学说尽管有合理内核,但绝不能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指导思想。

[4]试述国际贸易价格是如何确定的。

P38

答:

是用提供曲线来进行分析的。

提供曲线是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等人提出的,他的实质就是相互需求曲线,表明一个国家为了进口一定量的商品,必须向其他国家出口一定量的商品的情况,因此提供曲线就是对应某一进口量愿意提供的出口量的轨迹的集合,两个国家提供曲线的交汇点所决定的价格就是国际商品的均衡交换价格(交换比率),它的基础仍然是以供求相等来决定价格的理论。

[5]试述出口贫困增长的政策含义并对这一理论进行评价。

答:

出口贫困增长理论具有相应的政策方面的积极含义,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可以借鉴其中的某些道理,趋利避害,调整好自己的产业结构。

该理论表明了1)产业结构转化的重要性。

发展中国家往往处于初级出口替代过程中,应该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尽早完成从初级产品加工出口响制成品出口中的转化;2)出口贫困增长现象并不普遍,大多存在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在这一阶段,它们主要依赖于某些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来促进经济发展,当这些产品在世界市场中已经占据相当的份额之后,继续扩大出口该类产品便会造成出口贫困增长的现象。

因此这些国家在发展的一定阶段应该特别注意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考虑价格与出口数量之间的平衡,减少不应该有的损失。

[6]试述要素均等化定理。

答:

即H-O-S定理。

按照赫克谢尔-俄林模型,国际贸易将导致各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趋于均等化,萨缪尔逊发展了这一理论,认为要素价格均等化不仅是一种趋势,而且是一种必然,国际贸易将使不同国家间同质生产要素的相对和绝对收益必然相等,故被称为H-O-S定理。

要素价格趋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纯理论的推导,在国际贸易现实中,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很难充分实现。

要素价格均等化有三个假设:

1两个国家同时生产两种相同的产品;2两国的技术水平相同3贸易会使得两个国家的产品价格相等。

[7]试述要素密集度逆转原理。

答:

某种商品在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则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如小麦在非洲是劳动密集生产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