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冬景》教案练习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412585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南的冬景》教案练习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江南的冬景》教案练习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江南的冬景》教案练习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江南的冬景》教案练习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江南的冬景》教案练习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南的冬景》教案练习答案.docx

《《江南的冬景》教案练习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南的冬景》教案练习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南的冬景》教案练习答案.docx

《江南的冬景》教案练习答案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并用美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

2.学习散文对比的结构特征和虚实结合的描写手法。

3.体会优美散文的语言特色,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

一、作者介绍:

郁达夫,名文,字达夫,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他发愤读书,成绩斐然。

他是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第一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被公认是震世骇俗的作品,他的散文、旧体诗词、文艺评论和杂文政论也都自成一家,不同凡响。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

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宣传抗日救亡,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

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残酷杀害,终年四十九岁。

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胸怀磊落,诚挚坦白,抒情性强。

《江南的冬景》比较明显地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征。

该文创作于1935年,是郁达夫南迁杭州之后写下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6年1月1日《文学》第6卷第1号,收于良友出版公司1936年版的散文集《闲书》。

二、读准字音

煮茗(míng)蛰居(zhé)曝背(pù)亘古(gèn)

煊羊肉(xuān)赭色(zhě)绿林豪客(lù)正月(zhēng)

乌桕(jiù)恣意(zì)谛听(dì)剥削(bō)

槎桠(cháyā)丰腴(yú)剥花生(bāo)夹层(jiá)

间或(jiàn)中间(jiān)夹衣(jiā)月晕(yùn)

晕头转向(yūn)搁下(gé)搁不住(gē)

三、阅读课文,思考问题,理清思路

1.在《江南的冬景》中,我们感受到,作者心目中的江南的冬天很好,阅读之后,你能够用哪些更具体的词语来替换这个“好”字?

2.为了突出江南冬天的美好,作者作了哪些比较?

通过这些比较,作者写出了江南冬景的哪些主要特征?

3.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思路。

明确:

1.晴暖温和可爱明朗的情调优美闲适和煦温润

2.第一至四段,第六段,作者作了一系列的对比,包括:

北国与江南的冬天的比较,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北国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江南冬天与秋天的比较,作者将江南的冬景比作北方的夏夜,写那种“明朗的情调”;闽粤等地的冬天与作者所说的江南冬天的比较,作者将他所感受到的“江南的冬景”作了更明确的区域界定;德国与江南的寒郊散步的比较,这和后文提到的散步形成呼应。

3.第1至4段,第6段,作者作了一系列的对比,突出了其所钟爱的江南冬景的主要特征。

第5段,作者写到了江南的植被。

第7段,写了江南的微雨。

第8段承接上文说到的雨,又写到了江南的雨雪。

第9段写到了江南旱冬的晴和,将话题引到“散步”上来。

文章最后一段语言平实而又活泼,照应全文行云流水般的描述,既是一个巧妙的收束,又是一次洒脱无羁的荡开。

《江南的冬景》里,作者从各个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写自己的切身感受,描绘出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

比较的着眼点各不相同,但都突出了作者所钟爱的江南冬景的主要特征。

第五段,写江南,不能不写到江南的河港湖泊。

四、研读重点段落(5—9),深入思考

讨论:

1.文章写景时采取了虚实结合的描写策略。

读完这部分,你觉得哪些地方写的是实景?

哪些地方写的是虚景?

虚景传达出作者怎样的心境和情趣?

2.文章多次引用诗文名句,找出这些诗文名句并体会:

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替换这些名句?

如果替换以后,会不会影响文章的语言风格?

3.这篇散文写景时做到了语言风格与景物特征的和谐,试作简要分析。

明确:

1.第5段作者写到了江南的植被(实写)。

江南丰腴润泽的土地上,芦花、红叶、桕子、草汇合成江南冬景的底色,在青天碧落之下泛出生气。

作者将这种种富有生气的色彩和雪莱《西风颂》中的名句相连接,别有一番情趣;

第7段,作者为微雨寒村的冬霖景象挥毫泼墨(虚写)。

借助想像的力量,在不经意的点染之间,一幅悠闲情调的水墨画就呈现在读者面前。

郁达夫熟稔绘画的用色技巧,也能够较好把握情绪的节奏,因而写景时,他善于运用五颜六色状物写景,把江南冬景情意浓浓的画面展现在读者眼前其中既有素描的工笔,也有浓淡适宜的写意,绘出的,总是一幅幅情景交融的优美图画。

第8段写到了江南的雪(虚写)。

作者对雪景没有作实景的描绘,避实就虚地引了一些诗句,在品评诗句的时候写出了雪趣。

作者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用意在于巧借诗句意境,并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虽则语句简省洗练,但所包容的意象十分丰富。

结合郁达夫的创作风格来谈,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景方法是作者审美情趣和景物特征相融合的结果,是表现与再现的统一。

郁达夫主张表现自我,认为小说是作者的“自叙传”。

这种直接抒写性情的创作风格同样也体现在散文写作中,只是在散文里更注重表现与再现的结合。

因此,江南的冬景在郁达夫笔下,既是一种意境,也是一种情境。

2.不能,作者借助诗句写出了江南冬天傍晚、夜里、早晨的雪景,巧借诗歌意境,通过自己的品评,将江南雪景推向一个新的意境,增强了散文的意趣,也更能体现出作者的心境闲适。

3.读这篇文章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语言特色和行文风格,体会到,江南冬景的悠闲和暖、作者心境的闲适和行文时的舒缓自如在全文中水乳交融,和谐统一。

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纯朴,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益彰。

声调平和、叙述节奏徐缓,有利于作者对描写对象进行多角度的反复渲染,实现景物描写的绘画美。

画家刘海粟对此深有感触:

“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

”这是对郁达夫写景散文的高度评价。

《西地平线上》

高建群

一、学习内容:

1.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

2.理解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二、学习过程:

1.读准字音

诳语垭口勉强湖泊

雾霭混沌瘴气酝酿

喷薄安谧泥淖攫取

2.文章解读:

高建群,一位被公认的中国文坛罕见的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他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

在他的创作题材中,始终激情高唱着生命的赞歌,营造一种生命中最为壮丽的风景,同时也融入了作家对生活、对生命的思考。

高建群认为,作家必须要体验生活,而体验生活准确的说是体验生命。

正因为如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作家向往西部生活,总是对西地平线的那块土地情有独钟,是的,正因为那里充满了对生命的考验,他钟爱这个地方,就像钟爱他的生命一样,因而他能够发现那里的美,因为那里的景物都充满了生命,处处洋溢着感动因子。

而西部景物中,最难忘、最令作者震撼的便数落日。

3.文本探讨:

第一段介绍了“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的总体感受,于是便简约地记述起三次落日。

这一句在整个文章结构中,起着总领全文的作用。

第一次落日地点:

定西高原

发现落日“在苍茫地远方,弧状地群山之巅,一轮血红的落日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静静地停驻在那里。

其中几个字眼:

苍茫、弧状、血红、轮子、静静

我们暂时还不觉得很美,但至少能吸引每个人的注意力,这说明任何美的所在都有吸引人的地方,我们该做的是挖掘出它的美,怎么做?

就是仔细地观察。

观察落日没有火焰(没有灼热感)

像红纸柔和、美丽、安谧(不真实)

太大(较轮子大得多)

悬挂群山托扶(想象之景)

托树拍照联想左公柳

〖探讨〗关于“左公柳”的故事,似乎与“落日”无关,那么还为什么要如此安排?

〖参考〗我们在观察事物时,要有意识探寻事物背后的故事,这样做至少有几种好处:

一是可以丰富文章内容,而不显得单调乏味;其次,加深对该事物的认识。

每个人都看见过日落,但似乎认真留意整个日落过程的很少,可是即便认真留意并用文字表述出来的,也是枯燥乏味的。

那么在作者笔下,日落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

日落跳跃、颤抖

纹丝不动、颤抖两下、往下一跃

依恋、慈爱、贪恋、不愿离去

〖探讨〗我们会发现,这些字眼,很熟悉,甚至在脑海里能形象地呈现出来,为什么呢?

原来这些词语一般都用来形容人的,但作家却在此用来形容大自然中的一个景观落日,这样处理,好吗?

〖参考〗至少,用拟人的手法将落日写活了,在每个人眼里都可以感受到落日的那种活力,虽然有人认为有些不切实际,但这是作者感受中的落日景象,我们还知道作者是一位热爱生命,具有崇高理想追求的写作者,在他眼中万物皆有情,将事物人格化,也是情理中的事。

〖回味〗高建群是一位善于用感情写作的人,他经常会写自己留下眼泪,其实,不经意中,读者也会为此感动,正符合诗人艾青的名诗《我爱这土地》: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为什么他能够将大自然景物想象得如此充满活力,正因为他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爱,让他能够感受到万物的勃勃生机,万物同样带有人的感情,正如文中所描述的“它继续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有些贪恋,不愿离去,或者说不愿离去正在注视它的我们”。

第二次落日地点:

罗布淖尔荒原

日落前:

不显明、像灰白的硬币、冷冷

大地、天空混沌、灰蒙蒙

感受:

走入地狱、走入鬼域

辉煌的罗布泊落日:

血红的落日、停滞我们震撼了

脸上泛着红光像在画中

〖探讨〗作者为何而掉泪

〖参考〗之前的落日,给作者苍白荒凉之感,一切都充满了死寂,加上荒凉寸草不生的罗布泊,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下,心情是低沉的。

而后来的落日突然变得血红,以至每个人的脸上都泛着红光,整个场景的基调是红色的,那是已干涸生命的复燃,是一种活力的体现,尤其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更显得重要,至少给了作者精神上的鼓励。

〖探讨〗文中说:

“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

”这当如何理解?

〖参考〗落日终归要日落西山,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死亡,任何事物都逃避不了死亡,但面对死亡,不同的过程,产生不一样的结局,有的平淡苍凉,有的却可以轰轰烈烈。

正如文中,在灰白的落日之后,突然变得血红血红,虽然终归下山,但毕竟之前也曾辉煌过,因而在消失时,不无庄严与尊严之感。

第三次落日地点:

阿勒泰草原

火烧云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烤红了、烧红了惊骇

第二十段作者通过火烧云所映照的地方,又一次联想到历史中,这块土地曾被称为欧亚大平原(小亚细亚),接着便想到历史中的两件大事匈奴民族西迁以及成吉思汗的誓师大会,这给全文增添了些许历史厚重之感。

原来在如此平凡的土地上竟曾发生过如此惊世骇俗的一幕,而作者通过火烧云才想到这一切,顿觉自己是那么的卑微、那么的平庸。

第二十四段作者进行了总结,照应开头,并对“雄伟的风景”和“世间有大美”两句话的出处进行了说明。

4.全文小节:

这篇课文,指引我们通晓生活之中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现美的所在,自然界同样不乏其美,对于此,我们又能做什么呢?

我们能做的就是发现、观察、欣赏、感悟美。

本文作者高建群,便是发现了三次落日,并通过观察,领悟并欣赏到不同的美:

第一次落日是一种壮烈奔放之美,是一种自然界中生命力的涌东;第二次落日则是死亡前的精神写照,庄严、肃穆、神圣、悲剧感。

是一种崇高的美;第三次落日带有一种历史的沧桑之感,原来在落日下,历史里竟有那么多让人惊骇的故事。

这篇课文,还启发我们要发现自然的美,必然要带着一颗感动赤诚的心,用心去感受所观察的事物,只有心中充满爱,爱生活、爱生命、爱社会中一切事物,那么你的心里才会充满感动,感动是你捕获美的利器。

三、活动设计

观察一下你身边大自然中的一切,并用文字把你的感受记述下来。

【模拟试题】

巩固测评

(一)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煮茗(míng)蛰(zhé)居曝(pù)背亘古(gèn)

B.煊(xuàn)羊肉赭(zhě)色绿(lù)林豪客给与(jĭ)

C.乌桕(jiù)恣(zì)意谛(dì)听正月(zhēng)

D.槎桠(cháyā)剥(bāo)花生月晕(yùn)间(jiàn)或

2.下列词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莫明其妙暖坑萝卜相应成趣

B.得失具亡绿荫轮廓窗临远阜

C.乌蓬小船蛰居萌动恍然大悟

D曝背谈天逍遥恣意直截了当

3.下列各句中的标点符号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

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

B.像苏东坡说的: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像的。

C.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

“你住在这样好的地方,还到庐山去干吗(嘛)呢!

D.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一只早年间日日以清脆嗓亮的鸣叫唤醒人们的大红公鸡、一条老无窝中的黑狗、每个午后都照在(已经消失的)门框上的那一缕夕阳……是否也与一粒土一样归于沉寂。

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特深。

(2)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仿不多。

(3)若再要点些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

A.感受交换景象B.铭记变更风景

C.记忆变化景物D.铭刻变迁景致

5.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个人做出的任何成绩和伟大的革命事业相比,只不过是沧海一粟。

B.尽管两人天各一方,但还是藕断丝连,不绝如缕。

C.洗劫后的圆明园,到处断壁残垣,令人叹为观止。

D.冬天里,我经常和朋友们聚在一起,或围炉品茗,或吃煊羊肉饮白干,享受了浓浓的天伦之乐。

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海面上长列的巨浪猛烈地撞击着岸边的岩石。

它那愤怒的咆哮声,有时像大炮轰发,。

海风狂卷,海涛怒立,冲击着灯塔下的石矶。

①有时又像远处人声嘈杂

②继而又像人长叹的声音,或者也像一种呜咽

③以至完全寂静

④再后来又是一阵猛厉的大声,惊心动魄

⑤像森林呼啸

A.②⑤①④③B.④⑤①③②C.①⑤③④②D.⑤①③②④

二、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7—10题。

茶马古道

  今天人们所说的“茶马古道”,源自古代的“茶马互市”,即先有“互市”,后有“古道”。

而“茶马互市”是我国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贸易形式,唐代文献中就已经有所记载。

  到宋代,内地茶叶生产飞跃发展,其中一部分茶叶“用于博马,实行官营”,在四川的名山等地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茶马司”。

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

当时契丹、西夏和女真等少数民族的崛起对两宋政权造成严重威胁,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

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

因为藏族非常喜欢饮茶。

招待客人,首先端出来的就是茶;外出旅行,必带的也是茶;累了,饮几口热茶能立即消除疲劳;病了,饮一口浓茶能解毒去病;用煮过的茶叶喂牲畜,马吃了长膘快,牛吃了增加奶量。

尤其藏族平时食用肉、乳较多,喝茶可以解油腻、助消化。

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唐宋以后,汉藏人民之间通过“茶马互市”建立起来的友谊,一直延续到元、明、清。

元代为了加强对藏区的管理,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

从此“茶马古道”既是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又是治藏安藏之道。

  到了清代,“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地平线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边茶贸易”制度。

藏族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对其他产品如丝绸、布料、铁器等的需求也开始增加;而内地对藏区马匹的需求虽然减少,却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

这样,汉藏之间的贸易范围更加广泛,骡铃声声,马蹄阵阵,“茶马古道”沿线的民间贸易更加繁荣。

“茶马古道”作为连接内地与康藏地区的交通大动脉,历经唐、宋、元、明、清,虽然最终消失,但它对促进康藏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汉藏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不容低估。

7.下列关于“茶马古道”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所谓“茶马古道”是汉藏两族之间由于长期以茶易马而形成的贸易通道。

  B.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

  C.“茶马古道”到元代已成为一条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和治藏安藏之道。

  D.“茶马古道”为发展经济、团结人民和国家统一发挥了很大的历史作用。

8.关于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与藏族等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

  B.以茶易马,可以满足国家连年战争中对马匹的迫切需要。

  C.汉藏之间的贸易往来,有利于维护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D.藏族非常喜欢饮茶,以马易茶可以满足他们对茶叶的需求。

9.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为了官营茶马贸易的需要,宋朝在四川一些地方设置了“茶马司”。

  B.茶叶在藏区可谓物尽其用,除供人饮用外,煮过的茶叶还拿来喂牲畜。

  C.历史上,藏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需要外界供给除茶叶以外的东西。

  D.“边茶贸易”取代“茶马互市”,促使汉藏民间贸易更加繁荣兴旺。

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古道”晚于“互市”,因此“茶马古道”的形成不应该早于唐代。

  B.元代推行的“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扩大了藏族地区的民族自治权。

  C.清代以后,“茶马古道”由于“边茶贸易”的兴起而在历史地平线上消失。

  D.内地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使马匹的交易量减少。

巩固测评

(二)

一、基础知识

1.下列成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A.围炉煮茗(míng)别出机杼(zhù)心无旁鹜(wù)良莠(xiǔ)不齐

B.窗临远阜(fù)罄(qìng)竹难书瑕(xiá)不掩瑜冯(píng)虚御风C.晶莹剔透(tī)度(duó)德量力焚膏继晷(guǐ)煊羊肉(xuān)

D.硕大无朋(shuò)奔放不羁(jī)时乖命蹇(jiǎn)蛰居(zhé)

2.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莫衷一是目瞪口呆南辕北辙凭心而论

B.璞玉浑金罄竹难书谈笑风声披荆斩棘

C.探颐索隐螳臂当车铁壁铜墙童颜鹤发

D.投畀豺虎万马齐喑惟妙惟肖文质彬彬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这个比喻三层意思,需要深入挖掘,才能真正体会到它的妙处。

②近年来,内地作家沿海地区,写出了不少关于市场经济题材的好作品。

③无权无职的平民百姓,虽然人微言轻,但他们送给为官者的外号,褒贬清楚,受憎分明,很能民意。

④这又让我们见识到怀疑的残酷。

它只需要一点借口,就可能将一个的生命顷刻间置于死地。

A.包涵作客阐明灵活B.包含做客阐明鲜活

C.包含作客说明鲜活D.包涵做客说明灵活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这个人最爱听评书了,经常听得出神入化,有时竟忘了吃饭和睡觉。

B.这位教授正在讲堂里口若悬河地讲着法律知识,他的儿子却在家中被执法机关缉拿归案。

C.听说这位气功大师能够功发疾消,今天会了他一下,果不其然,他没有那么大的能耐。

D.这所学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生活态度、文化修养、举止言谈都显得格格不入。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交通研究所研制的能净化低标号汽油废气的过滤器,为环保作出了贡献。

B.在审议之前,本来很看好的几项建议,就因为这一项建议,竟没被采纳。

C.尽管美好的理想,然而太超前了,最终落得个“和者盖寡”的尴尬境地。

D.商店公然出售盗版软件,对这种践踏出版法的行为,我们必须严厉打击。

6.在下文中甲、乙两处各填入一句话,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作为纪实文学之一的传记文学,也要考虑到“文”与“实”二者的有机联系。

甲,而靠浮辞丽藻挥洒文篇,只能写出苍白无力的东西;缺乏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乙也不会葆有长久的感染力。

甲①真实丰富的事实材料的缺乏

②缺乏真实丰富的事实材料

乙①而仅罗列人物生平事迹

②只是人物生平事迹的罗列

A.甲①乙②B.甲②乙①C.甲①乙①D.甲②乙②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

走进罗布泊(有改动)

高建群

在人满为患的地球上,居然还有一个去处,能让人类失踪(例如彭加木),这地方就是死亡之海罗布泊;足迹踏遍中国的名山大川,无数次地与死神擦肩而过,最后,仍然没有能逃脱命运的劫数(例如余纯顺),吞没探险家的地方,也是死亡之海罗布泊。

在那遥远的年代里,中国的西部有一座大洋,它的名字叫准噶尔大洋。

后来,大洋浓缩成海,叫蒲昌海。

再后来,大海浓缩成湖,叫罗布泊(又称罗布淖尔)。

1972年尼克松访华,拿出卫星拍摄的照片,告诉中国人,罗布泊已经完全干涸,一滴水也没有了。

我在罗布泊古湖盆的一个雅丹底下呆了13天。

这13天改变了我对世界的许多看法。

我感到自己经历了一次死亡和再生,好像佛家的凤凰涅槃木一样。

在罗布泊我悟觉了宗教产生的原因,即在凶险的大自然面前,人是如此渺小、卑微、软弱和无助,他需要寻找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来慰藉自己,于是宗教产生了。

我还明白了人类用5000年的时间煞费苦心建立起来的道德和秩序的大厦,其实是幼稚可笑的,是伪善的。

在这里什么包装都不需要了,一切都被剥去外壳,只留下本质。

罗布泊还让我重新估价一些日常的思维,例如,钱在这里毫无价值;水在这里是第一需要,水在你居住的城市里,也许是两块钱(西安)或7块钱(大连)一吨这样的概念,但是在这里,它是一切。

楼兰古城位于罗布泊东南岸。

这座被考古学家称为沙埋的庞贝城的古城,在1900年被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和他的向导罗布人奥尔得克发现,从而揭开了长达一个世纪的楼兰热和丝绸之路热。

这座2000年来只出现在史书中、传说中和浪漫诗人吟唱中的神秘的中亚古城,今天我们已经能够亲历。

在大约2500年前的时候,欧洲一个古老的种族,在经历一场残酷的战争之后,举国举族向中亚细亚迁徙。

他们越过欧亚大陆桥,来到罗布泊岸边。

他们发现这里的地貌和他们的故乡爱琴海很相似,于是定居下来。

游牧的一支成为大月氏国,农耕渔猎的一支成为楼兰国。

在扑朔迷离的历史中,楼兰国地面发生过许多传奇。

第一个传奇是张骞出使西域,第二个传奇是傅介子千里刺杀楼兰王,第三个传奇是班超在楼兰城火烧匈奴使团。

当然在这三大传奇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传奇,这就是李陵的兵败匈奴。

李陵率3000疲兵归降匈奴,司马迁为之辩护,于是被汉武帝处以宫刑。

失去男根的司马迁蒙羞愤而疾书,于是有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中华第一大书《史记》的出现。

你看,楼兰竟是如此深入地切入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