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地质工程专业.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48594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97 大小:679.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矿山地质工程专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矿山地质工程专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矿山地质工程专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矿山地质工程专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矿山地质工程专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矿山地质工程专业.docx

《矿山地质工程专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矿山地质工程专业.docx(9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矿山地质工程专业.docx

矿山地质工程专业

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

知识更新培训

矿山地质工程专业

(2010——2014)

专业科目学习教材

黑龙江科技学院

2010年4月

矿山地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以矿山地质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专业水平和科学素质为目的,通过组织网上自学和网上面授辅导的方式,强化学员的专业知识,使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了解本专业的科技发展动态,掌握本

专业的最新科技理论和技术成果,为黑龙江省发展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课程设置及授课计划

课程名称

总学时

学时分配

考核方式

网上

函授

网上

面授

以完成思考题和撰

写论文相结合形式

1

矿山地质工程

48

40(咼、

中级)

8(高、

中级)

初级职称人员完成

两次作业,培训中期

和结束前各一次;高、中级职称人员在

培训中期完成一次作业,培训结束前完成一篇学习体会

(3000-5000字)。

48(初级)

2

创新能力建设:

专业

技术人员创新案例

24

20(咼、

中级)

4(高、

中级)

24(初级)

合计

72

60

12

三、学习考核

1、思考题和学习体会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提交,收件信箱为:

wyz@

2、培训实行单科结业制,凡参加培训者,必须按照课程设置及授课计划要

求进行学习,公需科目和专业科目考核均取得及格以上成绩者,可获得由黑龙江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颁发的合格证书,作为职称评定的条件之一。

四、作业

(一)、思考题

1、根据聚煤理论怎样理解中国晚古生代大部分以石灰岩为煤层顶板的含煤旋回层的成因?

2、什么叫层序地层学?

层序地层分析在含煤地层研究中的应用?

3、什么叫富煤带?

什么叫富煤中心?

厚煤层形成的控制因素有哪些?

5、举例说明构造活动带赋煤区的构造特征。

6、怎样理解深部构造与基底属性控制煤系变形特征的空间差异。

7、从盆地形成的动力学系统来看主要有哪三种地壳应力环境。

8、煤烃源岩的生烃潜力评价标准是什么?

9、煤田地质学科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10、结核在含煤地层环境分析中的意义。

11、根据煤的显微组分组成和显微煤岩类型组合划分出哪4种煤相。

12、说明水域沼泽化和陆地沼泽化的沉积相序。

13、遥感图像地质构造解译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14、地震勘探勘探有哪些优点?

以反射波法为例说明地震勘探资料对断层构造解释?

15、在煤炭勘查中怎样理解地质构造综合研究中的形态研究、成因研究和背景研究。

16、参与资源/储量估算的可采煤层是这样界定的。

17、地震勘探资料、测井勘探资料、钻探资料三者见煤厚度不一致时,采取哪个厚度?

18、资源量估算块段划分中怎样理解“在达到了相应控制程度的勘查工程见煤点连线以内和连线以外以本种基本线距(钻孔间距)的1/4〜1/2的距离所划定的全部范围内,都视为达到了相同的控制程度”。

19、煤炭资源预测时对潜在的资源量分级都是怎样界定的。

20、煤炭资源预测远景区分类时都考虑哪些条件,分了几类,U类的具体条件是什么。

21、煤炭地质勘查的可行性评价中哪些可以由勘查单位完成。

22、煤炭地质勘查工作中的概略研究(评价)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23、煤炭资源技术经济概略分类评价的方法和步骤有哪些,怎样对概略分类进行修正?

24、按优质环保型系列对煤炭资源用途进行评价分了哪几大类?

各是怎样界定的?

哪些是不符合环保标准的?

25、从环境保护方面将煤炭资源划分为哪几类,各是这样界定的?

26、什么叫数字矿山?

具有哪些特征?

数字矿山有哪些基本功能?

27、数字矿山信息整合、交换、共享平台的作用?

28、GIS技术在矿产资源管理中都能实现哪些功能?

29、MAPGIS系列软件有哪些功能和特点?

30、怎样理解“板底垫托”的思想?

31、大陆岩石圈结构与构造的新认识与传统观点相比有哪些突破?

32、对大陆岩石圈的演化和动力学的理解?

要求:

初级职称人员必须完成思考题1-24中的8个;高、中级职称人员必须完成思考题24-32中的3个。

(二)、学习体会

以《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为我省经济发展提供资源保障》为大标题,小标题自定,撰写一篇学习体会,由学员本人认真、独立完成,在观点、理论、方法等方面能体现对所学新知识的系统掌握。

要求:

(1)字数在3000-5000字;

(2)能体现对所学的新知识基本系统掌握;(3)结合自己实际工作,在某些问题或某些方面有自己独到方法和见解。

矿山地质工程》专业科目课程

教学大纲与学习指导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矿山地质工程课程是研究矿产(煤炭)的形成、演化、发展以及开发利用等的一门综合学科。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在煤炭地质理论、方法上取得了很大进展,为煤炭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这就要求煤炭地质专业技术人才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提高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煤炭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在于使学习者能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矿山地质领域的的最新进展,更新知识。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在矿山地质等领域从事科研、教学、技术、生产设计施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人员。

二、课程基本要求学习本课程,重点掌握中国煤田地质理论体系,包括煤岩学、煤变质作用、煤地球化学、构造控煤作用、聚煤规律、煤炭地质综合勘查技术、资源储量评价等方面的新理论新技术,了解数字矿山新技术。

三、课程基本内容

第一部分大陆构造研究的新进展

1、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重点掌握大陆的生长机制和成因、大陆岩石圈结构与构造的新认识、大陆岩石圈的演化和动力学等方面的新理论新方法。

要求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应该很好的将理论结合到地质基础理论的研究及指导资源勘查生产工作中去。

2、主要讲授大陆岩石圈结构与构造、演化和动力学等方面的新理论新方法。

3、重点知识解析

(1)大陆的生长机制,“板底垫托”的思想;

(2)大陆岩石圈的演化,莫霍面的“叠加”思想。

第二部分煤田地质学基础理论新进展

1、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重点掌握煤岩学、煤地球化学、构造控煤作用、聚煤规律方面的新理论新方法。

要求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应该很好的将理论结合到资源勘查及生产工作中去。

2、主要讲授煤岩学、煤地球化学、构造控煤作用、聚煤规律方面的新理论新方法。

3、重点知识解析煤田地质学是研究煤的生成过程与控制因素,煤的成分、结构、性质,煤层的空间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

煤田地质学是煤炭地质勘查的基础,贯穿于煤炭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全过程。

第三部分地质勘查过程中的地质研究

1、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重点掌握煤炭地质勘查过程中的地质研究工作,其中要加强应用新理论、新方法对聚煤规律、煤层和煤质、地质构造的研究,应用其研究成果指导地质勘查工作。

2、主要讲授应用新理论、新方法对聚煤规律、煤层和煤质、地质构造的研究。

3、重点知识解析

(1)层序地层学在含煤地层研究中的应用:

层序地层模式;

(2)聚煤规律:

富煤带(中心、单元)的形成条件。

第四部分资源/储量分类系统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重点掌握在资源/储量划分、技术参数采用、工业指标及储量估算过程中常见问题的技术要求的方法。

2、主要讲授

资源/储量估算中的技术参数采用、工业指标。

3、重点知识解析

资源/储量估算:

《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实施指导意见》

第五部分煤炭资源预测和评价

1、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重点掌握煤炭资源预测和综合评价理论和的方法,了解煤炭资源资源/储量分类系统使用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的概念界定。

2、主要讲授

煤炭资源预测和综合评价理论和的方法。

3、重点知识解析

综合评价:

递次开展煤炭用途评价、技术经济评价,按照不同资源系列进行归类和综合分类。

第六部分数字矿山技术

1、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重点掌握数字矿山的概念、基本功能和体系结构,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在数字矿山中的作用,重点掌握MAPGIS软件平台的应用。

2、主要讲授

地理信息系统在数字矿山中的应用。

3、重点知识解析

MAPGIS软件平台:

新一代全组件化地理信息系统,包含比较完善的制图功能、海量无缝图库管理、空间数据库管理、空间分析工具等功能。

四、考核方式

按照作业中对思考题的要求及撰写学习体会文章的要求进行考核。

专题一

大陆构造研究的新进展,,,,,,,,,,,,,,,,,,

8

专题二

煤田地质学基础理论新进展,,,,,,,,,,,,,,,,

10

2.1

含煤沉积和聚煤作用,,,,,,,,,,,,,,,,,,

10

2.2

煤田构造,,,,,,,,,,,,,,,,,,,,,,,

15

2.3

煤岩学和煤化作用,,,,,,,,,,,,,,,,,,,

20

2.4

煤的地球化学研究,,,,,,,,,,,,,,,,,,,

22

2.5

煤田地质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28

专题三

地质勘查过程中的地质研究,,,,,,,,,,,,,,,,

28

3.1

含煤地层和聚煤规律研究,,,,,,,,,,,,,,,,,

28

3.2

煤层和煤质研究,,,,,,,,,,,,,,,,,,,,,

32

3.3

地质构造研究,,,,,,,,,,,,,,,,,,,,,,

34

专题四

资源/储量分类系统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41

专题五

煤炭资源预测和评价,,,,,,,,,,,,,,,,,,,

49

专题六

数字矿山技术,,,,,,,,,,,,,,,,,,,,,,

70

第一章大陆构造研究的新进展

对于大陆岩石圈来说,其板块的历史、结构和运动情况显然要比大洋板块复杂得多。

因此,起源于对大洋岩石圈研究的板块构造学说,在解释更为复杂的大陆构造时,尚不尽人意。

这促使地质学家继续寻找新的解释。

80年代后期至90

年代初,重新兴起的以造山带为代表的大陆构造研究,也因此成为当今地学的热点和前沿。

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即大陆岩石圈的结构、演化及动力学。

这些问题至今还远未得出最后结论,本节仅对其部分进展作一简述。

(一)、大陆的生长机制和成因大陆的生长机制和成因一直是当代地学中争论不休的问题之一。

板块构造学说提出以后,人们曾普遍相信陆壳在水平方面的侧向增生是大陆岩石圈生长的主要方式。

但近年来的研究却表明,在某些地区,特别是拉伸地区的下部,大陆地壳看来是分层的,而并非如洋壳那样是单层的。

这一发现导致了所谓“板底垫托”的新思想,即由于岩石圈板块的水平拉伸和变薄,导致地幔物质上涌,使花岗岩类与玄武岩类岩浆沿板底上侵并垫托到大陆地壳底部,使地壳由下往上生长。

Furlong等(1986)对不同岩石组合的地震波速计算表明,在板底垫托作用过程中,幔源物质的垫托可使大陆地壳增厚10—25km。

从最近的研究报道看,在地幔物质上涌又能产生玄武质岩浆的任何地方,如俯冲带上部、大陆裂谷和板块内的其它拉张部位,都能发生板底垫托引起的造壳作用。

所有这些都说明,地壳物质由下向上地垂直增生,与地壳沿水平方向的侧向增生同样重要。

进一步讲,板底垫托作用也代表了麻粒岩相的变质事件,这对于解释造山带向克拉通的转变,即地槽活动阶段向地台活动阶段的转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大陆岩石圈结构与构造的新认识传统地质学曾把大陆地壳划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两层,其间以康拉德面分开。

八十年代中期,前苏联完成的科拉地区超深钻研究(钻孔深度已超过12000m),根据深钻成果否定了这一概念,从而引起了人们对陆壳结构的重新思索;另一方面,从大陆反射地震剖面方法的应用中,获取了大量深部信息,从根本上修正了人们对陆壳和其下的上地幔结构的认识。

虽然陆壳中只有一小部分经过探测,但其结果已揭示出它远比过去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大陆地壳深部有可能是由一系列水平或近水平、规模不等的构造板片所组成。

这些板片无论在横向还是纵向上都很不均一,并曾发生过多层次的板片垂向堆垛和大规模的侧向伸展。

这使过去认为的那种壳幔只有垂向分层;而在横向上是相对均一的结构模式被彻底扬弃。

尽管这些重要发现都是通过间接的地球物理方法获得的,其真实性还有待进一步工作证实,但人们仍然开始意识到这些发现既是建立新大陆地壳结构模式的线索之所在,也是建立当代统一的全球构造运动新理论的基础。

大陆构造研究的另一个新进展是经深部探测发现,大陆的莫霍面并不是原先认为的那样全球固定不变,也不是板块构造所认为的那样仅仅只是一种简单的地震波速分隔面,而是一种随着构造作用过程不断变化的构造形迹。

它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具有动态变化的性质:

在年轻的造山带下面,莫霍面的深度很大;构成下弯的山根或壳根;在古老的造山带下面,莫霍面随着造山期后的拉伸作用和地壳的相应减薄而上升变浅、变平,甚至随着山脉的侵蚀而可能消失。

而且,莫霍面是可以“叠加”的,在经历过多期造山作用的地区,可以相应地有多层莫霍面存在。

由此可见,大陆莫霍面实际上是大陆内部变形的复杂力学界面;同时它本身还往往是一个厚达数公里的,在物理和化学性质上均具有分隔性质的过渡带;是地下岩浆作用、成矿作用和构造作用等各种深部地质作用得以进行的重要场所。

(三)、大陆岩石圈的演化和动力学

八十年代以来,岩石圈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发现是,大陆岩石圈具有复杂的多层结构和广泛的流变性。

据此,一些地质学家认为,这种特定的结构分层和流变性质控制着大陆的形成演化,也是控制大陆构造变形的主要动力学因素之一;同时认为,这种特征又反映出大陆与大洋岩石圈必然经历了不同的演化历史。

从中又有两种对立的假设被提出,并且影响着人们的研究。

一种假设认为,板块构造作用是自地球早期以来就一直在进行着的,正是在这种作用下,使大陆地壳从地幔中逐渐脱胎形成;另一种假设认为,大部分陆壳是在地球历史上的早期阶段,由非板块作用所产生的,它们与洋壳具有不同的发生机制和演化特征。

但究竟孰是孰非,现在还难以评说。

由上可见,对地壳运动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以垂直运动为主、到以水平运动为主、再到以两者的综合考虑为主的演化过程;经历了从大陆到大洋、再从大洋到大陆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使人们对地壳运动的理解无论从思想到方法,还是从观念到认识,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现在研究的进展状况离地壳研究的需求和目标都还相距甚远,有待我们作进一步的探索。

第二章煤田地质学基础理论新进展

第一节含煤沉积和聚煤作用

煤和含煤岩系的沉积学研究经历了旋回层、三角洲模式和现在的层序地层学等研究阶段。

层序地层学作为一种新的盆地分析方法,受到广大地质学家尤其是油气地质学家重视,已发展成油气勘探和科学研究的一种强大的、具预测功能的相分析方法和手段。

一、含煤岩系精细沉积模式沉积模式,是对一套沉积岩系的特征和形成机理的高度综合;含煤沉积模式,则是对聚煤作用环境和聚煤作用产物的综合和概括。

以前的成煤模式理论多是强调泥炭形成于与活跃的陆源碎屑沉积作用带相邻的低位沼泽地区。

事实上,泥炭沉积并不是与局部的陆源碎屑沉积供给同时发生的,在沼泽发育阶段,局部的陆源碎屑供应已经被某种机理切断,大面积分布的以海相石灰岩或含化石泥岩为顶板的含煤旋回层序中,煤层多是在海侵过程中形成的(C.F.K.Diessel,1992;S.S.Flintetal,1995)。

中国学者也注意到,大部分厚煤层均横跨不同相区而大面积广泛分布,提出幕式聚煤作用模式,亦说明煤层的聚集与特定的陆源碎屑供给并无直接联系,同时强调一次聚煤作用幕的同时性(邵龙义和张鹏飞,1992)。

海平面抬升不仅为泥炭聚集提供可容空间,而且可以降低河流梯度,使携带陆源碎屑的河流收缩至成煤沼泽之外。

何起祥等(1991)认为,华北石炭纪的海侵属于突发型海侵,认为北方石炭纪海相灰岩与其上、下沉积物在相序上并不连续,后来一些学者进一步将突发型海侵引申到聚煤作用,提出了海侵事件成煤。

张鹏飞等(2001)提出不同意见,他们对山西太原西山上石炭统太原组的7号、8号、11号煤层及其顶板灰岩的地化特征、煤核和生物化石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煤层形成过程中明显地受海水影响,煤层上覆石灰岩形成中亦有淡水参与,说明煤层及其顶板灰岩在相序上是连续的,其海侵模式应是渐进型海侵,亦即海侵过程成煤。

最近,邵龙义等(2003)还

提出了“海相层滞后时段聚煤”思想,即煤层形成于海平面上升过程中的“碳酸盐沉积滞后时段”中。

“滞后时段”是指在海平面上升至碳酸盐台地之上到碳酸盐真正开始沉积之间的一段时间,很多学者研究发现,全新世冰期后海平面上升到佛罗里达陆棚上之后碳酸盐并没有马上沉积下来,而是在数千年之后才沉积下来,在这数千年甚至更长的“滞后时段”,红树林泥炭则大量发育形成了红树林泥炭层,最终的层序是不整合面一红树林泥炭层一海相碳酸盐岩沉积,这一看法可能解释中国晚古生代大部分以石灰岩为煤层顶板的含煤旋回层的成因。

二、含煤岩系层序地层分析层序地层学是研究旋回式、成因上有联系的、以侵蚀面或者与其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年代地层格架,以及沉积层序内部地层、岩相分布模式的地层学分支学科。

层序地层学中的四个基本控制因素是全球海平面变化、盆地沉降、沉积物供给和气候变化等(P.R.Vailetal,1977,1987),其中盆地沉降可提供沉积物可容空间,盆地沉降作用与全球海平面变化相结合则会导致相对海平面变化,相对海平面变化直接控制可容空间变化,后者又进一步控制沉积层序形成。

层序地层学通过对地震、测井和露头资料的分析,研究在构造运动、海面升降、沉积物供应和气候等因素控制下,造成相对海平面的升降变化及其与地层层序、层序内部不同级次单位的划分、分布规律;研究其相互之间的成因联系、界面特征和相带分布。

以建立更精确的全球性地层年代对比、定量解释地层沉积史。

对地层层序格架进行综合解释、恢复盆地演化过程和地层空间分布格局,以建立可对比的年代地层格架。

近年来,层序地层学已经在年代地层分析、沉积盆地分析、古地理分析、海平面变化规律的认识以及油气勘探中显示出巨大作用。

层序地层学研究所建立的等时性层序地层格架、旋回序列及其所反映的海平面变化规律等,可为含煤岩系年代地层、旋回性和盆地演化等提供可靠依据并进而推动聚煤作用理论的发展。

在中国,许多学者对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含煤岩系进行了层序地层学研究,建立了地区性层序地层模式,提出了新的聚煤作用模式,其中《中国聚煤作用系统分析》(程爱国等,2001)一书可能是较为全面的中国含煤盆地层序分析的代表。

总之,层序地层学的出现为重新解释已知的含煤岩系、解决含煤旋回层的成因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聚煤作用系统及其系统分析方法聚煤作用系统是各种聚煤作用因素以一定的结构方式的集合。

聚煤盆地是聚

煤作用研究的对象,可以将盆地的聚煤作用看成聚煤作用系统,煤层组(泥炭层)

的聚煤作用可视为子系统。

程爱国等(2001)将聚煤作用系统划分为全球(全国)聚煤作用超系统、聚煤域巨系统、聚煤盆地系统和煤层组(泥炭沼泽)子系统等四个层次。

聚煤盆地是地质历史过程中聚煤作用发生的场所,煤层则是聚煤作用的产物。

通过聚煤盆地和煤层的有关参数分析,恢复聚煤盆地演化历史,总结出聚煤规律和聚煤模式,为煤田勘查提供指导,为煤田预测和评价提供理论依据,这是聚煤作用分析的主要目的。

1、全球(全国)聚煤作用超系统——为聚煤作用最高级系统,全球泥炭和煤的空间分布,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耦合作用的结果,聚煤作用的阶段性、连续性是聚煤作用系统在不同地质阶段整体作用的反映。

2、聚煤域巨系统——是指一定聚煤阶段同一古气候带内所发生的沉积聚煤作用的区域,这一区域是依据古气候带界线、古板块对接带或洋壳以及聚煤特征的一致性综合确定的,聚煤域包含多个不同类型的聚煤盆地。

3、聚煤盆地系统——聚煤盆地系统的内部影响因素可归纳为盆地构造、沉积作用、盆地植物类型和群落、海平面的变化、搬运作用和盆地气候条件。

盆地构造、沉积作用和海平面的变化三者的相互联系和整体作用控制着盆地充填、富煤带的分布和迁移。

盆地构造是诸多因素中的主导因素,盆地构造演化的间歇性控制着盆地聚煤作用在垂向(时间)上的周期性。

4、煤层组(泥炭沼泽)子系统——是指面积大、分布范围广、可以成为独立的沉积体系的煤层组(泥炭沼泽),对于其他沉积体系中的泥炭沼泽相则不单独建立子系统。

不同层次聚煤系统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高层次聚煤作用控制低层次聚煤作用,低层次聚煤作用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通过系统能量的输出影响高一层次的聚煤作用。

聚煤作用系统分析就是通过煤层和聚煤盆地等有关聚煤参数的收集,运用系统论和系统工程方法研究各种聚煤参数之间的关系及其整体作用,以建立聚煤作用系统和再现古代聚煤作用过程。

四、聚煤模式和富煤带

聚煤模式是认识、解释聚煤作用和过程的理想简化形式,每个聚煤模式所反映的沉积环境、聚煤条件、煤层分布,甚至煤岩、煤质特征以及其他控制因素都不相同。

富煤带是指同一聚煤盆地内的不同地区,由于聚煤古地理、古构造条件的差异含煤性分布不均匀,统一含煤岩系剖面中煤层发育较好、相对富集的块段在空间上呈带状分布即称为富煤带。

富煤中心是富煤带内煤层总厚度较大的部位亦是聚煤作用长期持续发育的部位,富煤带内的富煤中心可以不止一个(杨起和韩德馨,1980)。

自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被应用于含煤岩系研究中,关于成煤模式和厚煤层在层序地层格架中的分布,JIvanWagoner(1990提出了低位体系域是主要成煤场所,但是C.F.K.Diessel(1992等大多数学者则强调海侵和高位体系域有利于形成厚煤层。

K.Bohacs和J.Suter(1997提出,煤层厚度取决于可容空间增长速率与泥炭堆积速率之间的相对平衡状态,过慢或过快的海平面上升速率都难以形成厚煤层。

适度的海平面上升速率,才能保证可容空间增加速率与泥炭堆积速率之间的相对平衡关系,使泥炭能持续堆积从而形成巨厚煤层。

从基准面升降分析可知,泥炭堆积速率和可容空间增加速率之比控制着厚煤层展布:

在滨海平原靠陆一侧以河流作用为主的环境厚煤层形成于最大海泛面附近,而在滨海平原靠海一侧厚煤层形成于海侵面附近(邵龙义等,2003)。

此外,陆相盆地的煤层厚度取决于泥炭堆积速率、沉积速率和陆源碎屑供应速率,对我国西北吐哈盆地早中侏罗世陆相盆地进行详细的沉积学和岩相古地理学研究中,以地层厚度代表当时构造沉降幅度(沉降速率),以砂砾岩百分含量代表当时的沉积环境,勾绘出不同聚煤期煤层厚度与构造沉降幅度以及砂砾岩百分含量的三维相关关系图,提出在中等沉积幅度的、陆源碎屑供给不很充分的三角洲间湾和下三角洲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