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小学环境科技教育的有效途径.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59799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索小学环境科技教育的有效途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探索小学环境科技教育的有效途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探索小学环境科技教育的有效途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探索小学环境科技教育的有效途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探索小学环境科技教育的有效途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探索小学环境科技教育的有效途径.docx

《探索小学环境科技教育的有效途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索小学环境科技教育的有效途径.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探索小学环境科技教育的有效途径.docx

探索小学环境科技教育的有效途径

探索小学环境科技教育的有效途径、方法,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探索小学环境科技教育的有效途径、方法,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虹口区科普志愿者协会华东师大一附中实验小学 郑 琰

 

     近几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正受到人们广泛地关注。

作为上海市的科技特色学校,我校一直试图寻找培养学生科技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我校以环境科技教育作为突破口,围绕一个核心:

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注重两个“全体”:

一要面向全体学生,二要让全体学生能在不同层次上获得成功;突出三个要素:

寓能力培养于环境科技教育活动之中,寓科技创造于实践活动之中,寓科技创造教育于整体改革之中;贯彻四个原则:

整体构划,分层实施,重点突破,创建特色;追求五个目标:

使环境科技教育活动成为快乐的世界、智能的园地、信息的窗口、创造的舞台、成材的摇篮;达到六个快乐:

乐在玩耍、乐在自主、乐在探索、乐在动手、乐在表现、乐在成功。

把科技教育融入学校的整体工作中,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科普知识、培养科学素养、树立科学精神。

一、营造浓郁科技氛围

1、环境布置,体现特色

     近年来,我校以“科技教育成特色,素质教育争一流”作为口号,开展各项科技活动。

为使学生感受到浓郁的科技氛围,让学生一踏进校园,就置身于浓厚的科技教育氛围中,感受科技教育的熏陶,我校在领操台的背景墙上,用玻璃马赛克拼制了一幅科技抽象画,画面的主题为一只硕大的恐龙,似乎在述说着由于环境的变化、气候等因素,导致恐龙灭绝,提醒人们对环境的保护。

在领操台的左侧我校竖起了两架三米多高的火箭模型,当时正值“神舟5号”载人火箭安全返回之际,我校组织了隆重的落成仪式,让学生向宇航员叔叔学习,从小树立远大理想,为祖国的科技事业作出贡献。

此外,我校的科技橱窗也随着学校每学期的活动主题进行布置,有环境保护漫画、有学生废弃物制作的作品展示、有获奖学生介绍等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科技教育,感受到科技就在身边,只要勤动手,勤动脑,就能成为学校的科技之星。

在学生们每天上课的教室里,我校因地制宜地布置了有班级特色的科技角,动植物的养殖、学生作品的陈列、优秀作品的巡展,都在无声地告诉学生科技并不神秘,为全校师生营造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为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添置设备,鼓励创新

     随着科技活动地广泛开展,以往的教学设备远远不能满足师生活动的需要。

为此,学校投入资金,更新设备、完善设施。

劳技教室里添置了许多工具橱。

在几十个小抽屉里分门别类的摆放着学生制作的工具,抽屉上还贴着标签,便于学生寻找。

这些人性化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也养成了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

教室里还增加了展示架,它是学校科技教学成果的园地,给老师和学生带来动手的快乐和创新能力的肯定。

     为了改变了以往纯手工制作费时、费力的情况,提高了学生使用、掌握现代加工工具的能力。

学校斥资添置了许多设备,把一些加工机械的使用纳入到了课堂。

如:

砂皮机,在学生运用木块开展制作时,能够帮助学生把木块打磨到更精准尺寸,使作品更加精致、美观。

钻台的使用,改变了以往学生用锥子钻孔费时费力的状况,让学生轻轻松松完成打孔这道工序。

线锯机在切割上大大方便了制作。

除此之外,还有雕磨机、小车床、空压机等等。

在老师的帮助指导下,学生在制作中品味劳动的艰辛,体验创造的乐趣;学习必要的技能技巧;促进自我的发展。

     设备的更新、设施的完善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放飞梦想的平台。

放学后,总有学生来到劳技教室,在这里忙忙碌碌,完成自己的梦想。

展示架上创新作品层出不穷。

比赛场上,我校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

3、科技晨会,协同教育

     为加强宣传的力度,我校利用闭路电视系统,结合我校开展的环保课题,开设了“科技晨会”课,在“科技晨会”中我们向全校学生介绍环保科学小知识,发明创造的方法,我们还倡导不随意丢弃物品,要求学生做有心人,搜集后带到学校,开展小制作活动,此创意受到全校学生的积极响应,在科技辅导员的指导下,学生们利用废弃物制作成“会拜年的小狗”、“星星储物罐”等小制作。

在科技晨会课上,学生们不仅能及时了解科技信息、掌握制作方法和技巧,还体会到废弃物的再生价值,以及环保的重要性。

同时,科技晨会也成为我校学生展示技能的舞台,在塑料瓶小制作比赛中的优秀作品都通过这一窗口向全校同学作了展示。

这些直观的作品告诉学生,只要做一个善于观察、留心周围事物,肯动脑、肯动手的人,不久的将来,就会有我们自己的发明创造问世。

我们还经常邀请科技小能手、科技爱好者向全校师生介绍自己的作品,以及创造发明的真切体会。

在师生互动中,学校里科技的氛围愈加浓厚。

4、学科活动,整合资源

     亲身参与的科技探究活动,不仅让学生开拓了眼界,增长了科技知识,而且丰富多彩的内容还让学生产生了一种“我要写”的欲望,于是我们利用这一契机,结合学校原有的语文学科活动——“月季花”作文竞赛,组织学生进行了“探索科技 畅想未来”的征文活动,鲜活的写作资源让学生们跃跃欲试,为了鼓励他们,我们还改革了参赛、评选的方式:

在教导处门口设置了投稿箱,使学生投稿积极性大增,而评价方式也由单一的语文老师评选改为由全体教师、学生共同参选,由于学生的自主性增加了,兴趣就更浓了,科技探究的征文活动让学生发现原来语文的学习也是有滋有味的。

而那些获奖的文章我们通过专栏、橱窗展示、广播朗读等,让学生在校园内举目可见灿烂盛开的科技“月季花”,如:

有的兴奋地对大家宣布《我能造纸了》!

有的把“土黄瓜”和“太空黄瓜”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用生动的文字描述出来,成了《太空黄瓜真奥妙》一文,更有的是发挥想象,设计了《多功能镜子》、《干净的汽车》等等,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加了,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收获也越来越多,其中王家慧同学的《热气球飞起来了》,巢易成同学的《假如我是发明家》等文章还先后发表在《新闻晚报》、《作文大王》、《七彩读写》等报刊杂志中。

二、结合实际编写教材

1、健全组织,落实到位

     为确保学校环境科技教育的有序运转,我校建立了由校长负责、副校长分管、科技总辅导牵头、专家指导、科技老师具体操作、班主任协助参与的科技教育网络。

同时,我校健全了环境科技教育教学常规制度,主要有环境科技教育活动的教材管理(在自编教材时,我们采取确定课程纲要组织教材编写、反复研讨修订出初稿、实践运用调整完实验论证最后定稿);环境科技教育活动的课时管理(每周五科技兴趣活动时由科技总辅导员负责检查,中高年级每周的科技技能课由班主任跟班听课);环境科技教育活动奖励制度(每学期末进行优秀作品展览,获奖的作品收藏入学校的陈列室);环境科技教育活动的资料管理(由专人负责收集科技活动的计划、活动安排、活动教案、总结等),确保了我校科技活动时间落实、地点落实、内容落实、学生落实、经费落实。

2、调整师资,形成合力

    是否过硬的科技师资队伍,直接关系到科技教育的质量。

为此,我校抓了几支队伍建设:

一是专职活动课辅导教师队伍(由五位自然常识教师组成),研究不同年级的科技训练体系,自编教材,同时担负着全校活动课的整体设计和对教师的全面指导;二是兼职的活动课辅导教师队伍(主要由班主任和部分课任教师承担),我们采取老带新(负责任课的有经验的教师在任课的同时负责带教2-3名青年教师,使青年教师学会制作技艺、教学过程等)、走出去(派青年教师到市、区进行培训、听课,把外校的好经验带回来,再传授给其他教师)、滚雪球(在青年教师中进行互帮互学,能者为师,使一个人的技艺大家学会,每人掌握2-3门技艺)等方法,每两周开展依次教研活动,集体研讨,集体备课,互相交流,互相听课,提高科技活动课的质量。

三是校外辅导员队伍(由家长、退休技工等组成),担任各项技能活动课的指导任务,如创新船模的制作、机器人项目的开展等,填补了我校科技教育的缺门,使我校科技教育的内容更丰富。

四是科技顾问团,由科学家、少科站老师组成,定期来我校指导科技工作,把握科技教育发展的方向。

    对于教师们的教学质量,我们由采取科技辅导员负责巡视,记录好科技活动开展的情况,如学生出勤率、教师上课活动器具的准备、上课的纪律等等。

学校分管行政听随堂课,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监控,尤其要求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得到提高。

3、依托课改,编写教材

(1)环境科技教育内容的开发

     我校开展“环境科技教育”的研究,其中环境保护教育占了较大比例,因为我们的孩子从小树立环境意识,懂得保护环境,并且形成运用科技手段解决环境保护中所出现的问题的科学意识,对于将来无论当科学家,还是普通工人,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期望通过环境保护教育,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动手动脑,形成初步的解决问题的构想和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环境科技教育活动的设计

①社团活动

    社团活动是一种以学生兴趣为主,自愿参加,活动形式较为宽松自由的校内课外科技教育形式。

其教育目标是通过生动活泼的环境科技教育活动,扩大学生的科技知识面,培养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和窍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造、勇于实践的精神。

     由于环境科技社团活动是一种专题性的教育形式,因此,在内容的安排上,一般都以专题为中心选取相关内容。

其专题内容一般有“变废为宝”、“蔬果盆景”、“创新三模(船模、车模、箭模)”、创造发明、机器人制作等,为使社团活动更具时代特征,我校还将现代环保、航天科技等引入社团活动。

如“三模”的制作,许多原理在数学课、常识课中都已学过,制作“三模”的过程往往就是运用这些知识的过程。

为加深学生对自然与人类、环境保护的认识,在制作中引入节约能源的概念,这样就跳出了传统的制作框框。

利用社团活动进行环境科技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科学习惯的良好途径,也是指导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方法和技能的教育形式。

活动中,学生不仅要掌握许多科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必须养成用科学的价值观看待自然和社会,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保护自然环境,促进社会发展。

②科技节活动

    上海每年5月举办科技周活动,我校也积极响应。

为使每个孩子都能一展所长,我们针对学生的实际设计活动,既有常规的科普“五个一”活动,即:

看一部科普影片、制作一个小制作、完成一份科技创意、画一幅科技幻想图、讲一个科学家的小故事。

同时还举办专题科技节大型活动。

如“科技奥运会”、“空气运动会”、“科技大世界”、“新、奇、乐园地”等。

     2001年我校开展了题为“欢乐创意总动员”的科技周活动,学校队部组织了“紧急碰撞”、“搭桥承载”、“科学论坛”等13项中队创意活动,还组织同学们自己设计了“飞向宇宙”、“桌面保龄球”等13个课间创意游戏。

学生们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且许多作品的层次明显有了提高。

如科技创意小报比赛的作品已升级到用电脑排版制作,这得益于我校长期以来对学生的电脑培训与部分家长的大力配合;又如绿色环保车设计赛中,学生们各出高招,风力车、电力车、磁力车,还有太阳能车,花样百出。

最后举行的“欢乐创意总动员”竞赛中,全校学生分成三个方队,进行了“发型创意大比拼”、YesorNo看谁行”、“车模操纵大比拼”等三个板块的创意活动把整个活动推向最高潮。

     2005年我校开展了题为“未来畅想曲”的科技周展示活动。

活动中有区里获奖的头脑OM竞赛的小品表演、有激烈的科技辩论会、有表现在航天搭载活动中,家长从不理解到支持的小品,还有欢快的现场问答等,然后在各班的教室里集中向大家展示各班进行的探究性小课题的研究过程及研究结果。

通过这次活动,全校师生的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高涨,同时经过老师的辅导也产生了4篇科学小论文,以及10个科学小课题,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③校社联动

    环境科技教育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走社会化道路。

这些年我们在校内开展环境科技教育的同时,把争取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和帮助作为搞好环境科技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依托街道对社会各单位进行宣传、发动和协调,以调动社区各界参与科技教育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大网络的功能、教育基地的功能。

《搭建创新舞台 共铸民族未来》系列活动之一——启明星广场“社区科技派对”活动就是由上海青年文化活动中心、《动手做》报社、虹口区新港街道党工委、团区委少工部主办,上海少科科学院、《动手做》报编辑部和我校共同承办单位的一次大型社区活动。

以“寓学于用中探索创新,社校联动中快乐体验,手拉手互动中树立科学精神,学科学家典范中弘扬民族精神”为活动主题。

发挥社会科技教育资源的合力功能,通过活动载体来改变青少年学生学科学的方法。

把“科技创造绿色生活”主题教育贯穿于社区科技派对活动中,鼓励青少年学习科学家求实态度,突出过程研究,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去探索新知,能动地获得创新的本领,让他们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获得体验,建构知识,掌握创新技能。

使青少年学生在与科技专家及老科技工作者手拉手互动中弘扬科学精神和民族精神,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

本次活动共分两阶段,首先中科院小卫星工程设计院张祥根、船舶科技家虞彤云、运十飞机设计制造者之一高国志、全国青少年模型竞赛总裁判长张国钧等老师为队员们做了精彩的“火箭升空”、“直升飞机模型升空”等表演,随后,在校园内开展了各项科技活动,丰富多彩的内容激发起青少年和部分市民的热情和兴致,将活动推向了高潮。

走道上,学生制作的电动车比赛吸引了众多的目光。

在小操场上,来自社区的同学们正饶有兴致的参加环保体育游戏,一次性纸杯制作的小鱼引来了众多垂钓者;可乐罐制成的保龄球大奖赛让大家跃跃欲试;找个伙伴就可以用环保拉力器或者环保三毛球比试比试。

看着同学们那高兴劲,惹得一些社区居民也积极参与。

在教学楼里泥塑吧、蔬果盆景吧、电子吧、建筑模型吧、环保玩具吧、近视治疗把让大家流连忘返。

在蔬果盆景吧里,同学们正耐心、仔细地把苹果、橘子、土豆、茄子变成一个个精美的工艺品。

    通过开展活动,我们可以感受到它的显著特点是在社区科技派对活动中运用互动理论,引进“协调机制”,首次尝试“社区――学校――少科院”互动推进式科技活动,动员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参与,构成社区、学校与少科院的互动,辅导员与青少年的互动,市民与青少年的互动,青少年与青少年的互动,这种动态的“协同机制”,充分反映出以“青少年为本、发展为重”的教改理念,展示城市精神的共塑过程,体现青少年科技教育正在“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使广大青少年和部分市民在科技实践中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并能在活动中发现自我,体现自我价值,从而拓宽了科技教育的路子,丰富了科技教育的内涵,使社会化科技教育能迈上一个新台阶。

④竞赛活动

    对学生进行环境科技教育的又一途径是组织和参加各级各类的竞赛活动。

目的是通过竞赛活动进一步激发广大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推动学校科技活动的开展,促进科学技术在学校中的普及和提高。

同时,通过竞赛还培养的学生的科研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使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开发,为他们的脱颖而出提供机遇,创造条件。

竞赛的内容有综合性和单科性之分。

综合性竞赛包括科技作品评比、科技方案设计、科学小论文、科学小发明比赛等;单科性竞赛包括航模、车模、船模、生物等比赛;还有头脑奥林匹克竞赛、金钥匙竞赛、英特尔创新大赛、海尔科技奖、科技启明星等。

竞赛内容随着当前环境科技活动内容的发展趋势而变化,这样,既有利于学校环境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又有利于科技苗子的早期发现和培养。

如在“夏普杯”上海市青少年“新能源应用”动手做系列大赛中,四年级的李凯元同学设计的遥控太阳能风帆动力车获得创意模型制作小学组一等奖,同年,他还获得上海市科技启明星铜奖。

(3)环境科技教育教学的研究

    在实施环境科技教育时,我校以学生为中心的,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让学生通过活动和探究获得知识,掌握科学的方法,形成对自然的科学态度和兴趣。

①“普及——分流——提高”模式

    根据环境科技教育的教育性、兴趣性、自主性、实践性的特点,我校对各年级的课堂组织形式进行了研究,制定了“普及——分流——提高”环境科技教育模式

    一、二年级以班为单位开展“普及”型的科技课,由班主任担任辅导教师,活动的内容有:

树叶贴画,水果娃娃,瓶盖制作,折纸撕纸等,都是我校的传统,以“变废为宝”为主,由浅入深地进行教学。

到了中年级,学生开始“分流”,我们根据校舍条件,把四个班级的学生分流成五个班级,开设了电脑班,数学兴趣班,三模班,工艺制作班,科技小发明班。

这样,学生的兴趣爱好在分流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

在高年级,我们实行以提高为主的活动课模式,开设了十四个环境科技类兴趣组,这些组中,指导老师运用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的教学活动系统地教会学生各种技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通过“普及-分流-提高”的科技课结构模式,使学生在小学阶段可循序渐进地学会科技技能,并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加以定向培养,这种模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既可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又给了他们更大的自由度,全面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逐步形成自己的特长和个性。

②“引趣、实践、迁移、小结”模式

    我校在对学生进行环境科技教育过程中,发现对于小学生来说,关键就是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在教学中倡导“引趣、实践、迁移、小结”模式。

我们把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好课的首要条件。

“引趣”部分的时间一般在5分钟左右。

“引趣”力求形式活泼,方法多样,过程合理,以充分调动思维和操作的积极性。

如“小盒子的秘密”一课,教师为使学生掌握优选法,在课开始时,出现一段线路图,让学生做检测员,找找哪段线路出现问题,导致线路故障,学生们兴趣昂然。

“引趣”部分设计新颖,就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和注意,这就为“实践”部分提供了未曾有过的思维活动。

随后,我们让学生亲自实践,独立获取本领作为教学的中心环节。

如“简易动力汽车”一课中,学生在自己装配了简易动力汽车后,又提出了“开关式”动力车,“顺倒式”动力车等实践的愿望,最后自己动手完成。

接着我们把“迁移”作为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

例如“坏阳伞的利用”一课,学生对坏阳伞的利用改造,制作出“伞骨衣架”、“升缩式拖把”、“升缩式丫叉”、“折叠式太阳灶”等创造性制作近10件。

最后,我们把评议总结作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鉴别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途径,通过总结使学生学会如何辨别某种设想的独创性和不足,认识自己的创造能力,从而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

③小课题研究模式

    进入二期课改后,我校承担了探究型课程的实践研究,同时,我校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简称EPD)项目的实验学校,学校开展了有关环境、人口与健康的系列教育活动,并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

我校的环境科技活动借鉴了科学研究的方法与程序,指导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

基本上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提出问题——探究过程(包括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分析事理、设计方案、实验操作、观察变化等)——研究总结(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撰写研究报告等)

    提出问题阶段:

学生课题的提出或设计可能有三种途径:

(1)教师提出,或教师提出多个问题,由学生选择;

(2)由师生合作,在讨论中达成共识,形成课题或问题;(3)由学生自己就日常生活和学习提出问题。

这三种途径中,我们觉得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如我们在进行航模、船模、车模的制作时,有学生发现胶粘剂是不可缺少的材料,但学生们在制作过程中发现不同质地的材料(纸质、木质、塑料、有机玻璃、玻璃等等)要用不同的胶粘剂才能粘得牢固,而且不能互相混淆使用,这是为什么呢?

这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此作为同学们研究的课题。

    探究过程:

包括研究问题阶段(运用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分析事理等方法),设计方案阶段(解决问题的设想),验证设想阶段(实验操作、观察变化等)。

如我校四

(2)班学生参加校航模比赛,在制作手掷式航模飞机的过程中产生了疑问:

如何使手掷式航模飞得更远?

模型飞机的飞行距离,在空中停留时间的长短是由什么决定的?

这是偶然因素还是与航模的制作有关?

面对学生的一连串问题,由班主任老师组织,自然常识老师负责技术指导开始了他们的研究——《是什么因素影响了手掷式航模的飞行距离和飞行轨迹》。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

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和观点直接与客观世界进行对话,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上各类图书馆查阅资料,他们阅读了《飞机为什么会飞》、《小学生十万个为什么》第二系列、《航模的制作和飞行》、《模型飞机的飞行原理》等书刊,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假设(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假设飞机在顺风的情况下飞得远,实际实验后发现飞机在逆风的情况下反而飞得远),尝试实验,认真记录下每次飞行的数据,并计算出平均值,通过比较、分析学生们得出结论,有的与设想相符,有的恰巧相反。

由于探究型课程没有一个唯一的、预定的正确答案,使学生消除害怕辜负别人期望的心理,学生们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并能根据各自的发展水平“各取所需”,这样调动起了学生最强大的学习内在动力,真正是为了学习的乐趣而进行学习。

同时由于探究型课程并非要求学生通过探究解决理论上的重大问题,以推动社会与科学的进步,而是通过探究活动获得一定的科研能力,培养一种爱科学、爱创新、爱独立思考、爱探究、爱动手实践的意识和精神。

小学生的探究活动未必就有什么成果,但“过程”对小学生科学意识和探究能力形成的影响力和重要性远远胜过“结果”。

所以学生大胆假设,积极探索,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研究总结阶段:

此阶段是将方案实施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从中引出一定的结论。

是成功还是不成功,什么原因,据此写出研究报告。

如学生在对胶粘剂的研究中,学生按照科学研究的方法:

提出关键性问题,收集与问题有关的资料;建立一个假设;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个假设;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后,在组长的带领下,学生们分别撰写了题为《温度的高低与白胶干燥速度关系的研究》、《504胶两罐添加的比例与干燥速度关系的研究》、《胶粘剂的种类及用途》等的研究报告,详细地记录了他们的过程和结果、成功和失败。

(4)环境科技教育评价的建立

     教育评价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具有其他教育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教育教学的完整过程,小学环境科技教育要以评价来反映教育的实效,并以评价来反映学生在环境科技教育中的学习状况,包括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实际教学效果。

三、社区联动拓展渠道

     在社会学意义上,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共同体。

随着“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城市管理体制的逐步建立,社区的作用和地位日益显现。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也是社会的窗口,它既是人们生活的中心,也是人们日常文化活动的中心。

新时期下的社区建设就是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依靠社会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社区教育,解决社会问题,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

我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网络,学校,狠抓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全面落实促进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成功教育要求。

家庭,狠抓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机构建设与管理,加强学校联系。

社会则以各项活动为抓手,把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纳入课程,教师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服务社会。

1、成立科普教育基地

     为了提升我校学生的科学素养,使我校的环境科技教育再上一个台阶,我们积极拓宽学校办学思路、手段、寻求外援。

2004年12月22日,我们与上海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简称市老科协)联手合作,在我校正式成立科普教育基地。

双方本着共同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取得一致意见并达成一些协议。

如老科协要帮助我校开展科普教育工作,进行各种科学技术普及教育和智力开发工作;每年为我校进行至少一次专题讲座,并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