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案模板范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033086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58.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教案模板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化学教案模板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化学教案模板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化学教案模板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化学教案模板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教案模板范文.docx

《化学教案模板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教案模板范文.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学教案模板范文.docx

化学教案模板范文

化学教案模板范文

化学教案模板范文

【篇一:

高中化学教案(教学设计)模版】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钠是碱金属中的典型代表,是学生在高中学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把它编排在高一教材

中第三章讨论,是因为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中已经介绍了碳酸钠、氯化钠、氢氧化钠等钠的化合物的知识,为高中钠元素的系统学习奠定了基础,可以使学生感觉相对更简单,有利于减轻学生在高中学习初期的不适应感;还有利于复习巩固第一章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知识,通过对钠元素的学习,总结出学习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和模式,这将有利于今后其它金属元素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

刚进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金属元素(如铁),同时还学习过钠的某些化合物

(如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钠)的一些知识,他们也有进一步探究更多金属元素的求知欲和兴趣,这使得他们对于钠的学习将更轻松;另外,在初中他们已看过教师的演示实验,也做过一些简单的学生实验,具有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这些都会成为本节课教学的有利支撑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金属钠的主要物理及化学性质;2、了解金属钠的保存方法及用途;

3、掌握钠的氧化物的重要性质,了解它们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让同学们体会怎样运用观察法进行实验探究;2、通过对钠跟氧气的反应及过氧化钠性质的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并认识到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小组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精神和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

2、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金属钠和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2、金属钠的氧化以及与水反应的原理。

【难点】

1、初步学会以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方法在研究物质性质中的运用,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

2、钠在空气中加热的实验现象的解释

五、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

实验仪器:

小刀、镊子、滤纸、三角架、酒精灯、烧杯、火柴、坩埚、坩埚钳、盖玻片实验药品:

钠单质、酚酞、稀硫酸铜溶液、蒸馏水、盐酸

七、教学过程

八、板书设计

九、课后作业

1、钠的物理性质:

颜色_________,熔点________(高、低),密度________(大、小),硬度________(大、小)。

2、把小块金属钠投入到饱和石灰水中不会出现的现象是()a、溶液中出现白色浑浊物b、有金属钙被还原出来c、反应过程中钠浮在液面熔成小球d、钠熔成小球在液面上迅速游动

十、教学反思

【篇二: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学校:

姓名

说明:

本节教学设计由****整理撰写,其中*****(写出具体哪部分)参考了***老师的教学设计(如未参考可不写)。

由***、***老师修订(如未修订可不写)。

参加本节教学设计研讨的还有:

学校老师,在此一并表示感谢(一定要写明)。

其它说明:

1、页面设置:

a4,页边距左2cm,右1.8cm。

教学课题:

小四宋体加粗。

问题设计:

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的问题)五号宋体加粗,课本上没有的问题五号楷体加粗。

其他都用五号宋体。

“目标设计、情境设计、问题设计、习题设计”要加粗。

2、每一章第一节都有章题引入,每一节第一节都有节题引入。

3、习题设计:

每个知识点一般1个小题,最多2个。

4、情境设计:

用下标数字对应光盘中的本课时文件如图片,动画或课件。

5、每节设计要有相应的打包课件,文本设计与课件文件名均用本节课题名称。

6、3月15日前传至学科牵头人处。

【篇三:

教师资格证教学能力化学学科教案设计范例】

教学能力之化学学科教案范例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胶体的一些重要性质和作用;了解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取方法。

2、通过丁达尔现象、胶体制取、胶体性质实验等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依靠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观点;教育学生关心环境。

二.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探索实验、分析、对比、归纳、自学等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胶体的有关概念;学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

难点:

制备胶体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四.课前准备:

教学设备:

电脑、实物展台、投影仪等,多媒体动画、图片、视频、课件等;实验药品:

蒸馏水、泥水悬浊液、植物油和水的混合物、fecl3饱和溶液、cuso4溶液、豆浆、fe(oh)3胶体、kno3溶液、稀hcl溶液等。

实验仪器:

酒精灯、铁架台、烧杯(5只)、小试管(6支)、玻璃棒等。

五.教学过程:

[复习]液体分散系的分类方法及胶体的概念。

[展示]一瓶豆浆、墨水及混浊的泥水,观察。

一会儿泥水变澄清。

思考原因。

[板书]2、胶体的性质

(1)相对稳定性

[阅读]p22第三自然段。

[学生实验]取烧杯盛20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然后逐滴加入饱和fecl3溶液1ml~2ml。

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

观察所得红褐色液体fe(oh)3胶体。

[板书]fe(oh)3胶体制备:

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展示]cuso4溶液、新制红褐色液体fe(oh)3胶体、泥水。

[提问]观察它们三者的外观。

有何发现?

[投影]激光电筒照射cuso4溶液、新制fe(oh)3胶体的现象。

[学生表述]fe(oh)3胶体中不一条光亮的通道。

[提问]现在有泥水和nacl溶液的混合物,如何将不溶性的泥土杂质除去?

[讲述]过滤即可到达目的,说明nacl中的na+、cl可以通过滤纸,而颗粒较大的泥土颗粒无法通过滤纸,说明悬浊液的分散质颗粒大于溶液分散质。

[提问]1.通电后,u形管里阴极附近的红褐色逐渐变深,阳极附近的红褐色逐渐变

浅,这表明阴极附近什么微粒增多了?

2.fe(oh)3胶粒向阴极作定向移动,说明它具有什么样的电性?

[板书](4)电泳:

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微粒在分散剂里做定向移动的现象,叫做电泳。

[阅读]科学史话与科学视野

[演讲]胶体与生活生产。

[小结]略

[课堂练习]

1.下列物质能发生丁达尔现象的是()。

(a)蔗糖水(b)肥皂水(c)碘酒(d)碘化砷胶体

2.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

(a)产生布朗运动(b)产生丁达尔现象

(c)胶体微粒不能穿透半透膜(d)分散质直径在10-7~10-9m之间

3.填写分离下列各组混合物所用的物理方法:

(1)除去水中碘水中的碘;()

(2)除去石灰水中悬浮的碳酸钙.()

答案:

1.(b)(d)2.(d)3.

(1)萃取

(2)过滤

[作业]p255、6

附板书设计:

2、胶体的性质

(1)相对稳定性

fe(oh)3胶体制备:

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2)丁达尔现象

(3)布朗运动:

胶体分散质颗粒在水分子不均匀的撞击下,做无规则的运动

(4)电泳:

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微粒在分散剂里做定向移动的现象,叫做电泳。

六.教学反思

(以下赛优为您推荐关于本课相关阅读材料)

的定义

胶体的概念是19世纪60年代初由英国科学家格雷厄姆(thomasgraham,1805—1869)提出的,他在研究各种物质在水溶液中的扩散性质及能否通过半透膜时,发现有些物质,如某些无机盐、糖和甘油等,在水中扩散很快,容易透过半透膜,而另一些物质,如蛋白质、明胶和硅胶类水合氧化物等,扩散很慢或不扩散。

前者容易形成晶态,将其称为晶质;后者不易形成晶态,多呈胶态,他将其称为胶体。

这种分类没有说明胶体的本质,因为胶状的胶体在适当条件下可以转化成晶态,而晶质也可以变成胶态。

直到20世纪初由于超显微镜的发明及后来电子显微镜的应用,对胶体体系才逐渐有了较清楚的了解。

经典的胶体体系是高度分散的分散体系,其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在1nm~100nm之间。

这种分散质粒子远大于一般经典化学所研究的分子,可以是胶态,也可以是晶质。

由这一概念出发,胶体体系的不稳定、不易扩散、渗透压很低等不同于经典分子分散体力的性质,都可以得到明确的解释。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定义中的粒子大小范围并非严格标准,实际上,粗分散体系有许多性质与胶体相似,所以广义的胶体常常把粗分散体系也包括在内。

另外,粒子不一定在所有三维方向上都处在上述大小范围内,许多体系的粒子只在二维方向(如片状粘土粒子),甚至一维方向(如纤维)上处于胶体范围内,但其体系同样显示出胶体的特征。

胶体为什么会有丁达尔现象。

在光的传播过程中,光线照射到粒子时,如果粒子大于入射光波长很多倍,则发生光的反射;如果粒子小于入射光波长,则发生光的散射,这时观察到的是光波环绕微粒而向其四周放射的光,称为散射光或乳光。

丁达尔效应就是光的散射现象或称乳光现象。

由于溶胶粒子大小一般不超过100nm,小于可见光波长(400nm~700nm),因此,当可见光透过溶胶时会产生明显的散射作用。

而对于真溶液,虽然分子或离子更小,但因散射光的强度随散射粒子体积的减小而明显减弱,因此,真溶液对光的散射作用很微弱。

此外,散射光的强度还随分散体系中粒子浓度增大而增强。

所以说,胶体能有丁达尔现象,而溶液没有,可以采用丁达尔现象来区分胶体和溶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