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兰考县第三高级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周测试题128.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36795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51.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兰考县第三高级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周测试题12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河南省兰考县第三高级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周测试题12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河南省兰考县第三高级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周测试题12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河南省兰考县第三高级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周测试题12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河南省兰考县第三高级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周测试题12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兰考县第三高级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周测试题128.docx

《河南省兰考县第三高级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周测试题12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兰考县第三高级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周测试题128.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兰考县第三高级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周测试题128.docx

河南省兰考县第三高级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周测试题128

河南省兰考县第三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周测试题(12.8)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题60分)

1.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齐地阴阳、道家、儒学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

这反映了(  )

A.学术思想的地域性

B.儒学正统地位衰落

C.北方文学发展缓慢

D.秦国学术水平落后

2.中国古代有这样一句人生格言:

“顺境信儒,逆境崇道。

”此格言体现了(  )

A.儒道思想的理性精神

B.道家思想对儒学的继承

C.儒道思想的相互补充

D.社会存在影响意识形态

3.“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这体现了(  )

A.荀子的“人定胜天”思想

B.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C.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

D.韩非子的法治思想

4.《董学特性新论》一书指出:

“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

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

”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得出的结论是(  )

A.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B.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

C.儒家学说只为统治阶级上升时期服务

D.周先生的用意是全面继承董仲舒新儒学

5.孟子认为大臣应该“能格君心之非”,只有纠正君王思想的错误,才能“一正君而国定矣”,而朱熹认为“臣子无说君父不是的道理”。

此变化说明宋朝理学(  )

A.已成为国家统治思想

B.迎合了君主统治需要

C.放弃了儒学民本思想

D.脱离了时代发展要求

6.万历十二年(1584年),王阳明被朝廷认可为正宗,强调自我、摒弃权威的心学从此取代程朱理学,成为社会思想的主流。

这一变化客观上(  )

A.与专制皇权的强化相伴随

B.削弱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C.与新兴的市民意识相合拍

D.推动了伦理价值观的转向

7.明代有人说:

“致富之术无他,在去其五贼而已。

五贼者,仁义礼智信也。

五者有其一,则穷鬼随之矣。

”这反映出当时(  )

A.封建纲常礼教已被颠覆

B.儒家伦理精神渗透进商业道德

C.商业运作方式发生改变

D.商业精神与儒家伦理出现冲突

8.孟子主张“民贵君轻”,陆九渊主张“民为邦本”,黄宗羲提出“民为主,君为客”。

由此可见(  )

A.儒家“民本”思想常有传统

B.儒家“仁”的学说停滞不前

C.历代统治者均奉儒家为正统

D.儒家学者都主张“民贵君轻”

9.秦始皇采纳韩非子“集权”学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宋代思想家提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明末清初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他们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  )

A.是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

B.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完善

C.推动了封建专制的发展

D.便于提高君主的执政水平

10.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认为:

“政体、法律和道德都不是自然的,也不是神意的产物,而是人为约定的。

”此观点(  )

A.反对封建神学理论

B.极力宣扬社会契约思想

C.有利于人性的自我觉醒

D.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

11.孔子反对盲从,提倡“当仁不让与师”;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二者思想的一致性表现在(  )

A.提倡民本    B.呼唤仁爱

C.强调理性D.倡导美德

12.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由两部分组成:

一个是可以用以思考推理的灵魂的理性部分,另一个是用以感觉到爱、饿、渴等物欲之骚动的心灵的无理性部分。

灵魂中的这两种品质决定人既是“自己的主人”,又是“自己的奴隶”。

这反映出古典人文主义强调(  )

A.确立城邦正义的道德标准

B.运用感性力量控制人的欲望

C.通过教化提高公民的素养

D.追求节制适度的幸福生活

13.14~15世纪,欧洲的人们逐步背离上帝,崇拜自我或崇拜世间的人或物,并鲜明地提出了“服从你的意欲而行”。

材料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资本主义萌芽兴起

B.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C.生物进化论的传播

D.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

14.马丁·路德提出:

“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感觉到自己真诚悔罪,就是不购买赎罪券,也同样可以获得赦罪或全部免罚。

”这反映了他(  )

A.追求灵魂升天

B.倡导人的解放

C.否定了教皇权威

D.宣扬《圣经》精神

15.“进步的观念在十八世纪的思想革命中是突出的。

……哲学家们勇敢地批评国家、社会和教会,并指出通向新的人间天堂的道路。

”这里的“思想革命”是指(  )

A.智者运动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D.启蒙运动

16.著名哲学家勒内·笛卡尔(1596~1650)的名言是“我思故我在”,伏尔泰对这一观点也说:

“我们确实知道我们存在,我们感觉,我们思维。

”这表明他们主张(  )

A.反对蒙昧主义B.理性至上

C.认识你自己D.思想自由

17.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为爱惜原料,将剩下的恶茧、病茧用漂絮法制取丝绵。

漂絮完毕后,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

当漂絮的次数多了,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

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茧丝成为造纸的重要原料B.造纸术与丝絮有一定渊源

C.造纸术未能满足大众消费D.制丝术与造纸术相得益彰

18.《金史》记载:

“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甲铁皆透”。

该科技成就(  )

A.由少数民族带到中原   

B.由阿拉伯人传到中国

C.金朝开始应用于军事

D.助推了世界文明的转型

19.中国古代著名农书《齐民要术》《氾胜之书》都把农业生产看成稼、天、地、人诸因素的有机结合。

材料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  )

A.在理论上能不断与时俱进

B.形成精耕细作的基本特点

C.融入了普遍联系的哲学观

D.对自然环境提出较高要求

20.明代许仲琳在《封神演义》中以姜子牙的口吻表达出“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的思想,号召诸侯“吊民伐罪”,哪吒剔骨还肉、黄飞虎反商归周等强调了“父逼子反”、“君逼臣反”而不得不反的精神。

这从侧面反映了(  )

A.理学失去了社会约束力

B.士人对平等自由的渴望

C.资产阶级追求自由生活

D.明清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21.唐人史邕曾这样描述一书法家的作品风格:

“风雨惊兮魍魉走,山岳动兮龙蛇斗。

千尺松枝如蠹朽,欲折不折挂岩口。

”下列与其风格相似的作品是(  )

22.1610年,欧洲耶稣会传教士曼纽尔·迪亚士在《天问略》中文版中告诉中国读者,最近一位著名的西方智者已经设计制造了一个极好的工具。

通过这个工具,月亮看起来放大了

1000倍,土星的光环也清晰可见。

下列评价与这位西方智者的科学贡献相符的是(  )

A.开创了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

B.开创了经典力学的理论体系

C.为生命科学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D.为现代物理学提供理论基础

23.有人说:

“普朗克的量子理论成为现代物理学的第一章,也是最基本的一章。

”普朗克的量子论对现代物理学的贡献不包括(  )

A.证明了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B.揭示了宏观世界的物体低速运动规律

C.为现代科技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D.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24.1859年11月24日,伦敦众多市民争相购买一本刚出版的新书。

教会和封建御用文人群起攻之,诬蔑它“亵渎圣灵”,这本书最可能是(  )

A.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B.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C.爱因斯坦的《论动体的电动力学》

D.莎士比亚的戏剧《威尼斯商人》

25.“康有为政治思想也是以儒家教义为主导的封建文化中的一部分,只不过这一部分孕育了一定程度上的反叛精神。

”“反叛精神”主要表现在(  )

A.否定君主统治的权威性

B.要求实行近代民主政治

C.将维新思想付诸实践

D.借助儒学宣扬革命理论

26.1918年,《新青年》第4卷第6号出版了《易卜生专号》,这部剧主要讲述主人公娜拉从信赖丈夫到与丈夫决裂,终于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玩偶地位,最后离家出走的自我觉醒过程。

这表明新文化运动(  )

A.提倡民主科学

B.提倡新道德

C.提倡新文学

D.传播马克思主义

27.“新文化运动的狂飙猛烈冲击了以儒家为轴心的文化传统,因此从一开始便具有反传统主义的品格。

”这指出了新文化运动最主要的历史功绩是(  )

A.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B.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C.使民主、科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潮

D.为反对袁世凯复辟提供了有力武器

28.“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

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政体。

……外人断不能瓜分我中国,只怕中国人自己瓜分起来,那就不可救了!

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

”这一观点属于孙中山的(  )

A.民族主义理论      B.民权主义理论

C.民生主义理论D.民本主义理论

29.毛泽东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文章,主要论证了(  )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革命态度

B.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前途问题

D.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问题

30.《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

“为了实现党的十四大所确定的战略任务……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此后,中国政府(  )

A.制定“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

B.初步建立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C.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D.制定“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

 二、材料题(每题20分,共2题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鸿章认为: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中国文武制度,事事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筹办夷务始末》

材料二 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

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意诚美矣。

……故欲借公法以维大局,必先设议院以固民心。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 康有为第五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应付时局的三策:

“第一策曰‘采法、俄、日以定国是,愿皇上以俄国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第二策曰‘大集群贤以变政’;第三策曰‘听任疆臣各自变法’。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

材料四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1)材料一、三分别代表哪个派别?

他们的主张有何共同之处?

(4分)

(2)材料二属于哪一派别?

与材料三的主张有何相似之处?

(4分)

(3)以材料四中的“两位先生”为核心内容开展的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6分)

(4)综合以上材料,请指出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的发展历程。

(6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诚信的概念所具有的丰富内涵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古希腊城邦公民德性和古罗马的契约精神、中世纪的救赎道德即宗教改革的因信称义、资本主义的信用精神,都成为这一概念的因子。

——李嘉莉等《西方的诚信观念》

材料二 孔子认为君子应当“主忠信”,孟子说:

“诚之者,人之道也。

”……东汉儒家经学汇编而成的《白虎通义》提出:

“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

——《儒家诚信思想的三个维度》

西方的诚信是建立在契约精神基础上的,与中国人道主义责任为主的伦理式诚信不同。

道义的责任,不能靠法律约束,故靠自我的道德自律。

当然也会存在道德声誉的压力,由此形成“礼治”传统;而契约责任靠的是法律约束,发生权利与义务的争议就要上法庭,由此产生了司法独立的雏形。

——刘文武《伦理式诚信与契约式诚信》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方诚信精神的来源。

(8分)

(2)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西诚信观对各自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同影响,并就此谈谈你对诚信观念的看法。

(12分)

 

高二历史12.8答案

一、选择

1、解析:

选A 材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地域主导的学术思想不同,故A项正确。

2、解析:

选C “顺境信儒,逆境崇道”体现儒道思想的相互补充关系,故C项正确。

3、解析:

选B 老子学说的精华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他把事物看成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与材料意思相符,故B项正确。

4、解析:

选A 材料中周桂钿先生的意思是说,西汉时期正处于上升时期,服务于此时期统治者的思想也应该予以肯定。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思想主调是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故A项正确;其他三项说法都不客观,且太过绝对,故排除。

5、解析:

选B 孟子认为臣子可以纠正君主思想的错误,而朱熹认为臣子不能指责君主,这种变化说明宋朝理学迎合了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故B项正确。

6、解析:

选C 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新兴市民阶层的壮大,人们对个性的追求,要求打破权威的束缚,而心学强调自我,摒弃权威,故C项正确。

7、解析:

选D 材料认为儒家伦理不利于人们致富,故D项正确。

8、解析:

选A 题干信息反映出孟子的民本思想被历代儒学家继承,成为儒家政治思想的传统,故A项正确。

9、解析:

选D 韩非子“集权”学说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是为了树立君主权威,宋代思想家提倡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体现了人本和民本的理念,“天下为主,君为客”是中国早期的民本思想,他们的思想都有利于提高君主的执政水平,故D

10、解析:

选C 由材料可知,该观点认为“政体、法律、道德”等都是人为约定的,它肯定了人的价值,有利于人性的觉醒,故C项正确。

当时尚未出现封建神学理论,故A项错误;社会契约思想产生于近代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故D项错误。

11、解析:

选C 题干中孔子反对盲从,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二者都体现出了理性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

12、解析:

选D 柏拉图一方面强调理性思考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充分顾及个人的物质享受,这很明显追求的是一种节制适度的幸福生活,故D项正确。

13、解析:

选A 14~15世纪,欧洲的人们批判封建神学,“崇拜自我或崇拜世间的人或物”,主张“服从你的意欲而行”,表明此时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人文主义得到传播,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故A项正确。

B、C、D三项皆与题干的时间限定不符。

14、解析:

选C 题干强调的是“真诚悔罪”即可“赦罪”或“免罚”,否定了教皇规定的购买赎罪券的方式,从而否定了教皇权威,故选C。

15、解析:

选D 智者运动是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故A项错误;文艺复兴是在14世纪到17世纪,故B项错误;宗教改革是在16至17世纪,故C项错误;启蒙运动是在17、18世纪,故D项正确。

16、解析:

选B 笛卡尔和伏尔泰都强调“思”的作用,即强调“理性”,体现了理性至上的理念,故B项正确。

17、解析:

选B 根据材料“将剩下的恶茧、病茧用漂絮法制取丝绵。

漂絮完毕后,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

当漂絮的次数多了,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可知,造纸术与丝絮有一定渊源,故B项正确。

18、解析:

选D 火药的发明源于炼丹,并非由少数民族带入中原,故A项错误;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故B项错误;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是在唐代后期,故C项错误;火药传入欧洲对推翻中世纪封建统治、实现社会转型起到了重要作用,故D项正确。

19、解析:

选C 农业与天、地、人诸因素的有机结合可以看出强调诸要素的相互联系,体现了联系的观点,故C项正确。

20、解析:

选B 根据题目中“父逼子反”“君逼臣反”“不得不反的精神”得出当时的士人主张打破传统的“三纲五常”,追求自由平等,故B项正确。

21、解析:

选C 材料所述书法家的作品风格是草书。

A项作品风格是楷书,故A项错误;B项作品风格是行书,故B项错误;C项创作风格是草书,与材料一致,故C项正确;D项作品风格是篆书,故D项错误。

22、解析:

选A 根据材料“1610年”“通过这个工具,月亮看起来放大了1000倍,土星的光环也清晰可见”,可知是指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其科学贡献是开创了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故A项正确。

23、解析:

选B B项是牛顿力学体系的特点,A、C、D三项都符合量子论特点。

24、解析:

选A 由材料中的“1859年”“刚出版的新书”“教会……攻之”“亵渎圣灵”等关键信息可知是《物种起源》,它宣传生物进化论,否定上帝创造万物说。

故选A项。

25、解析:

选B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借孔子权威宣传维新思想。

材料中的“反叛精神”就是指要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的近代民主政治,故选B。

26、解析:

选B 材料中娜拉的觉醒过程是与封建伦理道德斗争的过程,与新文化运动中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相关,故B项正确。

27、解析:

选A 注意关键信息“冲击了以儒家为轴心的文化传统”,而儒家传统文化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主导思想,因此其功绩主要是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A项正确。

其他选项不符合题干主旨。

28、解析:

选B “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政体……建国民政府”,强调的是建立民国,创立共和,故选B项。

29、解析:

选D 《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出人民民主专政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中国人民政协制定《共同纲领》提供了指导,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著有《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报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

故答案为D项。

30、解析:

选C 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之后,故C项正确。

二、材料题

31、答案:

(1)派别:

洋务派、维新派。

共同之处:

向西方学习,试图改变中国的落后状况。

(2)派别: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

相似之处:

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

(3)影响: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弘扬了民主科学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4)发展历程:

从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到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外国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不断提高的发展历程。

32、解析:

(1)问,根据材料一“古希腊城邦公民德性和古罗马的契约精神、中世纪的救赎道德即宗教改革的因信称义、资本主义的信用精神,都成为这一概念的因子”概括即可。

(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道义的责任,不能靠法律约束……由此形成‘礼治’传统”得出中国社会重视人的道德,形成“礼治”社会;根据材料二“契约责任靠的是法律约束,发生权利与义务的争议就要上法庭,由此产生了司法独立的雏形”得出西方社会重视契约精神,形成法治社会。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二可知中西诚信观念来源不同,但都对各自社会产生了影响,因此综合中西诚信观念可以得出将道德与法律相结合,弘扬诚信精神。

答案:

(1)古希腊民主政治与古罗马的契约精神;基督教教义与宗教改革的学说;资本主义商业信誉精神。

(2)影响:

中国社会重视人的道德,形成“礼治”社会;西方社会重视契约精神,形成法治社会。

看法:

将道德与法律相结合,弘扬诚信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