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下册第五单元综合练习卷.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09266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政治下册第五单元综合练习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二政治下册第五单元综合练习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二政治下册第五单元综合练习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二政治下册第五单元综合练习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二政治下册第五单元综合练习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政治下册第五单元综合练习卷.docx

《高二政治下册第五单元综合练习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政治下册第五单元综合练习卷.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政治下册第五单元综合练习卷.docx

高二政治下册第五单元综合练习卷

第五单元综合练习卷

第Ⅰ卷(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眼见不一定为实”这主要是因为()

A.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B.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

C.经验有直接的和间接的

D.本质是眼睛看不见的东西

答案:

B

2.假象是()

A.主观的产物B.错误的现象

C.客观的反映D.本质的表现

答案:

D

3.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科学研究都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这样,可以节省实验费用,降低实验风险,达到实验效果。

从认识论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

A.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B.有些认识可以不通过实践即可获得

C.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

D.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答案:

C

4.1990年10月,被誉为生命“登月计划”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主要有美、日、德、法、英等国家的科学家共同参与。

1999年9月,中国获准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

2000年4月底,中国科学家完成1%人类基因组的工作框架图。

2000年6月26日,人类基因组的工作草图绘制完毕并向世界公布。

2001年2月12日再次宣布,又绘制出了更加准确、清晰、完整的人类基因图谱,人类基因的一些细节被提示出来。

2001年9月1日,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核心人物、国际权威专家兰德博士透露:

整个人类基因组的最后完成图目前已绘制过半,人类离揭开自身遗传密码和生命奥秘的揭底又迈进了一大步。

人类基因图谱的公布表明()

A.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B.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人可以认识、利用和改造规律,为人类服务

答案:

B

5.2001年2月12日,中、美、日、德、法、英6国科学家和美国塞莱拉公司联合公布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对三的初步分析结果。

这次公布的人类基因组图谱是在原工作框架图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分类和排列后得到的,它更加准确、清晰、完整。

对它的初步分析表明,人类基因组由31.647亿个碱基对组成,共有3万至3.5万个基因,比线虫仅多1万个,比果蝇多2万个,远少于原先10万个基因的估计。

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对它的初步分析结果的公布表明()

A.人们的立场不同就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

B.任何估计和预见都没有科学性

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更可靠

D.认识有待于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答案:

D

6.水的流动规律在不同条件下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或者“洪水无情”,或者“细水润田”。

目前,我国兴建的三峡工程,拦河大坝全长1983米,坝顶高程185米,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768万千瓦。

它对于防洪、发电、航运、灌溉等所起的作用是极为有利的。

这说明()

A.人们可以认识和改变规律

B.人们发挥自觉能动性,就可以改变水流动的规律,变害为利

C.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利用规律创造有利条件,为人类服务

D.改变条件和规律,就可以限制水流的破坏作用

答案:

C

7.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上,下列看法既唯物又辩证的是()

A.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B.感性认识具体、直接,理性认识抽象、间接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并反作用于感性认识

D.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答案:

D

8.“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认识的()

A.根本目的B.根本途径

C.第二次飞跃D.根本任务

答案:

D

9.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这一工作方法的理论依据是()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B.自然规律是客观的,要以科学态度尊重它,认识上的规律是主观的,要发挥革命精神

把握它

C.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D.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

答案:

C

10.从实践到认识与从认识到实践相比较,从某种意义上说()

A.前者更重要,因为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

B.前者更重要,因为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C.后者更重要,因为它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D.后者更重要,因为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

答案:

D

11.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农民的旧观念受到冲击,现正被商品经济的观念所代替。

这一事例说明的哲理是()

A.人的认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自己头脑里自生的,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B.认识是客观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认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C.实践是不断发展的,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D.客观物质对象只有在作为人的改造对象的时候才成为人的认识对象

答案:

C

12.“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这一名言给我们的启示是()

A.科学理论对于人们的认识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B.认识依赖于实践

C.认识是为改造世界的实践服务的

D.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看世界的本质

答案:

C

13.丹麦天文学家第谷为了研究行星运动的规律,坚持连续20年观察和积累了大量的天文数据资料,但他并没有发现行星运动的规律。

后来,开普勒刻苦、认真、仔细地研究了第谷留下的极其丰富的观测资料,终于发现了太阳系行星运动的三条规律。

开普勒最终提出行星运动规律这一事实说明,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A.要占有丰富的感性材料

B.检验所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可靠

C.不仅要占有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还要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艰苦的加工制作

D.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答案:

C

14.“我们只能在一定的时代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只有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这句话说明了()

A.时代条件是认识的前提

B.时代条件是认识的基础

C.时代条件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时代条件限制了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答案:

D

15.我国古代有则寓言: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

“此其父善游,子必善游。

”从思维形式看,这个结论的错误在于()

A.判断前后相互矛盾

B.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前后不一致

C.推理的前提不正确

D.不符合推理的规则

答案:

C

2020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坐我国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成功进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据此回答16~19题。

16.人类能把载人飞船送上太空,说明()

A.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

B.规律是可以改变的

C.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具有的精神状态是无穷的

D.客观规律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

答案:

A

17.决定人类能否成功地把载人飞船送上太空的因素是()

A.是否认识到规律是客观的

B.是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C.是否尊重客观规律

D.是否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答案:

D

18.材料中成就的取得,是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一方面顽强拼搏,锐意进取;另一方面不断吸取国际航天经验的结果。

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B.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越来越具有创造性

C.航天工作者们发挥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

D.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答案:

D

19.“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从哲学上看,这是()

A.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的结果

B.认识深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C.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

D.自觉能动性发挥的必然结果

答案:

B

弯与直

读漫画《弯与直》,据此回答20~21题。

20.青蛙与飞鸟的判断启示我们()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C.认识受具体时空的限制

D.认识受主体价值取向的制约

答案:

C

21.这幅漫画同时也告诉我们()

A.任何现象都有因果关系

B.感性认识都是不可靠的

C.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D.应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答案:

D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据此回答22~23题。

22.上述材料主要表明()

A.从认识过程的顺序看,理解在前,感觉在后

B.从认识的程度看,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要深刻得多

C.从认识的作用看,只有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才能对实践起重大的指导作用

D.从认识的动机看,理解是为了更深刻地感觉事物

答案:

B

23.“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是因为()

A.本质和现象不是直接合二为一的,而是相互区别的

B.本质和现象不是毫不相干的,而是完全一致的

C.现象是本质和规律的表现,抓住了本质,就抓住了现象的根据

D.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的高级阶段

答案:

C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简答题

24.西部相邻两县条件相似,地多人少,气候干燥,同属贫困县。

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都积极发展特色农业。

A县引进外地专家进行实地考察,根据自然条件状况,决定引种“天鹰”辣椒,丰收后农户自销,但出现了大量积压,县政府通过调查发现,市场上辣椒酱十分畅销,于是及时将这一信息传递给农民,引导农民联合开办加工厂和贸易公司,发展订单农业,短短几年辣椒的种植与加工已成为当地的一个支柱产业和农业增收的主要途径。

B县则引进了南瓜新品种,县政府强令农民种植,但因缺水,南瓜个大丰产但味不美,销路不畅,又缺少深加工技术,许多农户因此亏本,至今未摆脱贫困。

(1)从哲学的角度分析A县成功的原因。

(2)从政治学的角度分析县政府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应扮演的角色。

(3)从经济学的角度结合A县成功的经验,为B县提出合理化建议。

参考答案:

(1)A县在引进新品种时,结合了本地的实际条件,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市场发生变化后,则调整生产策略,做到了从变化的实际出发;A县在引进新品种时,具体分析了本地区的自然特点,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A县政府在决策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做到了遵守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政府在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应切实转变职能,减少行政干预,加强宏观调控,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等职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3)B县应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发挥本地区的比较优势,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的种植技术,实行产业化经营和多元化经营。

25.感性认识是在亲身实践中直接接触客观事物得到的,理性认识则是人借助于抽象思维形成的。

因此,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

参考答案:

(1)感性认识虽然是人们在实践中直接接触客观事物得到的,是对事物的直接反映,但是,它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而一个事物的现象是多方面的,感性认识可能只如实地反映了某一个或几个方面;一个事物的现象又是多变的,感性认识可能只如实地反映了某些片断。

因此,从对事物的整体认识来说,感性认识并不是很正确、很可靠的。

(2)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而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共同的、稳定的东西。

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于抽象思维形成的,它抓住了事物的本质,这就从根本上抓住了可靠的东西,相对于感性认识来说,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

26.培养科学思维方法,要在认识现象时进行分析,认识本质时进行综合。

参考答案:

(1)认识事物的现象进行分析是必要的。

只有进行分析,才可能从整体上进行正确的综合,从而真正地认识事物。

同时,认识事物的现象还要进行综合,这样才能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认识事物的本质进行综合,只有对事物各种要素从内在联系上加以综合,才能正确地认识整个客观对象。

同时,认识事物的本质也离不开分析,否则,就失去了研究整体或过程的基础。

(3)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二者密不可分。

我们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

三、论述题

27.自2001年以来,某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成员分赴全区各地农村,以“吃农家饭、睡农家床、听农家话”的方式,开展“帮农家畜、解农家难、安农家心”的活动,以实际行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农民反映最难的是产业结构调整,大部分农民仍然沿袭传统的种植办法和产品结构,他们就帮助农民改变产品结构和种植办法,使农民收入增长;农民反映最缺的是科技和信息,最盼有人来指导科学种植、信息服务,他们就帮助农民建立图书室,购置农业种养方面的图书,派农业技术人员与农民直接挂钩指导种养,农民最关心干部作风转变问题,在自治区领导带动下,全区各地、市\县三分之一以上的领导干部纷纷下到农村,调查研究,体察民情,实实在在为农民排忧解难,转变了工作作风,深受农民欢迎。

该自治区领导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怎样做到了主观与客观相统一?

参考答案:

(1)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该自治区领导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亲自参加农村实践,真实全面地认识把握农村的所思所盼所需,具体地帮助农民排忧解难,脱贫致富,符合农民的实际需要。

(2)做到主观与客观历史的统一。

该自治区领导帮助农民改变传统的产品结构和种植方法,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3)在实践中既改造客观世界,又改造主观世界。

实践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基础。

该自治区领导深人农村调查研究,既帮助农民排忧解难、脱贫致富,又改变了自己的思想作风,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注:

(2)问若从其他角度回答,只要符合题意,且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28.台湾当局时而呼吁“争取生存空间”“重返联合国”时而主张“一中一台”“两个中国”时而又讲“中华民国在台湾,台湾就是中华民国”。

2000年4月,吕秀莲又提出了台湾与大陆是所谓的“远亲近邻”“两个华人国家”的论调。

2002年1月13日台湾当局领导人公然宣布,将于今年在台湾民众的旅行证件上加注英文“台湾”字样。

2002年8月13日,陈水扁在日本举行的“世界台湾同乡联合会第29届年会”发表讲话,公然声称“台湾跟对岸中国一边一国”,鼓吹要用“公民投票”方式决定“台湾的前途、命运和现状”。

所谓“一边一国”的论调一出笼,立即遭到台湾和海外华侨的强烈谴责。

台湾8月5日的股市,因陈水扁一句话缩水5000亿元新台币。

请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角度评说台湾当局言论的实质。

参考答案:

(1)把握台湾当局言论的实质,就必须透过他们玩弄的那些假象和阴谋,要听其言,观其行,弄清他们的真实目的和动机,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

(2)现象与本质不同,现象是外部特征,多变的、个别的、易逝的东西,而本质则是内在特征,相对稳定的共同的东西。

(3)人们对现象的认识是感性认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理性认识,所以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更可靠。

(4)要获得理性认识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付出艰辛劳动,创造条件,占有大量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并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通过分析和综合,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最终获得理性认识。

即通过分析大量台湾当局的言行材料,我们从中就可以抽象总结得出其言论实质是分裂祖国、分裂民族,制造台湾独立,破坏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

这一本质正是通过他们在国际和岛内的一些言论和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因而抓住事物本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仅是可靠,而且是必要的。

因为如果感性认识不上升为正确的理性认识,是无法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