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十二五卫生事业.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10643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45.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十二五卫生事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贵州省十二五卫生事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贵州省十二五卫生事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贵州省十二五卫生事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贵州省十二五卫生事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州省十二五卫生事业.docx

《贵州省十二五卫生事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十二五卫生事业.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贵州省十二五卫生事业.docx

贵州省十二五卫生事业

 

贵州省“十二五”卫生事业

发展专项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贵州省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卫生事业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

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十二五”期间,实施“十大民生工程”,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重点推进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工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不断提高城乡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要求,对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为城乡居民提供健康保障具有重大意义。

依据《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卫生部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共同推进贵州卫生事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协议》,特制定本专项规划。

 

第一章“十一五”时期贵州卫生事业发展状况

“十一五”是我省卫生事业快速发展时期,全省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建设上了新台阶。

城乡公共卫生投入大幅度增长,医疗卫生机构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服务质量明显提高。

第一节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卫生资源总量快速增长,卫生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十一五”期间,我省实施卫生建设项目14548项,总投资72余亿元,是建国以来我省卫生医疗事业投资最多的时期。

到2010年底,全省卫生机构(不含卫生室)房屋建筑面积达到709万平方米,全省卫生机构万元以上设备台数达到32197台件。

培养引进留住硕士研究生364人,博士研究生近100人。

继续医学教育覆盖率达90%,继续医学教育对象获得学分达标率达88.5%。

累计培训乡镇卫生院骨干7000人次,乡镇卫生院主检医师4000余人次,村卫生室人员近10万人次。

培训执业医生及社区护士1938名。

开展医务人员艾滋病预防培训8万余人次,医院内感染预防控制培训2万余人次,采供血机构人员培训1万余人次,各专业及岗位医院质量管理培训1.5万余人次。

积极开展乡村中医学历、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骨干培训、高层次中医药人员培训、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性培训,覆盖全省88个县(市、区),2万余名基层医疗和中医药人员素质得到不同程度提高。

(二)全省城乡疾病预防控制取得新的进步

2010年与2005年相比,甲乙类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从320/10万下降到226.62/10万,降低了24个百分点。

伤寒、狂犬病、麻疹、乙脑、疟疾、流脑等发病率下降,全省以县(区)为单位,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的覆盖率达到100%。

艾滋病管理和治疗进一步加强。

全省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从13个试点增加到目前的58个,覆盖9个市(地、州)47个县(市、区)。

专栏1“十一五”卫生规划主要指标实现情况

指标

2005年

“十一五”

规划目标

2010年

规划完成

情况(%)

2010年比2005年

上升(%)

一、约束性指标

--

--

--

--

1.人均期望寿命(岁)

68

69

69

100

1.47

2.婴儿死亡率(‰)

30.05

25

11.86

-52.56

-60.53

3.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32.7

26

14.99

-42.35

-54.16

4.孕产妇死亡率(/10万)

109.95

82

35.4

-56.83

-67.8

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31.9

80

96.3

120

200

二、预期指标

--

--

1.甲乙类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10万)

320

300

226.62

-24.46

-29.18

2.计划免疫五苗接种率(%)

85

90

90

100

5.88

3.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48

60

58

-3.33

20.83

4.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21.24

45

37.29

-17.13

75.56

5.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人)

2.05

2.58

2.95

114

43.9

6.每千人口执业医师(人)

0.91

1.48

1.21

-18.24

32.97

7.每千人口注册护士(人)

0.52

0.65

1.04

160

100

8.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

32.7

60

88.07

146

169.32

9.第二轮初级卫生保健合格率(%)

11.36

97

100

103

780.28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较大提高,信息化管理保障能力明显提高

“十一五”期间,贵阳市、黔西南州、遵义市、毕节地区正式成立了卫生应急办公室,其他州、地和县(市、区、特区)明确了卫生应急管理人员。

组建了贵州省首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55名专家),1个省级卫生应急专家库(322名专家),地区级专家库(400人)。

卫生监督体系基本形成。

基层卫生监督组织体系逐步健全完善,全省88个县,已有73个建立了卫生监督基层网络。

全省医疗卫生和采供血机构卫生监督覆盖率达100%,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卫生监督覆盖率达98%,公共卫生场所的卫生监督覆盖率达90%。

有力有效地处置了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建立起覆盖省、地、县、乡、村五级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新农合管理信息系统,基本完成全省卫生信息化平台数据处理中心、卫生资源数据库及药品集中采购平台、出院病人病案管理平台建设,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继续医学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及远程医学教育在全省医疗卫生机构得到广泛运用。

专栏2“十一五”时期医疗卫生建成项目

对县级医院改扩建项目101项(次),同时,也对25个县级中医院、6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43个乡镇卫生院、26个县妇幼保健机构、9个重点中医院、8个市(州、地)传染病院、8所中心血站进行了改扩建;改善了79个县医院急诊科、检验科、感染性疾病科基本的诊疗设备;为1382个乡镇卫生院、25个县中医院、36个县妇幼保健机构、21所中心血库购置设备;完成了14085所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93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任务。

建成贵州省紧急救援指挥中心,市(州、地)紧急救援中心9所。

启动了省、地、县三级中医院的31个重点专科建设。

建立了59个县级中医院,20%的村卫生室和5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14085个村卫生室配置了中、西药柜,32%的乡镇卫生院设立中医科;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重点研究室建设单位1个、国家三级中医药实验室2个、国家二级中医药实验室10个;完成了10家医院的91个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

(四)医疗保险建设,爱国卫生运动进一步加强

截止2010年底,全省共有参合农民3029万,参合率达96.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达到了人均140元。

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75%、70%。

城镇医疗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障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

“十一五”期间,新增国家卫生城市遵义市,新增2个省级卫生城市:

铜仁市、毕节市,新增岑巩、德江、江口、玉屏、雷山、台江、习水、思南、沿河、松桃等10个省级卫生县城。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从2005年48%提高到2010年的58%;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从21%提高到37%。

第二节存在的问题

虽然“十一五”时期,我省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我省经济总量小,各级政府财力有限,卫生事业历史欠账较多,特别是农村发展仍严重滞后,县乡卫生人才匮乏、卫生资源短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不够合理;公共卫生投入不足,人员素质偏低,公共卫生服务还存在薄弱环节;社区卫生服务配套政策落实不到位,政府举办社区卫生机构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能力较弱,支付水平较低;村医收入低,卫生医疗队伍不稳定;医药卫生体系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不完善;中医药建设仍需要加强;市(州、地)、县(市、区)医院建设水平不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水平落后等,仍是制约我省卫生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第二章“十二五”时期卫生事业面临的发展环境

(一)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机遇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国家将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政策支持及资金投入。

为支持西部省区市发展,卫生部与贵州省人民政府签订《卫生部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共同推进贵州卫生事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合作协议》,加强对我省的支持,为我省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遇。

(二)国家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机遇

“十二五”时期将是国家改善民生、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重要时期,国家将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为我省加快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三)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机遇

“十二五”时期我省大力实施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战略,经济加快发展,全省财政收入、人民群众收入水平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各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能力增强。

群众在对医疗卫生有更多需求的同时,支付能力将有所提高。

 

第三章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抢抓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性机遇,突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大力实施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工程,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适应城乡居民健康需求和承受能力的完善的公共卫生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满足城乡居民生命安全和基本健康保障需求,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与全国同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第二节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促进和谐

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

坚持医药卫生事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以保障人民健康为中心,以保障广大群众健康为中心,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遵循公益性的原则,着力解决城乡居民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努力实现全体人民病有所医,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立足省情,深化改革

从我省的实际出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准确把握医药卫生发展规律和主要矛盾。

坚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与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相适应。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加快建立符合我省实际的基本医药卫生制度。

(三)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促进公平公正。

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有序竞争机制的形成,提高医疗卫生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

(四)统筹城乡,科学发展

坚持统筹兼顾,把完善制度体系与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结合起来。

创新体制机制,突出区域卫生规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之间的协调,合理确定区域卫生发展的空间布局,促进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协调发展。

第三节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建立健全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和卫生监督三大体系,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专栏3“十二五”时期卫生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

2010年

2015年

2015年比2010年增长(%)

属性

一、约束性指标

1.人均期望寿命(岁)

69

73

4(岁)

约束性

2.婴儿死亡率(‰)

11.86

10.6

-1.2

约束性

3.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14.99

14

-6.6

约束性

4.孕产妇死亡率(/10万)

35.4

32

-9.6

约束性

5.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90

93

【3】

约束性

二、预期指标

1.甲乙类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10万)

226.62

290

28.0

预期性

2.计划免疫五苗接种率(%)

90

90

0

预期性

3.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37.29

40

7.3

预期性

4.每千人口床位(张)

2.73

3.31

31.8

预期性

5.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人)

2.95

4.5

52.5

预期性

6.每千人口执业医师(人)

1.21

1.5

24.0

预期性

指标

2010年

2015年

2015年比2010年增长(%)

属性

7.每千人口执业护士(人)

1.04

1.4

34.6

预期性

8.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

88.07

95

7.9

预期性

9.第二轮初级卫生保健合格率(%)

100

100

0

预期性

注:

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内为五年累计数。

“十二五”期间,城乡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突破。

城乡间、不同人群间享有卫生服务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

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

区域卫生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卫生整体综合服务能力明显改善和提高。

到2015年,力争卫生事业规划建设项目总投资达到230亿元。

 

第四章卫生事业发展的重点和主要任务

第一节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快健全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向农村倾斜,解决农村卫生滞后的状况,进一步加强城乡基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医药卫生人员配置,逐步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完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十二五”时期,每年全省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低于25元。

完成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医院房屋设备和人才配套建设,不断提高村医报酬,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

(一)大力加强农村卫生服务工作,满足农村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

发挥县级医院的龙头作用,用3~4年时间建成更加完善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不断增强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

完善农村卫生管理机制,深化县乡医疗卫生机构改革,提高效率和服务水平,充分发挥现有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的作用。

鼓励支持城市医疗机构和人员采取多种方式到农村办医或向下延伸服务,建立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社会化农村卫生服务网络。

进一步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

根据全省部分小村并大村后,地域扩大,人口增加,一所村卫生室难以很好履行职责的情况,适当增加1~2所卫生室和相应的村医。

使每个行政村的村卫生室发挥作用,提高服务质量。

到2015年力争完成县级医疗机构、预防保健机构、卫生监督机构改造和配置。

(二)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加快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服务水平

建立健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快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完善服务功能,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一般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初级诊疗服务、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及残疾人康复服务。

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拓展服务领域,提供上门服务和个人康复保健服务等,个性化、多样化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突出政府主导,到2015年,政府举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70%,力争全省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范围。

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机构与医院双向转诊机制,全面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第二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一)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加速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

进一步强化疾控机构实验室配套建设和技术装备配置,配齐必需的设施设备。

依照国家疾控机构标准要求,加强对业务用房改扩建,建立健全人员、设备配备标准和工作规范,明确工作职责,合理调整人员结构,建立规范化的考核评估机制。

专栏4“十二五”时期医疗卫生事业建设

孕产妇保健工程。

到2015年,力争全省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5%以上;孕产妇死亡率下降9.6%,孕产妇死亡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孕产妇保健覆盖率城市达到80%、农村达75%。

幼儿保健工程。

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在2010年基础上下降1.2%和6.6%,婴儿死亡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儿童系统管理率城市达到80%、农村达70%。

全省儿童保健覆盖率在城市达到85%以上,农村达到70%以上。

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城市达到95%以上,农村达到90%以上。

新生儿疾病筛查率达到50%。

卫生应急管理建设工程。

到2015年,力争市(州、地)、县(市、区)卫生应急管理编制、人员到位;完成省、市(州、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平台和相关制度建设,省级达标率100%,市(州、地)达标率75%。

完成1个省级卫生应急培训基地、1个省级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

应急实验室质量控制体系建设。

初步建立应急实验室质量控制体系,省、市(州、地)、县(市、区)初建率分别达到100%、85%、75%。

进一步建立健全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目录,形成覆盖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卫生应急物资保障和储备系统。

城镇社区卫生建设工程。

按每3~5万城市居民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社区建立一个卫生服务站。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用房面积达到1400平方米,卫生服务站达到200平方米以上。

合理配备社区卫生服务骨干人员,按照每1万名服务人口配备1—2名执业医生、每5000服务人口配备1名预防、保健人员。

农村卫生建设工程。

到2015年全省力争100%县医院达到二级甲等、40%乡镇卫生院达到一级甲等、70%村卫生室达到甲等水平。

(二)加强医疗救治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医疗服务和救治能力

进一步加强医疗救治体系建设。

在二级以上医院切实加强医院传染病疫情的管理,加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健全急救网络,规范院前急救管理,进一步规范院前急救网络的工作程序。

加强医院急诊科建设,提高医疗救治能力和水平。

进一步加强血站管理,加强血站实验室建设。

建设4个核酸检测实验室,以适应不断发展的血液安全需要。

(三)进一步健全卫生应急体系,提高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处置能力

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

完善重大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进一步完善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三级指挥协调机制。

加强对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重大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事件的应急准备、事件处置和事后评估,积极做好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的医疗卫生应急处置与救援工作,事件处置及时率达到100%。

城市卫生应急知识宣传教育覆盖率达到80%,农村达到60%。

(四)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妇幼保健体系,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

以加强县、乡两级产、儿科建设为重点,推进全省妇幼卫生保健体系建设。

落实国家妇幼卫生工作方针,按照《妇幼保健机构管理办法》的要求,加强省、市(州、地)、县(市、区)三级妇幼保健机构在用房、仪器设备、技术装备、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加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兼职妇幼卫生专干配备。

加强省、市(州、地)、县(市、区)、乡(镇)、村五级危重孕产妇转诊与急救网络建设。

加快建立城乡妇幼卫生保健健康档案,强化孕产妇、儿童健康监测和管理,建立出生缺陷监测网络。

积极推进省部共建,争取卫生部对我省妇幼保健项目支持,到积极开展出生缺陷防治,做好产前筛查、产前诊断和新生儿疾病筛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第三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整合现有医疗资源,

推进区域卫生资源合理配置

加强对全省卫生资源增量的宏观调控,重点加强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进一步加强卫生资源存量、增量结构优化和空间合理布局。

力争“十二五”期间我省主要卫生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一)机构建设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卫生服务网络架构,提高卫生服务的综合能力和服务质量。

均衡城乡布局建设医疗机构,确保医疗卫生服务的空间可及性。

要根据我省城乡发展规划,认真做好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网点规划,“十二五”期间,全省9个市(州、地),要按照城市发展规划,加强所在地大中城市发展要求,适度超前规划发展相应的医疗卫生机构。

(二)人力配置

重点增加卫生技术人员、全科医师、护理人员、现场流行病学专业人员和防保医师、心理治疗医师、精神病专科医师等专业人才。

(三)设备配备

严格按有关规定,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服务人群、完成业务量、设备市场价格及预期社会经济效益等情况,配置城市、农村地位相适应的实用,力争城市龙头医院关键技术和设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进一步提高乡镇卫生院医用设备使用效益,努力探索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和医疗机构间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检查结果互认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减轻患者负担。

专栏5“十二五”时期医疗卫生机构建设

省级医疗机构建设工程。

到2015年,完成贵州省人民医院、贵州省人民医院金阳分院、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金阳分院、贵州省第二人民医院、贵州省第二人民医院金阳分院、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新浦分院、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金阳分院、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金阳分院项目建设。

市(州、地)重点医疗机构建设工程。

到2015年,完成贵阳市妇幼保健医院、贵阳市口腔医院、贵阳市妇幼保健医院金阳分院、六盘水市人民医院、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安顺市人民医院、毕节地区医院、铜仁地区铜仁医院、黔南州人民医院、黔东南州人民医院、黔西南州人民医院、贵阳市中医院、黔南州中医院、六盘水市中医院等项目。

县级重点卫生医疗机构建设工程。

改扩建16所县级综合医院;新建10所县级中医医院;改扩建52所县级中医医院,力争40万人口以上的县(市、区)举办一所二级综合医院;新建10所县级妇幼保健站,改扩建30所县级妇幼保健站。

乡镇重点卫生院建设工程。

改扩建5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改扩建1095所乡镇卫生院(达标建设);建设乡镇卫生院生活周转住房12553套。

城乡社区重点建设工程。

新建47所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3483所村卫生室。

精神卫生机构建设重点工程。

改扩建20所精神卫生医院(专科)。

医疗卫生机构设备购置。

省市级14所医院配置设备;县级84所医院配置大型设备。

儿童专科医院建设工程。

到2015年,完成贵州省儿童专科医院、贵阳市儿童医院、六盘水市妇女儿童医院、遵义市儿童医院、安顺市儿童医院、毕节地区儿童医院、铜仁地区儿童专科医院、黔南州儿童专科医院、黔东南州儿童专科医院、黔西南州妇产儿童医院项目。

其他卫生建设工程。

新建贵州省血液中心金阳分中心;贵阳市康复疗养基地;贵阳市医学科学研究所。

病床设置。

2015年,每千人拥有床位3.31张,新增2.5万张,全省医院床位数达到13.3万张。

(四)用地标准

从我省实际出发,对医疗卫生设施的空间布局和用地标准实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集约利用、统筹兼顾的建设原则。

充分利用现有医疗用地资源,做好新增机构的用地安排,并将医疗卫生设施用地纳入近期建设年度实施计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

第四节进一步加强重大疾病的控制,确保城乡居民健康

(一)重点传染病防治

加强鼠疫、霍乱、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乙肝、甲肝、麻疹、流脑、乙脑炎、伤寒、疟疾、艾滋病、结核病、狂犬病、麻风病、新生儿破伤风,不明原因疾病等重大急性传染病的预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