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样例修订.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12805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样例修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样例修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样例修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样例修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样例修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样例修订.docx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样例修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样例修订.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样例修订.docx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样例修订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样例[修订]

1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论文的选题背景

广西旅游资源丰富,旅游起步较早,旅游业是广西国民经济毋庸置疑的支柱产业。

20世纪80年代后期,广西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创汇量曾排在全国前4、5名。

广西旅游业的龙头是桂林,20世纪80年代,中国旅游业刚刚起步,旅游竞争比较小,“桂林山水甲天下”是我国对外促销品牌。

这一时期是广西旅游的黄金时代。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各地的旅游业迅速兴起,空间竞争趋于激烈,许多客源被重新分割。

而广西对此并没有足够认识,旅游投资明显不足,景点景区开发滞后。

在全国各地加大投资量,不断推出新产品的情况下,中国市场份额不断被瓜分,广西旅游收益在全国的排位不断被往后挤,多年来一直在10名前后徘徊不前。

与此同时,云南、江苏、福建、广东等省的旅游业却是生机勃勃,发展异常迅速。

特别是云南省,在短短几年就超过了广西,成为

一个旅游大省[1]。

广西旅游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走下坡路,极大震惊了广西旅游业。

此后,广西旅游业开始痛定思痛,加大了对旅游业投资的步伐,诸如桂林成功开发了两江四湖环城水系夜游项目和印象刘三姐大型实景演绎文化项目;南宁成为中国—东盟博览博览会的永久会议召开地,使南宁的会展旅游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北海作为国家级的海滨度假胜地,伴随着环北部湾旅游圈的建设必将插上旅游腾飞的翅膀。

2006年广西接待游客7567万人次,旅游收入366亿元,分别比前2005年增长14%和20.3%。

广西在近年来发展旅游业的举措,鲜明的体现了以下2个特征:

一是加大了对区内核心旅游城市的建设及其旅游产品的培育,从区域旅游产业培育的角度来讲,也可以称之为加大了对区域核心旅游极点的培育。

这些举措包括桂林城市的园林化建设、两江四湖及印象刘三姐等地标性项目的开发、南宁中国—东盟贸易博览会的召开、北海滨海城市的建设等等,广西近年来对这些旅游中心城市的培育和提升可谓不遗余

力。

二是加强了区域旅游合作的力度,诸如中国—东盟无国界旅游圈的提出、泛北部湾旅游圈的打造、对泛珠三角旅游圈的积极参与等等,广西旅游业近年来在区域旅游合作方面

积极出击,颇有建树。

广西发展旅游业的这2个鲜明特征同时也折射了广西旅游业的2个问题,即首先是广西旅游还没有形成由单点向面域的深入拓展,一个单点或以这个单点为核心所形成的极点对其周边区域没有形成有效带动,诸如桂林旅游对广西旅游的龙头带动作用;一个是广西旅游近年来比较注重和区外的旅游合作,而对桂北和桂东、桂南和桂西等的内部合作没有

过多行动。

对于一个将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的西部省份,广西要实现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目标,必须解决好旅游业由单点向更广阔的面域深入拓展和加强对自身旅游资源整合的

问题。

如果没有修炼好内功,形成广西自身自成体系的旅游目的地产品体系,那空谈与外

部的旅游合作对广西旅游业的长远发展也是无益的。

近年来,泛珠三角、中国东盟贸易博览会和泛北部湾的开发推动为广西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机遇,也为广西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客源,珠三角和正在成长为太平洋西岸又一经济增长极的泛北部湾地区将成为广西旅游业发展的外在强大驱动力。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东盟贸易博览会和泛北部湾的开发推动使广西的南宁和广西的北海日益成为广西旅游经济的中心,以桂林为中心的桂北旅游区和包括贺州和梧州的桂东旅游区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传统的桂林旅游的龙头地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大漓江旅游产业经济带的构建正是基于以上背景提出的。

通过大漓江旅游产业经济带的构建,可以充分发挥桂林旅游对广西旅游的龙头带动作用,进行桂林旅游产业的产业转移,拓宽漓江游览的空间范围,实现桂北旅游和桂东旅游的有效联合,进而为广西旅游业实现由点到面拓展、实现自身内部的资源整合提供一种战略思维,为日益被边缘化的桂北旅游和桂东旅游寻找新的战略发展空间,构建广西旅游新的旅游发展带,进而推动广西旅

游产业的全域发展。

1(1(2论文的研究意义

(1)有利于广西旅游业实现由点及面的空间拓展,实现全域发展

广西提出了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战略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完全架构广西旅游目的地完整的产品体系。

根据广西旅游总体发展规划,目前广西将在“十一五”期间构建两大旅游集散中心[2]。

其中,两大集散中心是指桂林市和南宁市,目前,随着泛北部湾旅游圈的构建,广西北海有可能成为广西旅游业的第三个增长极。

旅游中心城市确立后,广西仍然面临着由一级旅游中心城市向二级旅游城市甚至更广阔的面域拓展的问题。

大漓江旅游产业经济带的构建就是力图以桂林这一广西旅游龙头和梧州这一紧靠珠三角的城市为两个核心极点,以大漓江这一水陆和桂梧高速这一陆路为轴线,把广西旅游产业发展的触角更深入的拓展到桂林、贺州和梧州的面域上,以桂林和梧州为旅游出入口,实现旅游流在此区域内的有效流通,进而带动这一区域内旅游业的全面发展,培育梧州成为广西旅游业的新兴增长极,培育大漓江旅游产业经济带成为广西旅游

新的发展带。

(2)有利于广西内部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桂北和桂东旅游业的联合

根据广西旅游总体发展规划,目前广西将在“十一五”期间构建六大特色旅游线路,六大旅游区”的格局。

即整合建设大桂林山水文化、南国边关风情、环北部湾滨海边境、桂西奇山秀水生态风情、桂东历史文化宗教名胜、桂中民俗风情等六大特色精品旅游线。

全面

推进大桂林山水文化休闲度假旅游区、德天跨国大瀑布旅游区、大石围天坑群旅游区、大瑶山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区、环北部湾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区、桂东历史文化宗教名胜旅游区

六大旅游区的规划建设[2]。

从以上规划中可以看出,广西近年来也在进行本区的旅游资源整合和品牌包装,但仔细研究,可以发现广西进行的这些资源整合一般都以某个区域为主,诸如大桂林山水文化、桂东历史文化宗教名胜,特色精品旅游线均局限于桂北和桂东境内;大桂林山水文化休闲度假旅游区和桂东历史文化宗教名胜旅游区也都是局限于桂北内部和桂东内部的资源整

合。

跨区域的旅游资源整合在广西近年来的旅游发展中并不多见,因此,基于地理和文化等因素的特征,大漓江旅游产业经济带的提出就是力求寻找广西跨区域资源整合的一种模式,借助这一旅游产业经济带,进而实现桂北和桂东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寻求桂北旅游业和桂东旅游业的产业联合,进而整体提升广西旅游业的综合实力。

(3)有利于充分发挥桂林对广西旅游业的龙头带动作用

桂林是广西旅游业当之无愧的龙头,广西多年来一直强调要进一步发挥其对全区旅游业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

但是,桂林旅游业近年来对全区的旅游带动有多少或者带动了哪

些城市的旅游发展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因此,强调桂林的龙头带动作用应该更多的涉及到实质内容,大漓江旅游产业经济带的提出就是基于这种考虑,大漓江旅游首先是一个全新的旅游概念,如果能够有效培育,将有可能成为广西一个新的旅游品牌,在这个旅游概念或者旅游品牌下,将会衍生出系列旅游产品,将会形成系列从桂林途径贺州到梧州的旅游线路,进而会推动贺州、梧州等市的景区开发。

因此大漓江旅游产业经济带的提出将会借重桂林旅游,有效发挥桂林旅游的龙头作用,实质意义上的推动桂林旅游业对贺州和梧州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拓宽桂林山水的外延,深化桂林山水文化内涵,发挥桂林对贺州、梧州地区旅游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实现桂北和桂东旅游经济一体化。

(4)有利于拓宽漓江旅游的空间范围,为旅游者提供新的旅游产品

漓江是桂林旅游业的主打景区,是桂林山水所倚重的主要载体,多年来一直支撑着桂林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但是,漓江二十年不变的旅游方式,已经受到人们的质疑,“三山两洞一条江”单调的旅游产品开发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旅游者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

漓江旅游的更新发展开始引起广西旅游业的广泛关注,2006年11月24日,在桂林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张秀隆市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把漓江、桃花江、桂江等三江之一桂江纳入桂林生态旅游科学之规划和开发发展之范围。

大漓江旅游产业带的构建,有利于充分利用漓江旅游品牌的效应,将其空间概念延伸至整个桂江地理带;有利于延伸大漓江的旅游航线,创新旅游产品形式,促进漓江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有利于从范围、结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推进旅游产品规模的扩大,旅游

产品结构的优化、旅游产品种类的创新,满足旅游市场需要,实现漓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5)有利于为日益被边缘化的桂北和桂东旅游寻求新的战略发展空间

中国—东盟贸易博览会和泛北部湾的开发使南宁和北海迅速成为广西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中国—东盟旅游业的合作和泛北部湾旅游经济的发展使南宁为中心的桂中旅游区和以北海为中心的桂南旅游区日益成为广西旅游新的中心,传统以桂林为中心的桂北旅游区和旅游业刚刚蹒跚起步的桂东旅游业面临着被边缘化的趋势。

大漓江旅游产业经济带的构建将整合桂北旅游和桂东旅游,通过这一旅游产业经济带的构建使桂东旅游和桂北旅游成为广西旅游的东北部中心,为日益被边缘化的桂东旅游和桂北旅游寻求新的战略生存空间,使其和以北海为中心的泛北湾旅游区和以南宁以中心的

桂中旅游区成为广西旅游发展的三驾马车。

(6)旅游产业带培育模型的架构将为其他地区进行区域旅游合作提供思维借鉴

区域经济理论如增长极理论、点轴模式、网络开发模式、核心—边缘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已经被越来越应用于旅游理论研究之中,但是,传统的研究多是从区域空间的角度应用上述理论,而从产业发展的视角把上述理论嫁接到旅游行业并没有太多关注。

本文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区域空间架构、产业生长机理和保障机制三个视角来探讨构建一个旅游产业经济带培育模型。

这种对旅游产业经济带的理论探讨将给全国其他地区进行产

业培育、产业联合等提供一种思维借鉴。

1(2研究综述

1(2(1关于大漓江旅游产业经济带构建涉及科研领域的研究综述

大漓江旅游产业经济带的构建需要关注的前人研究成果主要涉及到3个方面,即前人对漓江旅游的研究成果、前人对广西旅游和桂林旅游的研究成果和区域旅游发展的研究成果。

本文在此将对前2个研究成果进行综合研究,对前人对区域旅游发展的研究成果将在

第4章进行详细论述。

黄俊(1994)[3]从安全管理的角度论述了做好漓江旅游安全的重要性;苏长高(1994)[4]在指出广西旅游业存在旅游经济效益不高、旅游产品单一老化等问题的基础上,对广西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加快新产品的开发等几条对策;杨道华(1994)在指出开展漓江全流域战略规划意义的基础上,概念性的提出了漓江全流域战略规划的目标和措施;李邦明[5](1995)对漓江旅游航运的一、二期工程进行了后评估,阐述了已经运行多年的青狮潭水库作为一期补水工程增加为旅游服务的新效益,分析各部门的用水需求、水库供水分配以及蓄水和需水之间的矛盾;庄昭建(1995)[6]在认定桂林成为广西旅游辐射中心的基础上,提出了桂林旅游向全广西辐射的措施,即丰富桂林市现有两个景区内的景观内容、把桂林外围的几个景区加以修整、积极推销桂林—桂平游和充分利用桂林的知名度,把钦州湾旅

游业带动起来等;于浩然[7](1996)等在研究漓江枯水期补水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漓江环境治理的综合意见,并对漓江管理提出了成立漓江管理委员会等4条意见;李维谦等[8](1997)为解决漓江景区的统一管理问题,提出了建立漓江管理委员会,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桂林市,统一管理漓江全流域,并对在桂林市区至阳朔河段建坝的方案加以否定,还提出了漓江游船实行大、中、小型游船并举的办法,改革漓江一日游的传统模式,实行“分段游、定点游、漓江夜游”等多样化的游览方式;吴应科[9](1998)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漓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并对总体规划的编制内容、编制程序和主要技术路线进行了研究;宗凤书等[10](1998)在对漓江旅游现状旅游航运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为漓江补水、壅水及航道整治等项治理工程,并提出改变漓江一日游的旅游方式,开展漓江精华游、分段游、多日游等多样化旅游方式;郝革宗[11](1998)在分析南昆线使桂西7个县市交通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基础上,详细解读了这一沿线的旅游资源特色,并沿线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认为可以把南昆沿线的旅游资源开发成为广西旅游网络中别具特色的西线,与桂林——南宁——北海旅游主轴线相呼应,成为广西旅游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学英[12](1999)从漓江旅游方式、增加旅游项目、繁荣漓江旅游事业、调整船舶运力结构等四个方面对漓江多项目旅游进行了论述;杨颖瑜[13](1999)认为广西要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地貌资源、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资源、南国边关热带生态旅游资源、桂西红色之旅和长寿之旅专项旅游资源和丰富的历史文化景观资源五种旅游资源,要建成两圈两区的旅游经济布局,即北有大桂林,南有环钦州湾的两个巨型旅游经济圈,东有以桂平—梧州,西有以百色—巴马为轴心的两个旅游经济开发区;谢北立[14]从构建广西旅游产业新格局的视角论述了桂西南旅游区的开发条件,并对桂西南的开发策略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刘子谦[15]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要求、服务质量及经济效益、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和消费者的消费等方面论述了漓江游船四统一管理的益处;陈俊伟[16](2000)在指出广西旅游在80年代就名列全国前茅,但是从90年代初开始下跌,一直在第10名前后徘徊的现象后,探讨了广西旅游落后的原因,指出了最主要原因是只重视桂林旅游的发展而缺乏新的增长极,建议培养防城港、桂东旅游大区(包括贵港、玉林和梧州三市范围)和桂西旅游增长极(即崇左、宁明、凭祥、龙州和大新旅游圈)成为广西旅游业的新的旅游增极,并论述了培养增长极的战略:

政府主导型战略、资金集聚战略、市场导向战略和逐步推出的战略;王兴斌[17](2000)认为漓江是桂林旅游的优势产品,新桂林市的成立赋予了“桂林山水”新的内涵与外延,并提出了桂林城市中心旅游区、漓江黄金水道及桂阳公路东西游览线、阳朔县-荔浦-恭城旅游环线、兴安-资源-龙胜旅游环线和四条跨市、跨省、跨国辐射旅游线的桂林市旅游产品布局,其中在四条跨市、跨省、跨国辐射旅游线中,首次提出了东南旅游线,即桂林-阳朔/荔浦/恭城/平乐-钟山/富/贺县或昭平-梧州-肇庆-广州-深圳-香港-澳门这一环线,并将平乐定位为桂林南部旅游通道服务基地,这与本文所提出的建构大漓江旅游产业经济带的观点有着一定的相似性;谢雨萍[18](2002)指出桂林漓江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但也面临着困境、机遇与挑战,要开发漓江游的内在潜力,使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健康发展,桂林漓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是建立生态旅游的绿色长廊;罗清德[19](2003)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及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在南宁举办的背景下,探讨广西一东盟区域旅游合作的可行性、区域旅游合作的内容及对策;范进顺[20](2003)在对漓江流域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与措施;冯琼兰[21](2004)认为贺州旅游资源独特,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民族风情特色鲜明,旅游发展拥有后发优势,广西贺州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旅游开发起步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进而探讨通过实施政府主导型的旅游开发战略,坚持对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原则,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产业互动,推动贺州市旅游资源开发及其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陈光辉[22](2004)认为贺州旅游资源丰富、

独特,但是资金短缺,没有形成规模经营,可以充分利用东南亚和国内两地的旅游资源市场,加快贺市旅游产业化进程,并提出了具体措施;黄宗万[23](2005)以漓江流域为研究空间,以2002年为现状水平年,分析桂林市所面临的水资源形势;粟维斌等[24](2005)依据漓江水文观测资料,从景观生态学角度探讨解决其水资源环境问题的对策,为漓江风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寻求新的有效途径;杨永德等[25](2005)在对漓江枯水现象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漓江游览模式进行了探讨,指出漓江现时的游览模式已不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并提出了漓江游览新模式的具体思路:

在漓江精华段开发水陆结合、分时分段游,应开发成为生态型游览模式;毕燕等[26](2006)基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泛珠三角经济区”的建立,提出了整合西江流域(包括贺州和梧州)的旅游资源,构建以粤西南、桂东南为中心的旅游经济圈的构想,并指出西江流域利用桂东南地处两广交界处,处在珠三角旅游圈与广西旅游圈的结合部,是两广旅游的集散中心,珠三角地区的游客可以经过桂东南到荔蒲、阳朔、桂林、玉林、桂平、贵港、南宁、百色,乃至云贵川等旅游目的地,而桂林、云贵川等地游客也可经桂东南到珠三角旅游,可以与广州、佛山、中山、肇庆、贺州、桂林共同推出孙中山北伐足迹之旅,与肇庆、德庆、贺州、阳朔、桂林等“两广六市”共同推出梧州龙母故乡寻根游;李世泽[27](2006)在分析桂滇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合作可行性的基础上,指出了桂滇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合作的具体对策;王雪芳[28](2006)在分析环北部湾区域内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传统节庆开发、地域民化旅游产品组合、品牌构建以及区域旅游合作等策略;黄运才[29](2006)通过研究20年来的漓江补水、桂林旅游发展概况与漓江水资源特性,说明了漓江补水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同时提出修建漓江防洪补水工程是漓江洪枯综合治理的最佳方案,是漓江生态环保、旅游景观保护的必要措施;阳国亮[30](2006)提出了“泛漓江流域旅游圈”的概念,并指出“泛漓江流域旅游圈”是以桂林为核心,以漓江的自然流向关系和旅游流向关系为基本依托的区域旅游合作系统,这一系统的基本架构呈核心轴圈结构,即一核心、三圈层、四轴线的区域网状格局,其中三圈层里的正在形成的邵阳、贺州、柳种类的旅游产品,四轴线里的东向粤广辐射轴都与本文论及的大漓江旅游产业经济带有相似之处;冯进松等[31](2006)在分析空间聚集和空间扩散导致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根据广西区域旅游资源分布和空间结构的特征,应用“点-轴”、“增长极”和圈层理论对广西区域旅游发展的理想空间结构作了探讨,在本文提出了以漓江“黄金水道”为重点的桂林—阳朔—平乐线的开通,可见,国内学者已意识到漓江游览由阳朔向平乐等下游拓展的必要性;邓晓强[32](2006)从操作层面提出对漓江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的构想,并论及了对漓江下游景区即阳朔县城-福利镇的漓江流域的开发;阳国亮[33](2006)进一步提出了培育和构建泛漓江流域旅游圈应当从形成共识、整合规划、基础建设、宣传促销、企业合作等全面推进,政府在区域旅游合作中要发挥其主导作用;陈晓梅等[34](2007)指出“泛漓江流域旅游圈的提出对桂林和周边区域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泛漓江流域旅游圈在其构建的过程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针对问题进而提出了应该注意:

发展“观光—休闲”旅游圈,突出各地区优势,做好旅游区域形象策划,变“屏蔽”为“亮点”,提高游客重游率,变“替代”为“互补”,加强旅行社合作,实现区域共赢;刘又堂[35](2007)在全面介绍泛北部湾区域基本含义的基础上,详细阐述泛北部湾区域旅游合作的主要内容,并对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张婷[36](2007)通过对旅游圈理论的分析,提出了广西-东盟大旅游圈的概念和发展格局,并在此基础上对广西-东盟大旅游圈的互惠一体化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黄振庆[37](2007)在分析了广西旅游空间结构由城市核心的空间集聚到边缘地区的空间扩散过程,认为广西旅游空间结构具有比较典型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而且不断变化,影响其变化的空间要素则是多方面的,受珠江三角洲等国内以及东南亚等国外新兴旅游客源市场因素的影响,广西入境旅游流由长期偏集于桂林一地逐步出现了向

东、向南分流的新格局,城市体系的不断完善也使城市核心的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日益增强,广泛的、多层次的国际国内旅游合作不断深化并促进了广西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乔大山等[38](2007)通过借鉴美国的“遗产廊道”的保护理念,论证了构建“漓江遗产廊道”的可行性,并初步探索了构建漓江遗产廊道的方法策略;杨永德等[39](2007)从旅游业与非旅游业两个层面分析漓江风险源因素,采用德尔菲Delphi专家调查结合风险指数法RAC对其生态风险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论认为漓江风景区主要生态风险源于非旅游业人为因素;赵赞[40](2007)从评价旅游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角度出发,通过构建漓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模糊评价法对漓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量化,在此基础上评价目前漓江生态旅游发展状况,指出制约漓江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子;黄少琴等[41](2007)在研究广西西江流域(包括梧州和贺州)融入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在多区域经济合作框架下大力发展广西西江流域,实现广西西江流域经济的复兴的战略,并提出了大力发展旅游业,使西江流域成为广西西江流域的经济增长极;唐玉斌等[42](2008)指出发展旅游业不仅有助于强化贺州对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承接,而且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在相当程度上也会促进贺州旅游业自身的发展,并同时指出随着桂梧高速、广贺高速的形成,贺州将位于粤港澳——桂林的黄金旅游线上,应加强与桂林的旅游合作,资源共享、客源互流,依托桂林成熟的旅游市场、高知名度,带动贺州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还应进一步加强和广东的合作,通过将贺州的旅游资源和广东的资金、市场、人才、信息等方面资源的联合,共同促进旅游产业的对接和发展;潘兆龙[43](2004)在其硕士论文中提出了广西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开发大桂西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是解决广西旅游业存在问题的主要出路,开发大桂西丰富独特旅游资源的主要途径是构建大桂西旅游圈,并对发展大桂西旅游圈的战略构想及对策研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提出大桂西六个旅游品牌,并以旅游圈理论和旅游线路设计的基本理论为依据,设计了大桂西旅游圈的五条精品旅游线路;王月容[44](2003)运用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与方法,从流域景观水平出发,选取斑块密度、景观破碎度等指标参数,对漓江流域景观结构变化进行了研究,对流域景观结构影响的机理与成因以及景观功能变化中的物种流、养分流、土壤流、能量流等进行了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景观区的环境容量现状,以及对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的小尺度影响过程,从大尺度上对漓江流域的景观格局变化模式进行了预测分析。

1(2(2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小结

(1)对漓江旅游研究成果的小结

1994年到2000年学术界对漓江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漓江旅游的管理模式诸如四统一管理、旅游航运补水和漓江旅游方式诸如改变漓江一日游的旅游方式等3个领域内。

2000以后至今,学术界对漓江的研究多从景观学、生态学的视角进行,涉及到对漓江流域生态环境、水资源环境问题、漓江遗产廊道、漓江风景区主要生态风险、漓江生态旅游环境

和漓江流域景观格局变化模式等领域。

从以上论述中可知,学术界目前对漓江旅游的研究,多就漓江来论漓江旅游,对漓江沿岸旅游资源的整合鲜有论及,研究的领域更没有突破到漓江下游的桂江。

因此,本文所提出建立的大漓江旅游产业经济带不仅是对以前漓江旅游地理概念上的突破,更是从旅游产业发展的视角力图对漓江进而拓展到桂江沿岸旅游资源的整合,是对漓江旅游研究领域

新的突破。

(2)对广西旅游研究成果的小结

近年来,学术界对广西旅游的研究主要呈现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侧重于研究广西旅游业如何参与区域旅游合作,诸如探讨广西一东盟区域旅游合作、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合作和融入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等;二是对区内旅游空间结构和新的旅游带或旅游圈的研究,如对桂林对广西旅游的辐射、南昆沿线的旅游资源如何成为广西旅游网络中别具特色的西线、广西两圈两区的旅游经济布局、桂西南旅游区的开发、广西旅游业的新的旅游增极、“桂林山水”新的内涵与外延、西江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