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古代诗歌五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41895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6.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古代诗歌五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古代诗歌五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古代诗歌五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古代诗歌五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古代诗歌五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古代诗歌五首》.docx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古代诗歌五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古代诗歌五首》.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古代诗歌五首》.docx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古代诗歌五首》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5、古代诗歌五首》精品教案

文本解读

一、整体感知

1.《观沧海》

东汉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九月胜利回师,途经碣石等地,借乐府《步出夏门行》旧题,写了这一有名的组诗(共四章)。

诗中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观沧海》《龟虽寿》分别是组诗《步出夏门行》的首章、末章。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题目《观沧海》《龟虽寿》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观沧海》历来被人们推为中国山水诗的创始之作。

明人钟惺在《古诗归》中说“《观沧海》直写其胸中眼中,一段笼盖吞吐气象”,道出了此诗的特点。

诗人通过对大海吞吐日月星辰那种壮丽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他统一河山的雄心壮志。

沈德潜说曹操诗“时露霸气”,这“霸气”,正是曹操志在统一的襟怀;这“霸气”,也正是曹诗不同于其他诗作之所在。

你看:

海水动荡,山岛矗立;树木葱茏,百草苍翠。

诗人眼中的山河显得何等雄浑,何等有生命活力!

在萧瑟的秋风中,洪波涌跃,一浪高似一浪。

这又是何等顽强的进取精神!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四句更是气象壮阔,想象宏奇。

诚如沈德潜所说:

“有吞吐宇宙气象。

诗的正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写,由此而来。

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这一层全是写实景,动静结合。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动静相互映衬。

草木,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跃然纸上。

可以想象,面对大海的浩瀚,诗人发出惊异赞叹之情,不禁为大海的雄浑浩荡,波翻浪滚的景象感染。

山岛的挺拔,直插空际,给人以不可动摇之感,山岛的静衬托海水的动,海水的翻滚营造豪迈阔大之势。

树木葱郁,给人以强烈的生气勃勃的精神感受。

诗人笔下的秋景,有着另一番景致,以一种反常的笔调写出了诗人的不同情趣。

可能是以秋天作自比,虽然人老但那进取精神却如那葱郁之木,始终生机勃勃,那涌起的洪波,奏着雄壮之音,象征着那种叱咤风云,囊括宇宙之凌云斗志永不熄灭。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呈现在读者面前:

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

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

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

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这首诗的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2.《龟虽寿》

《龟虽寿》一诗,表现曹操的雄心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尤为明显,彰显了一个政治家非凡的气概。

正如宋敖陶孙所说:

“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此诗虽短但全诗的意象却是丰富饱满,联想奔涌而至。

开始诗人选用“神龟”“腾蛇”两个意象。

反用庄子“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来说神龟虽长寿也难免一死。

用韩非子的“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蚓蚁同矣”中的“腾蛇”作比喻,其虽可乘云驾雾,本领大,然而一旦云消雾散,就和蚯蚓、蚂蚁一样灰飞烟灭了。

世间任何生物都难免一死。

古人常常叹息时光易逝,生命苦短,以致伤春悲秋。

《论语》中有云: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曹操亦是如此,常常有感于生命的短促。

在此诗中,用神龟和腾蛇终会死去来比喻人生命的有限,每一个人都逃脱不了死亡的结局。

然而,这样也正为诗文提供了另外的一种意蕴,有了“及时当勉励”的言外之意,人不必为人生有限而忧戚伤怀。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四句诗是全诗的高潮与核心所在。

对于“伏枥”二字,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一认为是“伏卧在马厩上”;另一说认为是“在马槽上服食”。

这两种说法各有合理之处。

然而不管是在马厩上伏卧,还是在马槽里服食,诗中强调的是马已老矣。

然而,即使到了垂暮之年,它仍然有着日行千里的壮志雄心。

这两句诗同样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千里马比做烈士,暗示诗人虽然已经快要接近花甲之年,却不甘衰老,不因暮年而消沉,依然渴望建功立业,表达了他统一革新的壮心至老不衰,大有吞吐宇宙之势,充分表现了曹操极大的个人魅力。

这四句诗被无数迁客骚人沉吟,至今仍令人赞不绝口,荡气回肠。

在雄壮之意象“神龟”“腾蛇”与悲愤之意象“老骥”“烈士”的对比中更加明显地突出那种壮志豪情,促使人勃勃欲发,精神振奋。

接下来写道: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人生命的长短,并不是由天决定,只要身心修养得法,乐观豁达,顺应自然规律,就能够延年益寿。

这无非是说人们不必为寿命而担忧,也不要因年老而消沉,不放弃自己的凌云斗志。

这些都突出了诗人坚强的意志和不断进取的人生观,表现了他统一中国,结束群雄割据的雄心壮志。

此诗读起来能给人一种高歌猛进、令人振奋和鼓舞的感受,由此可见其内心志向的远大。

在这首诗中,曹操化乐府以叙事为主的特质为抒情写怀。

陈祚明曾曰:

“《龟虽寿》名言激昂,千秋使人慷慨。

”(《采菽堂古诗选》)诗中的曹操完全是脚踏实地的,不慕神龟长寿,也不指望如龙蛇飞升仙界,只愿自己像一匹老马,吃干草喝凉水,仍有远行千里之志。

如此,烈士暮年,何忧之有?

这就是英雄之心,壮士之心。

生命本来一天天衰老,但只要有事业在,人的生命便能获得洋溢的活力。

何以如此?

信心可恃,才情可恃,见地可恃。

曹操作为当时政治和文坛上的领袖之一,“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其诗悲壮慷慨,荡气回肠,大气纵横,震烁古今。

《观沧海》《龟虽寿》就是一曲曲豪迈的战歌。

二、问题探究

1.清代沈德潜说曹操诗“沉雄俊爽,时露霸气”(《古诗源》卷五),在《观沧海》《龟虽寿》两首诗中,是否流露出这种“霸气”?

中国是个诗人辈出的国度,以景入诗之作更是浩如烟海。

然而,如若与曹操的诗作比较,就不难体会这“时露霸气”的评价了。

《观沧海》《龟虽寿》就充分地体现了曹操诗的“沉雄健旺,霸气十足”。

首先是意象的选择。

秦皇汉武登临过的碣石山,“澹澹”的海水,“竦峙”的山岛,“丛生”的树木,“丰茂”的百草,还有那“萧瑟”的秋风,“涌起”的“洪波”……在诗人的笔下,自然万物都充满豪迈之气,锐意进取的冲劲。

不妨与皇帝诗人李煜的词作个对比,他的笔下是“小楼”,是雨中“芭蕉”,是谢了的“春红”,是沉埋的“金剑”,是如恨的“春草”,是如愁的一江“春水”……本是生机勃勃的春景,在他的词中都是愁与恨的象征;而在曹操的诗中,萧瑟的秋天,都注满了沛然豪气。

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些意象,将曹操不可一世的英雄霸气,都呈现了出来。

其次是大气的想象。

李白善用想象,他的想象奇绝,但是浪漫的。

曹操的想象宏奇,大胆、夸张、大气磅礴,是理想抱负的张扬。

那“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大海的气派,是他征服天下的写照;那“神龟”与“腾蛇”的联想,是他“壮心不已”的情怀,这些诗句,饱含了诗人“俯仰天地的情怀,洋溢着一种眼空四海的气魄”。

只有出自曹操——这个“中原霸主”之笔,我们才不会觉得诧异。

还有神妙的比喻。

以“大海”“老骥”等自比,将自己精神不老,浩气长存,志不可夺的霸气铸成“千古诗魂”。

2.《观沧海》景情结合赏析。

古代许多写景抒情诗是情景分写,或上文侧重写景,下文侧重写情。

如荆轲《易水歌》上句“风萧萧兮易水寒”,侧重写风水;下句“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壮士决死的豪情。

又如杜甫的《登岳阳楼》,上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侧重写景,气魄也很大;而下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则侧重写情。

而这首诗却是将自己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蕴藏在对沧海的景物描写之中。

诗人描写登山所见的眼前景物,是浩淼无垠、波涛汹涌、大有吞没一切之势的壮阔海景。

“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

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作形似的模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

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

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思考与讨论

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此四句写出了大海包容日月星辰的宏大气势,浩瀚的天空仿佛出没在汹涌澎湃的海涛之中,创造了开阔的意境。

说一说你读后的感想。

设置此题意在引导学生体会曹操诗歌绝妙的意境。

参考答案:

意境就是自然景物或生活画卷与作者的思想意念高度的契合。

此诗的自然景物就是大海与日月星汉,这个叫境;作者的思想意念就是博大胸襟及宏图大志。

日月星汉在大海的洪波中翻滚出没,犹如曹操讨董卓、伐袁绍时,董卓与袁绍的千军万马在战争的波涛中翻滚出没一样,而曹操就是这战争波涛的把握者。

换句话说,董卓、袁绍,还有乌桓就是在大海洪波中翻滚沉浮的日月星汉,而曹操就是大海。

于是诗中写的是大海包容着日月星汉的出没浮沉,寓托的意念却是曹操伟大胸襟包容着时代的动乱与归宿,这就是此诗意境的高妙之处。

此题属开放性题目,要注重学生的个体感受,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捕捉意象,来体会意境,不可随意否定学生的感悟。

二、《世说新语•豪爽》记载:

晋朝王敦每在酒后吟咏《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四句,便情不自禁地用铁如意敲击唾壶为节,以致壶边尽缺。

后世无数英雄志士读此四句,也无不为之感奋。

反复品味这四句诗,说说其中表现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设置此题意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本诗,了解曹操的人生态度,同时也加深对诗的理解。

参考答案:

《龟虽寿》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第四章,充分表现了他的雄心斗志和锐意进取的精神。

诗中“神龟虽寿”开篇四句先就人寿有限着眼,通过两层比喻,以证明世间万物都逃不出生死盛衰的规律。

“神龟”,典出《庄子•秋水》:

“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

”“腾蛇”,典出《韩非子•难势》:

“飞龙乘云,腾蛇游雾。

云罢雾霁,而龙蛇与蚓蚁同矣,则失其所乘也。

”长寿的神龟,神奇的腾蛇,都不免要死亡,何况“人生几何”的人!

在战乱频繁的年代,当时诗歌中常常流露出人生短暂、遨游快意一类消极情绪,而曹操却要在暮年创建伟业,诗中具有神奇色彩的“神龟”“腾蛇”,正好为下文抒情写志作铺垫

陪衬。

第二节在两个比喻的基础上,再用“老骥”一比折入。

三个比喻,层层深入,步步进逼,把诗情推向高潮。

至此,诗人更用“烈士”二句将其心思宣泄无遗。

然后,在此基础上,“盈缩之期,不但在天”一句,转入从容说理,意思是人寿长短,不只由天而定,修养得法,也可以延寿益年。

诗人希望长寿,不是像当时有些人为了“遨游快心意,保己终百年”,而是有其理想抱负的。

这一点中间一节已经表白得很清楚,此处通过娓娓说理,把激动人心的诗情与发人深省的哲理融为一体,耐人吟咏。

教学建议

本课是这本教材第一个以作者为专题选择诗篇的课文。

虽然只有两篇,但比较有代表性,反映曹操为人与为诗的特点。

所以,不妨就以曹操富有传奇与争议的人生作为背景,调动学生主动探知、感悟的激情。

具体建议如下:

一、仍然要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

诵读的方式要灵活多变,教师要为学生作示范背诵。

二、讲清背景是理解诗歌的关键。

可结合历史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东汉到魏晋之间的历史,引导学生的知识迁移,以帮助理解课文所选的两首诗歌。

三、《品三国》使许多学生对曹操有了浓厚的兴趣,所以教学中可从对曹操的介绍入手。

但要注意引导学生把历史上的曹操和文学作品中的曹操区分清楚。

四、此二诗的难点与切入点各有不同:

《观沧海》一诗是意境,《龟虽寿》一诗是言志,而这正是理解意境诗和哲理诗的代表课题。

学生倘能将意境诗与哲理诗理解明白,对后边的唐诗、宋词的学习将大有好处,因为唐诗讲究意境,宋诗讲究理趣,这是读诗的要害。

这一点可以不给学生讲,但教师心里应当了然,适当地用这种意念去感染学生,必当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五、可用比较法。

如与李煜词的意象选择作对比,与李白诗歌的想象作对比,与毛泽东诗词的大气磅礴作对比等。

相关资料

一、关于作者

1.曹操简介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

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人。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东汉末,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

初平三年(192),占据兖州,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

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

后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世族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建安十三年(208),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封魏王。

子曹丕称帝,追尊为魏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网罗地主阶级中下层人士,抑制豪强,加强集权。

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散文亦清峻整洁。

遗著《魏武帝集》,已佚。

有明人辑本。

又有今人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选自《辞海》)

2.曹操与建安文学

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移都许昌,改元“建安”,于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企图重建统一大业。

同时,他不断招纳才士,在北方形成了一个文学中心。

建安年代包括其后若干年的文学创作,习惯上称为“建安文学”。

当时的社会,经历了长期的战乱和接连不断的饥荒、瘟疫,人口大量丧亡;另一方面,由于传统价值观念的动摇,个人的存在失去了外在的精神支柱,因此,人们在忧时伤乱的同时,也更强烈地感受到人生短暂的悲哀。

以曹操为首的建安文学家,又多是注重实际的政治家,他们有着力挽狂澜的雄心和自信,并且把建立不朽的功业视为短暂生命的延续。

这种感情也在他们的创作中充分表现了出来。

忧时伤乱、悲叹人生短暂、渴望建立不朽的功业,都是非常强烈、十分浓重的感情,三者结合在一起,就使得建安文学具有异乎寻常的感染力。

前人称建安文学“悲凉慷慨”,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说:

“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3.曹操诗风

曹操的诗歌,极受乐府影响,现存的诗歌全是乐府歌辞。

这些诗歌虽用乐府旧题,却不因袭古人诗意,自辟新蹊,不受束缚,却又继承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

曹操富有创新精神的乐府诗歌,开启了建安文学的新风,亦影响了后来杜甫、白居易等人的文风。

曹操诗的内容大致有三:

反映汉末动乱的现实、统一天下的理想和顽强的进取精神以及抒发忧思难忘的消极情绪。

汉末大乱,曹操又南征北讨,接触的社会面非常广大,故多有亲身经验和体会,如《蒿里行》写汉末战乱的惨象,见百姓悲惨之余又见诗人忧时伤乱的感情。

故后人谓曹操乐府“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曹操生于官宦,对天下有野心,故怀有统一之雄图,如《短歌行》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可资明证。

其进取之心亦可见出,如《龟虽寿》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言己虽至晚年仍不弃雄心壮志。

一代枭雄,纵风光一世,亦有星落陨灭之时。

曹操对此也感到无能为力,只有作诗感叹,无可奈何。

如《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伤,《秋胡行》之低沉情绪,《陌上桑》等游仙作品中都可见他的消极情绪。

曹操的诗歌形式是十分创新的。

他尤擅写五言体和四言体。

《蒿里行》原是杂言,曹操却以五言重写,非常成功。

四言诗本自《诗经》之后已见衰落,少有佳作,但曹操却继承了《国风》和《小雅》的传统,反映现实,抒发情感。

例如《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均是四言诗之佳作,使四言诗重生并再放异彩。

曹操诗文辞简朴,直抒襟怀,慷慨悲凉而沉郁雄健,华美辞藻并不常见,唯形象鲜明,如《观沧海》一诗: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寥寥数笔,即能以辽阔的沧海景象,表现诗人的胸襟,不加润饰。

二、关于作品

1.背景介绍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

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

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

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

(选自袁行霈《曹操诗〈观沧海〉》,《初中语文课文分析集》第二册)

2.关于《步出夏门行》

(1)《步出夏门行四首》

[艳]云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

临观异同,心意怀游豫,不知当复何从。

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

[其一]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其二]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天气肃清,繁霜霏霏。

鸡晨鸣,鸿雁南飞。

鸷鸟潜藏,熊罴窟栖。

钱停置,农收积场。

逆旅整设,以通商贾。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其三]

乡土不同,河朔隆寒。

流澌浮漂,舟船行难。

锥不入地,苇籁深奥。

水竭不流,冰坚可蹈。

士隐老贫,勇侠轻非。

心常叹怨,戚戚多悲。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其四]

神龟虽寿,犹有竞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简介

《步出夏门行》写于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的途中。

它一如曹操的其他诗篇,都是“借古乐府写时事”的。

虽在戎马倥偬之间写成,却立意深远,笔力遒健。

在组诗开头相当于序曲的《艳》中,曹操抒发了他身经碣石心怀天下的豪情,为全诗定下了慷慨激越的基调。

组诗的头一首《观沧海》,历来被人们推为中国山水诗的创始之作。

它说明那个时代的人们已把大自然作为审美对象,他们的审美感已大为丰富。

但这首诗的卓越之处不只在此。

更难能可贵的是曹操在这首诗中把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融而为一,通过对大海吞吐日月星辰那种壮丽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他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

在曹操的笔下,景物都写得生气勃勃。

沈德潜说曹操诗“时露霸气”,是有几分道理的。

所谓“霸气”,指的正是曹操志在统一的襟怀。

你看:

海水动荡,山岛矗立;树木葱茏,百草苍翠。

祖国山河显得何等雄浑,何等有生命活力!

在萧瑟的秋风中,洪波涌跃,一浪高似一浪。

这又是何等顽强的斗争精神!

“日月

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更是气象壮阔,想象宏奇。

诚如沈德潜所说:

“有吞吐宇宙气象。

组诗的第二首《冬十月》和第三首《河朔寒》(又作《土不同》)写于胜利班师的凯歌声中。

它先后描绘出“天气肃清,繁霜霏霏”的冀北初冬和“水竭不流,冰坚可蹈”的河朔隆寒时的行旅图。

尽管一路上“舟船行难”,将士们“心常叹怨”,但曹操诗中仍然有一股沉雄之气贯穿始终。

“鸡晨鸣,鸿雁南飞,鸷鸟潜藏,能罴窟栖”,勾勒出一个虽悲凉、萧瑟却又有声有色的世界。

真可谓虽悲而壮,不失幽燕老将的气度。

末一首《龟虽寿》乃千古传诵之作。

它显示了曹操在政治上乐观进取的昂扬斗志。

曹操虽然认识到生总要转化为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他同时认为:

在客观规律许可下,人的主观能动性还是很大的。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四句,形象地表达出人生有限而壮志无穷的辩证思想。

全诗直抒肺腑,不假雕绘。

它用质朴的语言,组成“气韵沉雄”的诗句。

(迭自蔡厚示《曹操诗歌艺术剖析》,《文史哲》1983年5期)

3.《观沧海》

(1)对全诗的理解

《观沧海》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一章,也叫一节。

同《龟虽寿》《短歌行》等一样,也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曹操的诗,不但具有沉郁直朴、苍茫悲凉的风格,还具有直抒胸臆、博大雄伟的特点。

《观沧海》就是他后者的代表作之一。

《观沧海》当是曹操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凯旋时所作。

这时曹操经过擒吕布,降张绣,在官渡打败了他的主要敌手袁绍;接着诛袁谭,平高干,北征乌桓又一举获胜,统一了北部中国,确立并巩固了河北根据地。

正可以南征孙、刘,实现统一,克成宏业。

眼下铠甲未除,征尘未洗,伫立峰巅,面对大海,自然要心情激荡,浮想联翩。

《观沧海》便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抒发。

《观沧海》重点写茫茫沧海,洪波涌起,吞吐日月的景象,借景咏怀。

为了突出主题,诗人在结构安排和表现手法上都进行了巧妙的艺术构思: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点题直起,用朴素的语言,平顺、白描的手法,写登山所见的眼前景物:

大海被微风吹拂,海水荡漾;海边山岛耸立,草木繁茂。

在人们眼前呈现出一幅静中有动、生机勃发的画面。

写得轻松舒缓,读之有行云流水之感。

这是为下面写洪波涌起的海作铺垫的。

但在平顺中又不平淡,不但写了海水的动态“水何澹澹”,

而且写了周围景物“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有水,有山,有草,有木。

无论是描写的对象,还是对象的形态、色彩都有变化。

诗人接着笔锋一转,好像一声大吼: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突然向人们展出了一幅浩淼无垠,波涛汹涌,大有吞没一切之势的壮阔海景,使人似乎听到了海风的怒吼,海浪的喧嚣,海鸥的和鸣。

如异军突至,天外飞来。

和前六句形成强烈对比。

读之有银河骤然从九天降落之感。

这就把要写的重点烘托了出来。

诗人接着写道: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又向人们转换出另一幅海景:

旭日被海浪抛出地面,明月被海涛抛向天空,点点繁星映入海面。

使人似乎听到了一种画外音:

大海啊,你是何等的宏伟,何等的壮阔,日月星辰好像都在你的胸中运行,你简直可以包容一切!

这不正象征着诗人的博大襟怀吗?

这四句有“吞吐宇宙气象”(沈德潜《古诗源》),诗人的激情发展到了顶点,诗也推向了高峰。

接着咏叹作收: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好像演奏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

使人读至此不能不拍案叫绝。

诗人从“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开始,虽然是意取直上,不再作起落跌宕,把诗的意境一下推向高峰。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抒发出像曹操那样有博大胸襟的政治家的斗志豪情。

但它和前六句在平顺中不平淡一样,在直上中又有跳跃。

从“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跳到“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虽然含义是一脉贯通的,但画面却截然不同。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是一个动的画面,日月像被海浪抛出和吞没,运行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一个静的画面,不然,灿烂的繁星怎能映印其上呢?

“日月之行”四句的构思确是独具匠心,把大海塑造成一个能包容宇宙的博大宏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和丰富想象力。

读之令人心胸开阔,信心倍增,成为千古名句。

没有伟大政治家的胸怀和气魄,没有深厚的艺术功力,是写不出这样前无古人的诗句的。

在段落组合上,前段写相对静止的景物,后段写波澜壮阔的海景,是强烈对比;在语言运用上,前段质直朴实,后段浪漫夸张,又是强烈对比。

这就形成了跌宕起伏、色彩多变的艺术特色,产生了给人以强烈感染的艺术效果。

正如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说的:

“武帝诗沉郁直朴,气真而逐层顿断,不一顺平放,时时提笔换气换势;寻其意绪,无不明白;玩其笔势文法,凝重屈蟠。

”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

“曹公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建安诸子未有其匹也。

”当是公允的评价。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生于世积乱离的东汉末年,有志于统一国家,救民涂炭。

他现存的诗作,都是直接或间接抒发他的政治胸怀的。

《观沧海》看似写景,实则述志。

志在容纳,以海自比。

从点题直起,至“水何澹澹”六句,铺写沧海正面,转就日月星汉,想象其包含度量。

写沧海,正是写自己。

正如钟惺在《古诗归》中所说的:

“《观沧海》直写其胸中眼中,一段笼盖吞吐气象。

”《观沧海》中的“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