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12936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2.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拟行路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拟行路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拟行路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拟行路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拟行路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拟行路难.docx

《拟行路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拟行路难.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拟行路难.docx

拟行路难

拟行路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诗歌的内容。

 

2、能力目标:

 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理解文中大肆渲染愁绪的用意 

3、情感目标 :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 

1、  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由全体学生背诵《湘夫人》导入新课。

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二、介绍作者。

 

鲍照(?

~466),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

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一说上党(今属山西)

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

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

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

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

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

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

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

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的斗争。

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

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

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

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

鲍照的集子有南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所编10卷。

现存鲍照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毛□校本《鲍氏集》为较早。

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鲍参军集》为最流行。

鲍照集的注释,始于清末的钱振伦,他的注本没有来得及刊行。

近人黄节在钱注基础上作了补注,称《鲍参军诗注》,今人钱仲联作《鲍参军集注》,附有《鲍照年表》。

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

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鲍照的俊逸风格。

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称为“元嘉三大家”之一。

他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和《梦还乡》赞美了家乡的山水。

  

三、补充时代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四、鉴赏诗歌 

1、诵读此诗,结合注释,理解本诗的思想内容。

并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

本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2、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愁思与愤懑的?

  

①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

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

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 高低贵贱决定的。

 

②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

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

“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③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

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

(提示:

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

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

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④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表达了诗人的抗争。

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敢”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

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3、背诵并默写本诗。

 

五、作业 

背诵李白的《行路难》 

 

《蜀相》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2、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3、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4、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5、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6、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设想

三听三读,层层深入地把握诵读;读中有品,以品带读,品读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诵读

二、诵读指导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游武侯祠之后写的,但诗题不作《题成都武侯祠》而作《蜀相》,是因为诗的主旨是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的壮志未酬。

读时须把握感伤、叹惋的基调。

就内容来说,可分两层。

前一层写武侯祠,先指出它的所在,用了设问的方式,读时须有明显的自问自答语气;后描述祠中景象,但不是客观描述,从“自”“空’’二字可以看出祠中的凄凉、冷落气氛——诗人的咏叹正是从这一联开始的,所以这两个字必须重读,而且要有感伤的情味。

后一层是主旨所在,先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后述惋惜之情。

全诗以“长使英雄泪满襟”作结,含无限深意,这里说的“英雄”也包括诗人在内,要读得沉重一些,表现诗人壮志未酬的痛苦心情。

三、鉴赏

①“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诗人在看完巍巍殿宇、凛凛塑像之后,越发觉察到满院萋萋碧草,感受到数声呖呖黄鹂。

“自”、“空”二字最突出意境。

如今草不知为谁而绿,乃自绿,黄鹂不知为谁而鸣,乃空鸣,五百年来像诸葛亮这样鞠躬尽瘁的忠臣再也没有出现过,可那知人善任的国君又在哪里呢?

此诗写出了寂寥冷落之境,表达了杜甫对武侯一片崇敬、仰慕的叹惋之情。

②“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唱出了普天下壮志难酬者的心声。

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自比为舜的大臣稷和契。

安史之乱中他去投奔肃宗,不久又被“移官”华州,从此郁郁不得志。

因此,入蜀后他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发自己的怀抱。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这是写诗人去武侯祠途中的情况,他一边走一边问路,终于看到了一片苍松翠柏,有人告诉他武侯祠就在那里,这自然使他感到欣慰。

接着写入祠后所见: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这已经包含着诗人的感叹了,意思是:

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

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

时间已过了五百年,像诸葛亮那样的人再也没有出现过。

由此自然转到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上: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下句则是诸葛亮一生功业的最精辟的概括。

然而诸葛亮并没有完成他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他惋惜了。

至此,诗人水到渠成地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为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一千多年来,这个名句震撼着千千万万志士仁人的心。

宋朝抗金名将宗泽临终前诵读了这两个诗句,又大呼三声“渡河”,才离开了人世。

四、布置作业

①熟读李商隐《锦瑟》、陆游《书愤》。

②比较《蜀相》与《咏怀古迹•其五》

 

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学目的

1、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3、了解唐代七言古诗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2、鉴赏“梦游”的仙境。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方法:

鉴赏、背诵、讨论

教学步骤和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试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字面上的意思,了解诗歌的脉络

一、课前引入

1、李白的故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称为“诗仙”,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

天宝元年(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

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

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

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

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

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

天宝四年秋(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2、解题: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

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这的一种体裁。

“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

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

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

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

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

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

《梦游天姥吟留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古体诗。

二、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历史

1、《诗经》和《离骚》

2、汉魏五言古诗

3、唐代诗歌概况

4、宋代诗歌概况

三、听读后再朗读课文,引导划分诗歌的节奏和纠正字音

四、课文学习

1、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争取背诵

2、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3、讨论:

诗歌的脉络是什么?

(板书)

4、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大意。

五、小结和课后迁移训练

1、指名学生小结课文的内容;

2、结合教读提示,引导学生按照故事情节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鉴赏课文,背诵全诗

一、课前引入

二、课文分析:

海     客谈 瀛洲,   烟涛微茫       信 难 求;

(2)

航海归来的人谈到海中仙山瀛洲,(大海)烟波浩渺(瀛洲)实在难以寻求;

三山:

蓬莱、方丈、瀛洲,古代传说中东海中的三座仙山。

越人(3)语 天姥,   云霞明 灭(4)或 可 睹。

越地人 谈到天姥山, 云霞忽明忽暗 有时能够目睹。

天姥见注

(1)

分析:

一难求,一可见,梦游有现实基础。

天姥 连天   向天横(5),势 拔 五岳 掩   赤城。

(6)

天姥山直插云霄遮断天空, 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

五岳:

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中岳嵩山(河南)、北岳恒山(山西)、南岳衡山(河南)

天台一万八千丈,(7)      对此欲倒     东南倾。

(8)

那高达一万八千丈的天台山,对它象要拜倒,向东南方向倾斜。

分析:

以附近极高的天台山相比,更见天姥山的气势不凡。

第一自然段:

写天姥山的位置和地势。

我欲因 之(9)     梦吴越,   一夜   飞度镜湖(10)月。

我想依据越人的介绍,梦游吴越,一夜之间就飞过洒满月光的镜湖。

分析:

开始梦游。

湖 月 照 我 影, 送我至剡溪。

(11)

湖光月色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美丽的剡溪。

谢公(12)宿处     今 尚在,渌(13)水 荡漾 清(14)猿啼。

谢灵运 住过的地方现今还在,清清的溪水荡漾,猿猴的啼声凄清。

分析:

山间水,山中猿。

脚   著 谢公         屐

(1),身 登 青云梯

(2)。

我脚上穿着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身子登上直入云霄的山路。

半壁         见   海       日,(3)空中闻   天鸡(4)。

(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还听到空中天鸡的鸣啼。

分析:

半山见闻。

千岩万转 路不定,        迷花   倚石   忽已暝。

(5)

山岩重叠,不知道拐了多少弯,我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千岩:

重叠的山岩。

万转:

山路弯曲不断。

不定:

没有定向。

分析:

山花迷人。

熊咆     龙吟                     殷岩泉,(6)

熊在怒吼,龙在长吟,像雷鸣般的声音,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中间。

殷:

(yǐn)雷声,此处用作动词,作“震动”讲。

栗深林兮惊层巅。

(7)

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

栗:

(lì)颤抖,使动用法。

惊:

震惊,使动用法。

层巅:

重叠的山顶。

分析:

巨兽怒吼。

云青青(8)兮欲雨, 水 澹澹兮生 烟。

黑云沉沉啊将要下雨,水波摇动啊升起烟雾。

澹澹: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分析:

水天情景。

列缺(9)霹雳,丘峦崩摧。

电内雷鸣,  山峦崩塌。

丘峦:

山峦。

崩:

倒塌。

摧:

断裂。

分析:

雷电逞威。

洞天 石扉,訇然   中开。

(10)

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分析:

别有洞天。

青冥(11) 浩荡   不见底, 日月照耀 金银台(12)。

青色的天空广大无边望不见底,日月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阙。

分析:

山中楼台。

霓为       衣兮风为马,云之君(13)兮纷纷而来下。

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乘着风,云中的神仙啊纷纷降下。

霓:

虹的一种,主虹外边的虹,内红外紫,称霓。

分析:

天空降下仙人。

虎 鼓瑟兮鸾回车(14),仙之人 兮列如麻。

老虎鼓瑟啊鸾鸟驾车,排列的仙人啊象麻一样难以数清。

分析:

仙人众多。

忽魂悸以魄动,             恍(15)惊起而 长嗟。

如此景象令我的魂魄忽然惊动,恍然站起身来,又长叹不已。

悸:

心惊。

嗟(jiā):

叹词。

分析:

梦醒惊叹。

惟觉时(16)之 枕席,     失向来之       烟霞。

醒来时身边只有睡过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分析:

醒来时一切消失。

第二自然段:

详写所游梦境。

世间 行乐   亦如此,     古来万事        东流水

(1)。

人世间行欢作乐也象这样虚幻,自古以来许多事情(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此:

指诗人梦游天姥的奇遇。

分析:

慨叹人生如梦。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2)

告别你们离去了什么时候回来?

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想要行走的时候就骑上它去访问名山。

君:

指东鲁的朋友。

且:

将。

青崖:

青山。

分析:

要过神仙日子,去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3)事权贵,使我不得 开心颜?

哪能低头弯腰去伺候权贵,使我不能够开心开颜。

开心颜:

开心开颜,心情愉快,露出笑容。

分析:

游名山胜境,其意在此。

第三自然段:

梦醒后的感想。

四、师生共同讨论鉴赏本文的艺术特点:

(一)想象丰富。

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诗中所写的,是梦游而不是真游,却又以现实为基础。

天姥山神仙的出现,是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反映。

吸取了《楚辞》及一些神话故事中的内容与艺术特点,运用比喻、对比、衬托、夸张等方法,描绘的仙境,活灵活现,引人入胜,耐人寻思。

传说中的瀛洲与现实生活中的天姥比,以神奇的梦境与丑恶的现实比,以光明与黑暗比对比。

写天姥的高而且大“连天向天横”、“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夸张。

连用五岳、赤城、天台,又一起用来衬托了天姥的高大衬托。

(二)构思新奇:

歌颂洞天之美丽,以鞭挞唐王朝的丑恶,抒发对天姥的追求,以显示对权贵的憎恨;为惜别而赋诗,却写游访名山,以明自己目前和今后的战斗意志,别开生面。

作者为表达自由奔放的思想感情,不拘一格,让句型多变化,节拍有缓急,显出了一派独特的风格。

(七言古诗)

(三)消极因素:

流露的“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之类的情绪,是当时清高的封建士大夫所共有的思想,表现出消极的一面。

(四)中心思想:

全诗通过梦游的描绘,写出了作者憎恶封建现实,追求自由乐土的理想,表达了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五、小结和作业

六、板书设计

入梦缘由

梦游历程

梦游天姥吟留别                                      留别语

仙境出现

《登岳阳楼》

教学目标:

1、领会《登岳阳楼》通过描绘雄伟壮阔和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受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2、掌握律诗和绝句的特点。

3、背诵这首诗歌。

教学重点:

1、领会《登岳阳楼》通过描绘雄伟壮阔和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受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2、背诵两首诗歌。

教学方法:

朗读法+分析法

教学工具:

录音机、投影器等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上一课时导入

二、初步感知

1、回顾作者及作品

杜甫;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有“诗圣”之誉。

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诗有“诗史”之称。

诗作:

“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3、背景

此诗作于代宗大历三年(768年)冬,当时杜甫57岁,漂泊于湖南一带,正值国家动乱,人民多难之际,他个人境况又异常困苦,加之既老且病,心情悒郁苦闷,杜甫晚年饱经磨难,却在诗歌创作,特别是律诗创作上日趋成熟。

这首五律正是诗人晚年诗歌艺术造诣高深的代表作之一。

4、熟读、背诵、了解大意

5、找出押韵的字,并指出押何韵。

6、找出对偶句,并分析其特点。

二、分析理解

※首联:

1、分析对仗。

2、上联反映了诗人怎能样的心情?

下联呢?

明确:

上联:

心仪已久的仰慕之情

         下联:

如愿已偿的兴奋之情    今昔对比

3、律诗开头两句本可为必对仗,作者却破格写成一联且自然流畅,是何用意?

明确:

加强“今”“昔”对比,突出今日登楼赏景,夙愿得偿的兴奋之情。

※颔联:

1、分析对仗。

2、此联主要写什么?

明确:

描写洞庭湖的雄浑壮阔的景象。

3、大意?

明确:

吴楚这片辽阔的原野从这里东南分割,天地万物在你的怀抱中日夜沉浮。

4、上下联各侧重写什么内容?

明确:

上联侧重写洞庭湖水面广阔,汪洋万顷;下联侧重写洞庭湖气势宏大,吞吐乾坤。

5、“浮”字用得妙,妙在何处?

明确:

自然贴切,使意境更加辽阔雄浑,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

※颈联:

1、分析对仗。

2、大意?

明确:

亲朋好友没有一个字的音讯,年老多病只有一叶孤舟相随。

3、主要内容?

明确:

写登楼沉景而生在感慨。

分析:

在宏大壮阔的洞庭湖面前,诗人顿感自己的涉小无助,自然联想到自己艰难的处境,“无一字”,突出了孤独;“有孤舟”表现了悲苦。

写湖景壮阔→叙处境凄凉,触景生情,前后对比,诗境顿时不同。

这是诗人的精心构思,有意拿二者对照,前后映衬,借此引出更深的思索和感慨。

※尾联:

1、大意?

明确:

北面的关山仍然饱经战火,倚靠着楼窗远眺,我不禁涕泪交流。

2、内容?

明确:

抒发诗人忧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感慨。

3、此联与颈联有何联系?

明确:

由颈联自伤凄苦到尾联不禁感时伤世,这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由“亲朋无一字”,作者联想到正是连年的战乱,造成音书不至前后形成对比。

山河依旧,国难家愁,年老多病,壮志难酬,怎不叫人悲从中来,怆然涕下。

尾联绾上结下,对拓宽诗的意境,深化其思想内涵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小结

此诗并非一般的游兴之作,而是一首表现诗人热爱祖国河山和人民的重大主题的抒情诗,诗人通过对洞庭湖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绘,触景生情,抒发了自己年老多病,不能为多难的国家出力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

※写作特点:

1、对比强烈。

 2、对仗工整。

   3、用字精当。

   4、感情深沉。

三、巩固练习

1、熟读、背诵这首诗,在朗读中进一步理解全诗的意境和感情。

2、完成课后练习。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领会韦庄词“显而疏”的艺术特色。

了解全词上阕由情而景,下阕由景而情结构的艺术效果。

2、了解这首词赞美江南,同时借对江南的赞美和断然劝留的口吻,突出江南的好处,也反衬游子不能返乡的苦衷之意的思想。

3、能够通过对温庭筠、韦庄词的比较鉴赏,了解花间词的艺术风格以及两人词的不同风格特色。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是名句,柯灵的《乡土情结》一文中曾引用。

2、作者介绍

韦庄(约公元836年一公元910年),字端己。

五代前蜀诗人、词人。

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韦应物四世孙。

广明二年(公元881年)在长安应举,适值黄巢起义军占领长安,未能脱走。

中和二年(公元882年)春,逃至洛阳。

后流落江南。

乾宁元年(公元894年)再试及第,任校书郎。

四年奉诏随谏议大夫李询入蜀宣谕。

光化三年(公元900年)除左补阙。

天复元年(公元901年)为西蜀王建掌书记。

天桔四年(公元907年),劝王建称帝建前蜀,官至吏部侍郎平章事。

终于蜀,谥文靖。

曾居成都浣花溪畔杜甫草堂,后人又称“韦浣花”。

诗多忧时伤乱之作,怀古感旧,缘情而发。

其词尤具特色,内容虽不外男女欢爱、离愁别恨,然能注入作者平生漂泊乱离、思乡怀旧之感,感情真挚,笔调清新,能运密入疏,寓浓于淡,多用白描手法,是“花间词人”中的代表作家。

韦庄的《菩萨蛮》词,共有五首,前后呼应,一气流转,是在章法结构方面极有次第的一组作品。

与其他词人随意为某一曲调填写许多首歌词的情形,颇有不同。

韦庄曾多年流寓江南,即江浙一带,这五首《菩萨蛮》为韦庄晚年寓蜀回忆旧游之作。

课文节选的是第二首。

3、朗读全词,体味情感。

4、思考

(1)说说《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一词如何写江南之美的。

明确:

 首二句“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借他人对江南的赞美和断然劝留的口吻,突出江南的好处。

从别人口中道出江南之好。

游人留恋江南,合平常情;异地为客,不愿还乡却似有悖常理,但正因为如此,才更加表现出了江南的好处。

这是侧面写。

“春水碧于天”, 不但形容了春水的颜色,言外尚有水面开阔,明净,倒映着整个蓝天白云的美丽意境在。

写江南景色之美,“画船听雨眠”,写出江南春季多雨,那就不妨安稳地躺在画船中,听着雨声人眠,写得悠闲之至。

这样美好的江南,怎么不令人留连?

写江南生活之美。

三四句具体描绘江南水乡风光之“好”:

写得极富有诗意。

词的下片紧承江南好而状江南女子之美: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怎不令人陶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