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空间专项规划编制方法初探.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29292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地下空间专项规划编制方法初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城市地下空间专项规划编制方法初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城市地下空间专项规划编制方法初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城市地下空间专项规划编制方法初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城市地下空间专项规划编制方法初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地下空间专项规划编制方法初探.docx

《城市地下空间专项规划编制方法初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地下空间专项规划编制方法初探.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地下空间专项规划编制方法初探.docx

城市地下空间专项规划编制方法初探

城市地下空间专项规划编制方法初探

  [摘要]地下空间专项规划不是独立的规划,它是依附与地面而存在的,是总体规划的一部分。

规划通过对地下空间资源梳理和评估,对现有地下空间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评析和总结,结合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建设与管理经验,主要对地下空间编制方法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地下空间规划编制体系;需求等级;竖向分层;地下化

  

  [Abstract]Thespecialplanningofundergroundspaceisattachedtothegroundandisapartofthecomprehensiveplanning.Throughsortingoutandassessingtheresourcesofundergroundspace,analyzingandconcludingtheproblemsintheutilizationofthecurrentundergroundspace,thisplan,combininginternationalanddomesticconstructionandmanagementexperienceinurbanundergroundspace,mainlyexploresthecompilingmethodsoftheundergroundspace.

  [Keywords]compilingsystemofundergroundspaceplan;demandlevel;verticalstratification;underground

  中图分类号:

F291.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引言

  各地城市发展面临“用地、交通、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空前压力,解决这个矛盾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地下空间的有效拓展,南昌也不例外。

未来20—30年,伴随大规模的轨道交通建设投入,以地铁为发展轴的地下空间线性开发结合地铁站为枢纽的综合节点开发,必将带动整个城市地下空间的形成。

目前,面对市场对轨道站点地区地下空间的开发热情,我们还缺乏行之有效的引导手段和政策依据。

迫切需要制定符合城市发展阶段需求的地下空间利用战略方针及应对策略。

  地下空间专项规划作为南昌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基础研究课题,根据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侧重方式方法与宏观策略层面的研究,促进地下空间编制和管理系统形成。

  2现状发展趋势与特征

  2.1地下空间发展趋势

  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是以日本1930年建设地下街开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从原来以功能型为主,转向改善城市环境、增强城市功能并重的方向发展,并具有大型化、网络化、集约化、深层化、法制化、超前性等发展趋势。

  2.2南昌市地下空间发展特征

  第一阶段:

2010年以前属于自然发展阶段,没有保护和规划概念,主要以地下配建为主,少量的地下商业开发为辅。

  第二阶段:

2011年轨道建设起步,未来地下空间发展将表现为复合化利用和加速阶段急需要地下空间规划指导。

  当前,地面规划体系完善,各个层级控制严密。

但是地下空间规划体系缺失,除人防规划指导人防地下建设外,其他各个层级的地下规划编制缺失,进而导致实际建设和管理问题突出。

  3规划编制思路

  3.1重视地下规划体系构建

  与国内大多数城市一样,南昌需要建立地下空间规划编制框架体系,通过地下空间专项规划,轨道沿线的地下空间规划,重点地区的地下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重要节点的地下空间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及实际地下空间建设的摸索中不断完善。

地下空间编制和管理系统(如图1)。

  3.2前瞻性规划并审慎利用地下空间资源

  “地下空间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开发就具有不可逆的特点”。

地下空间的开发应该慎重,并需要强有力的控制和统一的规划指导。

同时空间发展规划应具有前瞻性,考虑到未来一定时间可能的地下空间发展需求而进行适当的空间预留。

  3.3坚持公共利益优先,交通及基础设施优先

  地下空间应优先用于安排城市基础设施,包括地铁、地下市政管线、地下交通设施、地下停车设施、地下人行过街等。

  3.4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地下空间规划应考虑在既有政策基础、经济条件、技术水平下的实施性和操作性,考虑空间综合开发分层利用的灵活性。

  3.5选取合适时机,有重点突破

  选取合适时机,在重点和必要地区进行高品质的地下空间开发。

必要地区是指强度饱和无法继续向高度发展或者需要解决城市交通问题。

如交通拥堵,停车难问题等。

高品质的地下空间可以提升城市的容量,缓解地面的压力,同时也丰富城市景观,提升城市的品质。

  4地下空间资源评估与需求预测

  4.1地下空间资源评估

  4.1.1资源评估目的

  现状评价和资源评估是地下空间规划的前提,城市资源的多少,分布区域,质量好坏,影响着城市地下空间布局。

  4.1.2资源评估思路

  选取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容量有影响的地质条件、自然条件、地下空间现状和城市建设情况等方面进行逐项分析和叠加,对城市地下可利用资源的分布进行综合评价,并计算得出地下空间资源的合理开发数量。

  4.1.3资源评估方法—多因子综合叠加法

  对地质条件、自然条件、地下空间现状和城市建设情况等方面的因素和因子进行叠加,分析可利用地下空间资源的分布(图2)。

分三步:

  

(1)找出与地下空间资源相关的因子,分析其对地下空间的影响。

共计五大类16小类。

  

(2)对这些因子进行分析,区分慎建,限建以及适建三类空间管制区域,并进一步细分为七种空间类别,便于识别。

  慎建区:

具有高成本高风险的特点,原则上不允许地下空间开发,重大城市基础设施除外。

包括:

地质断裂带等灾害性地质构造分布区域、地下水源保护区域、大型生态涵养用地、大型水体、地下已建地下空间区域、地面为高层区域,确有开发必要时,需进行专项研究。

  限建区:

具有一定的限制条件,原则上需要论证开发的区域。

包括:

地面已建低层区域、小型景观绿地、小型水体、历史文化保护区。

该类区域的开发,需进行单独论证。

  适建区:

适合地下空间建设的区域。

包括:

新开发建设区域、规划更新改造区域、城市小型绿地广场、道路、学校操场。

  (3)分类统计,估算总资源量,以及分区资源量。

并转换为有效资源量和有效建筑量。

  4.2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需求预测

  南昌市地下空间需求预测主要采用三种方法进行综合,包括:

需求等级预测法、数学模型预测法、分类需求预测法。

并对三种预测方法进行综合,预测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规模。

  4.2.1需求等级预测法

  地下空间需求与许多因素有关,例如地块区位、用地性质、地面建设强度、轨道交通建设、现状地下空间,人口状况、单位面积产出等等。

通过对二十多个影响城市地下空间需求的因素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特征根大于1的5个因素:

地面容积率、土地利用性质、区位、轨道交通、地下空间现状,它们占总的74.6%[陈志龙,王玉北,刘宏,肖秋凤.城市地下空间需求量预测研究[J]规划师,2007(10).],因此规划主要对这五个要素进行分析:

首先,根据每个地块的规划区位和规划用地性质进行需求分级;然后,根据每个地块的需求级别和校正后的需求强度计算出每个地块的地下空间需求量,把每个地块的需求量叠加起来就得出地下空间理论需求量。

(图3)

  4.2.2数学模型预测法

  通过对南昌市2002-2011年地下空间开发量的统计分析,运用计算机相关软件多种数学函数的回归拟合,选取拟合度最好的数学函数,然后利用数学函数预测规划期限内地下空间开发总量。

(图4)

  4.2.3分类需求预测法

  分类需求预测法就是对地下空间的各种功能需求进行分类预测。

首先,将地下空间分为现状保留地下空间和新增地下空间两大类,现状地下空间按现状数据统计。

其次,将新增地下空间分为结建式地下空间和单建式地下空间,其中结建式地下空间按照地上建筑与地上比进行预测;单建式地下空间分为地铁、地下社会停车场、地下道路、地下交通枢纽、地下市政设施、独立式人防工程等,这些单建式地下空间分别依据南昌市地下空间的实际需求计算。

最后,结建式地下空间、单建式地下空间和现状保留地下空间之和为南昌市地下空间开发总量。

(图5)

  5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布局

  5.1地下空间发展目标

  通过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扩大城市空间容量,缓解城市用地供需矛盾,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品质,打造紧凑型立体城市、绿色低碳花园城市。

  5.2地下空间平面布局

  以规划期内的地铁建设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启动源,以城市公共中心、地铁换乘站、城市公共交通枢纽及大型开放空间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重点。

  规划形成“双核、三轴、多节点”的网络化布局结构;双核:

即地铁1、2号线交汇的红谷滩CBD核心和地铁1、2、3号线交汇的旧城中心区核心;三轴:

即沿地铁1、2、3号线的线状发展轴。

多节点:

即凤凰洲片区中心、红角洲片区中心、西客站地区核心区、青山湖西岸、城东片区中心、瑶湖片区中心等多个地下空间开发重点地区。

(图6)

  5.3地下空间竖向布局

  

(1)竖向分层:

浅层空间:

0~-10米;次浅层空间:

-10~-30米;深层空间:

<-30米。

(图7)

  

(2)竖向布局

  规划主要是针对地下-30米以上的地下空间。

根据地面需求等级,地铁站点等级,地面用地功能等因素,分3种竖向区域:

  ①0~地下一层:

规划为需求等级较低、功能单一、无轨道的区域,一般只开发到地下负一层,如单一的居住区,主要功能有单一的配建停车、设备用房、地下市政、地下工业仓储等。

  ②0~-10米:

规划为需求等级中等、功能相对混合、有轨道的区域,一般可开发到地下2—3层,如商业中心等,主要表现形式为“地下停车+其它功能(商业)”,或地下停车需求较大区域。

  ③0~-30米:

规划为需求等级高、功能相对综合、有轨道的区域,一般为两条轨道线交汇的站点区域,主要表现形式为“地下停车+商业+交通集散”。

  (3)竖向控制

  根据城市现有地下空间开发的竖向层次以及轨道线建设的实际情况,将不同功能的地下空间置于规定的高层区间内,合理确定:

各类地下功能适宜开发深度和可开发深度、道路地下空间竖向分层、非道路地下空间竖向分层、城市绿地和广场地下空间竖向分层等。

  6各类专项布局

  地下空间规划包括:

地下交通、地下公共设施、地下市政设施、地下防灾设施四类。

主要是提出各类专项的目标策略及规划原则,并展开布局,找出近期建设重点。

  6.1地下交通设施规划

  

(1)轨道交通:

地铁建设时,注重站点与周边项目地下的联合开发,应尽可能同步实施。

新建项目和市政浅埋设施时,应在空间上考虑未来地铁建设通道的需求,避免制约地铁的建设。

  

(2)地下道路:

依据干线路网规划通过“地下和半地下化的方式”实现干线路网效能大提升。

同时根据城区拥堵分析,进一步单独论证增加地下道路的必要性,缓解城区拥堵。

  (3)地下停车设施:

鼓励地下公共停车设施的开发,鼓励大型公共建筑项目除完成自身配建停车要求外,适度配建公共停车设施,并予以建设补偿;加强大型地下公共停车设施与城市换乘枢纽的结合;依托有条件的大型公园、广场、学校操场等修建;也可利用道路下方未使用的资源进行地下停车库建设;设施的建设上鼓励民间资金投资,市场化经营和交易,给予在土地出让、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另外,对重点区域加强停车设施地下化引导,并制定停车下地率比例控制要求。

  (4)地下人行过街:

在车流量大、车速快、步行流量大的道路交叉口或路段设置过街设施;中心区、景观要求高的地段、有轨道站点区域、大型公共建筑周边,优先考虑地下过街设施等。

  (5)地下连通:

地下连通设施规划与轨道1、2、3号线站点设置相结合,将规划站点与周边地面用地相连通。

特别是在公共设施较为集中的地段,将轨道站点和公共设施用地进行地下连通,保证人流的快速疏散。

  6.2地下公共设施规划

  

(1)地下商业设施:

  要有选择性,地下空间的开发投资和运营成本很高,并非处处都有开发价值,宜选择在商业发达、开发强度大、地上无可能的区域。

以及与较大规模的地铁车站相连接,人流量大,其本身孕育着较大的商机的区域。

且必须满足地下交通及公共通道面积的要求,商业面积不宜超过交通设施面积。

  

(2)其他公共设施:

在用地紧张的区域,城市一些公共职能无法落实,可采取地下化的方式实现。

适合地下化的公共设施有主要为文化设施、社区服务等。

  6.3地下市政设施规划

  

(1)市政设施地下化建设引导区:

包括旧城中心区、红谷滩中心区、朝阳新城和西客站等地区,以城市道路、轨道交通、广场、绿地下的空间综合利用为核心,市政场站先从一些简单的、投入不大的设施着手尝试市政设施地下化发展。

可将10KV开关站、110KV变电站、垃圾转运站、污水泵站、燃气调压站、公厕等设施设置于地下,以解决用地紧张和改善环境的目的,同时在这些区域可设置一些地下雨水储存池,以达到缓解内涝及后续利用的目的。

  

(2)地下综合管沟:

有利于节约地下空间资源,减少管线维修与更新对城市道路的反复开挖,避免出现“拉链路”的现象,以及由此引起的对城市正常交通秩序的巨大冲击;对于城市综合防灾能力的提高也有非常显著的作用,经济上其费效比大于管线直埋方式,因此综合管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根据南昌市中心城区主要管网的分布,结合南昌市实际确定南昌市综合干线管沟的布局。

  6.4地下空间平站结合规划

  

(1)防护格局:

以轨道线网为地下防护空间的发展轴,以各级公共中心、大型重要节点及轨道沿线的地下空间作为地下防护空间重点。

形成“三线、两环连五片、放射加多中心”的地下防护空间格局。

  

(2)总量要求,即保障各区地下空间开发总量能够满足人防所需要的地下空间总量,并有足够的转化能力为战时人防空间。

根据《人民防空工程战术技术要求》的规定,对专供城市平时使用的地下建筑,制定战时使用方案和应急加固改造措施。

对已建普通地下室列入应急转换和战时使用方案,可以弥补战时人防工程的不足。

  (3)功能要求:

应保障战时地下医院、储存物质空间等功能。

注重地下疏散通道以及重要目标的地下防护空间。

特别是轨道线作为地下空间、战时信息传递等联系的纽带,是生命线工程重点防护对象。

  7分期分步实施规划

  

(1)近期建设

  结合轨道1、2号线的建设,重点开发轨道站点周边的地下空间;缓解城市交通矛盾,修建地下道路、地下停车场;改善城区环境,将可能的公共服务设施和交通设施引入地下,腾出地面空间进行城市绿化;加快人防工程的建设,提高城市的综合防护能力;有序开展重点地区的地下空间控制规划的编制工作,建立有效的地下空间管理体系,开展相关政策、技术规范的制定工作。

南昌市轨道建设刚刚起步,该阶段的建设特征是:

点状、有针对性。

  

(2)远期建设

  继续完成轨道3号线建设,同时以片区中心为地下空间重点开发区域,推动地下空间“点、线、面”网络初步形成。

该阶段的建设特征是:

面状、网络化。

  (3)远景发展

  追求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城市地下空间网络化,地上地下紧密结合,构成形态完整,功能完善的三维空间体系。

该阶段的建设特征是:

立体网络、紧凑发展。

  规划还提出了近期建设项目安排,以及对规划编制和建设的控制引导,对下层次规划以及规划的实施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8结语

  由于地下空间包含面广,牵涉专业部门多,同时也有许多问题不能深入研究,比如地下水文地质与地下空间开发的关系,地下容积率和地下密度等指标的控制等,还需要实践中不断完善。

另外应加快地下空间法制化进程,明晰了地下空间开发的各种政策规章,包括开发有谁主导、产权归属如何、审批、安全、投融资和引入民间资本等;应建立地下空间规划的评估机制,对包括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安全性方面进行综合评估,这样才能保障地下空间的合理有序开发。

  

  [参考文献]

  [1]陈志龙,王玉北,刘宏,肖秋凤.城市地下空间需求量预测研究[J]规划师,2007(10):

  [2]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人民防空办公室,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地下空间规划[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童林旭,祝文君.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评估与开发利用规划[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王玉北,陈志龙.世界地下交通[M]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5]于一丁,黄宁,万昆.城市重点地区地下空间规划编制方法探讨——以武汉市航空路武展地区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9(5):

83-89.

  [6]顾新,赵鹏林,李凡.深圳市城市地下空间的集约化利用[J]地下空间,2004(3).

  [7]陈志龙,蔡夏妮.基于规划控制过程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控制与引导[J].生命与灾害,2006

(1).

  [8]陈志龙,刘宏.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Z]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刘晓波,注册规划师,南昌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工程师

  邹源飞,注册规划师,硕士,南昌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工程师

  吴迪,硕士,南昌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工程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