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尊重.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28629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44.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爱与尊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爱与尊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爱与尊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爱与尊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爱与尊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爱与尊重.docx

《爱与尊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与尊重.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爱与尊重.docx

爱与尊重

爱与尊重,关注学前教育

时间:

2011/2/17阅读人数:

78来源:

搜狐

王晓燕孙瑞雪教育机构教学副总校长;中国最早将霍华德多元智能理论引入蒙特梭利教师培训课程体系的导师;中国第一批从事蒙特梭利教学活动、教育研究、蒙特梭利校园管理的幼儿教育专家。

 

王晓燕

 

  主持人:

大家下午好,这里是由中国人幼儿园主办的爱与尊重,关注学前教育,幼儿园园长系列访谈。

我们今天非常荣幸的邀请到了孙瑞雪教育机构教学副总校长王晓燕。

你好,王校长!

 

     王校长:

你好,大家好!

 

     主持人:

节目的一开始,请先给我们介绍一下孙瑞雪至尊宝宝幼儿园。

 

     王校长:

孙瑞雪至尊宝宝幼儿园是孙瑞雪教育机构在北京创办的幼儿园,机构在广州、上海、银川等城市均开办有园。

孙瑞雪至尊宝宝幼儿园一园两所,一个亚运村园,一个国展园,两个园一共有12个班,大概有两百多个孩子。

我们的教育理念就是“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

 

     无论是幼儿园也好,还是学校也好,但凡搞教育,肯定就要有一个教育理念,首先要有一个理论上的支持。

在“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这一个教育理念上,我们经过了十五年的教学积累,我们认为,如果一个儿童没有在情感上得到发展,比如说:

他没有获得到足够的爱,内在不是自由的状态,而是被约束,或者是被控制,或者是被教育的状态,就不能发展为一个有自我的人、一个完整的人。

 

     一个儿童当他是自由状态的时候,他才可能展现自己内在的东西。

教育学、心理学发展到今天,都一致认为,一个人成长为什么样子,不是被外在环境完全教育出来的结果。

一个人内在有一些东西,只不过是跟环境产生作用以后,展现出来。

我们为儿童创造一个爱、自由、规则与平等的环境,儿童的内在与这个环境自然产生作用,并逐步发展为一个有自我的人,一个完整的人。

 

     蒙特梭利教育讲到,人是有精神胚胎的,在你有生命胚胎的时候,也有精神的胚胎。

精神胚胎需要很多模式的成长,比如说一个人有什么样的需求,是什么样子,就是靠这个部分自我推动成长的。

就像人的生理胚胎一样,刚开始是一个细胞的形状,不是一个小人,但是他未来肯定会成为一个人,而且成为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人。

精神也是这样发展的。

所以我们觉得外面的环境需要跟里面的进行配合。

比如说我们作为成人,你不知道小朋友需要什么。

因为他的精神胚胎你没有办法看得到。

但是你大致上知道他有精神胚胎,当他有表象的时候,你要给他一个环境配套。

比如说孩子要走的时候,你要帮助他走。

所以在这样一个环境的要求上,我们认为“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是给这个孩子最好的环境。

 

     主持人:

我们不太清楚什么样的爱是正确的爱,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表达出我们的爱。

爱到底能不能一直维持,能不能给孩子正确的引导。

 

     王校长:

我可以从妈妈的角度来看。

我相信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妈妈,这是肯定的。

但是为什么很多孩子在大长了以后,不是用爱的方式去回报?

比如说很多妈妈在孩子长大了以后,就觉得非常痛苦,觉得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当孩子长大了,到了16、18岁,甚至到了二十多岁,就会有啃老族,为什么孩子会成为这样?

他是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才成为这样的?

大家需要发自内心的去反省这些问题。

 

     比如:

你知道不应该对孩子发脾气,或者你应该对孩子正确的表达,或者是你应该积极的引导孩子。

你有这样一个理念。

但是当你在生活中,你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你往往就会忘记这些。

你用的是什么呢?

就是你的经验。

比如说孩子不学习你就特别担心,不学习考不上大学,考不上大学未来怎么办?

这样一想就必须现在学习。

你就觉得强迫他学习就是爱。

如果别的孩子都在上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但是你的孩子没有上,你就会特别担心,人家都上了,你没有上。

你是否跟人家有同样的竞争力,你又会担心。

这样一份担心又变成了你的爱,又给孩子。

妈妈们总会比较,看人家的孩子怎么样,看你怎么样,总是看别人的孩子有优点,看自己的孩子总是有缺点。

当然还有很多的事情,假如说你的孩子就是在这样的恐惧、担心、比较中,当孩子二十几岁的时候,这些东西就变成了他肉体的一部分,但这都是父母爱的结果。

你爱他们才会这样,别人家孩子学不学你才不管。

 

 这就有一个问题,如果你爱他,为什么你从爱出发走到了不是爱的路上去。

如果你爱他,你用了你自己的经验,这个时候就要想,你爱他的经验,或者是自己被爱的经验对吗?

这肯定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假如说我从小获得的经验就是,我无论做什么我妈妈都会爱我。

我当然会觉得我的孩子有权利做事情,有权利按照他自己的意愿去生活。

这就是爱。

 

     现在在很多的家长身上,包括我自己身上,我还是感觉到我们对爱的认识是停留在头脑上的,不是行为上。

所以,我们从爱出发,就走到了不爱。

 

     回头来看,假如说我们还要去认识什么是真正的爱的话,爱有几点:

 

     首先作为动物你会本能的爱,你的孩子受到危险,你不顾自己的生命去保护他。

 

     作为一个人还有心理上的需求,你得在心理上给孩子爱。

比如说孩子在三四岁的时候,他大概在四岁左右有一个情感的敏感期。

这个时候敏感期到来的时候,孩子就会变得特别粘妈妈,在情感上忽然变得脆弱起来。

这个时候妈妈就知道我的孩子需要我的爱,需要我的表达。

所以孩子就会,妈妈你抱我,妈妈我想你了,这个事情不行就要哭。

这个时候你不能说你都已经三四岁了你还要哭。

你得知道这是一个孩子在这个阶段的一个特点。

他这个时候的特点就是在心理上寻求母亲的爱。

因为他为了下一步的发展,就像一个缓冲一样,你就想一个人如果生病了,大家就会照顾他是一样的。

孩子在这个时候变得脆弱,就会获得更多母亲的爱,为了他下一步的发展做一个缓冲。

下一步他就要向外面继续发展他生命必须的那些东西。

所以,你要在心理上给他爱。

 

     另外,人要有精神,你必须要在精神上真的给他爱,而不是约束或者束缚。

比如说青春期的孩子,大家看到的都是他们的反叛,看到的都是他们自我力量的膨胀。

可是我自己的孩子,包括跟我孩子同龄的、接受过我们教育的孩子,你从他们身上就会看到,青春期的孩子觉得自己特别了不起,觉得世界都在他的脚下似的,这只是一个人的发展过程。

而人正是由于这样子的膨胀,才使得他愿意去探索。

所以你会看到,青春期的孩子,他的兴趣面开始开拓。

只要感兴趣的事情他会投入进去做。

这些东西都是需要父母在精神上给予支持。

这个时候的孩子可能就不是你给他穿衣服、给他吃饱肚子,或者是帮他做什么事情。

而是在精神上给他支持,他必须拥有这样的自由。

那才是一种爱。

 

     主持人:

怎么支持呢?

因为这个支持,可能有时候家长支持就变成溺爱了。

 

     王校长:

我们还要把溺爱和爱分清楚。

如果一个人按照一种自然的法则在发展。

就像一棵树要成为一棵树,一条鱼要成为一条鱼一样。

一个人必然要成为一个人,我认为在自然这条路上走的所有的事情,孩子都应该有权利决定。

只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界限。

你有你的界限,我也有我的界限。

你拥有你界限的时候,你才可能自由。

你在你的界限范围内才可能自由。

而我也只能在我的界限之内自由。

你不能侵入我的界限。

你侵入我的界限,你自由,但我不自由。

这不叫自由,这就是不平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教育里面会说,爱、自由、规则、教育。

这就不平等了。

 

     爱就是让孩子在自己范围内做自己界限范围内的事情。

你做你界限范围内的事情,我也做我界限范围内的事情。

比如说我的孩子13、14岁的时候,他自己的屋子我就要求他自己收拾。

但是他经常自己不收拾,男孩子,把自己屋子里搞得很乱。

我就经常提醒他。

我说你再不收拾我就动手了,有一天我准备帮他收拾的时候,我就想我不应该帮他做。

我翻一本书,说中提到,他自己的事情就要他自己做,如果他不做,他就要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面。

他肯定要承担那样的结果。

比如说,孩子应该把衣服拿出来放在洗衣机旁边,妈妈帮忙给他洗。

假如说他就是不把脏衣服拿出来,他每天堆在他屋里,那我不到他屋里拿衣服,结果总会有一天他一件衣服没有穿了。

但是我从来不谴责,我就会觉得这是他界限范围内的事情,哪怕他真的把他脏衣服重新拿出来穿一遍,也是他自己的事情。

这只是他自己要承担的后果。

 

     主持人:

我们只是让他承担后果,而不是用语言伤害他的心灵。

 

     王校长:

对。

你要是惩罚的话,他看不到自己这样做的后果。

青春期如果一切都成长得顺利的话,这个阶段的孩子的表现会出乎你的想象。

他们会自己去探索,他们会去理解这个社会,甚至理解父母。

实际上我觉得溺爱和爱的差别是在越小的时候,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的溺爱都是你别做,我替你做。

我把你全盘的包办代替了。

这就意味着你的成长由我来做,你不用成长。

当孩子长大以后,家长埋怨孩子,你什么都不行。

实际上就是我侵犯了你成长的界限。

选择也好,自由也好,肯定都是有区分的,你是你,我是我。

尽管我是你的妈妈,你是一个孩子,你也是你,你生命拥有自由,你的生命本身拥有爱。

而你这些东西不是我给你的。

你的生命就拥有,你也是一个生命。

只是所有的孩子无非是借助妈妈来到这个世界上。

但他的生命本身就是一个独立、友爱、有自由的一个生命。

 

     主持人:

我觉得您的观点已经是比较特殊的了。

其实很多时候家长是不这样想的。

这是不可否认的。

因为家长觉得你是我的孩子,我有我的权威在你面前。

 

     王校长:

家长中是存在这样的观点,你听我的就可以了。

也不会注重我们一开始说的精神胚胎。

他不会认为你这么大点孩子会有精神胚胎。

可能你小学、中学以后再说。

这也是以后我们要面临的很大的问题。

 

     随着家长或者是教育在社会的广泛传播,我们的家长逐渐应该有一个这样的意识。

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立的,首先要在妈妈的心中根植这个观念。

因为我们往往会陷入一个文化的圈子当中,就是孩子是父母的,孩子不是他自己的。

这个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如果要是在孩子是你的这样一个状态下,谈不上自由和爱。

因为这完全取决于你。

但如果我们都坚信每一个生命就是他自己的,不论他零岁,还是二十岁、三十岁,这个生命从他一生下来,就那么一瞬间,他就拥有自己的生命,自己有自己的生命。

这个时候,你才可能应该有爱,才可能有他生命的自由。

而这种爱,心理学家艾利克森说,儿童内在是有爱,儿童只是借助母爱来唤醒他自己的爱。

蒙特梭立也说,儿童是爱的源泉。

  我们在幼儿园里,发现跟孩子相处的时候,他对你的爱绝对是无条件的。

他喜欢你就是喜欢你,不喜欢你就是不喜欢你。

他不是有目的的。

这就是生命的本质。

有一句话说,自由是古老的,专制是新生的。

所以生命当它来的那一刻,它就是完成了自由的状态。

这个自由不是我们现实意义把它理解的胡作非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无所不能。

这个世界上没有无所不能的自由。

因为每一个人都必须在自己的范围内。

如果你超出你自己的范围,一定不是给别人自由。

在交通规则面前,行人、自行车、政府的车都应该停,这是社会的规则。

如果没有规则,你本来应该有一点自由,但是由于我可以有更多的自由,就把你的一部分自由又拿掉了。

所以,当我们要谈自由也好、谈爱也好,我们是基于生命本身在谈。

这就是我们教育最核心的。

我们认为,如果我们不站在生命本身的角度上来谈教育,教育就没有更深的东西,没有更科学的东西。

 

     主持人:

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我们最先给他的不是爱。

而是尊重。

我尊重你是一个生命,而是一个个体。

我再来给你正确的爱。

我们给孩子自由的时候,我们也应该给孩子制订很多规则。

在我们幼儿园中,我们会给孩子定很多规则?

还是孩子在零到六岁之间他应该掌握多少种人生、社会的规则呢?

 

     王校长:

我们在幼儿园的时候,学校有七条规则,主要是由于它是一个公共环境,所以我们在幼儿园必须有这七种规则,比如说:

 

     1、粗俗粗野的行为不可以,包括打人、骂人、挖鼻孔、不可以拿棍子、石头到学校;

     2、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归自己所有,并有权利自由支配。

     3、从哪里那的东西请归为到哪里。

(“请归位”)

     4、谁先拿到谁先用,后来者请等待。

因为公共场合就是这样,比如说我们排队这就是一种等待,比如说学校有一套教具,适合两岁半到六岁的孩子操作,我们两个人都想用这一个玩具的时候,谁先拿到谁先用,后来者就要等待。

     5、不可以打扰别人。

如果别人在说话的时候,你要打扰的话,必须事先跟人家说,“我可以打扰你吗?

     6、做错事要道歉,并且学会要求他人道歉;

     7、学会拒绝别人,学会说“不”。

孩子拥有说“不”的权利。

我有权利说“不”。

 

     在幼儿园里面,这七个规则是所有的孩子和老师都要遵守的。

不是只给小朋友的。

两个小朋友说话,老师过来也要说“我可以打扰一下吗?

”如果要是分享的时候,每个星期一都是分享日,小朋友会带一些分享物来分享,有的时候小朋友说“你可以跟我分享吗?

”那个小朋友可以说“不”。

如果他问老师,老师也可以说“不”。

所有人都遵守这个规则,才能称之为规则。

家里这种规则少一些。

 

     主持人:

但是家里可以定一些规则。

比如说家长说六点到七点看电视,看完了以后睡觉。

这算规则吗?

 

     王校长:

算。

 

     主持人:

比如说孩子看到七点不去睡,家长就直接电视一关,去睡觉。

 

     王校长:

这是一个规则,但是我们在家里面的规则就希望遵循三个点。

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伤害环境。

 

     比如说孩子长时间的看电视,现在大家都发现对视力不好。

这就已经伤害你自己的身体了,当然就不行了。

制订规则的时候,比如说六点到七点看电视,妈妈跟孩子商量,愿不愿意六点到七点看电视?

孩子说可以。

但是到七点这个电视没有演完,七点十五分才会演完。

你就可以允许孩子看到七点十五分,这个规则有一点人性化,因为十五分钟也不会造成什么影响。

假如说所有电视看完的时候,有的孩子说妈妈我还想再看一个,妈妈就会告诉他,规则就是这样的,就把电视机关了。

关了以后孩子又哭又闹。

你只要安慰孩子的情绪就好,你首先要理解孩子的情绪,这是正常的情绪,首先要理解。

然后你就要安慰他的情绪,妈妈知道你很想看电视,但是这是我们的规则,我们制订了规则就得做。

或者这样看下去会对眼睛有伤害。

假如孩子正在哭,而我完全没有情绪,我就这样安静的跟孩子说,结果自然而然的孩子安静下来了。

但是你就说,这就是规则,说是这样就是这样,你总是说话不算数,孩子就会说,规则是由妈妈来制订的,跟他没有关系,他受到的是谴责,而不是共同做一件事情把它做好。

 

     主持人:

让我想起了一个例子,孩子会说为什么我不能这么做,你可以这么做?

大人就说,因为我是你妈。

 

     王校长:

所以自由和规则不冲突,自由和特权有冲突。

 

主持人:

如果我们在幼儿园碰到孩子在家经历了那种习惯的培养,习惯性的推他一下,或者他有一些不好的习惯。

我们的老师会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把孩子带入正轨呢?

 

     王校长:

首先你要分析孩子这个行为是由什么造成的。

比如说两岁半之前的孩子,他推人、打人是有一个敏感期的。

为了排除别人。

小孩在妈妈肚子里面跟妈妈是一体的。

等到他生下来以后,他的生命必须依靠于成人来生存。

他在逐渐要变得由一体化向独立的个体方向变化的时候,就会存在区分你和我。

他原来是区分不了你和我,觉得世界跟他都是一体。

在区分的时候,首先要区分把你推开,建立我的存在。

这个时候就会出现打的行为。

差不多两岁左右的孩子都会经历这个阶段,打别人、推别人,而且一说就打。

因为他要区分你,区分你是为了建立我的存在。

如果是这样的行为,我们就会告诉孩子,使用正确的方法。

但基本上两岁半到学校的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就不多。

这样的情况大部分都会在家里出现。

我们只要让他的行为停下来、安慰他的情绪就好。

 

     但是如果他故意打别人,或者是在交往的时候,只要两个人意见不合,立刻就动手,这样的孩子大部分的原因是由于在家里有相关的环境。

他在家里面做什么事情,刚一做,不对头就被打。

他会觉得这是一种模式。

到学校跟小朋友交往的时候,也会这样。

如果是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反复的跟孩子说,打人是粗野的行为。

 

     以前我们幼儿园有一个孩子打人,他总是打别人,他控制不住。

打完了以后就会立刻说“对不起”。

但是周围的小朋友都受到伤害。

我就把他抱起来。

我们老师的做法也是这样,我亲他一下。

首先你是爱这个孩子,只是你帮助这个孩子调整他的行为而已。

我说:

“你控制不了自己是吗?

”他说:

“是的。

”我说“老师帮助你好吗?

”他不说话。

我说:

“你在老师怀里坐五分钟。

假如说以后你孩子控制不住自己,你就在老师的怀里坐十分钟。

”我问他,“打人对吗?

”他说:

“不对。

”“你还打吗?

”“打。

”我就亲他一下。

只要他说这样的话,我就亲他。

大概快十分钟的时候,我说:

“打人对吗?

”他说:

“不对。

”我说:

“你还打吗?

”“不打了。

”他特别高兴的走了。

这是我们解决问题的一个方法而已。

基本上解决这一类的问题,遇到这样的情况,都只是制止儿童的行为。

不对他的行为做出评判或者是谴责。

 

     主持人:

在我们幼儿园内发生这种事情,我们都会用这种方法来处理?

 

     王校长:

对。

 

     主持人:

所以当我们来到咱们幼儿园的时候,我们听不到任何的批评和喊叫的声音。

我们只会把这个行为制止以后,抱着孩子给他应该得到的爱,让他慢慢来改变这个习惯?

 

     王校长:

对。

 

     主持人:

时间会很长吗?

比如说刚才这个打人的孩子,两三天,或者是您抱他呆一会儿,因为你尊重他,我觉得他能够听得懂,可能改过去了。

如果我们遇到一个问题,我们要讲半年,或者一年,会有这样的例子吗?

 

     王校长:

会有的。

但是这个原因基本上就是家庭模式不改变。

比如说家庭打孩子的模式,孩子就会到学校跟别的孩子发生冲突。

我们首先会找家长去谈,告诉家长正确的方法是什么。

我们请家长在家里也做。

家长配合的话,很快,一个月半个月就会调整过来。

要是家长不配合的话,就会很久。

因为家长没有足够的耐心。

 

     主持人:

我会想到另外一个问题,平等,家长如果做到的话,这事很好解决,做不到的话,很难。

如果家里本身没有平等,父权至上,我是你父亲,你就要听我的。

家长孩子会不会来到学校以后,跟老师是平等的。

回到家以后,还是天大的权威。

这样的孩子会出现什么样的症状?

 

     王校长:

基本上会有,但是我们幼儿园会做大量的家长工作。

我们一个幼儿园成立两年以后,大概就在两年的时间开始,我们常规的教学管理工作就会已经很少了。

因为他已经有秩序了。

我们就会花很大的精力去调整家长。

比如说我们一种模式就是班级里面把不配合的家长挑出来,由主班老师经常找他谈话,谈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如果谈几次话还不改变,就找教学园长,教学园长跟家长谈话,我们的教育理念是什么,我们的方法请你配合。

如果还不配合,就请园长来解决问题。

园长又找家长谈了,家长还是不认同。

假如说真是不配合,使得那个孩子没有办法融入到学校。

比如说你打孩子,打完孩子,孩子到学校来发泄,打别的孩子。

我们到了园长的级别找家长谈话,家长还是不能配合,我们只有请他离开。

但是这样的情况极少。

绝大多数家长都非常认同和支持这个教育理念,愿意获得更多的建议。

 

     我们经常也会有公益课,跟家长讲理念。

我们老师跟家长有一个沟通,我们的要求就是你必须准确的分析孩子,而且能够给家长具体的方法。

 

     主持人:

我们平常是如何上课的?

哪种方式让孩子学到知识?

是灌输还是像蒙特梭立那样让他自己去工作区工作,还是我们自己去引导?

 

   王校长:

我们是儿童自主的工作。

每天早晨还是用蒙特梭立的教学方法。

每个教室里面有一套教具,我们的主题课结束以后,孩子就会选择自己的教具去工作,老师个别的去辅导。

下午的课程,我们分成小组课,因为我们是混龄班,下午我们把班里的孩子分成大组和小组,给孩子上手工、家政、动植物、美术、音乐、英语。

这些课程开展的时候学校是有秩序的开展的,但是小朋友喜不喜欢哪个课,上哪个课,大体上是小朋友自己去选。

比如说今天排了手工课,他忽然看到另一个班的音乐课特别好,他就拐到那个教室去上了,这是允许的。

只要给孩子提供充分的课程环境,下午都在进行文化活动,都有这样一个工作环境,孩子能够自主选择就好。

根据这些年我们的教学状况来看,孩子在自由自愿的状态下建立秩序,绝大部分孩子能够按照教学计划安排进行,比如说今天下午上手工,绝大多数孩子都会选择。

而且由于是他们自主选择的,孩子们能够主动的参与活动。

也有个别孩子会跑来跑去的上课,没有关系。

这是他们选择的自由。

 

     主持人:

我想起来一个事情,刚才我们一直说了很多话题,您提到了很多敏感期的问题。

我也了解了敏感期,敏感期的时候,孩子某一方面的发展很迅速,这个时候要用正确的教学方式。

分为多少种敏感期?

比如说学习方面、生活方面、孩子的成长、语言?

 

     王校长:

有很多敏感期。

这是一个大的系统,如果按年龄段分的话,零至六岁,每一个年龄段都有不同的敏感期。

有很多的敏感期。

 

     我们通过十五年的教育,把敏感期分为两个体系,一个体系是发展智能的敏感期。

比如说发展空间的,攀爬,动作方面的,还有剪、贴、涂、画画,发展语言,发展数学逻辑,发展对自然学科的认识,这一部分都跟他的认知有关系。

另外一部分是与发展自我、形成自我有关。

生命胚胎的实体化,人由一个细胞变成一个人,就是实体化。

精神胚胎的实体化就是形成自我,包括占有的敏感期、执拗的敏感期、人际关系的敏感期,身份确认的敏感期,性别的敏感期,婚姻的敏感期等。

三岁左右的时候,孩子就会说,妈妈我长大了就会跟你结婚,女孩子会说跟爸爸结婚。

再长大一点,他们就会发现不能跟爸爸妈妈结婚,他们就会找一个自己大一点的人,比如说他喜欢某一个老师,就会说跟某一个老师结婚。

再大一点,他们就会发现自己要跟班里的某一个小朋友结婚。

他就会对这些事情感兴趣。

比如说谁当班长、谁违反规则,他们就会关心这些事情。

 

     敏感期是一个横向的结构性的发展。

没有一个敏感期说是让孩子深入的发展到某一种程度。

比如绘画的敏感期,即便是儿童发展并顺利度过绘画的敏感期,这也不会让他成为画家。

所以敏感期是让孩子形成一个结构,是一个小朋友拥有这么多的结构。

等到他未来的发展,就从这样一个结构里面继续深入发展。

比如说你们现在搞网络,你们发展的方向和我现在做教育发展的智能不一样。

我的智能在你那个方面可能就会显得差一些。

你的智能在我这个方面显得又会差一些。

但是在童年时期所有人的发展都应该是一个平面的状态。

除非是那些非常有天分的。

但事实是教育的大部分的对象是一个普通的状态,不是一个天才。

所以敏感期不可能你深入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

 

     主持人:

如果说在敏感期之内,没有处理妥当的话,对于他自我来说,是一个内心的很不好的影响?

还是说会自然过渡?

我们幼儿园如果遇到孩子的敏感期,我们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帮他度过?

 

     王校长:

如果孩子一个都不出现敏感期的话,那证明这样的孩子有问题。

孩子每一个敏感期都是自然的度过,都不是人为控制的度过。

比如说,现在他是自我意识的敏感期,刚刚开始出现的时候,就通过说不,推你、打你,这是我的,这是我的。

什么都是我的。

再大一点自我意识就表现在我要使用自我,特别执拗。

很多家长都碰到这样的情况,家里有人敲门,妈妈去开了门,孩子觉得应该自己开门,他就会非常恼火,要求自己再开一次。

他要使用他的自我。

再后来儿童就要辨别人际关系。

再往后孩子就知道处理人际关系。

再往后孩子就知道对社会有一些了解。

这是逐渐过度的过程,他会自然而然的跳到下一个敏感期。

 

     第二,如果某一个敏感期没有度过好的话,比如说执拗的敏感期,他就要这样做,你非不要让他这样做。

长大了以后就会形成倔强,或者是相关的性格上的缺陷。

也不能说是完全的不足,因为敏感期有很多,不是说完全的不足,但是一定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