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梳理.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04223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39.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梳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梳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梳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梳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梳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梳理.doc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梳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梳理.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梳理.doc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2、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

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1000m,1m=10dm=100cm=1000mm=106um=109nm。

测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还有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

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④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⑤记录数据时要包含数值和单位组成。

⑥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这样可减少误差。

⑦取平均值时,平均值的位数与已知测量值位数相同,其余四舍五入。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1h=60min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

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

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

3、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一切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但人们通常选地面、或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

4、同一个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选的参照物不同,判断的结果一般会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也就是说: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

三、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

(1)一种是相同时间比较物体经过的路程,经过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

另一种是经过相同路程比较他们所花的时间,所花的时间少的物体运动得快。

(2)物体运动的快慢,还可以用速度来表示,速度值大的物体运动得快。

2、速度:

(1)定义:

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2)公式:

v=s/t。

s——路程,v——速度,t——时间

(3)速度的意义: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如:

10m/s表示1秒运动了10米。

(4)速度的国际单位:

米每秒(m/s),交通中的常用单位:

千米每小时(km/h)。

1m/s=_3.6___km/h3.6km/h=_1_m/s(即km/h换成m/s除以3.6)

3、机械运动按运动路线的曲直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4、直线运动按速度是否变化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5、

(1)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2)物体沿着直线且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

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表示。

可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即v=s/t。

四、测量平均速度

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1)实验原理:

v=s/t,实验中测量的物理量是路程和时间。

(2)实验中测量所用的器材是刻度尺和秒表。

(3).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为了方便计时。

(4)实验时观察到,小车从斜面滑下是越滑越快,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变速直线运动。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产生: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振动发出的声音可以记录下来,早期的机械唱片、近期的磁带、激光唱盘、存储卡等都能记录声音。

2、传播:

声音由介质传播,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真空不能传声,所以月球上用无线电交谈。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3、声速:

(1)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15℃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在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声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感知声的一种途径:

骨传导感知声。

P31

(2)、在装水的钢管的一端敲一下,另一端的同学听到三次敲击声,第一次敲击声是钢管传来的,第二、三次敲击声依次是水、空气传过来的。

4、回声:

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就能听到回声;如果不到0.1s,回声与原声相混使声音的响度增大。

发声体距离障碍物的距离至少要大于17米才能产生回声。

利用回声测距离:

s=vt。

二、声音的特性

1、声音的三要素指的是音调、响度、音色。

①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

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

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调高。

②响度指声音的大小、强弱,由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决定,还跟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③音色指不同发声体声音品质(特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决定。

不同发声体在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情况下,音色是不同的。

2、频率:

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它的单位是赫兹(Hz)。

3、超声和次声:

人能感受声音的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多数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大约从20Hz---20000Hz。

人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叫做超声波;把低于20Hz的声叫做次声波,它们都统称为声,但人们都听不见。

蝙蝠、海豚发出的声常为超声波;地震、海啸、台风,还有大象发出的声是次声波。

动物的听觉范围比人的听觉范围广。

4、音乐委员起的音太高我唱不上去,指的是声音的音调,夜晚有一个人在操场上引吭高歌指的是声音的响度;我们能辨别是数学老师的生音还是语文老师的声音是用音色辨别的。

5、用相同的瓶子,装上高低不同的水位,对着瓶口吹气,装水少的瓶子空气柱长,空气柱振动的慢,产生的音调低。

装水多的瓶子空气柱短,空气柱振动的快,产生的音调高。

如图:

敲击瓶子产生的音调由高到低为乙甲。

p37

三、声的利用

1、声作为一种波,利用声既可以传递信息,还可以传递能量。

2、利用声来传递信息的例子很多:

蝙蝠利用回声定位;利用声呐探测海洋的深度和鱼群;医生借助B超获得信息。

3、利用声可以传递能量。

如:

超声洗碗、超声碎石、超声切割金刚石。

第4节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1、

(1)乐音:

有规律、好听悦耳的声音叫做乐音。

(2)噪声:

从物理学角度讲,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从环保的角度看:

凡影响人们正常的休息、学习、工作的声音为噪声。

2、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计量噪声的强弱。

0dB是刚能听到最微弱的声音;30~40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

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和学习,噪声不应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眠噪声不应超过50dB。

3、我们听到声音的过程是: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传播声音,鼓膜的振动引起听觉。

4、控制噪声的途径:

1、防止噪声的产生2、阻断噪声的传播3、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如:

(1)安装消声器,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2)植树造林、修隔声墙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3)用手指堵住耳朵在人耳处减弱。

5、右图是禁止鸣笛的标志。

第三章物态变化

第1节温度、温度计

1、温度:

物理学中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温度计的刻度是均匀的。

2、摄氏温度:

温度计上的符号0C表示的是摄氏温度。

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

把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

00C和1000C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个等份代表10C。

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0C。

“-4.70C”读作负4.7摄氏度或读作零下4.7摄氏度。

3、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1)、先估测被测液体温度,再选用量程合适的温度计;认清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3)、测液体温度时,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接触容器底和容器壁,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不要从液体中取出温度计,视线要与液柱的液面相平。

4、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0C---420C,分度值为0.10C。

由于体温计的特殊构造(有很细的缩口)读数时体温计可以取出来读数,第二次使用前要用力向下甩。

第2节熔化和凝固

1、物态变化:

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指的是固态、液态、气态。

物质处于何种状态温度决定。

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叫做物态变化。

2、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做熔化,要吸热;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做凝固,凝固过程要放热。

3、探究实验的7个步奏:

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得出结论。

4、晶体:

冰、海波、各种金属,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晶体。

非晶体:

蜡、松香、玻璃、沥青,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却不断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非晶体。

4、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

5、凝固点:

液体凝固形成晶体时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凝固点。

7、辨认熔化、凝固图像:

甲乙丙丁

(1)是熔化图像的是甲、乙,是凝固图像的是丙丁,是晶体图像的是甲、丙,非晶体图像的是乙、丁。

(2)丙图中,EF段物质处于液态状态,FG段处于固夜共存态,GH段处于固态,该物质的熔点为48℃,甲图表示熔化时的是BC段。

(3)从甲图中获得的信息有:

①该物质是晶体,②晶体的熔化时温度不变。

海波的熔点为48℃,在48℃时海波有可能处于固态、固液共存态、液态状态。

8、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北方的冬天,地窖里放几桶水,是利用水凝固时放热,地窖内温度不会太低。

夏天冷却饮料,用冰块比冷水好是因为冰熔化成水时吸收更多的热量。

第3节汽化和液化

1、汽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时要吸热。

汽化的两种方式是:

蒸发和沸腾。

2、

(1)沸腾:

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液体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但要持续的吸热。

水沸腾时的现象:

大量气泡不断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汽散发到空气中。

(2)沸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不同的液体沸点不同(同否?

(3)沸腾的条件是:

液体的温度达到沸点,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