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社会学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24383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89 大小:113.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社会学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外国社会学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外国社会学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外国社会学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外国社会学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社会学史.docx

《外国社会学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社会学史.docx(8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国社会学史.docx

外国社会学史

外国社会学史

绪论

第一节理论与社会学理论

一、什么是理论

理论是由一些观念或陈述组成的一套图式或体系,作为对一种事实或现象给出一种说法或说明,或被认为属于一般法则、原理或者被认识到被观察到的某事物原因的一个陈述(引自《牛津词典》)。

理论的主要特征是抽象性、概括性。

二、社会学理论(特征)

1.必须是抽象的,也就是说他们必须与所探讨的社会实践相分离,理论通常可以发展些社会学界深奥术语而实现抽象;2.必须是主题化的,一组陈述必须贯穿有一个具有专门主题的论点,以期前后一贯论证有力;3.必须保持逻辑上的一致,各个陈述之间应该没有矛盾,而且如果可能的话,这些陈述应该相互演绎得出;4.必须是说明性的,理论必须构成有关社会现象的一项命题或论点,能够说明这些社会现象的形式,实质或存在状况;5.必须是一般性的,在原则上,必须用于解释所要说明对象的任何一种具体表现,并且对其作出解释;6.必须是独立的,它绝不能化约为参与者,自己就其行为提供的说明;7.必须在实质上是有效的,它必须符合社会世界的参与者,社会学家及其它社会科学家对社会世界掌握的知识,至少必须存在能够将理论和别的知识体系勾联起来的“转译规则”。

第二节社会学产生的背景

一、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工业革命和现代无产阶级的出现

(二)经济危机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加剧

1.自在斗争:

缺乏团结性、思想政治不成熟、方式局限性

2.自为斗争:

团结性、思想政治比较成熟,斗争方式多样化

二、社会学产生的理论背景

(一)古希腊中学关于社会的思想

1.柏拉图(建立理想国):

(1)社会分为三层:

哲学王、武士和劳动者(社会分工的出现);

(2)哲学王思想

2.亚里士多德:

(1)社会结构:

将社会分为三个阶级,按照的是财富多寡,主张中产阶级掌权,建立共和政体;

(2)社会革命:

革命产生于不同的阶级斗争;(3)其他思想:

“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

3.智者派思想:

社会契约论

(二)中世纪的社会思想(伊本.哈顿的思想)

1.社会发展的规律性;2.分析各个社会和民族之间的不同的原因;3.社会分工

(三)文艺复兴以来的社会哲学思想

1.马基雅维利(《君主论》):

人性恶;2.博丹(《共和之书》);3.社会契约论思想:

(1)霍布斯:

人之本性是自私和丑恶、

(2)洛克、(3)卢梭:

人本性是至善至美;4.维科(《新科学》);试图制定关于社会发展一般理论;5.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三权分立;6.马尔萨斯(《人口原理》):

(1)两个公理:

一是人类生活需要物质资料;二是人类生存需要种的繁衍;

(2)两个极数:

一是物质资料发展按算术极数发展;二是人口发展按几何极数发展;(3)两种办法:

一是经济的办法即战争和自然灾害;二是消极的办法是限制结婚;7.魁奈、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8.弗格森(《市民社会史》):

社会发展分段;9.圣西门:

社会哲学;10.黑格尔:

市民社会

第三节促进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与发展的知识力

一、希腊思想家的社会观

(一)柏拉图——社会是有机统一体,并明确规定国家各个组成部分都应从属于它的整体。

社会是一个包含着分工和不平等的统一体。

贤明的立法是保持社会昌盛和秩序的关键,他凌驾于各个局部利益之上。

私有财产和家庭作为社会的独立要素都应当为增强社会的统一性发挥作用。

(二)亚里士多德——社会是一个分化的结构,各种独立的要素在结合为整体的同时,仍然保持着对整体的独立性。

作为复杂的、有分化的结构的社会整体是由集团而不是个人组成的。

社会起源于人的合群的政治本性,人注定要合群而居,形成各种共同体。

社会是由具有一定的功能和财富的集团所组成。

二、社会契约论

(一)主要观点

1.社会契约论是社会进化理论的一种形式,它认为有“天赋权利”,社会发展是由“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过度的不断的进步过程。

人们订立契约,建立国家是为了更有效的维护自己的“天赋权利”。

“天赋权利”指人们的生存自由、平等、财产私有和享乐的权利,任何人和任何组织都不能以任何借口剥夺人的这些权利。

2.社会契约论强调社会是自私力量的自然状态的个人对现代国家和政治义务形成的自愿默认的产物,而不是具有一定世俗制度和过程的客观结构;强调人性是人类社会秩序的基础,社会是指超历史的过程。

(二)代表人物

1.霍布斯;2.洛克;3.卢梭

三、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

(一)18世纪思想家思想的共同目标——反对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维护资产阶级所有制和资产阶级利益。

(二)代表人物

1.孟德斯鸠:

气候、土壤和地理位置等自然条件对民族性格、感情、道德、宗教、风俗、法律和国家政体的影响;历史演进理论;三权分立;2.伏尔泰:

自然法权论;平等;自由;3.卢梭:

社会发展阶段的辩证法思想;情感论;教育论;地理环境决定论;4.爱尔维修:

肉体感受性理论;自爱原则;教育万能论;5.狄德罗:

小康社会思想;6.霍尔巴赫:

思想自由、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的思想

四、苏格兰的启蒙思想

(一)对社会学的贡献——它认识到社会是一个过程,是一定的经济、社会和历史力量的产物,它可以通过经验科学的方法加以认识和分析。

(二)代表人物

1.休谟:

权威是以其实际效用获得公认的暴力与同意相结合的产物。

2.亚当.斯密;3.米勒;4.弗格森

五、实证主义与圣西门的“工业社会观”

(一)实证主义——主张科学,反对形而上学和思辨哲学。

认为科学是一切知识的基础,统计分析要应用到社会理论之中,并对社会现象作出因果解释。

(二)圣西门的“工业社会观”

社会是有机统一体,社会发展的实证阶段(即工业阶段)具有以下特征:

(1)科学处于中心地位;

(2)社会各组成部分处于功能和谐状态;(3)市民社会组织是社会结构的基础;(4)社会成员间是伙伴合作关系;(5)社会是生产货物为中心的大工场,治人的权利变为治物的权利。

第四节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历史传统

一、英国功利主义的传统

(一)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是一种个人主义的理论,它认为在人类的一切行动都是精打细算,都是尽量扩大个人的幸福或利益,尽量减少个人的痛苦或代价,所以人类的所有行动都是一种理性的合理选择。

(二)社会契约理论——社会契约理论是超过个人层次,对社会结构的一种功利主义的解释。

他假设人类都是按照合理的自我利益行动,并自愿发、达成一个自觉的协议,限制个人行动的随意性,建立一个政府,同意遵守政府的规章制度,以控制无约束的竞争,保证社会成员间的最低限度的合作。

(三)理论发展:

交换理论、理性选择理论

二、法国大革命后的实证主义传统

强调人们对知识应作经验性的探求,也即人们应从他们的感觉体验或经验材料中获得他们的知识。

三、德国的历史主义传统

1.自然法则只决定自然界中的事,不能够决定人类世界的事情。

人类世界是被有意识选择的世界,它不受自然法则的支配。

2.理解和解释人类的行为不能够只描述外在表现,还要深入研究行为背后隐含的意义,即行为者的主观意图。

理解一个社会的状况,就要研究该社会内部的文化特征,以及该上成员普遍认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所以理解人类的行为和社会的状态需要与理解自然中的自然现象完全不同的方法。

四、美国的实用主义

1.讲求实用;2.鼓吹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价值

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

孔德,法国人,曾经历经七届法国政府,主要著述有:

《实证哲学教程》、《论实证哲学的精神》、《实证政治体系》、《实证哲学概观》

第一节科学分类和社会学

一、科学的分类

(一)宇宙现象的分类(整个宇宙现象是一个统一的整体)——1.天文现象——天文学;2.物理现象——物理学;3.化学现象——化学;4.生物现象——生物学;5.社会现象——社会学

(二)科学等级体系

1.顺序有先后,位置有高低的次第结构(决定其位置高低的原则是:

先达到实证阶段的任何一种知识都同它的一般性、简明性和不依赖于其他知识相一致);2.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3.特征:

(1)复杂程度不同,随着科学接替的升高,知识内容的复杂性程度在增加;

(2)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三)评价

1.贡献:

(1)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观察人类知识的进化过程,并试图从知识之间的内部联系去考察科学体系的结构;

(2)把关于社会的知识作为一门科学。

2.不足:

(1)其中有形而上学的成分;

(2)对知识体系之间的关系的分析过于简单化

二、作为实证科学的社会学

(一)实证的含义

1.“实证的”首先意味着必须是现实的,一切知识必须以可观察的事实为出发点,反对神学和形而上学的玄想,因此实证的与空想的相对立;2.“实证的”意味着必须是有用的,反对使孩子市满足无用的、空泛的人类好奇心,知识必须探求实在,以有益于我们个人和集体生活的不断改善,因此实证的是与无用的的相对立;3.“实证的”意味着必须是确实的,反对那些不著编辑的、悬而未决的作抽象议论,而致力于个人的以及人类精神的一致,因此实证与不确实相对立;4.“实证的”意味着必须是精确的,反对超越实在现象的性质所容许的正确度去谈论事物,而不提倡观点的明晰性和坚固性,因此实证的是与暧昧的相对立;5.“实证的”意味着必须具有积极的或建设性的,反对形而上学和对社会的破坏倾向,而以建设为目的,因此实证的是与消极的相对立;6.“实证的”意味着必须是相对的,因为人们对现象的研究受到人的内在状况和外在状况的限制,总是具有相对的意义,必须反对以往哲学追求的绝对知识的倾向,因此实证的是与绝对相对立。

(二)社会物理学的含义:

研究社会现象要像研究自然现象一样

(三)社会学一词的出现:

最初是比利时的凯特勒用“社会物理学”一词,1839年孔德用“社会学”一词,出自《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

(四)关于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孔德基于社会学与生物学的比较之上说明社会学的学科性质——社会学研究对象的整体性,然而孔德的社会学具有生物还原论的倾向。

(五)社会学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

具有社会学帝国主义的倾向

1.社会学位于科学体系的最后位置,塔式结构的最顶端;2.社会学是一门纵貌历史的科学,它既从历史的角度研究人类社会曾经发生过的社会历史事实(存在过的东西),又要注重研究目前现实社会存在的社会问题(目前存在的东西),而且从决定论的必然意义上来说它还应研究人类社会的未来付诸(将会存在的东西)。

第二节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

“以爱为原则,以秩序为基础,以进步为目的”

一、社会静力学

(一)界定:

关于人类社会自发秩序的一般理论

(二)研究内容:

研究社会有机体的组织和结构及其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研究的基本单位:

家庭,反对把个人作为社会研究的出发点

(四)社会有机体联结的纽带

1.语言:

交流、传承文化;2.宗教:

共同情感;3.社会劳动分工:

合作

(五)社会结构:

家庭、阶级(社会等级、特有组织)、城市和公社

二、社会动力学

(一)界定:

关于人类自然进步的一般理论

(二)研究内容:

运用关于人类智力发展的三阶段理论解释社会历史进步

(三)人类智力发展的三阶段

1.神学阶段:

虚构阶段。

神学占统治地位,人类解释各种现象的存在,都归因于生命体或人类相似的力量。

人类智力的特征是自由幻想、寻求事物现象的根源、探求万物的内在本质、追究事物的最后原因,寻求绝对知识。

2.形而上学阶段:

抽象阶段。

乞灵于抽象的实体,以形而上学(超经验)的抽象概念代替超自然的“神力”,用形而上学来解释一切,以求获得关于事物的本质的绝对知识。

3.实证阶段:

科学阶段。

人类只观察各种现象,并找出各种现象之间在某个时期或过去可能存在的经常联系。

(四)社会变迁的原因

1.根本原因是全部社会现实的个部门的矛盾所引起的,它包括政治方面、经济方面和才智方面,但是才智方面的是主要的。

2.死亡、人口、种族、气候、道德价值的精神和政治活动等对社会的进化都有影响。

(四)社会发展三阶段

1.神学阶段(远古时期——中世纪早期,即1300年以前)

(1)拜物教时期:

出现家庭和氏族公社。

(2)多神教时期:

出现城邦国、土地制度。

(3)基督教时期:

出现教会

2.形而上学阶段(1300——1800年):

工业开始进入政治,并成为现代政府的主要目标,文明由军事文明进入工业文明。

(1)上帝不复存在,科学思想将支配现代人的才智;

(2)封建机构或君主制组织与神学一起在消亡,国家政治组织由君主专制转向共和制;(3)具有新时代特征的科学思想成为新社会秩序的精神和道德基础;(4)最重要的社会活动不再是一部分人反对另一部分人的战争,而成为人与自然的斗争;(5)学者和实业家将统治这个时代。

3.实证阶段(社会发展顶峰):

(1)标志:

科学的普及、实证主义理论的创立及科学社会作用的增长;

(2)社会管理者:

牧师(人道教的牧师—科学家)、银行家、工业家;(3)特征:

工业是科学的劳动组织形式,生产的目的是获得最大的效益;工业的发展使人类资源获得大量的开发与利用;工业的发展使财富不断增加,工厂里集结着大量的工人;在工厂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存在着潜在的矛盾或公开的对立;由于工业生产劳动的科学性不断增强,生产过剩的危机日益增多,其结果是在物质丰富的情况下制造了贫困;与劳动组织工业化和科学化相联系的经济制度的特点是自由贸易及企业主和商人追求利润。

第三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一)观点:

科学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观察基础上的,并且这种观察是在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合理的观察”。

(二)反对两种错误观

1.形而上学观:

只注重理论,反对实证主义;2.纯粹经验主义观:

只重经验,反对理论指导

(三)对观察的分类

1.静态观察:

在社会静力学的指导下对静态现象的观察;2.动态观察:

在社会动力学的指导下对动态现象的观察

二、实验法

(一)实验的类型

1.直接实验:

社会科学中不能够采用直接实验法;2.间接实验:

指实验者——社会研究人员,不是在认为的条件下,而是利用社会本身的特殊状况向人们提供的机会开展的社会研究。

(二)主要观点:

对于社会现象的研究只能采用间接实验的方法。

三、比较法

(一)比较法在社会研究中的地位——核心地位

(二)重要性:

(1)有利于弄清人类与动物界的联系与区别,反对神学与形而上学;

(2)可以直接比较世界各地同时并存的各种社会形式,发展社会进化的不同阶段

(三)不足:

比较法不能够揭示社会状态的连续性,事物发展的先后过程。

四、历史法

(一)界定:

历史法是从事物的先后和连续上考察社会现象和状态的一种方法。

(二)特点:

注重事物发展的过程

(三)本质:

比较方法

第四节关于社会改建的实证主义思想

一、对于资本主义的看法——悲观的立场,批判的态度

二、资本主义问题产生的原因:

不是有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而是现代工业制度没有置于社会道德的控制和管辖下。

三、解决资本主义社会问题手段——主张和平手段,即社会改良

(一)实现普遍的道德教育

1.实施方法:

依赖于精神权力的建立;2.教育目的:

富人尽义务,帮助穷人(曲线利己);3.社会的三种力量(关于社会改建的理论建立在个性三分法的基础上)——

(1)力量的基础:

情感、行动和智力(个性三分法);

(2)力量:

建立在行动基础上表现为财富的物质力量、建立在思考基础上的表现为观念的智力力量、建立在博爱基础上的表现为命令与服从的道义力量

(二)牧师的特殊作用

1.实证社会的领导者;2.牧师的任务:

解释“爱是原则,秩序是原则,进步是目的”;3.牧师的职责:

(1)领导人们的学习与教育,评判每个社会成员的能力,并通过他们的建议,安排每个人特点和能力的工作;

(2)牧师们作为社会的仲裁者,应利用劝说的力量,使人们意识到自己的义务和责任,特别是在社会出现偏离常规时要及时告诫人们;(3)牧师们是科学知识和社会指导的力量

(三)社会舆论的控制作用

1.作用:

社会舆论是社会控制的有效手段和形成社会道德的重要保证];2.合理组织舆论的三个先决条件:

(1)确定社会行动的现有原则;

(2)公众接受这些原则,并同意在特殊情况下运用这些原则;(3)确立公认的机构,负责制定这类原则并付诸于日常生活实践;3.舆论的组织和作用的实施:

依靠人道教的牧师

(四)关于社会的进步

1.社会进步的形式:

(1)自发的进步;

(2)促成的进步:

合理合作——认识到社会进化规律

2.社会进步是一个过程:

人们可以通过合理行动加速这一过程,但不能一步到位

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

英国人,主要著作有《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和《社会学原理》

第一节社会有机论和进化论

两条主线:

社会有机论、社会进化论

两条途径:

一是将社会比喻为单个生命有机体,由此形成社会有机体论;二是将社会发展比喻为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由此形成社会进化论

一、社会是有机体

(一)社会是一个实体——社会唯实论

1.把社会看作是超越人类个体的客观存在物,社会先于个人而存在,并且事先规定了个人的存在,是一种交互作用的实在,有集体意识和集体的象征,主张将社会本身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唯实论)。

2.社会只是单纯的名词,只有个人是真实的存在,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个人行为及其细节(社会唯名论)

(二)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实体

1.社会与生物有机体之间有相似之处:

生长过程、结构进化、功能分化、相互依赖。

2.不同之处:

(1)生物有机体是一个具体的整体,它的各个部分结合紧密;而社会有机体则是一个松散的整体,组成它的个体或多或少是自由和分散的,彼此结合的程度那样牢固;

(2)生物有机体中,意识集中于机体的一定部位;而在社会中,意识遍布于它的各个部分;(3)生物有机体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是部分为整体而生存;而在社会有机体中则是社会整体是为其成员的幸福服务。

3.社会的领域:

无机领域(物理学方面、化学方面)、有机领域(生物学方面、心理学方面)、超机领域(社会学方面)。

(三)社会的“器官”和“系统”及“阶段”

1.器官(六大制度):

家庭制度、礼仪制度、政治制度、教会制度、职业制度、工业制度

2.三大功能系统:

(1)支持系统(生产系统)——从事社会必需品的生产;

(2)分配系统(商业、交通、银行)——保证社会个个部分在分工基础上联系;(3)调节系统(管理机构、统治机构、政府)——似生物体中的神经系统,调节个部分的需要

3.阶级:

工业资产阶级(调节生产分配以至整个社会)、工人阶级(担负营养机能)、商业阶级(担负分配机能)

二、社会进化论(核心思想)

社会进化是从同质性社会向异质性社会的变化,这种变化在人类整个文明和在每一个民族的文明的进步中都表现,而且以不断增长的速度在继续进行着。

(一)总的思想:

(1)社会进化是一个持续的、没有倒退的和不间断的过程。

社会进化存在于人类历史的始终,是永恒的现象(早期的思想)。

(2)人类社会在整体进化的总体趋势下,在具体的社会中可能有暂时的倒退现象发生(后期思想)。

(二)具体思想

1.社会进化目的论:

强调社会进化的方向是朝着更加美丽和理想的环境;2.社会系统的功能论:

随着社会进化,社会的范围不断扩大,由此导致社会结构的扩大和进一步分化,以及社会所承担的功能的进一步分化(第一个将结构和功能联合起来);3.社会分工论:

随着社会进化,尤其是人口的增长,一样会导致社会的分化,人类社会由同质性社会进入异质性社会;4.社会进化模式论:

提出两种划分社会类型的模式,根据社会复杂程度或根据社会内部控制方式进行划分

第二节关于社会的类型

一、社会分类的标准

(一)社会复杂程度:

简单社会、复合社会、二次复合上、三次复合社会

(二)社会内部管理方式:

军事社会、工业社会

二、关于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

(一)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的比较

特征

军事社会

工业社会

主要的功能或活动

为保卫和扩张而进行的共同防御和进攻活动

彼此提供和平的个人服务

社会协调的原则

强制的合作,靠命令形成的严密组织,对活动的正面和反面的两种管理

自愿的合作,靠契约和正义原则的管理,对活动只作正面的管理

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关系

个人为国家的利益而存在,对自由、财产和流动的限制

国家为个人的利益而存在,对自由、财产和流动的较少的限制

国家和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

全部是公共组织,私人组织受到排斥

私人组织受到鼓励

国家的结构

中央集权制

权利分散

社会分层的结构

等级、职业和住址固定不变,地位继承

等级、职业和住地的可变性和流动性,地位之间的流动性

经济活动的类型

经济自给自足,少量的贸易、贸易保护主义

不再是自给自足的经济,相互依赖的和平贸易,贸易自由

受到重视的社会品质和个人品质

爱国主义、勇敢、权威、忠诚、服从、崇拜权威、纪律

独立、尊重他人、反对强制、个人的主动性、诚实、友善

(二)对社会进步的看法

非直线论。

人类进步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但在某些条件下,某个社会出现某种程度的倒退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进步是有条件的,从军事社会到工业社会尽管是一种社会进化,但这种社会进化也并不是阶段性向前,而是交叉发展的,具体来说,早期的简单社会有可能是工业性的,而现代的复杂社会也有可能是军事型的。

第三节关于国家的政治理论

一、国家和政府的概念及其权力的基础

(一)国家

1.界定:

国家是社会的一种特殊形式,即政治上组织起来的社会,或者说是社会为了进行必需的合作而有意识建立的政治组织。

2.产生和存在的原因:

有意设计的合作。

3.功能:

进行社会调节的机制

(二)政府

1.界定:

政治组织的特殊形式,国家管理的职能机构。

2.功能:

具体执行调节功能的一种器官

(三)国家和政府的权力基础(主要从人的心理方面讨论这一问题)(唯心主义历史观)

1.政治权力的基础:

对活人的恐惧。

2.宗教权力的基础:

对私人的恐惧

二、国家活动的领域和范围

(一)社会自动进化的思想:

社会进化是一个不依赖于人们意志的自发过程,人们想以任何方式加速这一过程的努力都是不可能的,这样做的结果只会阻碍或转移这一过程。

(二)同等自由法思想

1.含义:

同等自由法是指社会中每一个成员都享有同样的自由权利,但这种权利应以不妨碍他人合法的自由作为前提,斯宾塞提出的同等自由法是为了限制不断扩大的国家活动为目的。

2.思想基础:

政治不干涉主义。

3.国家的任务:

国家作为个人相互保护的股份公司。

国家的实际任务就是执法,所谓的执法就是维护人们的同等自由,保护个人的生命安全和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三)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看法

1.反对侵略。

2.解决国际争端的方式:

国际仲裁

滕尼斯的社会学体系

滕尼斯,德国人,主要著述有《公社与社会》(1887年)。

第一节《公社与社会》

一、产生的理论背景

(一)浪漫主义思想:

浪漫主义思潮是指18世纪末启蒙运动和古典主义引起的一场思想和文学艺术运动。

这场运动首先出现在欧洲大陆,遂席卷整个西方。

它强调个性,从社会整体的有机结合出发,反对一切人为的机械性和强迫性,注意发掘历史的意义,强调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

(二)历史学派:

历史学派盛行于19世纪,是在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产生的。

它致力于对历史上各民族不同社会生活的状态和历史意义的研究,认为无论是在法的领域还是在经济领域,都不存在绝对通用和普遍有效的抽象原则。

历史主义反对从某种事先制定的普遍原则出现,反对采用逻辑演绎的方法,主张从历史的延续性和因袭性的角度,对历史材料进行归纳和描述。

(三)具体影响

1.方法上:

将理论与经验加以结合。

2.在概念运用上:

“社会”、“公社”

二、人类共同生活的两种表现形式(公社与社会的区别)

(一)联系方面——1.公社——情感联系;2.社会——利益联系

(二)主要表现形式方面——1.公社——亲属、邻里、友谊;2.社会——股份公司、大城市、民族国家、市民社会

(三)本质方面——1.公社——有限的、聚结性程度高、有机的;2.社会——无限的、聚结性程度低、机械的

三、共同生活的意志类型

(一)两种类型疏生活方式不同的原因——共同意志不同

1.本质意志:

情感动机。

本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