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模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40830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9.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模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教学设计模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教学设计模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教学设计模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教学设计模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模型.docx

《教学设计模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模型.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设计模型.docx

教学设计模型

教学设计模型

教学设计模型1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细胞的基本结构,知道了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在组成成分和结构上很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

并知道了生物膜都是选择性膜透过。

为什么生物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

这与生物膜的结构有什么关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2)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特点。

2.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理解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

(2)发挥空间想象力,通过亲自动手制作模型,构建生物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三、教学难点

1.利用资料和模型尝试构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过程。

2.设计细胞膜流动性的实验。

四、教学过程

1.谜语引入

大屏幕演示:

她隔开了原始海洋的动荡,她为我日夜守边防,她为我传信报安康。

没有她,我一个小小的细胞的存在将是无法想象。

问题:

(1)她是指细胞的哪一部分结构?

体现了她的哪些功能?

(2)细胞膜的化学组成成分主要有什么?

生物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那么生物膜具有怎样的结构,使其能完成上述功能呢?

让我们亲历科学家的探究历程,一步步接近生物膜结构的真相。

2.生物膜结构的模型构建

资料一:

磷脂分子的有关化学知识。

磷脂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组成的分子。

磷酸“头”部是亲水的,脂肪酸“尾”部是疏水的。

问题①:

磷脂分子在水的表面(空气—水界面)上将怎样排布?

问题②:

生物膜的磷脂分子的排布最有可能是哪一种?

原因是什么?

问题③:

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推理得出结论,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吗?

如何证明你的假设是否正确?

让学生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理解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观察和实验验证。

学生小组讨论后,摆出磷脂在水表面的排布,生物膜中磷脂分子的排布情况。

资料二:

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E.Gorter和F.Grendel作了丙酮抽提红细胞膜脂质实验:

将抽提出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测得其分子所占的面积相当于所用的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问题①:

在实验中为什么要选用红细胞膜来进行分析?

问题②:

这个实验证明了生物膜的磷脂分子的排布是哪一种?

让学生对自己建立的模型进行修正。

引导学生继续提出问题“蛋白质位于细胞膜的什么位置”,让学生摆出自己认为的蛋白质在细胞膜的位置。

最后提出物质跨膜的方式是怎样的?

它与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有什么关系?

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学设计模型2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描述磷脂双分子层的特点及形成原由。

2.通过构建磷脂双分子层模型,提高学生推理及操作能力。

3.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磷脂双分子层的特点及形成原由。

【难点】

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提问:

为何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

引导学生回答出生物膜的功能。

进而追问:

为什么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二)新课展开

分组活动,由学生作为科学家代表,对教材中所提及的实验依次进行解说。

第一组学生代表上台对欧文顿的实验进行解说。

教师追问:

欧文顿的推论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通过对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

在推理分析得出结论后,还有必要对膜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吗?

(欧文顿是通过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膜这一现象,推断出膜由脂质构成的。

并未进行膜成分的提取与鉴定,所以并不准确,所以需要对膜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

第二组学生代表上台对从哺乳动物红细胞提取膜实验进行解说。

教师提问:

为什么以哺乳动物红细胞为实验材料?

细胞膜中的脂质主要是什么?

教师提问:

学生阅读P66页中磷脂的内容,教师简单介绍磷脂的特点,并尝试构建磷脂分子模型。

(成熟的哺乳动物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与细胞器,是提取细胞膜的理想材料;细胞膜中的脂质主要是磷脂。

第三组学生代表上台对荷兰科学家的实验进行解说。

教师提问:

那么磷脂分子是如何参与到细胞膜的构建中呢?

学生利用磷脂模型尝试构建可能的磷脂双分子层。

学生展示完毕后,教师进行点评和修改完善,最后解释原由。

(磷脂是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构成,磷脂的“头”部是亲水的,脂肪酸“尾”部是疏水的,因此在细胞膜的构建中,磷脂的“头”部均朝外部,“尾”部均朝内部,构成了磷脂双分子层。

(三)巩固提升

教师提问:

对于磷脂双分子层的探索过程,你有什么启示?

(生物是一门需要不停探索的学科,探索过程是一个漫长、曲折和艰辛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严谨的科学态度。

其次,生物的结构往往与其功能是相适应的,两者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四)小结作业

师生总结生物膜中磷脂双分子层的组成。

布置作业:

除了脂质外,蛋白质也是生物膜的组成成分。

那么蛋白质位于细胞膜的什么位置呢?

又有哪些科学家对此做了哪些探究呢?

同学们回家查查资料,了解一下。

四、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模型3

备课设想:

本课的主题是修改上一课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宇宙模型,这是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已有的知识基础而编排的,利用他们对大自然的万物充满了好奇,并有强烈的动手欲望,因此,本节课的主旨是在教师引导下,启发学生去认真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围绕问题进行再观察再思考,并实验,去寻找各种自己心目中的答案,激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能力。

教学目标:

修改“宇宙模型”,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增加学生对宇宙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修改完善模型;模型与解释;

难点:

根据资料查找模型的不足

教法学法:

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教具:

各组制作的宇宙模型;搜集的有关宇宙的资料;材料超市中的东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动手制作了宇宙模型,其他同学也已经对模型提出了看法和意见,今天我们就这些看法和意见对自己的模型进行修改和完善

(板书课题)

修改和完善模型必须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下面我们按照分好的小组制定各小组的模型修改计划。

制定各小组的模型修改计划,展示,并全班讨论。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模型修改计划将自己小组内收集的有关资料进行筛选。

把筛选出的有效资料填入“小科学家记录本”上,小组内讨论本小组内的资料,找出资料所呈现的现象和规律,根据现象与规律总结本小组所讨论的结果,并在作业本上呈现出来。

(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表或其他……)

根据本小组内的分工和搜集到的资料及得出的结论进行讨论,讨论本小组模型的不足之处。

分工进行修改和完善,使模型更科学、更完善。

第二、三课时

表达与交流,举办宇宙模型展示会:

展示完善后的宇宙模型,交流经筛选后的有效资料,说说自己的模型先前的不足与自己的修改之处,并说出修改后的好处。

回答别人根据自己的模型所提出的问题。

拓展活动:

做宇宙的膨胀实验

阅读科学自助餐。

阅读9页到10页的内容。

教学设计模型4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模型解释并揭示事物的特征。

2.知道模型的作用及怎样模拟事物的。

3.能建立一些简单的模型,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做出合理解释。

教学重点:

认识模型的作用。

教学难点:

建立模型。

教材分析:

建立模型实质上是用模型来表现内在的思想,无论建立的是物理模型、图示模型,还是数学公式模型,其科学探究的意义、趣味与艰难程度都丝毫不亚于其他过程探究技能。

学情分析:

教材在展现一系列模型的基础上,说明模型的作用,指导学生展开针对具体模型的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模型解释了宏观世界的物体关系、模型解释了微观世界的物质形态、模型将静态的形态动态化、模型用静态结构解释了不同事物和现象的动态关系。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球仪、桃花模型、地球内构仪、兔子、猫头鹰。

啄木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大家好,很高兴与大家又在录播教室上课,请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

这是一个纸盒,上下各有三个孔。

师演示第一个孔放下去,从第一个孔里出来,从第二个孔里放进去,从第二个孔出来,从上面第三个孔放进去,从下面第二个孔出来

师:

哪个同学来描述一下你的发现,同意吗?

你能对这种现象作出解释吗?

谁还想解释?

生回答,你能把这种解释画在纸上吗?

(自己在任务单上画出来)

师:

谁愿意把你的解释跟大家展示一下吗?

学生展示

其他同学认可吗?

这个解释是大家共同的解释,解释是不是合理呢?

(打开看一看)师打开盒子,是不是差不多?

师:

刚才我们用用画图的方式对我们所看到的现象进行了解释,使大家了解到盒子的内部构造,这种图画就是模型的一种,画图的过程就是“建立模型”。

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

建立模型。

板书:

建立模型。

二、认识模型种类和作用

(一)检查预习任务单

课前大家根据学习任务单已经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了预习,我们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课前自主学习情况,在以前的科学课中,你用过哪些模型?

这些模型是怎样解释科学现象的?

谁想说一说?

学生说。

师:

同学们知道的模型真不少,模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他的种类有很多,作用很大。

请看微视频。

(二)认识其他模型(微视频)

1.展示微视频2.学生小结。

(三)解释盒子模型

1、介绍盒子

通过刚才的微视频我们认识了模型,知道了模型的作用。

老师带来了一个实物,请看:

这是一个盒子。

让我先来隆重地介绍这个盒子。

这是一个密封的盒子,盒子里有一个滚珠和用木块做的障碍物。

木块粘在盒子的某个部位,不许打开盒子,想办法知道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并做出解释,等会还要用图示来画出这只黑盒子里面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也就是用图示模型来解释这只黑盒子。

现在考虑一下用什么方法知道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

学生说:

可以晃动听一下,还可以敲一下。

请拿出你们小组的盒子,用你们的方法进行探究,并画出示意图,也就是采用画图的方法进行“解释”。

2.学生探究

提供给学生两组(一号、二号)分别同样的,包括里面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正面四角标有A、B、C、D的黑匣子。

并提供标有A、B、C、D的图纸。

学生分组搜集有关盒子的事实。

相同编号盒子的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

3.全班交流。

师:

这是你们的解释,很好。

这是你们的解释,有道理。

同学们是不是非常想知道盒子内的障碍物究竟是什么样的?

可惜的是我们并不能够打开这个盒子,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类似与“黑盒子”的事物,我们人类并不能直接观察它而获得结果,只能依靠这样那样的方法去推测。

三、巩固训练

我们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和观察微视频级探究模型,现在检测一下大家的掌握情况。

判断

1.科学家常常利用模型来解释他们的思想和发现。

(√)2.任何模型的解释都是正确的。

(×)3.图形、公式也是模型。

(√)填空

1.模型的种类有(图示模型)(物理模型)(数学模型)等。

2.模型的作用是能方便我们解释那些难以直接观察到的事物(内部构造)、事物的(变化)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

四、探究纸筒模型(9分钟)

同学们掌握的非常好,大家愿不愿意接受挑战?

师:

这是一个直筒,外面有四根线(师演示)。

谁来描述自己看到的现象?

描述现象不但要详细,而且要简洁明了。

学生说。

师:

谁来更简洁的描述?

生:

拉其中的任意一根,其他的三根都会缩进去,师:

你能解释这种事实吗?

可能是怎么回事?

生一:

四跟线连在一起。

师:

有没有第二种解释?

这个小组对他们的解释不认可解释可能是正确的,可能是不正确的生二:

我们小组有三种解释第一种,两根线他们相互交叉第二种,中间有个圆环

第三种:

扣子,四个绳子系在一个扣子上

小组内先交流画出来,解释一下这个纸筒的结构。

你画的有道理吗?

想不想亲手做一个模型来解释你所看到的事实呢?

请看微视频。

看了微视频,与你的猜想一致吗?

想不想亲手做一个模型,回家可以自己做一个,演示给家长看,你也是一个小科学家了。

五、小结评价

这节课你对自己进行一下评价,你的表现怎么样?

教学设计模型5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模型的种类以及作用;

2、能够建立一些简单的模型。

二、重点难点:

重点是认识模型的作用;难点是学会建立模型。

三、材料准备:

手臂屈伸模型、黑盒子(里面用KT板隔成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三种颜色的橡皮泥

四、教学过程:

(一)认识手臂屈伸模型,引入概念

1、谈话:

上课前,我们一起来做个运动——手臂屈伸运动,好吗?

2、师生一起做手臂屈伸运动。

3、问:

谁来说说“手臂屈伸运动”时骨骼和肌肉是怎样工作的?

4、学生汇报。

5、师说:

听不懂,还不太明白。

老师现在是幼儿园的小朋友,你们怎么能让小朋友明白呢?

6、学生说。

(如果学生说不出,教师引出手臂屈伸模型)

7、小组玩手臂屈伸模型,同学互相解释。

8、师:

谁来再向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说“手臂屈伸运动”时骨骼和肌肉是怎样工作的。

9、提示“模型”——方便解释(板书)

(二)尝试建模,初步理解建模的步骤

1、师:

你们会不会做模型呢?

2、学生回答。

3、板书“地球内部的构造”模型,你会不会做呢?

4、小结:

建立模型我们要先“了解信息”。

5、地球内部的构造是什么样子的呢?

(学生说)

6、出示“地球内部构造”模型,让学生把信息收全、收完整、收准确。

7、“选择材料”——三种橡皮泥:

你们打算怎么做?

学生说。

8、学生分小组制作。

9、教师巡视,帮助切开,让学生进行比较。

(三)探究“黑盒子”,建立图形模型

1、师:

同学们真聪明!

我们很快就能制作“地球内部构造”的模型。

2、出示黑盒子:

里面隔成了几种形状:

三角形、长方形?

?

还有一颗弹珠。

3、请同学们画出里面隔出来的形状。

4、学生分组进行研究、汇报。

5、全班交流。

(学生将自己组研究的结果画在黑板上)

6、小结:

图表也是一种模型。

(四)阅读拓展,认识其它几种模型(公式等)

1、你还知道哪些模型?

学生回答。

2、推荐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纸”,认识其它几种模型(如公式等)。

教学设计模型6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

2、进一步认识换向器的作用。

3、会画直流电动机模型的电路图,会按电路图连接电路。

(二)实验器材

电动机模型(散件),变阻器,电源(干电池若干),开关,自制电动玩具。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问: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直流电动机原理。

要使直流电动机中的线圈持续转动下去,需要一个什么重要的构件?

它在其中起何作用?

(换向器;线圈转过平衡位置时改变线圈中电流的方向,使线圈持续转动下去。

2、引入新课

直流电动机中换向器是否真正起到这个作用呢?

怎样使直流电动机中线圈转动的快慢和方向发生变化?

今天我们在实验里就从学装直流电动机模型中来研究这些问题。

板书:

〈实验:

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

3、进行新课

(1)演示:

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

出示电动机模型(散件)并作简介。

问:

怎样把这些散件组装成一台直流电动机模型呢?

边演示,边强调指出:

①直流电动机模型的安装顺序是从内到外,从下到上的。

板书:

〈直流电动机模型安装顺序:

支架→线圈转子→电刷→定子(磁极②安装时电刷与换向器之间的松紧、线圈转子与定子之间的间隙要适中。

③安装完毕后用手拨动一下转子,观察运转是否处于良好状态,否则应加以调试。

问:

我们现在要使已安装完毕的电动机模型运转起来,想一想需要哪些器材?

(电源、开关、导线)

进一步问:

如果要使电动机转动快慢发生变化,还要什么器材?

引导学生分析,通过改变电路中电流或电压,则应串联变阻器。

(2)直流电动机模型的电路

板书:

〈电动机的电路图〉

请学生按实验小组分组进行画直流电动机电路图比赛。

教师巡视、辅导。

然后请各小组同学同时开始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按画好的电路图连接电路。

经检查电路无误后,请同学将滑动变阻器移至最大值处,合上开关,调节变阻器,让电动机正常运转起来。

再请同学断开电路。

(3)直流电动机的转动方向与转速

问:

同学们回忆一下,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转动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电流方向、磁感线方向)现在要使电动机模型中的线圈转动方向发生改变,应该怎么办?

引导学生得出:

将电源两极对调或将磁铁的两极对调。

请同学观察:

对调电源两极前后电动机线圈转动方向是否改变;对调磁铁的两极前后电动机线圈转动方向是否改变;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电动机线圈的转速随电流大小怎样变化。

要求学生观察时作记录。

教师巡回检查、辅导。

实验完毕后,师生共同总结。

板书:

〈改变转动方向的方法:

对调电源两极;

对调磁铁的两极。

改变转速的方法:

改变线圈中电流的大小。

4、小结(略)

5、布置作业

(1)出示教师自制的直流电动小玩具,简单叙述制作方法,并演示。

鼓励学生课后完成。

(2)写好本节实验报告。

(四)说明

l、直流电动机模型型号不一,注意选用合适的电源。

2、根据学生具体情况,也可在黑板上画出直流电动机模型的电路图。

3、实验报告参考样式

实验报告

姓名班级日期

实验名称:

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

实验目的:

1、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

2、研究直流电动机的转动方向和转速。

实验器材:

直流电动机模型(散件),干电池组,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若干。

实验步骤:

1、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

2、画出直流电动机模型与变阻器、电源、开关组成的串联电路图(图12—4)。

3、按电路图连接电路。

4、经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至合适位置,观察电动机线圈转动情况。

5、按下表进行实验,结论填入表中。

教学设计模型7

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设计模型的理论依据

中等职业教育和行业培训与高等职业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的研究内容往往侧重于操作性较强的职业技能和行为规范,培养初、中级的技术人才;高职教育则不仅要考虑操作性的技能和行为道德规范,还要关注学生人文素质和认知策略的培养,提高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整合能力从而解决同一职业领域中不同的职业问题。

为此,我们在教学设计工作中应该严格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树立正确的思想理念,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实际。

(一)“做中学”的思想

“从做中学”是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进行学习。

无论在哪一种职业领域中,对于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和职业知识、技能的掌握都必须通过实际的“做”才能得到保证。

在“做中学”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可以将职业技能的教学设计工作分为实际练习和信息呈现两大部分,边练边讲。

对实际练习进行设计是整个教学设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信息呈现从属于实际练习,用必要的、足够的信息支撑技能的学习。

(二)传播学理论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信息交流的学科。

运用传播学理论指导教学旨在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和效果,教学设计要重视研究教学信息的传播过程。

首先,教学内容对职业教育至关重要,讲什么、讲多少、如何讲、讲到何种程度都需要认真分析。

内容一方面必须要服务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要与实际问题有较高的相关性,向学习者传播的信息最好是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直接利用的知识与技能;其次,合理选择和安排教学信息的传播方式和呈现顺序。

为了保证教学信息的有效传播,我们需要对不同类型的教学信息进行正确的编码,即考虑什么样的信息适合口头表达,什么样的信息适合书面阅读,什么样的信息适合视频播放等。

此外,信息传播要符合受众的认知规律,我们需要认真考虑教学信息的呈现顺序和每次呈现的信息量,以提高信息传播的有效性。

(三)符合人类信息加工的基本规律

关于学习和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对职业教育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些理论有助于我们分析职业技能训练的整体思路,对训练步骤、现象和学习者的反应进行科学的解释。

1.信息的自动化加工和受控加工。

认知心理学将知识划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大类。

陈述性知识是对客观事物的静态描述,用来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是一种关于行为步骤和认知策略的知识,是一种动态的知识。

在教学活动中,两类知识经常是结合在一起的。

在程序性知识方面,有自动化的信息加工和受控的信息加工之分,自动化的程序性知识主要是指经过充分练习而达到熟练的技能,例如计算机中文输入的技能、读与写的技能。

受意识控制的程序性知识需要学习者集中注意力,它们在学习和训练之后难以达到自动化程度而且容易出错,例如,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我们按照在不同问题情境中的操作方式的特点将职业技能分为操作性技能和策略性技能两大类。

操作性的技能涉及大量的可以自动化的程序性知识,具有较高的自动化水平,它们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以相似的操作方式解决问题,这些技能随着自动化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少地依赖于意识控制,使得学习者能够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非常规的、新的需要受意识控制的任务之上。

此外,学习者成功解决不同情境中的职业问题,仅仅靠操作性技能是不够的,还需要学会许多与问题解决的策略、方法、步骤和思维方式相关的策略性技能,并在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中通过自我意识的参与,对已经掌握的各种技能进行整合运用。

策略性技能在解决不同问题的操作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它们通常被用来解决不确定的、综合性的职业任务,需要学习者意识的积极参与。

一般来说,任何一种职业技能都包含一些(有时是大量的)从属的子技能(先决技能),掌握这些子技能是获得娴熟职业技能的前提。

例如,“使用计算机图形处理软件(PHOTOSHOP)的技能”,相关的子技能可以包括开关计算机的技能、安装软件的技能、主机与扫描仪的连接技能、操作系统的使用技能、开启软件的技能、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键盘输入的技能、使用快捷键的技能、设计的经验、综合性操作技能等等。

在众多的子技能中,我们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些做自动化处理,如开关计算机、安装软件、扫描仪的连接、键盘输入、快捷键的使用等;而对其他技能进行意识参与和控制,如分析问题并进行设计和创新。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看,就是要确认哪些子技能应该以自动化过程操作,哪些子技能应该在训练之后由受控过程操作。

2.图式理论。

图式(schema)是知识在人脑中的储存单位,是认知的基础,人们处理外界的任何信息都需要调用大脑中的图式,并依据图式来解释、预测、组织、吸收外界的信息。

图式理论对职业技能训练的指导意义不容忽视,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者对教学内容进行图式建构的过程。

图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客观事物,例如:

“修理工对汽车进行故障检测”这样一个图式,我们可以将“修理工”概括成所有的人的信息,也可以具体到老人、青年人、男人,甚至是我们自己;至于是什么汽车、什么型号、检测工具和检测场所等信息就需要根据我们的经验和当时的客观情景做出判断,选择恰当的图式来解释,学习者的认知图式可以表征其所具有的全部经验,蕴藏着各种各样的信息。

图式理论强调认知主体已经具备的知识及知识结构对新的认知活动起决定作用。

因此,培养学习者成熟有序的认知图式是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将有助于学习者对新信息的理解与重组。

实际上,熟练的职业人员就是将其知识围绕一定的问题领域组成有序的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