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应急物流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29349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6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应急物流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论应急物流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论应急物流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论应急物流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论应急物流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应急物流1.docx

《论应急物流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应急物流1.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应急物流1.docx

论应急物流1

论应急物流——

地震物流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07物流一班廖鹏0709706041)

(摘要)应急物流是指为应对严重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及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而对物资、人员、资金的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

地震物流是应急物流的一个分支,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是专门针对地

震这一种自然灾害。

对地震救援过程,捐款,救援物资采购,救援仓储,物资运输,配送等环节作出的计划,组织,协调,监控等种种手段,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从而达到挽回最多的经济损失,甚至零损失的目的。

(关键词)地震物流,四川地震,一体化,标准化,体系

(正文)

一,概况

1,四川位于中国中部偏西,长江上游,简称川或蜀,省会成都市。

西为青藏高原,东有长江三峡,北有秦岭巴山,南为云贵高原,与鄂、湘、黔、滇、藏、青、甘、陕省区相邻,是联接中国西南、西北和华中三大地区的天然纽带,四川全省辖7地区,3自治州、13地级市,18县级市,150县,8自治县,面积近5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6%,是仅次于新疆、西藏、内蒙古和青海的大省。

较多。

四川是中国多山省份之一。

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7.46%,除四川盆地底部的平原和丘陵外,大部分地区岭谷高差均在500米以上。

最低的东部长江三峡,海拔仅70余米,而西部最高的贡嘎山则达7556米,二者相差7400米以上,地表起伏之悬殊。

2,川滇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区域内主要发育有北西向的鲜水河-安宁河-小江断裂,金沙江-红河断裂,怒江-谰沧江断裂和北向东的龙门山-锦屏山-玉龙雪山断裂等大型断裂带

(1)。

该区新构造活动剧烈,地震活动与活动断裂密切相关,绝大多数构造地震,地震活动频率高,强度大,是中国大陆最显著的强震区域。

注:

划红线为受灾区

四川受灾地区图

二,地震物流措施

1、应急物流的保障机制

建立应急物流保障机制的目的在于使应急物流的流体充裕、载体畅通、流向正确、流量理想、流程简洁、流速快捷,使应急物资能快速、及时、准确地到达事发地。

各级政府应在应急物流保障机制中起到领导和协调作用,从中央政府到地方自上及下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分工明确,管理、协调和管理应急物资的运输、储存和运输,以实现对应急物流的高效运作。

政府应该不断完善与自然灾害相关的法律,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出台新的法律和法规,以保障灾后社会秩序的稳定,并强制性地动员全民参与到救灾中去;同时,规定政府有权在灾害发生时,无条件征用土地、交通运输设施、相关商用和民用建筑,为救灾工作提供时间和空间上的便利,保障救灾物资畅通无阻地运抵事发地。

2、技术支持平台的构建

应急物流技术支持平台的构建是发挥处理机构职能的基础和关键。

应急物流技术平台包括通信平台、信息平台、电子商务技术平台,应急物流包装技术,装卸运输技术和物资养护技术等,从而有效缩短应急物资的采购和供应时间。

应急物流包装技术、装卸运输技术和物资养护技术要充分体现简洁、快速、稳妥、实用、方便的原则。

此外,针对不同的突发事件的性质,还必须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来参与和指导,保证应急物流的运作过程安全、高效、有序地进行。

3、救灾款项的调拨和筹集

救灾款项的筹集是应急物资采购等应急物流关键环节的前提条件。

灾难发生前,各级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救灾款项的筹集和调拨办法,并储备一定的资金以备突发性灾害时使用。

灾害发生时应当动用一切力量,通过各种途径筹集救灾款项;同时,应当成立专门的监督部门,督察救灾款的使用情况,保障款项用到实处。

救灾款主要来自政府的直接拨款,也可以通过企业捐助和个人捐款的方式筹集。

4、应急物资的采购

应急物资一般用于防止灾害的蔓延和灾后重建工作,也包括灾区民众基本生活物资的及时补充。

它的采购量一般相当大,时间上要求比较高。

在进行应急物资的采购时,应当开辟多种渠道,主要面向国内企业,必要时通过海外市场采购,保证物资的质量。

5、应急物资的运输与配送

应急物资对于物资的流动速度要求比较高,通常选择运输途径时节约运输成本的原则已不重要,有效压缩应急物资的运输时间则是关键。

应根据物资的价值、数量和对运输条件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尽量实现直达运输和联合运输。

在灾难发生时,可以考虑开辟一定的绿色通道,保证物资的畅通,比如可以简化海关检验检疫的手续和实行优先运输等。

如果时间允许,可以采取相关的辅助或优化措施,以节约物流成本。

民用应急物资应该给予和军事物资同等的优先待遇,保障应急物流的畅通、高效运作。

6、应急物资的储备

众所周知,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很重视粮食的储备,主要是应对突发性的饥荒等灾害。

应急物资的储备关键在于储存仓库的合理布局、修建的数量和容量、物资的种类、长期和中期的储备量以及储备物资的合理维护和有效管理。

针对常见的各种自然灾害对救灾物资的要求,应当在灾害发生前做好各种物资的储备。

大量的有效物资储备可以大大压缩从灾害发生到救灾完成的间隔时间,减少采购和运输量,大大减少相关成本。

我国应急物资的储备工作与西方发达国家具有相当的差距,近些年才加大了储备力度。

2003年的非典型性肺炎反映了我国在医疗物资储备方面的许多不足。

因此,应当根据各地区频发灾害的实际情况,储备救灾物资,关键是要合理,过多的储备会浪费大量人力物力,但是,过少的物资很可能会使灾害变成灾难。

7、应急物流中心的建立

突发性的自然灾害一般扩展比较迅速,通常是区域性的。

为了使各类物资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送达灾区和救灾机构中去,应该充分做好物资的有效调配工作。

因此,合理设置物流中心就显得尤为必要,在物流中心可以将物资进行分拣、包装,甚至简单的加工,可以使得救灾物资有效的分类,在最短的时间内配送到目的地。

应急物流中心具有相当的特殊性,专门建设应急物流中心将占用大量的成本,一般地,各级政府灾害管理机构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所辖地区的一些物流中心作为备用应急物流中心,在灾害发生时,或者预知灾害时,可以将一些大型的区域物流中心暂时作为应急物流中心进行物资的中转。

应急物流系统结构图

 

三,地震物流措施原则

1)机构性质——政府工作机构

  为了保证应急物流的顺利实施,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的运作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政府职权,因此在机构性质上应该是一个政府工作机构。

它是政府救灾工作的一个执行机构,根据现代物流运作流程,依靠政策法规行使职能和开展工作,专门负责政府救灾物资的储存和运送。

  2)构成形式——信息网络中心

  由于自然灾害及公共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应急物流指挥中心应该是一个适应性强、功能强大、反应灵敏的信息网络中心和管理中心。

它根据国家的政策法规,组织众多普通商业物流中心、企业加盟,并通过一张覆盖于各加盟物流中心、企业的网络系统将其连接起来,依托政府公共信息平台,组成一个网络应急物流体系,实施信息发布和管理工作。

在灾时,应急物流指挥中心通过网络连接,可以根据灾情,灵活抽调各加盟物流中心组成一个保障体系。

这个体系可大可小,如果遇到全国性的灾害,还可以将多个地区性的应急物流指挥中心联网,组成一个全国性的应急物流体系,实施应急保障。

  3)工作职能——管理指导中心

  在平时,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的工作主要是做好救灾物资的预测、预算,进行网络维护,全面了解各加盟物流中心、企业的情况,并建立供应商档案,了解可能用到的应急物资的生产、分布情况。

各商业物流中心、企业进行正常的商业活动,自主经营,在商业活动方面并不受应急物流中心的管理和干涉。

在急时,应急物流指挥中心根据有关政策和应急预案,紧急调用各加盟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设备、人员组建成一个现实的应急物流中心,投入应急救援工作。

中心总揽全局,但并不直接从事物资的采购、运输、配送等具体工作,而是将这些任务分配给各商业物流中心去完成。

各加盟的物流企业在中心的指挥下具体负责应急物资的筹措和运送工作。

应急物流的保障机制

  应急物流的实施往往需要紧急调动大量应急物资,只有使应急物流的流体充裕、载体畅通、流向正确、流程简洁、流速快捷,才能使应急物资快速、及时、准确地到达事发地,这就要求建立应急物流的保障机制,满足应急物流实施的必要条件。

  1)基础设施保障

  物流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对保障应急物流的顺利实施起着关键的作用。

物流基础设施包括通讯系统、交通运输网络、物资储备设施和物流信息网络等。

通讯系统发达,可以在灾害发生前及时预警,使人们提前做好准备;物资储备设施和交通运输网络的坚固和发达可以保障物流网络,使灾害后的救援物资迅速抵达灾区,而且广泛覆盖的交通运输网络可以使援助到达任何需要的地方;建立高效的物流信息网络,对于应急物流的实施也是必要的,可以依托政府公共信息平台,建立应急物流信息网络,及时发布灾害情况、运输及仓储的最新信息。

一个快速反应和广泛覆盖的物流体系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应急物流的实施效率,减少损失。

  2)政府协调机制

  由于应急物流是其社会功能的体现,往往需要整个社会的参与,而在这种突发性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的紧急状态下,就必然要求政府建立相应的指挥机构和运作系统,对各种国际国内资源进行有效地协调和调用;及时提出解决应急事件的措施或指示;组织筹措、调拨应急物资、应急救灾款项;根据需要,紧急动员相关生产单位生产应急救灾物资;采取一切措施协调、疏导或消除不利于灾害处理的人为因素和非人为障碍。

  3)法律保障

  在应对突发性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的时候,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应急物流中的法律机制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动员机制,也是一种强制性保障机制。

如在发生危机时,政府有权有偿或无偿征用民用建筑、车辆、物资等,以解救灾之急。

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如美国的《国家紧急状态法》,我国也有《抗洪法》。

但从2003年抗击SARS的情况来看,我国应急物流动员仍然主要是依靠地方政府行政职能和在群众自发的基础上的运作,由于缺乏系统的法律规范和约束,征用民力的效率不高。

  4)应急物流预案保障机制

  应急物流的“应急”特点,决定了应急物流必须着眼于平时的准备,因此,我国应建立全国和省、市一级的应急物流预案,以确保应急物流的顺利实施。

应急物流预案的准备包括应急物流硬件和软件准备两个方面,其中应急物流硬件的准备主要包括应急物资的储备、应急资金的准备、设备设施的准备和车船道路的准备等;应急物流软件的准备主要包括应急物流的人员准备、信息准备、应急场景的假定和应急措施的制定等内容。

  5)“紧急通道”机制

  在发生突发性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时期,建立地区间的、国家间的“紧急通道”机制,即建立并开通一条或者多条应急保障专用通道,可有效简化作业程序和提高速度,使应急物资迅速通过海关、机场、铁路、地区检查站等,让应急物资、抢险救灾人员及时、准确到达受灾地区,从而提高应急物流效率,极大限度地减少生命财产损失。

应急物流体系的建立

  1)应急物流指挥体系的建立

  应急物流的顺利实现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完善应急物流的基础保障外,还涉及应急物资的筹措与采购、应急物资的储备与调度、运输与配送等方面,而这些工作需要一个机构来组织协调,才能顺利完成。

从我国以往的情况来看,这个协调机构都是由政府根据应急方案从各单位紧急抽调人员临时组成的,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也暴露出灾情信息滞后、救援工作效率不高以及严重影响了政府其他工作正常开展等问题。

因此,我国有必要根据我国的政府结构和物流的运作流程,建立一个常设的、专业的应急物流指挥中心,专门用于救灾指挥工作,保障应急物流高效、顺利地实施。

  2)应急物流配送体系的建立

  在应急物流体系中,应急物流配送体系十分重要。

纵观历年来我国应急物资的发放情况,都是通过政府工作人员、救灾部队分发给群众的,效率低,分发面窄,效果不尽如人意。

因此政府有必要通过以下几点来建立高效、发达的应急物流配送体系:

  一是政府可通过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结合实际情况,整合现有社会资源,联合配送行业内信誉高、价格合理的物流企业进行协同式配送;而且可以通过大型物流企业已建立起来的供应链、连锁网络组织应急物品投放市场。

  二是在紧急情况下,可与军方联系救灾抢险事宜,动用军用运输装备、军用运输专用线路及相关设施,从而实现应急物资的快速配送。

  三是政府应大力推进国内电子商务业的发展,着重优化电子商务系统的应急物流配送网络,加强应急物流指挥中心与电子商务业的联系,减少物流环节,简化物流过程,提高应急物流配送的快速反应性能。

  四是在应对危机时,政府可根据应急工作的需要,通过行政手段和舆论召唤,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应急工作,通过组织地方干部、民兵、部队、公安、志愿者、防疫人员、医务人员等多方力量,以最快的速度将应急物资发放到受灾地区,这样可保证应急物流配送的速度和广度。

四,地震物流准备工作

1)社会需要增强应对公共危机的品质

   增强全局意识。

雪灾发生后,扫雪破冰是最迫切的任务,但最忙的是政府和军事机关,社会系统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许多单位只是"自扫门前雪",把公共场所扫雪看作市容、交通等少数部门的事,全社会力量未能充分调动起来。

究其原因,除了社会系统缺位外,一些社会组织和个人缺乏自发应对公共危机的意识,在公共危机面前未能处理好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关系。

  增强公德意识。

暴雪封路、被困途中,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各级党委、政府领导深入雪灾现场,指导救灾,温暖民心;驻军部队动用军用飞机、装甲车破冰扫雪,及时给被困群众送衣送饭。

这些都展示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和精神风貌。

而与此同时,在这场雪灾危机面前,也存在着另外一种社会现象:

"火车上50元一碗的盒饭"、"交通沿线10元一杯的热水"、"挂空价乱收费甚至拒载的出租车"。

这些虽是局部现象,但却暴露了部分社会成员公德意识滑坡的问题。

在未来战争中,如何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打造人民战争人民群众踊跃参战支前的新平台,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

2) "保畅通"需要确立新的理念

  近年来,国防动员系统一直把"保畅通"作为军事斗争准备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场雪灾进一步昭示了"保畅通"准备的任重道远。

几根电线杆被大雪压塌、电网中断,就致使南方地区电气化铁路运输几乎陷入瘫痪;一场大雪导致了许多桥梁、机场中断或封闭,南北交通脉络被阻断......战时"保畅通"的任务将更加艰巨,需要确立新的理念保障人流、物流、装备流的畅通。

  系统版块理念。

大雪导致局部地区、局部线路交通中断,进而引发几乎整个南部地区交通运输系统瘫痪。

交通一旦中断,影响不单单是"出行",还牵连到煤、电、油、食品等一系列生产生活物资的供应。

可见,"保畅通"需要确立系统版块理念,以主要作战方向、主要交通运输线为脉络,整体设计、区域协调、联动保障。

建立区域型保畅通机构,统一组织战役方向交通运输保障。

  网络全维理念。

京广铁路、京珠高速等局部线路中断,长江下游十几个城市机场航班停飞,引发几乎整个南部地区交通瘫痪,唯有水上交通独领风骚。

透过这场雪灾,战时要保障交通运输畅通,必须确立网络全维理念。

构建网络化的交通运输线,线路与线路之间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既有直达线路,又有迂回线路,保证战时交通运输线路全时畅通。

同时,要建立公路、铁路、航班、水路多维立体的运输网络,确保一条线路中断,其他线路能及时补充。

  防消一体理念。

雪灾发生后,军队、地方、社会都及时组织力量扫雪除冰,群策群力,消除雪灾后果。

在立足"消"的基础上,要尽量做好交通运输线防护的准备。

交通沿线重要交通和电力设施,必须考虑防战争破坏、防自然灾害、防灾害性事故的要求。

如,交通沿线的电线、电力塔架到底能够承受多大厚度的暴雪覆盖、能够抗多大级别的地震、能够抗多大级别的飓风等等,都必须综合考虑。

此外,还需要制定各种应对营运中的突然中断的预案。

3)能源和物资储备需要从战略层次进行理性思考

  刚送走"油荒",一场大雪又造成了"电煤告急",能源危机已凸显为一个重大现实问题。

信息化条件下,战争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对能源的争夺较量也越来越激烈。

透过这场雪灾,应进一步从战略层次对能源和物资储备问题进行理性思考。

  形成适应军事斗争和应对公共突发事件需要的储备布局。

为应对这场大雪带给南部地区的"电煤告急",党中央、国务院紧急采取"北煤南调"措施,有效缓解了南部电煤供应压力。

透过这场雪灾可以清晰地看到,能源和物资供应受到生产、交通运输、天候气象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在储备布局上必须统筹考虑。

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需要,应在分析预测战争对能源和重要物资需求的基础上,有重点地建造一批能源储备基地和重要物资仓储中心,形成与军事斗争和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相适应的储备布局。

  在坚持效益优先的同时,不可忽视必要的实物储备。

坚持效益优先,实现以实物储备为主向以能力和技术储备为主转变,是和平时期能源和物资储备的重要原则,但不可因此忽视适度的实物储备。

在这场暴雪中,由于储备不足,一些紧急需要的设备器材缺乏。

正如一位官员感叹的那样,"以前车子冬天上路都备有防滑链条,现在刀枪入库,没了思想准备,作为必需的应急物资,还是多备一些好。

"南京市区的高架桥能够及时畅通,少不了一个"幕后英雄"--铲雪车。

10年前,南京投资150万元将它买来,但也闲置了10年,如今终于派上用场、大显身手,对付厚厚的积雪和冰冻势如破竹。

  做好多样化能源和物资储备。

南部对电煤等资源严重依赖,战时一旦遭遇空袭或潜特渗透破坏,电煤供应链中断,南方经济就可能面临停止运转的威胁。

为此,必须发展多种能源,做好多样化能源和物资储备。

如发展核能、风能、太阳能等应用技术,弥补电能的不足;生产储备多样化现代武器装备专用与通用设备元件的替代品,以备战时急需急用。

4)应对危机,建立"应战应急一体化"的国防动员机制

  雪灾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及时部署,出台了一系列抗灾救灾措施,受灾省份纷纷启动应急预案,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人亲临灾区现场指挥抗冰救灾,铁道、电力和电信等有关部门立即展开抢险抢修行动,政府应急机制经受了大雪的考验。

国防动员具有资源和设施平战两用、军民合用的特点和优势,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

应着眼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建立应战“应急一体化"国防动员机制,在着眼应对战争的同时,注重应对和处置包括自然灾害在内的各种危机,发挥国防动员在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多重功能,提高动员的综合效益。

  赋予国防动员机构应急职能。

美国联邦紧急管理署作为政府负责动员协调的主要机构,集应急应战的双重功能于一身。

实践证明,联邦紧急管理署自成立以来,在各类危机(自然、非自然灾害和战争)预防准备和动员协调中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国防动员机构应贯彻平战结合的方针,使动员机构的功能由传统的应战型向应战、应急双向兼顾型转变,着眼点由战时向平时延伸。

同时,动员机构的设置、运行机制和计划方案等,也应结合平时和战时的不同特点,与发挥应急、应战双重功能相适应。

  发挥国防动员"应战应急"双重效应。

近年来,我国洪水、森林火灾和台风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重大城市火灾、交通事故、空难、海难等灾害性事故也时有发生。

国防动员在着眼应战的同时应兼顾应急需求,一方面应积极参与抢险救灾活动,通过应急救援实践锻炼,促进与检验国防动员工作的落实。

在应对自然灾害、重大灾害性事故的过程中检验动员协调能力,为战时动员打下坚实基础。

另一方面,发挥国防动员的战备、经济和社会多重效益,增强全社会的国防观念,强化全民的国防意识,为开展国防动员工作营造良好环境。

应急物流的组织是一个系统化专门化的工程,其难点在于受灾人口多,对救灾物资的需求量大,需求频率高,而且这些物资的来源广泛,调配涉及的部门也众多,运送路途非常艰难,灾区环境也十分恶劣。

他表示,灾害应急物流的组织指挥、通道能力和基础工作这三方面尤为重要。

 

  在组织指挥上,政府一般是通过行政力量紧急抽调人员组成临时的协调机构来组织各部门、各渠道的资源,这样的确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从长远来看,各部门应建立长效的应急机制,明确好自己的职责,以在灾害发生时,能快速及时地行动。

其次,对于来源多样化的救灾物资,要做到统一调度。

另外,建立高效、畅通的应急物流信息网络十分重要,哪里急需救灾物资,物资的到达程度等信息应及时全面地被了解。

 

  在通道能力上,要争取在短时间内让应急物资、抢险救灾人员及时准确到达受灾地区,从而提高应急物流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生命财产损失。

这次抗震救灾中,在灾害造成的山体滑坡、塌方造成公路通道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军方通过结合空运和步行这两种可以说是最高端与最原始的方式,力保应急物流的畅通。

 

  所谓基础工作,指的是一些不可忽视的细节,比如救灾物资的包装问题。

应该给予应急物资特殊包装,以保证在空投的情况下降低物资的损毁程度,尽量避免食品遭受二次污染,并且必须在包装标有特殊标记,便于地面人员寻找。

救灾人员徒步运送的话,也应该让应急物资的包装做到小型化和便携化。

 

  对于怎样保障灾害应急物流,徐东认为首先要强化宣传,提高认识。

应急物流在我国尚属新兴概念,应急物流体系还很不完善,并且在一些部门的应急预案中获得的重视度不够,而今年我国南方的冰雪灾害和汶川地震灾害所凸显出来的应急物流方面的问题很值得关注。

 

  第二,要建立机制,高效指挥。

既然应急物流是专业化系统化的工程,那么必须重视和发挥物流专家的作用。

在专业人员的指挥和参与下,军队和地方政府实现合作与协调。

 

  第三,要完善预案,加强演练。

应该根据不同背景下的不同灾害来进行演练,例如发生地震时,城市和乡村的应对方案是有很大区别的,这一方面可以向地震多发国的日本多学习借鉴。

 

  第四,夯实基础,优化管理。

国家有必要建立专门的法律法规,从法律的高度保证灾害发生后能有效地组织和利用社会资源,如紧急征用急需的民间物资,并建立起相应的补偿机制,灾难之后给予相关企业补偿,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企业界的积极性。

另外,有必要与物资供应商建立合作机制,做好战略储备物资的协调工作,就如同东南亚海啸发生后,国际红十字会的一位官员所说的:

“灾难预备工作就是把仓库填满,这种旧观念正在消失。

问题不是储备物资,而是把你的供应链完备地部署到位。

五,我国应急救援工作存在的差距与主要问题 

  

(1)应急救援力量分散,应急指挥职能交叉   应急救援力量分散于多个部门,各部门根据自身灾害特点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应急体系,这些应急救援力量在指挥和协调基本上仅局限于各自领域,没有完全建立相互协调与统一指挥的工作机制。

由于应急力量的分散,应急力量和资源还缺乏有效整合和统一协调机制,当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尤其是发生涉及多种灾害或跨地区、跨行业和跨国的重特大事故时,仅仅依靠某一部门的应急力量和资源往往十分有限;而临时组织应急救援力量,则往往存在职责不明、机制不顺、针对性不强等问题,难于协同作战,发挥整体救援能力。

    

(2)应急管理薄弱,应急反应迟缓   我国多数地方与部门没有明确的应急工作的统一管理机构,整个应急救援体系缺乏统一规划、监督和指导。

导致各部门应急救援体系各自为政,不可避免地造成应急能力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以及资源配置上的浪费,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面对相互孤立的众多应急救援体系,无论从经费上、人员上,还是从救援体系的建立和管理上都无所适从,有的即使建立了一些应急救援组织,但对应急队伍的建设、救援装备的配备、维护和应急响应机制等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也没有建立完善的应急信息网络化管理以及有效的技术支持体系,加上缺乏经常性的应急演练和训练有素的专业标准人员与培训合格的自愿人员,导致体系的应急反应迟缓,应急能力低下。

    (3)应急装备数量不足和落后,救援能力差   我国的应急救援装备普遍存在数量不足、技术落后和低层次重复建设等问题,既使是我国已经非常完善的公安消防体系,在相当一部分的城市也存在应急装备和器材数量不足的现象,更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