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早期能力训练方案03岁节选.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52055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儿童早期能力训练方案03岁节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儿童早期能力训练方案03岁节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儿童早期能力训练方案03岁节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儿童早期能力训练方案03岁节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儿童早期能力训练方案03岁节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儿童早期能力训练方案03岁节选.docx

《中国儿童早期能力训练方案03岁节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儿童早期能力训练方案03岁节选.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儿童早期能力训练方案03岁节选.docx

中国儿童早期能力训练方案03岁节选

【行动训练】

一、1岁~1岁6个月:

孩子迈出第一步1.1岁孩子开始学习走路对孩子来说,最初良好的行走体验非常重要。

在教孩子走路时,家长一定要注意保护,待孩子步伐比较灵活以后,才可以放开手。

练习孩子自己走路时,首先要选择平坦的路面,若开始时因路面不平而绊倒,会挫伤孩子学走路的积极性。

通常孩子会向前摔倒,由于孩子小、重心低,又有自己的小手保护,一般不会摔得很重。

但家长仍需要贴近保护,以防止孩子向后仰倒。

当孩子摔倒的时候,家长先不要出手扶他,让他学会自己站起来。

这样可以训练他手与脚的力量,同时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和独立的能力。

当孩子能慢慢地行走时,要尽量让孩子在安全、卫生、温暖的地方光脚行走。

要让孩子快乐地感受踩踏土地和草的感觉,自然地刺激全身感觉,使大脑中运动感觉的代表区活跃地发挥功能。

踝关节的柔软性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为了提高其柔软性和灵活性,防止幼儿扁平足的发生,光脚行走是一项十分有效的措施。

如果踝关节较僵硬,运动时就容易跌倒或受伤,且不利于足弓的形成。

及时运用“及时表扬抚摸鼓励法”“及时表扬抚摸鼓励法”是我在早教实践中总结出的一套鼓励、表扬孩子的方法,即:

在孩子有好的表现和好的行为时,及时(第一时间、当时),用语言(夸孩子)和动作(抚摸孩子的后脑勺)表扬、鼓励孩子。

我在与孩子的接触中发现,“及时表扬抚摸鼓励法”对巩固孩子好的行为,促进孩子更好的表现具有很好的作用。

同时,这一方法还对增进亲子关系及孩子身心健康有帮助。

我建议家长们,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早期教育中,都应关注孩子的每一点进步,运用“及时表扬抚摸鼓励法”及时鼓励、表扬孩子。

2.倒立锻炼孩子的力量孩子倒立,两手支撑着身体的重量,可以加强腕部力量,锻炼背部肌肉,同时还能培养平衡感。

具体做法是:

家长牢牢抓住孩子的两只脚使其倒立,如果孩子身体摇晃不稳,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向前伸手前进;如果孩子能两手牢固地撑在地板上,就让他做倒立的姿势。

倒立还能让孩子看到的世界都是倒着的,视角的变化会给孩子带来新奇的惊喜。

倒立的时间长短以不让孩子累着为度。

3.前滚翻培养孩子的身体协调能力前滚翻可以培养孩子的身体协调能力,还能让孩子学会在万一发生危险的时候身体做出恰当的反应。

孩子如果倒立得很好了,就可以练习前滚翻了。

具体做法是:

在大床铺的中间让孩子两脚分开站立,身体向前弯曲,让孩子两手牢牢地撑着床铺,家长一边说“看肚脐”,一边引导孩子往前翻。

最初翻的时候,家长要将孩子的头按抵在床铺上,保护孩子的安全。

4.使用勺子发展孩子的精细运动能力学习使用勺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运动练习,对孩子的精细运动能力的发展具有特殊作用。

孩子从1岁起就应开始学习使用勺子,家长可以多设计一些游戏让孩子练习,如用大勺子舀乒乓球、舀水等。

这些游戏还有助于孩子学会用工具的凹面去把液体或固体舀起来,锻炼孩子手的操作能力,为他以后自己吃饭做准备。

5.跑步巩固孩子的运动能力在孩子已经能够稳当地行走后,家长除了继续让孩子练习走,还要引导孩子学习跑的动作。

1岁半左右的孩子能够跑,但跑得不稳,经常摔倒,这是正常的,所以应多带孩子在平坦宽广的地方或草地上练习跑。

6.训练与游戏

(1)分腿坐着滚球练习孩子分开两腿坐,家长稍微坐远一些,轻轻将球滚向孩子的两腿之间,让孩子抓住球,再要孩子将球用同样的方式滚回给家长。

当孩子掌握了滚球的技巧后,家长可逐渐拉开距离,让孩子从远处将球滚回来。

这个游戏需要孩子使用手,还要考虑目标在哪里,目测自己与球之间的距离,再决定用力大小,可以适合培养孩子的综合感觉能力。

二、1岁6个月~2岁:

孩子动作更加自如

(1)1.多方面发展孩子的运动能力这个时期的孩子已能自如地行走,很少摔跤。

有的孩子1岁半就已经学会了跑,但跑的姿势较僵硬,要到2岁左右孩子膝踝关节才较灵活。

许多孩子此时已经能扶着栏杆上下台阶,或自己攀上小滑梯然后滑下来;能迈过高度为20厘米左右的绳子,会迈过门槛;能低头钻进矮门;在成人的牵扶下可在10厘米高的平衡木或斜坡上行走;能有目的地投掷,会用脚踢球,会搬小凳子等。

在精细运动方面,有的孩子已能模仿画直线,能用拇指和食指捏东西,会自己拿勺子吃饭。

由于此阶段的孩子神经系统发育仍然不够完善且缺乏经验,他的姿势控制能力及感觉能力还较差,所以虽然他的动作较多,但动作的准确性、灵活性和熟练性仍不够。

在对孩子进行运动训练时,要为他创造一个适宜动作训练的条件,促进孩子动作的发展,如训练孩子跑步、双脚并跳、跨越障碍物、上下台阶等。

手部运动的训练,可让孩子练习随意抛球、投篮、扔小沙袋、穿珠等。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还可让孩子参加一些简单的劳动,如帮大人拿递东西,自己穿脱鞋袜,学会自己吃饭、喝水、洗手等。

2.使用筷子锻炼精细运动能力使用筷子是训练孩子手部精细协调动作的好方法,应让孩子尽早开始学习。

用筷子夹食物不仅是5个手指的活动,腕、肩及肘关节也要同时参与,这个练习涉及多个部位的运动,有助于大脑的发育。

孩子在使用筷子的过程中,眼和手的配合又可促使其观察能力的发展,知觉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孩子深入学习各种更为复杂的动作。

孩子初学使用筷子时,肯定不会拿筷子,只能将饭扒到嘴里,此时家长不要强求孩子一定要按照“正确”的姿势用筷子夹食物,而是要让孩子自己去摸索。

孩子通过练习,尤其当他看到好吃的东西在他面前时,他使用筷子的欲望会提升,手的技巧进步会很快,孩子逐渐就能学会用筷子了。

3.倒退走训练身体平衡能力孩子能倒退走也是运动稳定、协调的表现。

家长可为孩子准备一个拖拉玩具,让孩子拖着玩具倒退走侧身走,以达到训练孩子身体灵活性的目的。

4.双脚跳对身体的双重训练让孩子学会双脚跳,对其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从生理角度看,孩子在克服自身体重的重力作用跳起来时,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双脚跳能够锻炼孩子身体的肌肉群和预防肥胖。

从心理角度看,孩子在学跳的过程中,能产生愉快情绪,增强自信心和产生勇敢精神。

孩子刚开始学跳时,家长要用手护着孩子,防止孩子因脚站不稳而摔倒。

家长可以通过让孩子观看家长或大孩子的跳跃动作,激发孩子学跳的愿望,并引导孩子模仿着做。

学习向下跳时,家长一定要注意由低矮(10~20厘米)逐渐升高到(30~40厘米),指导孩子跳跃。

家长还要教会孩子正确的动作,特别是落地时,双脚前掌先着地,两腿稍曲成半蹲状,然后站立,并且最好选择较软的地面练习,如草地或硬泡沫。

在孩子学会这个动作后,再让孩子学习平地原地双脚向前跳。

家长可以一边说着“我们都是小青蛙”,一边带着孩子一同向前双脚跳,看谁跳得多。

二、1岁6个月~2岁:

孩子动作更加自如

(2)5.攀登锻炼四肢力量1岁半~2岁的孩子身体力量进一步发展,手的握力、腿的蹬力、四肢的动作日趋协调和灵活。

攀登是一种锻炼孩子四肢力量的很好练习,家长可充分利用公园或小区内的各种攀登架(适合2岁以内儿童使用)、滑滑梯和家里的楼梯,对孩子进行训练。

在让孩子上攀登架前,家长要先攀登一次给孩子看,让孩子因感到有趣而模仿,之后家长就可以一边指导一边贴近保护孩子。

第一次玩较高的滑梯时,家长要在孩子下滑的途中,用手扶一下孩子以减缓下滑的冲力,让他逐渐适应。

这个年龄的孩子可训练独自上楼梯,每成功一次家长都要表扬孩子,并在后面做好贴近保护。

6.训练与游戏

(1)吊单杠练习让孩子在单杠上吊起,家长注意贴近保护。

也可在攀登架自己吊起,家长在一旁给他计数加油。

此项训练可以增强上肢负重的能力。

【语言训练】

1.语言是开启孩子智慧的钥匙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思维的基础。

对婴幼儿来说,语言还是认识世界、接受教育的工具,是发展智力的前提。

与婴幼儿讲话时,家长一定要把他当做很懂事的孩子来对待,跟他进行认真仔细地交流。

不要担心孩子听不懂,其实孩子的接受能力超出成人的想象,听多了他自然会理解(除了特别抽象的专用名词),正如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所讲:

“婴幼儿学习语言,并不是像成人那样仅靠记忆。

他们是把听到的语言存入潜在意识中,并以如同高级计算机一样的能力进行分析、统一,然后将其出色地掌握并表现出来。

”语言学习,学好词汇是关键。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孩子掌握词汇的数量多少,直接影响着语言水平的提高和认识能力的发展。

由于每个词代表一个概念,每个句子反映客观事物的一定关系,孩子掌握词汇数量的增多,反映其头脑中概念的积累;掌握概括性词汇的增多,反映其概括水平的提高;对语法的掌握反映着头脑对客观事物关系的明确程度,而这些都是进行抽象思维的基础。

在早期教育中,引导孩子掌握和运用这些词汇,能够帮助孩子更准确地表达思想。

2.1岁6个月以前,孩子听得多、说得少,理解多、表达少这一阶段孩子的语言表达特点是:

以词代句、一词多义、重叠发音、以音代词,并伴以动作和表情。

如孩子说“妈妈”这个词,其实是代表一句话,可能是“我要妈妈抱”,也可能是“妈妈不要走”,或“妈妈给我玩具”。

孩子说出的“妈妈”这个词代表一句话,有多种不同的意义。

家长对孩子讲话应尽量注意语音、语调的正确和语言的规范化。

尽量用标准的普通话对孩子说话,尽量给孩子使用规范语言,这对他以后概括能力的发展很有帮助。

家长在与孩子讲话的过程中尽量不用“儿语”,如指着小狗,就教他说“狗”,而不应教他说“汪汪”之类的“儿语”。

当孩子说“儿语”时,不要重复,而应当用柔和的语调把正规的名称教给他,更不能迎合孩子,以免限制孩子语言和思维能力发展。

家长要尽量用词准确,如准确用量词“一辆车”、“一棵树”、“一片树叶”、“一朵花”等。

家长在教孩子学习语言时,要注意生活经验的积累,为孩子提供认知环境。

比如:

每天的洗澡时间,就是让孩子学习的最佳时刻。

家长可以为孩子准备适当的玩具,如电话、汽车模型等,给孩子边讲故事边洗澡,让孩子在放松的情绪中学习词汇,可增进他对各种词的认识。

家长可以适时加入一些形容词、副词,如大汽车、红色气球等,借此增进孩子对形容词、副词的应用。

3.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发展非常快

在这一阶段的后半段时间里,孩子的语言模仿能力发展很快,这是家长积极地对孩子说话的成果。

在这一阶段里,要让孩子学习说出自己的需求,如要人抱、要喝奶、要尿尿等简单的词句。

家长要多读多讲故事,经常与孩子一起听、读、背一些儿歌、古诗等。

同时,家长还可以为孩子选购以日常生活为主题的“生活连环画”。

孩子可以从连环画中学到见人打招呼、饭前便后洗手等各种生活常识。

1岁左右的孩子特别爱听大人说话,并能听懂很多话,但他这时不爱说话。

很多孩子在1岁半以后的某一天,会突然爱开口说话,而且表达能力进步很快,不久他就能说简单的句子了。

语言是幼儿思考的工具。

当孩子开始能听懂一些简单的句子,会说一些常用的单字时,孩子的世界在无形中就扩大了,以前他都是借着观看、倾听和触摸等来学习,现在他学着使用语言、运用想象,了解自己眼睛所看不见的东西。

所以语言打开了幼儿的另一扇认识世界的窗户。

1岁半左右的孩子会说的话虽然不多,但是孩子能理解的话却多出了好几倍,孩子的学习速度也极快。

所以家长在与孩子相处时,千万不能认为“反正他不懂,说了也没用”,应该耐心地找一些孩子容易理解的话积极与孩子交流,并注意回答他提出的所有问题。

一、1岁~1岁6个月:

孩子被动语言时期

(2)

4.宝宝最先会的8个称呼10个月左右的孩子一般会称呼爸爸和妈妈,到1岁左右时能称呼: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阿姨、叔叔6个左右的大人。

孩子在学习称谓时,自己会随时总结经验,如把年纪大的女性都称为“奶奶”、年纪大的男性都称为“爷爷”、年轻的女性称为“阿姨”、年轻的男性称为“叔叔”。

家长要随时纠正孩子的错误称呼,使孩子学会运用正确的称谓。

然后慢慢学习称呼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等。

当孩子可以用对这8个称呼时,家长可以将这8个称呼的字(词)卡片同时教给孩子认读,每当他认对一个词,都应该运用“及时表扬抚摸鼓励法”及时表扬孩子。

影响孩子语言开发的5个要点1.要与孩子面对面、简短而清晰地讲话从孩子3个月开始,家长应多逗他快乐地发音,不论他发什么音,只要孩子喜欢发音就好。

婴儿发音多的时候,常是吃饱了、睡够了、情绪好的时候。

为此,必须注意给孩子适时喂哺、换尿片、安排好他的睡眠和玩耍,以保持孩子良好的情绪。

家长应多用愉快的口气和表情对孩子说话,看到什么就说什么,正在做什么事就讲什么,如“吃奶了”“妈妈抱”“洗澡了”等,虽然有些家长可能会认为这样做似乎是“对牛弹琴”,但却会对孩子产生非常重要的潜在作用。

与孩子说话时,家长应尽量与他保持一样的高度,如孩子坐在童车里,家长就应蹲下去与孩子面对面地讲话,使他能完全看见你的口型,注意你的发音与口型的变化,这会极大地刺激孩子尽早发音或说话。

当孩子稍稍具备语言表达能力时,家长须专心地倾听孩子说话,并鼓励他继续发出声音或表达意愿。

家长跟孩子说话时,应放慢速度,话尾可留一段空白时间,让孩子有机会练习说话,提高他说话的能力。

2.婴儿的语言发展依赖于丰富的语言刺激家长可根据某些具体情境,因地制宜地选择话题与孩子交谈,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对孩子说话,如穿衣、吃饭、散步、洗澡时等,还可以把屋子中所有家具的名称教给孩子。

最初教孩子说话时,家长可以抱着孩子在屋里走动,将屋子里的物品用手指给他看,同时缓慢而清晰地说出这些物品的名称,如“时钟”“灯”“电视机”等,要耐心地教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家长用心发掘,随时随地都可以找到训练孩子口语和书面语的“活材料”。

3.结合生活情境教孩子学习语言家长在遇到孩子感兴趣的事物时,可以就教表示这个事物的字或词,不要拘泥于任何形式,从孩子的印象记忆、情境领悟、本能模仿等认识特点出发,从生活中、环境中和游戏活动识字教学,做到:

从生活中教、从游戏中学;教者有心,学者无意;玩中有学,学中有玩;耳濡目染,榜样诱导;激发兴趣,积极鼓励,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语言。

4.注意说话时语句完整1岁半左右的孩子能说3~4个字的语句,此时家长对孩子说话时,一定要注意句子完整。

比如“宝宝吃饭”不要说成“饭饭”,更不要跟孩子学。

孩子说“饭饭”,这不要紧,但家长要坚持说“吃饭”,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教会孩子说多音字和短句。

从教“吃饭”“皮球”等单词,逐渐过渡到简单的短语,如“我来了”、“吃西瓜”等。

家长要用缓慢而清晰的语调重复这些短句,不久孩子就学会清楚地发音并讲这些短句了。

发现孩子有语病,要及时纠正,帮助他慢慢地把话说完整,而不要急着代替孩子说话,让孩子有更多语言交流的机会。

5.和孩子说话的艺术家长在与孩子说话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家长用语言指导孩子的行动时,所使用的语言应该简明,孩子能直接听懂,否则孩子会不理解。

为了引起孩子的注意,令家长的语言指导有效,家长应该蹲下去,看着孩子的眼睛,也让孩子看着你。

使用肯定的语句告诉孩子什么是你希望他做的,如“洗干净手再吃苹果”等,而不要用否定句告诉孩子什么是你不希望他做的,如“不准用脏手拿东西吃”等。

把要求孩子行动的词放在句子的前面,这有助于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行动的实质内容上。

当需要孩子作出选择时,才用选择句,并把选择问句简化。

给孩子的行动指导,一次只能给一种,因为1岁半左右的孩子还不能同时执行多种指令。

希望孩子做到的事,应该在孩子将要做这件事的时候再说,不要提前提出要求。

要明确地指出各种限制,这样孩子才知道他的行为何时是不被允许的。

5.训练和游戏

(1)单词句练习多数孩子此时只会用单音表示自己的意思,如“蕉”表示“我要香蕉”,“干”表示“我要饼干”,这是因为孩子需要积累相当多的词汇量才能自由说话。

孩子只说单音词不容易让家长理解,所以孩子总是指手画脚来使别人明白。

当孩子指一样东西时,家长要马上说出这个东西应怎样称呼,帮助孩子扩展词汇量。

二、1岁6个月~2岁:

孩子被动语言向主动语言…

(1)1.孩子进入了积极的语言活动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里,随着孩子理解语言能力的发展,孩子的积极语言表达能力很快发展起来,发音由不正确逐渐正确,会说的句子逐渐增多,语言的结构更加复杂化,所掌握词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

开始出现多词句,每个句子一般包括3~4个词,如“宝宝要睡觉”、“宝宝要吃饭”等。

这期间孩子开始从成人的语言习惯中逐步掌握语法结构,并初步学会正确使用各种基本类型的句子,包括简单句和复合句。

随着词汇量的迅速增加,除了名词、动词外,孩子还能掌握形容词、副词等其他词类。

如我们常常听到孩子说“红的”、“真好”、“是什么”等。

孩子开始学习语言时,大部分是模仿家长所说的话。

如家长一边拿着蛋糕,一边将“蛋糕”的字卡片拿着给孩子看,对他说“蛋糕”,让孩子了解它们是有关联的。

下一次他想吃蛋糕时,就会回想着对家长说“蛋糕”。

让孩子自己逐渐用语言来表达他所想要的事物,这才能算孩子真正学会了。

父母在教孩子说话时,最好能让他自由地活动,创造更多开口讲话的机会。

孩子说得不对时,家长要及时纠正而不可以取笑他。

凡是孩子所提出的问题,家长都要耐心地回答。

孩子的理解能力比较差,所以对他说话时,语速要比平时慢且意思要清楚,尽量避免使用艰深的词汇。

1岁6个月~2岁的孩子能集中注意力看图识字、看电视、玩玩具、念儿歌、背古诗、听故事了,孩子的记忆能力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强。

这个阶段孩子注意和记忆的特点是形象化,色彩鲜艳、新奇、强烈的刺激容易引起他的注意和记忆。

2.孩子学语言积极性很高这个时期的孩子非常爱说话,整天唧唧喳喳说个不停,表现得积极主动。

孩子说的话常常是“妈妈上班”、“宝宝吃饭”等简单的句子,有时还会省去句中的词,如“宝宝车”,意思是宝宝坐车,省去“坐”字。

在接近2岁左右时,孩子开始会说复合句,如“妈妈给我笔,宝宝画画”、“下雨了,宝宝不出去”、“我要喝水”、“我不睡觉”等,这时语句结构较为复杂。

这个时期的孩子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很高,对认识周围事物的好奇心也很强烈,家长应因势利导,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巩固已学会的词句以外,还可以为孩子多讲读故事,让孩子读、背一些精选的儿歌、古诗。

3.感知事物和反复实践是语言学习的基础由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思维能力(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发育成熟,孩子语言的学习是建立在对生活中事物的直接感知和反复体验中完成的。

所以家长的语言教育必须在孩子感知事物的基础上来进行。

幼儿只有在感知事物时,才能理解所学习的相应的词、句的含义,他只有在表象与词、句之间建立了牢固的联系,才能形成印象和记忆。

家长通过日常生活各种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依靠家长的示范和自己的多次练习、反复实践,在反复运用语言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语言能力。

二、1岁6个月~2岁:

孩子被动语言向主动语言…

(2)5.淡化故事中的恐怖情节对于较恐怖的情节,家长要注意观察幼儿的接受能力,应运用淡化的处理方法。

对恐怖的画面、情节反应强烈的孩子,家长应立即终止这个故事或这段情节的讲读,等他能平静地接受时,再给他讲读这个故事或这段情节。

家长应每天选择一个固定的时间坚持给孩子讲故事,如睡觉前、吃饭后。

家长开始时可讲一些篇幅较短、内容浅显的故事,以后再逐渐讲一些篇幅较长、富有悬念的故事。

总之,给孩子读书,应尽力做到持之以恒,满足孩子的求知欲。

4.训练和游戏

(1)分辨形状练习在教孩子认图形时,圆形是孩子比较容易接受的图形,家长可从认圆形入手教孩子认图形。

家长教孩子“皮球是圆的,太阳是圆的,苹果是圆的……”结合生活中圆形的实物,让孩子初步认识圆形。

家长在纸上画出各种形状,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或在有各种形状的图画书中,让孩子学会分辨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或引导孩子从中找出各种形状的物体,如冰箱是长方形、饼干是正方形(圆形)、巧克力派是圆形等,这个练习的目的是锻炼孩子的观察力和分辨能力。

【个性塑造】

1~3岁是孩子良好个性塑造的最佳时期。

家长应把握住这个关键时期。

让孩子保持身心健康发展,将来为社会作出贡献。

良好的家庭环境、融洽和睦、团结友爱的家庭关系,对陶冶孩子的心境和情感特别重要。

家长要注意提高自身的修养,为孩子树立良好性格的榜样。

3岁以后让孩子进入幼儿园接受集体生活的训练,体验群体生活的乐趣和团结友爱,培养爱学习、守纪律、尊敬老师、助人为乐、心胸豁达的性格和品德。

同时,家长还应重视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为今后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11.训练与游戏

(1)家务劳动练习家长应让孩子学习一些劳动技能,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最初让孩子学习的家务劳动可以是自己吃饭、穿衣、洗手等,慢慢过渡到为家人服务,如给爷爷扇扇子、给奶奶捶捶背、为下班回家的爸爸拿拖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很多事情感兴趣,喜欢帮助家人做家务。

虽然开始时他可能做不太好,家长一定要耐心教,别因嫌麻烦而不让他做,使他失去做家务的兴趣。

一、1岁~1岁6个月:

孩子数学能力的早期表现1.分出大小和方圆孩子早期的数学能力是通过分大小、认形状表现的。

家长在教孩子认识大小、形状时可用单色的硬纸板裁成2个大圆片、2个小圆片、2个大方片、2个小方片等。

由家长提要求,让孩子拿纸片,家长说:

“给我大的圆片”,孩子将2个大圆片递过来;家长说:

“给我小的方片”,孩子将2个小的方片递过来;家长说:

“给我1个大的方片和1个小的圆片”……当孩子做得不准确时,家长一定要耐心指导他,而每当孩子拿取正确时要注意运用“及时表扬抚摸鼓励法”表扬孩子。

2.认数字学会认数字是孩子早期数学能力的主要表现。

家长可将写有1、2、3的数字卡片贴在门或墙上,家长抱起孩子,用手指着“1”对孩子说“1”,然后问孩子哪个是“1”,孩子指认正确时要表扬孩子。

孩子有了成就感,就很容易再继续学认下去了。

家长教孩子认数字每天要复习,使孩子认识的数字得到巩固,并逐渐发展到认识4、5、6……开发孩子早期数学能力的方法早期数学教育是让孩子从认识具体事物开始逐步认识抽象事物。

抽象事物都是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多接触具体事物的数和量,才能认识抽象的数。

例如人不断地认识2个苹果、2个皮球、2本书……自然就会慢慢认识“2”了。

3岁以前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而识数练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孩子专注、爱钻研的性格品质。

3岁以前的孩子,学语言是从情境领悟、印象记忆开始的,学习识数也一样,要提倡数学生活化、游戏化。

具体方法包括:

物化法:

数字虽然抽象,但都是在具体事物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

教孩子学数字要从具体直观入手,通过数具体事物让孩子逐渐理解“数”的概念。

孩子会说话之后,要经常在平时生活中教他数东西,如上下楼梯可数台阶,走一步数一个数;或让孩子数家中的灯、床、椅子物品等。

比较法:

孩子学会数数后,家长再教孩子辨别生活中常见事物的度与量的差异,如苹果的大小、铅笔的长短、人的高矮胖瘦、道路的宽窄远近、方向的上下前后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孩子逐渐形成度与量的概念和空间概念。

游戏法:

可用石子、象棋子、围棋子、火柴等物品让孩子在桌上玩数学游戏。

游戏法是早期数学教育最好的方法之一,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常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分配法:

要让孩子经常参与物品的分配,如吃苹果让孩子分给全家,吃饭让孩子分配碗筷等,让孩子在分配的过程中识数。

分类法:

经常让孩子做分类游戏,如一罐纽扣,先按大小分类,再按颜色分类等。

通过分类游戏,让孩子慢慢建立起数群、集合的概念。

3.训练和游戏

(1)玩套环学数数让孩子将玩具套环套在家长的手指上,这是一种练习手眼协调的游戏。

开始学习时让孩子将套环套在家长手指上,套入一个就要表扬孩子,并伸出食指说“1个”;套入第二个后,伸出中指说“2个”;套入第三个后,再多伸一个手指说“3个”,以次类推。

孩子喜欢来回地练习,也会模仿着说“1个”“2个”“3个”……同时教孩子认读1、2、3的字卡,孩子认读正确时要表扬孩子。

平时家长和孩子对坐时,可以让孩子跟着家长背1、2、3……有些孩子能跟家长背诵到10。

不必要求孩子指着数环或数手指,因为孩子手的能力不足,孩子是口比手快的,所以点数要留待孩子2岁半左右再学习。

二、1岁6个月~2岁:

孩子从生活中学习数学1.从实物中理解数的概念实物能带给孩子直观的印象,便于孩子理解抽象的数字概念。

这个时期的孩子,最容易接受用糖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