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名人小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42278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国名人小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民国名人小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民国名人小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民国名人小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民国名人小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民国名人小传.docx

《民国名人小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国名人小传.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民国名人小传.docx

民国名人小传

一、民国名人小传

画眉知深浅,低声问冷暖,

俪影双双,情意绵绵,应是台北夜未眠。

1.陈诚,1965年因肝癌在台北病逝,享年68岁。

蒋介石挽陈诚联:

革命事业尚在共同完成阶段,竟夺我元辅岂无天乎

光复志节已至最后奋斗关头,那堪吊此国殇果有数耶

2.孔祥熙,1966年病逝于美国长岛,享年83岁,妻宋霭龄。

3.何应钦,1889年生,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黄埔军校少将总教官。

1995年,欢庆95岁生日。

妻王文湘。

妻之兄王文华,黔军总司令。

4.胡宗南,浙江人,黄埔一期生,1962年去世。

蒋介石题“功著旂常”碑。

5.白崇禧,字健生,广西桂林人,回族,与李宗仁同乡。

曾指挥汀泗桥战役、武汉会战,其军事思想与共产党人颇为相似。

入台后,1960年协助建成台湾第一座清真寺。

1966年去世。

夫人冯佩璋。

有三女七子,其中白先勇为著名小说家。

1987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白崇禧回忆录》。

6.张群,1887年生,1990年12月去世,享年102岁。

四川华阳人。

1987年被授予中正勋章。

夫人马育英,长子继正,次子继忠,长女亚兰,次女佩蓉。

7.吴稚晖,1865年生于江苏阳湖县(今武进县),创造“豆芽字母”,曾任国语读音统一会会长,1953年病逝。

196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三届大会举荐其为“世纪伟人”。

8.阎锡山,山西五台人。

比蒋介石早三年赴日本振武学校,并加入同盟会。

1949年12月,赴台湾任“总统府资政”。

1960年去世,蒋介石亲往吊唁。

9.吴铁城,广东中山人,20世纪30年代曾任上海市市长。

1953年因心脏病逝世,享年65岁。

10.陈立夫,1900年生于浙江吴兴,是革命家陈其美的二侄。

1950年赴美做养鸡生意。

1969年返台定居。

之后以提倡中华道统与传统医学为己任,晚年更建议贷款100亿美元给中国大陆进行建设,以共同创造富裕、民主、统一的中国。

11.王云五,民国出版界大亨,1888年生于上海,1921年接办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被任命为行政院副院长,1951年由香港赴台湾定居,1964年辞官。

1979年病逝于台北。

12.孙科,1891年生于广东香山,孙文之子。

1949年迁至美国,1965年返台,任“考试院院长”,1973年病逝。

13.于右任,中国现代大书法家。

陕西泾阳人,光绪年间举人。

1964年在台北逝世,享年85岁。

1922年创办上海大学,出任校长。

1928年先后任审计、监察院长等职务。

14.于斌,黑龙江兰西人。

入吉林神罗修道院,1924年赴意大利留学。

先后获神学、哲学、政治学博士。

1936年被教宗任命为南京教区总主教。

与白崇禧、冯玉祥成立“中国宗教徒联谊会”。

1969年被教皇保罗六世任命为枢机主教,成为第一个可以投票选教宗的中国人。

1978年到罗马参加教宗保罗六世丧礼时,心脏病突发逝世。

15.张大千,1901年生于四川内江,师从曾农髯、李梅庵。

1932年迁至苏州,作品集文人画、作家画、宫廷画和民间艺术为一身。

夫人徐雯波师从马寿华学习国画。

16.薛岳,1896年生于广东昌乐,考入保定路军学校学习。

1998年病逝于台北。

17.汤恩伯,1899年生于浙江武义县,1921年入日本明治大学,主修政治、经济,后得陈仪的帮助,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1954年逝世。

18.桂永清,1900年生于江西贵溪县,黄埔一期生,1946年任海军总司令。

1954年病逝于台北。

19.胡适,1891年生于上海东门外。

入上海中国公学,后赴美,入康奈尔大学,先习农,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9年赴美。

1958年,胡适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

该院最早在1928年成立,当时中国最高学术研究机构。

胡适夫人江东秀,由其母安排。

蒋介石挽胡适联:

“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1962年,胡适因心脏病发作逝世。

窗上青藤影,随风舞娟媚。

——胡适

胡适墓志铭:

(白话文)

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虑,敝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

我们相信,形骸终于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胡适诗一首:

《梦与诗》

都是平常经验,都是平常影像,

偶然涌到梦中来,变幻出多少新奇花样!

都是平常情感,都是平常语言,

偶然碰着个诗人,变化出多少诗句!

“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

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拟的梦。

20.吴国桢,1903年生于台北建始,幼年进天津南开中学,1921年保送入美国爱荷华州格林耐尔学院,23岁获政治学博士学位。

1932年担任蒋介石秘书,同年当上汉口市市长,1939年又被任命为战时首都重庆市市长。

1943年出任外交部政务次长,并以蒋介石随员身份参加“开罗会议”。

抗战结束后,转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

1946年5月出任上海市市长,1950年任台湾省主席。

21.周至柔,1899年生于浙江临海县,先入保定军校,后进黄埔军校,参加两次东征。

北伐时期为陈诚副手,率21师63团转战赣浙皖等地。

1930年代,赴欧洲考察各国航空建设,回国后即奉命组建中国空军。

1935年蒋介石任命周为航空委员会主任。

1949年去台湾后。

升任总参谋长兼空军总司令。

1957年,任台湾省主席,1962年离任。

之后回调“总统府参军长”,1967年再任“国家建设委员会主任”。

1986年因心脏病逝于台北,享年87岁。

22.彭孟缉,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1947年台湾“二二八”事变时,彭任高雄要塞司令,采取流血镇压之后,出任警备司令部、保安司令部司令,成为台湾省最重要的情报首长。

1950年任“台湾情报工作委员会”主任,此后又担任军系最高职务“参谋总长”一职。

20世纪90年代去世。

23.黄杰,湖南人,1900年生,黄埔六期生。

参加过长城抗战,内战期间驻兵华中,所部遭共军击溃,后率三万余国军官兵缴械进入越南,遭法国殖民政府软禁三年。

后赴台,历任“总统府参军长”、台北“戍卫司令”,1958年担任“警备总司令”“陆军总司令”,1960年访问西点军校,1962年出任“台湾省主席”。

24.陈香梅,祖籍广东,在北京出生并上小学,抗战时担任中央社记者。

美国飞虎队总指挥陈纳德将军遗孀。

25.雷震,1897年生于浙江长兴,赴日本京都帝国大学专攻宪法,为国民党内宪法专家。

抗战期间担任国民参政会副秘书长。

1946年出任政协秘书长。

1949年抵台后,创办《自由中国》半月刊。

1957年9月被判10年徒刑,70年出狱,1979年病逝。

26.孙立人,1900年生于安徽庐江县,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1923年赴美,进入维吉尼亚军校学习。

1931年任国民政府财政部税警特种兵团,1942年率新编38师入缅作战。

西方评论家称之为“东方隆美尔”。

后任新一军军长。

抗战末期有杰出表现。

因其私通美国1955年遭蒋介石软禁。

1990年病逝。

27.梁实秋,英译界泰斗、散文家,有散文集《雅舍小品》。

30年代开始翻译莎翁作品,持续四十载,1970年完成。

计剧本37册,诗3册。

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字著作《英国文学史》。

毕业于清华大学,曾在台湾师范大学当教员。

1975年,梁实秋丧妻未久,未几又与韩菁清举行婚礼。

韩菁清是当时影歌双栖明星。

1987年病逝于台北,享年85岁。

28.石美瑜,南京战犯法庭审判长。

字可珍,福建林森人。

1900年7月生,父经商,先入私塾,后入美国教会所办之格致中学,又考入福建法政专门学校,并进入国民党福建省党部工作以完成学业。

又再考入政治大学。

后至南京受训,期间参加司法官考试以第一名录取,有“福建才子”美誉。

24岁任上海市法院法官,旋调升上海高级法院法官,33岁时日本任命其为伪法庭庭长,石美瑜不从,逃脱至安徽。

抗战胜利后受命主审汉奸陈公博、廖斌等案,获擢升为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少将庭长,担任日本战犯谷寿夫、酒井隆等案审判工作,及侦讯间谍川岛芳子,并将其口供提供给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1992年过世,享年84岁。

29.郎静山,中国摄影艺术家。

1892年生于江苏淮阴。

幼学国画。

1912年入上海《申报》工作。

1920年任《上海时报》首任摄影记者。

1995年病逝台北,享年105岁。

30.胡蝶,1908年生于上海,16岁入中华电影学校。

1928年进入明星电影公司,主演《火烧红莲寺》、《啼笑因缘》等片。

1931年主演中国第一部配音电影《歌女红牡丹》。

1949年去香港,1959年主演香港邵氏公司《后门》,获亚洲电影节最佳女主角,1975年移民加拿大。

1989年病逝,享年85岁。

31.蒋廷黻,1895年生于湖南邵阳,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博士。

1923年回国。

先任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后任国民政府驻苏联大使。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任命他为“驻联合国大使”,1965年病殁于纽约。

32.蒋梦麟,浙江余姚人,1908年赴美国加州大学学习,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17年回国。

1919年代理北大校长。

因支持学生运动而被迫离京。

南京政府成立后,重任北大校长。

1949年去台湾,主持“农业复兴委员会”。

1964年病逝于台湾。

33.林语堂,1895年生于福建龙溪,17岁入上海圣约翰大学,1919年赴美国哈弗大学深造,四年后回国担任北大英语系教授。

将“Homor”译为“幽默”,为此词之始。

因时常批评时政,被迫南下厦门大学执教。

1932年创《论语》半月刊。

提倡幽默文字,并赢得“幽默大师”的美称。

1949年后住在美国,1953年暂至新加坡协助创办南洋大学,1966年定居台北。

1977年3月病逝香港,随后移灵台北。

34.钱穆,1895年生。

36岁时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驳斥康有为《新学伪经考》之误。

后任北大历史系讲师,讲授史学。

1949年赴香港创办新亚书院。

1955年应耶鲁大学邀请赴美国讲学半年。

1967年在台北外双溪素书楼讲史。

1990年卒于台北,享年96岁。

35.连雅堂,台湾台南人,连震东之父,连战之祖。

1920年41岁时出版《台湾通史》。

连震东娶赵兰坤,在西安时生一子。

因正值抗战,遂取名连战。

曾任台湾省政府厅长及内政部长等职。

36.连战,1936年出生,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学博士。

返台后,受蒋经国栽培,先后出任驻萨尔瓦多大使、交通部长、行政院副院长、行政院长、副总统。

2000年任中国国民党主席。

1964年与21岁的“中国小姐”方瑀结婚,设宴于台北圆山饭店麒麟厅。

37.梁启超,农历正月二十六日(公历2月26日)出生。

13岁到广州求学,17岁中举,22岁随康有为入京,24岁创《时务报》于上海,25岁主讲长沙时务学堂,26岁流亡日本。

38.徐绍祯,广东人,清朝江北提督、民国南京卫戍总督。

孙殿英、张宗昌皆为其手下兵士。

39.梅贻琦,清华大学校长。

40.张百熙,字冶秋。

京师大学堂第一任管学大臣。

此公“爱才如命,故不喜善谄者”(易宗夔《新世说》)。

下跪首请第一任总教习吴汝纶,后继者为张鹤龄,古文名家。

张百熙因学生“伏阙上书”事被撤职,清廷派满人荣庆继任校长,再后是晚清第一能臣张之洞。

后二继任者在此职任上皆是碌碌无为之辈。

41.邵飘萍,民国初著名记者,《京报》社社长,手创全国第一家华人通讯社“新闻编译社”。

1918年创立《京报》,又分设《京报副刊》《莽原》等23个副刊。

42.罗家伦,北大学生运动领袖,“五四运动”这个词的最早提出者。

1919年5月26日,《每周评论》第23期以“毅”的笔名发表《五四运动的精神》一文。

后曾任清华大学校长,1930年被撤职。

43.陈从周,著名建筑学家。

梁思成、林徽因同行,徐志摩之表弟。

44.俞平伯,中国社科院一级研究员,晚清大师俞樾之孙。

45.竺可桢,浙江绍兴人。

1910年赴美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气象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曾在武昌、南京等地高校执教,并在东南大学创建了我国高校中的第一个地学系。

1936年,浙江大学受一二九运动的影响,掀起驱逐校长郭任远风潮,后陈布雷向蒋介石推荐竺可桢出掌浙大。

蒋认可后,委托行政院秘书长、著名地质学家翁文灏去做工作。

竺可桢提出三个条件:

财政须源源接济;用人校长有全权,不受政党之干涉;时间以半年为限。

竺可桢任浙大校长13年,期间,抗战、内战相继爆发。

在战火连天,五易校址的情况下,竺可桢将接手时原本只有3个学院、16个学系的大学,办成了拥有7个学院、27个学系的大学,成为当时全国最完整的两所综合型大学之一。

其中不少专业在国际上享有盛名,如物理、化工、数学、农业等,并创建了5个研究所。

教授、副教授由70名增至201名,学生由512人增至2171名。

竺可桢时代的浙大被誉为“东方之剑桥”。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称西南联大、浙大可与剑桥、牛津、哈佛媲美。

46.

 

二、民国轶事

1.袁世凯轶事:

有16位夫人,却无一位大家闺秀。

大清朝操纵全国局势的主要是四大总督,袁世凯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两江总督端方是袁世凯儿女亲家,两广总督周馥也是袁之儿女亲家。

在民国四年称帝前,袁世凯欲与黎元洪副总统结为儿女亲家,黎元洪却提出让自己的儿子娶袁世凯的女儿,可是袁大头不同意,最后未能结成。

到民国五年,袁登基后却封黎元洪为武义亲王。

黎躲入瀛台不出。

后袁死,对外公布是死于尿毒症,而实际上是梅毒。

2.五四运动时,北大学生傅斯年任总指挥。

他到台湾后创办了台湾大学。

一年后猝死。

傅斯年是陈汉章、刘师培、黄侃的得意弟子。

“坐汽车的人都该被枪毙。

”(傅斯年语)清华大学离城区较远,未能参加五四当天行动。

但很快参加到北京高校罢课行列,且比其他高校更加激进。

曹汝霖的小儿子在清华读书,立即被驱逐出校,宿舍物品被打的粉碎。

梁实秋当时是清华学生,与曹汝霖(也可能是章宗祥)之子是舍友。

3.1921年,“四大名旦”票选。

由听花(原名辻武雄,日本人,日本外务省机关报《顺天时报》副刊编辑)组织发起,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的名号和排序即由此来。

1917年5月11日,京剧名角谭鑫培去世,听花发表《上黎大总统书》,指名请求追求谭。

在谭鑫培出殡之日,黎元洪派侍卫长送来赏金三百元,还打算送匾一方。

4.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成立于1918年10月14日,为期两年。

这是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

会员有毛泽东、陈公博、罗章龙、谭平山、高尚德等,关键人物是邵飘萍。

他每周日前往北大讲授2小时采访课,其讲课教材自11月5日起在《北京大学日刊》上连载。

新闻学研究会为会员提供实习机会而发行的《新闻周刊》,“不仅为中国唯一传播新闻学识之报,且为中国首先采用横行式之报”,是中国新闻史上的一大创举。

5.蔡元培在五四后全力营救被捕学生,之后辞职南下。

当时北大校务长蒋梦麟接任校长,但不久,蔡元培又复职。

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

——蔡元培

6.钱玄同说,“人过了四十就该枪毙”。

他自己却活了不止四十岁,于是鲁迅作诗讽刺:

“作法不自毙,悠然过四十。

7.民国成立初,蔡元培与章太炎联名在报章上刊登启事,寻找刘师培,文曰:

刘申叔学问渊深。

通知今古。

前为宵人所误。

陷入樊笼。

今者民国维新。

所望国学深湛之士。

提倡素风。

任持绝学。

而申叔消息杳然。

死生难测。

如身在他方。

尚望发一通信于国粹学报馆。

以慰同人眷念。

(刘师培初鼓吹反满最烈,后投降清朝大员端方,甘愿充当间谍,捉拿孙文等人。

后来又参加筹安会,拥护袁世凯称帝,成为“民国罪人”。

然蔡元培仍然容许留下刘师培在北大教书。

蔡元培为之辩护说:

“刘申叔,弟与之交契颇久,其人确是老实,确是书呆”。

8.俞平伯在北大讲宋词,总是读一首词——不是朗读,而是摇头晃脑地吟哦,然后说,“好,真好!

”再读一首词,又是“好,真好!

”第三首,亦复如是,第四首……下课。

俞平伯有一次在红楼贴出告示:

本周没有心得,停课一次。

9.一位当年联大的学生,听过俞平伯先生的课的,撰文说,“我也这么大年纪了,不再顾虑什么,老实说,俞平伯的课,我实在听不出有什么好。

不但俞平伯,顾颉刚、朱自清、张申府……都不会讲课。

10.朱自清不会讲课,据说他一见下面有女生就脸红,说不出话来。

顾颉刚是因为口吃,上课就写黑板;周作人只是对着讲稿小声地念。

教授讲课多以方言,如梁启超、鲁迅(绍兴口音)、王瑶(山西腔调)等。

11.系主任罗常培推荐毕业生汪曾祺给朱自清当助教。

朱一口回绝,理由是“他连我的课都不上!

”杨振声却因汪曾祺的一篇作业《方车论》(很短很好)而当着全班学生宣布:

“汪曾祺一个人可以不参加考试。

12.据说张恨水昔年因追求冰心不成,才改名“恨水”的,取“恨水不成冰”之意。

13.林语堂《吾国与吾民》占据美国畅销书排行榜首位52周之久,更因《京华烟云》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14.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

15.评维新党:

一般赫赫维新党,保皇革命都是谎,考其所为实事业,无非吃酒又麻将,章邹诸子是痴人,莫再上当。

16.沈从文妻是名门世家张兆和。

沈从文是退伍军人,未上过大学,却混入大学讲堂的乡下人。

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