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探究.docx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探究.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形式探究
一、高效课堂教学的时间管理
(一)3-5分钟的课前小测时间
在新教材系统性不强、四大块知识内容交替出现,学生不自觉温习所学知识,学生遗忘率较高的情况下“,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显得尤为重要。
限时3-5分钟完成10道前边所学的重点知识,可与本课的内容无关,由浅入深地补充练习或旧知识重现的填空题或选择题,也可以是重点且简单的解答题。
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情况可以不同,做不完也算正常。
课前小测的内容课内可不评讲,教师批改后学生自己改正,对掌握欠佳的内容,今后可反复出现。
(二)15-20分钟的讲授新课时间
与传统的“讲练结合”教学模式所不同的是,高效课堂提倡新知集中讲授。
大家要注意时间的把握,期间既要注意知识的系统性,更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课堂上可以尝试先做后讲,追求“学生所需”与“教师所讲”的最大统一。
(三)10-15分钟的分层练习时间
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根据课堂的特点精心安排分层课堂练习,是高效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层练习根据学生的实际,遵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原则。
将练习题分A组、B组和附加题,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相应的练习。
A组题为最基础的练习,可以是知识的直接运用的基础题、综合题的分解。
主要是针对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水平达到课标基本要求即可。
B组题为基础题和综合题。
主要包括学生在掌握新知识应用及规范表达训练,特别应注重重点知识的训练。
附加题除了综合运用知识外,还强调解题的灵活性和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
(四)5分钟的点评时间
学生在完成课堂练习时,教师应有目的地辅导中下层学生。
统一点评应为辅导中反馈的、普遍存在的问题。
也可以发挥同学间的互助作用,让学生合作、交流,交叉检查。
二、高效课堂教学要有充分的课前准备
(一)将学生分为后进生、中等生、优生三个层次
三个层次的学生不是一层不变的,根据单元测验成绩、上课完成练习的的情况,教师可对他们进行调整。
学困生从A组开始,中等生和优等生从B组开始,完成相应的题目后继续下一层的。
鼓励优生完成附加题。
学生有权选择所属层次,在完成课堂练习时,学困生选做B组中等题时,发现困难后还会自动从A组题开始做。
(二)资料的准备
课前小测、课堂练习、课件等内容要提前做好准备,并提前一周完成。
在统一打印之前,选用科组活动时间进行讨论,并最后定出适合整个年级的资料。
三、高效课堂教学需要教师解决几个问题
(一)新课引入问题
如果有恰当、合适的生活实际问题,在新知识的引入上可以让学生很好地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生产实践”,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但是如果联系生活实际学生较难理解,不妨按照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引入新课,这样既简洁、明了,又不加重学生的负担,有利于学生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更完善的数学知识结构。
(二)课堂练习的编写问题
我们知道练习题的编排都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
但是,某一课时的练习,都是环绕某个主题在变化,这种变化往往表现在局部问题或某一要求上。
一道题目,它的完整表达是需要训练的,但为了提高训练和思维的频率,可以用“局部”来代替“整体”。
这样用完整表达一道题目的时间,可以完成多道题目的解题思路和关键步骤。
(三)课堂点评问题
课堂点评不是教师讲得越多越好,仍要追求“学生所需”与“教师所讲”的最大统一。
对于优生、差生尽可能个别辅导,不要为了少数人而占用大家的时间。
特别对于优生,鼓励学生间的交流和探讨。
新的教学模式,特别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
一、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首先要想对初中数学课堂效率有全面的提高,就需要先分析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教师沿袭以前的传统灌输教学模式没有改变,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对于新课标的理解不透彻,“换汤不换药”,只是在教学内容上有了增加却没有在教学方式上面有更新。
与此同时,学生与这个时代息息相关,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快,或者说是喜欢新鲜事物,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了学习上的矛盾。
枯燥乏味的数学课让精力旺盛的学生觉得提不起兴趣来。
(二)旧的学习方式与新的学习内容之间的矛盾学生从小学的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课程转变为七门课程,学习的范围大大扩宽,学习的负担也由此加重。
沿袭小学的学习方式,会让学生在庞大的知识内容上败下阵来。
首先,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有一个侧重的选择,使学生对于数学的重视程度受到冲击。
由于每一个科目都要占用学习时间,因此不能像小学一样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数学、语文、英语三门科目上。
(三)“被告知”与独立思考的矛盾学生在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涯中,养成了一种“被告知”的思维习惯,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教科书来告诉自己这个题目应该怎样去解答,而很少去思考这个解法的来历,为什么要这样去解答这个题,我换一种方式可不可以对这个适用。
就好比教师要求我们4+5=9的思维方式,但是学生可以自己用3+6=9的思维方式。
一直都是教师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却忽视了学生需要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
以上我们了解了初中数学课堂效率的一些现状和存在的一些问题。
那么我们就从这些问题入手,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一)更新教学方式教学方式的更新,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配合。
我们可以采用兴趣学习小组的方式,将班上成绩最好的与成绩最不好的学生混合搭配在一个学习小组,并且采取奖罚制度。
将他们划分好了小组过后,学生积极独立思考与团队合作的习惯就会慢慢地被培养起来。
加上初中学生喜欢竞争与不服输的心理,就可以做一个量化成绩,越是上课表现积极,完成作业质量好的量化成绩越好,量化成绩与小组的平均成绩相加来作为小组最后的成绩。
成绩高的学习小组将会得到一些物质奖励,或者是选择座位的优先权。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使得学生之间相互帮助,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培养整个班级的数学风气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要轻易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学生的成绩一定要得到教师中肯合理的评价,并且不能用强硬与过激的语言与学生交流,这样会大大降低学生的自尊心。
(二)学生的学习方法上初中最大的不同就是学习的范围扩大,学习的负担加重,但是学生应该学会去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
就像数学,高考已经将数学的分数提高到了150就说明学生选择的侧重点应该是数学。
学生要想数学成绩脱颖而出,应该课前预习,将自己能看懂的东西提前消化,有问题将问题勾画出来上课认真听讲复习,课后做典型的题目来复习巩固所学内容。
(三)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有了疑问,才会有思考。
古往今来,都是因为有疑问才有思考,有了思考就会有进步。
数学的创造过程就是独立思考的过程,著名数学家高斯在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独立思考1到100的累加。
他从传统的惯性思维模式里面跳出来,没有选择真正的从1累加到100而是将1与100相加,2与99相加找到了便捷的方法,轻松地算出来1到100的累加的和。
这也就是后来数列的一个基础理论。
所以由此可见独立的思考很重要。
但是要如何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呢?
教师在讲解一个数学定理之前,可以引导学生先去猜测,去质疑这个数学定理到底是不是正确的,让学生在得出自己的结论过后,就自己动手去解决自己的问题,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我们知道质疑可以引起学生的思考,那么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教学方式可以引起学生的独立思考呢?
这里我做了归纳。
首先由设置“问题平台”既可以要求学生提出一些自己通过动手解决的问题,又可以让学生问教师自己想不明白的问题,比如立体几何当中的侧线画在平面当中是与实际的事物不一样的,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建立立体的思维。
然后有想法或者可以解决的学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大胆地去展示自己的能力,有些学生本身比较害羞但是总体实力不错的,教师可以“逼”一下,把遗留下来的任务交给某一个学习小组,或者某一个爱观察但是胆小的学生。
长此以往,不仅学生在数学方面的问题得到解决,课堂也变得更加高效,而且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其次就是要额外留一些数学问题给学生思考,将不同的问题发放给不同的小组。
重要的并不是学生一定要把留下来的题目都答对,而是要看学生的思考过程,讨论学习的过程。
教师定时地将这些作业收起来看。
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在一些有偏差,找不到重点的思维上可以加以引导,对独立思考正确的学生加以鼓励。
(四)积累错题积累错误的数学题也是打造数学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部分,积累错题是为了让学生更加真实地面对自己。
因为错误的思考而出错的题目,尤其需要注意,在弄清楚这个问题的时候,记录下来,是为了提醒自己防止下次犯同样的错,而因为小毛病出错的就是提醒自己下次一定要细心。
定期复习,就可以提高数学素养,进而提高整个数学课堂的质量。
要打造数学高校课堂,不仅需要教学方式的更新,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更加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就是学习经验的累积以及温故知新。
只有如此,才能切实提高初中数学的课堂效率。
关于注重情感教育,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关键词】数学教学,效率,初中,提高,情感,教育,注重,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经说过:
“教学作为人与人之间特殊共同体内的交往,要求在交往中富有人文气息,使每个参与教学活动的人都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特别是精神上的满足。
”可见,作为双边活动中的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情感上的满足和愉悦是信息有效传递的保证。
事实上,师生在课堂上不仅要有知识技能的信息传递,更要构建彼此情感态度互动的平台。
特别是新课标下的数学教材,迎合学生心理,让学生感觉既清新又亲切,贴近学生生活,很多学生对课本内容既充满好奇又心存困惑,既心怀憧憬又稍有担心。
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善于发现学生的这种心理,在教学中,给学生展示教师的真诚、信任与期待,当学生遇到思维障碍时,教师通过细心的观察、耐心的指导、真情的鼓励、真诚的赞赏,传情于生,寓情于教,使学生在自由、安定、踏实的环境中敢问、乐说、自然地将自己融入数学课堂,不断满足自己对数学学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创设富含情感的活动情境,用数学趣味诱发学生浓烈的数学情感
情感总是寓于一定的情境之中,尤其是初中生,他们的情感活动更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创设富含情感的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触“境”生情,自然引发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在活泼、快乐的状态下学习,从而对学生积极情感的形成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
如在学习“展开与折叠”的内容时,我创设了这样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课前买来卡纸,课堂上亲自动手折叠并剪开,从探究正方体的几种平面展开图入手,让学生感悟展开与折叠,此间教师适当指导,细心点拨,教会学生发现图形展开与折叠的空间关系。
很多学生活动中非常活跃,探究兴趣浓厚。
他们看到自己亲手做的立体图形非常兴奋。
在这样的情境中,不但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更将学生置于了一个欲罢不能的境地,促使他们主动地深入学习。
可见,创设情境不但可以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知识奥秘的热情中,还可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样的过程既是学生认知训练的历程,更使学生获取了情感的陶冶。
三、营造学以致用的氛围,通过感受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初步认识数学在实际中中的应用”,让学生养成“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联系学生生活,从学生身边蕴含的数学现象入手,给学生呈现相关的数学问题,让数学知识融入在解决有关生活现象的具体问题中,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非常实用的一门学科,从而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
如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我让学生想象遍布大街小巷的拉面馆师傅做拉面的现象,并由此引发新课教学。
通过这样熟悉的生活事例,学生们感到充满趣味,又容易接受。
由此,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实际问题,可以让学生深切理解数学并不是那么的枯燥无味,那么的抽象,从而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与运用中,不断体会到数学学科的价值,滋养数学学习的情感。
四、引导学生感悟数学之美,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培育情感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能引发人的愉悦的情感。
同样,数学学科中蕴含着大量的美育素材,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素材,让学生充分感悟数学之美,可以使记忆更长久,理解更深刻。
如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数学教材中数字的简约美、数字与图形巧妙结合的和谐美;奥运五环旗的简洁美;数学图形的对称美等,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教材中的美育因子,使之恰如其分地渗透在教学之中,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不断培养他们的积极情感,使他们经历美的教育和熏陶。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对新时期人才的要求,我们广大数学教师要在利用好数学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利用各种积极因素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
当然,教师在此过程中,必须披情入境,带动学生心动情发,不断推动学生认知活动向深层发展,不仅要让学生获取知识,更要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收获快乐
教师对学生情感教育培养
一、情感教育要寓德于教,要言传身教,教师对学生要倾注热情和关爱,善于运用教师的人格魅力达成师生间的信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渊博的学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
以教书育人为崇高的职责,是一个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有心人。
具有终身学习的思想和行动,把学习作为教师职业生涯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和发展要求,坚持不懈地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技术和学科知识。
面对信息社会的挑战,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学习最有价值、最具代表性、最能促进自己专业发展的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使自己成为会学习的人,内涵更加丰富,知识更加渊博,是“经师”与“人师”的统一。
在教学中始终用胜不骄、败不馁的形象去感召学生追求卓越;在挫折和困难面前,是当之无愧的强者;会反思,并从反思中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
马克思说:
“性格是环境的产物”。
学生成长于这样的教师所形成的环境,受益终身。
教学中,以积极进取的态度,朴实大度的作风,生动有趣的讲课,不断完善着民主、平等、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恰当地掌握讲授的最佳精度和练习的有效分布。
结合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将每个班级分成十人一组,自由组合,推选出大家满意的、成绩较好的组长。
组长负责任务的分配、组织交流。
发现问题,合作交流、讨论解决,由掌握好的带动掌握差些的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共同进步。
每节课讲授上做到少而精,留给学生更多弹性的时间,自由的发展。
每节课任务的不同,争创最好的小组,驱动着各组学习的热情,主动探索的激情。
特级教师于漪在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时曾说:
“教学语言要做到除了知识培养,语言技能之外还必须倾注充沛、真挚的感情。
感动于衷而言溢于表,只有对所教学科,所教对象倾注满腔热情,教学语言才能充分显示其生命力,熠熠光彩,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
”
情感是一种力量,具有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功能和心理催化作用。
师爱就是这种情感的具体体现,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的天职,是一种具有伟大意义的情感活动。
教师能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倾注更大的热情和更多的关爱是检验一位教师师德好坏的重要标准。
将情感教育融于学生的教育之中,就要求教师深入细致的了解学生,真心实意的关心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晓之以理”,又要“动之以情”。
也就是说,对他们既要严格要求,又要相互谅解,使他们感到不仅是他们的教师,同时又是他们的朋友。
只有这样,他们才愿意和教师进行思想交流,对教师敞开心扉倾吐心声,教师才能及时掌握他们学习、生活和思想活动的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教育。
反之,没有信任的教育就如没有沟通的桥梁,更谈不上教育的效果了。
二、教师对学生要做出合理的评价,重视过程性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应遵循哲学中发展的观点,用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
每一位学生在教师的教导之下都会朝好的方面发展,虽然短期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
当学生在学习上出现问题,对学习失去信心时,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学生一起探讨解决的方法,对学生做出合理的评价,发现亮点,激其斗志,鼓其信心,相信通过长期的努力一定会有进步。
在新课程实验中,过程性评价得到大力提倡,所以对学生的评价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
不能因为学生的一次失败而否定学生,教师要看到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体现,尤其要关注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平时作业和测试的情况,对学生做出积极评价。
细致的批改、积极的评价会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态度。
当学生发现教师对自己的作业评价得如此详细时,就会生出感激之情,从而对学习更加有兴趣。
三、激发学生的自信,共享共创,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自信心是成功的前提。
学生一旦失去自信心,也就失去了学习动力,所以教师要多鼓励学生。
对表现好的,别忘了用“很好!
好极了!
”;对表现一般的,也可用“好、不错”来表扬,让他们品味成功的欢乐和喜悦,培养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对表现欠佳的,切不可加以斥责或冷嘲热讽,可以用“别紧张”、“再试一次”、“我相信下一次你一定能做得更好”等这类鼓励性的话,让他们感觉到自己也在不断进步。
如果教师能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长期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尤其是后进生),学生就能较快形成积极的情感,教学效果就一定能够提高。
共享共创体现了师生关系的动态性和创造性,是师生关系的最高层次。
真正走到学生中间,营造一种和学生“等高”的平等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里率真地坦露他的一切,与学生共同体验和分享教学中的欢乐、成功、失望与不安,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作为“平等的首席”,与学生一起共享知识和经验,理解和智慧,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不再有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遗憾,体验到了自己专业的进步和自我实现的幸福。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倾注热情,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发自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勇敢的付诸实践,让他们不断以自信的心态、进步的愿望,自觉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努力提高成绩,增强综合素质,争取成功,形成积极的情感。
只有这样,教学才能够更好的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窗体顶端
数学素质教育情感教育
其中,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重新认识“非智力因素”,进一步充分发挥数学教学的情感教育功能,已成为数学教学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
首先,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并不是一个“纯认识”的过程。
正如人文心理学家罗杰斯所指出:
学习本身就包括认识和情感两个方面。
作为学生(学习的主体)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其智力因素担负着信息加工的任务,即对信息进行感知、加工、识记、保持和应用。
它可以使人类积累的经验转化成个体的知识结构,属于主体的操作系统。
而非智力因素担负着信息选择的任务,即对信息进行鉴别、筛选,当认为是有趣的、有价值时,主体便主动而有效地吸收,否则反之。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教师一味加大知识信息量而不能真正进入学生头脑的原因。
因此非智力因素对操作系统起着始动、定向、维持和调节的作用,它属于主体的动力系统。
我们的教学如果只注重操作系统的过程,即认知过程,而忽略动力系统的过程,即情感过程,或者虽然有时也讲兴趣、动机、情感、意志,但充其量只作为吸引学生注意,保证上课不走神的一般条件,作为附加于教学活动之上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东西,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陷。
从现代教学观看,在教学过程中两种系统是协同作用、互相依存、相互促进、密切配合的,因此数学教学必须努力实现学生的认知与情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和谐统一,在充满活力的教学过程中追求最佳的教学效果。
其次,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小学阶段不仅是智能发展的关键期,也是情感和人格发展的关键期。
数学教育的目标不只是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也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
在传授某一知识,培养某一能力时,应注意使学生的知情意行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协调发展。
因而,情感教育应该成为数学学科教学整体目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数学课堂教学不仅应该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阵地,并且有发挥情感教育功能的条件与可能。
教学过程不仅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
人总是有感情的,教师对数学教学业务的精益求精、对数学学科的热爱,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积极的鼓励、会心的微笑、殷切的期望,教师为学生创设的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必然会给孩子们创设良好的心理条件,1987年北京市曾对9所中小学学生进行过问卷调查,其结果反映,学生对“最喜欢的老师”与“最感兴趣的学科”的一致性高达99%。
因此我们可以说,教师对事业和儿童的热爱,是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总源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必然激活和加速学生的认知活动。
正如赞可夫所说:
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
因此我们可以说:
通过教学设计和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成就动机,是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径.那么如何发挥数学教学的情感教育功能呢?
1.首要的是师生合作。
教学中要重视师生之间的积极的平等的情感交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亲其师,信其道”,当学生对老师产生积极情感,那么他们就容易将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内容上去,这就是情感教育的迁移性功能。
2.要充分利用教师自身的体态。
情绪是感情的外在表现,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情绪活动总是在互相影响、互相感染的。
老师的面部表情、言语动作,甚至衣着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情绪,这就是情感教育的感染性功能。
3.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结合教学内容揭示数学美,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无穷奥妙,促进他们对数学的热爱;应注意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应注意通过巧妙的设疑,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应注意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提高学习的自信心,激起他们继续学习的热情,等等。
这就是情感教育的情境性功能。
4.学生的天性是好动。
我们的教学应以学生这一心理特征为出发点,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多种器官并用,为他们动手、动口、动脑提供足够的素材、足够的时间和足够的空间,为他们自我表现和相互交流提供多种多样的机会,努力营造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课堂气氛,以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自主性功能。
5.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阶段,离不开教师的诱导,所以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强调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小学生对待老师的表扬奖励、批评惩罚和漠不关心有着绝然不同的心理体验。
如果教师对学生漠不关心,学生有了进步不能及时得到表扬奖励,有了不足也不能及时得到批评和纠正,那么学生(尤其是自制力差的学生)也同样会以无所谓的态度对待学习。
因此从教学艺术的角度看,就要求教师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在教学中能以表扬奖励为主、批评教育为辅,表扬与批评有机结合的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心理学实验表明,学习者如果能通过及时反馈知晓自己的学习状况,比不知晓者学习动机强。
因此从教学艺术的角度看,就要求教师必须掌握能及时向学生反馈学习成就的评价形式,不断强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或纠正不健康的学习情绪,以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可导性功能。
总之,影响学生认知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影响学生情绪活动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
我们只有站到素质教育的高度,充分认识学科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注意利用和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迁移性、感染性、情境性、自主性、可导性等功能,才能真正做到在数学教学中既教书,又育人。
数学教学情感教育
摘要:
教育的宗旨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能力的训练,而且也是情感的体验。
新课程改革实验教材为情感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为教师实施情感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
数学教学;情感教育;心理体验
一、实施情感教育的意义
1.教育的宗旨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项权威调查表明,学生能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感悟到数学的魅力和无穷奥秘的并不多。
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