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内容及过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35576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内容及过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内容及过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内容及过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内容及过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内容及过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内容及过程.docx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内容及过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内容及过程.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内容及过程.docx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内容及过程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内容及过程

2、默读课文。

思考作者的思路是如何展开的?

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

(1—3节)怀念与痛悼。

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及与我的关系,表现了诗人对乳母的深切怀念与痛悼。

  

第二部分:

(4—8节)眷念与感激。

回忆大堰河辛劳又悲苦的一身,集中刻画了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德,抒发了诗人对她的深切的眷念与感激。

  

第三部分:

(9—11节)同情与控诉。

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诅咒和控诉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第四部分:

(12—13节)讴歌与赞美。

这部分是诗人呈现给大堰河的挽歌和赞美诗,抒发了诗人对大堰河的深切怀念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四、分部分研读课文,鉴赏诗歌。

  

㈠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诵1—3节。

  

2、 先看第一节,大堰河是不是一条河的名字?

——不是,是我的保姆的名字。

(注解1)  

她连名字姓氏也没有,以她村庄的名字作名字,这说明了什么呢?

  

——她地位低下,身份卑微。

  

 3、从这三节中,我们还还能知道大堰河是个什么样的人?

  

——大堰河又是一个童养媳,后来又是地主儿子的保姆,在养活地主儿子的前提下养活自己。

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村妇女的典型。

  

    谁能说说什么叫童养媳?

——从小被卖到别人家做媳妇的人。

   

    做童养媳的日子好不好过?

  ——不好过,和做牛做马差不多。

  

 4、是啊,大堰河就是这样一位身世凄惨的劳动妇女。

诗人对这样一位妇女有怎样的感情呢?

我们看到第二节。

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诗人说他是大堰河的儿子,他是吗?

    

——不是,也是。

大堰河只是诗人的保姆,所以不是;诗人把大堰河当作母亲,所以是。

   

5、第三节描绘了一些什么样的景物?

这些景物给你什么印象?

  

——被雪压着草盖着的的坟墓、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门前的长满了青苔的石椅,全是冷色调的。

这些镜头描绘了一种荒凉、寂寞的惨淡景象,暗示大堰河生前的贫困和死后的寂寞,浸透着诗人的伤痛、怀念之情。

  

㈡学习第二部分。

  

1、诗歌的第二部分概括了大堰河一生的遭遇。

大堰河一生干过两种活,在诗人小时候,他是乳母,诗人五岁后她便做了佣工。

哪一节突出她的“乳母生涯”,哪一节突出她的“佣工生涯”?

(4节,7节)  

2、朗读第四节。

同学们看看大堰河干了多少活呀,像一架劳动的机器,没有一刻空闲的时间。

大堰河做了这么多事情,诗人是用什么句式把这些连接在一起的呢?

——排比。

  

3、如此劳碌,如此辛苦,但大堰河每每干完一些活之后,她有没有休息呢?

  ——没有。

  

她不休息在干什么呢?

——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大堰河一直在忙,她一停下活就去抱着诗人艾青,说明她对诗人……——疼爱。

  

好!

无时无刻都关爱着艾青,无微不至的关心着艾青。

   

4、“大堰河用她厚大的手掌……”那是一双怎样的手呢?

请你想象、描述一下大堰河的手。

  

——粗糙的,有力的,比较黑,骨节粗大,很温暖。

  

5、是的,这双勤劳慈爱的手,使一个贫穷的家充满温馨,使这个被地主家嫌弃的孩子得到了母爱的补偿。

这双手,就成了母爱的象征。

请同学们联想一下自己,你在生活中感受到的母爱是怎样的?

描述一个细节。

  

——说得很好!

母爱是真挚的、博大的,同学们的感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大堰河。

“我”在大堰河家里得到的就是这样细致周到的爱。

  

6、我们再往后看,“我”回家了,我过上了怎样的生活?

  

——富足、豪华、富裕、锦衣玉食……  

但是我的心情却是什么样的?

从诗歌中找一个词。

为什么?

  

——忸怩不安。

——因为这里只有丰富的物质,没有爱。

  

7、“我做了生了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

”这句话里有两个名词性的字,十分矛盾,是哪两个?

   

——“\'家”和“\'客”。

  

对!

大家有谁在自己的家像做客吗?

  

——没有。

“家”和“客”本是对立的,谁在自己家里做客呀,能做客的地方不是家。

诗人在这里正是抓住了“家”与“客“的一对矛盾,才表达出一种复杂的辛酸。

    

8、往下看,仍然在这一节里,还能不能找出类似的矛盾的写法?

   

——“我呆呆地看着母亲怀里的不熟识的妹妹”,这句矛盾。

 既然是妹妹,就应该熟识,可是作者却不熟识。

 本是骨肉,却同陌路。

   

——“我不认识”与“天伦叙乐”矛盾,不认识怎么能读出来呢?

 我们可以换句话说,艾青长大后也认识这四个字理解这四个字了,可是他却…… 从来没有品尝过四个字的感情。

 艾青从小没有感觉到那几个字。

也可以这样说:

“上面挂着‘天伦叙乐’”,下面却根本没有“天伦叙乐”;虽认识“天伦叙乐”,却没有感受过“天伦叙乐”,这是强烈的对比的写法!

家庭里所发生的事情,却根本不讲天伦,根本没有叙乐!

   

9、大堰河家贫穷,但充满爱,“我”家富有,但缺少爱。

这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想起这些,诗人的心中充满了对大堰河的什么样的感情?

——感激  

对。

大堰河流尽了她的乳汁后,又开始劳动,流她的血汗,同学们自读第7节。

  

10、6个句子都是以含着笑开头的,这几个句子用的什么修辞手法?

——排比。

  

大堰河干的活又苦又脏又累,她为什么“含着笑”?

  

——为能挣钱养家,高兴。

同时,也表现了大堰河纯朴宽厚的性格,她生活沉重,却非常乐观;她命运悲惨,但容易满足,靠双手吃饭,并无多求。

诗人对大堰河是既赞美,又同情。

  

11、第八节,又一次正面写大堰河对乳儿挚真的爱。

在年节里,大堰河为了她的乳儿“忙着切那冬米的糖”,把她乳儿画的关云长贴在灶边的墙上,对她邻居夸奖她的乳儿。

这些描写,已经尽至了,但作者又深挖一层,把大堰河心底里的深情展示了出来:

  

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说的梦  

在梦里,她吃着乳儿的婚酒  

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  

而她娇美的媳妇亲切地叫她“婆婆”  

——大堰河对她乳儿的爱原来如此深切真挚,就连梦中也念念不忘!

她期盼乳儿长大成人,成才成家,生活幸福美满,她乳儿幸福就是她最大的满足,这不是一个母亲最美好的心愿吗?

这个梦,把大堰河对乳儿的爱推向了高潮,倾注了她那慈母的深情。

但是这个梦是不能说的,因为这个梦对大堰河来说是非份的,是一种执着的明知不可能实现却始终不能忘怀的期待。

  

㈢学习第三部分。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命运所给予她的,却只有贫困和苦难。

她活着,对于世界是无私地赠予,不停的劳作,毫无保留的贡献她的一切。

而直到她死,世界给予她的,是什么呢?

同学们齐读9—10节。

  

1、大堰河得到了什么?

  

——大堰河只活了“四十几年”,可是她却受了“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给她送葬的,只是“四块钱”的棺材,“几束”稻草,“一手把”的纸钱的灰——这就是她辛苦一生所得的最后报偿!

   

2、这里,用了一连串的数量词,有什么意义?

  

——数量词组“四十几年”、“数不尽”跟“四块钱”、“几尺长方”、“几束”、“一手把”的尖锐对比,突出了诗人对“不公道的世界”的揭发和控诉。

诗人强烈的愤慨包含在这组数量词的对比之中。

  

3、大堰河生前付出的何其多,死后得到的何其少啊!

是谁造成了她的悲剧?

  

——不公道的社会!

  

对。

齐读11节。

把诗人的憎恨之情读进去!

  

——她死后,丈夫也死去,儿子除了做土匪当炮灰,便只能做伙计当奴隶。

诗人自己,终于彻底背叛了他出生的那个阶级,而与养育他的那个阶级结成了真正的兄弟。

  

4、我们总结一下大堰河的形象。

  

——大堰河是勤劳的,她用她厚大的手掌洗衣、做饭、养鸡、喂猪、终日操劳,她又是善良的,她永远是“含着笑”去做每一件农活。

大堰河又是慈爱的,纵使在终日劳作的疲惫之后,她仍然不忘记同样用她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她还是博大的,她能像亲生母亲一样,深爱着她的乳儿。

她又是悲苦的,贫苦的,劳累的。

多年的贫苦生活过早地夺取了她健康,年仅40多岁就含泪地去了。

  

5、这就是大堰河。

让我们一起欣赏诗人呈给大堰河的颂歌。

同学们齐读最后两节。

  

㈣学习第四部分。

  

1、这首热烈、深沉的颂歌,仅仅呈给大堰河吗?

  

——还呈给他的儿子们,呈给干千万万的大堰河,也是呈给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

可见诗人的感情升华了,扩大了。

一个地主的儿子,却把心中最深情的颂歌唱给了千千万万的大堰河,扑向劳动人民的怀抱,这在30年代是难能可贵的。

  

㈤颜色——紫色的灵魂  

1、“黄土下紫色的灵魂”,为什么是“紫色”的灵魂?

 这个“紫色”到底指什么?

(讨论)  

——紫色是一种痛苦的、压抑的颜色,紫色给人的感觉非常压抑,不痛快。

  

——紫色是一种高贵颜色,比如有的足球队穿的球衣就是紫色的。

古代的官服也是紫色的。

  

——是指苦涩。

我曾看过诗人的访谈录,他在谈到这首诗时说过\\\'紫色\\\'是一种冷色调,引起的人的心理反映是苦涩的。

   

——紫色是红色和蓝色的混合色,红色表示大堰河活着时非常有热情,像火一样,温暖世界,是尊贵的,而蓝色表示她死后非常安详。

(你的思路非常独特。

并且真的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也就是说,不能单纯强调紫色只代表一方面,紫色实际上是两种意义的综合。

)  

2、补充一点学术界的观点:

艾青诗中用了大量颜色,艾青用颜色的规律一般是,用暖色调代表光明、温暖、信念,用冷色调代表苦难、大地、忧郁等等。

紫色是一种冷色调,所以不能仅仅理解为高贵。

   

 3、我综合一下大家的意见。

刚才大家的全部意见,无非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强调尊贵、圣洁、热烈的方面,紫色是高贵、神圣的象征,“紫气东来”、“紫禁城”。

大堰河身份虽卑贱,但她慈爱、善良、勤劳,集中了人之美德,她的灵魂最高贵、最伟大。

一方面强调是苦涩、忧郁、压抑的方面,另一种看法,紫色是伤痕的颜色,是凝血的颜色,是因窒息而死的人的颜色,代表了不幸、苦楚、伤痛和死亡,大堰河苦难一生,结局悲惨,因而称之为“紫色的灵魂”。

同学们深思一下,这两种意见矛盾吗?

   

——不矛盾。

  

可以从痛苦角度去理解,体会一下全诗吧,似乎字字句句都在强调大堰河一生所承受的痛苦,紫色的灵魂,就是痛苦的灵魂。

也可以从高贵的角度去理解,想想呀,一个人的灵魂,由于承受了太多太多的苦难、太多太多的凌侮、太多太多的折磨,那么,这个人的灵魂会是怎么样的呢?

  

——高贵。

  

请大家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对“紫色”的理解,这句话的格式是,灵魂因__而___!

(板书:

 灵魂因__而___!

) ——灵魂因“痛苦”而“高贵”。

 因“承受太多苦难”而“尊贵、伟大”!

  

非常精彩!

同学们,大家看看,这个结论是谁得出呢?

不是老师得出的,老师只不过是大家意见的概括者。

结论是大家自己共同讨论、研讨、集思广益得出的。

在学术界,这个问题仍然是一个悬案,没有一个定于一的结论。

今天大家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成为众多学术观点之一。

这就是研究性学习呀!

   

4、深入一步,我问大家,大家知道艾青在写诗之前是学什么的吗?

   

——是学画画的。

 所以他对色彩非常敏感。

大家数一数,看看全诗中艾青用了多少颜色词语,找出来。

   

——“长满了青苔的石椅”“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我摸着红漆雕花的家具”“我吃着碾了三番的白米的饭”“大红大绿的关 云长”“辉煌的结彩的堂上”“紫色的灵魂”“泥黑的温柔的脸颜”   

 共有多少处用了颜色词语?

 说说各自的意义。

   

 ——8处。

  

“长满了青苔的石椅”表示一种荒凉、败落。

   

“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显出大堰河家的生活十分穷困。

   

“红漆雕花的家具”“\'碾了三番的白米的饭”,显示艾青父母家里非常富有豪华。

   

  “大红大绿的关云长”,表现艾青的少年的特点。

   

“辉煌的结彩的堂上”,显示大堰河梦中的艾青婚礼隆重。

   

“泥黑的温柔的脸颜”,显示大堰河的作为劳动人民劳作辛苦。

   

五、艺术特色。

  

㈠形式上的自由。

  

1、“什么是‘自由诗’?

简单说,这种诗体,有一句占一行的,有一句占两行的;每行没有一定音节,每段没有一定行数;也有整首诗不分段的。

‘自由诗’有押韵的,有不押韵的。

‘自由诗’没有一定的格式,只有旋律。

《大堰河—我的保姆》在形式上就具有这样的特点,在奔放与约束意见取得协调,在参差与变化里取得一致。

  

2、全诗13节,少则4行一节,多则13行一节;少则每行2字,多则每行22个字。

全诗不押韵,但有11节的首尾句相互重复,以确定基调与色彩,中间几行大多采用排比句式,且多长句,以尽情抒发与描摹。

在外在的表现形式上,这首诗与《雨巷》《再别康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它们同样成为新诗中的名篇佳作。

  

㈡排比、反复。

  

这是一首抒情诗,但它是通过叙事来抒情的,全篇不断使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使这种感情更加凝重、隽永。

   

1、排比  

①诗中多次运用排比,如第四节中的八个排比,一方面具体地铺述了大堰河的繁重劳动,赞美了她的勤劳品格,另一方面表现出大堰河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照料着乳儿,歌颂她的美好的心灵。

这样写,省去了许多笔墨,扩大了诗歌内容和意境上的容量。

  

②请同学们找出来还有哪些地方用了排比?

  

——第六节中的7个排比;第七节中的6个排比;第十节5个排比;十二节的8个排比。

  

③这些排比的使用,使诗歌内容凝练,形式整齐,节奏鲜明,气势酣畅。

  

2、为了加强情感和音节的旋律,诗中还大量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

如第1节的“大堰河,是我的保姆”,表现了对大堰河特有的深情。

第3节的“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进一步渲染了抑郁低沉的思念之情。

第4、6、7、8、10、11节中,也都采用了开头和结尾的诗句反复的手法,使诗歌一唱三叹,回环婉转,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㈢对比。

  

①在这首诗中,作者巧妙地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主题。

同学们说说诗歌中用了哪些对比?

  

——第四节和第六节,诗人把两个家庭的生活状况进行对比描写,虽未作任何评论,但黑暗的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已经明显地显现出来,不能不激起人们对旧世界的愤恨与诅咒。

同时,又把在家里的“新客”地位和在大堰河家里所受到的爱抚进行对比,清楚地显示出诗人的爱憎。

此外,如美丽的梦境和凄惨的死亡,生前的辛勤操劳和死后的凄苦悲凉……这些对比,大大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气氛,有力地揭示了诗歌的思想内容。

  

六、思想内容。

  

1、那么,这首诗歌的思想内容是什么呢?

诗人想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作者通过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从而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对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强烈仇恨。

  

我是地主的儿子,我出生那年,父母找了一个算命先生给我算命,那算命的先生说,得送给一个穷苦的人家喂养,我才能长命百岁。

于是我被送到我的保姆――大堰河的家,从此我就成了大堰河的儿子,我吃着她的奶水长大, 她爱我“如爱自己的儿子般”。

每天辛勤劳作之后,她总要把我抱在怀里,慈爱地“抚摸”。

当她的乳汁流干,我被亲生父母领回家时,她是那样依恋不舍。

以后,在每个年节里,她总要为我(她的乳儿)做米花糖,为的是乳儿能悄悄地来到她身边,叫她一声“妈”……后来,我读书了,再后来我被父母送到法国留学……1932年初我回到祖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监狱里我又想起了乳母,看着铁窗外的大雪,我似乎看到了那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为表达对乳母的深深怀念,我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

师:

今天我把这首《大堰河——我的保姆》,献给我的乳母――大堰河!

师(微笑)我读得好吗?

生:

好!

师:

是艾青诗写得好,还是老师读得好?

生:

诗写得好,老师读得更好!

师:

诗写得好,老师才读得好。

这么好的诗就该好好去读,满怀激情地去读,读出感情来。

先看第一节,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

是童养媳/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师:

大堰河是不是一条河的名字?

生:

不是,是我的保姆的名字。

师:

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

她地位低下,身份卑微。

 (板书:

身世关系)

师:

概括得很好!

谁能说说什么叫童养媳?

女生甲:

从小被卖到别人家做媳妇的人。

师:

很好。

做童养媳的日子好不好过?

生:

不好过,和做牛做马差不多。

师:

是啊,大堰河就是这样一位身世凄惨的劳动妇女。

诗人对这样一位妇女有怎样的感情呢?

我们来看第二节。

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诗人说他是大堰河的儿子,他是吗?

生:

不是,也是。

师:

为什么?

生:

大堰河只是诗人的保姆,所以不是;诗人把大堰河当作母亲,所以是。

师:

说得非常好!

第三节,诗人为我们描绘了四个画面,我认为这里语言太罗嗦了。

我这样改“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坟墓/你的瓦菲/你的园地/你的石椅……”,把那些修饰语“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门前的长了青苔”全部省去,不是更简练吗?

生:

不好。

师:

为什么?

生:

这些修饰语营造了一种悲惨、凄凉的氛围。

师:

对。

“被雪压着的”显得……

生:

冷清。

师:

“草盖的”、“枯死的”、“一丈平方的”都说明大堰河的什么呢?

生:

身世的悲苦。

师:

很好!

我们来读读这一节。

先听我读一遍。

(韩老师很有感情地读完,又让学生读,指出其读得不好之处,指导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

师:

 看第四节。

我觉得作者这第一句“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显得罗嗦,“抱”肯定是用手了,“用你厚大的手掌”完全多余,对吧?

(学生在窃窃私语,有的认为他讲的很有道理,有的说不多余,韩老师请一个女生说堰河的什么呢?

生:

不多余 ,表现了大堰河一生勤劳。

师:

诗的第二部分写了大堰河勤苦的一生。

(板书:

勤苦一生)

看看大堰河干了多少活呀,像一架劳动的机器,没有一刻空闲的时间。

如此劳碌,如此辛苦,但大堰河每每干完一些活之后,她有没有休息呢?

生:

没有。

师:

干什么呢?

生:

“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师:

大堰河一直在忙,她一停下活就去抱着诗人艾青,说明她对诗人……

生:

疼爱。

师:

好!

无时无刻都关爱着艾青,无微不至的关着艾青。

我们再来读读这一节。

这节朗读时要与前面不同。

第一句要缓慢,突出“厚大”,“抚摸我”要读得轻柔,但是却强调。

接下来的连续八句的“在……之后”要读快一点,突出工作的多和忙。

最后一句再读得恢复缓慢、深情。

先听老师示范一遍。

(朗读)

师:

咱们班男生谁读得最好?

我们请他来读一读吧。

(一男生在众同学推荐之下站起来,学着韩老师刚刚的语调读完第四节)

师:

读得好不好啊?

生:

好!

师:

那就鼓励一下。

(大家都鼓起掌来。

师:

我再改一次,往下一节,“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自己的家里”这一句,我觉得,肯定丢掉了一个字,丢掉了一个“我”字。

应当说“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我’自己的家”?

是不是呀?

这次,老师的见解肯定对了!

(有不少学生同意老师的观点,频频点头,且动手在课本上加上了个“我”。

有的学生则不以为然,老师就把不同意的学生叫起)

生:

“自己”是客观的,那确实是诗人的家,而“我自己”带有主观色彩,在诗人心里承认的家,诗人在这里用“自己”,而不用“我自己”,说明诗人心里并不承认这个家。

生:

我觉得,这里的“自己”不是“艾青自己”,而是“父母自己”。

如果在“自己前面”加上“我”,就成了“艾青自己”了。

师:

两个同学说的都有道理,家不是艾青的,而是“父母自己”的,艾青根本不认同的父母的家是自己的家,他认同的是……

生:

大堰河的家。

师:

所以,这句话,诗人是不是丢掉了一个“我”字?

生:

不是。

师:

 (似乎无奈地)还是老师的意见不对。

(稍微一停顿)

不过,老师又发现一个问题,有一句话写的不好,我要改一改。

   “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如果改成“我终于回到父母的家里了”,就好了。

(似乎颇为得意)老师不但会朗读读诗,还会写诗、改诗呢!

(学生几乎都摇头)

生:

老师的绝对不好。

师:

还绝对不好?

说说为什么?

生:

你改的诗,情绪根本就不对!

“我终于回到父母的家里了”好像盼望着急切回父母家一样,愿望终于实现了,非常高兴。

而作者原来的意思是不愿意回去。

师:

我的改句——表明作者盼望着回去,非常高兴,而原句―――表明不大情愿回去,你能把这两种情绪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生:

(分别读,把老师的改句读得快而兴奋,而把原句也大体读得一样,区别不明显)

师:

我的改句,你把重音放在哪个词上?

生:

放在“终于”上。

师:

你读“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仍然十分高兴,仍然愿意回去,能重读一遍吗?

(生重读,读得已经低缓)

师:

传达的不错。

“我做了生了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一句,包含着一种十分复杂的辛酸的情绪。

听老师示范一下,(师示范读)大家跟读。

师:

这句话里有两个名词性的字,十分矛盾,是哪两个?

生:

(沉思)“家”和“客”。

师:

对!

大家有谁在自己的家像做客吗?

生:

没有。

师:

“家”和“客”本是对立的,谁在自己家里做客呀,能做客的地方不是家。

诗人在这里正是抓住了“家”与“客”的一对矛盾,才表达出一种复杂的辛酸。

师:

往下看,仍然在这一节里,还能不能找出类似的类似的矛盾的写法?

(学生埋头边读边找)

生:

“我呆呆地看着母亲怀里的不熟识的妹妹”,这句矛盾。

师:

怎么矛盾?

生:

既然是妹妹,就应该熟识,可是作者却不熟识。

师:

本是骨肉,却是陌路。

生:

我认为“我不认识”与“‘天伦叙乐’”矛盾,不认识怎么能读出来呢?

师:

我们可以换句话说――艾青长大后也认识这四个字理解这四个字了,可是他却……

生:

从来没有品尝过四个字的感情。

生:

艾青从小没有感觉到那几个字。

师:

可否这样说:

“上面挂着‘天伦叙乐’,下面却根本没有‘天伦叙乐’”;“虽认识‘天伦叙乐’,却没有感受过‘天伦叙乐’”,这是强烈的对比的写法!

家庭里所发生的事情,却根本不讲天伦,根本没有叙乐!

师:

我再引申一下,――――这种强烈的矛盾对比的写法、用法,是诗人、艺术家经常运用的,大家在其他地方还看到过吗?

比方,在初中课本里,有一 首唐诗里面就有。

生:

《卖炭翁》里面,“可怜向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

师:

怎么矛盾。

生:

卖炭翁本来应该希望天暖和一些,可是他为了把炭卖出去,却希望天寒冷。

师:

再想想,―――还能从电影、电视中找到这种矛盾的的写法吗?

生:

电影中常有,如殿堂高处悬挂着“正大光明”,而下面的人干着卑鄙龌龊的勾当;生:

电视中,殿堂里挂着“明镜高悬”的条幅,下面审案的人,却贪污受贿,把案子判成冤案。

师:

非常精彩。

诗人艾青非常善于运用强烈的矛盾对比手法来表现人物。

五十年代,他到欧洲去访问,见到一个黑人姑娘给白人家当保姆、哄孩子,白人小孩在哭,黑人保姆却在唱歌,艾青就写了一首诗《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有这样两句“一个多么舒服,却在不停在哭;一个多么可怜,却在唱欢乐的歌”。

这种强烈的对比能增强表达的效果。

同学们,跟着我把这一节朗读读一遍。

师:

第三部分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

(板书:

死后凄凉)。

   接着看这一句,“我是这般的忸怩不安”,“忸怩”什么意思?

是不是“扭捏”的意思,即“扭扭捏捏”的意思?

  (一时,学生感到困惑)

师:

遇到问题,请马上查字典!

生:

我查到了,“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