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山西省太原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太原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西省太原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阶段性测评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
1.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
“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
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材料表明
A.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B.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2.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
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
材料意在说明行省制下
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B.地方与中央的相互制衡
C.中央政府权力遭到严重削弱D.地方势力威胁中央集权
3.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
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4.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论述古代某一制度时说“自经此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这一制度是指九品中正制B.该制度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该制度下选官重视品行D.该制度促进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进一步转变
5、《汉书·刘辅传》注引盂康说:
“中朝,内朝也。
大司马前后左右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
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这一做法
A.继承秦代的三公九卿制B.强化丞相为首的外朝权力
C.目的是强化皇权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6、据《中兴论》载:
“(宋)仁宗朝,有劝仁宗以收揽权柄,凡事皆从中出,勿令人臣弄威福。
仁宗言:
‘卿言故善。
然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
若从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
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
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则易。
”这体现出
A.行政权转移到宰相手中B.政治的理性化色彩凸显
C.君权受到一定制约D.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
7、唐初诏令草拟执行“五花判事”制度,即由多位中书舍人对各类文书按各自意见独立拟撰,并“同押”(按手印)签名,然后由中书令或中书侍郎汇总意见,再补充润色,并附上批语,送呈皇帝裁决。
这体现了中书省内部
A.集思广益、防止专断B.意见不一、争权夺利
C.注重形式、效率低下D.分工明确、民主决策
8、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
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这表明军机处官员①在皇宫内办公②按才德标准遴选③多为临时差遣④权力取决于皇帝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9.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煦等人,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
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
A.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B.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C.制约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D.为巩固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
10.隋唐时期在中央设中书省,元朝在中央也设立了中书省,它们之间的不同在于
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
B.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设
C.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D.前者为中央决策机构,后者是中央行政机构
11、朱元璋建国之后,废除宰相制,发布《皇明祖训》警告子孙:
“凡我子孙,钦承朕命,毋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
”并敕谕群臣罢丞相,设府、部、院、寺以分理庶务,立法至为详善。
以后嗣君,其毋得议置丞相。
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以极刑。
”这一做法
A.导致了明朝政治的腐败B.消除了皇权旁落的隐患
C.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D.堵塞了制度改良的可能性
12.绝对平等往往使得知识、美德、才能、财富等因素边缘化,无法实现社会普遍正义。
“民主制使智慧边际化”,在柏拉图眼里便是雅典政治生活的真实写照。
这意味着,雅典民主
A.容易导致政治动乱B.充分保护了平民的民主权益
C.政治决策过于随意D.忽视了参政者的品德和能力
13.“我但愿你们天天注视着宏伟的雅典,这会使你们心中逐渐充满对她的热爱。
当你们为她那壮丽的景象倾倒时……你们要明白自己的职责并有履行职责的勇敢精神,直至为她慷慨地献出生命。
”伯利克里这段演讲强调的是
A.权力制约 B.公民意识 C.平民政治 D.法律至上
14.在雅典城邦,公民个人虽然可以在公民大会上提出修改或废除以往的法律或提出新的议案,但若这种提议得不到通过的话,则将被起诉为不法行为,提议人要受到罚金处分,甚至有生命之虞。
这表明
A.公民大会只注重公民形式上的民主B.雅典人非常重视法律的稳定和权威
C.雅典城邦的司法程序十分严肃缜密D.雅典公民的言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15.《十二铜表法》:
“以后凡公民大会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奴隶参与了立法B.习惯法的内容被摒弃
C.成文法的规定不能改变D.贵族对法律的垄断被打破
16.罗马法规定:
当事人若不向法庭提起诉讼,法庭即不予受理;一个人除非被判有罪,否则即是无罪之人;一个被控有罪的人,可在宣判前为自己辩护;法官审判应重证据等这些规定后来成为现代法治的重要原则。
下列各项中,符合上述规定的是
A、法庭立案与否皆取决于案情B、被告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无罪
C、被告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辩护D、证据是法官判案的唯一依据
17.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
《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
可见当时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D.平面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18.肖德甫在《大国法则》中认为:
“光荣革命在英国的历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它不仅将英国1640年以来的革命成果以温和和妥协的方式巩固下来,并且以此为出发点。
奠定了现代英国的基础,开启了现代英国之路。
”对材料中“光荣革命”意义理解错误的是
A.极大地提高了英国议会权威B.使英国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政体
C.开辟了和平与渐进的政治变革道路D.为英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19.“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兴工业资产阶级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
”为改变这一状况,英国出现了
A.君主立宪制B.第二次工业革命
C.责任内阁制D.1832年议会改革
20.1841年,英国辉格党政府首相墨尔本在一次内阁会议上就阁员之间的意见分歧表态说:
“我实际上不在乎哪一个好,我在乎的是,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
”后因托利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墨尔本内阁辞职。
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内部意见一致是内阁制主要原则B.首相与普通阁员享有平等权力
C.内阁集体责任制基本成形成D.政党之间的斗争决定内阁政策
21.在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上,有人声称:
“他宁愿屈从君主,也不愿屈从大州支配的命运。
”而反对方则扬言要用火与剑来解决问题。
为协调双方矛盾,《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了
A.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联邦政府B.国会参众两院议员的不同产生办法
C.构建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机制D.总统可以对国会立法行使否决
22.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
“当一个国家开始规定“选举资格”的时候,就可以预见总有一天要全部取消已做的资格规定,只是到来时间有早有晚而已……”下列与此判断相符的历史事件有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B.英国圈地运动、美国两党制形成
C.英国光荣革命、美国南北战争D.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美国黑人民权运动
23.某校邀请一学者做报告,报告主题如右图海报。
下列各项适合出现在海报上“内容”一栏的
A.英国的两党及其代表的不同阶级的利益
B.美国两党对垒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英国的两党制促进了君主立宪的形成
D.美国的两党制及其对独立战争的影响
24.史学家钱乘旦说:
“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
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法国模式发生转折的主要原因是
A.共和派与君主派势均力敌 B.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C.革命使经济发展缓慢 D.英国“光荣革命”的影响
25.恩格斯在论述《德意志帝国宪法》时说:
“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
”恩格斯这一结论的一个重要理由在于该宪法规定
A.德国为联邦制国家B.内阁总理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
C.议会掌握王位继承决定权D.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
二、非选择题(三道题共50分)
26.(18分)官僚政治是中国古代形成并延续两千多年超稳定政体的主要原因之一。
材料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
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
……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材料二秦以后,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
由于儒学取得正统地位,先秦儒学中的民贵君轻、君臣共治、明主慎法等观念也得到传承。
遇到贤明的君主,官僚就可以以此为据,抑制皇帝的私欲。
官僚制度通过制度化的权力也可以约束皇权。
材料三在明代的君臣冲突中,“礼”被抗争之臣反复提及,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礼”与“理”二者相通,士大夫据“礼”成“理”,持守理在君上的政治价值观,理在君上观的背后支撑是天下为公观、法祖观与君德观,这三种观念在传统政治文化中具有接近公理的地位。
在士大夫观念中,已将顺从与匡救并举当做理想的臣道,并不以服从君主为是。
明代士大夫虽因官职不同,具体的政治诉求不同,但就朝廷公共权力的分配这一角度看去,都指向反对皇权专制极端化。
主张君臣分职、共治天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带来的变化。
(6分)
(2)结合史实说明“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
(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君臣冲突的原因。
(6分)
26.答案:
(1)变化:
从分权到集权;从世袭到任命。
(2分)
(2)说明:
秦朝:
实行朝议制度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或宰相制度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
汉朝:
儒学成为正统,“天人感应”思想对君主起到制约作用。
隋唐:
实行三省六部制对皇权有一定制约。
(3)原因:
明代士大夫具有较好的政治原则性,恪守“礼”念;明代士大夫参政意识提高,主张君臣分职,共治天下;丞相制度被废除,明代君臣缓冲机制的缺失;君主强化权力,对臣下控制日趋严格。
(6分)
(4)官僚政治为中国古代社会管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运作机制,有利于稳定政体;官僚政治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和抑制暴政;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4分)
解析:
本题考查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等知识点。
第
(1)问,结合材料“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可知官僚政治集权,从权利和世袭角度分析变化即可。
第
(2)问,第一小问,联系所学知识,从秦代相权制约皇权角度说明即可。
第二小问,从思想角度说明汉代制约皇权的因素。
第三小问,隋唐从三省六部制的角度分析制约皇权因素。
第(3)问,结合材料“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可见行省权力虽大,但集权于中央;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部分行省由直接中央管理。
第(4)问,结合材料一和三,可以看出官僚政治的运转方式利于社会稳定,国家统一;材料二的信息折射出官僚政治一定程度制约皇权,这样可以一定程度较少决策失误,提高效率。
2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法制在法的规范中也体现礼教价值观,“依法断案”也是“合礼裁 判”,在司法实践中往往会遇到违法而合礼教或不违法而违背礼教的行为,即“法外之情”和“法外之非”。
“八议”制度是中国古代法制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所谓“八议”,是指亲(皇亲国戚)、敌(皇帝的故旧)、贵(上层贵族官僚)、功等八种人的犯罪,司法机关不 得自行处理,要先交大臣“议罪”,再奏请皇帝最终裁决。
古代的诉讼虽然也收集使用物 证人证,但更重视口供,以口供作为定罪的主要根据。
在通常情况下,没有认罪的口供是不能定案的,这就必然导致刑讯逼供……。
在中央,秦汉的延尉、唐宋明清的刑部,一般都要受制于丞相、内阁等中央行政中枢;在地方,秦以后由郡守、县令等各级地方行政机关掌握。
材料二 公元前449年罗马颁布《十二铜表法》,公开了诉讼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等方面规定。
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法律统称为公民法,内容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
由共和国到帝国的过程中,罗马法更为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以自然法观念指导,认为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某些基本权利。
在帝国时期,法律逐渐影响到国家和个人生活各个领域,规范了行政行为,调节了大量商业纠纷和债务、继承等个人财产关系。
罗马帝国灭亡后,对罗马法的研究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两度掀起热潮。
罗马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司法审判制度的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马法的核心内容及罗马法的影响?
(6分)
28.(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法国)在与欧洲其它强国的争霸过程中,特别是统一的民族国家形成之后,法国的现代化道路曲折而漫长。
由于法国特有的理想化的思想基础和浪漫的文化特征,也由于法国的历史和现实传统,法国没有选择渐进式的现代化方式,而是采用了非此即彼的极端手段,用激进革命的方法实施政治现代化,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材料二与西欧许多国家相比,德意志的现代化进程起步相对较晚,直到19世纪初才真正开始向现代的迈进。
在德意志的现代化启动和展开过程中,普鲁士——德国的统治集团始终发挥了主导的作用:
其中的远见卓识者为了维护传统统治体制,一再適过自上而下的改革促进现代化,由此形成了一种防御性的现代化模式。
材料三就现代化的进程和结果而言,美国的历史无疑是一部成功的记录。
在英属北美殖民地建立之初欧洲移民及其后裔力图按照他们所熟悉的模式重建社会;然而,北美不同的环境和其他条件,迫使他们不得不放弃原来的打算,对来自母国的观念、制度和方式加以创造性的转化,逐渐建成了一个与母国不完全相同的社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政治现代化以革命方式展开的“理想化的思想基础”和“历史和现实传统”各指什么?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普鲁士在德国的政治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主导作用,并且分析这种“防御性的现代化模式”是如何“维护传统统治体制”的。
(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的“创造性转化”在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成功的记录”。
(6分)
答题卡:
1、选择题(共25题,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2、(共三题50分)
26、(共18分)
(1)(6分)
(2)(6分)
(3)(6分)
27、(14分)
28、
(1)(8分)
(2)(6分)
29、(18分)
(1)(4分)
(2)(8分)
(3)(6分)
高二历史答案
3、选择题(共25题,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B
A
C
D
C
B
A
A
A
D
D
D
B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D
B
B
B
D
C
B
D
B
B
D
4、(共三题50分)
27、(共18分)
(1)变化:
从分权到集权;从世袭到任命;社会阶层由固化到流动;官员素质提高,更为公平公正。
(6分,任意三点)
(2)说明:
秦朝实行朝议制度;宰相制度;汉朝儒学成为正统,“天人感应”思想;唐朝的门下省封驳审议;宋朝的谏院。
(6分,任意三点)
(3)原因:
明代士大夫具有较好的政治原则性,恪守“礼”念;明代士大夫参政意识提高,主张君臣分职,共治天下;丞相制度被废除,明代君臣缓冲机制的缺失;君主强化权力,对臣下控制日趋严格。
(6分,任意三点)
27(14分)
(1)(8分礼教是指导审判的主要原则;官员、贵族享受司法特权;皇帝掌握最终司法审判权;以口供作为定案的主要依据,刑讯逼供;司法从属于行政,不具有独立性。
(6分)核心内容:
以自然法为指导,维护私有财产,调解经济、人事纠纷。
(2分)
影响:
调解了矛盾,巩固了罗马共和国和帝国的统治;罗马法成为近现代资产阶级立法和司法的源头。
(4分)
28、(18分)
(4)(4分)思想:
启蒙思想。
历史、现实传统:
君主专制根深蒂固,封建势力强大,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2)(8分)主导作用:
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德国统一;颁布1871年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4分)
维护传统:
继承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传统;由君主和容克贵族掌握实权,帝国议会没有实权。
(4分)
(3)(6分)颁布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总统制共和制;三权分立的宪政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