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提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66865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一历史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一历史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一历史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一历史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提纲.docx

《高一历史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提纲.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历史提纲.docx

高一历史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圭寸制

1.目的:

巩固周王朝统治一一“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含义:

又称封帮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贵族、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子国的封国制度。

3•特点:

1规定了周王与诸侯间的权利和义务,“土地和人民”“义务”,是联系周天子和诸侯的纽带;②受封的诸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③分封对象多元化;④层层分封。

4.作用:

①通过分封制,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②各封国与周王室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地位;③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

5•遭到破坏:

①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势力的衰微和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分圭寸制名存实亡;②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被县制取代。

•宗法制

1.目的: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主要特点:

①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为大宗,拥有继承权;②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表现为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③大宗与小宗之间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3•作用:

①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的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本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与稳定,强化王权,从而实现国和家一体化;③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甚至延续到今天。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结合(史实:

早期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和商代的占卜制)。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史实:

商代的宗法制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史实:

商代的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西周的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但也是政治实体,诸侯以嫡长子继承享有世袭统治权)。

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朝统一的历史条件

(1)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分封制遭破坏;诸侯争霸,割据混战;

(2)战国局部统一为大统一创造条件;

(3)各国经济的发展及经济交流的加强

(4)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力最强大;

(5)民族融合有利统一一

(6)长期分裂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7)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

(1)皇帝制度的创立:

①皇帝独尊②皇权至上(核心,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③皇位世袭

(2)建立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

中央:

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下达诏令、监察事务)、太尉(全国军务)

注意:

秦始皇时期,丞相和太尉地位一样,御史大夫是副丞相。

(3)郡县制的推行:

郡:

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

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郡守;县:

郡的下级行政机构。

县的长官:

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4)思想专制:

焚书坑儒

•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

(1)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2)秦朝的国力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3)强化皇帝的专制权威,激化阶级矛盾,秦朝短命而亡。

2.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三、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中央官制

1、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1)特点:

三省指中书(负责起草诏令),门下(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都对皇帝负责。

(2)作用:

1三省六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提高了工作效率;②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③三省六部的确立和完善,使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

•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

制度

名称

朝代

选官标

影响

评价

世卿

世禄

西周

宗法传

保障贵族特权;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强化等级观念

依据血缘关系,

排斥人才

军功

秦国

军工

军事强大,兼并战争

战争时期

察举

汉朝,

汉武帝

德才兼

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以孝治天

下",重视血缘

关系

九品

中正

魏晋南

北朝

门第族

世家大族垄断,往往不注重才能

血缘关系影响大

科举

隋唐以

才学,

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有利于打破

是封建选官制度

考试

特权垄断,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的一大进步

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

(考试的内容和

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

方式也会直接影

权;

响科举制的科学

性)

•监察与谏议

(一)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时代

措施

秦朝

“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就掌管监察。

汉武帝时代

设刺史,以监察地方政治。

明清时期

中央(合

称“科

道”

既设有都察院,设立监察御史,分道对地方实行监督;又设有六科给事中,与六部相对应,进行业务监督。

地方

省级机构还专门设有负责司法、监察的按察使司。

实际效能:

(1)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有不断加强的趋势,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

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

(2)监察体制在专制制度下的实际效能有限,监察官员只是帝王的工具

(二)中国古代王朝的谏议体制

谏议制度:

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的制度。

三省之中的门下省就负责谏议和封驳,不仅有权对宰相作出的决策提出异议,也可以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见。

宋代

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一一谏院。

明清时期

皇权咼度加强,专门的谏议机构消失。

实际效能:

谏议制度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但在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一一与地方分权的斗争(集中在封建社会前期)

1.七国之乱

汉初统治者认为秦朝因不实行分封制“孤立而亡”,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建议,开始着手削夺诸侯王国的封地,引起“七国之乱”。

这是一场地方对中央的叛乱。

汉景帝最终以武力平定了七国之乱,并下令废除诸侯王的政治权力。

2•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1)建立中朝:

由皇帝左右亲信充任中朝的主要官吏,有效地加强了皇权。

(2)地方体制:

主要是加强对地方郡国的控制和监察,强干弱枝。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

设立刺史制度,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加强了对地方郡国的监察管理。

3.宋太祖加强皇权的措施

(1)军事上“守内虚外”。

(2)权力上“分化事权,强干弱枝”。

枢密院、“三衙”调兵权与统兵权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分割宰相的权力,强化皇权;州郡长官与通判相互牵制;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地方财赋主要由转运使运往京师,由中央掌握,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五、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在封建社会后期集中解决)

1.自汉至元皇权的日益加强

(1)两汉:

秦代的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建立“中朝”。

(2)魏晋南北朝:

尚书台改称尚书省,又新设立了中书省和门下省。

(3)隋唐三省六部制确立和完善。

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宋朝:

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中书门下是宰相机构,军政权归枢密院,合称“二府”。

三司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5)元朝:

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中书省的长官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是元代的宰相。

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以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

2.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丞相制度的废除:

明太祖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

(2)内阁制度: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并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时,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

最后皇帝“批红”。

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3)军机处:

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使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雍正帝设军机处,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

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3.中国古代的宰相制与内阁制

制度

宰相制

内阁制

相同(相似)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不同

地位

百官之首

仅备顾问

职权

参与决策

无决策权

影响

制约皇权

无制约力

第二单兀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雅典民主政治

•民主制产生的过程

1.从君主制到贵族制

贵族制特点:

是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的法治原则,变君主制时期的终身制、世袭制为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

作用:

为进一步向民主制演化准备了条件。

2.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轨道(开始)

□背景:

雅典贵族与平民矛盾尖锐,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崛起。

□时间:

公元前594年开始

□措施:

①颁布“解负令”,废除一切债务和债务奴隶制。

2设立新的司法机关一一民众法庭。

新设立“四百从议事会”,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3确立新的选举法,特别是抽签选举和差额选举法。

4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的四个等级,打破了贵族制的世袭原则,打击了贵族对官职的垄断。

5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有利于平民阶级的稳定,为雅典民主打下阶级基础。

□政治权力变化:

贵族有身份、有财产,基本保有权力;工商业奴隶主无身份、有财产,分得更多权力;平民无身份、少财产,分得一些权力。

□改革的特点:

“公平”、“中庸”。

3•克里斯提尼改革一一最终确立民主制

措施:

①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选举按照地域进行,冲击血缘标准;②实行陶片放逐法:

这是一种以民主方式反对民主敌人的有效方法。

4.伯里克利改革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完善)

措施:

①取消高级官员的财产资格限制;②鼓励公民参政,发放“公职津贴”和“观剧津贴”。

•雅典民主制的内容

1.基本特点:

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人民主权——政权掌握在全体公民手中;轮

番而治就是轮流统治与被统治)。

2.雅典民主制特征的体现:

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

机构

地位

职能

公民大会

最高权力机构

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事务展开辩论

五百人议

事会

常设机构

两次公民大会闭会期间,议事会是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的落实大会决议。

十将军委

员会

军事机构

不仅统率军队,还参与政治。

首席将军执掌军政大权

陪审法庭

最高司法与监

察机关

负责审理各类重要案件,最大限度保持公正,避免行贿舞弊现象的发生。

还监督公职人员

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

为担任公职和参加城邦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

另外还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雅典民主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进步性:

1在古代君主专制盛行的情况下,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

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

2民主有利于正确决策。

3民主有利于修正错误。

4民主有利于监督政府为公民服务。

公职人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处于群众监督下,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

5民族有利于促进文化广泛深入发展。

局限性:

1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它仅仅是对公民群体而言,是男性公民的民主。

2民主方式缺乏科学性。

它既是伟大文明的催生剂,又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

二、罗马法

•罗马法的形成和发展

1•早期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

2•《十二铜表法》一一罗马共和国第一部成文法典

是在平民保民官的强烈要求下制定的,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它明确维护私有财产权和贵族的既得利益。

但限制了贵族之前的随意解释习惯法的现象。

意义: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共和国第一部成文法。

审判、量刑有法可依(积极)。

根本上还是维护贵族利益的(消极)。

是罗马法的渊源,标志着罗马法的诞生。

3•《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查士丁尼法典)

皇帝查士丁尼设立专门委员会编篡罗马法,形成了法律汇编,即《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罗马法的影响

1•当时:

维系帝国统治。

2•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为后世西欧大多数封建国家所采用;成为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立法基础。

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

它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