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 ,大小:58.48KB ,
资源ID:1033086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3308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化学教案模板范文.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化学教案模板范文.docx

1、化学教案模板范文化学教案模板范文化学教案模板范文【篇一:高中化学教案(教学设计)模版】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钠是碱金属中的典型代表,是学生在高中学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把它编排在高一教材 中第三章讨论,是因为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中已经介绍了碳酸钠、氯化钠、氢氧化钠等钠的化合物的知识,为高中钠元素的系统学习奠定了基础,可以使学生感觉相对更简单,有利于减轻学生在高中学习初期的不适应感;还有利于复习巩固第一章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知识,通过对钠元素的学习,总结出学习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和模式,这将有利于今后其它金属元素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

2、刚进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金属元素(如铁),同时还学习过钠的某些化合物 (如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钠)的一些知识,他们也有进一步探究更多金属元素的求知欲和兴趣,这使得他们对于钠的学习将更轻松;另外,在初中他们已看过教师的演示实验,也做过一些简单的学生实验,具有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这些都会成为本节课教学的有利支撑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金属钠的主要物理及化学性质; 2、了解金属钠的保存方法及用途; 3、掌握钠的氧化物的重要性质,了解它们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让同学们体会怎样运用观察法进行实验探究; 2、通过对钠跟氧气的

3、反应及过氧化钠性质的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并认识到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小组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精神和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 2、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金属钠和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2、金属钠的氧化以及与水反应的原理。 【难点】 1、初步学会以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方法在研究物质性质中的运用,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 2、钠在空气中加热的实验现象的解释 五、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 实验仪器:小刀、镊子、滤纸、三角

4、架、酒精灯、烧杯、火柴、坩埚、坩埚钳、盖玻片 实验药品:钠单质、酚酞、稀硫酸铜溶液、蒸馏水、盐酸 七、教学过程 八、板书设计九、课后作业 1、钠的物理性质:颜色_,熔点_(高、低),密度_(大、小),硬度_(大、小)。 2、把小块金属钠投入到饱和石灰水中不会出现的现象是( ) a、溶液中出现白色浑浊物b、有金属钙被还原出来 c、反应过程中钠浮在液面熔成小球 d、钠熔成小球在液面上迅速游动 十、教学反思【篇二: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学校:姓名 说明:本节教学设计由* 整理撰写,其中*(写出具体哪部分)参考了 *老师的教学设计(如未参考可不写)。由*、*老师修订(如未修订可不写)。参加本节教学设

5、计研讨的还有:学校老师,在此一并表示感谢(一定要写明)。 其它说明: 1、页面设置:a4,页边距左2cm,右1.8cm。教学课题:小四宋体加粗。问题设计: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的问题)五号宋体加粗,课本上没有的问题五号楷体加粗。其他都用五号宋体。“目标设计、情境设计、问题设计、习题设计”要加粗。 2、每一章第一节都有章题引入,每一节第一节都有节题引入。 3、习题设计:每个知识点一般1个小题,最多2个。 4、情境设计:用下标数字对应光盘中的本课时文件如图片,动画或课件。 5、每节设计要有相应的打包课件,文本设计与课件文件名均用本节课题名称。 6、3月15日前传至学科牵头人处。【篇三:教师资格证

6、教学能力化学学科教案设计范例】 教学能力之化学学科教案范例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胶体的一些重要性质和作用;了解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取方法。 2、通过丁达尔现象、胶体制取、胶体性质实验等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依靠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观点;教育学生关心环境。 二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探索实验、分析、对比、归纳、自学等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胶体的有关概念;学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 难点:制备胶体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7、 四课前准备: 教学设备:电脑、实物展台、投影仪等,多媒体动画、图片、视频、课件等; 实验药品:蒸馏水、泥水悬浊液、植物油和水的混合物、fecl3饱和溶液、cuso4溶液、豆浆、fe(oh)3胶体、kno3溶液、稀hcl溶液等。 实验仪器:酒精灯、铁架台、烧杯(5只)、小试管(6支)、玻璃棒等。 五教学过程: 复习液体分散系的分类方法及胶体的概念。 展示一瓶豆浆、墨水及混浊的泥水,观察。一会儿泥水变澄清。思考原因。 板书2、胶体的性质 (1) 相对稳定性 阅读p22第三自然段。 学生实验取烧杯盛20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然后逐滴加入饱和fecl3溶液1ml2ml。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观察

8、所得红褐色液体fe(oh)3胶体。 板书 fe(oh)3胶体制备:fecl3+3h2ofe(oh)3(胶体) +3hcl 展示cuso4溶液、新制红褐色液体fe(oh)3胶体、泥水。 提问观察它们三者的外观。有何发现? 投影激光电筒照射cuso4溶液、新制fe(oh)3胶体的现象。 学生表述 fe(oh)3胶体中不一条光亮的通道。 提问现在有泥水和nacl溶液的混合物,如何将不溶性的泥土杂质除去?讲述过滤即可到达目的,说明nacl中的na+、cl可以通过滤纸,而颗粒较大的泥土颗粒无法通过滤纸,说明悬浊液的分散质颗粒大于溶液分散质。提问1通电后,u形管里阴极附近的红褐色逐渐变深,阳极附近的红褐色

9、逐渐变 浅,这表明 阴极附近什么微粒增多了? 2fe(oh)3胶粒向阴极作定向移动,说明它具有什么样的电性? 板书(4) 电泳: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微粒在分散剂里做定向移动的现象,叫做电泳。 阅读科学史话与科学视野 演讲胶体与生活生产。 小结略 课堂练习 1下列物质能发生丁达尔现象的是( )。 (a)蔗糖水(b)肥皂水(c)碘酒(d)碘化砷胶体 2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 )。 (a)产生布朗运动 (b)产生丁达尔现象(c)胶体微粒不能穿透半透膜 (d)分散质直径在10-710-9m之间 3填写分离下列各组混合物所用的物理方法: (1)除去水中碘水中的碘;( )(2)除去石灰水中悬

10、浮的碳酸钙.( ) 答案:1(b)(d) 2(d)3(1)萃取 (2)过滤 作业p25 5、6 附板书设计:2、胶体的性质 (1) 相对稳定性 fe(oh)3胶体制备:fecl3+3h2ofe(oh)3(胶体) +3hcl (2)丁达尔现象 (3)布朗运动:胶体分散质颗粒在水分子不均匀的撞击下,做无规则的运动 (4) 电泳: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微粒在分散剂里做定向移动的现象,叫做电泳。 六教学反思 ( 以下赛优为您推荐关于本课相关阅读材料)的定义 胶体的概念是19世纪60年代初由英国科学家格雷厄姆(thomasgraham,18051869)提出的,他在研究各种物质在水溶液中的扩散性质及能否

11、通过半透膜时,发现有些物质,如某些无机盐、糖和甘油等,在水中扩散很快,容易透过半透膜,而另一些物质,如蛋白质、明胶和硅胶类水合氧化物等,扩散很慢或不扩散。前者容易形成晶态,将其称为晶质;后者不易形成晶态,多呈胶态,他将其称为胶体。这种分类没有说明胶体的本质,因为胶状的胶体在适当条件下可以转化成晶态,而晶质也可以变成胶态。直到20世纪初由于超显微镜的发明及后来电子显微镜的应用,对胶体体系才逐渐有了较清楚的了解。 经典的胶体体系是高度分散的分散体系,其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在1 nm100 nm之间。这种分散质粒子远大于一般经典化学所研究的分子,可以是胶态,也可以是晶质。由这一概念出发,胶体体系的不稳定

12、、不易扩散、渗透压很低等不同于经典分子分散体力的性质,都可以得到明确的解释。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定义中的粒子大小范围并非严格标准,实际上,粗分散体系有许多性质与胶体相似,所以广义的胶体常常把粗分散体系也包括在内。另外,粒子不一定在所有三维方向上都处在上述大小范围内,许多体系的粒子只在二维方向(如片状粘土粒子),甚至一维方向(如纤维)上处于胶体范围内,但 其体系同样显示出胶体的特征。 胶体为什么会有丁达尔现象。 在光的传播过程中,光线照射到粒子时,如果粒子大于入射光波长很多倍,则发生光的反射;如果粒子小于入射光波长,则发生光的散射,这时观察到的是光波环绕微粒而向其四周放射的光,称为散射光或乳光。丁达尔效应就是光的散射现象或称乳光现象。由于溶胶粒子大小一般不超过100 nm,小于可见光波长(400 nm700 nm),因此,当可见光透过溶胶时会产生明显的散射作用。而对于真溶液,虽然分子或离子更小,但因散射光的强度随散射粒子体积的减小而明显减弱,因此,真溶液对光的散射作用很微弱。此外,散射光的强度还随分散体系中粒子浓度增大而增强。所以说,胶体能有丁达尔现象,而溶液没有,可以采用丁达尔现象来区分胶体和溶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