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囊秘诀 清 傅山.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50559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56.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囊秘诀 清 傅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青囊秘诀 清 傅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青囊秘诀 清 傅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青囊秘诀 清 傅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青囊秘诀 清 傅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囊秘诀 清 傅山.docx

《青囊秘诀 清 傅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囊秘诀 清 傅山.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囊秘诀 清 傅山.docx

青囊秘诀清傅山

青囊秘诀清傅山

  石道人传《青囊秘诀》,余阅之,未知其果效与否?

而其议论纯正,望之而知为异书也。

因挥汗抄录,带入都门,试之对口、痔漏等症,无不应手而愈。

虽扁卢神术,无逾乎此。

潘子原本,失其姓氏,书传而人不传,是谁之咎?

余闻君子不没人善,异日者当以《无名氏青囊秘诀》弁其眉而付诸梓头。

  大清雍正元年岁次癸卯巧月帆川王大德撰于金堂之旅次。

  河南怀庆济源庙道张士学秘藏

  全文以抄本《青囊秘诀》为底本,参校山阴朱华子陈士铎洞垣秘笈之洞天奥旨。

  七情六欲六淫论:

  七情者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惊伤胆、悲伤魄。

六欲者,耳听声音、眼观物色、鼻闻香臭、舌贪滋味,心离天地,意幄万方。

六淫者:

风乃四时不正之气,寒乃节候不调、疾风暴雨、冰雪严寒及口贪生冷之味,暑乃元阳酷日烁火,流金热气薰蒸,湿则坐卧久阴卑湿之地或骤临风雨潮气之所,燥乃阴虚内热烁津液,不能滋润脏腑,以致皮肤枯槁、大便燥结,火为生于心绪、烦扰、醇酒膏梁、房欲不节之事。

  痈疡总歌:

  初生外如粟,可内以容谷,外面小如麻,内里大如瓜。

  起势高且大,终可保无害,未老先白头,无脓顿陷休。

  疮从疙瘩起,有脓方可喜,根高顶又高,不药也逍遥。

  焮肿易腐烂,任大终无恙,疮高热焮疼,虽苦必长生。

  疮软无神气,速补乃可济,肉肿疮不肿,必竟生疑恐。

  疮色猪肝紫,无脓必定死,脓秽不进食,一泻便费力。

  仰卧不知疼,阴症命当倾,腐尽有败气,笑里终有泪。

  根散疮平塌,神仙无法治,久病目露神,必竟命难存。

  醢气不瀹气,此病多生气,眼眶黑气浓,病人怕此逢。

  房中无秽气,上病终为利,疮热身微热,轻症何须说。

  阴阳须认真,下药必然灵,虚实与凝滞,医观仔细论。

  疮毒有五善:

  毒成后动止饮食如常者,此一善也。

  大小便如常无热闭塞者,此二善也。

  肌肉好恶分明不苦痛者,此三善也。

  精神如常声音更清亮者,此四善也。

  形体和平内外无杂症者,此五善也。

  疮毒有五恶性:

  毒未溃而先臭、鼻干而脉滞者,此一恶也。

  口渴烦躁、腹痛泄泻或秘淋者,此二恶也。

  气喘神昏目不正视、瞳仁上吊者,此三恶也。

  眼眶黑陷肩背强直、四肢肿硬者,此四恶也。

  肉色臭烂焮肿甚痛、脓血大溅者,此五恶也。

上卷

背痈论

人有背心间先发红瘰,后渐红肿,此发背之兆也,最为可畏。

古人云∶“外大如豆,内大如拳,外大如拳,内大如盘”;言其外小而内实大也。

然而痈疽等毒,必先辨其阴阳∶有先阴而后阳者,有先阳而后阴者,有先后俱阴者,有先后俱阳者。

阳症虽重而实轻,阴症虽轻而实重。

先阴而变阳者生,先阳而变阴者死。

病症既殊,而何以辨之也?

阳症之形,必高突而肿起;阴症之形,必低平而陷下。

阳症之色必纯红,阴症之色必带黑。

阳症之初起必痛,阴症之初起必痒。

阳症之溃烂必多脓,阴症之溃烂必多血。

阳症之收口,身必轻爽;阴症之收口,身必沉重。

至于变阴变阳,亦以此消息之,断断不差矣。

倘见红肿而高突者,乃阳症之痈也,乘其内毒初起,毒尤未化,急以败毒之药治之,可随手而解也。

发背而至于横决者,皆因循失治,以至于破败而不可救,阳变阴者多矣。

救痈如救火,宜一时扑灭,否则延烧屋庐,不尽不止,切勿见为阳症无妨,而轻缓治之也。

  方用急消汤∶

  忍冬藤(二两)紫花地丁(一两)天花粉(三钱)桔梗(三钱)青蒿(三钱)甘草(三钱)茜草(三钱)甘菊花(三钱)贝母(二钱)黄柏(一钱)水煎服,一剂轻,二剂又轻,三剂全消,不必四剂也。

此方消阳毒之初起者最神,既无迅烈之虞,大有和解之妙。

世人不知治法,谓阳毒易于祛除,孟浪用虎野狼之药,虽毒幸消散,而真元耗损于无形,往往变成别病,乃医者成之也。

何若此方王霸并施,有益无损之为妙哉。

  秘诀∶

  背痈急消两地丁,花粉三钱与桔梗,

  蒿草茜菊同上用,忍冬二两齐煎冲,

  贝母二钱钱黄柏,初起三剂见奇功。

  方用神散阳痈汤亦效∶

  车前子(五钱)贯众(五钱)甘草(五钱)天花粉(五钱)赤茯苓(五钱)生地(一两)柴胡(一钱)羌活(二钱)黄芩(三钱)紫菀(三钱)水煎服,一剂消大半,二剂全消矣。

  秘诀∶

  神散阳痈阳疽用,急投车前与贯众,

  甘粉赤苓各五钱,生地一两柴钱攻,

  羌活二钱芩菀三,服止两剂可奏功。

  人有背心发瘰痒甚,已而背肿如山者,隐隐发红晕如盘之大者,此阴痈初起之形象也,最为可畏,非前症阳痈可比。

盖阳症有可救之术,而阴岂无可生之理,亦在救之得法否耳。

盖阴痈之症,必正气大虚,邪得而入之也。

设正气不虚,邪将安入?

故救阴痈之症,必须大用补气补血之药,而佐之散郁散毒之品,则正旺而邪自散矣。

  方用变阳汤∶

金银花(八两)人参(二两)黄芪(二两)附子(一钱)黑荆芥(三钱)天花粉(五钱)甘草(五钱)白芍(一两)柴胡(二钱)水十碗,煎汁二碗,先服一碗后,少缓,再服一碗,服后阴必变阳而作痛;再一剂而痛亦消,再服一剂而痊愈,竟消灭于无形也。

然而世人不致皮破血流,断不肯信,谁能用此等之药,以治发背之阴痈乎?

无论病患不肯服,即医生亦不肯用。

或医生知用此治疗,而病患之家亦不肯信,往往决裂溃烂,疮口至如碗大而不可收拾,始追悔参之迟用,晚矣!

余所以既论此证,又多戒辞,劝人早服此方,万不可观望狐疑,以丧人命也。

盖阳毒可用攻毒之剂,而阴毒须用补正之味。

此方用人参、黄芪以补气,气旺则阴幽之毒,不敢入心肺之间。

而金银花性补,善解阴毒,得参而其功益大。

然非得附子则不能直入阴毒之中,而又出于阴毒之外。

毒深者害深,又益以甘草以解其毒。

然而毒结于背者,以气血之壅也,壅极者,郁之极也,故加柴胡、荆芥、白芍、天花粉之类,消其痰而通其滞,开其郁而引其经,自然气宣而血活,痰散而毒消矣。

  秘诀∶

  变阳阴疽初起方,银八参芪二附钱,

  荆芥三钱炒黑用,花粉五钱同在甘,

  白芍一两柴二钱,变阳三剂自无难。

此症用锦庇汤亦效∶

茯苓(一两)甘草(一两)黄芪(三两)黑荆芥(三钱)天花粉(三钱)肉桂(三钱)贝母(二钱)锦地罗(五钱)水煎服,一剂而散大半,三剂痊愈。

  秘诀:

  气血壅滞用锦庇,苓草一两芪三两,

  荆芥粉桂各三钱,贝母二钱研去心,

  地罗五钱同煎服,三剂阴毒去十分。

  人有背痈溃烂,洞见肺腑,疮口黑陷,身不能卧,口渴思饮者,人以为阳症之败坏也,谁知是阴虚而不能变阳乎?

夫背痈虽有阴阳之分,及至溃烂之后,宜补内而不宜消外,则阴阳之症一也。

溃烂而至于肺腑之皆见,此乃从前失补之故,使毒蕴而延烧,将好肉尽化为瘀肉耳。

肉瘀自必成为腐肉,而腐则必洞见底黑,此等症候,九死一生之兆也。

倘胃气健而能食者,犹可救疗;倘见食即恶者,断无生理。

虽然,能用参、、归、熟,亦往往有可生者,正不可弃之而不救也。

  方用转败汤:

  金银花(四两)白术(四两)肉桂(三钱)远志(三钱)茯苓(三钱)熟地(二两)人参(二两)黄芪(二两)麦冬(二两)当归(一两)山茱萸(二两)五味子(一钱)水煎服,一剂而胃气大开者,即可转败为功也。

倘饮之而稍能健饭,亦在可救。

惟饮之而杳无应验者,是胃气已绝也,不必再治之矣。

或饮之而饱闷,少顷而稍安者,亦有生机。

此方补其气血,而更补其肺肾之阴。

盖阴生则阳长,阴阳生长,则有根易于接续,而后以金银花解其余毒,则毒散而血生,血生而肉长,肉长而皮合,必至之势也。

倘日以解毒为事,而不补气血之阴阳,则阴毒不能变阳,有死而已,可胜悲叹哉!

  秘诀∶

  背痈危症转败汤,银花白术四两尝,

  桂志茯苓各三钱,二两熟地参与黄,

  麦冬山萸量同上,归两味钱一剂良。

  此症方用变阳汤亦可效∶

  黄芪(三两)当归(二两)山药(二两)肉桂(五钱)半夏(三钱)人参(一两)茯苓(一两)锦地罗(五钱)水煎服,四剂愈。

  秘诀∶

  阴毒不起变阳汤,三两黄芪二两当,

  二两山药五钱桂,三钱半夏草同尝,

  一两参苓五钱锦,四剂毒化病自康。

  人有背痈将愈,而疮口不收,百药敷之,绝无一验者,人以为余毒之未尽也,谁知是阴虚而不能济阳乎?

夫痈疽初起则毒盛,变脓则毒衰,脓尽则毒化矣。

疮口之不收者,乃阴气之虚,非毒瓦斯之旺也。

世人不知治法,尚以败毒之药攻之,是已虚而益使之虚也,欲求肌肉之长,何可得乎?

然亦有用补法治之而未效者,何也?

以但用阳分之药以补其阳,而不用阴分之药以补其阴故也。

盖独阴不长,而独阳亦不生也。

凡痈疽至脓血已净,则阴必大虚。

若止补其阳,则阳旺阴虚,阴不能交于阳矣。

虽阳有济阴之心,而阴无济阳之力,所以愈补阳而阴愈虚,则疮口愈难合矣。

治之法,必须大补其阴,使阴精盛满,自然能灌注于疮口之中,不用生肌外敷之药,而疮口之肉则内生矣。

  方用生肤散∶

  人参(五钱)焦白术(五钱)熟地(二两)肉桂(一钱)忍冬藤(一两)麦冬(一两)当归(一两)山茱萸(一两)水煎服,二剂而肉自长,又二剂而疮口自平,又二剂而痊愈矣。

此方补阴之药多于补阳,使阴胜于阳也。

然而补阳之药,仍是补阴之助,以其能入于阴之中,而交于阳之内也。

忍冬藤非特其能解余毒,尚取其能领诸药至于疮间也。

  秘诀∶

  疮口不收生肤散,人参焦术整五钱,

  二两熟地一钱桂,忍冬麦归一两山,

  水煎连来六剂服,生肌长肉自不难。

此症方用收肌饮亦效

白术(二两)熟地(二两)人参(一两)山茱萸(一两)麦冬(一两)当归(一两)甘草(三钱)肉桂(三钱)菊花(三钱)花粉(三钱)水煎服,切戒房事一月,否则变生不测矣。

  秘诀∶

  收肌二两术熟地,一两参萸麦当归,

  草桂菊花各三钱,花粉三钱服四剂。

  人有背痈长肉,疮口平满,忽然开裂流水者,人以为疮口之肉未坚也,谁知是色欲恼怒之不谨乎?

大凡疮痈之症,最忌者房事,其次者恼怒也。

犯恼怒者,新肉有开裂之虞,犯房事者,新肉有流水之患,然此犹些小之疮节也。

其在背痈,犯恼怒者不过疾病,而犯房事者必致死亡!

其疮口开裂者,必然色变紫黑;而流水者,必然肌肉败坏矣。

当是时,必须急补气血,万不可仍治其毒。

盖前毒未尽,断难收口,既经收口,复至朽坏,实新肉不坚,而自决裂也。

况发背新愈之后,其精神气血,尽皆空虚,所以交合泄精,遂至变出非常,舍补气血,又安求生再活乎?

然而即补气血,以些小之剂,欲收危乱之功,无异大厦倾颓,岂一木所能支哉?

故又须大剂补之而后可。

  方用定变回生汤∶

  人参(四两)黄芪(三两)山茱萸(一两)茯苓(一两)忍冬藤(二两)麦冬(二两)白术(二两)当归(二两)五味子(三钱)肉桂(二钱)水煎服,一剂而肉不腐,二剂而肉生,三剂而皮合,四剂而疮口平复矣。

切戒再犯,再犯无不死者,即再服此方,亦无益也,可不慎乎?

此方实救疮疡坏症之仙丹,不止疗发背愈后犯色怒之败腐也。

人疑泄精以致决裂,宜用熟地以大补之,何故反置而不用?

以熟地补阴最缓,而症犯实急,所以舍熟地而用气血之药,急拯其危,非熟地不可用而轻弃之也。

此方服数剂之后,各宜减半,而多加熟地,以为善后之计可耳。

  秘诀∶

  怒欲疮裂回生方,人参四两芪三两,

  萸苓一两桂二钱,忍冬麦术二两当,

  五味三钱四平复,再犯色戒定不长。

  此症汤用补缝饮亦佳∶

  人参(二两)熟地(二两)白术(二两)当归(一两)麦冬(一两)山药(五钱)肉桂(二钱)附子(一钱)白芍(五钱)五味子(三钱)水煎服,十剂愈。

  秘诀∶

  前方既用服此药,参术熟地二两着,

  归麦一两药五钱,桂二附一五钱芍,

  惟有五味用三钱,服之十剂可安乐。

人有夏月生背痈,疮口不起,脉大无力,发热作渴,自汗盗汗,方用参大补之剂,更加手足逆冷,大便不实,喘促呕吐者,人以为火毒太甚也,谁知是元气太虚,补不足以济之乎?

夫痈分阴阳,疮口不起者,乃阴症而非阳症也。

脉大似乎阳症,大而无力,非阴而何?

发热作渴,此水不足以济火,故随饮随汗也。

既是阴症似阳,用参阳药以助阳,正气足以祛阴而返阳矣,何以愈补而反作逆冷呕吐之状也?

此阴寒之气甚盛,而微阳之品力不能胜耳。

非助之以附子辛热之品,何能斩关入阵,以涤荡其阴邪哉!

  方用助阳消毒汤∶

  人参(八两)黄芪(一斤)当归(四两)白术(四两)附子(五钱)陈皮(五钱)水煎成膏,分作两次服,凡自汗盗汗、逆冷呕吐诸症,俱可顿除。

连服数剂,疮起而溃减半,又用数剂而愈。

此方非治痈之法也,然以治痈之法而轻治此等之症,鲜不立亡,可见治痈而不可执也。

大约阳痈可服消毒化疾之药,而阴痈不可用消毒化痰之药,舍痈从症,实治痈之变法,医者不可不知也。

  秘诀∶

  夏月喘促背生疮,盗汗冷逆方无阳,

  急取消毒参八两,一斤黄芪四两当,

  白术亦四附五钱,陈皮二剂分服康。

  此症方用起陷丹亦效∶

  人参(二两)白术(二两)熟地(二两)附子(一钱)当归(一两)麦冬(一两)五味子(三钱)肉桂(二钱)山药(五钱)白芍(五钱)水煎服,连服十剂愈。

  秘诀∶

  补虚起陷用参术,二两熟地一钱附,

  归麦一两味三钱,肉桂二钱山芍五,

  若能一连服十剂,疮口下陷患自除。

  人有背生痈疽,溃烂之后,或发热,或恶寒,或作痛,或脓多,或流清水,自汗盗汗,脓成而不溃,口烂而不收,人以为毒瓦斯之未尽也,谁知是五脏亏损,气血太虚之故乎?

凡人气血旺盛,阴阳和平,何能生毒?

惟其脏腑内损,而后毒瓦斯得以内藏,久之外泄,及至疮痈发出,其毒自不留内。

然而脏腑原虚,又加流脓流血,则已虚而益虚矣。

观其外而疮口未敛,似乎有余;审其内而气血未生,实为不足。

治之法,当全补而不宜偏补,恐脏腑致有偏胜之虞也。

方用十全大补汤最妙,以其合气血而全补之耳。

然而用之往往不救者,非方之不善也,乃用方之不得其法耳。

夫背痈何等之症,岂寻常细小之剂所能补之乎?

故必须多其分两,大剂煎服,始克有应验之效。

  余因酌定一方,以求正于同人∶

  人参(一两)当归(一两)黄芪(二两)熟地(二两)白芍(五钱)茯苓(五钱)白术(五钱)肉桂(二钱)川芎(三钱)甘草(三钱)水煎服,一剂有一剂之效也。

世疑此方绝不败毒,如何化毒而生肉也?

不知痈疽未溃之前,以化毒为先;既溃之后,以补正为急。

即有余毒未尽,不必败毒也。

盖败毒之药,非寒凉之品,即消耗之味也。

消耗则损人真气,寒凉则损人胃气。

真气损则邪气反盛,胃气伤则谷气全无,何能生肌长肉哉?

惟十全大补汤专补真气,以益胃气,故能收全效耳。

且此方不特治背痈之未溃,即疮疡之已溃者,皆宜用之,惜世人未知之也。

  秘诀∶

  还有人参一两当,黄芪熟地整二两,

  白芍茯苓术五钱,桂二芎草三钱当,

  此是十全大补剂,自然毒化气血刚。

  此症或疑十全大补汤无化毒之品,又有加减十全大补汤亦可用,备载于后。

  人参(一两)白术(一两)当归(一两)熟地(一两)麦冬(一两)甘草(三钱)五味子(三钱)锦地罗(三钱)茯苓(五钱)黄芪(二两)水煎服。

  秘诀∶

  加减大补亦妙方,参术归地麦两襄,

  甘味地罗俱三钱,茯苓五钱芪二两。

肺痈论

人有胸膈之间作痛,咳嗽之时,更加痛极,手按痛处,尤增气急者,人以为肺经生痈也,谁知是肺热以成痈乎?

夫肺为娇脏,药石之所不能到者也,故为治甚难。

肺受热害,既已成痈,将何法以疗之乎?

治之法,似宜泻火以救肺,然而肺药不可入,而肺之母为脾,脾经未尝不受药也,肺之克为肝,肺之贼为心,二经未尝不受药也。

补其脾经之土,则土能生金也。

平其肝经之木,则金不能克木也。

清其心经之火,则火不来刑金也。

三经皆有益于肺而无损乎金,则肺气得养,而后以消毒之品,直解其肺中之邪,何患肺痈之不治乎?

  方用完肺汤∶

  金银花(五两麦冬(二两)玄参(三两)甘草(五钱)天花粉(三钱)茯苓(三钱)白芍(三钱)水煎服,一剂而痛减,二剂而内消矣。

大凡肺痈之症,必须内消,而不可令其出毒。

内消之法,总不外脾、肝、心三经治之,而别无求消痈之道也。

或曰∶肺之子肾也,独不可治肾以消痈乎?

不知肺痈之成,虽成于火烁肺金之液,实因肺气之自虚也。

补肾虽能使肺气不来生肾,惟是肺肾相通,补肾之水恐肺气不降,而火毒反不能速散,不若止治三经,使肺气得养,自化其毒,不遗于肾之为妙也。

  秘诀∶

  肺金生痈五两金,麦冬二两三玄参,

  甘草五钱三花粉,苓芍亦然痈自泯。

  此症方用地罗甘桔玄参汤亦效∶

  麦冬(二两)玄参(二两)甘草(一两)锦地罗(一两)桔梗(五两)贝母(五钱)水煎服,二剂愈。

  秘诀∶

  又有二两麦玄参,一两甘草一两锦,

  桔梗贝母五钱研。

二剂毒化妙如神。

  人有胸膈作痛,咳嗽吐痰,更觉疼痛,手按痛处,痛不可忍,咽喉之间,先闻腥臭之气,随吐脓血,此肺痈不独已成,而且破矣。

夫肺痈未破者易于消,已破者难于治,以脓血未能遽消耳。

然治之得法,亦不难也。

盖肺之所以生痈者,因肺之火不散也。

然肺火之来,因肺气之虚也。

肺虚而后火留于肺,火盛而后肺结为痈,不补虚而散火,而未成形者何以消,已成形者何以散,既溃烂者又何以愈哉?

是虚不可不补,而补虚者将补何脏乎?

必须补肺气之虚,而肺不能直补其气,补脾胃之虚,则肺气自旺矣。

今痈已破矣,多吐脓血,则肺气愈虚,虽毒瓦斯犹存,不可泻其毒瓦斯,于补气之中而行其攻散之法,则毒易化而正气无伤也。

  方用完肺汤∶

  金银花(二两)人参(二两)玄参(二两)天花粉(三钱)蒲公英(五钱)甘草(三钱)桔梗(三钱)黄芩(一钱)水煎服,一剂而脓必多,二剂而脓渐少,三剂而痛轻,四剂而又轻,五剂而疼痛而脓血亦止也,六剂而奏全功矣。

此方补胃中之气,而即泻胃中之火,胃气旺而肺气自不能衰,胃火衰而肺火自不能旺,所以既能败毒,又能生肉耳。

虽诸药不单走胃,然入胃者十之八,入肺者十之二,仍是治胃以治肺也。

或问∶“肺痈已破,病已入里,似不宜升提肺气,喻氏(《辨证录》作“南昌喻嘉言”)谓宜引之入肠,而先生仍用桔梗以开提肺气,恐不可为训”。

嗟乎!

余所用之药,无非治胃之药,药入于胃,有不下引入肠者乎?

然而肺气困顿,清肃之令不行,用桔梗以清肺,上气通而下行更速,是则上之开提,下之迅速,可断言矣。

秘诀∶

肺痈已破银花参,玄参二两粉三钱,

蒲公五钱甘桔三,黄芩一钱一同煎,

二剂三剂脓渐止,服至六剂痈自痊。

方用肺痈救溃汤亦神效∶

玄参(一两)蒲公英(一两)金银花(四两)紫花地丁(五钱)菊花(五钱)甘草(五钱)陈皮(五钱)黄芩(三钱)桔梗(三钱)款冬花(三钱)水煎服,七剂愈。

  秘诀∶

  消痈救溃参蒲银,地丁菊甘五钱陈,

  芩桔款冬三钱入,水煎七剂痈回春。

  人有久嗽之后,肺管损伤,皮肤黄瘦,咽喉雌哑,自汗盗汗,卧眠不得,口吐稠痰,腥臭难闻,惟闻喘急,毛悴色焦。

喘嗽之时,必须忍气须臾,轻轻吐痰,始觉膈上不痛,否则大痛难堪,气息奄奄,全无振兴之状者,人以为肺中痈也,谁知是肺痿而生疮乎?

此等之症,不易解救,然治之得法,调理又善,亦有生者。

夫肺痈与肺痿不同,肺痈生于火毒,治之宜速,肺痿成劳伤,治之宜缓。

大约火毒当补中而用泻,劳伤宜补中而带清。

泻与清不同,而补亦不同。

惟是泻中用补,可用大剂;清中用补,当用小剂,勿忘勿助,若有若无,始能奏功也。

  方用养肺去痿汤∶

  麦冬(三钱)金银花(三钱)紫菀(五分)百部(五分)甘草(五分)生地(二钱)百合(二钱)天冬(一钱)款冬花(一钱)贝母(一钱)白薇(三分)水煎服,服十剂而膈上痛少轻者,便有生机矣。

再服十剂而更轻,再服十剂而渐愈,共服五十剂,而始痊愈也。

此方不寒不热,养肺气于垂绝之时,保肺痿于将弃之顷,实有奇功。

倘求捷效于一旦,必至轻丧于须臾,宁忍耐以全生,切勿欲速而送死也。

  秘诀∶

  养肺救痿麦三银,紫菀百部草五分,

  生地百合二钱着,天冬一钱款贝存,

  白薇三分水煎服,服五十剂病回春。

  起痿延生丹亦效∶

  款冬花(五分)百部(五分)白薇(五分)山豆根(五分)甘草(一钱)桔梗(一钱)生地(五钱)天花粉(五钱)麦冬(五钱)玄参(二钱)天冬(一钱)水煎服,连服十剂愈。

  秘诀∶

  起痿延生款五分,百部白薇山豆根,

  甘桔一钱生地粉,麦冬五钱二玄参,

  天冬一钱劳伤去,连服十剂渐回春。

  世有膏粱子弟,多食浓浓气味,燔炙煎炒之物,时时吞嚼,或美酝香醪,乘兴酣饮,逐至咽干舌燥,吐痰吐血,喘息膈痛,不得安眠者,人以为肺经火热也,谁知是肺痿已成疮乎?

夫肺为五脏之盖,最喜清气之熏蒸,最恶燥气之炎逼。

今所饮所食,尽为辛热之物,则五脏之中,全是一团火气。

火性炎上,而肺金在上,安得不受其害乎?

肺既受刑,不能下生肾水,肾水无源,则肾益加燥,势必取资于肺金,而肺金又病,能不已虚而益虚,已燥而益燥乎?

况各经纷纷来逼,火烈金燥,肺间生痈,必然之势也。

治之法,化毒之中益以养肺,降火之中济以补肾,庶几已成者可痊,未成者可散也。

  方用扶桑清肺散∶

  金银花(一两)熟地(一两)阿胶(三钱)桑叶(五钱)紫菀(二钱)甘草(二钱)人参(三钱)贝母(三钱)百合(三钱)杏仁(十枚)款冬花(一钱)犀角末(五分)水煎服,调犀角末服,数剂可奏功也。

此方肺肾同治,全不降火。

盖五脏之火,因饮食而旺,乃虚火上升而非实火也。

故补其肾而肺气坚,肾水足而虚火息矣。

况补中带散,则补非呆补,而火毒更易解也。

  秘诀∶

  肺痿扶桑清肺散,银熟一两阿胶三,

  桑叶五钱菀草二,参贝百合用三钱,

  杏仁十枚款钱重,犀角五分冲服安。

  方用银花甘桔汤亦效∶

  丹皮(一两)金银花(一两)生地(一两)玄参(一两)甘草(三钱)桔梗(三钱)贝母(三钱)水煎服,四剂痛减,再用减半药料,服数剂而痛乃止。

  秘诀∶

  银花甘桔丹皮金,生地一两与玄参,

  甘桔贝母三钱服,四剂减半再留心。

肝痈论(原缺秘诀,今仿之)

人有素多恼怒,忽然两胁胀满,恶寒发热,已而至胁痛不可忍,人以为肺火之盛也,谁知肝亦能生痈乎?

而灵素诸书亦未言及者,以其肝经生痈世不常有,所以略而不言,但古今运气不同,而痈毒之生长不一,而肝之生痈,岂可缺而不论。

盖肝因恼怒,则肝叶无安贴之日矣。

况恼怒后必然动火,怒越多而火越甚,必烁肝津血,无血养肝,则易发怒,怒气频繁,欲不郁积而成痈,其可得乎。

若肝痈生于内,亦可辩之于外,凡生肝痈者,胁痛必在左而不在右,胁之皮必现红紫之色,而舌必现青色也治疗之法,必以平为主而佐以泻火去毒之药,不可因循时日,令其溃烂而不救。

  方用化肝汤:

  白芍(三两)当归(三两)炒栀子(五钱)生甘草(三钱)金银花(五两)水煎服,一二剂而痛轻,三剂而不痛矣,减半再服数剂全愈。

此方归芍直入肝中以滋肝血,肝血旺则可解肝气之燥,又得甘草以缓其急,栀子清其火,金银花解其毒,安得不效乎。

盖毒火既盛,肝血大亏,若不用如此大剂,是徒然也,倘不识肝痈之肝火之旺,单用归芍发治胁痛,必误也。

  秘诀:

(仿造)

  金花五两须准量,芍归三两各相当。

  栀子五钱亦羽党,甘草三钱救肝亢。

  此症用锦草汤亦效:

  白芍(一两)锦地罗(一两)生甘草(五钱)栀子(三钱)水煎服,一剂可止痛。

  秘诀:

(仿造)

  锦草救肝最称良,地罗白芍各一两,

  甘草五钱栀子三,定叫痈毒遁无藏。

  人有四肢之间或左胁疼痛,手按之更甚,人以为胁痛而不知亦是肝痈也。

夫肝生痈得于恼怒为多,然亦有生于忧郁者,但因恼怒而得者其痛骤,因于忧郁者其痛缓。

若初之时大剂逍遥散煎服,其痛可止,何至于成痈乎?

盖因失于速治,而肝郁不能宣,乃血亦因之结而不通,遂化脓而成痈,其毒以最骤,世有胁痛数日而死者,亦生痈毒败坏而死耳,岂胁痛可死人者?

  方用宣郁化毒汤:

  柴胡(二钱)白芍(一两)香附(三钱)薄荷(二钱)当归(一两)阵皮(一钱)枳壳(一钱)天花粉(三钱)金银花(一两)生甘草(三钱)水煎服,二剂痛减,四五剂全愈。

秘诀:

(仿造)

  宣郁化毒解忧伤,金银芍归一两当,

  更须柴荷二钱商,三钱天花附草香。

  陈皮枳壳各一钱,调肝化怒志气昂。

  此症用金银平怒散亦效:

  金银花(二两)白芍(五钱)柴胡(一钱)白芥子(三钱)生甘草(三钱)栀子(三钱)丹皮(三钱)水煎服,一二剂为要而安。

  秘诀:

(仿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