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08438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6.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东城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北京市东城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北京市东城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北京市东城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北京市东城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东城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北京市东城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东城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东城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北京市东城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北京市东城区2016-2017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100分。

考试时长120分钟。

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1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6题。

材料一

2012年和2013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中形成的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

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是劳动年龄人口进入负增长的历史拐点,老年抚养比从2012的20.66%上升到2013年的21.58%。

截止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

据预测,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峰值,超过4亿,届时每3人中就会有一个老年人。

目前,我国空巢和独居老年人近1亿人,60岁以上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约3500万人,要把帮扶困难老年人作为发展老龄事业的重中之重。

根据联合国的规定,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7%时,通常认为这个国家进入老龄化。

全世界老年人口超过2亿的国家只有中国。

预计2033年前后,中国老年人口数将增加到4亿,到2050年左右,老年人口将达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银发潮”将对我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社会蓝皮书:

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未来几十年里,“银发潮”将席卷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将会迅速提高。

2005年,相对每100名适龄工作的成年人,仅有16名中国老年人。

这一老年抚养比到2025年将会翻番到32%,到2050年会再翻一番,达到61%。

到2050年时,将会有4.38亿中国人年龄达到或超过60岁,其中1.08亿人超过80岁,2050年劳动者的负担将增长3倍。

由于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的特征日益凸显。

老年人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

2012年全国约有2300万老年人属于贫困和低收入者。

城镇老年人口的居住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七成以上的城镇老年人口居住的老旧楼房无电梯,高龄、失能和患病老年人出行困难。

2012年农村留守老年人已达5000万人。

高龄、失能和患病老年人的照料护理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老龄人口数居世界首位

B.老龄人口增长迅速

C.“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特征日益显著

D.到2050年,每一个劳动者将负担3个老人

2.根据材料一,为“人口老龄化”下一个定义。

(2分)

材料二

瑞银证券在题为《亚洲结构性问题——老龄化的亚洲》的报告中,将中国列为投资风险最大的国家之一,其中,重度老龄化及其对消费、经济、社会的影响是一个关键的考量因素。

人口老龄化会使养老保险入不敷出,目前我国养老保险空账3.1万亿。

而老龄化与少子化(即0—14岁人口过少)叠加,则意味着巨大的养老风险。

目前,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是3.2个缴费人赡养1个领取者,而若干年后,便会出现职工退休和领取养老金的高峰,赡养比很可能降为2:

1。

从表面上看,人口老龄化能够催生“养老产业”的发展,而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则意味着未来养老服务价格的提升,甚至会出现老人有钱难以买到合适服务的情况。

当前,我国养老产业刚刚兴起,该产业的发展还远远跟不上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

目前尚无力应对我国深度老龄化时代的到来。

人口的老龄化会降低经济的活跃度。

日本就是一个老龄化国家,由于消费和就业率始终上不去,经济一直在低位徘徊,所以通货紧缩的阴霾难以消散。

现在日本的问题是,大量的资金集中在老年人口手中,他们消费欲望十分有限,而年轻群体消费能力又不是很强。

老龄化是日本经济一个难过的坎儿,中国的快速老龄化也会给经济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3.根据材料二,对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增大了对中国的投资风险

B.易导致养老保险入不敷出

C.促进了养老产业的健康发展

D.给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材料三

当前,“银发潮”扑面而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冲击无法回避。

如何解决我国2亿多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中国的“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他们对社区的各类养老服务需求越来越迫切。

然而,目前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比较传统单一,覆盖面不广。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专家认为,为老年人服务是非常细致的工作,不只是简单的送餐、沐浴、理发、洗衣被、居室打扫一类,还包括康复护理、读报陪聊、紧急援助呼叫等。

但目前我国的居家养老服务还只是星星点点,服务能力薄弱。

基层社区工作人员少、任务重,人力、财力都不够,日常工作都忙不过来,别说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了。

至于农村居家养老更是空白。

由于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农村老年人生活照料基本都是依靠自己,或邻里互相照应。

乡村还没有建立针对居家养老的服务组织,农村老年协会也比较少。

此外,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服务也很欠缺。

许多老年人深居简出,很少与社会交往,也缺乏生活兴趣;对儿女情感依赖性强,儿女不在身边,容易产生心理失落。

伴随着身体与心理上的衰老感,特别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一些城市已经开始推行“新型居家养老模式”,在社区建立日间“托老中心”。

老人白天可以到托老中心吃饭、娱乐,晚上回家享受天伦之乐。

这一模式投入少,资源利用率高,覆盖面大,适合中国国情,是中国式的养老服务之路。

我国从2007年开始大力推进居家养老,其中上海市的探索值得关注。

上海市整合社区资源,依托助老服务社、医疗机构、家政公司等社区服务网点,通过上门或日托照料形式,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急、助浴、助行、助医等“六助”服务。

重点聚焦困难群体老人,对他们实行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开展老年人身体状况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为老人提供个性化服务。

4.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解决社区人口老龄化问题举措的一项是(2分)

A.培养基层社区老年服务工作人员

B.在农村推广邻里互相照应的养老方式

C.调查社区老年人身心需求,细化服务工作

D.建立托老中心,推广“新型居家养老模式”

5.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对文中加点字词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入不敷出:

文中指领取养老保险金的人少,缴纳养老保险金的人多。

B.叠加:

一层一层增加,“叠”可以写作“迭”。

C.慰藉:

安慰,“藉”读作“jí”。

D.深居简出:

文中指待在家里,很少出门。

6.阅读下面的文段,请你谈谈孟子对民养问题的主张对解决当前养老问题有哪些启发。

(4分)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

二、本大题共4小题,共10分。

阅读《张衡传》(节选),完成7—10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

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

尝问天下所疾恶者。

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

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

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举孝廉不行不行:

不去(应荐)

B.帝引在帷幄帷幄:

指皇宫

C.衡下车下车:

指官员初到任

D.上书乞骸骨乞骸骨:

请求(皇帝)宽恕

8.下面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一句中“奇”字的用法一致的是(2分)

A.空以身膏草野B.卒廷见相如

C.且庸人尚羞之D.外连横而斗诸侯

9.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10.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11—13题。

临江仙·送钱穆父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①,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②,我亦是行人。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③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注解:

①改火:

这里指年度的更替。

②逆旅:

旅店。

③只应:

只以为,这里指“岂止”。

11.下列对两首宋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一别”三句,写词人与朋友分别虽久,可相见甚欢,情谊深厚,如春日之和煦。

B.“惆怅”二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恰当地表现了词人与友人分别的心情。

C.“浮天”二句,写水天相接,似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山掩埋了一半。

D.“今古恨”三句,运用了反问手法,表达了古往今来离别与相聚总是牵动着人们的悲欢之情这一感慨。

12.同是写送别友人,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与辛弃疾《鹧鸪天·送人》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请结合诗中画线语句作简要分析。

(5分)

13.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3分)

在古代,诗人往往借饮酒抒发心中的思绪。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①”,李清照《声声慢》中“②,怎敌他、晚来风急”。

对诗人们来说,不能饮酒,往往会使坎坷的人生更添惆怅悲苦之情。

如杜甫《登高》中“艰难苦恨繁霜鬓,③”。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8题。

月是他的诗魂

车延高

①孤月一轮,很圆,被夜空放大,真如白玉盘,就搁在月湖对岸。

②月是李白的诗魂。

我知道,月要走,李白就不会留下。

李白就是李白,浑然大气,气宇轩昂。

毅然转身,踏一地月光而去。

③和李白相遇,把酒临风,对酒当歌,共论古今,一抒情怀,这是我一直以来的奢望。

但梦想成真,一切显现得如实情真景一般却是我不曾想到的。

④坐定,他一丝不苟地看着湖面。

不是矜持,是若有所思。

我也不语,透过时空错位给我洞开的一扇窗,看静夜用月光为我勾出的一帧人物剪影……是李白的声音打破了沉寂。

他说:

你发现没有?

月亮也有凡心,住在天上,有时,会偷偷地去湖里约会。

⑤李白不愧为大家,他赞美月亮时,就用汉字和白话勾勒,是素描,是写意,是场景,也是画面。

直抵极处,美不胜收(美轮美奂),可惜只有我一个听众。

他说:

“你看!

它亘古不变,‘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多好啊,月是所有诗人必读的一首诗。

⑥他说的时候很忘情地向右面的天空举目。

我的目光跟过去,看悬于月湖上空的一轮皓月,那是无欲、无念、无尘的天地之魂。

⑦凝神时刻,我感觉月亮幻化了:

清辉落地,身影近人。

空间无限放大,罢黜了时间刻度。

⑧我突然想:

月应该是有生命的,它每天在一个固定的时刻与夜色幽会,像有起有落的潮汛;它有时坐于柳梢或斑竹叶上,听风吟诵写给月湖的小令和慢词。

它轻移莲步,从高处走下来,先和古琴台拥抱在水里,又和新落成的琴台大剧院相依相偎,然后梦眠水右,影搁江左。

⑨活着就是时间,就是流水,就有物是人非。

它们今天在变,明天会变,后天还要变。

在不停的变化中,古琴台一天一天老了,湖里一茬一茬的鱼儿老了,抬头望月的眼睛也老了,而一轮月亮永远那么年轻。

它孤光独照,来去从容,让那么多高贵的生命为之俯仰,情有独钟,让惊心动魄的灵性去碰撞惊世骇俗的灵性,在生生不息的创造中让艺术的唯美横空出世,惊艳人寰。

⑩梦里梦外,每当我去翻看那些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诗句,我就震撼,情不自禁地问:

究竟是一轮月让诗人活在了灵感里,还是一群诗人让月活在了诗句里?

⑪从表达的多样性,选材角度的多元性,写月诗歌的总数,和痴月、爱月、迷月的程度看,李白应该是无人能比的。

我翻阅过不少介绍李白的文本和诗集,发现他与月的确有不同于常人的关系。

⑫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说:

“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

世称太白之精,得之矣。

”将李白出生说成是其母临盆之际因长庚入梦而出,给人的感觉是李白是太白金星转世,它不仅诠释了李白的名和字,也把未来大唐诗坛的一颗明星和永存人间的一轮皓月等量齐观(相提并论)了,突出了李白空前绝后的超人才华。

⑬后人爱李白,而生发出一段谁都知道不是事实,但谁都希望成为事实的传说。

这个传说出自五代人王定宝所著的《唐摭言》:

“李白著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捉月而死。

⑭我曾经认真翻查了李白留下的1050首诗歌,发现从不同角度写月、吟月、歌月、颂月的诗就有320首,几近三分之一,是迄今为止我所见的诗人中写月最多的。

而且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氛围,不同的心境,李白对月会有不同的描写、形容、比喻和借用,其创作水平可谓出神入化、登峰造极(无出其右)。

⑮李白看月慧眼独具,别出心裁。

李白笔下的月,可谓变幻莫测,形态各异,创下了古今诗人写月之最。

在李白心里月已不是月,它是“连天接海隅”的一份寄托,不离不弃,不用俗眼看人,一身清光均等万物。

花前月下也好,醉卧松下也好,冷对牢窗也罢,一轮月可以是心中的任何意象:

是家乡,是父母,是儿女,是知己,是红颜,是小乔初嫁了。

这时月也与诗人在精神上是相通的,成为具有人格意义的喻象。

这时诗人就跳离了一般的背景渲染和情感寄托,不再是“我寄愁心与明月”,而是李白即月,月即李白。

这时的李白通达豁然,心与天齐,超越了时空、距离的物理隔断,进入无我无物只有月在的境界,他看月、呼月、望月、对月、邀月、问月、醉月、弄月、赏月、吟月、游月、思月、舞月、观月、待月、行月、引月、赊月、乘月,以至于要上天揽月,入水捉月。

⑯写到这里我有一种顿悟:

只有随着李白的思维去读月,或跟一轮月去读李白,才能由表及里,由红尘去世外,真正悟透李白与月的一种特殊关系。

⑰这时李白说话了:

月亮是最有骨气的,从不给人脸色看,也从不看人脸色。

它把伸缩盈亏留于自身,一世清辉交给大地,天地万物,芸芸众生,均得一份光亮,没有远近亲疏。

你贵为天子也好,你贱如草木也好,它都若即若离,同等相待。

不分高低贵贱,没有厚此薄彼。

⑱见我出神,他拍我一把:

你看它像不像一盏灯?

不论多远,谁在夜晚都可以挑着它赶路。

可你想想,它向没向你和任何人讨要过一根灯芯和一两灯油?

⑲这是我在李白诗歌里没有读到过的。

⑳我明白李白为什么能写出有生命、有动感、有人性、有气质的月亮了。

(有删改)

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用记写一场梦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李白与月亮关系的理解。

B.月给诗人创作以灵感,诗人也通过诗句使月的形象生动丰满。

C.作者引用大量的诗文传说,目的是突出李白过人的创作才华。

D.李白通达豁然、心与天齐,因此他笔下的月变幻莫测、无私无畏。

15.本文中加点的成语,用括号里的词语替换后,句意保持不变的一项是(2分)

A.美不胜收B.脍炙人口C.等量齐观D.登峰造极

16.解释第⑦段中画线语句的含义。

(2分)

17.赏析第⑮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分)

18.结合全文,说说“我明白李白为什么能写出有生命、有动感、有人性、有气质的月亮了”的原因。

(6分)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50分。

19.微写作(10分)

文学评论中有“性格即命运”的说法,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请从《红楼梦》《呐喊》《四世同堂》《老人与海》中任选一个人物,谈谈你的理解。

要求观点明确,结合作品内容,自圆其说,不少于150字。

20.作文(4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少于700字。

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孝”是中华传统美德中的重要内容。

《论语》中有关“孝”的言论有很多,如:

“子游问孝,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孟懿子问孝,子曰:

‘无违’(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子曰: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孝”的内涵有着更加多元化的阐释。

请以“说‘孝’”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对“孝”的理解。

要求:

结合现实生活,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书籍,正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读书的过程,是汲取知识的过程,也是增长智慧的过程。

因为读书,我们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因为读书,我们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请以“读书的故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有细节,有描写。

 

【试题答案】

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14分。

1.(2分)D

2.(2分)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7%。

3.(2分)C

4.(2分)B

5.(2分)D

6.(4分)【参考要点】

(1)遵循人口老龄化发展的规律办事,合理规划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的制度、政策。

(2)根据中国社会老龄化特点多方权衡,采取具有可操作性的养老措施。

(3)政府妥善处理好社会养老问题,能够获得老百姓的认可和支持。

(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4分。

合理即可)

二、本大题共4小题,共10分。

7.(2分)D

8.(2分)C

9.(2分)B

10.(4分)【参考答案】

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灵验如神。

从古籍的记载中,看不到有这样的仪器。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

11.(2分)D

12.(5分)【答案要点】

苏词: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意思是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这是劝慰友人,人生如寄,无须为暂时的离别伤情(1分)。

表达了苏轼旷达洒脱的情怀(1分)。

辛词: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词人认为友人此行的风险并不只是自然方面的艰辛,来自小人的威胁和陷害才是最危险的(1分)。

表达了词人对友人前途的担忧(1分)和自己内心壮志难酬的悲愤(1分)。

13.(3分)①一尊还酹江月②三杯两盏淡酒③潦倒新停浊酒杯(一空1分,错一字该空不得分。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16分。

14.(3分)B

15.(2分)D

16.(2分)月亮让作者内心感到空间无限广大,而时间停止在这一瞬间。

17.(3分)【参考答案】

作者用排比的手法(1分),连用21个带有“月”字的词语,多角度概括了李白与月的关系(1分),充分表现出他超越时空、距离的隔断,与月不离不弃,达到了精神上的高度融合(1分)。

(意思对即可)

18.(6分)①月亮孤光独照,来去从容,能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②李白有超人的创作才华;③月亮是最有骨气的,对万物众生一视同仁,与李白的精神追求是一致的。

(每点2分)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50分。

19.(10分)【评分参考】以5分为基准分上下浮动

20.(40分)【评分参考】

记叙类作文

项目

类别

内容

语言

结构

评分细则

一类卷

(35—40)

中心突出,

叙述具体、

得当,有议论、抒情。

确切,

流畅,

得体。

完整,

严谨。

以37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

①具备语言项和另一项条件,而其余一项达到二类卷标准的,获得基准分;②具备上述条件的,酌情加分(其中语言项突出的,获得满分);③具备上述一项条件,而另两项只达到二类卷标准的,酌情减分。

二类卷

(30—34)

中心明确,

叙述比较

具体、得当,

有议论、抒情。

确切,

连贯,

大致

得体。

完整,

有条理。

以32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

①具备语言项和另一项条件,而其余一项达到三类卷标准的,获得基准分;②具备上述三项条件的,酌情加分(其中语言项比较好的,获本类卷最高分);③具备上述一项条件,而另两项只达到三类卷标准的,酌情减分。

三类卷

(24—29)

基本能叙述

一件事情,

但不够具体。

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

基本完整,条理基本

清楚。

以27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

①基本具备上述三条件的,获基准分;②其中语言项比较好的,酌情加分;③另有某些缺点的,酌情减分。

四类卷

(23分以下)

审题有明显偏差或中心不明确。

叙述不具体。

病句

较多。

不够完整,条理混乱。

以21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

①凡属上述情况者,获得基准分;②某一项稍好一些,酌情加分;③全篇更差一些的,18分以下。

议论类作文

项目

类别

内容

语言

结构

评分细则

一类卷

(35—40)

观点鲜明。

分析深刻

并与事例

紧密结合。

准确,

流畅,

得体。

完整,

严谨。

以37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

①具备语言项和另一项条件,而其余一项达到二类卷标准的,获得基准分;②具备上述三项条件的,酌情加分(其中语言项突出的,获得满分);③具备上述一项条件,而另两项达到二类卷标准的,酌情减分。

二类卷

(30—34)

观点明确。

分析较深刻,

能与事例

较好结合。

准确,

连贯,

大致

得体。

完整,

有条理。

以32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

①具备语言项和另一项条件,而其余一项达到三类卷标准的,获得基准分;②具备上述三项条件的,酌情加分(其中语言项比较好的,获得本类卷最高分);③具备上述一项条件,而另两项达到三类卷标准的,酌情减分。

三类卷

(24—29)

观点基本明

确。

有分析

并与事例基本一致。

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

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

以27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

①基本具备上述三项条件的,获得基准分;②其中语言项比较好一些的,酌情加分;③另有某些缺点的,酌情减分。

四类卷

(23分以下)

审题有明显偏差或观点不明确。

没有分析,事例不足以说明

观点。

病句

较多。

不够完整,条理混乱。

以21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

①基本具备上述三项条件的,获得基准分;②某一项稍好一些的,酌情加分;③全篇更差一些的,18分以下。

说明:

①字数不足700的,每少50字扣2分。

②错别字每4个扣1分,重现的不计,最多扣2分;标点错误较多或模糊的扣1分。

③没有题目扣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