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基础要点概括.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99693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9.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学基础要点概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病理学基础要点概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病理学基础要点概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病理学基础要点概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病理学基础要点概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病理学基础要点概括.docx

《病理学基础要点概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学基础要点概括.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病理学基础要点概括.docx

病理学基础要点概括

 

病理学基础要点概括

 

病理学基础要点概括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病理学绪论

病理学:

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患病机体在形态结构上的病理变化,结局和规转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

一、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1.医学教育地位2.临床诊治地位3.doctor’sdoctor

二、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人体病理学诊断和研究方法:

1.尸体解剖2.活体组织检查3.细胞学检查

第三节疾病概论

一、疾病的相关概念

1.疾病:

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自稳态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2.健康: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而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一种完好状态。

二、疾病的共同规律

1、损伤与抗损伤2、因果交替3、局部与整体

三、死亡

1、死亡:

临床上传统判定死亡的标志是心跳、呼吸的永久性停止。

包括濒死期、临床死亡期、生物学死亡期三个阶段。

2、脑死亡:

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是指全脑功能的永久性丧失。

其判断标准有:

①无自主呼吸;②不可逆性昏迷或对外界的刺激完全失去反应;③脑干神经反射消失;④瞳孔散大、固定;⑤脑电波消失;⑥脑血管造影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第二章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第一节适应

适应:

是指细胞、组织和器官对机体内、外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刺激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

一、萎缩

1、萎缩:

是指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缩小。

2、萎缩分为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两种。

生理性萎缩:

是指某些细胞、组织和器官发育到一定阶段时逐渐萎缩,称之为退化。

例如青春期后胸腺萎缩、老年性卵巢、子宫、睾丸萎缩等。

病理性萎缩:

是指病理状态下发生的萎缩,可表现为全身性萎缩或局部性萎缩。

按发生原因可分为以下类型:

(1)营养不良性萎缩

(2)压迫性萎缩(3)失用性萎缩(4)去神经性萎缩(5)内分泌性萎缩

二、肥大

肥大:

是指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

(一)类型及原因

从性质上,肥大可分为生理性肥大和病理性肥大。

1、生理性肥大:

是指生理状态下应激高兴奋状态,组织、器官代谢和功能增强发生的肥大。

①代偿性肥大(例如举重运动员上肢骨骼肌的增粗肥大)②内分泌性肥大(例如妊娠时的子宫肥大、哺乳期的乳腺肥大)

2、病理性肥大:

是指病理状态下引起组织、器官代谢和功能增强发生大肥大。

①代偿性肥大(例如高血压引起的左心室心肌肥大)②内分泌性肥大(例如甲状腺亢进时,引起的甲状腺肥大)

(二)病理变化

镜下观察:

实质细胞体积增大,常伴有数量增多,细胞核肥大深染。

(三)影响及结局

肥大的细胞代谢和功能增强,具有代偿意义。

但如果超过组织、器官的代偿限度时,则发生失代偿,如长期高血压左心室肥大,晚期出现心力衰竭。

三、化生

1、化生:

是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或组织由于受到刺激因素的作用,而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或组织的过程。

2、常见类型

①鳞状上皮化生:

被覆上皮受到化学刺激或慢性炎症损害而反复再生出现的化生,由原来的上皮转化为磷状上皮,简称磷化。

如吸烟者支气管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易发生鳞状上皮化生。

②肠上皮化生:

是指腺上皮组织的化生,较常见。

如慢性萎缩性胃炎时,胃黏膜上皮转化为含帕内特细胞或杯状细胞的小肠或大肠型粘膜

上皮,称为肠上皮化生。

第二节损伤

一、变性

变性:

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在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

常见的变性有以下几种:

(一)细胞水肿

细胞水肿:

是指细胞内水和钠离子过多积蓄,又称水样变。

常见于肝、肾、心等器官。

(二)脂肪变性

1、脂肪变性:

是指甘油三酯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胞质中。

常见于肝细胞、心肌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等。

尤以肝细胞最为常见。

2、病理变化:

心肌脂肪变性时,在左心室内膜下和乳头肌处出现平行的黄色条纹和正常的暗红色心肌相间排列,状若虎皮斑纹,称为虎斑心。

3、影响及结局

如长期弥漫性脂肪肝时,肝细胞逐渐坏死、继发纤维化,最后发展为肝硬化。

(三)玻璃样变性

1、玻璃性样变:

是指细胞内或细胞间质中出现HE染色呈嗜伊红均质红染的半透明状的蛋白质蓄积,又称透明变性。

主要见于结缔组织、血管壁及部分细胞内。

2、细胞内玻璃样变性:

酒精性肝病时,肝细胞中细胞中间丝前角蛋白变性,形成Mallory小体。

二、坏死

坏死:

是指活体内局部细胞、组织的死亡。

(一)基本病理变化

细胞核的变化是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表现为:

①核固缩②核碎裂③核溶解

(二)类型

坏死主要分为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和坏疽三个类型。

1、干酪样坏死:

是有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凝固性坏死。

2、液化性坏死:

脑组织坏死后形成半流体状物的软化灶,称为脑软化。

3、坏疽:

是较大范围的组织坏死并继发腐败菌的感染,坏死组织呈黑色等特殊颜色改变。

坏疽分为干性坏疽、湿性坏疽和气性坏疽三种类型。

坏疽类型及其特征

干性坏疽

湿性坏疽

气性坏疽

形成原因

动脉阻断而静脉回流通常

动脉阻断而静脉回流受阻

严重的深达肌肉的开放性创伤合并产气荚膜杆菌等厌氧菌感染

好发部位

四肢末端,多见于足

与外界相通的内脏器官,如肺、肠、子宫、阑尾等

肌肉深部,开放性创伤

病变特点

干燥、皱缩,黑或黑褐色,与周围健康组织分界清楚

肿胀、湿润,呈污黑、暗绿色等,与周围健康组织分界不清,有恶臭

肿胀呈蜂窝状,按之有捻发音,污秽暗棕色,与周围健康组织分界不清,有恶臭

影响结局

感染较轻,发展较缓慢

感染严重,全身中毒症状较重,预后较差

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病变发展迅速,多因中毒而身亡

第三节损伤的修复

一、修复的概述

1、再生:

机体同种细胞分裂增生以补充机体衰老的细胞或进行损伤的修复,成为再生。

2、细胞的再生能力机体细胞根据再生能力的强弱,分为三类:

(1)不稳定细胞

(2)稳定细胞(3)永久性细胞

二、肉芽组织

1、肉芽组织:

是指新生的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组成的幼稚纤维结缔组织,并伴炎细胞浸润。

2、肉芽组织发挥功能主要有:

①抗感染保护创面;②填补伤口及缺损;③计划或包裹坏死组织、血栓、血凝块及其他异物等。

三、创伤的愈合

创伤愈合:

是指有外力引起组织出现离断或缺损后的愈复过程,包括细胞再生、肉芽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

(一)皮肤创伤的愈合

1、愈合的类型根据损伤程度及有无感染,皮肤创伤愈合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一期愈合:

特点:

①伤口缺损少、创缘整齐,对合严密,无感染;②伤口只有少量血凝块,炎症反应轻微;③愈合时间短;④形成线状瘢痕。

例如手术切口愈合。

(2)二期愈合:

特点:

①伤口缺损大、创缘不整齐,无法严密对合,或伴有感染、异物;②由于坏死组织多,局部炎症反应明显;③只有感染被控制、坏死组织被清除以后,再生才能开始;④愈合时间较长;⑤愈合留有明显瘢痕。

(二)骨折的愈合

骨折愈合过程的四个阶段:

1、血肿形成;2、纤维性骨痂形成;3、骨性骨痂形成;4、骨痂改建或再塑。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一节充血和淤血

一、充血

充血:

是指局部组织或器官的动脉输入血量增多。

三、淤血

(一)淤血:

是指局部组织或器官的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

(二)重要器官淤血

1、肺淤血:

左心衰竭时,肺静脉回流受阻发生。

患者临床上表现为明显气促、缺氧、发绀,咳出大量粉红色泡沫痰等症状。

镜下观察:

①肺泡壁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广泛高度扩充,充满红细胞;②部分肺泡腔内见有多少不等的漏出液和漏出的红细胞;③部分肺泡腔内见心衰细胞,是指左心衰竭肺淤血时肺泡腔内出现的含有棕黄色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

2、肝淤血:

长期慢性肝淤血时,肝的表面及切面可见呈红(淤血区)黄(脂肪变性区)相间的状似槟榔切面的条纹,称为槟榔肝。

第三节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

是指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凝固或血液中的某些有形成分析出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一)血栓形成的过程及形态

有血小板黏附小堆开始,形成的血小板血栓是血栓形成的第一步。

(二)形态

血栓的形态可分为四种:

1、白色血栓:

见于血栓起始部,延续性血栓头。

灰白色,质地坚硬。

主要由血小板和少量纤维蛋白构成,又称血小板血栓。

例如风湿性心内膜炎。

2、混合血栓:

见于延续性血栓的体部,由白色血栓和红色血栓混合而成,灰白色和红褐色层状交替的结构,又称为层状血栓。

例如A瘤、心脏内球形血栓等。

3、红色血栓:

延续性血栓的尾部,暗红色,有一定的弹性,质脆易碎。

镜下观察:

凝固血液的改变,纤维蛋白及红细胞。

4、透明血栓:

主要见于DIC时微循环的小血管内,肉眼不能识别,又称为微血栓。

镜下观察:

由嗜酸性均质透明状的纤维蛋白构成,又称为纤维素性血栓。

第四节栓塞

栓塞:

是指循环的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一、栓子的运行途径

栓子主要有三种运行途径:

1、来自左心和体循环动脉系统的栓子;

2、来自体循环静脉系统和右心的栓子;

3、来自门静脉系统的栓子;

二、栓塞的类型及结果

血栓栓塞

1、肺动脉栓塞肺动脉栓塞的栓子95%以上来自下肢深部静脉,尤其是腘动脉、股动脉和髂动脉,偶见来自于盆腔静脉或右心的附壁血栓。

2、体循环动脉系统栓塞引起血栓的血栓栓子80%来自左心,常见的是心肌梗死区心内膜上的附壁血栓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时心瓣膜上的赘生物。

第五节梗死

1、贫血性梗死的好发部位:

实质性器官如心,肾,脑,脾等

2、出血性梗死的好发部位:

肺,肠等

第四章炎症

第一节炎症的概述

一、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渗出:

是指炎症局部组织血管的液体成分、蛋白质和各种白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粘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

渗出液与漏出液的比较

渗出液

漏出液

原因

炎症

非炎症

蛋白量

>30g/L

<30g/L

细胞数

通常>500*10^6/L

通常<100*10^6/L

比重

>1.018(通常>1.020)

<1.018

外观

浑浊

清亮

凝固性

易自凝

不自凝

炎症的局部表现主要包括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第二节急性炎症

变质性炎浆液性炎症

纤维蛋白性炎症

一、

炎症类型渗出性炎表面化脓和积脓

化脓性炎症蜂窝织炎

增生性炎

脓肿

出血性炎症

二、急性炎症过程中的白细胞反应

急性炎症反应过程中,白细胞参与了一系列复杂的反应,主要包括:

①白细胞的渗出和趋化;②白细胞的激活、吞噬作用和免疫作用;③白细胞的损伤作用。

四、急性炎症的病理学类型

(一)浆液性炎是指以大量浆液渗出为特征的炎症。

渗出物主要为清蛋白,其中

有少量中性粒细胞和纤维素。

浆液性炎常发生与粘膜、浆膜、滑膜、皮肤和疏松结缔组织等。

(二)纤维素性炎

纤维素性炎是指以大量纤维蛋白原渗出为特征的炎症。

1、粘膜的纤维素性炎发生时,在黏膜的表面,渗出的纤维素、白细胞、坏死的粘膜组织和病原菌等,形成一层灰白色的膜状物,称为假模,将此类炎症又称为假膜性炎。

如白喉、细菌性痢疾等。

2、肺的纤维素性炎常见于大叶性肺炎。

(三)化脓性炎

化脓性炎是指以大量中性粒细胞渗出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特征的炎症。

化脓性炎的类型:

(1)表面化脓和积脓

(2)蜂窝织炎是指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症。

常见于皮下组织、肌肉和阑尾等。

(3)脓肿是指组织与气管内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

常见于皮下和内脏等实质器官,如肺、肝、肾、脑等。

原因:

脓肿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

第二节慢性炎症

慢性肉芽肿性炎是指以肉芽肿形成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炎症,又称特异性慢性炎症。

肉芽肿是指在某些致炎因子的作用下,局部以巨噬细胞及其演化的细胞增生为主,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将结核病时结核结节中的多核巨细胞称为Langhans巨细胞)

第五章肿瘤

一、肿瘤的概念

肿瘤是指机体在各种致瘤因子的作用下,细胞异常增值所形成的新生物。

二、肿瘤的形态

肿瘤的形状、大小、颜色、质地(软硬度)和数目等。

三、肿瘤的分化与异型性

肿瘤的分化:

肿瘤的组织在形态和功能上表现出的余某种正常组织的相似之处。

异型性:

肿瘤组织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与其起源的正常组织之间的差异。

分化程度

异型性

恶性程度

较大

未分化

显著

很高

四、肿瘤的生长方式

膨胀性生长

外生性生长

浸润性生长

性质

良性肿瘤

良、恶性

恶性肿瘤

大体观察

结节状,有完整包膜,分解清楚,可推动

乳头状、息肉状、藫伞状、溃疡状

溃疡状、足状、树根状、无包膜,分界不清,推不动

生长部位

实质器官与组织

体表、腔道

前两者都有

预后

易摘除,不复发

难切净,易复发

影响

挤压、阻塞,无明显破坏作用

破坏作用大,恶病质

五、肿瘤的扩散

扩散是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征之一,扩散方式包括直接蔓延和转移两种。

(一)1、转移:

是指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内器官的外表面,被血液、淋巴液或脱落带到机体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样性质的肿瘤。

2、常见的转移途径有三种:

(1)淋巴道转移:

是癌常见的转移途径;

(2)血道转移:

是肉瘤和晚期癌常见的转移途径;血道转移形成的继发瘤的常见部位是肺,其次是肝。

(3)种植性转移:

是指体腔内组织和器官的恶性肿瘤瘤细胞生长侵及气管外表面时,其脱落并向播种一样种植在体腔其他器官的表面,继续生长形成多个转移瘤。

临床上常采取抽取积液进行病理学细胞学检查的方法进行疾病诊断,是诊断恶性肿瘤的重要方法之一。

六、良、恶性肿瘤的区别

良、恶性肿瘤的区别

项目

分化程度

核分裂像

生长速度

生长方式

继发改变

转移

复发

对机体影响

良性肿瘤

分化程度高,异型性小

无或少,不见病理性核分裂象

缓慢

膨胀性生长或外生性生长

少见

不转移

手术后不复发或很少复发

危害较小,除发生在重要部位外,主要为局部压迫和阻塞

恶性肿瘤

分化程度低,异型性大

多,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

较快

浸润性生长或外生性生长

常继发坏死、出血、溃疡形成、感染等。

常有转移

手术后易复发

危害较大,除局部压迫和阻塞外,浸润侵袭原发部位和转移部位的组织和器官,坏死,出血,感染,疼痛,恶病质等

七、癌前疾病(病变),异型增生和原位癌

(一)癌前疾病(病变)

癌前疾病是指某些癌变潜在可能性的良性疾病或病变,如不积极治疗,有可能发展成癌。

常见的癌前疾病或病变有:

乳腺纤维囊性病,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大肠腺瘤,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粘膜白斑和皮肤慢性溃疡。

(二)原位癌

原位癌是指异型增生的上皮细胞累及上皮的全层,但尚未突破基底膜

向下浸润,也有时称为上皮内癌。

第六章常见疾病

第一节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AS)是指各种原因导致血浆中的脂质沉积于大、中动脉内膜,引起内膜灶状纤维化,粥样斑块形成,导致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高脂血症

脂蛋白中的极低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共同称为致AS性脂蛋白;而高密度脂蛋白对动脉粥样硬化有预防作用。

极地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脂的异常增高是判断AS和冠心病的最佳指标。

2、高血压;3、吸烟;4、遗传因素;5、其他因素

二、基本病理变化

AS病理变化一般分为四期:

1、脂纹期;2、纤维斑块期;3、粥样斑块期

4、继发性复合病变期

在纤维斑块和粥样斑块的基础上继发的病变,常见的有:

①板块内出血;②斑块破裂;③血栓形成;④钙化;⑤动脉瘤形成。

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最常见发生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2、根据管腔狭窄程度分为四级,I级,<=25%;II级,26%—50%;III级,51%—75%;IV级,>=76%。

(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HD),简称冠心病,是因冠状动脉狭窄性疾病所致的心肌缺血性心脏病。

CHD的临床表现类型及特征

类型内容

原因

临床表现特征

心绞痛

心肌急性、暂时性缺血、缺氧所造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

阵发性心前区疼痛或压迫感。

心肌梗死(MI)

冠状动脉供血中断,引起供血区严重性持续性缺血而导致的大范围的心肌缺血性坏死。

1常见的发生部位:

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供血区:

左心室前壁、心尖部和室间隔的前2/3;

2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

 

第二节良性高血压

(一)高血压(HBP)是指体循环动脉血压持续升高,可导致心、脑、肾和血管改变的最常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二)高血压的标准:

成年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HBP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

(三)器官病变期

1、心脏病变

早期只心室壁肥厚但心腔不扩张,心腔相对缩小,表现为代偿性改变,表现为失代偿性改变,称为离心性肥大。

2、肾脏病变

3、脑病变主要表现

(1)脑水肿:

临床上可出现头痛、头晕、眼花、呕吐视力障碍等症状,称为高血压脑病。

(2)脑软化:

供血区脑组织缺血而发生多数小坏死灶,梗死脑组织发生液化坏死,称为脑软化。

当坏死较严重时,临床上可出现偏瘫,失语等表现。

(3)脑出血:

是良性高血压最严重且致命性的并发症。

常见发生于基底节和内囊处。

第三节风湿病

一、风湿病:

是指一种与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主要累及全身结缔组织的变态反应性炎症性疾病。

最常侵犯心脏、关节和血管等处,以心脏便最为严重。

二、基本病理变化

风湿病的病程病变发展分为三期:

(一)变质渗出期;

(二)增生期(肉芽肿期);

特点:

是在变质渗出的基础上形成具有诊断意义的风湿肉芽肿,称为风湿小体或阿绍夫小体。

风湿细胞由增生的巨噬细胞吞噬纤维素样坏死物质转变而来,又称为阿绍夫细胞。

三、风湿性心脏病

风湿病最常见受累的就是心脏,引起的病变表现为风湿性心内膜炎,风湿性心肌炎和风湿性心外膜炎。

风湿性心内膜炎主要累及二尖瓣,其次为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同时受累。

风湿性心肌炎常与风湿性心内膜炎同时发生,在心肌间质小血管旁形成Aschoff小体是特征性病变。

风湿性心内膜炎主要累及心包膜脏层,呈浆液性或纤维素性炎症

第四节肺炎

一、细菌性肺炎

(一)大叶性肺炎是指主要由肺炎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病变通常累及肺大叶的全部或大部,以肺泡内弥漫性纤维素渗出为主的急性炎症性疾病。

临床上多见于青壮年。

1、病因及发病机制大叶性肺炎90%以上是由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肺炎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也可引起。

2、病理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常发生在单侧,多见于双肺下叶

大叶性肺炎的各期特征

分期

病理临床联系

充血水肿期

1临床表现:

由于毒血症,患者出现寒颤,高热,外周血白细胞增多。

2胸部X线检查:

显示片状模糊阴影。

 

红色肝样变期

1临床表现:

体温持续升高,咳铁锈色痰,肺泡腔内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崩解,出现发绀、呼吸困难等缺氧等状。

触诊语颤增强,叩诊浊音,听诊有湿性啰音。

2胸部X线检查:

见大片均匀致密阴影,呈肺实变体征。

灰色肝样变期

临床表现:

体温开始下降,缺氧有所改善,痰由铁锈色逐渐变为脓液粘痰。

溶解消散期

1临床表现:

体温恢复正常,各种症状和体征减轻、消失。

2胸部X检查:

病变区阴影密度降低,透亮度增加,直至逐渐恢复正常。

3、结局及并发症

(1)肺肉质变;

(2)胸膜肥厚和黏连;(3)肺脓肿、脓胸;(4)败血症或脓毒败血症;(5)感染性休克。

(二)、小叶性肺炎

1、小叶性肺炎是指主要有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以细支气管为中心以肺小叶为单位的急性化脓性炎症性疾病。

临床上多见于小儿、体弱老人及久病卧床者。

表现为冬春季节多见,出现发热、咳嗽、咳痰等。

2、病理临床联系发热、咳嗽和咳痰是最常见的症状。

痰液常为粘液脓性或脓性。

二、大叶性肺炎与小叶性肺炎的区别

大叶性肺炎与小叶性肺炎的区别

大叶性肺炎

小叶性肺炎

发病年龄

青壮年

小儿、老人

病前体质

体健

体弱

炎症性质

纤维素性炎

化脓性炎

病变范围

肺大叶

肺小叶

肉眼观察

单侧肺,左下叶多肺大叶实变,病灶大

两肺各叶、背侧及下叶病灶常小,散在实变

镜下观察

纤维素性炎,无组织坏死

化脓性炎,肺组织有破坏,肺泡壁完整

预后状况

较好

较差

第五节

一、肺气肿

肺气肿是指末梢肺组织过度充气并伴肺泡间隔破坏,肺组织弹性减弱,肺体积膨胀增大和通气功能的一种疾病病理状态。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肺气肿是支气管和肺部疾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尤以慢性支气管炎并发最常见。

(二)、病理临床联系

1、缺氧症状;2、桶状胸;3、x线检查。

第六节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一、病理变化

心脏病变主要表现为右心室壁肥厚和心室腔扩张的右心室病变。

二、病理临床联系及结局

逐渐出现呼吸困难、气促、发绀等呼吸功能不全和心悸、心率增快、全身淤血、肝脾肿大、下肢浮肿等右心衰竭的表现。

第七节消化性溃疡病

消化性溃疡病是指胃或十二指肠粘膜及胃壁或肠壁慢性破坏性病变为主的形成慢性溃疡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

临床上多见于成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十二直肠溃疡比胃溃疡多见,约占70%。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影响消化性溃疡的因素:

1、幽门螺杆菌的感染;2、粘膜的抗消化能力减弱;3、胃液的消化作用;4、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5、遗传。

二、病理变化

1、肉眼观察:

①发生部位:

胃溃疡多位于胃小弯近幽门侧,由以胃窦部多见;十二直肠溃疡多发生于球部,以前壁或后壁多见;②形状:

常呈单个圆形或椭圆形缺损,胃溃疡直径多在2cm以内,十二直肠溃疡直径多在1cm以内;③溃疡边缘:

整齐,状似刀切;④溃疡周围:

粘膜皱襞呈放射状。

2、镜下观察:

溃疡底部由表面至深部分四层结构:

①炎性渗出物层;②坏死组织层;③肉芽组织层;④瘢痕组织层。

第八节病毒性肝炎

肝细胞坏死

1、点状坏死:

是指坏死仅累及单个或几个肝细胞,常见于急性普通型肝炎。

2、碎片状坏死:

是指在肝小叶周边部界板处肝细胞的灶性坏死,常见于慢性肝炎。

 

第十一节结核病

1、结核病:

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累及全身各组织、器官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以肺结核最常见。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午后低热,夜间盗汗,疲乏无力,食欲不振及进行性消瘦等。

2、结核病的病原体是结核杆菌,引起人类结核病的主要致病菌是其人型和牛型。

患者和带菌者是传染源。

3、上皮样细胞是由吞噬有结核杆菌的巨噬细胞转变而来。

4、继发性肺结核病是指机体再次感染结核杆菌引起的肺结核病。

5、原发性与继发性肺结核病的特征

原发性肺结核病

继发性肺结核病

结核杆菌感染

初次

再次

发病人群

儿童多见

成人多见

特殊免疫力

病变特征

原发综合征

病变复杂多样,新旧病灶并存

病灶起始部位

上叶下部或下叶上部近胸膜处

肺尖部

病程

短,大多自愈

长,波动性,需治疗

播散方式

淋巴道、血道

支气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