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观念 与时俱进做一个终身学习不断研修的语文教师 1讲解.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56906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转变观念 与时俱进做一个终身学习不断研修的语文教师 1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转变观念 与时俱进做一个终身学习不断研修的语文教师 1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转变观念 与时俱进做一个终身学习不断研修的语文教师 1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转变观念 与时俱进做一个终身学习不断研修的语文教师 1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转变观念 与时俱进做一个终身学习不断研修的语文教师 1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转变观念 与时俱进做一个终身学习不断研修的语文教师 1讲解.docx

《转变观念 与时俱进做一个终身学习不断研修的语文教师 1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转变观念 与时俱进做一个终身学习不断研修的语文教师 1讲解.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转变观念 与时俱进做一个终身学习不断研修的语文教师 1讲解.docx

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做一个终身学习不断研修的语文教师1讲解

转变观念与时俱进

做一个终身学习、不断研修的语文教师

赫章一小黄莹

就我的观察,中国当下的应试教育是以牺牲孩子的快乐和自主性为代价的,学习者丧失学习兴趣,孩子的幸福感是值得怀疑的。

与此同时,我们有许多老师也觉得自己不幸福,例如,开学初我随皮校长和刘局长到河镇乡一所小学,亲眼看到一位教师在座谈时当着众人的面泣不成声。

这当中的原因是什么?

我对这个问题作了许多思考。

我想,我们老师生命中不但承载着自己的幸福,还承载着别人的幸福,如果连自己都找不到幸福,怎么能培养出有幸福感的孩子?

通过作了一番历史的和现实的思考,我发现,我们教师感觉到不幸福,有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原因,但更多的原因似乎存在于老师们自己身上。

因此,我原本是要在今天的教研会上谈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后来我改变了主意。

在前个学期的一次教研会上,我与老师们分享了一个观点:

“老师担负着改变世界的责任,但要改变世界,先得改变自己”。

今天我要进一步追问:

“要想改变自己,先得改变什么?

”请老师们想一想。

我的答案是:

“要想改变自己,先得改变观念。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改革,势必陷入僵化、腐朽和落后之中,缺乏朝气、生机与活力;一个团队乃至一个人也是这样。

所以党中央反复强调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锐意改革。

我从教20多年,在过好几个学校,接触过形形色色的教师,我仔细考察了他们的从教经历与道德涵养、认知水平、思维习惯、行为方式之间的关系,再反躬自省,发现有许多观念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

现在就把其中的一部分提出来同老师们讨论。

一、畸形的核心价值观导致了今天功利主义和物质主义的泛滥,在大多数人眼里,人生最重要的是金钱、权力和地位。

2008年我在新闻中心做记者的时候,有一天采访县检查院召开的赫章县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在会后的饭局上,有幸同一位著名企业家一桌吃饭,他当时抛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观点:

“我对孩子的要求是三大:

读大学,赚大钱,当大官。

很显然,在这位企业家眼里,金钱和权力是至高无上的;他的观念代表着中国大多数人的心愿。

中国很少有人去追求比金钱和权力更高层次的东西,难怪温家宝总理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强调:

“中国需要一些仰望星空的人。

我们不否认金钱、名利、地位、名车、豪宅、美女等等这些东西的重要性,但它们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吗?

没有比这些更重要的东西了吗?

其实中国的古代教育家早就告诉我们,人生中才能、智慧和德性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古代圣贤教人,从不教人如何去做官,如何去挣钱,而是想方设法诱导学生去求索知识和涵养品德。

(而我们现在恰恰弄反了)。

为什么呢?

我们先把金钱、权力和地位称为“前者”或“外在的东西”,而把才能、智慧和德性称为“后者”或“内在的东西”。

首先,如果没有“后者”,“前者”你弄不来,即使弄来了,也不一定保得住。

(如80年代的赫章许多民营企业家就是明显的例子。

有的人钱多了,就拿去找小三,结果闹得焦头烂额,鸡飞蛋打。

重庆北碚的雷政富出问题,是因为德行差;商纣王把江山弄丢了,也是因为缺德。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不胜枚举。

第二,“前者”是从“后者”的内心中变现出来的;(例如《红楼梦》是从曹雪芹的内心中变现出来的,《清明上河图》是从张择端的内心中变现出来的,《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是从达.芬奇的内心中变现出来的,《英雄交响曲》是从贝多芬的内心中变现出来的——现存的一切文明成果都是从人类的内心中变现出来的。

如果一个孩子,他提笔一挥,就出《兰亭集序》式的书法或者《蒙娜丽莎》式的绘画,下笔一写,就出《红楼梦》式的巨著,抚琴一弹就是朗朗的水平,抱球一打就是姚明的级别,纵身一跃就是刘翔的高度——有这等才能的孩子,尽管他出身下贱,身无分文,他会缺钱用吗?

他会地位低下吗?

)“前者”是会幻灭的,生带不来,死带不走的;“后者”是永恒的,生可以带来,死可以带走的。

第三,拥有“外在的东西”到一定的量,可能会成为生命的负担和累赘,但拥有“内在的东西”却多多益善;“内在的东西”越多,生命就越强大,人就活得越自由自在。

第四,有“后者”就一定能带来“前者”,但是有“前者”却不一定能带来“后者”。

因此,“后者”才是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东西。

所以,我们要树立一种观念:

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心灵的富足才是真正的富足。

我们要让孩子们知道,“金山银山”,“前呼后拥”这些人人都想得到的东西,它不在远处,就藏在我们的心里,就出在我们的身上。

我们自己的内心就是一座具足一切的宝藏。

学习的任务就是(通过积累知识和艰苦训练的方式)把这个神奇的内心世界打开,把宝藏发掘出来。

一切财富不要向外去找,而要向内心中去求。

然而现在大多数人全弄反了,缘木求鱼,一味鼓励孩子去追逐外在的财富而忽略了心灵的充盈与富足,所以我们的教育出了许多问题,培养不出世界级的顶尖人才。

二、有一种观念,在社会上和教师群体中普遍存在:

教师社会地位低下,不受人尊重;教师不值得当。

这是一个关系到教师职业荣誉感的问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讲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

据说孔子很懂风水,他在迁葬父亲遗骨的时候,有两个葬地可以选择:

一个是山东曲阜;一个是安徽凤阳。

孔子选择葬父于山东曲阜,他后来成为万世师表,帝王之师;而安徽凤阳被后来的朱元璋家父亲安葬了,出了一朝帝王。

后人就评价孔子真聪明:

做帝王只能影响一个时代,影响力是暂时的;做帝王师却能影响怎个历史,影响力是永远的。

这个聊斋故事显然是杜撰的,但故事的编造者想从一个角度告诉我们:

教师是不朽的事业,具有永恒的价值,怎么会不值得当呢?

中国古代的读书人一直以天下为己任,坚持用道术来制约和影响权力,造就了辉煌的政治文明和许多太平盛世。

只是到了当代,这种传统断裂了,教师群体自我放逐和堕落,缺乏上述的雄心、魄力和担当了。

其它行业的人认为教师地位低下,可能是因为他这辈子没有福气遇到厉害的老师;教师自己觉得地位低下,可能不是因为整个教师群体地位低下,而是因为自己不够优秀而导致地位低下,于是想当然地认为天下所有教师的地位都跟他一样低下了;如果他优秀到孔子、孟子的水平,他的地位还会低下吗?

再说不受人尊重的问题,也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如果你不自尊、不自重、不值得尊重,别人会尊重你吗?

如果你都堕落到了连普通公民都不如的水平,不但不为人师表,不给教师群体增光,反而给人类脸上抹黑,人家会尊重你吗?

如果你满脑子乌七八糟,满嘴流言蜚语,行动胡作非为,人家不打死你就是对你最大的尊重了。

这些观念老师们要有,因为我们要用这些正面的东西去影响孩子。

三、有的老师认为,工作得不到别人(尤其是领导)的认可,没劲。

其实干工作有没有劲,这是一个责任心和上进心的问题,与得不得别人的认可关系不是太大。

我乐于从事一种职业,我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得有声有色、成果累累。

在这个过程中,我的生命力得到释放,我的社会价值得到展现,这本身就乐趣无穷,够了。

如果得到别人的认可,那当然更好,得不到别人的认可又何妨呢?

孔子说: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难道兰花会因为无人欣赏而不释放幽香吗?

金子会因为无人喝彩而放弃闪光吗?

孤高一点吧,好吗?

人与人之间的相知和理解是很困难的,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很快,各人都怀着自己的心思,哪里还有闲心去欣赏和认可别人呢?

“如果没有人为我鼓掌,就要勇敢地自我欣赏。

记住,你优秀就够了,这是大自然对你最大的奖赏,别的都是奢望!

名利心淡点儿吧,这样你的心量就会更加宽广,不要让那些虚名薄利把我们高远的目光阻挡!

认为工作需要别人认可的人,可能是虚荣心在作怪。

对那些不求上进,拖沓懒散的人,请不要怨他们,无能就是对其最大的惩罚,这种惩罚还不够吗?

4、在我们成长的经历中,身边的人有意无意地影响着我们,他们在向我们传递着一种信息:

多做事是吃亏的,憨包才去做没报酬的事情。

这种观念实在误人不浅。

因此在我们身边就不乏这样的人:

见利益就上,见事情就让;对上级安排的事情推三阻四,能推就推,不能推就拖;不对自己的行为作反省,时间长了,还认为是理所当然;更有甚者还拿在别人面前炫耀,说:

“领导拿我一点办法都没有。

说穿了,这种人缺乏事业心和担当精神;一事当前,不谈贡献,先讲报酬。

这种人与那些投身公益事业的志愿者相比,不知作何感想?

我不敢说这种做法不对,因为人各有志。

但凭我教书20多年的经验和观察,这种人“充得了兜(方言)”的还真不多。

有一天我同陈建军老师聊到这个话题的时候,他作了一句精彩的点评: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这话有点不厚道,但恰如其分。

我痛恨这种人,因为我28岁以前,就是这种人的误导耽误了我10年的青春。

我18岁那年参加工作,一个老教师告诉我说,我们学校的领导无聊得很,如果不是从学生身上看,他朝(zhāo)天朝(zhāo)日坐起不上课,都只有领导对不起他的。

我当时懵懂无知,竟然信了他的鬼话。

可见同伴引领在教师团队中的作用多么巨大。

后来我读了许多书,看清了世道人心,才纠正了这个错误的观念。

其实我们要弄清楚,多做事——不管是家事、国事,还是天下事,受益最大的是自己。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明白为什么奥巴马大学毕业以后要到贫困落后的黑人社区去当志愿者;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明白纽约市市长布隆伯格的年薪为什么只要一美元——只有中国人才认为他傻。

有一年我同财神中学的一位老师交流,他说的一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他说:

“有的人一辈子占小便宜,但往往吃大亏;有的人一辈子吃小亏,但往往占大便宜。

”他说的前一个“有的人”,就是上文提到的不喜欢做事的人。

这种人不喜欢做事,能力得不到锻炼,思想境界提不高,生命格局太小,心胸不大度,别人会待见他吗?

无为他就无位,他的处境会好么?

遇事往后缩的人,自以为很对头,殊不知到哪方黑哪方,混了一辈子,还是老样子。

岂不悲乎?

五、有的人认为只要“扫好门前雪”就行了,不该管“他人瓦上霜”。

这种人对集体的事不关心,也不过问;看问题、做事情只看自己的小圈圈,只扒自己的小堆堆,只打自己的小算盘,不从大局着眼,不顾集体利益,各自为政,甚至“拖后腿”,勾心斗角,惹是生非,唯恐天下不乱。

这样的人明显缺乏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个体的力量是渺小的,但如果融入集体,形成合力,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一滴水不可能兴风作浪,但许多滴水汇成江海就可以翻天覆地;一只蝴蝶扇动翅膀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千千万万只蝴蝶同时扇动翅膀,就有可能掀起一场惊心动魄的热带风暴。

个体的力量不容忽视,但个体在集体中的作用却取决于个体的作为。

如果个体在集体中不作为,那么个体的加入是没有意义的。

这时,1+1=1。

如果个体加入集体后,传递的是正能量,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步伐协调一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那么,个人的力量就会被集体成倍、甚至十倍、百倍、千倍、万倍地激发和释放出来,成就个体永远无法完成的千秋伟业,(例如中国的航天事业)。

这时1+1远大于2.

如果个体在集体中自以为是,纪律涣散,无所作为,甚至内讧、内斗,互相倾轧、猜忌,落井下石,传递的是负能量,那么这个团队也将是一盘散沙,不可能有生命力和创造力。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

一个和尚挑水吃,1就是1;两个和尚抬水吃,1+1=1;三个和尚没水吃,用数学式表达就是1+1+1=0;如果吵架、内斗,打一个去住院,那就是1+1+1<0。

从很多地方我们都可以看出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我们学校倒不存在不团结的现象,但我还是衷心希望老师们注意并把这些意识传递给孩子们,这对孩子将来的成功十分重要,希望他们能融入集体,精诚团结,同舟共济,放下私怨,相互欣赏,尊重差异,取长补短,发挥优势,在成就团队的同时,成就自己辉煌的人生!

6、有的老师认为,我们的工作够苦、够累的了,教研活动没时间搞,纯属多事。

人的生命永远摆脱不了两种力量的纠缠,人生就是在这两种力量的牵引下永无休止地升升沉沉、进进退退。

第一种力量是人性的力量。

好逸恶劳、追求享乐、满足欲望是人的天然本性,这种力量像地心引力一样把人引向松懈、懈怠、怠惰、堕落、落后,甚至引向黑暗、愚昧、丑陋、恶毒以及犯罪的不能自拔的深渊。

这种力量把人向下、向后拉扯,中国古代思想家据此提出了“性恶论”,卡耐基则称之为“人性的弱点”,基督教和佛教都把它比作“魔鬼”。

朝着这个方向走下去,人类将沉沦和堕落到很可悲、很可怕、很可怜的境地,宗教家把它比喻为“地狱”。

通向“地狱”的路很很平直,不需要努力,不需要奋斗,只需要放纵自己、拖沓懒散就行了。

古代贤哲们看清了这条路的可悲和可怕,于是试图探索一条通往幸福、美好、自由、自在的道路。

这是一条人类的自我救赎之路,这条路虽然充满艰辛与坎坷,却永远指向光明和希望。

许多圣贤在探索这条道路的过程中,留下了不少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故事,并为人类找到了第二种力量——理想和信仰的力量。

这是一种神性的力量,把人引向勤奋、勇敢、精进、自信、坚强。

通过这种力量的牵引,人类可以不断地进步、提升、超拔、强大,甚至可以超凡入圣、无所不能。

人类取得的一切成就,辉煌灿烂的地球文明就是在这种力量的支配下完成的。

有了这股生生不息的力量,人类才活得更像人类。

古代思想家据此提出了“性善论”。

因此,只有受第一种力量主宰的人,才认为教研教改是在找麻烦事儿做。

这就牵涉到郎校长经常提到的“职业倦怠”问题。

其实“职业倦怠”归根结底是人性的堕落,是对生命的辜负和彻底放弃,找多少理由和借口都掩盖不了这一铁的事实。

那些对工作缺乏激情,对职业不感兴趣的人,除了对一些无聊的东西感兴趣以外,又对哪些有价值、有意义的美好的东西感兴趣呢?

在日常生活中,上述两种力量的强弱对抗造就了两种不同的心态和生命状态:

如果向上的、正面的力量大于向下的力量,就会把人引向新生,生命就是昂扬的、奋进的、朝气蓬勃的,像自然绽放的花朵一样充满生机与活力;这种人的心态就是积极的、健康的、开朗的、乐观的,这就是“年轻态”。

所以人的年轻或年老跟年龄的关系不是太大,如果一个人具备“年轻态”,即使他有八九十岁了,我们都可以说他还很年轻。

反之,如果向下的、负面的力量大于向上的力量,就会把人引向萎靡和死亡,生命就是倒退的、封闭的、腐朽的,像秋天的枯枝败叶一样死气沉沉;这种人的心态就是消极的、阴暗的、绝望的,这就是“老年态”。

落入这种生命状态的人,即使他年富力强,风华正茂,也已经是老朽不堪了。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许多问题,我们已经形成了固定的观念和认识,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或者站的位置稍微高一点儿,我们就会有惊人的发现,就会有更广阔的视野,就会多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有很多看似死路一条的问题,就会突然柳暗花明;有些看似正确的观念不一定经得起反复地琢磨和推敲。

有时我们的心灵不够敞亮、不够灵动、不够睿智,可能不是因为我们天赋不够,而是因为我们心灵的房间里装了太多阴暗的、负面的、不干净的东西;有时我们觉着活得累,可能不是因为我们承担了太多的责任,而是我们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这个包袱里装了太多无价值的、不必要的东西,或者生命中缺少正能量,缺少一种向上的、超拔的东西在提携和引领。

我想,作为教师,教研教改的目的和全部意义就在这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