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教育经费数据对比.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44061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92.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各国教育经费数据对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世界各国教育经费数据对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世界各国教育经费数据对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世界各国教育经费数据对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世界各国教育经费数据对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各国教育经费数据对比.docx

《世界各国教育经费数据对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各国教育经费数据对比.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各国教育经费数据对比.docx

世界各国教育经费数据对比

世界各国教育经费数据对比

2010年02月21日10:

48凤凰网教育

中国的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为42美元,美国为2684美元,是中国的63.9倍。

如果考虑到人口的因素,我们以人均GDP来比较,中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为人均GDP收入的0.82%,美国为6.10%,是中国的7.44倍。

日本为4.28%,韩国为3.01%。

俄罗斯为1.87%,是中国的2.28倍,巴西为2.29%,是中国的2.79倍。

所以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即使在金砖四国中,中国的教育投入也排在末位。

(详细见附件一)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所长蔡昉八日在此间表示,中国实际公共教育投入仅占GDP的百分之二点四,低于印度的百分之二点七,相当于美国的一半。

(详细见附件二)

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教授指出,目前我国教育的公共投入占GDP的比重只有3%,经过调整后,我国实际的公共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仅为2.4%,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就进一步扩大。

比如原来只相当于法国的59%,现在相当于法国的39%;原来相当于德国的79%,现在只相当于德国的44%;相当于德国也从66%下降到了44%;美国从过去的69%下降到现在的50%。

(详细见附件三)

北京市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特邀委员王晋堂,在2007年就写过一个提案,同时也在一个会上提出,希望北京市能够率先在全国实现教育投入占GDP4%。

王晋堂提出三个理由:

第一,4%的投入是一个和国际接轨的数字,北京市作为首都完全应该不低于这个数。

第二,美国、日本、韩国、印度,GDP投入是4.7%~7.4%,如果中国低于美国、日本都可以理解,但是如果要低于印度(7.1%),低于韩国,这就说不过去了。

第三,北京市在当时GDP的增长连续七年是两位数,提高教育投入所占比例也是有现实可能性的。

“但北京教育投入占GDP比例也一直没有达到目标,2006年是3.1%,2007年是3.8%,2008年是3.5%。

”王晋堂说,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让每一个校长都在想着怎么弄钱,这会严重影响我们的教育发展。

因此必须加大投入。

(详细见附件四)

摘自凤凰网

附件一:

中国教育竞争力10年提升17位教育投入居末位(图)

2009年11月30日09:

46中国教育报

与52个国家比较,中国教育竞争力综合排名第29位,比10年前提升了17位

1、中国教育竞争力10年提升17位

综合排名居第29位

为了比较我国教育竞争力在世界各国中的位置,在考虑国际可比性、数据可得性等因素的基础上,我们选取了53个国家作为比较国,包括了经合组织国家、可获得数据的人口大国和部分发展中国家,数据以2006年为主。

在所选的53个国家中,教育竞争力排在前5位的分别为新加坡、美国、芬兰、丹麦、澳大利亚(见下表)。

排在最后5位的国家分别是印度、墨西哥、土耳其、秘鲁、委内瑞拉,以发展中国家为主。

中国教育竞争力居于第29位,属于中等水平。

我们在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的人力资源和创新指标中包含了绝对值和百万人口中所占比例的相对值。

教育竞争力计算中如果人力资源和创新指标按照绝对值计算,则中国排名在16位,如果按照相对值计算,则中国排名在47位。

综合排名在29位。

由此可见,中国目前的教育竞争力在所培养的人的绝对数量方面居于中上水平,而在人口的整体教育水平方面还有很大差距。

因此,继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高高素质人才在整个人口中的比例,是我们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教育竞争力提升最快

为了比较我国教育竞争力在近10年来的变化情况,我们采取了同样的样本国和指标体系,用1999年的数据进行了纵向比较。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居民科技论文数量指标项没有相关数据,实际参与计算的是15项指标。

结果显示,我国教育竞争力在1999年居46位,与2006年的29位相比,经过近10年的发展,中国的教育竞争力提升了17位。

在所选的53个国家中,1999年教育竞争力排在前5位的分别为芬兰、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和比利时。

排在最后5位的国家分别是印度、墨西哥、印尼、秘鲁和委内瑞拉。

中国教育竞争力居于第46位,排在倒数第8位。

通过对两次排名的比较可以看出,近10年来,居于前5位和后5位的国家教育竞争力的排名变化并不大,排名提升最快的前5位国家为中国、约旦、印尼、马来西亚和丹麦,分别提升了17位、16位、15位、13位和11位,而以色列、匈牙利、保加利亚和巴西都降低了14位,斯洛伐克降低了17位。

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教育竞争力提升最快的国家,这充分印证了中国近10年来教育发展的巨大成就。

2、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缩小

当前中国教育竞争力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存在差距,略优于金砖四国均值

为了对中国教育竞争力在国际中的位置进行描述,我们选取了经合组织国家和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作为比较对象。

从图1、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发达国家的教育竞争力各项指标发展比较均衡。

中国大陆和金砖四国的教育竞争力发展指标极不均衡。

在绝对指标方面中国与经合组织国家和金砖四国的巴西、俄罗斯、印度相比均占优势。

中国在教育质量和教育满足经济社会的需求方面略优于金砖四国的均值。

如果去除人口的因素,采用每百万人的相对指标时,中国在很多指标方面不仅远远落后于经合组织国家的均值,同时也落后于金砖四国的均值。

特别是中学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国民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方面中国的指标比较落后。

这些指标与中国未来的人力资源水平密切相关,大幅提高教育发展的程度将是中国教育竞争力面临的巨大挑战。

中国教育竞争力与经合组织国家差距减小,部分指标均值超过金砖四国

1999年,通过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多项指标与经合组织国家的均值和金砖四国的均值均有较大差距。

从各项指标的发展情况来看,1999年经合组织国家的教育竞争力各项指标发展比较均衡,而金砖四国的教育竞争力发展指标不太均衡。

在绝对指标方面,中国在全职研发人员数、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在校大学生人数3项指标与经合组织国家的均值相比占居绝对优势,和金砖四国均值相比也略有优势,但在专利数量上低于经合组织国家和金砖四国。

但是,经过近10年的发展,目前中国在专利的绝对数量上已经超过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在4项指标的绝对值方面均占居优势地位。

从百万居民的相对指标看,中国1999年的4项指标都低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

其余各项指标除了初等教育毛入学率略高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外,均低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

然而,到2006年,中国在识字率、本地专业研究培训、职工培训范围、教育体系的质量、学生学业成就等指标上均高于金砖四国均值。

在大部分指标上与经合组织等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

3中国教育竞争力优势劣势并存

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有16个,从每项指标的排名情况可以看出,我国的初等教育毛入学率、全职研发人员人数、主要劳动人口受过高等教育人数、在校大学生人数、专利数量、科技论文数量等指标与其他52个国家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大部分指标都处于中等或中下等水平,排名低的指标主要体现在中等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每百万居民中在校大学生人数、国民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等方面。

优势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取得巨大成就

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一

1999年之后,中国教育发展迅速,完成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最艰巨的任务。

1999年年底,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到80%,到2007年年底,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99.3%,实现“普九”的县数已占全国总县数的98.5%。

义务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使我国初等教育毛入学率的指标在国际比较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从而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迈出关键步伐,高等教育开始扩招。

扩招前中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很低,1997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才5%左右,从1999年开始,中国高等教育开始了跨越式发展。

1998年,全国高校的招生人数为180万,1999年扩招比例高达47%,其后3年分别以25%、17%、10%的速度增长,到了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

2005年,全国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2300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比1998年提高了11.2个百分点。

“十五”期间,高等教育为各行各业输送了1397万名毕业生,“十五”末期,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6800万人,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员总数已达到世界第二。

在校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国家重要的人才储备库,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一位,成为了人力资源大国。

劣势

中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与国际有差距

国民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仍需提高

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工作中,我国初中毛入学率逐年提高,1990年为66.7%,2002年提高到90%,2006年达到97%。

而高中毛入学率虽然逐年在提高,但是由于起点低,所以数值不高。

2006年我国中等教育毛入学率为75.5%(WEF数据),在53个国家中排在第50位,53个国家的平均值为96.8%,相当于我国初中的毛入学率数值。

进一步提高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是我国中等教育的艰巨任务。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反映一个国家提供高等教育机会的整体水平。

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首次达到15%,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实现历史性的突破。

2006年进一步提高到22%,但是与国际水平相比,依然有较大差距。

53个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平均为54.5%,我国排在第49位。

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虽然居世界第一,但是每百万居民中在校大学生人数仍然不高,在53个国家中仅排名第47位。

2006年5月,国务院第135次常务会议指出高等教育的发展要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把重点放在提高办学质量上。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既保持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又能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稳步提高,则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逐年提高,1982年仅为5.3年,1990年提高到6.4年,2000年达到7.9年,2008年增加到8.5年。

2006年,我国国民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达到11年。

但是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53个国家国民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的平均值已达到14.9年,而中国仅为11年,在53个国家中排名第49位。

教育投入居所选国家末位

教育投入作为教育竞争力的潜在竞争力和未来竞争力会间接产生作用。

从对所选国家的教育投入情况分析来看,中国的教育投入排在末位,成为中国教育竞争力发展的制约因素。

中国的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为42美元,美国为2684美元,是中国的63.9倍。

如果考虑到人口的因素,我们以人均GDP来比较,中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为人均GDP收入的0.82%,美国为6.10%,是中国的7.44倍。

日本为4.28%,韩国为3.01%。

俄罗斯为1.87%,是中国的2.28倍,巴西为2.29%,是中国的2.79倍。

所以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即使在金砖四国中,中国的教育投入也排在末位。

中国的教育竞争力在金砖四国中略落后于俄罗斯,而远远高于巴西和印度。

一方面说明中国穷国办大教育,在教育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教育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看到增加教育投入,是中国未来提升教育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相关链接】

教育竞争力的内涵

本研究认为教育竞争力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的教育产出在和别国比较时所具有的相对优势和能力。

其内涵包括4个层面:

教育发展水平,包括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的规模以及教育质量;教育对人力资源的贡献;教育对经济的贡献;教育对知识创新的贡献。

教育竞争力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

本研究建立了4个维度16项指标的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维度一:

反映教育发展水平,包括初等教育毛入学率、中等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文盲率、职工培训范围、职工培训的可获得性、学生学业成就和教育体系质量8项指标。

维度二:

反映教育对人力资源的贡献,包括全职研发人员人数、主要劳动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在校大学生人数和国民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4项指标。

维度三:

反映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包括教育系统是否满足竞争经济的需要和大学教育是否满足竞争经济的需要两个指标。

维度四:

反映教育对知识创新的贡献,这里用居民科技论文以及专利数的绝对值和相对值两个指标来反映。

本研究数据来源包括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和世界经济论坛(WEF)的国际竞争力排名研究中的教育指标数据、世界银行的教育统计数据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统计数据。

4中国教育竞争力未来的发展

中国的教育在未来12年还会有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在我们目前指标排名比较低的几个方面在未来将得到长足发展,对进一步提升中国的教育竞争力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要整体提升中国教育竞争力,我们还需要做出如下努力:

提高中等教育入学率

加快高等教育发展速度

中国教育竞争力最重要的制约因素是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我们要加快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使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0%以上,继续发展高等教育,使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到2020年提高到40%以上,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到2020年使20岁至59岁的劳动人口的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2年,使国民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达到13.5年。

建设终身教育体系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建设终身教育体系是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的战略目标。

终身教育体系是人类社会从工业化向知识型经济转变过程中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中国教育竞争力指标中非正规教育的两项指标分别排名在32位和31位,教育体系质量排名35位,均居于中下等水平。

距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

因此要提高中国教育竞争力还需要加强对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

中国在建设终身教育体系过程中需要大力倡导尊重学习和尊重技能,由注重学历向注重资格转变。

加强经费投入的强度

实现经费投入多元化

教育投入是我们能够提升教育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在经费投入方面我们首先要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的总量,提高生均教育水平。

更重要的是加强教育经费投入的强度,到2020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应达到7.2%,公共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达到20%,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5%。

从各国发展的经验来看,在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投入是多元化的,特别是高等教育阶段社会投入占的比例很大。

因此中国在未来的教育发展中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另一方面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对高中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投入,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从整体上提高教育投入,使中国的教育竞争力进一步提高,更加符合国家发展的需求,为提高国家竞争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附件二:

中国社科院称中国实际公共教育投入为美国的一半

2009年09月09日10:

13

中新社北京九月八日电(记者俞岚)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所长蔡昉八日在此间表示,中国实际公共教育投入仅占GDP的百分之二点四,低于印度的百分之二点七,相当于美国的一半。

蔡昉是在二00九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发布会上作出上述表述的。

该绿皮书由蔡昉主编,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

中国的教育水平近三十年来明显提高。

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九成五以上,青壮年文盲率降至百分之五以下。

这与教育投入的大幅增长不无关系。

绿皮书指出,如果仅从教育资源投入总量看,中国全社会的教育投入已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的公共资源投入严重不足。

不论是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公共教育投入都处于较低的水平。

绿皮书提供的数据显示,二00五年发达国家公共财政支出占全社会教育支出的比重为八成六。

据世界银行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在七成五左右,全世界平均水平在八成左右,而中国仅为四成六。

相较之下,中国私人支出占教育支出的比重不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蔡昉认为,教育私人支出的高比例严重挤压了私人消费空间,导致社会消费其他方面的需求不足,削弱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

教育公共投入不足的另一个后果是,教育不公平问题日益突出。

绿皮书指,“上学贵”已经成为中国很多家庭的沉重负担,社会上对教育的抱怨也更多地源于此。

蔡昉预测,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在二0一五年前后将达到高峰,之后将下降,“这意味着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的传统意义上的人口红利将消失”。

因此,“发展教育是为迎接老龄化做必要的准备”,也即是“创造条件赢得第二次人口红利”。

他建议,要解决中国教育的资源约束问题,一方面要继续增加公共资源的投入,并使增量公共资源在教育服务均等化中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整合现有资源,让社会资源在教育发展中起到更大作用。

附件三:

专家称我国实际公共教育投入占GDP比例仅为2.4%

2009年09月09日10:

36中国网

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教授指出,目前我国教育的公共投入占GDP的比重只有3%,经过调整后,我国实际的公共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仅为2.4%,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就进一步扩大。

比如原来只相当于法国的59%,现在相当于法国的39%;原来相当于德国的79%,现在只相当于德国的44%;相当于德国也从66%下降到了44%;美国从过去的69%下降到现在的50%。

通过一些统计上的新发现,支持了我们教育发展规划的总体思路,应该教育先行,不是说发展阶段低、资源不足就有理由少投入,相反更应该加大投入。

蔡昉教授是在今天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和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教育改革和人力资源研讨会暨2009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发布会上作出上述表示的。

以下为发言实录:

蔡昉:

大家早上好!

我想把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和背景给大家做一个简单介绍。

大家注意看封面写着“第10集”,我们正好做了十年,2000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是第一本,这次正好是第十本,我们的提要中写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我们的十年谢社长说是树一个品牌。

我们皮书的特点和其他皮书不一样,其他皮书是就某些特定领域年年回顾最新的发展,但是我们从一开始就想,如果说以往的发展是一里地,每年新的发展虽然有令人惊喜的地方,但它只是小的增量。

如果你每年都要在同一件事情上写增量,其实会给作者和读者增加审美疲劳,所以我们每年都换主题,它的大范围是人口与劳动,但是我们围绕着人口与劳动就业的领域,每年都要出一个特有的主题。

今年的主题也是结合我国正在制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同时我们也接受了教育部委托的课题,把其中的一些子课题、子报告体现在这本书中。

它的内容:

第一,我们还要对一些新情况,2008年、2009年具有特色的新情况做一些反映。

比如我们正在经历着金融危机,就业遭遇到了一些冲击,国家出台了各种各样的政策,我们在这方面也有所反映。

比如就有专门的报告谈青年就业问题,研究显示,大学生就业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我们首先尝试着把大学生就业的命题难点转化为青年就业难这样一个新命题。

原因有两个,一个是青年人包括了大学生,不仅仅有大学生,还有其他各类学生,同时还有农民工,农民工也有80后、90后,这样我们应对的人群就广泛一些。

二是大学生就业难各国都有,但是在各国表现的主要还是青年就业难。

因此青年就业难成为世界各国应对就业问题的共同课题。

我们转化这个命题以后可以更多的吸收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

我们有两篇专门谈青年就业问题的专题报告,同时因为国家出台了以四万亿为代表的经济刺激计划,我们能不能把这种财政政策所体现的经济刺激方案变成一个就业友好型的方案,我们也专门做了一个报告,尝试对这四万亿的投入形成不同的领域和投资结构,就业效果会截然不同,为此我们专门做了一些模拟,得出了一些结论。

同时,我们在过去的几次绿皮书中都谈到了中国人口红利问题,但过去谈给人一种悲观的感觉,好象过去我们如何利用了人口红利,加快了中国经济发展,但是根据人口的预测,特别是人口年龄结构的预测,我们可能在不久之后就会出现转折点。

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没有那么高,它不会增长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带来了相当大的挑战。

这次我们进一步做了研究,也专门形成了至少两篇直接回答这个问题的报告,就是如何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也就是如何使用劳动力,利用人力资本,同时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的安排形成新的储蓄动机,保持储蓄源泉等等,获得第二次人口红利。

我们更多的围绕着教育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关系形成了若干个章节。

大家知道,遇到经济危机时,历史上就有很多的经验。

比如罗斯福新政,这个新政在不同的经济学流派中是给予不同的评价。

我们有的时候把它作为一个经验学习,但是他的新政中有很多是遭到经济学流派的批评。

比如政府进行公共支出,形成工程,吸纳了就业,有人说这是挽救了美国经济,也有人说造成了比较坏的后果。

但是罗斯福在应对危机时,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在发展教育中,特别是他的扩招,包括罗斯福之后,在30年代高中和大学的扩招,包括在战后美国士兵回国以后大学的扩招和职业学院的扩招,都大幅度的提高了美国的人力资本存量,使美国最后成为一个人力资本大国,而且保持着世界头号经济的地位。

人们认为这都是在危机时候,作为应对措施解决了长期的建设任务。

这个经验大多数人都不会否定的。

因此,第一,这些经验使得中国在人力资本水平上,在教育发展水平上和世界发达经济还有差距,甚至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有差距。

第二,城乡之间的差距也很大,同时在正常的、稳定的儿童和留守、流动的儿童之间的教育差距也很大。

在这种差距大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缩小差距必须有一个迈进,所以我们的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的一个思想就是教育优先发展。

除此之外,为了保持未来的人口红利,或者说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教育的发展,人力资本进一步的提升成为最关键的部分,如何用劳动力的素质来替代劳动力的数量,这个问题也给教育提出了很重要的任务。

因此在后面的几个章节我们分别讨论了教育资源的整合问题、如何增加教育投入,特别是公共投入的问题。

教育深化问题,我们不提教育扩招,我们说是教育深化,教育深化也带有一定扩招,它是说我们也许不是直接扩大高校的招生,在这一阶段我们提倡扩大高中阶段,包括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

对此我们做了一些实证研究,包括解决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包括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问题,以及探讨教育指标的使用等等。

举一个例子。

目前我们一直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教育的公共投入要占GDP的比重达到4%,到目前为止我们只有3%,这个水平只相当于法国的59%,相当于德国的79%和英国的66%、美国的69%,这个差距还是比较显著的。

但是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其实国家和国家之间还不完全可比,因为对我们的发展阶段来说,特别是对我们的人口转变阶段的国情来说,我们应该受教育的儿童比重是比别的发达国家大得多。

因此我们应该用这部分人口的比重来修正数字,它就意味着我们应该有更高和更超前的投入。

我们计算了一个新的东西,以6岁到24岁人口应该受教育为例,把这部分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一个修正系数,以美国为1,有的国家超过1,有的国家小于1,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超过1。

因此用它去修正你的公共教育投入,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我们发现,经过调整,实际的公共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从3.3%下降到了2.4%,相应的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就进一步扩大。

比如原来只相当于法国的59%,现在相当于法国的39%;原来相当于德国的79%,现在只相当于德国的44%;相当于德国也从66%下降到了44%;美国从过去的69%下降到现在的50%。

通过一些统计上的新发现,支持了我们教育发展规划的总体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