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清洁工程建设项目建议书暨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49830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清洁工程建设项目建议书暨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农村清洁工程建设项目建议书暨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农村清洁工程建设项目建议书暨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农村清洁工程建设项目建议书暨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农村清洁工程建设项目建议书暨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清洁工程建设项目建议书暨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农村清洁工程建设项目建议书暨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清洁工程建设项目建议书暨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清洁工程建设项目建议书暨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农村清洁工程建设项目建议书暨可行性研究报告

农村清洁工程建设项目建议书  

2011-3-23

目录

一、项目背景3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4

三、项目建设目标6

四、项目建设的地点、内容8

五、项目建设资金概算9

六、项目建设效益评估9

七、项目建设的保障措施10

一、项目背景  

XX地处甘肃中部,白银南端,全县总流域面积6439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226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28.51万亩,梯田面积148万亩。

全县辖28个乡镇,284个行政村,6个社区,总人口5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5.8万人,占96%。

XX属温带季风性气候,年平均降水量328-- 433毫米 ,蒸发量高达 1800毫米 ,降雨南多北少,多集中在7、8、9三个月。

干旱、雹洪、霜冻等自然灾害频发。

“十五”期间,全县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六项”县策,实施“六大”战略,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在农网改造、整村推进、以工代赈、易地搬迁、国家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的实施下,建成集雨水窖23.2万眼,兴修“三田”23.73万亩,完成退耕还林77.4万亩。

农村水、电、田、林、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马铃薯、草畜、小杂粮、瓜类四大特色产业初具规模,龙头企业正在兴起,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长足发展,为XX农村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但存在着  

1、生产生活用水严重短缺。

“年年有小旱,三到五年一中旱,七到十年一大旱”是我县的突出县情,生产条件严酷、干旱少雨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全县目前户均只有两眼水窖,难以保证干旱年份的人畜饮水和适当的点浇点种需要,生产生活用水不足且无法保证质量,抵御干旱的能力十分脆弱。

  

2、农村基础条件较差。

水地有效灌溉面积、梯田面积分别占耕地面积的12%和65%,农业生产水平低而不稳;农村公路网络化程度不高,通达面不广,等外公路比重大,通油路的乡镇16个,占57%,通油路的行政村70个,仅占25%;农村供电网架结构差,设备陈旧老化,供电能力不足,部分组户仍没有通电,电力增容迫在眉睫。

  

3、经济实力弱。

“十五”末人均GDP、县级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仍处于全省、全市后列,工业基础薄弱,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条件差。

农民依靠农业自身发展增加收入的空间越来越小。

  

4、资源、环境和人口矛盾突出。

人口多,自然资源贫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重大自然灾害频发,靠天吃饭的局面短时期内很难从根本上改变。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和生活习惯,农村生活用能以薪柴和农作物秸秆为主。

农民为了满足炊事和取暖对薪柴的需求,大量砍伐林草植被,致使给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实施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水土流失现象从根本上得不到彻底的根治。

燃烧薪柴和秸秆产生大量有害气体,既污染农民居住和大气环境,又为群众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另外人畜禽粪便产量大,得不到有效处理,造成农村居住环境脏乱,卫生状况恶劣,污染严重。

通过人畜粪便、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农作物秸秆的有效处理和利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大量使用而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治理。

建立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科学管理机制等,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难题。

  

农村清洁工程包括培植主导产业、改善环境卫生、提升农民文明素质三大内容,涵盖了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大方面,正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切入点,能有效破解上述难题。

  

  1、农村清洁工程是改善农民人居环境的切入点。

农村清洁工程的实施,能从根本上治理农村脏、乱、差现象,促进村容整洁。

要解决农村生活污水阻塞滞留、房屋潮湿、农户炊事烟熏火烤等问题,除了引导农民转变生活方式以外,还必须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而乡村清洁工程中的修通排水沟、建设生活污水净化池、使用秸秆气化炉等措施,大大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对他们转变生活方式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农村清洁工程是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手段。

多年来,农药、化肥等化学投入品的过量使用,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农区生产畜禽粪便等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污染源。

农村清洁工程通过农村畜禽粪便、生活垃圾和污水的资源利用,推广节水、节肥、节能等实用技术和工程措施,净化水源、净化农田、净化庭院,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找到了更加有效的途径。

  

  3、农村清洁工程是农业清洁生产的重要基础。

农村清洁工程从源头上减少了农业生产的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保障了农业食品安全。

在农业生产末端,农村清洁工程又资源化利用农业生产废弃物,消除了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影响,保障了农业生产的清洁化。

  

  4、农村清洁工程是发展循环农业的重要保证。

通过利用农业生产中产生的畜禽粪便和秸秆等废弃物为原料,进行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变“三废”(粪便、秸秆、垃圾)为“三料”(燃料、饲料、肥料),形成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良好。

同时,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和沼肥综合利用,可推动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的开发。

  

三、项目建设目标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围绕“十化”目标建设。

1、农业产业化。

立足资源,突出优势,做强龙头,壮大基地,提升服务水平,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步伐,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年均增幅保持在6%以上。

2、生产方式合作化。

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通过政府扶持,企业参与,能人带动等多种方式,兴办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参与市场的竞争能力。

3、道路硬化。

对村内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进行硬化,并安装节能路灯,实现亮化。

有条件的村可硬化村内所有道路。

4、村庄绿化。

实现农田林网化、农户庭院园林化,田旁、河旁、路旁、街旁、宅旁全方位绿化,提高生态质量。

5、环境整洁化。

生活区、园林区、养殖区、农副产品加工区分离,村庄主干道整洁、美观、有序,无柴草堆、粪堆,垃圾集中堆放、及时清运。

6、居住集约化。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一选址,集中建设农户住宅,配套完善道路、电力、通讯、广播电视、给排水及文化娱乐、休闲活动等公共设施。

7、公共服务公益化。

建立村级便民超市,全面普及学前教育,落实对贫困学生的“两免一补”政策,实现村卫生所达标,村民全部参加新型合作医疗,认真落实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帮扶救助政策、失地农民补偿政策和五保户老人集中供养政策。

8、管理民主化。

村“两委”班子健全完善、团结协调,村党组织达到“五个好”要求;全面实行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制度,村级财务管理规范,村民对村务公开的满意度达到95%以上;社会稳定,治安良好,无派性和宗族势力干扰村级正常工作现象,有效避免越级上访事件,村民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达到95%以上。

9、农民知识化。

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以上。

现有劳动力每年参加农业科技培训的时间不少于10天,每3年参加一次就业培训,70%以上的适龄农民成为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强就业能力的新型农民。

10、乡风文明化。

建立文明街道、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等文化娱乐设施,经常性的开展丰富健康的文体活动,使90%的农户达到“十星级文明农户”标准。

  

四、项目建设的地点、内容  

1、建设地点  

选择以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郭城驿镇红堡子、头寨子镇头寨子、白草塬乡白刘、河畔镇河畔、翟家所乡张城堡、老君坡乡方坡和新添堡乡道口等7个生态环境好、经济实力强、工作基础实、农民积极性高的自然村,启动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建设。

  

2、建设内容  

(1)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按照“户分、村收、集中处理”的模式,通过建分类垃圾收集池,引导农户将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

各示范村做到生活垃圾不出村,实现了清洁家园。

  

  

(2)生活污水净化处理:

“让农民喝上干净的水”,是农村清洁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

通过修建生活污水净化池、排放沟,利用村旁涝池、水沟的建设,人工污水生物处理,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

使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和循环利用,农村饮用水源得到有效保护,实现了清洁水源。

  

  (3)新型能源建设:

通过兴建沼气池、推广太阳能技术、使用清洁能源,解决人畜粪便污染环境、农户炊事烟熏火烤的难题。

清洁能源推广率达到80%以上。

实现清洁能源。

  

  (4)秸秆还田:

通过推广秸秆直接还田、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和沼肥综合利用等技术,使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根治农田秸秆乱堆的现象。

通过集中回收田间有毒有害包装袋等,使废弃物回收率达到90%。

农业生产从源头上消除了污染源,农田废弃物不出田,实现清洁田园,做到了清洁生产。

形成“畜——沼——农”生态循环经济模式,促进“一村一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资源循环利用,实现生态效益。

  

五、项目建设资金概算  

本项目7村共需资金70万元,每村10万元。

  

1、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14万元:

每村建一个10m3无机垃圾收集池,需资金2万元。

  

2、生活污水净化处理21万元:

每村村旁建一个200m3生活污水净化池,需资金2万元;排水管道需资金1万元。

  

3、新型能源建设28万元:

每村建40个生态净化沼气池,需资金4万元。

  

4、田间废弃物回收7万元:

每村建一个有害包装品、残膜等废弃物回收点无害处理系统一处需资金1万元。

  

六、项目建设效益评估  

本项目的实施对农村生态能源开发、资源有效利用起到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有力地促进全县畜禽养殖业和农业生产发展,推动农产品向无公害方向发展,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强市场竞争能力,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沼气能替代薪柴能,可有效减少植被破坏,促进植被恢复,改善生态环境。

人畜粪便及时入池,可大大减轻各种疾病的滋生和传播,有效改善农村卫生状况,提高农村居住条件。

沼液、沼渣是优质肥料,替代化肥可有效减轻环境污染。

项目的实施,将给生态能源综合开发利用和良性循环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模式,无论从产业政策方面来讲,还是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和增加农民收入来讲,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且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易操作,农民容易接受和掌握应用技术,所以推广应用的前景非常广阔。

该项目应用的技术非常成熟,不会在实施过程中发生失败的现象,加之有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的合力支持,项目的实施基本没有任何风险。

  

七、项目建设的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强化组织保障  

县上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直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全县工作的规划、指导、协调、督促和落实。

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专抓此项工作。

  

2、明确责任,强化工作保障  

实行“县上规划指导,乡村组织实施”的工作责任制。

县领导小组负责总体规划、政策制定、情况调查、督促检查、考核验收等工作。

发改、财政、城建、国土、卫生、交通、教育、人劳、文化、广电、电信及农口各部门要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制定清洁工程建设规划,具体组织实施各项单项工程。

各乡镇要广泛发动,严密组织,狠抓落实,确保工程扎实推进。

  

3、加大投入,强化资金保障  

按照“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的要求,围绕“民办公助、自下而上、以奖代投、民主监督”的思路,不断拓宽资金来源。

积极争取国家产业政策和项目资金支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加大项目和资金整合力度,多途径增加建设的资金投入。

发动群众投资投劳,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

  

4、加强宣传,强化舆论保障  

各乡镇要层层发动,广泛宣传,使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总体要求、工作内容及具体措施家喻户晓,让群众真正认识到新农村建设中配套的清洁工程的重要作用。

宣传、广电等新闻媒体,要精心策划,制作好专题节目,深入宣传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及时跟踪报道好经验、好典型,让群众看具体成效,以点带面,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全面促进新农村建设。

  

5、严格考核,强化机制保障  

要把工程建设纳入县直有关部门和各乡镇年度目标责任进行考核。

做到平时考核、阶段考核、年终考核有机结合,把考核贯穿于整个工作始终,推动工程建设各项任务的全面落实。

  

   

附件:

1、新添堡回族乡道口村简介  

2、郭城驿镇红堡子村简介  

3、头寨子镇头寨子村简介  

4、白草塬乡北刘村简介  

5、河畔镇河畔村简介  

6、翟家所乡张城村简介  

7、老君坡乡方坡村简介  

   

   

   

   

   

   

   

   

   

主题词:

农业项目报告  

  抄报:

省环保站。

  

    XX县农牧局2007年11月28日印发

新添堡回族乡道口村  

新添堡回族乡道口村位于县城以南7.5公里处,交通便利,自然条件较好。

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368户1786人,有农村劳动力928人,是一个纯回族村。

全村有耕地8857亩,其中梯田3984亩。

近年来,道口村立足资源,发挥优势,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积极措施,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村夏粮播种面积1075亩,地膜玉米种植面积1300亩,马铃薯种植面积3600亩,人均产粮500公斤;羊只存栏1803只,牛存栏889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60元。

在新农村建设项目中新建沼气池70户,铺设排水管道1.2公里,改造村间道路8公里,硬化村间道路0.2公里,硬化院落30户,建成苦咸水淡化工程1处,安装自来水设备30台(套),建成人畜分离肉牛养殖小区1处,新建标准化圈舍30座。

  

郭城驿镇红堡子村  

郭城驿镇红堡子村位于县城以北80公里处,靖天公路穿境而过,全村共7个村民小组,930户,总人口4278人,劳动力2290人。

总流域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800亩,其中水地有效灌溉面积6240亩,保灌面积5200亩。

  

在新农村建设项目中红堡子村充分利用位于黄灌区的优势,通过不懈努力,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初步形成了整体配套比较合理的农田灌溉系统,为发展农业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开发河滩地1500亩,1000亩配套水地灌溉设施,新发展水地500亩。

累计发展配套水地灌溉面积5200亩,人均1.29亩;铺压砂田1150亩;建设水窖1156眼,从2002年开始,抢抓机遇,合理规划,完成以退耕还林(草)为主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2161亩,其中退耕还林(草)1061亩,荒山造林1100亩。

全村大力推广地膜玉米套早熟马铃薯,套种大豆等丰产栽培技术,发展水地高效模式化种植4700亩,人均产粮740公斤。

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建成标准化暖棚圈舍100座,引进肉羊良种300只,全村大家畜存栏525头,羊存栏4200只,鸡存栏6077只,畜牧业纯收入达到301.02万元,人均748.8元,占人均纯收入的32%,有农用车750辆,大型运输车17辆,从事农副产品贩运业的农民有300多户,年销售额高达6000多万元,其中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销售大户20多户。

从事多种经营的个体商户60多家。

该村已成为全县乃至全市最大的小杂粮和黑瓜籽购销集散地。

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70元,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高975元。

硬化村间道路8条5公里,埋设自来水管道10公里,新建沼气池100座。

全村住房83.5%以上为砖木和钢混结构,人均砖混结构住房面积18.16平方米。

有电视机950台,普及率达到100%以上。

有电话570部。

村民中有高中文化程度的799人,初中文化程度的2199人,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7.1年。

  

头寨子镇头寨子村  

头寨子镇头寨子村位于XX县关川河流域,距离县城100公里,靖定公路贯穿全境,国道309线毗邻而过,交通及区位优势十分突出。

全村总流域面积15平方公里,辖7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622户、2996人,劳动力1690人。

耕地总面积8014亩,其中水地5217亩(靖会延长段灌区1106亩、苦水灌区4111亩)、旱地2797亩。

全村退耕还林面积949亩,退耕还草面积1350亩,大家畜存栏890头,羊存栏3750只。

有农用车410辆,大型运输车10辆。

有电视机630台,普及率达到100%,有电话340部,普及率达到55%。

头寨子村以种植砂田西瓜为主,每年种植面积2000多亩,村民依靠砂田西瓜年人均增收近500元。

2006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20元,人均产粮达到380公斤。

在新农村建设项目中统一规划新建居民点50户,铺设排水管道1公里,新建沼气池160户,自来水入户管网100户。

  

白草塬乡北刘村  

白草塬乡北刘村位于县城以北,属高扬程黄灌区,河刘公路穿行而过,交通便利,信息畅通,是全乡经济、文化、商贸发展中心。

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546户2903人,劳动力1023人。

有耕地面积6214亩,年平均降雨量300毫米,蒸发量高达1608毫米,日照2226——2520小时,年平均气温8.9—9.4度,海拔1720米。

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温度多变,温差较大,光热资源充分,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

在新农村建设项目中建成村镇一体化一期工程,建成113户二层商住楼,新建公厕2座,新建沼气池90户,铺设排水管道1公里,硬化村间道路2公里。

  

河畔镇河畔村  

河畔镇河畔村位于县城以北60公里处,省道207线穿行而过,距白银市110公里,交通便利,信息畅通。

全村有10个村民小组610户3100人,劳动力1000人。

有耕地面积8000亩,其中水地面积6600亩,保灌面积6000亩,人均2亩。

年平均降雨量300毫米,蒸发量高达1706毫米,日照2226—2520小时,年平均气温8.4—8.9度,海拔1620米。

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温度多变,温差较大,光热资源充分,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

2005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元,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高425元。

在新农村建设项目中新建公厕2座,新建沼气池50户,铺设排水管道1公里,硬化村间道路1.1公里,埋设自来水管道4.3公里,新建标准化羊舍100座。

  

翟家所乡张城村  

翟家所乡张城村位于县城东南9公里处,平定高速公路、国道312线穿行而过,西兰乌光缆通信过境,交通便利,信息畅通。

全村有4个村民小组243户1097人,劳动力681人。

有耕地面积3843亩,其中梯田1555亩,人均2.3亩。

年平均降雨量400毫米,年平均气温9.7—11.2度,海拔1700米。

2005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20元。

在新农村建设项目中新建农民住宅50户,新建沼气池50户,硬化村间道路1公里,建成村级多功能活动室1处。

  

老君坡乡方坡村  

老君坡乡方坡村位于老君坡乡西南部,近邻国道312线,距县城40公里。

属二阴山区,平均海拔1800米,年降雨量300毫米。

该村辖6个村民小组,429户2114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1500人,劳动力1460人,其中男710人,女750人,接受专业技能培训1000人,非专业技能培训300人,党员38名,其中女党员3名。

全村总耕地面积6492亩,基本农田5900亩,人均2.8亩,人均纯收入1620元。

电视入户率达90%,电话入户率达35%,太阳灶户均1台,水窑户均2.17眼,全村现有各类农用车辆130辆,村级文化活动阵地1处100平方米,配置良好。

村内有宽8米的环村公路4.2公里,与5个村民小组相连,交通便利。

在校学生273人,教师9人。

村两委班子建设良好,农民参与程度高,积极性好,社会治安情况良好,和谐稳定,在新农村建设项目中新建农民住宅30户,新建沼气池50户,改建村间道路1公里,建成村级多功能活动室1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