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理论发展综述.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04277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技术创新理论发展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技术创新理论发展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技术创新理论发展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技术创新理论发展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技术创新理论发展综述.docx

《技术创新理论发展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技术创新理论发展综述.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技术创新理论发展综述.docx

西方技术创新理论发展综述

摘要:

技术创新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最主要来源,技术创新管理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综合性强的新兴学科。

自从熊彼特第一个系统完整地描述创新理论以来,国外技术创新研究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

目前,西方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已形成了四大理论学派:

新古典学派、新熊彼特学派、制度创新学派和国家创新系统学派。

阐述了技术创新理论的产生,并综述了目前西方技术创新理论发展的这四大理论流派。

关键词:

技术创新;创新理论

一、技术创新理论的提出

技术创新理论的首次由熊彼特(JosephASchumpeter)的《经济发展理论》系统的提出,“创新”就是“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即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结合,并将其引入生产体系。

创新一般包含5个方面的内容:

(1)制造新的产品:

制造出尚未为消费者所知晓的新产品;

(2)采用新的生产方法:

采用在该产业部门实际上尚未知晓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的市场:

开辟国家和那些特定的产业部门尚未进入过的市场;(4)获得新的供应商:

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5)形成新的组织形式:

创造或者打破原有垄断的新组织形式。

创新并不仅仅是某项单纯的技术或工艺发明,而是一种不停运转的机制,只有引入生产实际中的发现与发明,并对原有生产体系产生震荡效应,才是创新。

二、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

由于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熊彼特的学说具有社会主义倾向,同时受到同时期的“凯恩斯革命”的理论影响,在相当长的时期中,创新经济学理论一直受到西方国家的冷遇,未能引起理论界的关注。

20世纪50年代以后,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许多国家的经济出现了长达近20年的高速增长“黄金期”,这一现象已不能用传统经济学理论中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简单地加以解释。

由此,西方经济学理论界重新对熊彼特的创新经济学理论进行认识,开始对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产生了兴趣,从而使技术创新理论得以发展。

目前,西方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已形成了新古典学派、新熊彼特学派、制度创新学派和国家创新系统学派等四大理论学派。

2.1技术创新的新古典学派

技术创新的新古典学派关于技术创新的研究建立在“市场失灵”的基础上。

这一流派主要围绕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其一是分解技术创新对于现代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其二是将技术创新纳入经济增长模型。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把技术创新视为同资本、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一样的经济增长要素。

此学派以索洛(S.C.Solow)等人为代表,认为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技术与其他商品一样存在公共商品、创新收益的非独占性,外部性等市场失灵,适当的政府干预将极大地促进技术创新的进行,并建立了著名的技术进步索洛模型,专门用于测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1957年索洛在其发表的《技术进步与总量增长函数》一文中,对美国1909-1949年间的非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发展情况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在此期间,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主要贡献来自于技术进步。

在继续深入研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同时,新古典学派还开展了技术创新中政府干预作用的研究,提出当市场对技术创新的供给、需求等方面出现失效时,或技术创新的资源配置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时,政府应当采取金融、税收、法律,以及政府采购等间接调控手段,对技术创新活动进行干预,以提高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促进带动作用[3]。

2.2技术创新的新熊彼特学派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创新研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到熊彼特的影响,集中讨论企业规模、市场结构和创新的关系,创新与扩散,以及科技进步与经济结合的方式、途径、机制、影响因素等,有些学者把这些研究称之为“新熊彼特主义”。

技术创新的新熊彼特学派坚持熊彼特创新理论的传统,强调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认为企业家是推动创新的主体,侧重研究企业的组织行为、市场结构等因素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提出了技术创新扩散、企业家创新和创新周期等模型[1]。

2.2.1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

“谁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更大———大企业还是小企业?

”这个问题一直是理论和实践上争论的焦点之一,并对发达工业国家的技术创新政策产生了并正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1965年,谢勒尔(Scherer.F.)对1955年《幸福》500家大企业的创新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专利发明(创新)并不与企业规模的增长成正比。

他的研究结果也得到了其他更大规模实证研究的支持。

实践表明,不同规模的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均有上乘的表现,只不过在不同时期、不同行业或产业,因企业大小不同而自身具有的一些不同特点影响和约束着企业创新的绩效而己,从而客观上形成适合不同规模企业创新的领域与行业。

2.2.2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

20世纪70年代,经济学家阿罗(Arrow.k.)、卡米恩(Kamien.M.)、施瓦茨(Schwartz.N.)等人从垄断与竞争的角度对技术创新的过程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的关系,提出了最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市场结构类型。

阿罗在1970年发表的《经济福利和发明的资源配置》一文中,比较了完全垄断和完全竞争两种不同的市场结构对发明(创新)的影响,他的结论是:

完全竞争比完全垄断更有利于发明(创新),但两种市场结构都低于社会期望的最优状态。

卜米恩、施瓦茨认为,最有利于创新活动开展的乃是垄断竞争型的市场结构。

因为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企业规模一般较小,缺少足以保障技术创新的持久收益所需的推动力量;难以筹集技术创新所需的资金、物资条件,同时也难以开拓技术创新所需的广阔市场,因此难以引起较大的技术创新动机。

而在垄断统治的条件下,由于缺乏竞争对手的威胁,难以激发出企业重大创新的活力。

所以,介于垄断和完全竞争之间的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既避免了上述两种极端市场结构的缺陷,又兼有二者之优点。

因此,垄断竞争型的市场结构是最适宜于技术创新的市场结构的选择。

2.3技术创新的制度创新学派

技术创新的制度创新学派以兰斯·戴维斯和道格拉斯·诺斯等人为代表,该学派利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的一般静态均衡和比较静态均衡方法,对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进行制度分析,认为:

“由于技术创新活动存在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巨大差距,改进技术的持续努力只有通过建立一个能持续人们创新的产权制度,以提高个人收益才会出现。

”制度创新决定技术创新,好的制度选择会促进技术创新,不好的制度设计将扼制技术创新或阻碍创新效率的提高。

兰斯·戴维斯和道格拉斯·诺斯认为,促进制度创新的主要因素有:

(1)规模经济性。

市场规模扩大,商品交易额增加,促进制度变革,降低经营管理成本,获取更多经济利益。

(2)技术经济性。

生产技术和工业化的发展,城市人口增加,企业规模扩大,促使人们去进行制度创新,以获取新的潜在经济利益。

(3)预期收益刚性。

社会集团力量为防止自己预期收益的下降而采取的制度变革措施。

例如在通货膨胀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工资、利息等固定收入者就要求实行收入指数化制度,以保障自己的实际收入不因通货膨胀而下降或不至于下降得过快过多[4]。

兰斯·戴维斯和道格拉斯·诺斯进一步把制度创新的全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

(1)形成“第一行动集团”阶段。

所谓“第一行动集团”是指那些能预见到潜在市场经济利益,并认识到只要进行制度创新就能获得这种潜在利益的人。

他们是制度创新的决策者、首创者和推动人,他们中至少有一个成员是熊彼特所说的那种敢于冒风险的,有锐敏观察力和组织能力的从事全新的“企业家”。

(2)“第一行动集团”提出制度创新方案的阶段。

先提出制度创新方案,再进入下一阶段的创新活动。

(3)“第一行动集团”对已提出的各种创新方案进行比较和选择的阶段。

方案的比较和选择,必须符合能获得最大利益之经济原则。

(4)形成“第二行动集团”阶段。

所谓“第二行动集团”是指在制度创新过程中帮助“第一行动集团”获得经济利益的组织和个人。

这个集团可以是政府机构,也可以是民间组织和个人。

(5)“第一行动集团”和“第二行动集团”协作努力,实施制度创新并将制度创新变成现实的阶段。

制度创新学派在充分肯定制度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也并不否定技术创新对改变制度安排的收益和成本的普遍影响,认为技术创新不仅可以增加制度安排改变的收益,并且可以降低某些制度安排的交易成本,从而使建立更为复杂的经济组织和股份公司变得有利可图。

制度创新的具体形式包括股份公司、社会保障制度、工会体系以及国有企业制度的建立。

制度创新往往是通过组织或管理形式方面的创新来体现的。

2.4技术创新的国家创新系统学派

技术创新的国家创新系统学派以英国学者克里斯托夫·弗里曼、美国学者理查德·纳尔逊等人为代表,该学派通过对日本、美国等国家或地区创新活动特征的实证分析后,认为技术创新不仅仅是企业家的功劳,也不是企业的孤立行为,而是由国家创新系统推动的。

国家创新系统是参与和影响创新资源的配置及其利用效率的行为主体、关系网络和运行机制的综合体系,在这个系统中,企业和其他组织等创新主体,通过国家制度的安排及其相互作用,推动知识的创新、引进、扩散和应用,使整个国家的技术创新取得更好绩效。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侧重分析技术创新与国家经济发展实绩的关系,强调国家专有因素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并认为国家创新体系是政府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等为寻求一系列共同的社会经济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将创新作为国家变革和发展的关键动力系统。

由此,弗里曼提出了技术创新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将创新主体的激励机制与外部环境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相继发展了区域创新、产业集群创新等概念和分支理论[5]。

参考文献

[1]吴贵生,谢伟.我国技术管理学科发展的战略思考[J].科研管理,2005(6).

[2]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1-5.

[3]彭靖里,邓艺,李建平.国内外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进展及其发展趋势[J].科技与经济,2006(4).

[4]黄景贵.论创新理论的产生和发展[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000

(2).

[5]周新川,陈劲.创新研究趋势探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