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 檀传宝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课件(PPT演示).pptx

上传人:zf 文档编号:10370013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PPTX 页数:36 大小:313.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育原理 檀传宝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课件(PPT演示).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德育原理 檀传宝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课件(PPT演示).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德育原理 檀传宝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课件(PPT演示).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德育原理 檀传宝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课件(PPT演示).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德育原理 檀传宝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课件(PPT演示).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德育原理 檀传宝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课件(PPT演示).pptx

《德育原理 檀传宝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课件(PPT演示).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育原理 檀传宝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课件(PPT演示).ppt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德育原理 檀传宝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课件(PPT演示).pptx

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前言:

德育究竟是什么?

德育到底是什么?

自由与快乐、尊重与平等、宽容与包含、风度与气质、批判与反思许多生活中的常识为何变得那么稀少?

我们是否可以在研究德育的概念中寻找久违的常识?

第一节德育的概念一、德育的概念二、德育的发展进程三、德育理论的主要形态及主要议题一、德育的概念

(一)德育的内涵在我国古代,“德”的本字为“惪”。

说文说:

“惪,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

从心,直声。

”段注说:

“内得于己,身心自得也;外得于人,谓惠泽使人得之也。

”德的对象是道,“道”表示事物运动的规律和规则,含有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人们认识了道,转化为思想感情,然后外化为行为,施与人,便称之为德;德即所谓善心善行。

德育即育德,是培养人的善心和善行的活动。

中国人信仰什么?

在古代中国,其实一直有两套完整的信仰体系:

官士阶层信历史,为了青史留名可以牺牲生命;民间百姓信奉鬼神,所谓“离地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

当今中国社会民众普遍信仰什么呢?

有信仰有清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生活有目标,有足够的幸福感。

并对疾苦之人施以关怀,不贪婪,不做犯法之事。

相信世界是有规则和逻辑的,只有谨慎生活,有所敬畏,才能功德圆满。

没有信仰曾经友善对人,帮助穷人。

但这个残忍的世界逐渐让我警醒,即使我是多么善良,很多人还在剥夺我生存的权利,生活如此艰难。

在困难疾病面前,我们的信仰如此功利,神化的人或宗教成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我拿什么来支撑我的信仰?

无信仰社会的八大标志在其位,不谋其政假货、假药泛滥灵修班、辟谷课广受欢迎神医、高人”层出不穷靠不道德手段上位的人受追捧虚假捐献为富不仁社会诚信差,人与人互不信任“德育”一词的由来“德育”是一个现代词汇,虽然我们经常说原始社会的德育、奴隶社会的德育、封建社会的德育,但是“德育”一词却是出自现代人之口。

大约在18世纪70、80年代,德国哲学家康德就把遵从道德法则培养自由人的教育称为道德教育,简称德育。

与康德同时代的裴斯泰洛齐也使用过“德育”一词,表明西方社会于18世纪后半叶已经形成“德育”这一概念。

而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一书中,把教育明确划分为“智育”“德育”“体育”。

从此,“德育”逐渐成为教育世界中一个基本的概念和常用术语。

“德育”一词于20世纪初传入我国。

1904年,王国维以“德育”与“智育”、“美育”三词,向国人介绍叔本华的教育思想;1906年又将“德育”、“智育”、“美育”合称为“心育”,与“体育”相提并论,论述教育宗旨。

1912年,蔡元培在阐述新教育思想时,主张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育并举”,其中的“公民道德教育”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德育”。

(二)德育包括些什么西方:

moraleducation,即道德教育,与宗教教育、政治(公民)教育有明显的区别。

中国:

狭义:

指道德教育广义:

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更广义:

法制教育、心理教育、青春期教育、性教育、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等(三)德育概念的“泛化”原因:

1、传统思想的影响孔子: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耻且格。

大学之道提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受前苏联教育学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教育学以俄为师,1953年出版的凯洛夫教育学中将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基础的形成及苏维埃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相并列。

1956年,人教社出版的凯洛夫等四人主编的教育学提到德育包括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法律教育等。

3、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在教育实践中,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密不可分,学校生活不存在绝对的道德教育。

德育概念“泛化”的弊端1、无所不包的对象等于取消了概念本身;2、在理论体系上有严重缺陷。

3、在理论上无法使人在同一个语境下对话4、在实践中让德育难以实现根本目标5、思想、政治、道德、法纪等教育问题相互混淆,容易采取错误的教育决策。

(四)“守一而望多”的原则守一:

严格意义上的德育即道德教育;望多:

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是重要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与道德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五)德育过程的理解1、转化说在我国,许多德育定义都认为德育只是一种由外向内向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认为思想道德等纯粹是从外部“转化”进学生头脑的。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认为:

德育是“教育与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

”胡守芬德育原理认为:

“德育既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2、内化说孙喜亭认为“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通过特定的教育活动,把特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

(转化说的改良)3、引导说(檀传宝)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第二节、古代德育与现代德育三种社会形态:

1、人的依赖关系2、人的独立性3、人的自由个性

(一)习俗性的德育主要指学校教育产生以前,原始社会中存在的德育形态。

1、全民性人人参与2、生活性融于劳动、生活之中3、习俗性以习俗的传承为主要内容

(二)古代学校德育1、含义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德育。

2、特点:

等级性、神秘性和经验性。

(三)近代学校德育1、含义指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以后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学校德育。

2、特点民主化世俗化科学化组织化(四)现当代学校德育1、含义20世纪处以来的学校德育2、特点理论与探索的时代寻求平衡的时代全球化德育的时代第三节德育理论的形态及主要议题

(一)德育理论的形态1、德育思想2、德育论3、德育学4、德育原理“德育思想”首先是一种关于德育的价值性哲学思考。

基本上是前德育理论形态,主要产生于近代教育学产生以前。

德育思想形态的特点是应然的、未分化的、非体系的。

德育思想是以后学校德育理论发展的基础,也是德育理论发展的源头活水。

“德育论”则是一个与德育经验相对的一个范畴。

德育论是教育学产生后,作为与教学论、课程论等并列的德育思想的理论化形态。

与德育思想相比,德育论具有一定的专门性、系统性,并逐渐成为独立的教育学学科群,德育论也独立为德育学。

“德育学”是教育学学科群中分化出来的独立的教育理论形态,主要存在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由于对学校德育日益专门、分化的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的发展,德育学和教育学一样成为了学科群。

涂尔干的道德教育论被视为独立的德育学产生的标志“德育原理”是指作为整合诸多德育科学研究的一般理论形态。

是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研究德育领域的一般规律,回答德育面临的最基本问题。

具有理论性、基础性、综合性几个方面的特征。

(二)学校德育理论的主要议题1、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2、现当代德育思想流派;3、德育的本质与功能;4、德育对象与德育主体;5、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6、德育内容与德育课程;7、德育过程与德育方法;8、学校德育的社会环境等。

9、德育网络10、德育模式11、德育管理12、德育评价思考与练习1、如何看待德育的内涵?

怎样理解守一望多?

2、分析德育概念泛化的原因与弊端。

3、怎样理解德育过程?

4、学校德育的历史形态和特点各有哪些?

5、如何区别德育理论的几种形态?

6、德育理论的主要议题有哪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