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感染.docx
《细菌感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菌感染.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细菌感染
细菌感染
(总分:
40.50,做题时间:
90分钟)
一、A1型题(总题数:
28,分数:
28.00)
1.中毒型细菌性痢疾多见于
∙A.8~10岁营养状况较差的儿童
∙B.12~14岁青春期儿童
∙C.低出生体重儿
∙D.3-6个月体格健壮的婴幼儿
∙E.2-7岁体格健壮的小儿
(分数:
1.00)
A.
B.
C.
D.
E. √
解析:
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时的脓液主要聚集于
∙A.软脑膜本身的疏松纤维组织间
∙B.蛛网膜与硬脑膜之间的腔隙
∙C.软脑膜与脑皮质之间的腔隙
∙D.蛛网膜本身的疏松纤维组织间
∙E.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腔隙
(分数:
1.00)
A.
B.
C.
D.
E. √
解析:
3.患者张某,疑似伤寒人院,两次取血做肥达反应的结果如下:
入院后第四天结果,TH1:
80,TO1:
80,TA、TB、TC140;入院后第十二天,TH、TO1:
320,TA、TB、TC1:
40,可诊断为
∙A.甲型副伤寒
∙B.回忆反应
∙C.乙型副伤寒
∙D.沙门菌早期感染
∙E.伤寒
(分数:
1.00)
A.
B.
C.
D.
E. √
解析:
[解题思路]血清特异性。
抗体阳性.肥达反应"O"抗体凝集效价≥1:
80;"H"抗体≥1:
160,恢复期增高4倍以上,即可确诊伤寒。
4.5岁男孩,发热1天,腹泻6~7次,为黏液性脓血便,腹痛伴里急后重,病前吃过未洗的黄瓜,大便常规检查:
黏液便,红白细胞满视野。
诊断为细菌性痢疾。
其类型属于
∙A.中毒型
∙B.普通型
∙C.轻型
∙D.重型
∙E.慢性型
(分数:
1.00)
A.
B. √
C.
D.
E.
解析:
[解题思路]轻型一般无脓血便,里急后重较轻或缺如。
中毒型常有休克或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与患儿不符。
重型不是菌痢正确分型。
因此应选B。
5.伤寒患者最具有特征性的病理改变部位是在
∙A.乙状结肠
∙B.心、脑
∙C.回肠末端
∙D.升结肠
∙E.肝、脾
(分数:
1.00)
A.
B.
C. √
D.
E.
解析:
6.男,22岁,民工,近4天来发热、头晕、头痛、食欲减退。
体检皮肤有少量散在淡红色斑丘疹,脾于侧位肋下1cm。
外斐反应,变形杆菌OX19集试验阳性。
本例的诊断为
∙A.伤寒
∙B.流行性出血热
∙C.感冒
∙D.猩红热
∙E.地方性斑疹伤寒
(分数:
1.00)
A.
B.
C.
D.
E. √
解析:
[解题思路]据外裴反应、变形杆菌OX19凝集试验阳性可初步诊断斑疹伤寒,因该患者斑丘疹较少,故考虑地方性斑疹伤寒。
7.21岁,男性,持续发热,腹泻一周,2~3次/日,便中有粘液.右下腹隐痛,头疼、恶心,吐一次,伴食欲不振。
体检:
T39℃,神志清,表情淡漠,肝肋下2cm脾肋下1cltn,朱梢血WBC2.9×109/L,N1080,L0.20,粪便常规检查WBC(+),RBC少许,来见虫卵,粪便培养无致病菌生长,此阶段该病例确诊最关键的检查为
∙A.骨髓穿刺常规检查
∙B.血培养致病菌
∙C.肥达反应
∙D.粪便检查阿米巴原虫
∙E.粪便细菌培养
(分数:
1.00)
A.
B. √
C.
D.
E.
解析:
[解题思路]被病人考虑为伤寒,病程1周时血培养阳性率可达90%,而血清中各种相应抗体的凝集效价一般自病程第2周始方逐渐增加,故此阶段应选B。
8.目前国内最常见的细菌性痢疾病原菌是
∙A.福氏痢疾杆菌
∙B.舒氏痢痰杆菌
∙C.鲍氏痢疾杆菌
∙D.志贺氏痢疾杆菌
∙E.宋内氏痢疾杆菌
(分数:
1.00)
A. √
B.
C.
D.
E.
解析:
9.急性细菌性痢疾病变最显著的部位是
∙A.回肠末端
∙B.整个结肠
∙C.升结肠
∙D.直肠与乙状结肠
∙E.降结肠
(分数:
1.00)
A.
B.
C.
D. √
E.
解析:
10.细菌性痢疾病理改变的部位是
∙A.直肠和乙状结肠
∙B.升结肠
∙C.回肠末端
∙D.盲肠
∙E.降结肠
(分数:
1.00)
A. √
B.
C.
D.
E.
解析:
11.细菌性痢疾病理改变最主要的部位是
∙A.直肠和乙状结肠
∙B.降结肠
∙C.盲肠
∙D.升结肠
∙E.回肠末端
(分数:
1.00)
A. √
B.
C.
D.
E.
解析:
12.霍乱弧菌的主要致病物质是
∙A.透明质酸酶
∙B.霍乱内毒素
∙C.霍乱肠毒素
∙D.腺苷酸环化酶
∙E.蛋白水解酶
(分数:
1.00)
A.
B. √
C.
D.
E.
解析:
13.一伤寒患者经治疗后体温渐降,但未降至正常.此后体温再次升高,血培养阳性,属于
∙A.再感染
∙B.再燃
∙C.重复感染
∙D.复发
∙E.混合感染
(分数:
1.00)
A.
B. √
C.
D.
E.
解析:
14.5岁男孩,高热l天,腹泻6~7次,为粘液性脓血便,腹痛伴里急后重,反复惊厥,逐渐出现昏睡、神志不清,病前吃过未洗的黄瓜,诊断为细苗性痢疾。
其临床类型属于
∙A.中毒型
∙B.重型
∙C.普通型
∙D.轻型
∙E.慢性型
(分数:
1.00)
A. √
B.
C.
D.
E.
解析:
[解题思路]患儿昏睡、神志不清,出现了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属于中毒型。
15.典型霍乱患者,发病后最先出现的常见症状是
∙A.腹部绞痛
∙B.声音嘶哑
∙C.畏寒、发热
∙D.剧烈腹泻,继之呕吐
∙E.腓肠肌痉挛
(分数:
1.00)
A.
B.
C.
D. √
E.
解析:
16.诊断钩端螺旋体病的血清学检查方法为
∙A.红细胞溶解试验
∙B.肥达试验
∙C.外斐试验
∙D.显微镜凝集溶解试验
∙E.补体结合试验
(分数:
1.00)
A.
B.
C.
D. √
E.
解析:
17.除哪项外均是霍乱患者泻吐期的临床特点
∙A.粪便以黄水便或清水便为多
∙B.大便每日数次至10数次或无法计数
∙C.多数腹泻伴有里急后重
∙D.粪便有鱼腥味,镜检无脓细胞
∙E.多数以剧烈腹泻开始,继以呕吐
(分数:
1.00)
A.
B.
C. √
D.
E.
解析:
18.用青霉素G治疗钩端螺旋体病时,应注意
∙A.疗程10天以上
∙B.首次给予小剂量
∙C.与链霉素联合应用
∙D.与磺胺嘧啶联合应用
∙E.首次给予大剂量
(分数:
1.00)
A.
B. √
C.
D.
E.
解析:
19.9岁,学生,1月底因突起高热、剧烈头痛、恶心伴非喷射性呕吐1次入院。
体检:
神清,全身皮肤散在瘀点、瘀斑,颈项抵抗,心率120次/分,两肺无异常,腹软无压痛。
化验检查:
血白细胞计数20×109/L。
中性粒细胞0.89
∙A.伤寒
∙B.结核性脑膜炎
∙C.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D.流行性乙型脑炎
∙E.病毒性脑炎
(分数:
1.00)
A.
B.
C. √
D.
E.
解析:
[解题思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季节多为冬春季,儿童多见,当地有本病发生及流行,临床表现为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
20.男性,5岁,持续发热15天,体温39-39.5℃,伴腹泻每日3~5次。
体检:
神萎,心率72次/分,肝右肋下2cm,脾肋下1.5cm,血常规检查:
WBC3.0×109/L,中性粒细胞60%,淋巴细胞40%,嗜酸粒细胞0,ALT200U/L,血清抗一HBs阳性。
该病例最可能的诊断是
∙A.急性细菌性痢疾
∙B.钩端螺旋体病
∙C.急性乙型肝炎
∙D.急性血吸虫病
∙E.伤寒
(分数:
1.00)
A.
B.
C.
D.
E. √
解析:
[解题思路]稽留热,相对缓脉。
肝脾肿大,血白细胞低均是伤寒的特点。
21.23岁,农民,因发热、头痛、全身酸痛、软弱无力一周于9月4日入院。
当天起出现心慌、气促,体温39.6℃。
体检:
面色苍白,腓肠肌压痛,心率124次/分,呼吸36次/分。
肺部散在湿性啰音。
血象:
血白细胞计数9.0×109/L,中性粒细胞0.76,淋巴细胞0.24。
X线摄片示:
两肺纹理增多,有散在性点状阴影。
本病例最可能的诊断是
∙A.粟粒性肺结核
∙B.支气管肺炎
∙C.流行性出血热
∙D.钩端螺旋体病
∙E.急性血吸虫病
(分数:
1.00)
A.
B.
C.
D. √
E.
解析:
[解题思路]钩端螺旋体病早期以全身中毒症状为特点。
主要为发热头痛、全身乏力、眼结膜充血、腓肠肌疼痛及全身淋巴结肿大,持续1~3周;中期为器官损伤期,可损及肺、肾、脑。
2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期患者皮肤瘀点的主要病理基础是
∙A.小血管炎致局部坏死及栓塞
∙B.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C.血管脆性增强
∙D.凝血功能障碍
∙E.血小板减少
(分数:
1.00)
A. √
B.
C.
D.
E.
解析:
23.男,28岁.船民,昨晚进食海蟹一只,晨起腹泻稀水便,l0小时内排便20余次,量多。
水样,无臭味,中午呕吐3~4次,初起水样,后为米泔水样,发病后无排尿。
就诊时呈重度脱水征,神志淡漠,BP80/50mmHg。
下列检查均有
∙A.大便涂片革兰染色镜检
∙B.血培养
∙C.血清凝集试验
∙D.大便悬滴镜检
∙E.大便碱性蛋白胨增菌培养
(分数:
1.00)
A.
B. √
C.
D.
E.
解析:
[解题思路]米泔水样便为霍乱特点。
霍乱弧菌不直接侵犯人血,而是通过其肠毒索致病。
故血培养无意义。
24.男,柏岁,4个月前发热、腹痛、腹泻,服药1天好转,此后腹泻反复发作,多于劳累及进食生冷食物后,大便5~6次/日,稀便有粘液,有腹痛、里急后重。
体检:
左下腹压痛。
大便镜检WBC20~30/HP、RBC5~10/HP.发现有
∙A.急性菌痢
∙B.阿米巴痢疾
∙C.肠结核
∙D.慢性血吸虫病
∙E.慢性菌痢
(分数:
1.00)
A.
B.
C.
D.
E. √
解析:
[解题思路]阿米巴痢疾系右下腹痛。
且较轻,无里急后重、镜检大便自细胞少量,与病人不符。
该病人最可能的诊断应是慢性菌痢,目前合并阿米巴感染。
25.男。
25岁,持续发热10天,开始为38℃左右,5天后持续高热39~40℃,伴腹胀和轻度腹泻。
体检:
体温40℃,呼吸26次/分,脉搏86次/分,精神淡漠。
两肺无异常。
心率86次/分,律齐,第一心音偏低。
腹胀、无压痛,肝右肋下2cm,软,脾左肋下1cm。
血白细胞3.0×109/L,中性75%,嗜酸粒细胞0%,单核5%,淋巴20%。
最可能的诊断是
∙A.菌痢
∙B.伤寒、副伤寒
∙C.结缔组织病
∙D.结核病
∙E.风湿热
(分数:
1.00)
A.
B. √
C.
D.
E.
解析:
[解题思路]原因不明的发热持续1~2周不退者都应想到本病的可能,尤其是有流行病学史,特殊的中毒面容,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血白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消失等,高度提示本病,如细菌培养阳性即可确诊本病。
26.霍乱弧菌的致病因素不包括
∙A.肠毒素
∙B.鞭毛
∙C.菌毛
∙D.内毒素
∙E.荚膜
(分数:
1.00)
A.
B.
C.
D.
E. √
解析:
27.男性,16岁,发热10天伴食欲减退,软弱。
体检,体温396℃,脉搏74次/分,肝肋下2.0cm,脾肋下1.0cm。
WBC2.6×109/L;N0.85,L0.14,嗜酸粒细胞0.01,临床上拟诊为伤寒,为确定诊断对该患者应首选下列哪一种
∙A.尿液培养
∙B.肥达氏反应
∙C.粪便培养
∙D.胆汁培养
∙E.血培养
(分数:
1.00)
A.
B.
C.
D.
E. √
解析:
[解题思路]血培养于病程l周时阳性率可达90%;尿培养及便培养第3~4周阳性率最高,肥达反应第2周起滴度才增加。
28.用青霉素治疗下列疾病的过程中,首荆肌洼后可出现赫氏反应的是
∙A.钩体病
∙B.白喉
∙C.猩红热
∙D.流脑
∙E.败血症
(分数:
1.00)
A. √
B.
C.
D.
E.
解析:
二、A3型题(总题数:
0,分数:
0.00)
三、23岁男性农民,11月份因发热、头痛、呕吐三天为主诉人院。
体检:
面颈部潮红,双腋下少许出血点.化验:
尿常规蛋白(++),红细胞3~10个/HP,末梢血象:
WBC20×109/L,异型淋巴10%,PLT48×109/L
(总题数:
2,分数:
1.00)
29.该患者的诊断可能为
∙A.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B.斑疹伤寒
∙C.流行性出血热
∙D.钩端螺旋体病
∙E.败血症
(分数:
0.50)
A.
B.
C. √
D.
E.
解析:
[解题思路]患者面红,腋下出血点符合流行性出血热,有尿蛋白,血小板减低进一步证实本病。
30.住院两天后,热退但症状加重.出血点增加,四肢厥冷,脉搏细弱,血压,80/60mmHg,此时对该患者的治疗原则是
∙A.以扩容为主
∙B.以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为主
∙C.以应用激素为主
∙D.以纠正酸中毒为主
∙E.以输人胶体液为主
(分数:
0.50)
A. √
B.
C.
D.
E.
解析:
[解题思路]该患者进入低血压休克期,此期治疗原则为:
扩容,纠正酸中毒和改善微循环功能,其中扩容是关键。
四、女性,30岁,持续发热10天,体温呈稽留热。
体检:
精神萎靡,反应淡漠,体温39.5℃,心率76次/分,脉率70次/分,肝肋下1.5cm,脾肋下2cm,WBC1.4×109/L.N0.40,L0.60,肥达反应O1:
80(+),Hl:
160(+),ALT180U/L,总胆红素22.2μmol/L,HBsAg阴性。
(总题数:
2,分数:
1.00)
31.该病例最可能的诊断是
∙A.急性黄疸性肝炎
∙B.钩端螺旋体病
∙C.伤寒合并中毒性肝炎
∙D.病毒性肝炎合并胆道感染
∙E.伤寒
(分数:
0.50)
A.
B.
C. √
D.
E.
解析:
[解题思路]患者为典型伤寒症状,于病程第1周后出现肝功异常,且HBsAg
(一),排除病毒性肝炎最常见的类型乙肝,因此考虑存在中毒性肝炎。
32.为确定诊断应进行检查的项目是
∙A.血培养
∙B.甲肝病毒抗体
∙C.戊肝病毒抗体
∙D.丙肝病毒抗体
∙E.粪便培养
(分数:
0.50)
A. √
B.
C.
D.
E.
解析:
[解题思路]见本章节第6题。
五、男,29岁,3天来发热、头痛、乏力、食欲减退,行走时小腿疼痛,伴有咳嗽。
体检:
体温38℃,面色潮红,结膜充血,视力正常,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腓肠肌压痛明显,无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反射。
肝肋下5cm。
白细胞17×109/L,N0.74,L0.2E0.03,M0.0发病前常参加水田劳动
(总题数:
3,分数:
1.50)
33.对确诊有意义的实验室检查是
∙A.肥达反应
∙B.外斐反应
∙C.钩端螺旋体凝集溶解试验
∙D.血清出血热IgM抗体
∙E.胸部X线检查
(分数:
0.50)
A.
B.
C. √
D.
E.
解析:
34.首选的治疗药物是
∙A.青霉素G
∙B.磺胺嘧啶
∙C.吡喹酮
∙D.阿苯达唑
∙E.氟康唑
(分数:
0.50)
A. √
B.
C.
D.
E.
解析:
35.病原治疗药物的应用原则是
∙A.静脉滴注大剂量
∙B.开始时肌注小剂量
∙C.疗程2周以上
∙D.每日1只需用药1次
∙E.退热后即可停药vv
(分数:
0.50)
A.
B. √
C.
D.
E.
解析:
[解题思路]1.患者参加水田劳动,腓肠肌痛,浅表淋巴结肿大,考虑为钩端螺旋体病,故选凝集试验。
3.钧端螺旋体凝集溶解试验是钩体病的确诊实验。
初始用青霉素G治疗剂量过大可引起赫氏反应。
六、男性,22岁,既往有HBsAg阳性史。
10天前无诱因发烧,体温逐渐上升,波动于35~39℃,近3天体温持续在38.5~395℃不降,伴有食欲不振、乏力、腹胀及尿黄。
查体:
T35℃,P88次/分,BP:
110/70mmHg,神清,表情淡漠,未见皮疹,巩膜轻度黄染,.b肺未见异常,腹软,右下腹压痛(+),肝右肋下2cm,脾未触及,肝浊音区不小,移动性浊音阴性,?
双下肢无浮肿。
化验:
WBC5×109/L,N60%,L40%,血HBsAg(+),抗HAV-IgG(+)。
(总题数:
4,分数:
2.00)
36.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轻度
∙B.病毒性肝炎,甲型,急性黄疽型,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
∙C.伤寒,病毒性肝炎,乙型,急性黄疸型
∙D.伤寒,病毒性肝炎,甲型,亚急性重型
∙E.伤寒,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
(分数:
0.50)
A.
B.
C.
D.
E. √
解析:
37.为确诊该病例,首选的检查是
∙A.肝功化验
∙B.肝炎病毒血清学
∙C.血培养
∙D.肥达反应
∙E.肝胆脾彩超
(分数:
0.50)
A.
B.
C. √
D.
E.
解析:
38.病人治疗的首选方案是
∙A.卧床休息,保肝治疗
∙B.卧床休息避免用肝损伤药物,戒酒
∙C.用激素退热,减轻中毒症状
∙D.用喹诺酮类药物进行病原治疗
∙E.用干扰素治疗
(分数:
0.50)
A.
B.
C.
D. √
E.
解析:
39.该患者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是
∙A.心包炎
∙B.急性胆囊炎
∙C.肠出血、肠穿孔
∙D.支气管肺炎
∙E.肝昏迷
(分数:
0.50)
A.
B.
C. √
D.
E.
解析:
[解题思路]1.IgG持续时间较长,不能据此抗体谚断甲肝。
该病人有稽留热,表情淡漠,右下腹压痛,白细胞减低,应考虑存在伤寒。
因此应选E。
3.喹诺酮类药物为伤寒首选药物。
4.A、B、D、E均非伤寒并发症。
七、5岁患儿,且1月15日开始发热。
伴头痛、恶心、呕吐一次,次日稀便三次。
精神不振,抽搐一次。
体检:
急性热病容,嗜睡状,颈强(+),克氏征(++),血常规检查:
WBC10×109/L,脑脊液为无色透明,白细胞数100×106/L,中性80%
(总题数:
2,分数:
1.00)
40.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中毒性菌痢
∙B.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脑膜脑炎型)
∙C.结核性脑膜炎
∙D.流行性乙型脑炎
∙E.化脓性脑膜炎
(分数:
0.50)
A.
B.
C.
D. √
E.
解析:
[解题思路]患者脑膜刺激征(+),可排除A。
流脑脑脊液以单粒细胞增高为主,流脑、化脑脑脊液外观混浊,故应选D。
41.该患儿住院二天后,高热不退,反复抽搐,意识不清,呼吸节律不规整,双侧瞳孔不等大,此时重要的抢救措施是
∙A.立即应用脱水剂
∙B.立即应用呼吸兴奋剂
∙C.立即应用地塞米松
∙D.立即应用退热剂
∙E.立即应用镇静剂
(分数:
0.50)
A. √
B.
C.
D.
E.
解析:
[解题思路]该患儿发生了脑疝,应立即脱水降颅压。
八、男性,18岁,2天来发热伴腹痛、腹泻,每日10余次,初为稀便,后为粘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粪便常规检查WBCl5~20个/HP,RBC5-10个/HP
(总题数:
2,分数:
1.00)
42.该患者诊断急性细菌性痢疾,其发病机理为
∙A.痢疾杆菌毒素对结肠粘膜的直接损害
∙B.有侵袭力的菌株进入粘膜固有层,繁殖引起炎症溃疡
∙C.痢疾杆菌在肠腔内大量繁殖引起肠溃疡病变
∙D.结肠急性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及溃疡
∙E.特异性体质对细菌毒素产生强烈过敏反应
(分数:
0.50)
A.
B. √
C.
D.
E.
解析:
43.该病例用抗生素治疗3天,症状好转即停药,有可能产生什么后果
∙A.病情加重,出现肠穿孔
∙B.发生肠出血
∙C.转为慢性菌痢
∙D.发生癌变
∙E.合并败血症
(分数:
0.50)
A.
B.
C. √
D.
E.
解析:
[解题思路]2.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发病机理为菌株进入粘膜固有层、繁殖引起炎症溃疡,是急性化脓性炎症。
急性期未有效根治时可转为慢性。
九、男性,30岁,农民。
既往体健。
7月2日来诊,腹泻2天,为水样便带少量粘液,量多,日十余次,相继呕吐数次。
无发热、无腹痛。
腓肠肌痉挛。
体检:
体温38℃,神志清,皮肤弹性差.脉细速,血压70/30mmHg。
化验检查:
大便镜检白细胞0~2/HP,血红蛋白160g/L,血自细胞计数12×109/L,中性粒细胞0.78,淋巴细胞0.12,单核细胞0.10。
(总题数:
2,分数:
1.00)
44.最可能的诊断是
∙A.菌痢
∙B.急性肠炎
∙C.细菌性食物中毒
∙D.霍乱
∙E.轮状病毒感染
(分数:
0.50)
A.
B.
C.
D. √
E.
解析:
45.本例治疗的关键环节是
∙A.抗菌治疗
∙B.抗病毒治疗
∙C.补充液体和电解质
∙D.低分子右旋糖酐扩容
∙E.首选升压药,纠正低血压
(分数:
0.50)
A.
B.
C. √
D.
E.
解析:
[解题思路]1.典型霍乱的临床表现病程分为三期吐泻期、脱水期、反应(恢复期),吐泻期最主要的表现为无痛性激烈腹泻,不伴有里急后重,大便性状有泥浆样或水样含粪质,见粘液,其可转为米泔水样便或洗肉水样血便,无粪质,便次逐增,每日数次至十余次,甚至无数次,每次便量超过l000ml,多数伴有腓肠肌痛性痉挛,先腹泻后出现喷射性、连续性呕吐;轻度脱水时口唇与皮肤干燥,极度脱水血压下降。
实验室检查脱水导致血液浓缩,血常规中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高,白细胞数增高,中性粒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