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中学七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99103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0.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中学七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中学七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中学七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中学七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中学七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中学七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题.docx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中学七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中学七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中学七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题.docx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中学七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题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中学【最新】七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北京晚报》【最新】4月10日报道,饱受争议的扬州曹庄隋炀帝墓高票入选【最新】度十大考古新发现。

关于隋炀帝的表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年号开皇,史称其统治为“开皇之治”

②在位期间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③酷虐残暴,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

④589年,他在位期间实现了统一

A.①③B.②③

C.②④D.①④

2.隋唐时期,一批牡丹花从洛阳沿运河运到余杭,依次需要经过()

A.邗沟—江南河—永济渠B.江南河—永济渠—邗沟

C.通济渠—邗沟—江南河D.永济渠—江南河—邗沟

3.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它的中心在

A.长安B.江都C.余杭D.洛阳

4.下列有关隋朝历史贡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实现了南北重新统一B.开通了纵贯南北的大运

C.创设了科举制度D.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5.一位唐朝官员说:

“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

”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正式创立于

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唐玄宗

6.下列关于科举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开创于唐初,废除于清末

B.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C.毫无公平公正性可言

D.看重门第,不利于选拔人才

7.《蒙曼说唐:

武则天》由《百家讲坛》讲稿改编而成,深入浅出,读来引人入胜。

该书中之所以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A.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其执政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C.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

D.重用有才能的人

8.“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

”这首诗颂扬的是唐朝的

A.经济繁荣

B.政治清明

C.对外开放

D.民族政策开明

9.唐太宗任命富于

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表明他()

A.重视生产B.政策开明

C.善于用人D.提倡节俭

10.人称“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古代帝王是()

A.唐太宗B.唐高宗

C.武则天D.唐玄宗

11.社会稳定,经济空前繁荣,国力强盛,人口增长,在谁统治时期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A.武则天B.唐太宗C.唐玄宗D.唐高宗

12.某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时提出了以下意见,其中正确的是

①都是在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时出现的

②统治者都注意调整或改革统治政策

③都在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

④都重视任用人才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3.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

“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阔、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这位“伟大僧人”是()

A.释迦牟尼B.鉴真

C.玄奘D.郦道元

14.唐朝的城市中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国际性大都市的是

A.洛阳B.长安C.扬州D.成都

15.我们想要了解7世纪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的历史状况,可以阅读

A.《大唐西域记》B.《金刚经》

C.《西游记》D.《史记》

16.唐朝时,由日本派遣来唐朝学习先进文化的使团被称为

A.留学生

B.遣唐使

C.节度使

D.遣隋使

17.赞普是对我国哪一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呼()

A.回纥B.南诏C.靺鞨D.吐蕃

18.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是

A.先秦时期

B.秦汉时期

C.唐朝

D.宋朝

19.朱德“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的对联中,“诗圣”指的是()

A.李白B.杜甫C.李商隐D.杜牧

20.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不少创造发明。

下列属于唐朝时期创制的农业生产工具有

①曲辕犁

②水排

③筒车

④耧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1.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是中国美术史的丰碑,用色彩记录了中华绵延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横亘万里的锦绣河山。

《天王送子图》就是其中的一幅,它的作者是(  )

A.唐代的阎立本B.宋代的张择端

C.东晋的顾恺之D.唐代的吴道子

22.歌手河图在《不见长安》中唱道:

“长安城有人歌诗三百,歌尽了悲欢。

”下列属于曾经发生在长安城的“悲”,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  )

A.盘庚迁殷B.开元盛世C.安史之乱D.黄巾起义

23.七年级3班小奇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搜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的相关资料,由此推断他研究的课题是

A.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B.中华文明的起源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统一国家的建立

24.下列有关宋朝重文轻武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武将能安照自己的意志指挥军队作战

B.扩大科举考试的名额

C.中央派文臣担任地方的知州

D.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

25.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故事剧,其中歌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是指历史上的哪位皇帝?

A.寇准

B.宋真宗

C.宋高宗

D.明太祖

26.一位南宋抗金名将认为“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便可太平”,这位名将是()

A.岳飞B.文天祥C.戚继光D.郑成功

27.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请问辽、宋、夏、金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A.统一的多民族国家B.民族政权并立

C.诸侯争霸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28.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质上是()

A.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权的斗争B.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C.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D.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的表现

二、综合题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引用古人的话说: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 唐太宗时期,进士科的地位日益提高,考进士科的人数比其他科多,录取也比较严格。

不少人从少年考到白头仍未中进士。

后来有人写诗道: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太宗在金殿大门前看到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1)材料一中,唐太宗这句话主要阐述了什么关系?

(2)结合材料二,说明我国科举制度是在哪一个朝代形成的?

在哪个朝代得以完善?

(3)科举制度在当时产生了什么作用?

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

“自古皆贵(认为……尊贵)中华,贱(轻视)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

材料二 如下图是某老师所绘的《唐蕃关系示意图》。

材料三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

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旧唐书·吐蕃传》

(1)材料一中表明了唐太宗实行的是怎样的民族政策?

(2)材料二表明,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吐蕃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

(3)材料三中,唐与吐蕃“和同(为)一家”有何重要意义?

31.读图,请回答问题。

(1)上图描述的是_________(水利工程的名称)?

(2)运河两端城市的现今名称:

A.涿郡指今B.余杭指今

(3)此河开通有什么作用?

32.认识古代文化名人,回答相关问题。

(1)日本在唐时曾和中国往来密切,你能说出当时日本派哪些人到中国来学习?

(2)日本深受唐文化的影响,请你试举两例说明。

(3)图片中的人物分别是谁?

他们的主要事迹是什么?

参考答案

1.B

【详解】

589年,隋文帝在位时实现了南北统一;他统治期间励精图治,国家出现安定的局面,社会经济繁荣,历史上称为“开皇之治”。

605年——610年,隋炀帝在位时开凿了大运河,其在位时的残暴统治,最终引发了隋末农民起义,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②③符合题意,故答案选:

B。

2.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北抵涿郡,南到余杭,以洛阳为中心,从北向南依次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一批牡丹花从洛阳沿运河运到余杭,依次需要经过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故C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从洛阳沿运河运到余杭”是解题的关键,隋朝大运河北抵涿郡,南到余杭,以洛阳为中心,从北向南依次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3.D

【详解】

605年,隋炀帝下令开通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D正确,C排除;长安是隋朝的都城,但不是大运河的中心,A排除;618年,隋炀帝在江都(今扬州)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但此地并非大运河的中心,B排除。

故选D。

4.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创贞观之治局面的是唐朝的李世民,D符合题意;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了隋朝,589年灭掉南朝最后一个朝代,实现了全国的统一,选项A排除;隋炀帝是开凿了贯穿南北的大运河,B排除;隋炀帝开创了科举制,选项C排除;故选D。

5.B

【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察学生对隋朝科举制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本题选B。

考点:

科举制的创立

点评:

本题难度适中,考察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理解和识记能力,科举制是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考试至今还在沿用,影响深远,是考试命题的重点,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科举制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科举制度的演变:

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科举制度的废除:

清朝末年,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同学们以后对历史概念要深入理解,全面的把握才行。

6.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改变权贵弟子无论优劣都可做官,而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反而不被重用的弊端,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通过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科科举制正式诞生,唐朝得到完善和发展,B项正确。

科举制创立于隋朝,A错误,BD说法错误。

故选B。

7.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武则天在位时期,重用人才,奖励农业生产,促进了唐朝经济的发展,她的统治被称之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因为武则天执政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所以后人肯定武则天。

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所以答案是B。

8.D

【解析】

题文的“天可汗”指的是唐太宗。

结合所学知识,因为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北方各少数民族的爱戴,被尊为“天可汗”。

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9.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在位时重视生产、善于用人、政策开明。

依据题干内容任命房玄龄、杜如晦做宰相,表明唐太宗善于用人,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10.C

【解析】

【分析】

【详解】

四个选项中,A项唐太宗的统治被称为“贞观之治”,B项唐高宗是唐太宗的儿子、武则天的丈夫,D项唐玄宗前期的统治被称为“开元盛世”,只有C项武则天的统治因为延续唐太宗的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被称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故答案选C。

11.C

【详解】

根据题干“唐朝进入鼎盛时期”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在位前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迅速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C项符合题意;武则天的统治被称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没有达到鼎盛时期,A项不符合题意;唐太宗的统治被称为“贞观之治”,也不是鼎盛时期,B项不符合题意;唐高宗在即位之初,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此时也不是鼎盛时期,D项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C。

12.D

【解析】

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

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和唐玄宗没有在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故③不属于“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

排除含有③的选项ABC,D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用排除法最简单,往往排除一项就可以确定答案。

13.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玄奘西行的相关内容。

贞观初年,僧人玄奘从长安出发,西行天竺,求取佛经。

他一路上历经艰辛,到达天竺以后,玄奘寻师访友,研习佛法,获得了极高的声誉。

所以答案选C。

考点: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开放与交流·玄奘西行

14.B

【详解】

唐朝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分别是居民的住宅区和商业区。

长安人口上百万,还云集着边疆各族和世界各国的人,既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故B符合题意;洛阳是唐朝时期著名的大城市,不是“国际性大都市”,排除A;扬州和成都属于唐朝时期比较富庶的商业城市,当时有“扬一益二”之称,排除C和D。

故选B。

15.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玄奘写成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A项符合题意;《西游记》成书于明朝,《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是A。

16.B

【解析】

本题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的有关知识。

结合所学知识,唐朝时期,日本派遣的来中国学习先进文化的使团被称作遣唐使,同来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

D明显错误,A不符合题意,C是唐朝的地方官职名称。

故选B。

17.D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唐朝经济繁荣,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唐与吐蕃的交往密切,唐朝时,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吐蕃族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是今天藏族人民的祖先,“赞普”是古代对吐蕃民族的首领的称呼。

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18.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

故C正确。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散文较为有名,秦汉时期汉赋流行,宋朝时期宋词流行,AB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D项。

故选C。

19.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语言精炼凝重,艺术技巧高超,被后人称为“诗圣”。

朱德“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的对联中,“诗圣”指的是杜甫。

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0.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经济发展迅速,唐朝农民发明了曲辕犁和筒车,①③符合题意;水排是我国古代一种冶铁用的水力鼓风装置,在公元31年由杜诗创制,②不符合题意;耧车是西汉时期的发明,④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掌握①②③④选择题的解题方法,需要学生抓住题干的挂见此“唐朝”,利用排除法解答。

21.D

【详解】

吴道子的画落笔雄劲,风格奔放,被称为“画圣”,代表作品《天王送子图》,D符合题意;唐朝画家阎立本擅长人物故事画,名作之一是《步辇图》,A排除;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状况,B排除;东晋顾恺之擅长的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

流传下来的作品有摹本《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C排除。

故选D。

22.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盘庚迁殷是指商朝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B项不属于发生在长安城的“悲”,D项是发生在东汉末年。

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23.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强盛,交通便利,四通八达。

盛世局面的出现。

如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以“和”为贵的民族关系。

如文成公主入吐蕃等;对外的友好交往关系。

如玄奘西游到天竺取经,鉴真东渡日本等;辉煌的隋唐文化,如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在时代。

因此在我国封建社会里,隋唐时期是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期。

选项C符合题意;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点,A排除;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阶段,是中国早期人类的时期,B排除;统一国家的建立是指秦汉时期,D排除。

故选C。

24.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宋朝开国后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采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用丰厚的待遇,解除了武将对中央皇权的潜在威胁。

A项武将能按照自己的意志指挥军队作说法不符合史实,符合题意。

宋朝扩大科举考试的名额,中央派文臣担任地方的知州,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

BCD三项说法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故选A。

25.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澶州城下,威胁东京。

宋真宗在宰相寇准力劝下亲征。

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故选B。

26.A

【详解】

依据题中提示的词是:

“南宋抗金将领”。

根据课本所学可知,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南下,南宋抗战将领英勇抵抗,抗金名将岳飞从金军手中收复建康,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岳飞认为他“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便可太平”,立志誓死报效祖国,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择答案A。

27.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阶段特征的准确认识,根据所学知识,辽宋夏金元时期,我国民族政权众多,是我国民族政权并立时期,民族关系有战有和,和是主流,有利于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故选B。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辽宋夏金元

28.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质上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扩大,所以宋代统治者为了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强化中央集权,弱化地方的军权,财权和派遣文官治理地方,B项符合题意;五代十国并不是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权的斗争,A项说法不正确;CD两项与上述史实特征不符,所以答案选B。

29.

(1)君主与人民的关系

(2)隋朝;唐朝

(3)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影响深远。

【解析】

(1)根据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从农民起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人民,材料的话表明了他对待人民的态度,描述的是他对君主与人民的关系的看法。

(2)根据材料二“唐太宗时期,进士科的地位日益提高,考进士科的人数比其他科多,录取也比较严格”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以来,官员多达数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了改变这一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度诞生,在唐朝时期被进一步完善。

(3)根据材料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影响深远。

30.

(1)开明、友好、平等的民族政策

(2)和亲和会盟:

藏族

(3)促进了汉藏之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

【解析】

(1)根据材料一“自古皆贵(认为……尊贵)中华,贱(轻视)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句话的含义是:

自古以来的统治者,都重视中原的汉族,而轻视那些少数民族,而我(朕),却对他们一视同仁!

体现了唐太宗开明,友好、开放、平等的民族政策,对促进民族融合和唐朝强大都有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唐蕃关系示意图》”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实行和亲和会盟的民族政策,例如文成公主入藏,加深了两个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吐蕃就是我国的藏族的祖先。

(3)根据材料一“遂和同(为)一家。

天下百姓,普皆安乐”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后,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8世纪初,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充分掌握唐朝时期对少数民族的政策,结合唐太宗的政策来解答本题,历代民族关系是国家稳定的基础,唐朝时期十分注重发展同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这是唐太宗的开明之处,例如文成公主入藏,起到了积极友好的作用。

31.

(1)隋朝大运河

(2)A.北京B.杭州

(3)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是一条贯通南北的大动脉。

【解析】

(1)根据题干图片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图描述的是隋朝大运河,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拥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北京),南至余杭(杭州),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所以地图中的A处应该是北京,B处应该是杭州。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是一条贯通南北的大动脉。

32.

(1)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

(2)文字;建筑;节日;茶道(答出任何两点即可)

(3)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玄奘;西游天竺学习佛法

【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在唐时曾和中国往来密切,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来唐的遣唐使有十多批,同来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使团规模庞大,少则二百人,多至五六百人,密切了中日的关系。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日本深感唐朝文化繁荣,虚心向唐朝学习,日本的文化和制度深受唐文化的影响,例如他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他们还参照汉字创造了日本文字,在社会生活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日本的都城平城京,几乎同唐朝长安城的建筑样式相同。

(3)根据图片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中的人物分别是鉴真和玄奘,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先后6次东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754年到达日本,在日本弘传佛法,传播唐朝文化,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