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论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11303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学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环境学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环境学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环境学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环境学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学论文.docx

《环境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学论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学论文.docx

环境学论文

 众所周知,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自然物质。

土地资源作为陆地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依托。

  中国土地资源有四个基本特点:

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少;类型复杂多样,耕地比重小;利用情况复杂,生产力地区差异明显;地区分布不均,保护和开发问题突出。

  中国土地资源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少。

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73万平方公里。

国土面积,居世界第3位,但按人均占土地资源论,在面积位居世界前12位的国家中,中国居第11位。

按利用类型区分的中国各类土地资源也都具有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的特点。

  中国土地资源类型复杂多样,耕地比重小。

中国地形、气候十分复杂,土地类型复杂多样,为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和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也要看到,有些土地类型难以开发利用。

例如,中国沙质荒漠、戈壁合占国土总面积的12%以上,改造、利用的难度很大。

而对中国农业生产至关重要的耕地,所占的比重仅10%多些。

  中国土地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

在我国北方地区,平原多,宜农耕地多,宜林土地多;在南方地区,平原少,宜农耕地较少,宜林宜牧土地多;在西北地区,沙漠广,宜农耕地少,宜牧土地多;而在西南地区,山地多,宜农耕地少,宜牧宜林土地多。

  中国土地资源利用情况复杂,生产力地区差异明显。

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由于中国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和各地历史发展过程的特殊性,中国土地资源利用的情况极为复杂。

例如,在广阔的东北平原上,汉民族多利用耕地种植高粱、玉米等杂粮,而朝鲜族则多种植水稻。

山东的农民种植花生经验丰富,产量较高,河南、湖北的农民则种植芝麻且收益较好。

在相近的自然条件下,太湖流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的部分地区就形成了全国性的桑蚕饲养中心等等。

  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是农业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不同的利用方式,土地资源开发的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土地的生产力水平会有明显差别。

例如,在同样的亚热带山区,经营茶园、果园、经济林木会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任凭林木自然生长,无计划地加以砍伐,不仅经济效益较低,而且还会使土地资源遭受破坏。

  中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保护和开发问题突出。

这里所说的分布不均,主要指两个方面:

其一,具体土地资源类型分布不均。

如有限的耕地主要集中在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地区,草原资源多分布在内蒙古高原的东部等。

其二,人均占有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不同地区的土地资源,面临着不同的问题。

中国林地少,森林资源不足。

可是,在东北林区力争采育平衡的同时,西南林区却面临过熟林比重大、林木资源浪费的问题。

中国广阔的草原资源利用不充分,畜牧业生产水平不高,然而,在局部草原又面临过度放牧、草场退化的问题。

中国生态环境质量最好的土地资源全部分布在东南沿海及四川盆地暖温带及亚热带平原和盆地区,这是中国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也是人口密度、土地资源利用程度最高的地区。

我国国土面积虽大,但适合人类生存的五、六、七级的土地资源面积仅占了我国土地资源面积的29.48%,即不足三分之一;三分之一的土地资源面积养活了我国80%以上的人口。

我国人口众多,而易于人类生存的高等级的生态环境下的土地资源面积占了不足三分之一的中国国土面积,故我们应该科学利用和保护好这部分土地资源,更应保护好这部分土地资源上的耕地,因为这是我国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

 

每一个环境污染的实例,可以说都是大自然对人类敲响的一声警钟。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为了维护人类自身和子孙后代的健康,必须积极防治环境污染。

如果不保护环境,人类将面临着灭亡.

我国防治环境污染的对策

为了防治环境污染,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

1983年,我国政府宣布把环境保护列为一项基本国策,提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战略方针。

1994年,我国政府制定了今后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行动指南——《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而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在防治环境污染方面做了许多方面的工作,诸如:

成立环境保护部;颁布实施政策法规;制定科技标准;控制、治理污染;保护自然生态;进行环境评价;开展宣传教育;发展国际合作;进行环境监察等等。

政府有关部门在防治环境污染方面也做了许多方面的工作,象财政部、化工部、国家海洋局、国务院办公厅、最高人民法院、环境保护部等部门都颁发过相关法规和规章。

例如:

2006年6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391次会议通过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有关环境污染犯罪行为,规定了“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或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处罚。

再如:

2008年2月6日国家环境保护部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副省级城市环境保护局,计划单列市环境保护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解放军环境保护局颁发了: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加强防范应对雨雪冰冻灾害次生环境污染事故的紧急通知》;2008年5月13日环境保护部向各有关地区省环境保护(厅)局颁发了:

《关于防范和应对地震灾害次生环境污染事件的通知》。

为了做好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我们每一个公民必须努力增强环境意识:

一方面要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往往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另一方面要把这种认识转变为自己的实际行动,以“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态度积极参加各项环境保护活动,自觉培养保护环境的道德风尚。

防治环境污染的措施很多,其中与生物科学密切相关的有利用生物净化来消除环境污染和发展绿色食品等。

生物净化

生物净化是指生物体通过吸收、分解和转化作用,使生态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降低或消失的过程。

在生物净化中,绿色植物和微生物起着重要的作用。

绿色植物的净化作用

 

当地球母亲带着生态的重负与创伤告别二十世纪,她的儿女们将迎来新世纪的第一个地球日。

地球日,是人类对地球母亲的忏悔日。

让我们想一想,人类过度地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已经给地球造成了怎样的灾难;让我们想一想,我们每个人在这样的灾难中负有怎样不可推卸的责任。

当脆弱的生态难以维系,人类的消费将如何持续;当地球患了绝症,人类又能生存多久?

地球日,也是人类自身的拯救日。

人类既是环境灾难的制造者,也是环境灾难的受害者,更是环境灾难的治理者。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选择绿色的生活方式来参与环保:

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垃圾分类,循环回收;救助物种,保护自然。

绿色生活是新世纪的信息,它引导着企业界去发展绿色技术和清洁生产;绿色生活是新世纪的要求,它鼓励政治家去承担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绿色生活是新世纪的时尚,它体现着一个人的文明与素养,也标志着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

中国,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承受着历史上最多的人口和最大的发展压力。

爱国的人们,让我们首先爱护这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让我们从一点一滴的环保行为做起。

谁说你不能拯救地球!

绿色植物的净化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绿色植物能够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吸收大气中的有害气体。

例如,1hm2(公顷)柳杉林每个月可以吸收60kg的二氧化硫。

第二,绿色植物可以阻滞和吸附大气中的粉尘和放射性污染物。

例如,1hm2山毛榉林一年中阻滞和吸附的粉尘达68t;又如,在有放射性污染的厂矿周围,种植一定宽度的林木,可以减轻放射性污染物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第三,许多绿色植物如悬铃木、橙、圆柏等,能够分泌抗生素,杀灭空气中的病原菌。

因此,森林和公园空气中病原菌的数量比闹市区明显减少。

总之,绿色植物具有多方面净化大气的作用,特别是森林,净化作用更加明显,是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屏障。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地形复杂的国家,发展林业有着比较优越的条件,我国古代许多地方都覆盖着茂密的森林。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如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使我国的森林越来越少。

近几十年来,我国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是,目前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仍然很低,按人均计算,我国是世界上森林最少的国家之一。

因此,我们每一个公民,都应该从我做起,爱护周围的一草一木,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努力提高我国的森林覆盖率。

自1978年起,我国先后确立了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永续利用为主要目标的十大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工程。

这十大林业工程是:

三北(东北西部、华北北部、西北地区)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全国防沙治沙工程;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辽河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和黄河中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共规划造林1.2亿公顷。

十大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工程的实施,使我国相当大一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开始逐步得到改善。

微生物的净化作用

污染物中往往含有大量的有机物。

土壤和水体中有大量的细菌和真菌,这些微生物能够将许多有机污染物逐渐分解成无机物,从而起到生物净化作用。

自然界中不同的有机污染物,被微生物分解的情况不同:

有些有机污染物比较容易分解,如人畜粪尿等;有些有机污染物比较难分解,如纤维素、农药等;有些有机污染物则不能被微生物分解,如塑料、尼龙。

农药的化学性质一般比较稳定,能够在土壤中残留较长的时间。

农药能不能被土壤微生物分解呢?

对此,科学家们进行了实验。

他们选取几种有代表性的土壤,将土壤混合均匀,并等量地分装在一些相同的容器中。

容器分成两组:

一组进行高压灭菌;另一组作为对照不灭菌。

接着,分别向两组容器内的土壤上喷施等量的“敌草隆”①,然后把两组容器放入温箱中培养。

六周以后,检测两组容器中“敌草隆”消失的情况,发现经灭菌处理过的土壤中“敌草隆”只被分解了10%,而对照组土壤中的“敌草隆”则被分解了近50%。

科学家们通过多种实验得出结论,土壤中农药的消失,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利用微生物净化污水污水处理厂对污水进行处理时,一方面利用过滤、沉淀等方法,除去工业污水②和生活污水中个体比较大的固体污染物;另一方面利用污水中的多种需氧微生物,把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以及含氮的和含磷的无机盐等,使污水得到净化(如图)。

污水经过净化处理以后,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就可以用于农田灌溉和工厂的冷却用水。

绿色食品绿色食品是指按照特定的生产方式生产,经过专门机构认定和许可后,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营养食品。

由于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事物通常都冠有“绿色”二字,为了突出这类食品产自良好的生态环境,人们将这类食品叫做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的开发包括产地的选择,以及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和储运等一系列环节。

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标准和要求,以便防止和减少污染。

例如,农田的大气、土壤、水质都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生态环境标准;包装时不能对食品造成污染,食品要密封。

绿色食品标志由上方的太阳、下方的叶片和中心的蓓蕾组成,象征和谐的生态系统。

整个标志为正圆形,寓意为保护,绿色食品分为A级和AA级两类,这两类的主要区别是:

A级绿色食品在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有机化学合成物质;AA级绿色食品在生产过程中不允许使用任何有机化学合成物质。

1999年,我国生产出七百多种绿色食品,有些已经进入国际市场,并且使一百多万公顷的农田受到了良好的保护。

总之,开发绿色食品,是我国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产物,是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观念改变的产物。

绿色食品的开发,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人民的身体素质,而且能够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

全球十大环境污染事件

1、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30年

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

在这个狭窄的河谷里有炼油厂、金属厂、玻璃厂等许多工厂。

12月1日到5日的几天里,河谷上空出现了很强的逆温层,致使13个大烟囱排出的烟尘无法扩散,大量有害气体积累在近地大气层,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

一周内有60多人丧生,其中心脏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许多牲畜死亡。

这是本世纪最早记录的公害事件。

2、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43年夏季

美国西海岸的洛杉矶市。

该市250万辆汽车每天燃烧掉1100吨汽油。

汽油燃烧后产生的碳氢化合物等在太阳紫外光线照射下引起化学反应,形成浅蓝色烟雾,使该市大多市民患了眼红、头疼病。

后来人们称这种污染为光化学烟雾。

1955年和1970年洛杉矶又两度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前者有4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后者使全市四分之三的人患病。

3、多诺拉烟雾事件1948年

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城有许多大型炼铁厂、炼锌厂和硫酸厂。

1948年10月26日清晨,大雾弥漫,受反气旋和逆温控制,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扩散不出去,全城14000人中有6000人眼痛、喉咙痛、头痛胸闷、呕吐、腹泻。

17人死亡。

4、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

自1952年以来,伦敦发生过12次大的烟雾事件,祸首是燃煤排放的粉尘和二氧化硫。

烟雾逼迫所有飞机停飞,汽车白天开灯行驶,行人走路都困难,烟雾事件使呼吸疾病患者猛增。

1952年12月那一次,5天内有4000多人死亡,两个月内又有8000多人死去。

5、水俣病事件19531956年

日本熊本县水俣镇一家氮肥公司排放的废水中含有汞,这些废水排入海湾后经过某些生物的转化,形成甲基汞。

这些汞在海水、底泥和鱼类中富集,又经过食物链使人中毒。

当时,最先发病的是爱吃鱼的猫。

中毒后的猫发疯痉挛,纷纷跳海自杀。

没有几年,水俣地区连猫的踪影都不见了。

1956年,出现了与猫的症状相似的病人。

因为开始病因不清,所以用当地地名命名。

1991年,日本环境厅公布的中毒病人仍有2248人,其中1004人死亡。

6、骨痛病事件19551972年

镉是人体不需要的元素。

日本富山县的一些铅锌矿在采矿和冶炼中排放废水,废水在河流中积累了重金属“镉”。

人长期饮用这样的河水,食用浇灌含镉河水生产的稻谷,就会得“骨痛病”。

病人骨骼严重畸形、剧痛,身长缩短,骨脆易折。

7、日本米糠油事件1968年

先是几十万只鸡吃了有毒饲料后死亡。

人们没深究毒的来源,继而在北九州一带有13000多人受害。

这些鸡和人都是吃了含有多氯联苯的米糠油而遭难的。

病人开始眼皮发肿,手掌出汗,全身起红疙瘩,接着肝功能下降,全身肌肉疼痛,咳嗽不止。

这次事件曾使整个西日本陷入恐慌中。

8、印度博帕尔事件1984年

12月3日,美国联合碳化公司在印度博帕尔市的农药厂因管理混乱,操作不当,致使地下储罐内剧毒的甲基异氰酸脂因压力升高而爆炸外泄。

45吨毒气形成一股浓密的烟雾,以每小时5000米的速度袭击了博帕尔市区。

死亡近两万人,受害20多万人,5万人失明,孕妇流产或产下死婴,受害面积40平方公里,数千头牲畜被毒死。

9、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1986年4月26日

位于乌克兰基辅市郊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由于管理不善和操作失误,4号反应堆爆炸起火,致使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

西欧各国及世界大部分地区都测到了核电站泄漏出的放射性物质。

31人死亡,237人受到严重放射性伤害。

而且在20年内,还将有3万人可能因此患上癌症。

基辅市和基辅州的中小学生全被疏散到海滨,核电站周围的庄稼全被掩埋,少收2000万吨粮食,距电站7公里内的树木全部死亡,此后半个世纪内,10公里内不能耕作放牧,100公里内不能生产牛奶……这次核污染飘尘给邻国也带来严重灾难。

这是世界上最严重的一次核污染。

10、剧毒物污染莱茵河事件1986年11月1日

瑞士巴塞尔市桑多兹化工厂仓库失火,近30吨剧毒的硫化物、磷化物与含有水银的化工产品随灭火剂和水流入莱茵河。

顺流而下150公里内,60多万条鱼被毒死,500公里以内河岸两侧的井水不能饮用,靠近河边的自来水厂关闭,啤酒厂停产。

有毒物沉积在河底,将使莱茵河因此而“死亡”20年。

可见,污染已经引起了很大的损害。

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阐述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既需要制定相关

的政策、法规,同时还需要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认识。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既是企业发展的需

要,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环境污染

工业革命以前,人类数千年主要是农业生产,手工业很少。

原始的手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很小,而在农业生

产中主要是靠天吃饭,使用农家肥,不使用农药、化肥,因而对环境没有什么影响,或者说对环境的影响能被

环境的自我净化作用消除掉。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在国民生产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机器、能源大量使用,

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在工业生产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产生了大量废液、废

气、废渣;在农作物产量巨增的同时,引起了农作物含农药残留量高、土壤土质恶化、益虫灭绝等问题。

这些都

使生态平衡受到破坏,产生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自93世纪五六十年代起,西方国家相继出现了伦敦烟雾、洛杉机光化学烟雾、水俣病、骨痛病等一系列

公害事件。

我国近93年来环境也逐渐恶化,9333年中国七大重点流域地表水有机污染普遍,各流域干流有

67?

7@的断面为!

类水质,92?

;@的断面为"类水质,;?

>@的断面属#类水质,2

4@的断面属劣#类水

质。

各大流域片的主要污染均集中在城市河段。

监测的96A个城市中B降水C.值范围在A?

23D7?

73之间B

267个城市出现过酸雨B占;2?

4@B其中>9个城市年均C.值小于6?

;B占<;?

9@E2F。

一些污染严重的乡镇,

癌症发病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数倍甚至23倍。

环境的恶化既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和健康,也制约了工农业

的进一步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势必会造成愈加严重的环境污染,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受到限制。

#$%&年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发布了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即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这个定义明确了两个基本观点,一是当代人要

发展,满足其日益提高的物质、精神生活的需求,二是当代人的发展要有限度,它不应危及后代人的发展。

样才能使人类的发展得以延续。

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成为全球的发展战略。

!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人类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依赖于其生存的环境。

恶劣的

环境条件必然会对经济和社会造成影响,制约发展,而和谐的环境会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环境与社会的

统一会使社会有秩序、有步骤地良性发展。

在人类生产、生活中要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处

理好经济增长与综合效益(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的关系,不能单纯地考虑经济效益,违背经济规律和自然规

律,把经济搞上去,但把环境污染了,资源破环了,这样无异于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势必影响今后的发展。

境保护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限制人们对资源的无限度不合理使用和对环境造成污染,限制那些高投入、高

能耗、效益差、污染重的产品的生产,从人类发展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发展那些低投入、低能耗、效益

高、污染轻的产品,更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使经济稳定、持续地良性增长。

经济和社会的健康

发展,可以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从而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保护和创造出更适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环境,

使人类社会得以持续发展。

可以说,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手段,可持续发展是环境保护的目的,我

们应该在发展中保护环境,通过环境保护使得人类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下去。

"制定政策,改善技术设备,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要通过具体的政策和技术来实施,要根据现实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计

划。

#$&’年!

月,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得哥尔摩召开,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宣

言》指出:

“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

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

联合国于#$$’年!

月召开了“环境与发展”的全世界首脑会议,通过了《里约

宣言》和《’#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与会各国一致承诺把走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作为未来长期的、

共同的发展战略。

世界各国都相继制订了各种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

我国也陆续批准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十

大对策》、《中国’#世纪议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

法》(修订后的《刑法》增加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内容。

迄今为止,我国共颁布了!

部环境保护法律,#)

部资源法律和"*项环境保护法规,制定了*’&项国家环境标准+’,。

这些环境法律、法规、政策的制订和实施,

对促进污染防治,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为了实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人类发明创造了各种技术、设备、产品,采取了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如:

以纸代塑消灭白色污染,使用无铅汽油、无氯氟化碳气溶胶制造品(发用摩丝、定型发胶)、水性漆料、无汞

镉铅电池,使用无磷洗涤剂,用氨或其它制冷剂代替氟里昂,用水为溶剂的油墨代替化学试剂的油墨,用干法

胶片冲洗系统代替湿法系统。

产品包装在使用后回收和重复使用,废物回收加工后循环使用,大力发展清洁

生产,将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贯穿于整个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消费使用过程。

节能、节水、节原材料,选用少废

或无废的新工艺、新技术,使产品设计、制造更加合理,改善、提高、开发和利用污水废水处理、防尘、除尘、噪

声控制、垃圾焚烧、机动车消声和尾气净化等环境治理技术与设备。

这些技术、设备、产品的推广,使得环境保

护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为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各国加强了对环境保护的宣传与讨论,每逢“世界环境

日”、“世界卫生日”、“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世界各地都举行各种集会,演讲,宣传环境知识。

日本的幼儿

园、中小学、社会团体、企业均有自成体系的环境教育教材、课程及详细的教学大纲,制定了教学目标。

美国有

严密的环保法,严格执法。

我国各级单位也有相应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宣传及实施工作,#$$%年开始的

《中华环保世纪行》活动,得到了各个方面的支持与关注,新闻单位积极参与配合,广大群众热烈欢迎。

人们逐

渐认识到,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繁衍都是各种环境资源对之不断提供物质及能量的结果,空气、土地、森林、绿

地、山川、湖泊,海洋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们对环境的开发利用应该是有限度的,不应对环境产生危

害。

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推动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当今,人们在选择商品的同时,越来越多地考虑商品的生产和消费是否有利于健康和环境。

随着绿色食

品的兴起,绿色浪潮席卷世界,绿色电视、绿色冰箱等各种绿色产品相继推出,绿色产品数量大幅度增长,其

原因就是消费者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加强。

据联合国统计署的数字,#$$$年全球绿色消费总量达%&&&亿美

元,有’&(的荷兰人、$&(的德国人、’$(的美国人在购物时首先考虑消费品的环境标准;’)(的瑞典人愿

为环境清洁支付较高的价格;’&(的加拿大人愿意多付出#&(的钱购买对环境有益的产品;**(的日本人

只挑选购买有环境标志的产品+%,。

世界各国的商品包装上“绿色食品”、“可回收利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