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语》选读七 求诸己.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36337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8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七 求诸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七 求诸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七 求诸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七 求诸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七 求诸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七 求诸己.docx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七 求诸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论语》选读七 求诸己.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七 求诸己.docx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七求诸己

话题链接——以责人之心责己 以恕己之心恕人

1.教材赏悟

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难,或者人际关系处得不好,就要自我反省,一切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而我们平时的做法却往往与圣人背道而驰。

有了问题,不是反躬自省,而是怨天尤人。

具有君子品行的人,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是要靠自己去解决,不到万不得已不去求助于别人。

如果世人能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勤于改正自己的缺点,管好自己,碰到什么不如意的事,就不会一味地往外推责任,苛求别人,管别人,反而会体谅别人,宽恕别人,这样就能减少很多纷扰和怨恨。

2.名句赏记

◆事在勉强而矣,勉强求学则见闻广而智力明,勉强修养,则德日起而大有功。

——董仲舒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韩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

◆自信者不疑人,人亦信之。

自疑者不信人,人亦疑之。

——《史典》

◆坚其志,苦其心,勤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

——曾国藩

◆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郑板桥

◆凡是有点干劲的,有点能力的,有点主见的人,他总是相信自己。

——邓小平

◆我只有一个忠告给你,做你自己的主人。

——拿破仑

◆深窥自己的心,而后发觉一切的奇迹在你自己。

——培根

◆一个做主角的非有天才不可。

可是天才在于自信,在于自己的力量。

——高尔基

◆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系于自己。

——朗费罗

◆我所收获的,是我种下的。

——狄更斯

◆自己就是主宰一切的上帝,倘若你想征服全世界,你就得征服自己。

——海明威

3.典例赏析

诸葛亮诫子书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屋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4.时文赏读

让反省之花开满心房

让反省之花开满心房,让生命之树长青。

——题记

叹——花落无言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一曲红楼演绎了人间的悲欢情愁,“玉带林中挂”的林黛玉柔情之中透露着一丝倔强,智慧中不乏一线高傲,命中注定你的悲剧,含泪葬花是你凄婉的结局。

黛玉,你何不反省一下,倘若自己多一丝旷达,少一分忧郁,倘若自己多一丝宽容,少一分小气,也许可以续写人生的喜剧!

赏——真情无语

“素月寄孤舟,只影随水流。

家国破,一盏残酒,酒淡怎敌晚风爽,梧桐雨点点愁。

”李清照,你才华横溢,文采飞扬,曾与丈夫对酒当歌欢畅淋漓,然而你也是不幸的,中年之后,独自悲秋,与你相伴的唯有愁苦。

清照,你何不反省一下,人生无常,寂寞常有,倘若你放开心胸,笑对人生,又怎么会落得“肠断无人诉,人比黄花瘦”!

品——壮志无声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你独处汨罗江畔,看滔滔江水诉说着自己的爱国激情,诉说着自己的报国壮志,你纵身一跃,构成了一道最美的风景。

屈原,你何不反省一下,既然楚王昏庸,君王无能,你又何必留恋,何必担忧!

你胸怀大志,也许这才是你人生的追求!

让反省之花开满心房吧,叹黛玉花落,赏清照真情,品屈原壮志,反省之花如影随形……

漫漫青春大道,我亦有所思。

反省是一朵妖艳美丽的花,反省让我学会了旷达,让我学会了乐观,让我们拥有了豪情。

反省,装点着我们的人生,让我们感觉滋味无穷……

让反省之花开满心房,路上春色正好,天天绿色心情,青春的路上,反省伴我行。

常识链接——知人论著

1.识人物

子夏(前507—?

),姓卜,名商,字子夏,后亦称“卜子夏”“卜先生”,春秋末期晋国温(今河南温县)人,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2.知背景

子曰: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所以,“求诸己”也就是立身处世的根本立足点。

工作不如意,往往怨天尤人,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于是对工作采取消极态度,不从自己方面去想,只是埋怨别人,这是“求诸人”。

正是针对这种情形,孔子提出要“求诸己”。

“求诸己”是一种现实而积极的态度。

在现实生活中,不为别人了解,甚至被人误解的时候,应反思自己有没有能为人所知、所用的德和才,这是“求诸己”。

3.积成语

(1)文过饰非:

用虚伪的言辞来掩饰错误。

(2)言过其实:

原指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

后也指话说得过分,超过了实际情况。

(3)不舍昼夜:

不分白天黑夜,日夜不停。

比喻夜以继日。

(4)后生可畏:

青年人是新生力量,往往超过前辈,这是可敬畏的。

一、字音辨识

①博弈(  ) ②自讼(  ) ③百乘(  ) ④揖(  )

答案 ①yì ②sònɡ ③shènɡ ④yī

二、通假字

①非不说子之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女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君取于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说”通“悦”,喜欢 ②“女”通“汝”,你 ③“取”通“娶”,娶

三、重要实词

①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

②子曰:

“修己以敬。

”(      )

③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

④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      )

⑤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      )

⑥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

⑦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

⑧不有博弈者乎(      )

⑨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

⑩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

⑪小人之过也必文(      )

⑫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      )

⑬为之犹贤乎已(      )

答案 ①用来……的 ②修,动词,修养;敬,形容词,严肃认真 ③形容词,难,以为难 ④讲,动词,讲习;徙,动词,迁移,移向 ⑤名词,兵赋,泛指军政 ⑥动词,停止⑦动词,停止 ⑧古代两种游戏。

博,一种棋局游戏。

弈,围棋 ⑨动词,责 ⑩过,动词,犯错;更,动词,改正⑪动词,文饰,掩盖 ⑫动词,偏袒,包庇 ⑬贤,动词,胜过;已,动词,停止,指无所事事

四、文言虚词

1.之

①德之不修(      )

②千乘之国(      )

③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

2.乎

①子路仁乎(      )

②为之犹贤乎已(      )

3.其

①尧舜其犹病诸(      )

②不知其仁也(      )

③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

4.而

①揖巫马期而进之(      )

②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

答案 1.①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结构助词,的 ③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①疑问语气词,吗 ②介词,相当于“于” 3.①表揣测,恐怕 ②代词,他 ③代词,自己的 4.①表承接的连词 ②表假设的连词

五、古今异义

①患所以立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②后生可畏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值得害怕

答案 ①表动作行为的原因、凭借等 ②令人敬畏

六、词类活用

①修己以安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揖巫马期而进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君子亦党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使动用法,使……安定 ②使动用法,使……进见

③名词用作动词,偏私,袒护 ④意动用法,以……为耻

七、特殊句式

①不患莫己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求为可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可使与宾客言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德之不修,学之不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是吾忧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君取于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巫马期以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宾语前置句 ②被动句 ③省略句 ④宾语前置句 ⑤判断句 ⑥介宾结构后置句 ⑦省略句

●语段赏析

语段一:

子曰: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赏析 圣人所忧虑的四种现象实际上又不只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才有,而是每一个时代甚至每一个人都可能出现的过错。

圣人是“一肩挑尽古今愁”,连他的忧虑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他的救世主义的精神,至今也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语段二:

子曰:

“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

赏析 孔子第一个提出,仁德自具圆满,不假外求,否认德由天授,挺立起人的道德主体性。

这在人类的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同时,孔子认为,为仁全靠自身努力,靠道德的自觉,不能依靠外界的力量。

这里,孔子强调了人进行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动性。

语段三:

冉求曰:

“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今女画。

赏析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事实上就总会有所收获。

相反,凡事太功利主义,还没有开步就问终点何在,利益何在,期望值太高,太迫切,往往会产生畏难情绪,结果便很容易画地为牢,自己把自己限定在一个范围内,甚至裹足不前,打退堂鼓了事。

语段四:

子曰: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赏析 孔子认为认识是成长变化的,所以年轻人可怕。

但到四十、五十的时候如果再没什么成就,也就不可怕了。

为什么孔子这么注重人四五十岁的这个年龄?

从生理上看,大概是人的生命转折时期,从此之后体力精力都会不济,之前没有做出成绩,之后想做出成绩因受体力精力限制也就难了。

语段五:

子曰:

“已矣乎!

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赏析 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还只是第一个层次上的问题,第二个层次上的问题是,看到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但不愿意作严肃认真的自我批评。

由此看来,自我批评的确是非常难得的啊!

语段六:

子贡曰: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赏析 人谁无过?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要义探究

1.如何理解孔子的“是吾忧”?

答:

                               

                                 

答案 春秋末年,天下大乱。

孔子慨叹世人不能自见其过而自责,对此,他万分忧虑。

他把道德修养、读书学习和知错即改三个方面的问题相提并论,在他看来,三者之间有内在联系,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及时改正自己的过失。

2.如何理解孔子所谓的“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思想?

答:

                               

                                 

答案 孔子认为,仁是人天生的本性,因此为仁就全靠自身的努力,不能依靠外界的力量。

只要愿意以“仁”的标准要求自己,再经过不懈的努力,就能达到“仁”的境界。

这里,孔子强调主观能动性对道德修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3.孔子为什么批评冉求的“力不足”?

答:

                               

                                 

答案 从孔子与冉求师生二人的对话来看,冉求对于学习孔子所讲授的理论产生了畏难情绪,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非常吃力。

但孔子认为,冉求并非能力的问题,而是他思想上的畏难情绪在作怪,所以对他提出批评。

4.如何理解孔子“后生可畏”、四五十无闻而“不足畏”的说法?

答:

                               

                                 

答案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前进,后代一定会超过前人,年轻人的发展空间大,只要努力,就会有所作为。

在这里,孔子既鼓励弟子珍惜时光,抓紧学习,掌握足以让老一辈感到可畏的知识,又鞭策年轻人奋发有为,自强不息,不要虚度青春以致到中年时还默默无闻,一无所成。

5.孔子说:

“我还没有见过能够发现自己的错误便内心自我责备的人。

”你同意这句话吗?

答:

                               

                                 

答案 其实孔子和他的弟子中的好多人都能每天多次反省自我。

实际上,看到自己的缺点和改正自己的缺点是两回事。

有时,知道自己错了,但不愿意正视,因为这涉及面子问题等。

所以,人往往原谅自己,为自己开脱。

由此看来,孔子说没见过这类人,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6.如何理解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的比喻?

答:

                               

                                 

答案 所谓瑕不掩瑜,日食和月食,太阳和月亮暂时好像被黑影遮住了一样,但最终却掩盖不了太阳和月亮的光辉。

君子有过错也是同样的道理。

有过错时,就像日食和月食,暂时有污点,有阴影;而一旦承认并改正过错,君子原本的人格光辉又焕发了出来,仍然不失君子的风度。

●疑难探究

1.孔子从不轻易以仁许人,他自己也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7.34章,见第十一课“诲人不倦”),另一方面又说“为仁由己”(12.1章,见第二课“克己复礼”),“我欲仁,斯仁至矣”,二者是否矛盾?

应该怎样理解“我欲仁,斯仁至矣”这句话?

答:

                               

                                 

答案 孔子不轻易以仁许人,是因为达到仁的标准不容易;但另一方面,仁又主要是一种内在的修养,起决定作用的是主观态度。

而当时人们缺乏的正是对仁的向往和追求,孔子曾说过:

“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他认为人人都可以致力于仁的追求,不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

“有能一日用力于仁矣乎?

我未见力不足者。

”只要坚持不懈,就能最终达到仁。

“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正是从这个角度说的。

2.孔子为什么面对滚滚流水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

它与一般文人“见花流泪,对月伤心”式的伤感有什么区别?

同“日月逝矣,岁不我与”(17.1章,见第三课“待贾而沽”)的说法相比,“逝者如斯”的说法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答:

                               

                                 

答案 本章一般认为是孔子伤逝惜时的感叹。

但这种感叹不是“见花流泪,对月伤心”式的无病呻吟,悲苦哀愁,消极颓废。

河中的流水滚滚向前,昼夜不息,孔子选取这样的意象寄托感慨,反映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含有勉人为学、锲而不舍、一往无前的意思。

这种写法与“日月逝矣,岁不我与”有两点不同。

一是抽象和具象的不同。

一个是理性陈述,一个是形象比喻。

前者比较抽象,后者意象鲜明。

二是蕴含深浅的不同。

前者语意确定,令人一览无余,后者蕴含颇深,耐人寻味。

3.为什么孔子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答:

                               

                                 

答案 《论语》中颇多记载:

学生批评了孔子,孔子非常欣慰,认为这是自己的幸事。

教师要虚心接受所有人包括学生提出的意见,拒绝谄媚奉承的言行。

教师在教学中要虚心向学生学习,为学生超过自己而欣慰、高兴。

做老师的要学习孔子敢于在弟子面前承认自己错误的勇气和胸怀。

弟子不必不如师,学生要敢于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敢于质疑、善于思考。

只有这样,才会有挑战精神和创造精神,只有这样,才会出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喜人局面。

●写作应用

【意旨赏读】

早上起来你去照镜子,发现镜子中的那个人很丑,你去责怪镜子,能解决问题吗?

你应该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镜子中的那个人才会漂亮。

我们面对的人、面对的事,假如有不如意之处,不能怪他人,也不能怪这件事,要怪什么?

要先反过头来反省自己。

只要每次发生事情,你的第一个念头是“我错在哪?

”那你的进步一定很快。

古人说:

“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

”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大家庭,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反求诸己”,那么,建设和谐社会就不是一句空谈。

如果遇事都是互相埋怨,推诿扯皮,把责任尽往别人身上推,那么,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观点新评】

凡事反求诸己,是促进人成长的阳光雨露。

人在自省的过程中不断修正,改进自己的外在行为,提高自己的内在涵养,从而散发出成熟的魅力,踏上成功的征途。

结合本课内容,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短文,谈谈你对“凡事反求诸己”这个问题的看法。

                                  

                                  

                                  

【答案示例】

英国绅士从不说“你是否听得见”,而是“我说得是否清晰”。

言语的细节中彰显翩翩风度,也让人际交往和谐愉快。

而对于野心勃勃的团队领导者,“凡事反求诸己”的精神更是关乎事情成败。

推广开去,反求诸己的精神更是带动社会进步的车轮。

我们的社会快速发展,怪相百出,瘦肉精、毒奶粉、豆腐渣、学生奶等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年幼女孩危在旦夕无人施救,90后为钱杀害父母……人间惨剧层出不穷。

在这样的事件面前,我们总站在正义者的角度指手画脚,义正词严地批判,而又有几个人能以人为镜,以事为鉴,照照自己的嘴脸内心呢?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说得真好,人务必时时反省,处处拷问,为了自己的完美人生,更为了社会的美好未来!

一、基础训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尧舜(sùn)其犹病诸 闻义不能徙(xǐ) 千乘(shènɡ)之国

B.可使治其赋(fù)也 千室之邑(yì) 可使与宾(bīnɡ)客言也

C.不舍昼(zhòu)夜 不有博弈(yì)者乎 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sònɡ)者也

D.更(ɡēnɡ)也,人皆仰之 揖(jī)巫马期而进之 君取(qǔ)于吴

解析 A项,尧舜(shùn)其犹病诸;B项,可使与宾(bīn)客言也;D项,揖(yī)巫马期而进之。

答案 C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可使为之宰也B.非不说子之道

C.今女画D.君取于吴

解析 B项,“说”通“悦”;C项,“女”通“汝”;D项,“取”通“娶”。

答案 A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舍昼夜          舍:

停止。

B.小人之过也必文文:

少,小。

C.君子亦党乎党:

动词,偏袒,包庇。

D.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讼:

责。

解析 B项,文:

文饰,掩盖。

答案 B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修己以安百姓 ②巫马期以告 ③小人之过也必文 ④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解析 ①目的连词,而,来;②介词,把(之);③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④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

答案 C

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解析 ①助词,宾语前置标志;②助词,“的”;③第三人称代词,“他”;④表揣测,恐怕。

答案 C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B.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C.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

D.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解析 A项,所以:

古义,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凭借等/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B项,无名:

古义,不求名声/今义,没有名声;C项,可畏:

古义,令人敬畏/今义,值得害怕。

D项,过:

过错。

古义意义相同。

答案 D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①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③作《师说》以贻之 ④宋何罪之有

⑤填然鼓之 ⑥行不知所之 ⑦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⑧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⑤⑦

C.①②⑤⑥⑦⑧D.②④⑤⑥⑦⑧

解析 ①结构助词,“的”。

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代词,译为“他”。

④宾语前置的标志。

⑤音节助词。

⑥动词,译为“到,往”。

⑦与②同,⑧与①同。

答案 A

8.下列各句中,与“学之不讲”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不患莫己知B.尚德哉若人

C.为之犹贤乎已D.巫马期以告

解析 A项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B项,谓语前置句;C项,介宾短语后置句;D项,省略句。

答案 A

9.下列各句与“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学之不讲B.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C.叶公问孔子于子路D.子将奚先

解析 C项是介词结构后置。

其余是宾语前置。

答案 C

10.名句默写。

(1)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

(2)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      ,      。

(3)君子耻其言        。

(4)小人之过也        。

答案 

(1)不舍昼夜 

(2)更也 人皆仰之 (3)而过其行 (4)必文

二、阅读理解

11.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子曰:

“躬自厚【注】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

②孟子曰: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注】厚:

重,与“薄”相对。

(1)请概括出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