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产业招商手册.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49429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45.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产业招商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金融产业招商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金融产业招商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金融产业招商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金融产业招商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融产业招商手册.docx

《金融产业招商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产业招商手册.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融产业招商手册.docx

金融产业招商手册

目录

一、杭州市金融业发展概况5

(一)杭州市金融业发展的现状与特征5

(二)杭州金融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7

(三)杭州市金融业发展的总体评判与存在问题9

(四)杭州市金融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0

二、杭州市银行业14

(一)体系构成14

(二)经营业绩16

(三)发展优势16

(四)招商引资19

三、杭州市证券期货业23

(一)体系构成23

(二)经营业绩24

(三)发展优势25

(四)招商引资25

四、杭州市保险业27

(一)体系构成27

(二)经营业绩28

(三)发展优势29

(四)招商引资33

五、上市企业34

六、创业投资35

七、金融创新36

附录一38

附录二40

附录三42

附录四43

附录五45

附录六47

 

前言

杭州历史悠久,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和“人间天堂”的美誉,曾被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称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天城”。

目前,杭州是浙江省会,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著名国际风景旅游城市。

近年来,杭州还连续被世界银行组织评为“中国城市总体投资环境最佳城市”第一名,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为“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第一名。

得天独厚的环境,加上杭州人民的不懈努力,使得杭州经济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

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103.89亿元,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已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008年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2158.54亿元,折合539.7亿美元,同比增长12.4%。

经济增长促进金融业稳步发展,2007年全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310亿元,2008年上半年金融业增加值181亿元,同比增长12.1%,金融业占GDP比重达8.4%。

已成为杭州市支柱产业之一。

在长三角16个城市中,杭州的金融总量仅次于上海,位居第二,在全国范围内,也仅排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之后,位列全国所有城市的第5位。

全市现有各类金融机构203家,占浙江省全省总数近六成,杭州市已成为我国金融机构最为齐全、金融业务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

作为构建“生活品质之城”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之一,杭州非常重视金融业的发展。

近年来连续出台了《关于支持金融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杭州市金融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

在此基础上,杭州正在致力于建设长三角南翼金融中心,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加大投入、落实项目,从加快金融产业集聚、完善金融服务功能、整合地方金融资源、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推进金融创新机制和接轨上海金融中心等方面,努力将杭州建设成为金融体系完善、功能完备、服务高效、环境优良、集聚与辐射力强劲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

杭州的经济和金融发展已形成雄厚的产业基础,有充裕的人力资源提供支撑,有便捷的信息交换提供平台,有发达的市场机制提供保障,有优良的信用环境提供保证,发展前景十分美好。

杭州发展模式,是个体和谐创业、经济和谐增长、社会和谐发展、政府和谐执政、天人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未来,杭州的金融业会更加发展,杭州的投资环境会更加符合国际经济发展要求。

一、杭州市金融业发展概况

(一)杭州市金融业发展的现状与特征

1.基本概况

(1)金融机构及从业人员。

杭州是全国金融机构种类最早齐全的城市之一。

到2004年底,杭州共有金融机构149家,其中,除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和省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外,有政策性银行分支机构2家,国有商业银行4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1家,城市商业银行1家,外资银行1家,农村信用联社(包括农村合作银行)8家,信托公司2家,证券公司(含本地法人和外地法人)53家,保险公司21家。

截至2004年底,如考虑分支机构和网点,杭州共有金融机构(不含证券、保险)数1546个,从业人员29094人。

但与国内金融业发达的省市比,杭州金融机构在数量上还有一定差距,尤其是杭州只有一家外资金融机构,没有一家基金管理公司,也没有一家总部设在杭州的保险公司。

(2)业务规模。

杭州是全国金融业务增长最快的城市之一。

根据统计,2008年6月底,杭州市各类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10681.8亿元,占全省比重超过30%;本外币贷款余额为9346.51亿元,占全省比重1/3以上。

杭州市金融机构存贷余额比达到88%,在国家采取宏观调控政策、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背景下,这是非常不容易的,说明在杭各银行机构非常重视杭州地区的业务发展,将杭州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城市。

(3)经营业绩。

杭州市金融运行质量稳步提高。

2004年全市金融机构(不包括证券、保险)实现本外币利润95.8亿元,比上年增加29.8亿元,增长45.2%。

全市商业银行本外币不良贷款(按五级分类)继续实现“双降”,余额为81.42亿元,比年初减少43.52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93%,比年初下降1.62个百分点。

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按四级分类)余额为18.87亿元,比年初减少9.09亿元;不良贷款率为4.88%,比年初下降3.26个百分点。

(二)杭州金融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通过中介或作为重要产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间接或直接发挥着重要作用。

杭州金融业已显示出六大效应:

1.品牌效应。

金融中心作为商品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不仅是评判一个城市是否是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指标,也是城市及城市所在区域繁荣与发展的标志和象征。

当今世界,凡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毫无例外地努力把本国、本地区的某一中心城市培育成为区域或国际金融中心。

纽约的曼哈顿、东京的新宿、香港的中环之所以闻名遐迩,都是因为有了国际金融中心。

杭州市下称区金融机构业态种类最为齐全、金融机构数量最多特别是机构总部占全市半数以上,且金融机构分布最为密集,已初步奠定了下城区作为全市金融中心的核心地位,金融业已经成为下称区经济发展的一张“金名片”。

2.产值效应。

一方面,作为传统的中介机构,金融部门通过动员储蓄、资源配置、便利交易、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等五大功能的发挥,促进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为地方经济增长作出了间接贡献。

另一方面,金融业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而且是一个高附加值、高增长的产业,自身能对地方经济增长做出直接贡献,杭州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6-7%。

3.关联效应。

金融服务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还表现在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带动其他产业产值的增加,包括前向关联效应与后向关联效应。

金融服务业支持房地产业等资金密集型行业的发展,属典型的前向关联效应;金融服务业要使用其他行业的产出作为其中间投入,是金融服务业的后向关联效应。

此外,金融业既是作为现代第三产业中增长较快的产业,其快速发展又催生了与金融服务业相关的金融辅助产业的产生与发展,例如金融咨询服务、金融科技服务、资信服务、会计审计及税务服务、法律服务等。

4.税收效应。

杭州受制于省级财税金融体制的制约,除了杭州本地金融业对杭州市增加税收和财政收入有直接贡献外,其余金融业税收因须上缴省政府而没有表现出直接贡献。

但金融业通过发挥造血融资和资源配置功能以及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带动其他产业产值的增加,可以间接增长税收。

5.就业效应。

金融对就业的支持体现在两个层次,一是金融业本身的发展,为不同层次的金融人才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

二是金融对就业和再就业的支持。

2006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改进和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通知》,小额贷款政策被纳入积极的就业政策,这进一步加大了金融对就业和再就业的支持力度。

6.集聚效应。

金融作为现代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往往具有强大的产业集聚效应,尤其是对于高端商贸、高新技术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具有显著的吸引力。

金融中心对这类产业发展的直接推动作用使其天然地在金融中心附近集聚,发展壮大;同时反过来又推动了金融中心的发展壮大。

(三)杭州市金融业发展的总体评判与存在问题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杭州已基本形成了以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为四大支柱,以其他非银行金融业为补充的金融服务业体系。

从增长速度看,杭州金融业是全国增长最快的城市之一。

从运行质量看,杭州金融业是效率与效益最好的城市之一。

杭州金融业不仅在浙江省内确立了金融中心的地位,而且在全国也有显著的地位和影响,无论是金融发展水平还是金融综合竞争力在长江三角洲15个城市中都位居第三。

从金融功能角度看,杭州金融业已较好地发挥了便利交易、动员储蓄、配置资源三大功能,但在促进公司治理、便于风险管理二大功能方面还尚显不足。

从金融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看,杭州金融业在通过资本集聚和资源配置在间接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已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作为一个产业在产值、税收、就业等方面对经济发展的直接贡献相对较弱。

杭州金融业发展的“三低”,即金融业产值化程度低、金融市场化程度低、金融国际化程度低,表明杭州金融业尚未成为重要的产业,所以其发展中尚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有以下三大问题:

一是金融业发展体制不顺。

杭州作为省会城市,受制于省级财税金融体制的制约较省内其他城市要多,使市政府在金融业发展方面缺乏足够的自主权。

二是金融业发展结构不平衡。

突出表现在“三个不平衡”,即金融产业结构(银行业与非银行金融业)不平衡,非银行金融业发展规模偏小;金融市场结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不平衡,资本市场发展严重滞后;国内国际金融结构不平衡,境外资金融机构才仅有“零”的突破。

三是金融业管理相对滞后。

与全国一样,杭州金融业管理滞后于经济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在目前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尚未健全的情况下,同样存在着金融风险隐患。

(四)杭州市金融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党的十六大指出,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同样,对杭州来说也是杭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杭州金融业发展将面临重大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

1.机遇

(1)长江三角洲都市经济群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为杭州金融业发展提供了极佳机遇。

2000年党中央、国务院把长江三角洲作为21世纪经济开放的重点,同时提出将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使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成为第一个国家级意义上的“发展极”。

多项研究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实力最强、增长速度最快的经济区域,有可能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

根据产业集群理论,21世纪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的空间布局将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三大核心,分别形成上海、南京、杭州三大产业集聚圈和城市圈。

这样一种经济发展格局为杭州经济金融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目前,上海建立四个中心的工程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已全面启动。

按照“五年打基础、十年建框架、二十年基本形成”的战略部署,上海在年初形成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纲要》中,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中长期目标和战略重点,进行了细化和深化。

总体思路是实行“三步走”战略,即从现在起到2005年,打好基础;到2010年,形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框架;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

而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需要在其腹地有次一级的金融中心,一方面作为其国际性融入资金向国内各经济区域分离的节点,另一方面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境内业务与境外业务的结合点。

杭州作为浙江省省会城市,邻近上海,又是长江三角洲南翼重要中心城市,势必会形成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联动的格局并受到来自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强烈辐射。

这为杭州金融业的发展创造了天赐良机。

(2)2006年底中国金融服务业的全面开放,将为杭州金融业发展提供又一次的国际性机遇。

随着国际经济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进一步加大和加快了经济金融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近几年来,伴随着国际资本和人力资源向国内的加速流动,以及由此带来的产业和技术转移,使国内各地区普受汇聚国际资源的好处。

长江三角洲作为引人注目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地区,并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自然成了国际资源新的汇聚点,成为全国引进外资最有吸引力的地区。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根据中国入世承诺,到2006年底中国金融业将全面对外开放,杭州作为最后一批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也将随着开放。

杭州已经错过了尽早引进外资银行的机会,但在搭上中国金融业开放的末班车后能够紧紧抓住机遇,仍有可能营造改革开放灿烂的明天。

(3)浙江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快速升级以及杭州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为杭州金融业提供更为现实的发展机会。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成为全国经济增长最快的省份之一,令人瞩目。

已有研究表明,浙江未来15年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并从工业化中期开始进入后期阶段。

根据国际经验,在工业化后期,以城市为依托的现代第三产业将成为增长最快的产业,产业结构也将从现在的Ⅱ>Ⅲ>Ⅰ快速向Ⅲ>Ⅱ>Ⅰ转变。

金融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已经历了简单中介——产融结合——金融产业化三个阶段,现已成为第三产业中的重要产业,其增长最有潜力和空间。

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造“信用浙江”、“浙江证券大省”口号,必将成为杭州金融有力的推动力。

而杭州自身加快都市经济发展的步伐,重点发展现代制造业、金融保险业等六大支柱产业将成为杭州金融发展新的推动力。

2.挑战

机遇总是与挑战伴生。

长江三角洲都市经济带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在为杭州金融业发展创造机遇的同时,也对杭州金融业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

挑战之一: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直面冲击。

杭州与上海邻近,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过程中,虽能增加来自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辐射,但也会使周边的金融资源加速向上海汇聚。

杭州与上海经济金融的巨大落差,使杭州难以与上海强大的国际级金融中心相抗衡。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对杭州金融发展会产生某种压制。

上海迅速膨胀的中心城市功能和综合竞争力使杭州感到越来越大的市场竞争压力。

挑战之二:

长江三角洲北翼的金融挑战。

从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来看,苏州、无锡正在雄心勃勃地构筑长江三角洲的特大都市圈,南京在它的未来发展战略规划中也提出要建立长江流域二级金融中心的构想。

所以,杭州不仅要面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冲击,也要直面来自长江三角洲北翼的金融竞争。

挑战之三:

省内金融中心地位的危机。

长江三角洲都市经济群的强劲发展与上海“四个中心”的定位确立,对杭州来说,最大的挑战还是省内经济金融中心地位的削弱。

上海“四个中心”的定位和发展对长江三角洲诸多的新兴城市形成了巨大的向心力。

杭州作为浙江省的省会城市,在长江三角洲都市经济群兴起后,原计划经济时代的地位优势日益削弱,省内的一些中心城市与上海的关系正变得越来越密切,它们更多地愿意把上海作为它们的中心。

同时,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兴建将使宁波、温台地区和上海形成更加密切的关系,而且又大大提升了省内另一个副省级城市——宁波的综合竞争力。

杭州作为浙江省金融中心的地位还将受到宁波这一中心城市的挑战。

市场竞争的规则是“优胜劣汰”、“不进则退”、“慢进亦败”。

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杭州金融业都将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作出自己发展定位的选择。

二、杭州市银行业

2001年,当时国内10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均在杭州设立了省级分支机构,杭州成为国内第一个所有内资大型商业银行实现“全家福”的省会城市,一时间引起国内银行界关注,被称为“杭州金融现象”。

多年来,杭州市银行业一直保持着持续、稳定、健康、快速的发展,以高效益、高质量、低风险的特征不断丰富“杭州金融现象”的内涵,在国内银行界享有声誉。

(一)体系构成

目前,杭州银行业包括三种类型:

一是中央银行;二政策性银行;三是商业银行。

其中商业银行又有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四种类型。

截至2008年6月底,全市共有各类银行机构或其省级之机构33家已在开展业务,其中包括3家国有政策性银行省级分行、4家国有股份制银行省级分行、13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或省级分行、2家地方性商业银行总行、7家外资银行省级分行、1家邮政储蓄银行省级分行和3家城市商业银行分行机构,另有区、县(市)所属的农村合作银行或信用联社7家。

目前国内外各类银行机构仍在不断入驻杭州,杭州的银行机构还在进一步集聚。

根据统计,2008年6月底,杭州市各类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10681.8亿元,占全省比重超过30%;本外币贷款余额为9346.51亿元,占全省比重1/3以上。

杭州市金融机构存贷余额比达到88%,在国家采取宏观调控政策、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背景下,这是非常不容易的,说明在杭各银行机构非常重视杭州地区的业务发展,将杭州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城市。

表1杭州银行体系

政策性银行

1

国家开发银行省分行

2

进出口银行省分行

3

农业发展银行省分行

国有(控股)股份制商业银行

1

工商银行省分行

2

农业银行省分行

3

中国银行省分行

4

建设银行省分行

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1

交通银行杭州分行

2

中信银行杭州分行

3

光大银行杭州分行

4

华夏银行杭州分行

5

广东发展银行杭州分行

6

深圳发展银行杭州分行

7

招商银行杭州分行

8

浦东发展银行杭州分行

9

兴业银行杭州分行

10

民生银行杭州分行

11

恒丰银行杭州分行

12

浙商银行

13

渤海银行杭州分行

地方性商业银行

1

杭州市商业银行

2

杭州联合银行

外资银行

1

汇丰银行杭州分行

2

东亚银行杭州分行

3

恒生银行杭州分行

4

花旗银行杭州分行

5

三井住友银行杭州分行

6

渣打银行杭州分行

7

星展银行杭州办事处

邮政储蓄银行省分行

城市商业银行

1

上海银行杭州分行

2

宁波银行杭州分行

3

泰隆银行杭州分行

(二)经营业绩

杭州是全国第一家中资商业银行均设有分行机构的省会城市。

“来一家,赚一家”的杭州银行业,被业内人士称为“杭州金融现象”。

因此杭州银行业素以经营业绩好而著名。

在杭各家银行家家连续多年盈利,效益和各项综合指标考核都在各自系统中名列前茅。

与此同时,银行业经营的风险一直保持在低水平,2007年全市银行机构不良贷款率仅为0.85%,已成为国内金融业最为安全的城市之一。

(三)发展优势

1.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杭州位于我国东南沿海、长江中下游平原,是长三角南翼重要的中心城市,作为浙江省的省会城市,又临近上海,可以受到来自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强烈辐射,并形成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联动的格局。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需要在其腹地有次一级的金融中心,一方面作为其国际性融入资金向国内各经济区域分离的节点,另一方面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境内业务与境外业务的结合点。

杭州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从经济发展规律状况来看,都具备形成次一级金融中心的条件。

这对杭州银行业的发展无疑是天赐良机。

2.优越的投资环境

2003年12月,世界银行根据基础设施、市场进入和退出障碍、劳工技能和科技水平、劳动力市场灵活度、国际化程度、私营企业参与度、税务负担、政府非正式收费负担、司法效率、融资环境等10个指标,对受调查的中国城市投资环境进行对比和排序,杭州以A+的综合评级和91分的总成绩名列榜首,被列为中国投资环境最好的城市。

在2004年3月中国社科院公布的《2002—2003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杭州也被评为城市综合发展能力第六的城市。

这无疑为杭州市银行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3.雄厚的经济实力

杭州已连续十四年保持经济两位数增长,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二、副省级城市第三、全国大中城市第八。

2004年杭州全市实现生产总值达到2515亿元,比上年增长15%。

常住人口人均GDP为35113元,比上年增长13.7%,按现行汇率计算为4242美元。

2003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329.71亿元,比上年增长28.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50.39亿元,增长31.3%。

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银行业所提供的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反过来,经济的健康稳定增长,又有助于推动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4.发达的民营经济

近年来,在全国各地民营经济的壮大与发展过程中,浙江省的民营经济一直走在前列,而杭州又一直走在浙江省的前列,2004年,全市民营企业在数量、从业人员、实收资本和营业收入四个方面皆独占全省鳌头。

在民营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最困难的是贷款。

融资困难,资金不足一直是制约私营企业发展,特别是初期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

根据调查,在回答近两年企业资金是否紧张时,有大约60%以上的私营企业认为企业发展的资金不够。

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杭州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需求空间和发展潜力。

5.不断增加的居民收入

长三角各市的人均收入水平和增幅都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2004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是上海,达12575元,杭州为11168元,居第四位,比上年同期增长13.8%。

这为杭州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很重要的资金保障。

6.银行业自身优良的经营业绩

近年来,杭州市各银行类金融机构存贷款增长速度远远要高于经济增长速度,人均存款、人均贷款、从业人员人均存款、每个银行网点平均存款在长三角六大城市中仅次于上海,居第二位;各银行普遍经营业绩良好,不良贷款率较低,这是杭州市银行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7.充足的人力资源供给

人力资源是银行业的核心资源,人才优势也是银行业最重要的竞争优势。

近年来,杭州市相继出台了大力引进人才的有关政策,政策环境和创业环境的不断改善,使得杭州市人才引进的数量逐年攀升,引进的人才质量也大幅提高。

在最近提出的《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决定》(征求意见稿)中,杭州提出,“到2005年,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73.5万左右,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1.4万左右;预测到2010年,总量达到100万左右,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6万左右,平均每年增长8%”。

市政府这些相关措施和政策的出台,无疑为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储备人才。

(四)招商引资

(1)杭州引进外资银行的必要性

引进外资银行有助于提升在杭中资银行的竞争力。

通过与外资银行的合作,中资银行首先通过外方股东的参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风险管理能力,规范公司的市场行为;通过借鉴外资银行已经成熟的产品和服务模式,提高传统业务以外的高附加值业务能力;外资银行丰富的管理与经营经验将产生较大的外溢效应,善于学习借鉴的中资银行将在合作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管理与业务能力,从而产生明显的“学习效应”与“示范效应”。

引进外资银行有助于加快银行业的改革步伐。

一直困扰中国银行业改革的问题是: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效率低,但通过内部改革提高效率的动力严重不足,因此通过引入外部力量推动是一个有效的选择之一,引进外部战略投资者成为一个比较具有可行性的路径。

通过外资银行的参股或合资,可以提高中资银行的公司治理水平、推动中资银行走出改革的困境。

另外,外资银行的大规模进入,有助于打破国有银行垄断市场的格局,实现银行业的产权结构多元化,从而提高银行业的整体市场绩效,实现帕累托改进效应。

引进外资银行是杭州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现实选择。

根据国际惯例,如果一个金融集中地国际业务达不到一定的比率,则不可能成为金融中心。

如前所述,银行业国际化程度低是制约杭州成为区域金融中心的一大瓶颈。

引进外资银行有利于提升杭州经济的外在形象。

由于迄今还只有一家落户杭州,这很容易给国际金融界和众多外资银行造成一种错觉,认为杭州不适合外资银行的发展或者杭州不值得外资银行的进入。

这种错觉会极大地影响杭州经济的外在形象。

一旦这种形象被固化,要想改变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这会给杭州经济的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由此可见,杭州要建设成区域性金融中心,必需加大力度引进外资银行。

(2)杭州引进外资银行的可行性

从目前外资银行在中国的总体发展状况来看,市场规模、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历史传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