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王朝萧景墓石辟邪.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43164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994.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守护王朝萧景墓石辟邪.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守护王朝萧景墓石辟邪.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守护王朝萧景墓石辟邪.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守护王朝萧景墓石辟邪.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守护王朝萧景墓石辟邪.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守护王朝萧景墓石辟邪.docx

《守护王朝萧景墓石辟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守护王朝萧景墓石辟邪.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守护王朝萧景墓石辟邪.docx

守护王朝萧景墓石辟邪

守护王朝——萧景墓石辟邪

——陈文帝永宁陵石刻(外)

——附:

南朝陵墓雕刻分布详实

注:

辟邪,为麒麟、石狮、天禄等的统称,是根据这类石兽的驱邪避凶的用途而定名的。

其中麒麟、天禄是传说中的瑞兽,只有遇到“贵人”才会出现,唯有帝王陵前才能使用。

南朝陵墓前的麒麟与天禄造型基本相同,只是麒麟独角,天禄双角。

中国古人迷信灵魂不灭,特别是秦汉以来的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更加笃信天命,为了巩固他们的统治地位,炫耀其显赫声势,妄想死后继续享受无上的权力和奢华的生活,因此厚葬风气盛行。

帝王和王公贵族的陵墓中有大量的殉葬品,包括随葬俑,还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在墓前或墓周围制设置了大量石柱、石兽、石人等大型纪念碑式的石刻。

可见陵墓雕塑艺术是中国古代厚葬流行的产物,并集中体现了特定历史时代的社会理想、审美形式和高超的艺术水平,成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最重要的部分。

南朝是指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地处江南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四朝均建都健康(今江苏南京)。

该所以,南朝各代帝王、贵族的陵墓都在南京栖霞区、镇江丹阳市附近。

现存南朝帝王、王宫贵族墓葬和陵墓雕刻共三十多处,石刻以石兽为多,左右对称排列在墓道两侧。

它们皆以整块巨石雕刻而成,大都作昂首挺胸、阔步向前的姿态,矫健有力,体型高大厚重、威武雄壮、气势逼人,夸张变形,极富表现力。

千百年来,作为力量、权势的象征静静的矗在墓前守护着墓主人。

 

石雕艺术在我国历史悠久,在殷墟考古中就发掘出石虎、石人等石刻,汉代画像石刻更以其雄浑、拙朴、博大的艺术风格著称于世。

鲁迅先生曾高度赞美祖国陵墓石刻艺术:

“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新来的动植物,即毫不拘束,来充装饰的花纹。

唐人也不示弱。

例如汉人墓前石兽,多是羊、虎、天禄、辟邪。

而长安的昭陵上,却刻着带箭的骏马,还有一匹驼鸟,则办法直前无古人。

”鲁迅在此指的虽然是汉唐两朝石刻,但六朝石刻却是汉唐之间的一个重要过渡,它们比西安唐太宗“昭陵六骏”还要早一百多年。

在整个中国石雕艺术史中,南朝陵墓石刻的地位举足轻重,烟烟生辉。

它上承秦汉。

下启隋唐,而与同时代的北朝石窟艺术遥相媲美,光垂后世。

  

南朝陵墓石刻不仅是中国石雕艺术史上的杰作,也称得上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它们于1988年1月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朝陵墓石刻屹立在乡野农田中,经过千年的风吹雨淋的自然破坏,战争变革的人为破坏,南朝陵墓石刻已经风蚀严重,大部分石刻残缺不全。

尽管如此,南朝陵墓石刻还是以它的残美古韵呈现出完美的造型。

为了保护和利用这些露天的、还在慢慢风蚀国宝级石刻,专家、学者也想了很多办法。

有人建议把南朝陵墓石刻搬迁到理想的场所保管,且方便人们欣赏,但这些石刻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想要搬迁必须申报国务院批准,况且理想的场所和技术目前还不具备。

也有很多人反对搬迁,认为南朝陵墓石刻分布范围广,不易搬迁,且让这些石刻离开原地,即陵墓所在地,也是违反文物学理论的。

所以,保护和利用南朝陵墓石刻还是持续和长期的事情。

风雨千年,南朝陵墓石刻始终以它独具异彩的魅力展示在世人的面前。

萧景墓前现存石刻2种3件,其中石辟邪两只,东西相对,间距约21米。

西辟邪于1956年曾掘出地面,因破碎无法修复,又埋入原来地下

萧景墓东辟邪为雄兽,原来从腰部断为两段,左前腿、底座也断,1957年5月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重修。

现臀部略残,身长3.80米,高3.50米,体围3.98米。

右腿前迈,头微南转,向西而立,昂首张口,长舌垂胸,无角,须下拂,头有四道鬣毛垂于背上,腹侧双翼刻云勾纹,,翼衬饰鸟翅纹6根翎毛。

胸前毛鬃蜷曲作勾云纹,仿佛长髯飘拂,尾长及地,足趾五爪,整个辟邪体态肥硕,雄俊壮美,比例适当,昂首挺胸,两翼振奋,雕饰精英,为同期辟邪中的佳作。

石辟邪用整块方形石雕刻而成,在平原之上硕大的体量具有很强的艺术震撼力,仿佛它在控制着这一地域。

从各种角度观看,它都给人以气势宏大、雄浑稳定的感觉。

所以,当人们还没有走近这些石兽的时候,在没有弄清它的具体形象和细部刻画之前,首先获得的是一个形式美的感受,这就是雕塑艺术特别讲究体积意识的原因。

造型高大厚重、气势逼人的石刻所显示的矫健有力的外轮廓,给人以难以忘怀的印象,使人产生对于悠久历史的追忆和丰富联想。

萧景墓神道仅存一石柱,现存石柱为神道西侧石柱,是南朝陵墓石柱中保存最完好的一件之一。

石柱于1957年由南京市文保会进行了提升维修。

石柱通高6.50米,径围2.48米。

柱头为一饰有覆莲纹的圆盖,圆盖之上仁立着一只仰天长啸的小辟邪。

小辟邪长0.84米,高0.5l米。

柱身高4.20米,雕刻隐陷直刳棱纹24道。

在柱额的侧面线刻有披衣担肩、赤脚手持莲花的“礼佛童子”图案。

柱额之下浮雕有3个怒发冲冠、袒胸露腹、类似鬼形的负重力士像,可能与佛教有关。

再下面依次饰有一圈绳辫纹和一圈交龙纹。

柱座高0.98米,上圆下方,上为衔珠双螭,下为方形基座,基座四例刻有张口、吐舌的神怪纹饰。

整个石柱造型精巧,装饰华美,是驰名中外的雕刻艺术品。

柱身上方接近圆盖处,有一长方形柱额,其上反刻“梁故侍中中抚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吴平忠侯萧公之神道”23字,字迹清晰,令人耳目一新。

这种别有意趣的特殊书体在南朝陵墓神道石柱上仅存两例:

一例是丹阳梁文帝萧顺之建陵神道东侧石柱;另一例便是萧景墓神道西侧石柱。

这种特殊的书体,历史上称作“反左书”。

据南朝梁时书法家庾元威在《论书》里介绍:

“反左书者,大同中(534年-546年)东宫学士孔敬通所创。

余见而达之,于是座上酬答诸君无不识者,遂呼为众中清闲法,今学者稍多,解者益寡。

”著《宝刻丛编》的南宋陈思在《书小史》中注:

孔敬通“能一笔草书,一行一断,婉约风流,特出天性,顷来莫有继者。

又创为左右书,当时座上酬答,无有识者,应元威见而达之,遂呼为众中清闲法”。

庾元威说“反左书”是梁朝大同年间孔敬通始创,然而萧顺之、萧景均葬于大同之前,其神道石柱建立的时间当不会相隔太久,因此,“反左书”始于孔敬通的说法显然是不准确的。

实际情况是,梁朝初年“反左书”出现,大同年间盛行,其后便销声匿迹,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绝响。

陈文帝陈茜永宁陵石刻

永宁陵全景

陈文帝陈茜永宁陵石刻坐落在南京市栖霞镇新合村狮子冲田野中。

  陈茜(527年一566年),字子华,吴兴郡长城县(今浙江长兴县)人,陈霸先兄始兴昭烈王陈道谭之子。

史称他“少沉敏,有识量,美容仪,留意经史”。

陈霸先对其颇为器重,称其为“吾家英秀”。

陈霸先起兵讨候景时,陈蓓在临安县郭文举家被侯景部下捉住送往建康(今江苏南京),侥幸生还。

  陈茜在梁本历任吴兴太守、会稽太守,协助陈霸先消灭王僧辩部属。

陈霸先称帝后,封为临川王。

曾召总揽军政,后奉命驻军皖口。

永定三年(559年)六月,陈霸先死,陈茜进京继承帝位,次年改元天嘉。

  陈茜面对政局动荡、国库空虚、民生凋敝的局面,励精图治,平定各地割据势力,使政局渐趋平稳;同时轻摇薄赋,劝课农桑,发展生产。

他还反对奢靡,厉行节约。

经过7年的统治,陈朝的经济呈现复兴的景象。

  天康元年(566年)夏四月,陈茜病逝,年40岁。

六月,谥日文皇帝,庙号世祖,葬于永宁陵。

  陈文帝临终前,曾留下遗诏,其中对其陵墓的营造提出“山陵务存俭速”(《陈书·世祖纪》)的要求。

从实际情况来看,这只不过是历代帝王标榜节俭的官样文章而已。

 

永宁陵麒麟

陈文帝陵前现存石麒麟两只,均为雄兽,东西相对,间距25.84米。

东为双角麒麟,西为独角麒麟,保存完好,是南京地区南朝帝陵前雕刻最精美的一对石麒麟

  1997年10月2日,南京博物院、东南大学建筑系。

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的专家专程对西侧独角麒麟进行了重点调查、测量、绘图。

独角麒麟身长3.19米,高3.02米,体围2.8-3.06米,腹部最低点与底座距离是0.54米,底座高027米。

昂首挺胸,正视前方。

头上独角,角上有3个圆柱。

双目暴突,宛如圆珠。

鼻孔圆深,直径9.5厘米,张日含舌,舌不下垂,口腔上下宽度为34.5厘米,深度为45厘米;口腔内的舌头长12厘米,下颏须髯分5缕飘洒胸前。

腹侧双翼,作7根翎毛状,好像振翅欲飞。

4腿刚劲有力。

左腿前迈,超出胸部水平距离达28厘米。

左前腿周长1.28米,左后腿周长1.22米;右前腿周长1.24米,有后腿周长1.20米。

5趾翘起,伊然蓄势待发。

左前趾。

左后趾宽度与高度均为42厘米;有前趾宽44厘米,高36厘米,有后趾宽37厘米,高34厘米。

尾巴骨节隆起,骨节两侧装饰有对称的卷云纹,显得苍劲有力,肌丰骨健。

在独角膜膜的身上还有蕙草一样的浮雕装饰,显得华美艳丽,光彩照人。

双角麒麟造型与独角麒麟相似,唯头部置有双角。

身长3.11米,高3.00米,体围3.00米。

  这一对石麒麟造型灵巧凶悍,纹饰绚丽华美,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看,气韵生动,形神兼备,颇与南齐画家谢赫“六法”之论相合,给人以矫健秀逸的感受,不愧为南朝陵墓石刻中的代表作。

但从其当年所发挥的作用来看,确实令人望而生畏,不寒而栗。

 

永宁陵天禄

由于陈文帝陵至今仍未得到确认,因此,也有人认为该处石刻的主人不是陈文帝陈茜,而是宋文帝刘义隆,陈文帝陵应是江宁县麒麟门外灵山之南出土一对青瓷莲花尊以及石俑等文物的大墓。

附:

南朝陵墓雕刻详实资料(南京市栖霞区境内)

 南京市栖霞区境内的南朝陵墓石刻是全国区县级南朝陵墓石刻保存最多的一地。

这些石刻的留存为研究当时的丧葬制度,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

区境南朝陵墓石刻,大都雕刻精美、形象生动,是中外闻名的珍贵艺术品,其中萧景墓神道东辟邪石刻造型最为优美,其造型被市政府市徽图案采用,其神道柱是南朝陵墓神道柱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尊。

萧秀墓神道石刻三种八件为王侯墓前石刻保存最多的,而萧忄詹墓神碑道文尚有一千四百余字可识,是南京地区南朝墓文字保存最多的一通墓碑,无论在史论或书法方面均占重要地位。

栖霞六朝墓志的出土除其有反映我国文字书法的发展演变外,还补充了文献史料中具体地理位置和地望关系,可知萧融夫妇墓、明昙忄喜墓所在地的张家库附近,南朝时是临沂县侨县所属,萧敷夫妇墓墓志的出土,解开了过去一直存在的"长干里黄鹄山"之迷,而王氏诸墓墓志的出土得知燕子矶人台山(亦称象山)一带在东晋时应属建康县管辖。

[萧景墓石刻]

  在栖霞区栖霞镇十月村。

  梁吴平忠侯萧景(477-523),字子昭,系梁文帝萧顺之从父弟。

天监元年(502)封吴平县侯,十七年(518)以安右将军监扬州,十九年为安西将军、郢州刺史。

普通四年(523)卒于任,是年47岁。

诏赠侍中、中抚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忠"。

  萧景墓南向,墓前现存石辟邪1,石柱1。

  石辟邪原有两只,西辟邪仅剩残体,原埋塘旁路埂下土中(塘已填为平地),1956年曾掘出,已风化不能修复,仍埋入原处。

现存东辟邪长3.80米、宽1.55米、高3.80米,雄兽,头微南转,向西而立,无角,头鬣峰起,长舌垂胸,舌尖上卷,须下拂,头顶有凹达于背上,胸前长毛卷曲,两翼膊刻云勾纹,衬以鸟翅纹,并回转达于前肢。

尾长及地,足趾五爪。

体形硕大肥短,各部分比例适当,昂首挺胸,两翼振奋,雕饰精美,为同期辟邪中的佳作。

该辟邪的腹以下部分原埋在土中,腰部断裂,1956年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将其升高并加以修复。

  现存神道石柱是南朝石柱中保存最完整的一件。

柱为双螭座,表刻怪兽纹饰,横截面呈抹角矩形。

柱表下段刻24道瓦楞纹,上段刻瓜楞纹。

柱额矩形,上刻反书"梁故侍中中抚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吴平忠侯萧公之神道",楷书。

柱额右侧浮雕持花僧像,其干刻绳索及和交龙纹,盘绕柱身。

柱顶覆宝莲盖,盖上蹲踞一小辟邪。

通体雕刻精细,具有代表性,为研究南朝石刻艺术的重要文物。

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萧詹墓石刻]

  在栖霞区栖霞镇甘家巷西新合村,西南距尧化门4公里。

梁始兴忠武王萧忄詹(479-522),字僧达,梁文帝萧顺之第十子。

天监天年(502)为荆州刺史,封始兴郡王,十八年(519)升为侍中中抚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领军将军。

普通三年(522)十一月卒,是年45岁。

赠侍中司徒骠骑将军,谥"忠武"。

  萧忄詹墓南向偏东,墓前现存石辟邪2,石碑1,龟趺2。

  东石辟邪,长3.75米、高2.92米、宽1.60米,雄兽,头部缺,腰部中断,腿断缺。

辟邪昂首挺胸,翼前部雕饰浪花,后为长翎,额下须毛作八缕下垂,身刻卷云纹,脊部隆起,浅条雄浑,其体量与造型极类萧恢、萧秀墓辟邪。

腹部置一小辟邪,高1.04米、长1.04米,张口伸舌作伫立状,腹下与前后腿之间未镂空,雕刻简朴生动。

1984年11月市文管会在提升石刻中又发现与之相似的另一只小辟邪。

  西辟邪仅存后胯,与东辟邪相距16.5米。

  石碑北距辟邪20米,应有一对,现西碑仅存龟趺,高1.16米、宽1.60米。

东碑保存完好,分碑首、碑身、龟趺三部分,通高5.61米。

碑首浮雕蟠螭,额下有圆形穿孔,额题:

"梁故侍中司徒骠骑将军始兴忠武王之碑"。

碑身高4.45米、宽1.60米、厚0.32米,碑侧分8格,刻鸟兽纹饰。

碑文略有剥蚀,长达2800余字,东海徐勉撰,吴兴贝义渊楷书,为六朝墓碑刻中存字最多、最完整的一块。

龟趺高1.16米、宽1.60米,双目凸出,昂首伏地,雕刻传神。

原有碑亭,在抗日战争期间,日军侵占南京后,将亭拆毁,使碑长期受到风化,龟趺埋土中。

1954年-1956、1984年两次将碑和龟趺升高并加固,1957年建碑亭保护。

  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萧恢墓石刻]

  在栖霞区栖霞镇甘家巷西新合村,萧忄詹墓东60米。

  梁鄱阳忠烈王萧恢(476-526),字弘达,梁文帝萧顺之第九子。

天监元年(502)封鄱阳郡王,授郢州剌史加都督。

普通五年(524)进号骠骑大将军。

七年(526)卒于荆州任上,赠侍中司徒,谥"忠烈"。

  萧恢墓南向,墓前现存石辟邪2,东西对立,相距19.6米。

  东辟邪长3.20、宽1.75米、高2.81米;西辟邪长3.45米、宽1.20米、高2.87米。

两辟邪均无角,双翼,颈粗短,昂首张口,长舌及胸,额须披拂,头有鬣,翼翎五支,背及前胸均有凹沟。

周身纹饰已风化漫漶。

  1955年整修该处石刻。

东辟邪原纵断为二,整修时用水泥接补破裂处,并加铁箍,腹下置横档支撑;1992年夏用化学粘合剂冲填后支箍。

西辟邪头部残缺,躯体风化斑驳,原腹下部分埋土中,1984年整修时从土中清出升高。

1992年夏用化学粘合剂冲填后去箍。

  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萧秀墓石刻]

  在栖霞镇甘家巷小学内。

  梁安成康王萧秀(476-518),字彦达,梁文帝萧顺之第七子。

天监元年(502)封安成郡王,历任南徐、江、郢、定诸州刺史。

天监十七年(518)迁雍州刺史,二月死于途中,赠侍中司空,谥"康"。

当世高才王僧孺、陆亻垂、刘孝绰、裴子野各制雄文而不相上下,遂四碑并建,贝义渊书丹。

萧秀墓南向偏东40度,墓前神道石刻现存3种8件,东西对立。

  自南起,第一对为二辟邪。

东辟邪长3.58米、宽1.55米、高2.94米,较完整;西辟邪长3.28米、宽1.55米、高3米、座高0.10米,臀、背部微残。

两辟邪均为雄兽,无角,体形硕壮,昂首吐舌,颈粗短,头有鬣,翼作三翎,顶及脊有凹道,通体长毛卷曲,足趾五爪。

  第二对石碑,现仅存龟趺2,残碑1。

东龟趺高1.02米、宽1.43米、长3.54米;西龟趺高1米、长2.70米、宽1.49米。

残碑倒埋地下,1957年整修石刻中发现,残约四分之一,断为三,部分文字剥蚀难辨。

  第三对石柱,东石柱仅存柱座,座高0.66米、长1.45米,四周雕有纹饰。

西石柱柱身高3.86米、柱础高0.67米、通高4.62米,上覆盖已无存,盖上小石辟邪现存南京博物院。

柱表作瓦楞纹,上部饰绳索纹和交龙纹,柱础裂为两半。

  第四对石碑,东碑身高4.15米、宽1.46米、厚0.31米、座高1.01米、长3.37米、通高5.16米,碑侧浮雕已漫漶不清,中部有裂缝。

西碑身高4.10米、宽1.44米、厚0.32米、座高1.02米、长3.07米、通高5.12米、碑身剥蚀严重,正面碑文难辨,碑阴尚有门生官吏1300余人的姓名依稀可辨,为研究南朝小楷的重要实物资料。

碑额上书"梁故散骑常侍司空安成康王之碑",碑顶饰双螭交互盘绕,额穿一孔,额面浮雕腾跃双螭,碑侧浮雕珍禽、瑞兽等图案。

  萧秀墓石刻遗存最丰,布局最完整,是南朝陵墓石刻中的代表作品。

1953年至1957年,市文管会两次加以整修并加固,石碑箍铁箍,石刻周围筑水沟、装涵管、砌石墙加以保护。

1987年市文管会在原地将石刻向上提升1米。

  1974年10月至1975年1月,南京博物院和南京市文管会在甘家巷发掘大小墓葬38座,其中距石刻1000米处的六号墓,经考证为萧秀墓。

墓为椭圆形单室穹窿顶砖室墓,有石墓门和石门拱,拱上有浮雕,墓前有很长的排水沟。

墓因遭严重破坏,出土文物甚少,出土的两块石质墓志已漫漶难识。

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萧日英墓石刻]

  在甘家巷北董家边。

  梁新渝宽侯萧日英(?

-544),字文明,梁武帝萧衍之侄,始兴王萧詹之子。

普通二年(521)封广信侯,又改封新渝县侯,历任广州刺史。

大同十年(544)卒于任,谥"宽"。

  萧日英墓南向偏东,墓前仅存石柱1。

  神道石柱柱顶宝盖、小石兽均无存,部分柱身及柱础埋在土中。

地上部分柱身高2.10米,刻有24道瓦楞纹,围1.82米,西侧残损严重。

柱额南向偏东20度,上镌:

"梁故侍中仁威将军新渝宽侯之神道",正书,逆读,按字行的排列当为西柱,因剥蚀过甚,部分文字已难辨。

额下有浮雕一组,中为一力士以手承额,左右各一人蹲踞,亦呈举手承额状。

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萧融墓石刻]

在栖霞区张家库西南,南京炼油厂中学内。

有神道石辟邪1对。

  1980年9月,南京炼油厂的基建施工中,于失考辟邪西北方向约1000米处,发现一座墓,南京市博物馆对该墓进行了清理。

根据出土墓志得知。

为南朝梁武帝萧衍之弟、桂阳王萧融与其王妃王慕韶夫妇合葬墓,从而确定了这对失考辟邪即是梁桂阳王萧融墓的神道石刻。

现东辟邪保存尚好,头微南偏,长3米,胸宽1.45米,高3.92米。

西辟邪原残缺严重,通体南半如刀劈去四分之一,北半亦剥蚀,后臀上部缺一大块,上额部分分裂,胸前有纵横裂纹,现已修复。

长2.95米、胸宽1.10米、高2.60米。

二辟邪相距2.5米,无角,颈短,仰首垂舌,颏下无须,与其它南朝陵墓石兽相异。

其双翼前胸和顶至背中间均有凹道,胸突腰耸,挺胸跨步,作行进状,体型硕壮,雕工精巧,风格雄浑。

1983年原位提升。

  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萧宏墓石刻]

  在栖霞区仙林农牧场。

  梁临川靖惠王萧宏(473-526),字宣达,梁文帝萧顺之第六子。

天监元年(502)封临川郡王、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南徐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扬州刺史。

普通七年(526)四月卒,谥"靖惠"。

  墓前现存石辟邪2、石柱2、石碑1、龟趺2。

神道南北走向,石刻并排对立。

  西辟邪仅见残块,东辟邪原倒埋沟中,底座破损,臀残。

1956年修复扶正。

共长3.20米、前宽1.48米、后宽1.38米、高(连座)3.05米。

雄兽,奋首昂胸,张口垂舌,环目怒视,气势?

G悍。

双翼圆阔,后为三翎,足四爪,尾长及地,尾端散作四缕鳞纹,造型雄浑、简练,在南朝陵墓石辟邪中别具神姿,有一定的代表性。

  西石柱屹立,高4.96米,扁圆形,表面刻28道瓦楞纹,周3.20米。

上段亦刻瓦楞纹及交龙纹和绳索纹饰。

柱顶原覆宝莲盖,盖上立小兽,现无存。

额北向,上刻竖行顺读铭文:

"梁故假黄铖侍中大将军扬州牧临川靖惠王之神道",东石柱断为数段倒于地,1974年被埋土中,1998年被修复提升。

修复后的石柱高6.41米,柱顶莲花辨覆盘直径达1.78米,其规模居南京市南朝石刻石柱之首。

东石碑已佚,仅存龟趺半埋土中。

西碑完好,碑文疑为陶宏景书法,碑额圆形有穿孔,上端刻双螭,碑额题文难以辨认。

碑身两侧各分八格浅刻羽人,凤鸟、行龙、异兽等纹饰,妙趣横生,其刀法与石柱浮雕相一致,然北侧风化剥蚀,碑文亦因剥蚀过甚,无法辨认。

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萧伟墓石刻]

  萧伟墓石刻位于尧化镇北家边田中。

  1978年发现,同年发掘。

1979年,依据史料记载,可能为梁代萧伟墓前石刻。

出土石刻有柱础2、华表2、覆盖1,小石兽1。

两柱础相距6.5米,东柱础完好,石座上刻双螭,西柱础残存柱盖、柱身、柱础,柱身刻瓦楞纹24道,柱额上刻"梁故侍中中抚"等文学尚可辨,柱础原裂为二,挖出后已经修复。

原拟原地重新竖立,后因腐蚀严重重新原地埋入地下。

  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陈文帝陵石刻]

  在甘家巷东南狮子冲。

  陈倩(522-566),字子华,陈武帝陈霸先之侄,永定三年(559)六月继武帝位,称文帝,在位七年,于天康元年(566)夏四月崩,六月葬此,谥"文皇帝",庙号"世祖"。

  陵南向偏东30度,已平。

陵前仅存天禄、麒麟各1,东西相对,相距24.45米,距陵200米。

  东为天禄,长2.60米、高2.75米,雄兽,双角,颈及腰部断裂。

西为麒麟,长3.10米、胸宽1.45米、高2.85米,雄兽,独角双翼,较完整。

  两兽眦目张舌,舌尖上翘,状极獠戾,振爪欲攫。

颏须下垂,耳如削竹,额镌螺旋纹,翼膊及冠刻鳞纹衬以鸟翅纹,遍身饰花瓣纹和云纹,形象威猛,雕技娴熟,从造型到技法均达南朝石刻的高峰,堪称南京地区现存南朝陵墓石兽中最为矫健玲珑的一对石兽。

石刻于1935年调查时发现,1977年12月修整时,将二石兽从土中清出,升高加座,并修复破裂处。

一说此石刻为宋文帝刘文隆长宁陵神道石刻。

[徐家村佚名墓石刻]

  位于南京市栖霞区燕子矶镇附近徐家村(现为金陵石化公司化工一厂)。

墓主失考,仅存神道石柱一,柱头圆盖和小辟邪已失,柱身饰24道瓜棱纹,上端有一宽1.10、高0.80米之长方形柱额,刻文剥落无存,柱额下饰有一圈绳辫纹和一圈交龙纹,柱座上圆下方,上为双螭,下为方形基座,基座四面纹饰已荡然无存,从石刻形制分析,应为南朝陵墓石刻。

金陵石公司化工一厂因扩建厂房出资,市文管会于1978年4月将该石刻提升至地表之上。

[太平村佚名墓石刻]

  该石刻于1984年10月26日在南京栖霞区燕子矶镇太平村太子凹出土,后迁至南京博物院陈列大厅内。

现存石辟邪一只,头部略残,尾巴又亡佚。

通长1.75米、宽0.5米、高1.45米,体型较为矮小,腹饰双翼,右腿前迈。

由于风化严重,浑身纹饰全无,布满裂痕,雌雄难辨,四足足爪已无法分清,头上鬣毛也无存。

  有关专家根据文献资料记载推测,这只石辟邪可能是著名文学作品《昭明文选》的作者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墓前神道石刻。

[狮子坝村佚名墓石刻]

  位于栖霞区马群镇狮子坝村旁菜畦中,北距沪宁高速公路约500米,墓主失考。

现存的石辟邪长1.54米,残高1米,腹围约1.30米,四足已残,因长年风化剥蚀,身上纹饰全无,但两翼依稀可辨。

石辟邪被人为移动过,现在头朝西,放置在一个六角形的平台内,在距石辟邪南面500米处有一座小山,如果石辟邪的朝向未变动过的话,墓地应当就在丁家山。

  这只石辟邪于1982年南京市文物普查过程中发现,后拟运至朝天宫参加文物普查成果展览,被当地农民以保护风水为由加以拒绝。

这只石辟邪一直被认为是流散文物而未列入南朝陵墓神道石刻之中,因而未能与其它南朝陵墓石刻一起享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殊荣,现仅列为栖霞区文物保护单位。

从狮子坝村石辟邪所在地名分析,石辟邪出于当地无疑,因其形制较小,估计是南朝王侯墓前石刻。

[张库村佚名墓石刻]

  位于栖霞区尧化镇仙林农牧场张库村农田中,在梁临川靖惠王萧宏墓神道的西侧。

北距萧宏墓神道石刻5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