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32391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敲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推敲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推敲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推敲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推敲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推敲教案.docx

《推敲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敲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推敲教案.docx

推敲教案

五年级课文《推敲》的教案

最佳答案

一、直接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推敲》。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推敲”一词还有一段来历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好好读读、演演这个故事。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讲“推敲”这个故事的?

(第2-7自然段)

二、细读第2-7自然段

1、快速阅读课文2-7自然段,然后同桌讨论以下填空题。

(1)贾岛去(),不巧(),结果留下()。

(2)返回长安途中,他对诗中()这个字犹豫不决,不知不觉()。

(3)结果他冲撞了(),和()商量了起来。

(4)韩愈认为还是用()好,理由有三:

一:

()二:

()三:

()

2、回答题

(1)

(1)指名回答。

(2)出示插图,说说图意。

文中哪句话描写了图上的内容。

(用“——”画出来)指名读句子。

感受到了什么?

(3)出示全诗,读一读。

(4)小结:

深夜访友不曾遇,以诗赠友情谊深。

这是故事的发生。

3、回答题

(2)

(1)指名回答。

犹豫什么?

(2)出示插图,用自己的话形容一下贾岛。

(3)看看哪句话是描写这幅图的,(用“——”画出来)指名读句子。

(4)演一演。

指导:

贾岛会说些什么话?

做些什么动作?

指名当导演,当贾岛,当群众。

演后评议。

(5)小结板书:

贾岛反复斟酌“推敲“二字。

这是故事的发展。

4、回答题(3)

(1)指名回答。

(2)介绍韩愈:

唐朝著名的大诗人。

(3)出示课文,小组分角色朗读。

(4)小结:

韩愈“迎面而来”,路上行人纷纷避让,而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完全沉浸在创作之中,对韩愈的到来浑然不知,不知不觉间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请求宽恕。

故事进入了高潮。

(5)演一演

指导:

韩愈说什么?

怎么说?

贾岛说什么?

怎么说?

演后评议。

(6)同学们,韩大人正在思考呢,那我们来讨论一下,到底用哪个字好?

5、回答题(4)

(1)指名回答。

(表明有礼貌;衬托出宁静;响亮)

(2)出示课文,齐读。

(3)小结:

韩愈认为用“敲”字好,贾岛表示赞同。

这是故事的结局。

三、学习第八小节

1、说说对贾岛的印象。

2、什么是推敲?

3、总结推敲的含义。

四、拓展提高

1、王安石“推敲”的故事——春风又绿江南岸

2、练一练

(1)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

“摸”换成“找”行吗?

为什么?

(2)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竟然闯进了依仗队中。

“闯”换成“走”行吗?

为什么?

五、课外探究

1、将故事完整地演一演,师提供剧本。

2、探究一下《题李凝幽居》的诗意

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三单元《中国一日》教案2007-12-1817:

02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询问年的体裁特点,把握课文结构,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阅读,进一步体会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理解作者“崛起于城中同步,希望于困顿同在”这句话的含义。

   3、学习本文大量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查找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延伸导入

   1、学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你感受了什么?

   2、揭示课题,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我们一起走进《中国一日》,确实感受一下。

  二、阅读感悟

   1、了解新闻的体裁结构。

   2、默读课文。

    出示阅读提示:

      A、认真阅读课文;

      B、想一想,作者从哪几方面写了“中国一日”?

      C、在你不理解或不知道的地方做下记号。

      D、读完后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

   3、交流阅读提示B。

(从中国的消费、市场、住宅、交通运输、人口、国内生产总值等方面)

   4、小组选择一个内容,以画图表的方式把具体的数字呈现出来。

提供学习资料:

瑞典人口总数880万,芬兰人口总数524900,挪威人口总数462万。

澳大利亚人口总数1900多万。

   5、各小组把列好的表格展示并解说。

   6、讨论:

中国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板书:

改革开放)

   7、拓展:

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是否可以安枕无忧了呢?

出示网上调查资料

    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三单元《楼兰之死》教案2007-12-1817:

01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态植被被破坏的严重性,从而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紧迫感。

   2、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引用、举例、诠释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3、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准备有关沙漠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及中国地图。

  教学过程:

  一、质疑揭题

   1、师朗诵《从军行》。

解释诗意。

   2、板书——楼兰,在地图上指出它的位置。

   3、引导学生想象楼兰的样子。

   4、补充课题《楼兰之死》

   5、质疑课题,板书有代表性的问题。

  二、阅读升华

   1、自由朗读课文。

出示阅读提示:

①通读全文,自学文中字词。

②思考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

交流。

   2、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

楼兰前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交流回答,相机板书繁荣——消亡

   3、展示搜集的材料,让学生感受“死”的真正含义。

   4、带着疑问默读课文2-5自然段,楼兰为什么死了?

小组交流“楼兰死了”的原因。

   5、全班归纳。

结合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诠释、举例、列数字)

   6、列举身边见到的环境恶化的例子。

   7、激发情感(回想着历史上曾经辉煌一时的古城,再看看今天人们依然在肆无忌惮的破坏着我们的生存环境,)引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加强语气:

如果不让悲剧重演的话,我们应该怎样做?

   8、小组讨论,以小组完成一份计划书。

展示小结。

  三、拓展延伸

   1、统计,如果象课文列的数据,那10年、100年后,柴车一天有几辆?

共有多少辆?

要破坏多少植被?

   2、搜集有关自然环境的资料,准备办一期手抄报。

  板书设计:

                  楼兰之死

                  繁荣→消亡

               保护环境  迫在眉睫

《千锤百炼为一“绿”》教案

作者:

佚名转贴自:

本站原创点击数:

217

《千锤百炼为一“绿”》教案

千锤百炼为一“绿”

潍坊盲校刘炳霞

一、教材分析:

这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韵味”中的一篇拓展阅读课文,讲述了王安石创作《泊船瓜洲》诗时炼字炼意的故事,文章的特点是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语言简洁却激情洋溢。

文章告诉我们要想写出好的作品,必须反复揣摩语言、炼字炼意。

二、设计思路:

本文是一篇拓展阅读课文,课堂上以此文为载体,让学生体会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的写作特点。

而又不局限于本文,为学生呈现出了更多的“炼字炼意”故事、名言警句等,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结合学生写作实际,设计相关练习,培养学生锤炼语言的习惯与积极性。

同时,注重学生的合作、探究性学习,并通过朗读深入品味文章“韵味”。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王安石锤炼诗句的故事,了解本文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的写作特点。

2、能力目标:

学习古人善于反复思考,炼字炼意的精神,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

感情朗读课文,揣摩作者及王安石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王安石锤炼诗句的过程。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朗读文中出现的诗歌《泊船瓜洲》,师朗诵修改后的定稿,请学生对比导入课题。

二、探究课文:

1、学生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指名回答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通过朗读课文,你了解《泊船瓜洲》的作者王安石吗,请给大家介绍。

大家还了解哪些有关他的资料?

和大家交流分享。

3、本文的题目是“千锤百炼为一绿”,默读课文,看那些段落叙述了作者锤炼“绿”字的过程?

(4——6自然段)重点学习。

(1)、学生朗读课文,想一想,在作者锤炼出“绿”字之前,曾经用过那些字?

指名到黑板上写下来。

过入满……绿

(2)、引导学生在曾经用过的四个字后面,加上省略号,并强调省略号的作用,

指明作者详写这四个字,而略写了其他,体会这样有什么好处?

为什么?

分析小结:

详略得当,才能使重点突出。

(3)、探究讨论:

前面四个字跟“绿”字作比较分析,说说为什么它们都是不合适的?

你还能想出更合适的字吗?

(4)、朗读体会:

“绿”字是最合适的,最能将江南的韵味表达出来,从课文中找出解说“绿”字魅力的那段话,反复朗读,仔细揣摩。

4、作者浓墨重彩,详细介绍了王安石锤炼“绿”字的过程,而对于创作整首诗的过程,则写得比较简单,哪一段写了创作整首诗的过程?

(第三段)朗读课文

(1)、王安石在怎样的具体环境下,创作了这首诗?

(2)、快速默读课文第三段,与锤炼“绿”字的部分相比,这一部分是详写还是略写,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

进一步体会本文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的写作特点。

(3)、朗读感悟:

这一段虽然语言简练,但作者还是把王安石当时的情感刻画的淋漓尽致,感情表现得相当饱满。

你能理解王安石当时的心情吗,能理解作者的感情吗,把这些融入到你的朗读当中去,表达出来。

5、通过学习,了解王安石锤炼“绿”字的全过程,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引导学生背诵古诗,在诵读中体会诗歌韵味。

三、知识拓展:

1、补充有关古人推敲、锤炼诗句的趣闻轶事,扩展学生知识面。

2、练习:

(1)、红杏枝头春意(

)。

旺浓闹

(2)、风乍起,吹()了一池春水。

动皱翻起

3、在我国文学史上,还有很多人像贾岛、王安石一样,注重字句的推敲、诗意的锤炼,请读读下列句子,并说说是什么意思。

(发资料)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

贾岛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

杜甫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唐

卢延让

力求一个稳,耐得半宵寒——清顾文炜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东晋陶渊明

4、交流:

说说自己在写作过程中有哪些反复思考、锤炼推敲字句的经历。

四、作业:

1、在括号里填上你认为合适的字,使之符合诗歌的韵味。

春日

北宋秦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2、搜集、积累有关锤炼字句的名言警句,和同学们交流。

3、将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其他同学听。

《草帽计》教案一

作者:

佚名转贴自:

本站原创点击数:

249

《草帽计》教案一

作者:

snall

  

  教学要求:

   l、让学生了解红军在长征途中英勇作战巧计破敌的情况,学习贺龙同志沉着冷静、随机应变

的品格。

   2、默读课文,在理解第三、四节意思,理清层次的基础上,详细复述这两节。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隐蔽、踪影、凌乱、举世闻名、人困马乏、争先恐后”等

词语的意思。

积累词语10个。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贺龙同志巧计破敌中所表现出来的沉着、镇静,足智多谋的品格。

   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详细复述课文片断。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

史诗:

二万五千里长征。

“草帽计”就是长征途中发生的许许多多小故事中的一个。

   2.出示课题:

《18、草帽计》,师点出“计”,组词:

计划、计算、计谋、计策

     问:

什么叫“草帽计”?

(利用草帽设计的计谋。

   3.你知道这个草帽计是谁想出来的吗?

(贺龙)你对贺龙了解多少?

     简介贺龙:

     原名贺文常,字云卿。

湖南省桑植县人。

一九一四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

一九

二七年参加领导南昌起义,任起义军总指挥,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长征中担任红二方面军总指挥

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文化大革命”中遭迫害致死。

   4.那贺龙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又是怎样使用“草帽计”的呢?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读通课文,回答问题。

   2.检查朗读。

指名分节读正音。

回答问题。

  三、整体进入

   1.自由朗读课文,谈谈你觉得“草帽计”这个计策怎么样?

   2.课文中也有一句话写了“草帽计”怎么样,请你用直线划出来,并读好它。

   3.出示:

贺龙的“草帽计”真神。

     师点出“神”,请同学查字典解释“神”。

(不平凡的,特别高超的)

   4.课文中从哪些语句中看出贺龙的“草帽计”真神呢?

请同学分别从——

     (板书:

贺龙、红军、敌机、白军)这几个角度来考虑。

     在书上找找圈圈划划,分小组讨论。

     交流:

    贺龙:

     ★贺龙仔细观察了地形,然后命令全体指战员把草帽随手扔掉。

      (“仔细观察地形”看出贺龙的指挥才能,从他作出的命令看出他胸有成竹。

     ★贺龙笑了笑,指挥部队迅速转移。

      (“笑了笑”一词传神地写出当时贺龙同志对自己的巧计有充分的把握。

    红军:

     ★红军战士虽然都戴着画有红五星的草帽,还是热得汗流浃背。

      (为下文贺龙实施“草帽计”作了铺垫。

     ★战士们感到很奇怪,但还是服从命令,把草帽丢在路边。

      (一是红军训练有素,服从命令。

二是对自己的指挥员绝对得信任,按照命令去做定会

胜利。

     ★顿时,红军的草帽凌乱地扔了一地。

      (“凌乱”的反义词是什么?

整齐。

“凌乱”一词写出当时红军战士对贺龙的命令执行

得很好。

诱敌:

让敌人以为是红军逃跑时扔下的。

    敌机:

     ★走着,走着,忽然敌机来了。

      (“忽然”一词写出敌机盯得很紧,来去无常,形势对红军非常不利。

     ★敌机飞了好几圈,没有发现红军的踪影,便飞走了。

      (说明红军隐蔽得好,这是一支具有服从命令听指挥的素质良好的军队。

     ★敌机发现了戴着红五星草帽的部队,立刻呼啸着俯冲下来,一阵狂轰滥炸,把白军炸得

死的死,伤的伤,叫苦连天。

      (敌人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中计。

    白军:

     ★不一会儿,侦察员跑来报告:

“有一个团的白军赶上来了。

      (“一个团”说明敌人兵力之多。

“赶上来了”说明敌人来的速度之快。

这给正在行军

的红军带来威胁,眼看一场“遭遇战”不可避免。

在这样的情况下,贺龙同志指挥若定,充分看出他

的坚毅果断。

     ★他们已晒得人困马乏,发现路边有草帽,自然满心欢喜,一个个争先恐后地捡起草帽往

头上戴。

      (敌人是怎么中“草帽计”的?

地面上的白军不知是计,戴上了红军的草帽,空中的敌

人以为发现了红军的队伍狂轰滥炸。

  四、熟读课文

  五、完成课后习题3、4

  六、布置作业

   1.抄词并家默;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分节读文;

   2.简要地说说“草帽计”神在哪儿?

  二、学习详细复述课文

   1.出示本单元的训练目标:

详细复述课文

   2.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详细复述课文”。

我们复述3、4两个小节。

  

(一)复述第三小节

   1.要详细复述课文,首先,我们就要熟读课文

     板书:

①熟读课文

     请同学自由朗读第三节,把课文读熟。

   2.第二步,就要来归纳要点

     板书:

②归纳要点

     课后第一题的练习帮助我们归纳要点。

请同学把第三节中每句话标上句子序号,然后在书

上划出答案。

交流。

   3.第三步,详细复述课文

     板书:

③详细复述

   4.各自准备,同桌互相复述,指名复述。

   5.小结:

刚才我们用了“熟读课文、归纳要点、详细复述”这三步法来详细复述课文。

下面

,我们要用这个方法来详细复述第四节。

  

(二)复述第四节

     学生评议。

  三、总结并朗读全文

   1.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怎样来详细复述课文的方法,并用这种方法来详细复述了课文的3、4两

节。

   2.从1934年10月16日红军在江西渡过于都河,直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中国

工农红军从江西到陕北,历时两年整,行程上万里,其间经过无数次激烈的战斗。

几乎平均每天就有

一次遭遇战,路上行军一共368天,余下来的100天大多都在战斗中渡过。

长征正是依*中国共产党正

确的领导和广大指战员的聪明才智,以及勇敢、顽强的精神,而胜利地完成了。

长征,它将成为人类

历史上坚定无畏的丰碑,它永远是铭记着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精神的地球上的红飘带。

   3.让我们齐读课文,再一次地体会贺龙“草帽计”的神妙之处。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册。

包公审驴》教学设计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包公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包公的智谋。

2、熟读课文,并能试着背诵描写包公语言、动作、神态的重点语句。

3、体会作者写作方法,并试着运用写一个小偷落网的片断。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包公审驴》一课,请大家认真看老师板书。

齐读课题。

通过学习课文,咱们知道了这是一个什么案子?

生:

奇案

师:

是啊,这件案子从发生、发展到结果处处呈现着一种与众不同,真可谓是一件奇案。

师板书:

奇案

二、深入学习,自主探究

师:

这件奇案奇在哪里?

作者是怎么写的,你从中又能体会到什么?

请同学们一边仔细读书一边思考并在相应句子的旁边做好批注。

生自主学习

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三、学生汇报,教师点拨引导解决重难点

奇在哪里?

预设1:

审的是驴而不是人

预设2:

小偷没有偷走而是换走驴子让学生读读相关句子

预设3:

小偷审驴(或者说审案)的方法很特别

按照顺序具体让学生找,说,读

第一处:

教师概括板书:

饿驴三天

第二处:

学生概括痛打饿驴

第三处:

放驴寻偷

师小结:

同学们说得真好,从包公审驴的方法上你能体会到什么呢?

说不出来就讨论,生:

包公很有智慧

生:

小偷最终落网了………

师:

同学们提到最多的是包公多么有智谋,对他充满了敬佩之情。

你想不想来演一演包公,审审这个千古奇案呢?

先自己练一练描写包公的句子。

出示重点句子

指名2到3名小包公上台,评选最佳小包公

全体同学试着背诵

三、拓展运用:

体会写作方法,并试着写作

那么如此足智多谋的包公作者是怎样来刻画这个人物的呢?

小组讨论

汇报:

语言、动作、神态

这些细节描写把包公的指挥形象淋漓尽致地的表达了出来,咱们能不能运用这种方法来写一写呢?

写什么呢?

文章结尾怎么写的?

一起读读。

小偷最后抓住了,可作者却没有详细描写抓贼的场面,咱们能不能运用刚才学到的写作方法---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再现“黄朝、马汉”抓小偷的情景?

写,指名朗读

四、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包公审驴》一文,作者运用了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栩栩如生、足智多谋的包公形象。

其实智慧人人都有,只是看用在何处。

这节课我们学到这里,感兴趣的小组可以把这篇课文编演成课本剧,也可以去搜集更多的有关包公的故事。

板书设计:

包公审驴

一件饿驴三天包公语言

奇案痛打饿驴智慧动作

放驴寻偷神态

希望各位同仁能够批评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