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冬景学案公开课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50429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18.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南的冬景学案公开课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江南的冬景学案公开课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江南的冬景学案公开课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江南的冬景学案公开课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江南的冬景学案公开课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南的冬景学案公开课用.docx

《江南的冬景学案公开课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南的冬景学案公开课用.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南的冬景学案公开课用.docx

江南的冬景学案公开课用

郁达夫孤眠在异海他乡。

他以复杂的人格和复杂的精神,以优美且悲情的倾诉让人诟骂,却又深深地让人爱恨。

一切,一切都只因为他那太凄美的文字,太感伤的人格。

《江南的冬景》中流露出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梭罗的手不仅拿笔,也拿斧子;梭罗的眼睛不仅看书,也看绿树、青草、落日和闪动着波光的湖水。

梭罗认为:

美的趣味最好在露天培养,再没有比自由地欣赏广阔的地平线的人更快活的了。

《神的一滴》表达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探索。

人们往往想当然地认为野生生物就像风和日出日落一样,自生自灭,直到它们在我们面前慢慢地消失。

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高质量的生活是否要在自然的、野生的和自由的生物身上花费钱财。

我们人类对于整个生物界来说还只是很少的一部分,那么能够真真正正地看到自然界中的鹅群的机会比在电视上看更重要,有机会发现一只白头翁就像我们有权利说话一样神圣不可侵犯。

《像山那样思考》表达了这种愿望。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你,独自一人,彷徨在20字的唐诗里,一生浓缩成晶莹的冰雪一点。

千百年来,任凭多少后人品读,也嚼不透你的冰霜与孤傲。

你,就是柳宗元。

西山宴游的欢乐难掩你放浪于山水之间,排遣郁闷的忧郁之情。

有这样一位文人,他满腹经纶却被一贬再贬;备受忧患,他却能从容淡定并深得其乐。

因其卓绝的品行,无论是荒凉的黄州还是蛮俗草莽的儋州,都成了中国文化中耳熟能详的字眼和富有诗意的天堂。

他,就是苏轼。

苏轼不幸,被贬到了赤壁;赤壁有幸,因有了苏轼,那一缕清风明月和浩淼江水,被传唱了千年。

一、音正形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单音字

①涮羊肉(  )     ②蛰居(  )

③丰腴(  )④乌桕(  )

⑤赭色(  )⑥濒临(  )

⑦湖沼(  )⑧冬霖(  )

⑨远阜(  )⑩槎桠(  )

⑪喧哗(  )⑫恣意(  )

(2)多音字

①晕

②剥

③间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1)

(2)

(3)

二、词语积累

理解运用

(1)莫名其妙:

 

(2)直截了当:

 

(3)风和日暖:

 

(4)杂七杂八:

 

[对点小测] 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外面没刮风,也没有人,这扇门莫名其妙地就开了,我们当时都很诧异。

(  )

(2)《赢在中国》开播两年来,广大电视观众对评委马云直截了当、言必有中的评点赞不绝口,央视还将其结集成书。

(  )

(3)以儒家正统的孔子和孟子的传世之作为例,其内容难道不也是杂七杂八吗?

(  )

(4)风和日暖,帆正波平,放眼长江,我的心情十分舒畅。

(  )

辨词填空

(1)蛰居·蛰伏

蛰居:

像动物冬眠一样长期躲在一个地方,不出头露面。

侧重于“居”,主要指人。

蛰伏:

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食不动;借指蛰居。

侧重于“伏”。

①思念那种痛,会________在每一个寂静的夜晚里,会趁人不备跑出来,刺痛你。

②他回家之后,便整日整夜地________在他那小小的书斋里。

(2)悠闲·闲适

悠闲:

闲适自得。

闲适:

清闲安逸。

①有了这群麻雀,在冬阳下,少则数只,多则成十上百,叽叽喳喳,在草垛上、麦垛上叫个不停,为靠在墙角晒太阳的村人增添了一份________的心情。

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体现了诗人________自得的生活情趣。

三、名言警句

1.课文名句

(1)如果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雪莱《西风颂》

(2)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白居易《问刘十九》

(3)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

——何中《辛亥元夕》

(4)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5)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齐己《早梅》

2.课外名句——诗意江南

(1)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汉乐府《江南》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3)织成云外雁行斜,染作江南春水浅。

——晏几道《玉楼春》

(4)雨顺江南肥沃地,风调冷暖两相宜。

劝君留待冬酿酒,隆冬腊月荡春熙。

——《江南·冬》

一、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

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从事抗日宣传活动。

他曾暗中救助和保护了大量文化人士以及爱国侨胞。

1945年9月于印尼苏门答腊被日本宪兵残酷杀害。

代表作品有:

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散文《故都的秋》等。

他的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子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揭露,富有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

他的散文直抒胸臆,清新秀丽,富有气势和神韵,与他的小说一样,具有直率、热情、明丽、酣畅的风格。

二、背景展示

1933年初,郁达夫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在白色恐怖的威慑下,他举家由上海移居杭州,修筑“风雨茅庐”,想在这里过隐士般的生活。

期间,他徜徉于浙、皖等地的山水之间,写了不少文笔优美的游记,以山水力排心中的苦闷,《江南的冬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

判断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文章第1段到第4段是第一部分,主要写了江南冬景的总体感受:

可爱和明朗。

(  )

(2)文章第5段到第9段是第二部分,也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主要通过写江南的几幅图景来分写江南冬景的特点。

(  )

(3)从第1段和第3段的最后一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觉得江南冬景的明朗抵得过北方的夏夜,是很可爱的,作者在热爱江南冬景的同时,否定了北方的冬天的生活带来的感受。

(  )

(4)第5段中的芦花、红叶、桕子、草汇合成江南冬景的底色,在青天碧落之下泛出生气,作者将这种种富有生气的色彩和雪莱《西风颂》中的名句相链接,别有一番情趣。

(  )

(5)第8段中,作者描写江南的雪景,巧借诗句来实写雪景,在品评诗句中写出了雪趣。

(  )

1.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分析各自的作用。

答:

 

(1)第1段和第2段中,北国的冬天与江南冬天的比较,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

(2)第3段中,先将江南的冬天与秋天比较,又将江南的冬景与北方的夏夜相比,写出了江南冬景的那种“明朗的情调”。

(3)第4段中,闽粤等地的冬天与作者所说的江南的冬天的比较,作者将他所说的“江南”做了更明确的区域界定。

(4)第6段中,德国与江南的寒郊散步的比较,这和第9段最后提到的散步形成呼应。

(5)总的来说,通过这些比较,作者写出了江南冬天晴暖、温和、可爱、明朗、温润的特征,表现了作者对江南冬景深深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2.文中描绘了江南的哪些冬景图?

请用最简洁的文字给每一幅图起一个名字,并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对应的江南冬景的主要特征、作者的亲身感受及所运用的手法。

答:

 

 

 

 

3.画家刘海粟深有感触地说:

“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

”这是对郁达夫写景散文的高度评价。

请结合文章第7段谈谈你的理解。

答:

 .

(1)从第7段来看,郁达夫的散文就如一幅水墨画,文中有画,画中有境。

(2)文中有画。

作者对描写对象进行多角度的反复渲染,实现景物描写的绘画美。

作者为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挥毫泼墨,综合运用素描的工笔和浓淡适宜的写意,借助想象的力量,在不经意的点染之间,把一幅情意浓浓的、具有悠闲情调的水墨画呈现在读者面前。

(3)画中有境。

郁达夫的散文如一幅水墨画,刻画出一种带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的特有的境界,如第7段就刻画了一种悠闲、迷人的境界。

(4)本文是作者徜徉于浙、皖等地的山水之间,以山水力排心中的苦闷的情况下写成的,第7段所写的景物就是浙、皖景物的代表,所以由画家刘海粟的感触可以看出,这是在赞扬郁达夫把浙、皖一带的景物写得出神入化。

 

 

 

4.第8段描绘的是江南雪景图。

将它与下面的文字比较,看看它有哪些独特的妙处。

日暮时分,瑞雪纷纷,寒意淼淼,佳酿既陈,炉火正旺,与老友围炉对坐,推杯换盏,暖意融融。

更深人静,瑞雪已停,月下梅花,投景于路,阵阵酒香,沁人心脾。

偶尔传来几声犬吠,乃是行人叩门投宿。

清晨破晓,孩童在雪中嬉戏,忽一孩童跑来,报告惊喜发现:

“前面村口,深雪之中,一枝红梅,傲雪怒放。

答:

 

(1)原文巧妙地引用了古人的诗句来表现江南雪景的意境,分别对日暮、冬宵、深夜、早晨进行描写,却没有一句直接对雪景的描写,化实为虚,以虚写实,简洁洗练。

(2)引用诗文使行文跌宕多姿:

时而使人沉浸在古典诗词点拨的意绪中,时而又将人带进优美的画境中,取得“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艺术效果。

 

 

 

争论话题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了在“可爱”“迷人”“美丽”的江南的冬景里散步的郁达夫,显得那么的闲适而恬淡。

而这篇文章却是写于1935年的冬天,那时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列强瓜分、军阀混战的年代,作者哪来的洒脱闲适?

这该如何理解呢?

我的观点:

 

 

 

 

 

一、课本素材

点击素材

 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

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

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

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

运用示例

 江南的冬景,有它特殊的情调,有它特殊的美。

这种美是郁达夫用他的笔细细地为我们描绘出来的。

你看,吱叫的鸟雀,曝背谈天的老人、小孩,能乱梅花之真的乌桕子,根边总带点绿意的赭色的草,在寒郊散步的人群等。

它没有肃杀的严酷,却有春之将至的生气,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暖融融的冬意,“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一幅和谐优美而悠闲的微雨寒村图跃入眼帘。

二、课外素材

四时的情趣

作者:

清少纳言 翻译:

林文月

春,曙为最。

逐渐转白的山顶,开始稍露光明,泛紫的细云轻飘其上。

夏则夜。

有月的时候自不待言,五月的黯夜,也有群萤交飞。

若是下场雨什么的,那就更有情味了。

秋则黄昏。

夕日照耀,近映山际,乌鸦返巢,三只,四只,两只地飞过,平添伤感。

又有时间雁影小小,列队飞过远空,尤饶风情。

而况,日久以后,尚有风声虫鸣。

冬则晨朝。

降雪时不消说,有时霜色皑皑,即使无雪亦无霜,寒气凛冽,连忙生一盆火,搬一运炭火跑过走廊,也挺合时宜;只可惜晌午时分,火盆里头的炭木渐蒙白灰,便无甚可赏了。

选材感言

 清少纳言是平安时代著名的歌人、作家,中古三十六歌仙之一,与紫式部、和泉式部并称为平安时代的三大才女,曾任一条天皇皇后藤原定子身边的女官。

清少纳言,清是姓,少纳言是她在宫中的官职。

她的随笔作品《枕草子》为日本散文奠定了基础。

抓住景物特色和每一时段的典型景物,是景物描写成功的诀窍之一。

请你思考

 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

答:

 

 

作文命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

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先读佳作

走进大自然

①一片葱郁的森林,一群唱着歌的鸟儿,再加上繁华嫩叶,这大概就是现代人想象中的大自然吧!

在现实生活中,竞争、烦恼占据了一切,人们也只能凭空想着心中美好的大自然。

但当人们谈起近在咫尺的大自然的时候,它可能不是给自己一种十分亲切的感觉,相反,却好像感到有些遥远。

②蓦然回首,才知道当今社会,自己失去的已经太多太多。

是的,该到自己抛开一切杂念和烦恼走进大自然的时候了。

③走进大自然,才是一种生命的享受。

当你走进大自然,倚在一棵参天大树旁,望着一片碧绿的世界,心贴着大树的心。

天,是那么蓝,空气,是这么新鲜,走进如此美丽的大自然,是再惬意不过的事了。

仿佛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心跳,它是那么的快,那么有节奏,顿时心生一片感激,一丝豪爽。

④走进大自然,才是一种对生命真谛的感悟。

鸟声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它一时高涨,一时低落,一字一顿地向你诉说着一段动人的故事。

在这个美妙的世界,你只要静静地听着,就可听出生命的可贵,就可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听,咕——咕——多么神秘,这鸟声就是来自大自然的天籁之音,让人轻松,让人遐思。

这时,你只要闭上双眼,轻轻地感受到一阵漂浮,那是多么空灵的感觉呀!

⑤走进大自然,才是对生命真切的品读。

现实社会中的我们,很多都生活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人们越来越多地过分依赖电脑、手机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与亲人相聚的温馨时刻被聊天取代,埋头阅读经典被网上的奇趣故事取代,走上街头健身却被虚拟的网络游戏取代。

当我们远离网络走进大自然的时候,哪怕是一片树叶、一棵小草、一滴露珠,都会让你怦然心动。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阵风吹得树叶哗哗作响之时,我们才觉得,这个世界是真切的世界,这个大自然才有自己的存在;只有在天空已经渐渐发黄,夕阳的余晖斜镀在真切的花草树木之上,你的心才真正地温暖,你才体会到与生物结伴的感受是多么的美妙;只有在朦胧的夜色之中,让阵阵晚风袭过你的心怀,让草香夜香在你的身边肆意漂浮,你才感受到世界的美妙。

(3)

⑥走进大自然,你会感受到一切都是新的,走进大自然,你轻松快乐,你饱览了大自然之美,感受到了生命的真谛。

⑦走进大自然,走进原来近在咫尺却又遥远的大自然,享受大自然,才能享受自己美好的人生。

再悟亮点

1.写法灵活

(1)作者在主体部分论证自己的观点时,采用了并列式结构进行论证,那么采用并列式结构来论证观点有什么好处?

提示 能多角度、多方位地论述观点,使文章条理清晰,论述充分。

第③④⑤段分别从“生命的享受”“对生命真谛的感悟”“对生命真切的品读”三个方面,对走进大自然的好处作了解读,角度不同,不但使文章条理清晰,而且使论述充分。

(2)采用并列式结构来论证观点有什么注意事项?

提示 a.分论点之间要从不同的角度入手,不能有概念上的交叉。

b.分论点最好放在一段的开头或单独成段。

c.分论点最好做到句式基本上相同,字数相等。

2.语言优美

(3)文章第⑤段画线部分的语言有何特色?

提示 夹叙夹议,情景交融。

议论文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能够做到记叙与议论浑然一体,让记叙很好地为议论服务,同时让记叙为文章增添文采。

答案精析

语言知识积累

一、

1.

(1)①shuàn ②zhé ③yú ④jiù ⑤zhě ⑥bīn ⑦zhǎo ⑧lín ⑨fù ⑩cháyā ⑪xuān ⑫zì

(2)①yùn/yūn ②bāo/bō ③jiàn/jiān

2.

(1)丰腴/阿谀奉承/须臾 

(2)喧哗/煊赫/寒暄 (3)损伤/殒命/陨石

二、

理解运用

(1)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2)(言语、行动等)简单爽快。

(3)风很平静,阳光暖人。

(4)形容多而杂。

对点小测 

(1)√ 

(2)√ (3)√ (4)√

辨词填空

(1)①蛰伏 ②蛰居 

(2)①闲适 ②悠闲

整体感知

(1)√ 

(2)√ (3)× (4)√ (5)×

解析 (3)并没有否定北方的冬天的生活。

(5)没有对雪景进行实写,只是引用了一些诗句。

课堂互动

1.

(1)第1段和第2段中,北国的冬天与江南冬天的比较,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

(2)第3段中,先将江南的冬天与秋天比较,又将江南的冬景与北方的夏夜相比,写出了江南冬景的那种“明朗的情调”。

(3)第4段中,闽粤等地的冬天与作者所说的江南的冬天的比较,作者将他所说的“江南”做了更明确的区域界定。

(4)第6段中,德国与江南的寒郊散步的比较,这和第9段最后提到的散步形成呼应。

(5)总的来说,通过这些比较,作者写出了江南冬天晴暖、温和、可爱、明朗、温润的特征,表现了作者对江南冬景深深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2.

段落

图景概括

特征概括

作者感受

手法

第5段

午后冬郊图

生气

饱觉生气

直接描写(实写)

第6段

寒郊散步图

——

恩惠、享受清福

直接描写、对比

第7段

江南冬雨图

境界悠闲、迷人

胸襟洒脱、得失俱无

直接描写、想象

第8段

江南雪景图

美丽

——

引用诗句

第9段

旱冬闲步图

晴朗和暖

快活、逍遥

直接描写、对比

3.

(1)从第7段来看,郁达夫的散文就如一幅水墨画,文中有画,画中有境。

(2)文中有画。

作者对描写对象进行多角度的反复渲染,实现景物描写的绘画美。

作者为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挥毫泼墨,综合运用素描的工笔和浓淡适宜的写意,借助想象的力量,在不经意的点染之间,把一幅情意浓浓的、具有悠闲情调的水墨画呈现在读者面前。

(3)画中有境。

郁达夫的散文如一幅水墨画,刻画出一种带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的特有的境界,如第7段就刻画了一种悠闲、迷人的境界。

(4)本文是作者徜徉于浙、皖等地的山水之间,以山水力排心中的苦闷的情况下写成的,第7段所写的景物就是浙、皖景物的代表,所以由画家刘海粟的感触可以看出,这是在赞扬郁达夫把浙、皖一带的景物写得出神入化。

4.

(1)原文巧妙地引用了古人的诗句来表现江南雪景的意境,分别对日暮、冬宵、深夜、早晨进行描写,却没有一句直接对雪景的描写,化实为虚,以虚写实,简洁洗练。

(2)引用诗文使行文跌宕多姿:

时而使人沉浸在古典诗词点拨的意绪中,时而又将人带进优美的画境中,取得“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艺术效果。

问题争鸣

(观点一)在现实中饱受困顿挫折的作者想摆脱这一切,从而找个清静的去处,像庄子一样避世。

(观点二)他借外表的悠闲平静来掩饰内心的不平静,虽然笔下写的是悠闲的生活方式、美丽的景色,但内心却是苦闷的。

(观点三)作者借写《江南的冬景》来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同时从侧面表达了对侵略者的痛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