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社会认知研究进展(综述).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03752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3.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孤独症儿童社会认知研究进展(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孤独症儿童社会认知研究进展(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孤独症儿童社会认知研究进展(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孤独症儿童社会认知研究进展(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孤独症儿童社会认知研究进展(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孤独症儿童社会认知研究进展(综述).docx

《孤独症儿童社会认知研究进展(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孤独症儿童社会认知研究进展(综述).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孤独症儿童社会认知研究进展(综述).docx

孤独症儿童社会认知研究进展(综述)

  【关键词】孤独症;社会认知;儿童;社会注意;面孔认知;神经基础;综述

  中图分类号:

R749.94、B84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0-6729(2007)010-00682-04

  

  孤独症是以社会和交流能力受损以及狭隘的兴趣和行为为特征的一种障碍性疾病。

尽管患者的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和智力情况千差万别,但所有患者在社会交互作用中均存在障碍。

一些高功能孤独症或Asperger综合征人士在非社会领域(如物理、数学、天文学、音乐等)甚至有很强的能力,但在社会能力方面却远不如人。

因此在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共性认知机制时,研究者们提出了“社会认知缺陷”的观点,认为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这种缺陷存在于相对特定的脑神经网络。

该领域的研究正成为当前发育行为儿科学和认知科学的重点研究内容。

  社会认知(socialcognition)指的是能促进同种个体间行为应答的信息加工过程,是一种有益于复杂多变的社会行为的高级认知过程,包括社会知觉和社会问题解决两方面[1]。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通常需要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如想法、意图、愿望和信念等),预测他人的想法,判断他人的行为,并指导和调整我们自身的社会行为,这些都属于社会认知的基本内容。

社会认知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社会认知的发展和社会活动又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随着认知神经生理基础的发展,儿童自婴儿早期就出现了认知偏爱、社会注意、表情识别、模仿,这些认知机能和早期儿童社会活动的互动,促进了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和儿童的社会化。

而孤独症儿童常在1岁以内即已出现不会注意他人,对呼唤自己的名字无反应等基础的缺陷;到2-3岁时,其在社交趋向、目光接触、共同注意、模仿、对他人情绪状态的反应以及面部表情识别也出现明显缺陷。

这些缺陷代表了其最早期和最基本的社会损害,而且可能导致后来出现的社会和交流的损害。

本文主要就孤独症儿童的社会注意和面孔认知及与孤独症相关的社会认知神经基础作一综述。

  

  1孤独症儿童的社会注意

  

  社会注意对社会交流能力的获得至关重要。

研究显示孤独症存在社会注意?

?

?

害,其中主要包括社会趋向性注意(SocialOrienting)、共同注意(JointAttention)和对他人悲伤的注意(AttentiontoDistress)。

研究者们认为孤独症社会注意早期损害的这种病理学发育模式剥夺了孤独症儿童在婴儿和学龄前期社会信息的获得,并进一步破坏了其正常的大脑发育和行为发展。

这个循环就像一个负反馈环,影响儿童后来的社会发展[2]。

  

  1.1社会趋向性注意

  正常发育过程中,婴儿在出生时和生后最初6周就对社会刺激非常敏感。

新生儿尤其表现对人感兴趣,特别是人的声音、动作、面部特征。

婴儿早期的趋向性注意是无意的而不是有意的。

5-7个月时婴儿出现对社会刺激主动有意识的趋向性,如喊他的名字时会转头。

Dawson[3]首先提出孤独症存在“社会趋向性注意损害”,是指孤独症幼儿不能自觉地注意周围环境中自然发生的社会刺激。

他们在试验中测试孤独症、Down's综合征和正常发育儿童的社会趋向性能力,观察儿童对社会刺激(呼唤名字和拍手)和非社会刺激(卡嗒声和音乐玩具)的注意倾向,发现与Down's综合征和正常发育儿童相比,孤独症儿童表现对社会和非社会刺激都不太注意,但对社会刺激表现更极端的不注意。

他们认为社会趋向性注意的损害能通过剥夺给予孤独症儿童适当的社会刺激而改变他们的发育轨迹。

Swettenham也发现与正常发育幼儿相比,20个月的孤独症幼儿极少全面看人,只是短暂地看一眼,而长时间地观看物体[4]。

同样,一个家庭录像研究[5]证实与同龄正常发育婴儿相比,那些后来诊断为孤独症的8-10个月婴儿在呼唤其名字时很少出现趋向性注意。

  

  1.2共同注意

  共同注意是指为分享对对象或事件的知晓,调整交互式社交伙伴之间对对象或事件注意的能力。

共同注意行为包括分享注意(如通过利用交互性的目光注视)、跟随他人的注意(如跟随目光注视或指向)和指引他人的注意[2]。

很多婴儿到12个月就能表现所有这些技能。

有些婴儿6个月时就有部分能力,表现能跟随母亲的目光转向某个可见的物体。

早先的研究说明共同注意能力缺陷是孤独症早期出现的基本社会交流损害,到1岁时就会表现出来,并可作为诊断孤独症的标准之一。

  

  1.3对他人悲伤的注意

  婴儿4-6个月或可能更早就会留意他人的情感表现,并对不同的面部表情表现不同的情绪(如中性的、高兴的、伤心的),对高兴的面孔注意多、对中性或伤心的面孔注意少。

到9-12个月,就出现社会参照,婴儿会从大人的脸部寻找情感信息。

到2岁时,儿童开始对他人的悲伤有情感性和亲社会性的行为反应,如帮助、安慰他人,与他人分享悲伤。

多项研究显示当大人表现悲伤的表情时,与精神发育迟滞和正常儿童相比,孤独症儿童较少看大人的脸,关心也少。

研究认为孤独症儿童后来出现的社会认知缺陷与早期的社会注意损害有关,如果能在生命早期识别社会注意的损害,并改变这种注意方式,让孩子参与到周围的社会环境中,可能指导孤独症儿童逐渐回到正常的发育轨道上来。

  

  2孤独症儿童的面孔认知

  

  人类最重要的社会认知能力之一是对社会线索的识别。

在社会交往中我们可以从交往对象的面孔、语调、手势、躯体运动等方面获得大量的社会线索,其中以面孔所传达的社会线索最为丰富。

从面孔可以判断一个人的年龄、情绪、性别、注视方向、身份等,因此,对面孔所传达信息的正确识别对于合适的社会行为极其重要。

而面部表情是人们情绪情感的外在表现,根据面部表情可以推测一个人的情绪状态,这属于儿童心理理论能力最早的知觉发展阶段。

  面孔感知分为两个亚型:

通过面孔的结构特征识别人的身份和通过个体的形状特征及表情过程中这些特征形状之间相对位置的变化识别独立于身份之外的他人内在的情感状态。

  对于正常发育的婴儿,面部表情为其提供交流和生存的非言语信息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在出生头几天,婴儿就表现喜欢看人脸,尤其是妈妈的面孔。

到3-7个月期间,婴儿开始能很快区分熟悉与不熟悉的面孔、按性别分类面孔、看出倒立面孔,右脑表现对面孔加工的偏好。

1岁以内的幼婴能根据他人目光注视、面部姿势和情绪表情的指示行动。

多项研究已经显示孤独症儿童的面孔识别受损,他们在面孔识别测试中的成绩比非孤独症的发育障碍儿童差,在人物照片匹配和识别任务中也比正常儿童差,而在同样的应用建筑物的图片匹配和识别任务中没有受损,说明孤独症面孔识别受损不是由于视觉辨别困难所致。

孤独症表情记忆研究[6]显示在多种面孔加工任务中孤独症儿童操作均比智龄、年龄相当的儿童差,包括面孔辨别和表情识别。

正常发育儿童对面孔视觉刺激的记忆明显优于非面孔视觉刺激,而孤独症儿童在面孔和非面孔任务中的成绩相当或在非面孔任务中成绩更好。

  孤独症儿童不仅存在面部表情加工的缺陷,对人的面孔身份识别也存在缺陷。

但在表面上,面部表情感知缺陷可能是孤独症社交缺陷的最主要原因。

孤独症很多早期的社交受损如目光接触、共同注意、模仿、对他人情绪状态的反应以及面部表情识别均涉及注意和加工面部表情信息的能力。

正因为如此,面部表情加工缺陷在孤独症大脑系统功能障碍潜在的认知缺陷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由于以面部表情加工为媒介的神经系统出生后很早就开始发育,面部表情加工缺陷可作为孤独症患儿脑发育异常的最早的标志之一。

  研究表明孤独症患者加工面孔信息应用的是异常策略。

当呈现可以联系整个面孔的特征部分时,正常发育儿童能更好地认出面孔,当根据眼睛识别时成绩优于根据嘴巴识别[7]。

vanderGeest等[8]的研究显示正常发育儿童记忆倒立的面孔要比正立的面孔费力,注意正立的面孔时间长于倒立的面孔。

而孤独症儿童相反,认出孤立的面孔部分和部分模糊的面孔比正常儿童强,记忆面孔下半部分的能力优于上半部分,更容易识别倒立的面孔,注视倒立的面孔与正立的面孔的时间相当。

说明这种缺陷模式代表面部形状处理障碍,注重局部细节而不是整体特征。

对面孔的视觉注意研究[9]显示与正常儿童相比,孤独症对面孔的核心特征部分如眼睛、鼻子注意减少。

  

  3孤独症社会认知的神经基础

  

  3.1社会脑社会认知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欠的能力,当人的社会认知能力提高时,其攻击行为就会受到制约,而社会适应能力则得到提高。

社会认知可能是一种独立的认知成分,有着特殊的神经结构基础。

Brothers于1990年提出社会认知的神经基础主要涉及三个脑区,即杏仁核、眶额叶(orbito?

frontalcortex,OFC)以及颞上回(superiortemporalsulcusandgyrus,STG),并率先将这些区域称为“社会脑”(socialbrain)。

社会脑的基本功能是:

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它承担着了解和观察他人的目的、意图、信念、推测等信息的处理,从而达到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和交往,简言之即社会认知能力[10]。

  3.2孤独症面孔认知的神经基础

  面孔信息加工过程有赖于颞叶皮质的特定区域,包括梭状回、杏仁核和颞上脑沟(superiortemporalsulcus,STS)等。

当进行面孔编码时梭状回首先被激活,杏仁核和颞上沟则负责编码从面孔获得的社会信息,杏仁核还负责解码面孔的情感意义。

杏仁核中部分神经元对来自面部的视觉信息有着选择性的调节作用,它在面部情绪以及对他人行为中社会意义的感知方面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

颞上沟(STS)周边脑区与面部动作加工和注视指导的感知有关。

  近年来国外已开展了许多关于孤独症儿童面孔识认的脑电生理学和影像学研究,为探索孤独症患者面孔加工的神经基础提供了依据。

Dawson等的一项研究[11]显示3-4岁孤独症儿童对妈妈的面孔与不熟悉的面孔的ERP电位没有明显区别,但对喜欢与不熟悉的玩具却显示不同的ERP电位;与之相反的是,智龄相当的正常发育儿童和先天发育迟滞儿童对不熟悉面孔与妈妈的面孔显示不同的ERP电位,对喜欢的玩具和不熟悉的物件的ERP电位相当,说明幼小孤独症儿童就存在面孔加工能力的损害。

  在一项孤独症青少年和成人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中,McPartland,Dawson等[12]发现与面孔加工相关的ERP成分(N170)在孤独症和正常受试者中存在不同。

N170是面孔加工早期阶段敏感成分,该成分在正常人中对面孔的波形比对非面孔的波形大,主要在右脑半球出现。

孤独症患者表现对面孔的N170潜伏期比对照组延长,但对物件的潜伏期与对照组相当。

正常对照组对倒立面孔的潜伏期比对正立面孔的潜伏期延长,而孤独症患者对倒立面孔和正立面孔的N170潜伏期无明显区别,没有显示对面孔的倒置效果,且面孔加工速度与孤独症在表情识别任务中的成绩相关联。

这些资料显示孤独症对面孔的早期结构编码过程受到破坏,其信息加工速度减慢。

  在面孔加工的fMRI研究中,研究者们发现右侧梭状回对面部(相对于物体)有强烈激活,因而认为梭状回(fusiformgyrus,FG)是对面孔反应的特异区域,称为梭状回面孔区(FusiformFaceArea,FFA)。

区域是面孔身份知觉的特殊区域,它有别于其他涉及面部表情识别知觉的脑区如颞上沟,但也参与面部表情识别任务。

  正常人看到面孔时脑部FFA区域呈现激活状态,孤独症成人不能显示该区域的激活。

Schultz等[13]曾用fMRI研究14名HFA或AS患者与年龄、智力匹配的对照组成人的面孔认知,与对照组相比,孤独症组在右侧颞下回(ITG)区域激活显著而在右侧梭状回(FG)激活不显著;而在物件加工过程中两组都显示右侧颞下回(ITG)区域明显激活。

表明孤独症行为和神经学的异常是特别针对面孔认知,其在表情识别过程中的脑部激活区域模式与在非面孔物体认知过程中的以形状为基础的策略相一致。

它可以解释为什么孤独症和AS患者感知人物面孔同无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