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为了忘却的纪念》教案2 沪教版第二册.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58242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0.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为了忘却的纪念》教案2 沪教版第二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为了忘却的纪念》教案2 沪教版第二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为了忘却的纪念》教案2 沪教版第二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为了忘却的纪念》教案2 沪教版第二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为了忘却的纪念》教案2 沪教版第二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为了忘却的纪念》教案2 沪教版第二册.docx

《高中语文《为了忘却的纪念》教案2 沪教版第二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为了忘却的纪念》教案2 沪教版第二册.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为了忘却的纪念》教案2 沪教版第二册.docx

高中语文《为了忘却的纪念》教案2沪教版第二册

为了忘却的纪念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这篇记叙文的特点是:

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情文并茂。

(二)学习运用课文主次勾连、前后照应等写作手法,把零碎的材料结构成篇,使文章自然熨帖,紧密严谨。

(三)学习革命先烈的高贵品格和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感情与坚持对敌斗争、坚信革命必胜的精神。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结构如何划分?

全文可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一开头就写“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

早想写,却未写,可见作者是经过长时间的情感酝酿和艺术构思的。

正是为了写此文去唤醒人们的记忆,“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用对敌斗争来记念战友。

接着写五位青年作家遇害的时日和当时报纸的反应。

可引导学生思考:

①作者在第一、四部分两次提及五烈士遇害时日(1931年的2月7日夜或8日晨)与篇末写作时日相同的意图。

(其一,突出反动派秘密杀害革命者的卑劣行径;其二,鲁迅往往通宵达旦地写作。

)②当时报界的三种态度,表明了哪三种立场?

(“不敢载”,指想载而怕载了触犯敌人的胆小鬼;“不愿”载,指明哲保身,怕惹事生非的糊涂虫;“不屑载”,指思想反动,为虎作伥的小爬虫。

)《文艺新闻》于林莽写的《白莽印象记》一文中“隐约其辞”地刊载了这件事,可见其在白色恐怖笼罩下难能可贵的战斗精神。

文章就此引出白莽,过渡到对白莽的回忆——三次相见。

第二部分首先说明决不邀投稿者相见的原因,然后转入对柔石的回忆,这样写有何作用?

(既突出了两人亲密无间的深情厚谊,又表现了作者对柔石的怀念。

)文章在写柔石与作者的交往时,着重写了柔石的哪些性格特点?

(提示:

“台州式的硬气”和“颇有点迂”。

前者指坚强刚毅,威武不能屈的性格,用方孝孺类比柔石,突出其革命坚定性:

后者“迂”,贬词褒用,似贬实褒,一反拘泥固执之贬义,而给予单纯、忠厚、善良、纯朴、颇有见地之新解。

追述柔石与友人“设立朝花社”借钱做本、写稿务杂、译书还款以及待人接物等事突出了柔石怎样的性格?

插入浓厚抒情色彩的议论,以及柔石“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又突出了柔石怎样的优秀品质?

由柔石带及对冯铿的回忆,三个“疑心”可见鲁迅勇于自责的精神。

写冯铿“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反衬其意志是强的,心灵是美的。

第三部分仅134个字就点明了白莽、柔石与“左联”的关系,以示强调“左联”时期的交往,“又托”“又被没收”和第一部分末尾相呼应。

由二人被捕过渡到下文对五人被害的评述。

以上三部分侧重于革命情谊的叙述,为第四、五部分抒情之基础。

第四部分第一节写作者与柔石的最后一次见面。

第二节在写柔石被捕时,作者压抑不住内心无比愤怒的感情,插入了一句议论:

“印书的合同是明明白白的,但我不愿意到那些不明不白的地方去辩解。

”该句的作用可从反动派迫害革命作家的无耻行径和自然过渡追忆株连作者的情况考虑,联想《说岳全传》里高僧坐化故事后的议论,其作用可从借古讽今及鲁迅彻底的“韧”的斗争精神考虑。

第三、四节作者饱蘸深切怀念之情的笔,引录柔石在狱中写的两封书信各用了什么方法?

(第一封信用直接引用的修辞方法引录了柔石在狱中写给同乡的信的全文,可从他对工作、学习、同志等方面分析其性格。

第二封书信用间接引用,可从敌人的手段的残忍毒辣作分析。

)两个感情沉重的问号和省略号的应用,其含义可从人、时、地、事四方面说明消息的“可靠”。

“原来如此!

……”一句独成一节,其作用可从鲁迅爱憎感情两方面来分析。

文中两次提到“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

由此可见鲁迅纪念五烈士不仅是为了个人的感情,更是为了国家的前途。

于是“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然而积习却从沉静中抬起头来”,沉痛地赋诗,集中地表达了课文的中心思想。

为此,可就这首七律诗,分析各句、各联的深刻含义,以加深理解作者对战友的诚挚悼念和对敌人蔑视愤怒的爱憎感情。

《北斗》创刊时,鲁迅选载珂勒惠支夫人的木刻《牺牲》,其用意何在?

如何对李伟森、胡也频的回忆只是略写?

文章突出白莽遗笔译诗的目的何在?

(提示:

体现革命者为争取自由不惜牺牲生命的高贵品质。

第五部分由两年来三个“今日”,三个地方写起,层层深入地突出作者沉痛哀悼的心情,表明作者永远进击的态度。

现在懂得向子期《思旧赋》“刚开头却又煞了尾”一节,作者旨在借此以古讽今,鞭挞现实。

文章最后一节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写作上有何特色?

(抒发感情可从怒斥反动派,颂扬烈士们,激励生者,坚定信念与反动派展开长期的斗争,为夺取最后胜利这方面思考,写作特点可从用象征性的比喻代替议论,首尾呼应等方面考虑。

由此可见,本文是一篇以鲁迅和青年作家交往为线索,以写白莽、柔石为重点,以时间为顺序,以记叙为主,兼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和强烈爱憎感情的、文情并茂的杂文。

(二)本文是如何表现强烈的抒情色彩的?

分析:

这篇文章是具有浓烈抒情成分的散文诗式的杂文,文中的记叙和议论常与抒情结合,处处凝集着强烈深沉的悼念之情,使文章的纪念性更强,更能打动人心。

如第一部分回忆与白莽的三次会见,在朴素的记叙文字中,却处处流露出他们彼此间的信赖和关怀。

而在忆及彼得斐集子的失落时,又通过痛感“明珠投暗”、“岂不冤枉”的简短议论,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的憎恶之情。

又如第四部分在记叙了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一同遇难,他身上中了十弹之后的两段文字更是充溢着作者满腔悲愤之情,特别是那首七律《惯于长夜过春时》,更是作者如火激情的高度凝聚。

(三)引导学生思考全文在线索的确定、段落的衔接和首尾的呼应上是怎样周密安排的。

分析:

本文写人记事,内容丰富。

所写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五个人;不是一件事、一个场面,而是许多片断的、零散琐细的事情。

尽管如此,文章内在联系却十分紧密。

首先,作者把他和五烈士的交往、接触和悼念作为线索,把本来散乱、孤立的材料组织成一个整体。

文章第一部分写白莽,第二部分写柔石,第三部分写白莽与柔石一同被捕,第四部分写五烈士被捕经过、狱中情况及遇害消息,以写柔石为主,第五部分表达作者的悲愤心情并指出烈士的鲜血不会白流。

作者与五烈士的关系这条线索贯串五部分的始终。

其次,各部分之间又有巧妙的过渡和衔接。

如第一部分写送书给白莽,补叙是托柔石送去的,引出第二部分写柔石,又由柔石的介绍引出冯铿。

第三部分里又一次写托柔石送书给白莽,再从书落到“三道头”之类的手里转入第四部分写他们一同被捕和受害的情况,再补写李伟森、胡也频两人。

文章前后,一环扣着一环,紧密无隙,衔接自然,脉络清楚。

再次,结尾的文句又用反复来强调和深化主题并与第一部分的开头遥相呼应,使全篇成为一个严密的整体。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写的感人至深的悼念文章,那是给“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树立的纪念碑。

那篇文章,鲁迅满腔热情地歌颂了烈士的勇毅精神,并以犀利激烈的言语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其走狗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愤怒的鞭挞,有力地激励人们起来斗争,讨还血债,摧毁“似人非人的世界”。

大家一定都记得这篇文章,它叫什么?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的又一篇纪念柔石、白莽等五位青年革命作家的悼文。

在这篇悼文中,鲁迅深情缅怀了烈士们的光辉业绩,愤怒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法西斯暴行,表明了鲁迅先生无比愤慨、英勇抗争的精神。

鲁迅怎样叙写五烈士的光辉业绩?

怎样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法西斯暴行?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研读课文、深入领悟。

(二)背景介绍。

让学生阅读课文注解①,然后教师补充介绍五烈士被秘密枪杀后,国内外民众、特别是鲁迅先生无比气愤、英勇斗争的有关史实:

鲁迅得知五烈士牺牲的确切消息后,当即吟成七律《惯于长夜过春时》,沉痛哀悼了牺牲在敌人屠刀下的革命战友,并满腔愤怒地揭露和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

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烈士的暴行,激起了国内外广大人民的愤怒。

当时苏、法、德、美、英、日等国家的进步作家以“国际革命作家联盟”的名义,发表了《为国民党屠杀中国革命作家宣言》,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

国民党反动派封锁消息,不让社会上知道他们的法西斯暴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冲破封锁,于4月25日秘密出版了《前哨》第一卷第一期《纪念战死者专号》,在上面发表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为国民党屠杀大批革命作家宣言》和《为国民党屠杀同志致各国革命文学和文化团体及一切为人类进步而工作的著作家、思想家书》。

鲁迅也在这个专号上发表了《柔石小传》和《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在后文中他号召人们“要牢记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历史的第一页,是同志的鲜血所记录,永远在显示敌人的卑劣的凶暴和启示我们的不断的斗争。

当年5月,鲁迅又写出了《黑暗中国的文艺现状》一文,十分激烈地抨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滔天罪行,当时国内的许多报纸都不敢刊登,鲁迅便委托当时在华的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女士译成英文,寄到美国进步杂志《新群众》上发表,史沫特莱曾考虑此文发表后会对鲁迅不利,可是鲁迅说:

“这几句话,是必须说的。

中国总得有人出来说话!

”就这样,鲁迅向全世界公开宣布了五烈士被枪杀的事实真相。

9月,左联机关刊物之一《北斗》杂志创刊,鲁迅选了一幅德国女版画家珂勒惠支的木刻《牺牲》作封面,深情而含蓄地表达了对烈士们的悼念之情。

1932年7月11日,烈士牺牲一周年又五个月时,鲁迅将一年前吟成的七律《惯于长夜过春时》书赠日本歌人山本初枝。

1933年1月26日,又将这诗题赠给许寿裳,以抒发自己的激愤之情。

1933年2月7日至8日,在五烈士牺牲两周年时,鲁迅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悼文,这时左联主办的刊物以及它的外围刊物已荡然无存,鲁迅想方设法,终于1933年4月公开发表在标榜第三种人的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月刊第二卷第六期上。

(三)解题。

1.提问。

作者把本文题为《为了忘却的记念》,既然是“记念”,为什么说是“为了忘却”?

请从课文首尾两段中找出有关的语句进而悟出正确的答案。

2.学生阅读课文首尾两段,划出解答问题的有关句子。

3.引导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一标题中寄寓着极其深刻的含义,理解好文章首尾两段中的解题性文字,便能把握文题的含义。

因为鲁迅“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所以“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因为“在这三十年中”,“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所以“埋得不能呼吸”。

正是这种郁结心中的不可压抑的悲愤和长期积聚的精神重负,使他感到十分窒息。

为了“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所以他“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这是从主观方面强调“忘却”。

同时,鲁迅又从客观方面强调“忘却”之必要: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当时的中国,正是“大夜弥天”,鲁迅作为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通过三十年血的经验教训的总结,意识到需要节制自己的感情,过于沉浸在悲痛之中是不利于战斗的。

革命的道路漫长而曲折,需要发扬坚韧不拔的精神去战斗。

从以上两方面我们不难看出,所谓的“忘却”,实际上是“摆脱”、“搁置”的同义语;所谓“为了忘却的记念”,实际上是:

“为了战斗的记念”,事实上,对反动派杀害烈士的这笔血债,对战友为革命而献身的光辉业绩,鲁迅是不会忘却的,他要将那无比的悲痛暂时搁置一边,把情绪从始终支配着自己的悲痛中摆脱出来,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

所以他坚信,只要生者努力奋斗,“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可见,与其说“记念”是“为了忘却”,倒不如说是“为了战斗”,而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最有价值的纪念。

《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个标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

(四)分析课文。

指导学生快速阅读第一部分后试填下表。

(教师可根据本班学生实际,适当留出空格让学生填写。

本课四张表及作业题需事先刻好。

提问:

作者写的白莽的三次见面,是怎样表现白莽的性格特点的?

(一边讨论,一边板书。

第一部分:

记叙和白莽的交往。

层次

 段落

 主要内容

 写作手法

    

 1

 说明写作动机和心境

 总起全文

    

 2

 揭示死难烈士的黑暗背景以及上海报刊对此惨案的三种态度——不愿、不敢、不屑

 引用译文过渡到写白莽

 

 3~5

 与白莽的三次见面

 回忆记叙

    

 6

 和白莽与日俱增的战斗情谊(得书之难,存书之少,爱书之深,赠书之因,失书之痛)

 过渡,借代

 

 

 

快速阅读第二部分后试填下表:

第二部分:

记叙与柔石的交往及柔石的为人,兼及冯铿

层次

 段落

 主要内容

 写作手法

 

 1

 突出记叙与柔石亲密的友谊

 照应前文引起回忆用典

 

 2~9

 柔石的为人——硬和迂

 

 10~11

 兼及冯铿——体弱志坚

 记叙

 

 

问题讨论:

(1)哪些材料写出了柔石的“硬”和“迂”?

(复述)

(2)作者为什么要引用台州宁海方孝孺这一典故?

(为了更形象地突出柔石性格中的“硬”和“迂”)

(3)通过这部分记叙,作者表现了柔石哪些可贵的品格?

(板书)

单纯  忠厚  善良  质朴

讨论:

第三部分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这部分交待白莽、柔石同时被捕,由此过渡到记叙五人被捕,也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

(4)指名学生有表情地朗读第四部分后试填下表:

第四部分:

写柔石等被捕遇害的经过。

层次

 段落

 主要内容

 写作手法

 

 1

 与柔石最后一次见面的原因、情形、时间

 记叙兼抒情

 

 2~3

 作者受株连而被难的情况

 议论、抒情、用典、排比

 

 4~7

 烈士在狱中和被害的情况

 引用,议论

 

 8~10

 哀悼怀念战友,控诉敌人罪行

 议论、抒情

 

 11~12

 略及胡也频、李伟森,引白莽译诗作结

 引用

 

 

提问讨论:

(1)引用高僧道悦“坐化”这一典故有什么作用?

(揭露反动派滥杀无辜的罪行,批判道悦束手待毙,主张保存实力,坚持战斗。

(2)这部分在写法上与前三部分有何不同?

(前三部分以记叙为主,这部分以议论兼抒情为主。

全班有表情地朗读第五部分后试填下表:

第五部分:

抒发对烈士的怀念与尊敬。

层次

 段落

 主要内容

 写作手法

 

 1

 集中表达对战友的怀念和内心的悲痛

 抒情

 

 2

 写国民党反动派越来越黑暗的现状,表达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用典、象征暗喻

 

 

提问讨论:

这部分引用向秀的《思旧赋》有什么作用?

(作者处境与心情跟向秀同类,借此以古喻今,抒发自己悲伤的心情,表达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对反动派的极端愤恨。

总结:

作者全文引用了三个典故,处处围绕着对革命烈士崇高形象的歌颂,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揭露,用意十分深刻。

这是学习本文的难点,望同学们在阅读时认真理解。

(五)小结。

(见“难点、重点分析”)

  

课堂教学设计Ⅱ

  

一、教学目标

(同“课堂教学设计Ⅰ”)

二、难点、重点分析

(同“课堂教学设计Ⅰ”)

三、教学过程设计

〔同“课堂教学设计Ⅰ”——“教学过程设计”

(一)至(三)〕

四、朗读全文(找几个同学读)

五、学生研读第一部分,讨论并回答下述问题

(一)按课后“思考和练习”四第1题,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提示:

①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

②1931年2月7日至8日。

③不行。

作者对几位青年作家被残暴杀害,不仅仅感到悲哀,还对统治者这一暴行表示无比的愤怒。

如改成“悲哀”,便不能确切地表达作者的心情。

④指“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

⑤不行。

因为作者要摆脱的是“悲哀”,而对统治者愤怒憎恨的感情,作者永远也不会有丝毫减弱或改变。

⑥、⑦见上述“解题”部分中第“3”条的内容。

(二)怎样理解第2段中“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在《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

”这句话的意思?

提示:

这句话极概括地叙述了当时上海报刊杂志对五烈士遇害的四种不同态度:

“不敢”,说明内心同情革命者,想刊载以揭露反动派,但怕惹祸,所以“不敢载”;“不愿”,即不想惹是非、担风险,明哲保身,故不愿载;“不屑”,充满轻视情绪,认为革命者流血牺牲不值得一提,所以“不屑载”,显然,这是站在反动立场上。

而《文艺新闻》就敢于透露出一些消息,尽管当时的社会不允许这样做,但它还是大胆地采用巧妙的斗争策略,“隐约其辞”地把反动派秘密杀人的事捅了一个洞。

总之,这句话把当时报刊革命的、进步的、中间的和反动的种种政治态度明确而形象地反映了出来,其矛头直指国民党反动派,揭露了它不仅残暴地杀害了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而且极力封锁杀人事实的黑暗统治。

(三)复述作者同白莽三次会见的情况,并说说作者通过哪些具体生动的材料,表现白莽形象的什么特点。

提示:

作者通过白莽对彼得裴传和诗的翻译及有意曲译;他与鲁迅初次见面后的来信并坦率地表示“很悔和我相见”;刚从狱中释出,热天穿厚棉袍、汗流满面,却毫无愁苦地登门拜访鲁迅,并告知自己是革命者这三个具体生动的材料,表现了白莽勤奋坦诚、爱憎分明、坚强乐观的革命文学青年的形象特点。

(四)疏通第二、四部分内容,列出它们的结构提纲。

教师组织学生边读边议,先要求为各自然段编上序码,接着归纳出各自然段的要点,再理清它们之间的结构关系,最后教师归纳、板书:

 

 

(五)第二、四部分通过哪些材料写出柔石的哪些特点?

这些特点是怎样体现他的“硬气”和“迂”的性格的?

第二部分

 材料

 特点

 性格

 

协助鲁迅设立朝花社从事文艺宣传,扶植刚健质朴的文艺。

借钱做印刷资本,承担大部分的稿子和杂务。

朝花社倒闭后借钱付纸账。

设法卖掉残书并拼命译书,准备还借款。

 埋头苦干

任劳任怨

损己利人

忠诚革命

 硬气

 

 

淳朴善良

幼稚简单

 迂

 

相信人们是好的,依然怀疑“人心惟危”说。

与女性走路至少保持三四尺距离。

 

第四部分

 与鲁迅一同走路时简直是扶住鲁迅,怕被汽车或电车撞死。

 昧于世事

忠厚拘泥

 迂

 

毅然决定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并说干就干,从新学习。

在狱中跟殷夫学德文。

不把周先生的地址告诉敌人。

 不畏艰难

勇于进取

勤奋好学

不出卖友人

 硬气

 

 

认为他们被捕上镣是开政治犯从未上镣之纪录。

 思想单纯

 迂

    

 

(六)引导学生回答“思考和练习”四第2题。

答案:

①在创作上,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可看出他在艺术上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精神。

②单凭柔石与冯铿有交往和自己对冯铿的主观印象来推断柔石近来要做大部头小说,这一“疑”是没有根据的。

③凭自己一时的主观印象,从而断定冯铿的“罗曼谛克”、“急于事功”是没有充分根据的。

④两个青年人积极进取的可贵精神,使作者对自己原先的想法产生了怀疑,目的在于批判自己。

疑心自己“偷懒的主张”,这个“疑心”是对上面两个“疑心”的否定。

⑤只要学起来。

⑥指“譬如使惯了刀的,这回要他耍棍,怎么能行呢”的主张。

⑦不应“迁怒”。

⑧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

(七)讨论。

1.在第二部分中,除了记叙的内容外,穿插了哪些议论?

这些议论起什么作用?

提示:

在叙述“我的决不与投稿者相见”的原因和“故意回避”一般文学青年时,议论了柔石是当时作者唯一“敢于随便谈笑”和“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体现了作者对柔石的评价,说明了作者与柔石的相知之深。

在叙述与柔石的来往缘由和柔石的姓名、籍贯时,通过方孝孺的典故,简洁地议论柔石的性格特点:

“硬气”和“迂”。

在叙述了柔石在朝花社工作的种种表现之后,用“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的一句议论,它同上例一样,对所记叙的内容直接作出判断,对柔石的崇高品质作了高度的概括与评价。

在记叙了柔石“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决心和作者对冯铿“很隔膜”后,连用了三个“疑心”发表议论,逐一否定了冯铿的急于事功和柔石的受人影响后,承认自己不如柔石“决定地改变”的“斩钉截铁”,既谦虚地剖析了自己“偷懒”的“伤疤”,又对比显示出柔石的进取精神。

2.引导学生阅读《基础知识·夹叙夹议》,在明确夹叙夹议特点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课文一、四部分的记叙与议论,并具体说明这些议论的特点和作用。

提示:

第一部分:

在叙述赠给白莽的两本书而失落时,议论这两本书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痛感“明珠投暗”、“岂不冤枉”。

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的憎恶之情。

第四部分:

在叙述了柔石被捕和“官厅”因印书合同“在找寻我”后,先用“印书的合同,是明明白白的,但我不愿意到那些不明不白的地方去辩解”一句议论,以“明明白白”的印书合同和“不明不白”的官厅作对照,既揭露了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又表明对反动官府的蔑视。

接着又插入了一段借《说岳全传》引起的议论,既批判了空盼“剑侠”的无稽,又嘲讽了敌来“坐化”的无益,明确地表示了“我于是就逃走”的抉择,充分体现了鲁迅先生一向倡导的“韧”的战斗精神。

在抄录了柔石的来信之后,议论道:

“但他信里有些话是错误的,政治犯而上镣,并非从他们开始,但他向来看得官场还太高,以为文明至今,到他们才开始了严酷,其实是不然的。

”这些话既善意地指出柔石的“迂”,更是强烈地控诉国民党反动派一贯残酷镇压革命人民的法西斯暴行,表达了作者的革命义愤。

在叙述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一同遇难,他身上中了十弹之后,作者写道:

“原来如此!

……”这里语句短促、四个字独立成节,加上一个出离愤怒的“!

”和一个无语凝咽的“……”,使人感到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里既有对战士惨死的无限悲痛和无比的惋惜之情,又有对反动派血腥暴行的满腔愤怒和强烈的抗议之意。

在叙述了“一个深夜”环境的沉寂后,先议论“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言之不足,则又歌吟之,以那脍炙人口的七言诗表示抗议。

根据上述记叙和议论的结合,归纳如下认识:

记叙是基础,议论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

记叙是“画龙”,议论则是“点睛”,二者相互为用。

议论或是对所叙的内容直接表明见解或做出判断,或是就个别事物点出它的普遍意义,但不论是哪种情况,议论必须紧密联系记叙的内容,绝不能凭空外加进去。

(八)读读议议第五部分。

1.请学生朗读第五部分,体会三个自然段的内容。

2.引导学生议论、理解各段内容:

第1段:

“前年的今日,我避在客栈里”,指1931年1月17日柔石被捕后,鲁迅携许广平及海婴避难于上海黄陆路花园庄公寓。

“去年的今日,我在炮声中逃在英租界”,指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者进犯上海,鲁迅当时居住在北四川路楼寓,陷于战火之中,被迫携全家避居在英租界的内山书店。

“今年的今日,我才坐在旧寓里”,指1933年2月7日鲁迅仍然住在北四川路楼寓。

这三个排比句,兼写了自己的处境和烈士的遭遇,既强调了在白色恐怖的环境里悲愤之情不随光阴流逝而减弱,又表达了作者对烈士的深切缅怀。

接着的几句,几乎和上一节写闻噩耗时的心情的几句相同,强调了失去战友的积愤难遣和对同志的怀念之情弥深。

第2段:

运用向子期《思旧赋》“刚开头却又煞了尾”这一典故,将自己当时的处境与心情同向子期相比,意在揭露蒋介石杀人如草,搞得民缄真口的反动统治与当年司马氏统治时疯狂诛杀异己,人们不敢说话的黑暗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