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项目安全设计专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90469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104 大小:324.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光伏项目安全设计专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光伏项目安全设计专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光伏项目安全设计专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光伏项目安全设计专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光伏项目安全设计专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光伏项目安全设计专篇.docx

《光伏项目安全设计专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伏项目安全设计专篇.docx(10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光伏项目安全设计专篇.docx

光伏项目安全设计专篇

 

XX光伏项目

 

安全设施设计专篇

(送审版)

 

 

安全设施设计工作人员组成

 

人员

姓名

专业名称

签字

备注

负责人

给排水

编制人

施工组织

风资源

总图、建筑

电气一次

电气二次

给排水

审核人

给排水

审定人

电气

 

目 录

 

 

 

 

第一章概述

第二章

二.1设计依据

二.2

二.2.1国家地方相关政策、法律法规

二.2.2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家主席令[2014]第70号)

2.

3.《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国家主席令[2009年]修订第60号)

4.

5.《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国家主席令[2008]第6号)

6.

7.《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国家主席令[1997]第88号)

8.

9.《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国家主席令[2008]第7号)

10.

11.《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国家主席令[2011]第47号)

12.

13.《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主席令[2007]第69号)

14.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国家主席令[2005]第33号)

16.

17.《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国家主席令[2011]第52号)

18.

19.《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239号)

20.

21.《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79号)

22.

23.《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国务院令第302号)

24.

25.《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93号)

26.

27.《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

28.

29.《电力监管条例》(国务院令第432号)

30.

31.《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

32.

33.《电力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9号)

34.

35.《关于加强电力系统抗灾能力建设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发[2008]20号)

36.

37.《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

38.

39.《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号)

40.

41.《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3号)

42.

43.《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6号)

44.

45.《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安监总局36号令)

46.

47.《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安监总局令[2009]第17号)

48.

49.《电力企业综合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试行)》(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2009年6月16日发布)

50.

51.《电力企业专项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试行)》(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2009年6月16日发布)

52.

53.《电力企业现场处置方案编制导则(试行)》(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2009年6月16日发布)

54.

55.《防雷减灾管理办法》(中国气象局第8号令)

56.

57.《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安全生产令》(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令第1号)

58.

59.《电力安全生产监管办法》(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令第2号)

60.

61.《电网运行规则(试行)》(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令第22号)

62.

63.《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规定》(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令第5号)

64.

65.《危险化学品名录》(2012年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发布)

66.

67.《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令第8号)

68.

69.《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

70.

71.《关于做好建设项目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安监总协调[2006]124号)

72.

73.《关于规范重大危险源监督与管理工作的通知》(安监总协调[2005]125号)

74.

75.《关于加强电力建设起重机械管理的通知》(电监安全[2006]28号)

76.

77.《关于进一步加强电力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电监安全[2006]29号)

78.

79.《关于印发<电力建设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的通知》(电监安全[2007]38号)

80.

81.《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国电发[2014]589号

82.

83.《甘肃省安全生产条例》(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37号)

84.

85.甘肃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甘肃省人民政府令第61号)

86.

87.《甘肃省消防条例》(2010年5月27日甘肃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

88.

二.2.3工程设计有关的标准、规程规范

二.2.4

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1986)

2.

3.《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

4.

5.《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2009)

6.

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

化学有害因素》(GBZ2。

1-2007)

8.

9.《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

物理因素》(GBZ2。

2-2007)

10.

11.《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12.

13.《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14.

1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16.

17.《高耸结构设计规范》(GB50135—2006)

18.

19.《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6)

20.

2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22.

23.《地面用光伏(PV)发电系统概述和导则》(GB/T18479-2001)

24.

25.《光伏发电站设计规范》(GB50797-2012)

26.

27.《光伏(PV)组件安全鉴定第1部分:

结构要求》(GB/T20047。

1-2006)

28.

29.《光伏发电站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GB/Z19964-2005)

30.

31.《光伏系统并网技术要求》(GB/T19939-2005)

32.

33.《光伏(PV)系统电网接口特性》(GB/T20046-2006)

34.

35.《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GB50061—2010)

36.

37.《电力设施抗震设计规范》(GB50260—1996)

38.

39.《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2007)

40.

41.《电力装置的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设计规范》(GB/T50062—2008)

42.

43.《系统接地的型式及安全技术要求》(GB14050-2008)

44.

4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

46.

47.《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GB12158-2006)

48.

49.《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GB14285—2006)

50.

51.《建筑物电力装置第4—41部分:

安全防护电击保护》(GB16895.21-2004)

52.

53.《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2006)

54.

5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56.

57.《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规范》(GB50229-2006)

58.

59.《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

60.

6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2007)

62.

63.《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2894-2008)

64.

65.《安全色》(GB2893-2008)

66.

67.《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87-1985)

68.

69.《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191—2012)

70.

71.《电力安全工作规程 发电场和变电站电气部分》(GB26860-2011)

72.

73.《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2008)

74.

电力行业其他规范

75.《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AQ/T9002-2006)

76.

77.《35kV~110kV变电站设计规范》(GB50059—2011)

78.

79.《电力工程地下金属构筑物防腐技术导则》(DL/T5394-2007)

80.

81.《电力系统通信站过电压防护规程》(DL/T548-2012)

82.

83.《变电站总布置设计技术规程》(DL/T5056—2007)

84.

85.《高压配电装置设计技术规程》(DL/T5352—2006)

86.

87.《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DL/T620-1997)(2005年版)

88.

89.《架空绝缘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DL/T601—1996)(2005年版)

90.

91.《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DL/T596—1996)(2005年版)

92.

93.《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DL/T621-1997)(2005年版)

94.

95.《电力系统安全自动装置设计技术规定》(DL/T5147—2001)

96.

97.《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DL5027—1993)

98.

99.《电业生产事故调查规程》(DL/T558-1994)

100.

101.《电场标示系统设计导则》(DL/T950-2005)

102.

二.2.5政府有关部门的主要批复文件

二.2.6

二.2.7前阶段成果

二.2.8

二.2.9设计委托合同

二.2.10

二.3设计范围

二.4

 

依据本项目可研报告及安全预评价报告,确定本项目《安全设施设计专篇》设计范围,针对本工程可能存在危险、有害因素进行了定性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施工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只进行一般性分析。

根据光伏电站规划容量,本工程110kV升压站部分最终规模为2台主变压器,电压等级为110kV/35kV;110kV主接线:

远期采用单母线接线。

35kV主接线:

35kV主接线采用单母线接线方式,本期5回集电线路接入I段35kV母线上.

本期工程建设1台50MVA有载调压变压器(带平衡绕组);110kV送出线路1回,本期建设1回;35kV进、出线共18回,本期建设9回;每台主变压器低压侧安装1套动态无功补偿装置,本期安装总容量为10MVar的SVG。

二.5工作进展

二.6

第三章建设项目概况

第四章

四.1业主简介

四.2

四.3建设项目场址条件

四.4

四.4.1项目地理位置

四.4.2

图2—1光伏电场位置示意图

甘肃省位于我国的中西部,地处黄河上游,地域辽阔,具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年太阳总辐射量在4800MJ/m2~6400MJ/m2之间,年资源理论储量67万亿kW•h,每年地表吸收的太阳能相当于大约824亿t标准煤的能量,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四.4.3太阳能资源

四.4.4

本工程站址位于气象站东南方向约18km处,位于民勤气象站西南方向约63km处,站址纬度低于民勤气象站、XX气象站.本工程站址区域气候干燥,降水稀少,日照强烈,光照充足,太阳总辐射量在5月和6月最多,在12月和1月最少,属于多日照区,太阳总辐射量年际变化较小,光能资源利用条件优越,有利于建设大规模的并网光伏电站.本工程站址区域累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为6004。

723MJ/m2,累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939。

6h,累年平均日照百分率为66。

5%.

四.4.5气象条件

四.4.6

XX地区属大陆性温带干旱气候.XX三面空旷一面山,加之植被稀少,境内风速大,尤以春季为最大,全年多西北风,其次是东南风.XX地区干旱少雨,水资源较为匮乏,境内主要河流有东大河、西大河,均发源于祁连山,属河西内陆河石羊河水系,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76×108m3。

XX地区的主要气候特征为:

①春季,由于冷空气侵袭频繁,气温忽高忽低,常有”倒春寒”天气发生,降水少,多大风,大风日数占全年大风日数的43%~44%。

②夏季,为全年降雨集中时节,雨热同季,常有”干热风"出现,东北部炎热,最高气温可达38.1C,中部高温日数较少,西南部则较凉爽,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4%~66%。

③秋季,秋初气温较高,阴雨天稍多,仲秋、深秋降温迅速,风速较夏季增大,北方冷空气入侵最早在9月中旬,常出现霜冻。

④冬季,多处在蒙古冷高压控制下,天气寒冷,降雪少,空气干燥.

四.4.7工程地质

四.4.8

1)地质地貌

拟建站址地貌单元上属于山前冲洪积平原,地形平坦开阔,大致向东偏北方向倾斜。

站址区在地表的局部区域,见有雨水冲刷形成的地表浅沟,沟深一般均小于0。

5m,除此之外,未见其它不良地质作用。

本厂区不存在压覆文物、压矿及采空区问题。

2)地层岩性及其性能

站址地层岩性主要为第四系上更新统戈壁组冲洪积圆砾层.该区域地层较为稳定,上下情况变化不大。

本次勘察主要根据钻探原位测试及物探电测深成果,将勘探范围内的岩土分为两层,描述如下:

①圆砾:

呈杂色,稍湿,中密,岩石成分以岩浆岩、变质砂岩和砂岩为主,呈浑圆和亚浑圆形,粒径2~20mm占总量30%~40%,大于20mm粒径占总量23%~40%,最大粒径可达120mm,以多量砾砂、粗、中砂及少量的粘性土充填,局部夹有少量的粉细砂、粉土薄层,级配良好.平均厚度约1。

8m左右。

该层地表局部地段堆填有约0.5m后的人工填土。

②圆砾:

呈杂色,稍湿,密实,岩石成分以岩浆岩、变质砂岩和砂岩为主,呈浑圆和亚浑圆形,级配良好,粒径2~20mm占总量30%~40%,大于20mm粒径占总量23%~40%,最大粒径可达120mm,以多量砾砂、粗、中砂及少量的粘性土充填,局部夹有少量的粉细砂、粉土薄层.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其厚度可能大于30m。

3)地下水及水、土腐蚀性

站址区地下水类型属第四纪冲洪积地层中的深藏潜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

参考区域地质资料,地下水位埋深可能大于30m。

可以不考虑地下水的腐蚀性和对基础的影响。

场地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弱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拟建站址区地形较平坦、开阔,地层岩性以圆砾为主,属中硬土,场地类别为II类;建筑场地属抗震有利地段;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

15g,相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值为0。

45s.

四.5总图布置

四.6

1)场址选择

工程站址位于甘肃省XX市金川区境内金武公路南侧,本期工程规划用地面积约234hm2,场地东西长约2060m,南北宽约1135m,可满足本期50MWp的建设及施工场地用地要求。

场址区域地形开阔,无自然高深陡坎和深切沟谷,西南高东北低,地势上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坡度约为2%。

电站升压站位于本期场址东北角,便于后期工程连续扩建。

2)光伏场总平面布置

项目拟安装太阳能光伏组件169600块,总装机容量50。

88MWp,布置为50个光伏阵列。

整个光伏阵列呈矩形布置。

每个发电单元按1MWp,为减少太阳能光伏组件直流线路的损失,每个发电单元相应的箱式变电站布置于光伏阵列的中间位置,箱就地光伏发电子方阵经就地箱变升压至35kV后采用分段串接汇流方式(第一台箱变高压侧电缆汇集到第二台箱变,依次汇集到下一台的方式)接入光伏电站内35kV配电室,每10个1100kVA箱式变压器汇流后接入35kV母线,经升压后接入110kV配电装置。

整个光伏电站外围四周采用采用2.2m高铁丝网围栅。

3)道路

兰新铁路有103km横穿XX境内,XX至阿拉善右旗铁路专用线在金川区设有赵家沟站,铁路交通便利.

XX市金川区50兆瓦并网光伏发电工程场址北侧有金武公路东西通过,金武公路全长85km,其中XX段59km为三级公路,路基宽8。

5m,路面宽7.0m,路面结构为3cm厚沥青碎石+20cm厚水泥稳定砂砾基层。

本电站进站道路从金武公路引接0.5km,即可进入光伏发电场,交通十分便利,满足物资运输条件.

4)110kV升压站布置

升压站围墙中心尺寸为长×宽=116m×81m,占地面积9396m²,围墙采用高2。

6m的通透式铁艺围墙。

场区所有光伏组件的电能通过箱变升压后送入35kV配电室。

新建综合楼是整个光伏电站的控制中心,也作为工作人员值班办公的场所。

本次XX升压站采用的站内布置方式为:

升压站主入口位于站区的北侧,道路成环形布置在升压站内,道路和站内围墙把整个站区分为4块。

西部为主体设备区,东南部布置一套无功补偿装置,东北部是升压站的生活区,控制楼就布置在此区域。

站内道路除进站主路和主变与构架之间道路的路宽为4.5m外,其余路宽均为4m,内弯半径均为7m。

混凝土路面,道路宽及转弯半径满足运输及消防要求,消防车可直通站内各建筑物。

四.7建、构筑物

四.8

四.8.1建、构筑物

四.8.2

50MW光伏场区无新建建筑物,包括50个1MW光伏阵列,每个阵列保护光伏组件及支架、汇流箱、直流柜、逆变器、箱变、分接箱等设备。

升压站新建建筑物有综合楼、35kV配电室、SVG室、综合泵房等建筑物,新建主变、主变事故油池、110kV配电装置等构筑物。

本工程新建建筑物总建筑面积约1857m2。

1)综合楼

综合楼为一幢两层框架结构建筑,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

综合楼首层布置有低压配电间、蓄电池室、宿舍及厨房餐厅等房间;二层布置有中控室、会议室、办公室等房间。

综合楼总建筑面积1281m2,基底面积640.5m2。

综合楼内一层设3个直接对外安全出口。

二楼中控制设置直通户外的楼梯.综合楼内各类安全疏散距离均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综合楼是升压站内的核心建筑。

从功能上是将宿舍、办公和食堂这几个功能不同的建筑组合在一起,使整体建筑更注重其实用性,而且此方案占地面积小,整体布局紧凑,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避免了厂区建筑过于分散、凌乱,有效的节约了厂区用地,便于运行管理.适宜的建筑尺度、色彩及比例,给人强烈的时代感,简洁明快的风格符合现代工业建筑的特点。

2)35kV配电间

35kV配电间为单层砖混结构建筑,墙下条形基础。

建筑面积为166m2,檐口高度为4.3m。

室内布置有35kV配电盘柜、站用变等电气设备。

35kV配电间设置两个直接对外安全出口,其安全疏散距离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3)SVG室

SVG室为单层砖混结构建筑,墙下条形基础。

建筑面积为75.52m2,檐口高度为4.0m。

SVG室设置两个直接对外安全出口,其安全疏散距离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3)综合泵房

综合泵房由地下水池及地上泵房组成。

其地下部分为现浇混凝土水池,平面尺寸为11.7m×7。

4m;地上部分为砖混结构,建筑面积为94.38m2,檐口高度为3。

9m,室内布置有生活水箱、消防泵、消防稳压泵、生活泵、控制柜等设备。

四.8.3基础

四.8.4

太阳电池组件支架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按照国家规范的环境类别要求选定的C30等级。

垫层混凝土厚度100mm,基础混凝土顶居中预埋地脚螺栓,光伏阵列支架柱与基础螺栓连接.

四.8.5支架方案

四.8.6

电池组件支架采用三角形钢支架,布置结合电池板大小布置.该支架为固定式支架,倾度为31,每块电池组件尺寸1956×992×50mm(长×宽×厚),16块组件下设7组基础,32块组件下设14组基础。

支架设置4道模条,用于固定电池板.

四.9光伏系统工艺方案

四.10

1)系统组成

本工程总装机容量为50MWp,推荐采用分块发电、集中并网方案。

电池组件采用多晶硅太阳能电池(300Wp),电池组件均安装于固定支架上(采用最佳倾角为31°)。

50MWp太阳能电池阵列由50个1MWp子方阵组成,每个子方阵均由若干路太阳能电池组串并联而成。

每个1MWp太阳能电池方阵由太阳能电池组、汇流设备、逆变设备及升压设备构成。

太阳能电池组件经日光照射后,形成低压直流电,电池组并联后的直流电采用电缆送至汇流箱,经汇流箱汇流后采用电缆引至逆变器室,每两个500kW的逆变器与一台35kV箱式升压变电站(分裂变压器)通过电缆连接,电压由交流0。

3kV升至35kV。

就地光伏发电子方阵经就地箱变升压至35kV后采用分段串接汇流方式(第一台箱变高压侧电缆汇集到第二台箱变,依次汇集到下一台的方式)接入光伏电站内35kV配电室,每10个1100kVA箱式变压器汇流后接入35kV母线,经升压后接入110kV配电装置.

2)项目发电量

根据PVsyst计算,本工程系统效率约为78%,项目首年发电量约86108MWh,等效满负荷小时数1573h;考虑不同的电池组件效率随着时间也存在着衰减,组件转换率成逐年递减状态,若按电池组件效率在25年累计折减20%(每年衰减的百分比相同)计算,25年内平均每年发电量为:

77842MWh,等效满负荷小时数1422h。

3)光伏方阵电气主接线

本项目采用分散发电、集中控制、单点并网的技术方案.整体50MWp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由50个1MW子系统构成.1MWp子方阵对应两台500kW逆变器,因此1MWp子方阵电池组串并联数为212。

1MWp多晶硅太阳电池子方阵16路汇流箱电缆分别经2台直流配电柜接入2台500kW逆变器,本工程需要配备50个分站房,100台500kW逆变器.

4)太阳能电池组件

太阳能光伏系统中最重要的是太阳能电池,是收集阳光的基本单位。

大量的电池合成在一起构成光伏组件。

本建设项目光伏组件通过招标选用技术成熟、性能稳定、大功率的300Wp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组件。

5)光伏方阵排布

光伏电场推荐采用分块发电、集中并网方案。

50MWp太阳电池阵列由50个1MWp子方阵组成,每个子方阵均由212块太阳电池组串并联而成.光伏组件按照固定安装单元光伏方阵设计为竖向2排,16×2=32块组件排列。

考虑前、后排的阴影遮挡问题,通过计算固定式太阳电池阵列行间最小距离为6.818m,综合考虑本工程地形等因素,取间距为10.2m。

四.11电气设计

四.12

四.12.1电气一次

四.12.2

1)接入系统方案

根据《金川地区光伏电站接入系统(技术部分)评审会议纪要》,本电站是以110kV电压等级的1回架空线路接入华能110kV光伏汇集站,导线型号为LGJ—240,送电距离约4km,两站打捆以1回110kV、LGJ—2X300线路接入330kV双湾变,送电距离约2km。

2)电气主接线

①光伏方阵接线设计

本工程光伏场区采用1MWp一个子方阵的设计方案,每500kWp太阳能电池与一台500kW逆变器构成一个光伏发电单元,本电站共有100个发电单元。

每个1MWp子方阵的2台500kW逆变器出口电压(300V)经一台容量为1100kVA升压变电站升至35kV后,用35kV电缆汇流至升压站35kV配电室35kV母线上。

110kV升压站主接线

本工程110kV升压站35kV主接线采用单母线接线方式,本期5回集电线路接入I段35kV母线上.升压站共规划建设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