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1234567.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32913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9.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123456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湘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123456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湘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123456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湘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123456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湘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123456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1234567.docx

《湘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123456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1234567.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湘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1234567.docx

湘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1234567

第一课形色协奏曲

教材分析:

本课学习跨造型表现和欣赏评述两个学习领域。

学习的内容以非“写实临摹”的艺术创作为切入点,赏析写意画,抽象画对自然和情感的提炼与升华,欣赏艺术家挥洒运用色彩、线条、形状块面的抽象元素组织形式构成,玩味抽象画,进行由蕴含具象的造型创造能力,关注抽象艺术的独特魅力,体验创造力,关注抽象艺术的独特魅力,体验抽象创作的美感。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教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师的讲解和分析不宜复杂,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怎样欣赏抽象画

2、掌握简单的绘画语言,并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把自然风景变成艺术作品。

教学重点:

欣赏并领会自然美与意境美的变化,掌握在似与不似间怎样去表现绘画作品。

教学难点:

在意境上领会作品,并掌握一定的方法在意境上去表现绘画作品。

教学思路:

学生欣赏、自主回答。

阅读课文及课件上的知识链接,链接抽象画。

1.学生分析康定斯基的作品并发表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学生分析康定斯基的作品《江南早春》,并发表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学生分析《江南早春》,流畅的运笔和线条游动的色块。

请一两名同学继续完成刚才的抽象画创作。

学生按照作业要求创作。

学具准备:

笔墨纸砚调色盘颜料等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了解并掌握怎样欣赏抽象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音乐导入:

老师喜欢边听音乐边画画,画画的感觉油然而生,老师邀请大家来聆听一首音乐,感受艺术的旋律意境。

2、揭示课题:

听到这首乐曲,你的脑海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

音乐和绘画从来都是一家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形色协奏曲”。

(二)形式初探

1、欣赏画家作品:

在这三幅画中,树的形象构成发生了什么变化?

2、小结:

艺术家在创作中,常常在似与不似之间寻找新的表现形式。

画家抓住树的特点,用简化概括的弧线交织出形象,形式由写实变得抽象。

(三)提炼元素

1、感受发觉:

看看这张摄影的《山川》,能提取什么美术语言?

2、尝试训练:

你能用怎样的线条表现这张山川景色给你的感受呢?

请一位学生上台快速画出,老师进行修整与总结。

3、欣赏提升:

出示《山川》作品赏析,画家用流畅、疏密的线条抓住了山体的形和山体的质感。

4、提炼元素:

这几处风景能提炼什么造型元素进行创作呢?

板书:

提炼元素:

线、点、面……

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掌握简单的绘画语言,并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把自然风景变成艺术作品。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二)形式探讨

1、作品参照对比:

看一看,画与实景哪些地方相似,哪些地方不相似呢?

相似的有整个的角度,东西没变,不相似的有屋顶变成了一块块近似长方形,窗户变成了小块的近似正方形,整个房子的轮廓变得更简洁了。

2、小结:

吴冠中先生忽略细节,抓住民居的特征,用平稳简练的线条和块面构成景致,色彩简单明净,表现出江南水乡宁静,淡雅的意境。

板书:

表现形式:

概括,简练。

(三)主观表达

1、感受色彩:

这两幅作品给你什么不同的感觉?

为什么?

课件出示同一画

面不同颜色的两

2、赏析画作:

吴冠中先生《窗外无月》,颜色的处理如何?

吴冠中先生把房子的墙主观地画成了绿色和红色,中间穿插了大块的白和黑,使画面色彩能够和谐响亮,正是形色的协奏。

板书:

主观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怎样欣赏抽象画。

2、掌握简单的绘画语言,并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把自然风景变成艺术作品。

教学过程:

(一)欣赏提升

1、老师示范:

以梯田为例,先用曲线画田埂,再用扁笔去画田地的色彩,田埂和田地简单、概括。

提醒注意勾线的轻重快慢,颜料的干湿浓淡。

描绘一幅形与色的协奏曲。

2、作品欣赏:

看看不同画家是如何处理形色,谱写出一幅幅“形色协奏曲”。

(二)学生作业

1、作业要求:

选择一张你喜欢的风景图片,运用形色描绘一幅风景,注意把握色块的变化和物体主要特征。

2、教师巡行指导。

(三)展评拓展

1、典型展评:

把学生绘画作品和照片进行对比欣赏,分析绘画是不是抽取了照片中的形与色,主观概括地表现了主要特征。

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2、拓展延伸:

抽取事物主要特征的绘画,有时也可以把它叫做抽象画。

抽象是相对的,由这三幅画你觉得抽象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

你能利用课余时间了解抽象艺术吗?

 

 

第二课俯仰之间

教材分析:

《俯仰之间》是关于仰视视角的认识和体验,应抓住主题、形式和艺术特点进行比较深入的了解和分析,深化认识并避免体验活动停留于事物的表面。

让学生在临图改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段。

理解从不同视角去观察同一物体会产生不同效果。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经过学习,已经对构图有了一定的认识,绘画的流派、类型、原则等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也有了一定的社会实践基础。

因此,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并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以及信息技术教育进行学习。

教学目标:

培养发现的眼光,让学生体验视觉位置变化产生的不同效果,掌握俯视的特点。

增强表现的能力,让学生在临图改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段。

激发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从新的视角出发,看美好山川。

抒热烈情怀。

教学重点:

增强表现的能力,让学生在临图改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段。

理解从不同视角去观察同一物体会产生不同效果。

教学难点:

灵活自如的表现俯视角度下的景物

教学思路:

课前叫同学们收集一些关于仰视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平时熟悉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将学生引向一个想象的世界,“掉在井里”仰视视界的意思。

师:

仰视多用来表现高大、壮观的物体,能凸显人物的伟岸,建筑的宏伟气势,有时也会有戏剧性的趣味感。

常用来表现宗教建筑中的神像、人民领导者、拥有特殊能力的超人或巨大的怪物。

出示同一景物的不同视角,分析摄影师的位置?

利用图片判断对于错,让学生们进一步对仰视概念的肯定。

将学生的思维引人到艺术表现的领域,通过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的作品欣赏,升华学生对俯视的理解和体验,使学生产生艺术表现欲望。

讨论、总结、归纳仰视视角感受的特点和规则,并将这种规则引入美术学习中,同时做好从看转入画的认识准备。

学具准备:

教具:

课件、俯视的照片。

学具:

图画本、铅笔、彩笔、照片等。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培养发现的眼光,让学生体验视觉位置变化产生的不同效果,掌握俯视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是植树节,这意味着春天已经来临了,3月是登山赏花的好季节,同学们登过泰山吗?

谁来说一说泰山的风景是什么样的?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2.老师也爬过泰山,这是前几年老师在泰山上拍的风景照片,课件展示泰山图片

大家边欣赏边思考:

些风景图片从视觉角度来说有什么不同吗?

教师小结:

平视、仰视、俯视。

课件展示各自定义。

3.今天我们就重点研究下俯视,让我们用这

种独特的视角一起来《俯瞰山川》。

出示课题。

(二)、欣赏感受

(1)欣赏俯视图片,初步感受俯视视角带给我们的崭新体验。

1.老师课前收集了很多俯视角度拍摄的风景图片,我们国家山川辽阔壮美,南北差异很大。

比较一下江南与塞北山川的不同,并谈谈自己的想法

小结:

江南地势平缓,山峦不大也不够连贯,因此属于丘陵地带;而塞北山峦壮阔,连绵不断,给人以气势宏大之感

课件:

比较西北两处自然地貌与人文地貌的不同,并谈谈自己的想法

小结:

自然地貌给人以自然、、荒凉之感,线条随意、夸张,完全随心所欲;而人文地貌——农用网络,则给人以清新、整齐之感,让人觉得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斗争以及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

但人类也要警惕再造过头造成的危害!

2、同学们在欣赏的同时思考:

俯视角度下的景物及画面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

a.景物整体缩小了,单个物体出现“头大脚小”的现象。

b.整个画面以地面景物为主,天空所占画面位置很少或没有。

(2)对比分析平视与俯视的区别。

1.那么俯视角度与平视角度有什么区别呢?

请大家看这两张图片,它们是同一个荷花。

但是,给你们的感觉相同吗?

2.它们分别展现的物体的哪一个面呢?

(平视角度展现的以侧面为主,而俯视角度展现的以物体的顶部为主。

3.从画面来看又有什么区别呢?

(平视角度会呈现前后遮挡的关系,而俯视角度视野更加广阔一些,呈现的是景物的整体布局。

(3)示范引导

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增强表现的能力,让学生在临图改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段。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的知识点

(二)、自由创作

1.上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俯视角度的风景图片,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图片或者老师的图片画一幅俯视角度下的风景画。

出示作业要求:

a.根据图片画一幅俯视角度下的景物。

b.注意线条要疏密得当,画面要有层次。

2.学生自由创作,教师巡视辅导。

(四)、评价小结

1.展示学生作品,评议。

2.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用俯视视角重新认识了世界,这个角度带给我们一种前所未有的独特体验。

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也一样,有时也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第三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培养发现的眼光,让学生体验视觉位置变化产生的不同效果,掌握俯视的特点。

增强表现的能力,让学生在临图改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段。

激发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从新的视角出发,看美好山川。

抒热烈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绘画的步骤,哪位同学能给我们再说一下绘画步骤呢?

a.构图b.景物的摆放。

c.细节的刻画。

(二)、欣赏线描风景作品,同时思考如何创作。

(三)、自由创作

1.上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俯视角度的风景图片,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图片或者老师的图片画一幅俯视角度下的风景画。

出示作业要求:

a.根据图片画一幅俯视角度下的景物。

b.注意线条疏密得当,画面要有层次。

2.学生自由创作,教师巡视辅导。

(四)、评价小结

1.展示学生作品,评议。

2.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用俯视视角重新认识了世界,这个角度带给我们一种前所未有的独特体验。

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也一样,有时也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第三课遥远的地平线

教材分析:

本课是“造型与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

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够掌握简单的透视规律并能把有关透视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提高空间表现能力。

学情分析:

透视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由于小学生认知水平低空间思维能力差他们往往不能够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

更谈不上在绘画创作中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来表现丰富的前后空间关系的画面了。

我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欣赏为线索通过一系列作品的展示。

让学生在视觉欣赏中理解绘画中的透视规律。

并引导学生从自身的视点出发去表现生活中的“透视”现象。

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和体会运用更多的方法来表现画面的空间感与层次感。

教学目标:

1.了解基本的透视规律和原理。

2.运用基本的透视规律,进行绘画创作。

3.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基本的透视规律,正确表现物体前后遮挡的空间关系。

教学难点:

能创作出体现物体前后空间感且有一定情境的画面。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油画棒、黑色水性笔、作业纸

2、学生准备:

油画棒、黑色水性笔。

教学思路:

我紧扣教学内容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在欣赏中感受透视变化——在观察分析中了解透视规律——在探究练习中掌握透视画法——在教师示范中拓展学生思维——在评价中建立学习成就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和讨论使学生真正感知和理解“近大远小”的这种独特的透视规律。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了解基本的透视规律和原理。

2.运用基本的透视规律,进行绘画创作。

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知导入课题

通过一张图片引出课题,让学生初步感受基本的透视变化。

请同学们先欣赏一张图片,你们发现蓝天下近处和远处的山峦各有什么不同?

山脚下的小河近处的和远处的发生了那些变化?

(小结):

小河沿着山脚回转,越远越小,消失在遥远的地平线上,这就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到的一些有趣的现象,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探讨这种现象,一起学习遥远的地平线(板书:

遥远的地平线)

二、观察分析了解变化

1.通过观察分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种有趣的透视规律。

小结:

存在于空间中的任何物体被人的眼睛看到后,其影像都会发生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实远虚、近粗远细、近稀远密的变化。

2.说一说

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到过那些物体发生了这种变化?

三、尝试练习掌握画法

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1、回顾旧知

二、尝试练习掌握画法

1.让学生了解位置不同,看到的视觉变化也会不一样。

2.在探究练习中让发现透视规律,并能运用透视规律来解决画面物体的前后空间关系

三、教师示范拓展思维

1.通过欣赏让学生了解画面近大远小的排列方法。

2.教师示范让学生更加明白画面的主次关系。

四、学生创作注意:

1、主体物要有近大远小的变化并且重复排列在画面中

2、情境添加简洁有趣

3、颜色要有对比,近处的鲜明,远处的灰暗

 

 第四课壶趣

教材分析:

一把看似简单的茶壶却烙着鲜明的时代印记。

对于中国人来说茶,壶不仅是一种实用器皿,它还是一种祖国艺术文化。

本课以壶为对象,在对学生进行泥塑方面训练的同时,既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又提高了学生对传统艺术的审美鉴赏能力。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形象思维,对事物有一定的认识,并开始了解生活和社会。

学生的心理特征,好奇、好动、好赞赏,泥巴对学生来说是最轻松愉快,一团泥巴捏出形状就是成功,为此学生自主积极参与。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运用盘泥条的方法制作壶,提高其泥塑技能和立体造型能力。

2、教师使学生了解壶的历史文化及造型特点,感受中国传统壶文化的精髓。

教学重点:

学习用盘泥条的方式制作壶。

教学难点:

壶的造型和连接地方的粘合。

教学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环境,我采用有效地教学策略培养着学生的能力,在欣赏图片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特点、形状,观察比较,还启发他们看茶壶像什么,联想它们与人和动物等其它物体相似之处。

思维的缺口被打开后,学生的创作思维异常的活跃,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着自己所观察到的及所联系到的:

把茶壶与人联系起来,壶盖也成了小帽子;由壶嘴想到了鼻子……。

有了这样的启发引导,孩子们便在观察中大胆想象,塑造了一个个奇异的童话世界。

如大象壶,海宝壶,双龙壶,兔子壶、舞蹈壶……。

教学中的引入犹如发酵粉,使学生想象的细胞迅速膨胀,使他们有意识地把不同形状的物体连在一起,创造出崭新的形象。

美术课堂上积极创设每一个环节的,让学生在愉悦宽松的学习环境下,认真观察,积极思考,自主创新,发展美术实践能力,激发创造精神。

学具准备:

橡皮泥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让学生学会运用盘泥条的方法制作壶,提高其泥塑技能和立体造型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展示自己制作的壶向学生展示。

二、分析结构掌握壶形

1、课件展示多张壶的实物图片。

2、学生讨论:

茶壶有哪几部分组成?

每一部分分别是什么形状?

3、教师归纳总结:

一般壶简单分为嘴、把、盖、身筒、底,每部分可长可短、可方可圆、可曲可直、可以是规则几何形也可以是生活中的实物造型,但嘴、把、盖一般是高度位置持平的,都具备“雅”、“朴”、“简”的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让学生学会运用盘泥条的方法制作壶,提高其泥塑技能和立体造型能力。

教学过程:

一、尝试体验探讨研究

1.参观了解制壶的各种方法和各道工序。

(课件展示)

2.师生合作总结制作方法和步骤:

(1)压泥板,做壶底,要求平整;

(2)搓泥条,盘壶身,内收内盘,外开外盘;

(3)围泥板,做壶嘴,身筒穿个口子;

(4)制泥条,做壶把,连接需牢固;

(5)捏泥块,做壶盖,大小要合适;

(6)装饰整理,可粘贴泥块,可雕刻,也可糊平外表。

二、设计构思创作表现

1.指导学生设计壶形草图,要求美观大方,比例协调,装饰简洁美观。

2.两人为一组,分工有合作制作一把茶壶。

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教师使学生了解壶的历史文化及造型特点,感受中国传统壶文化的精髓。

教学过程:

1、回顾旧知,制作过程

(1)压泥板,做壶底,要求平整;

(2)搓泥条,盘壶身,内收内盘,外开外盘;

(3)围泥板,做壶嘴,身筒穿个口子;

(4)制泥条,做壶把,连接需牢固;

(5)捏泥块,做壶盖,大小要合适;

(6)装饰整理,可粘贴泥块,可雕刻,也可糊平外表。

2、展示作品

1.每位同学制作出的作品进行展示

3、观摩交流互相评析

1、学生互评2、教师点评

六、课后拓展作业布置

1、倾听分析紫砂壶的历史、工艺、造型、材质、功能。

2、将作品上釉烧制,教师统一收藏、展览。

 

 第五课瓶花与水果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通过两个活动让学生对瓶花与水果进行初步的临摹写生练习,学习要点主要是掌握运用色彩的基本方法。

回顾本册以前所学的知识,在我爱校园等课中,学生已接触线,描淡彩绘画技法,本课将作为小学阶段色彩知识方法学习的节点,规范色彩画学习的几个要点:

第一点工具材料的使用方法,第二点,用用色彩塑造形体的基础知识,第三点水彩画的基本技法。

学情分析:

学生没有整体作画的习惯,嗯,这节课要培养学生整体作画的习惯,只有把那些大块容易辨认的色很快画上才能控制,才能比较和准确的画出那些不易辨认的灰颜色本节课,要养成,六年级学生洗笔后不能乱甩颜料,若弄脏,等干了之后再清洗所有颜色,极好后才能作画,画完后清洗,以保持干净

教学目标

1.知道怎样的画叫铅笔淡彩画,并掌握其画的步骤方与法。

2.掌握铅笔淡彩画的步骤方与法,进行绘画表现。

3.能运用色彩的深浅变化表现物体的体积感,能把握画面基本色调进行临摹或写生练习。

4.能敏锐地观察到物象之间的色彩差异,产生运用色彩语言表现对象的愿望。

5.感受瓶花与水果的形、色之美,领悟生活的丰富多彩。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搜索瓶花与水果的图片进行欣赏并分析(可以找一些黄铁山、冯晓阳杨云龙等画家的作品),找出瓶花与水果上的色彩造型。

2.让学生掌握铅笔淡彩画的步骤方法。

3.能运用色彩的深浅变化表现物体的体积感,能把握画面基本色调进行临摹

课前准备

电脑、图片、有关资料学习过程

教学思路:

学习活动一的内容,虽然是临摹学习,但仍要发挥学习主动性,采用新方法走老路的方法,教学过程安排建议为作品欣赏,教学示范,作业勘误,自主临摹,评价交流,带着问题欣赏教材中画家作品,第一点这幅画采用了哪种绘画形式以前是否了解这种绘画形式第二遍这幅画的主要色调是什么?

第三点画中哪处细节最打动你,为什么,第四点这个苹果主要用了哪些颜色教师进行示范,是学生同样思考问题,彩色铅笔画淡彩画时有哪些主要步骤?

你觉得哪些步骤最难画?

教师在讨论中及时提供指导

课时安排:

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知道怎样的画叫铅笔淡彩画,并掌握其画的步骤方与法。

教学过程:

一、展示部分瓶花与水果图(情境导入,带学生走向大自然,闻闻大自然的气息)

1.师:

老师叫你们回去找一些瓶花与水果的图及资料,有谁找到了?

生1:

让我展示我找到的瓶花与水果的图给大家看。

(体现学生的课前准备充分)

2.教师通过学生搜索出来的众多瓶花与水果图,让学生都快速浏览了一遍,然后抽其中一幅出来,铅笔淡彩画:

让学生就看着的图说一下体会,大部分学生都说:

非常的美。

(让学生感受美,培养审美能力)

3.小结并揭示课题。

二、设疑展示作品,动手尝试。

1.师:

有些同学回去有预习过,哪个同学可以说一下我们这一课书中所展示的画家有谁呢?

现在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下其中的一位吧。

其他的呢,相信大家在家也搜索来认识过了吧。

教师简单介绍一下黄铁山画家

2.欣赏黄铁山的另一幅瓶花,让学生说说色彩的特点。

3.课件展示本课书中黄铁山的瓶花《水仙》与冯晓阳的《瓶花与水果》,让学生提出自己觉得难以解决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让学生谈论、对比。

(培养观察能力及质疑、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两幅画区别在哪呢?

接下来学生接二连三提出问题:

怎样画出物体的明暗关系呢?

花朵太复杂了,怎样表现?

怎样调准色彩?

4.教师小结学生的问题,让学生看着画,讲解了铅笔淡彩画的作画步骤,说明注意事项,启迪学生如何一步一步来进行。

然后让学生动手亲自尝试。

(动手操作能力)学生自主选取临习的作品,用铅笔框取临习的那个部分。

让学生说出意图,教师提出建议并作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2.掌握铅笔淡彩画的步骤方与法,进行绘画表现。

1、回顾上节课的知识点

2、学生继续完成作品

3、作品欣赏。

教师给予每位学生的作品进行不同好评。

(激发创作热情)

四、通过学生的作品比较,教师小结须要注意的细节问题:

物体暗皴线不宜太密,明暗转折关系随形体结构而变化,避免画成被刀割成黑白两块现象。

设色基本采用平涂,避免反复涂抹使颜色灰暗,需要添深色时,色彩衔接要自然。

五、小结步骤与方法。

六、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知道怎样的画叫铅笔淡彩画,并掌握其画的步骤方与法。

2.掌握铅笔淡彩画的步骤方与法,进行绘画表现。

3.能运用色彩的深浅变化表现物体的体积感,能把握画面基本色调进行临摹或写生练习。

4.能敏锐地观察到物象之间的色彩差异,产生运用色彩语言表现对象的愿望。

5.感受瓶花与水果的形、色之美,领悟生活的丰富多彩。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搜索瓶花与水果的图片进行欣赏并分析(可以找一些黄铁山、冯晓阳杨云龙等画家的作品),找出瓶花与水果上的色彩造型。

2、让学生掌握铅笔淡彩画的步骤方法。

3、能运用色彩的深浅变化表现物体的体积感,能把握画面基本色调进行临摹

课前准备

电脑、图片、有关资料学习过程

教学过程:

一、欣赏相关的瓶花与水果静物画(培养审美能力)

这些静物画与杨云龙《静物》水彩中的水果着色有着相同的地方,都要区分明暗色调。

边欣赏边让学生讨论画的表现手法及作画方法。

二、课件出示画家杨云龙的作品《静物》,进行知识抢答。

(培养观察能力)

色彩知识

1.请仔细辨析图中哪处采用了干画法?

哪处采用了湿画法?

2.在原画中提取小果子放大,这个小果子用了哪几种颜色?

这些颜色分别画在哪个部分?

工具使用知识

3.出示名家水彩画作品的三个局部,辨析连线,这几处用的是哪种笔?

为什么这么用?

(扁头笔作大面积铺色,圆头笔画浑厚的点和粗线,尖头笔画细线)区分扁头笔和尖头笔:

三、尝试设色,动手操作(培养动手能力)

1.观察分析实物的基本色相。

2.学生掌握干、湿画法,任选一种方法尝试设色。

3.教师在每组中选出一张最好的作品,进行比较观察。

4.请四位学生上台讲述设色体会,分析水彩的干湿画法。

5.学生质疑,请优秀作者答疑,教师补充。

四、板书设计

 

第四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能运用色彩的深浅变化表现物体的体积感,能把握画面基本色调进行临摹或写生练习。

教学过程:

一、教学示范(采用课件)

1.利用两组瓶花与水果(一块衬布、一个长方形花瓶、一枝郁金香和三个苹果),让学生观看教师示范的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